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定 价:¥38.00

作 者: 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区域地质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6016392 出版时间: 1994-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6cm 页数: 51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和90年代初1:500万《中国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以及近年国内重要地区大量地质科研成果的编制、出版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概括提高,由集体编写完成的一部综合性地质专著。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天山-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秦岭、川滇青藏和华南五个构造-地理区,前5章分述了各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后4章以全球构造及活动论观点对中国的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变质岩系、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和规律性总结。全书,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并附有各种插图、插表及图版。它是一本内容丰富、集资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地质专著。可供广大地质勘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是在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和90年代初1:500万《中国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以及近年国内重要地区大量地质科研成果的编制、出版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概括提高,由集体编写完成的一部综合性地质专著。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天山—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秦岭、川滇青藏和华南五个构造-地理区,前5章分述了各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后4章以全球构造及活动论观点对中国的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变质岩系、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和规律性总结。全书,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并附有各种插图、插表及图版。它是一本内容丰富、集资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地质专著。可供广大地质勘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目 录
   前言(程裕淇、陈克强)
   绪论(沈永和)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一、地势轮廓
    二、山川展布
    三、自然分区与发育特征
   第二节 中国地质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有关地质科学的实践和论述
    二、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
    三、中国的地质工作程度和基础地质科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中国区域地质近年取得的新进展
    一、地层方面
    二、岩浆岩方面
    三、变质岩方面
    四、大地构造方面
   第四节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主导思想和基本观点
    二、关于若干基础地质问题的处理
    三、关于区域划分
   第五节 中国区域地质的基础和问题
    一、地层层序
    二、岩浆岩分布
    三、地质构造概要
   第一章 天山—兴安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张良臣、周庆仁、赵国龙)
   导言
    第一节 地层(周庆仁)
    一、太古宇
    二、元古宇
    (一)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和上元古界下部
    (三)上元古界上部——震旦系
    三、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奥陶系
    (三)志留系
    四、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叠系
    五、中生界
    (一)三叠系
    (二)侏罗系
    (三)白垩系
    六、新生界
    (一)第三系
    (二)第四系
    第二节 岩浆岩与岩浆作用(赵国龙)
    一、前吕梁期
    二、吕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晋宁—震旦期(晚元古期)
    五、加里东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六、华力西早、中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七、华力西晚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八、印支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九、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十、喜马拉雅期
    十一、岩浆活动和演化规律
    第三节 变质岩系和变质岩带
    一、各变质期变质岩系
    (一)晚太古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二)早元古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三)中晚元古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四)早古生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五)晚古生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六)中生代变质期变质岩系
    二、主要变质单元及其特征
    (一)阿尔泰古生代变质地带
    (二)中天山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变质地带
    (三)温都尔庙早古生代变质地带
    (四)佳木斯变质地带
    三、主要蓝闪片岩带及其地质特征
    (一)唐巴勒蓝闪片岩带
    (二)哈尔克蓝闪片岩带
    (三)二道井早古生代蓝闪片岩带
    (四)温都尔庙早古生代蓝闪片岩带
    (五)依兰—牡丹江中元古代蓝闪片岩带
    第四节 地质构造(张良臣)
    一、深部构造与超岩石圈断裂
    (一)深部构造格局
    (二)超岩石圈、岩石圈断裂
    二、古板块构造遗迹
    (一)蛇绿岩套
    (二)低压高温、中高压低温变质带
    (三)混杂岩
    三、构造单元特征
    (一)西伯利亚板块
    (二)塔里木—华北板块
    (三)锡霍特褶皱带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张良臣)
    一、大陆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
    二、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
    三、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和陆内断块升降大阶段
    结语
   第二章 塔里木—华北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导言
    第一节 地层
    一、前寒武系
    (一)华北区
    1太古宇
    (1)阴山—燕山区 (2)辽宁—吉南区 (3)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区
    (4)秦岭东段北坡 (5)鲁西—胶东区 (6)蚌埠—淮南区 (7)阿拉善区
    2.元古宇
    (1)下元古界 (2)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 (3)上元古界上部
    (二)塔里木区
    1.早前寒武系
    2.晚前寒武系
    二、古生界(杨忠杰)
    (一)寒武系(华北区、塔里木区)
    (二)奥陶系(华北区、塔里木区)
    (三)志留系
    (四)泥盆系
    (五)石炭系(华北区、贺兰山区、塔里木区)
    (六)二叠系(华北区、塔里木区)
    三、中生界
    (一)三叠系(华北区、塔里木区)
    (二)侏罗系(稳定型沉积、过渡型沉积)
    (三)白垩系(稳定型沉积、过渡型沉积)
    四、新生界
    (一)第三系(陆相沉积、海相沉积)
    (二)第四系
    五、中元古代及以后的沉积作用特点
    (一)沉积盆地及沉积相组
    (二)沉积环境与沉积组合
    (三)沉积作用某些特点及演化规律
    第二节 岩浆岩与岩浆作用
    一、前吕梁期
    (一)早期岩浆巨旋回
    (二)晚期岩浆巨旋回
    二、吕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晋宁期
    五、震旦期
    六、加里东期
    七、华力西期
    八、印支期
    九、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十、喜马拉雅期
    第三节 变质岩系
    一、华北变质岩区(张瑞成)
    (一)迁西期变质岩系
    (二)阜平期变质岩系
    (三)五台期变质岩系
    (四)吕梁期变质岩系
    (五)四堡—晋宁期变质岩系
    (六)震旦期变质岩系
    二、塔里木变质岩区(王广平)
    (一)晚太古—早元古期变质岩系
    (二)早元古晚期变质岩系
    (三)中—晚元古期变质岩系
    (四)加里东期变质岩系
    三、混合岩化作用(张瑞成)
    第四节 地质构造
    一、华北陆块(王广平、杨忠杰)
    (一)构造阶段和构造运动
    (二)断裂组合及深断裂
    (三)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
    二、塔里木陆块(王广平)
    (一)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二)断裂组合
    (三)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
    三、问题讨论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曹国权)
    一、陆核形成大阶段
    二、陆块发生形成大阶段
    三、陆块发展大阶段
    四、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大阶段
    结语
   第三章 昆仑—秦岭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尚瑞钧、陈家义 劳子强、吴向农)
   导言
    第一节 地层(一、劳子强,二—五、吴向农)
    一、前寒武系
    (一)上太古界
    (二)下元古界
    (三)中元古界
    (四)上元古界
    二、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奥陶系
    (三)志留系
    三、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叠系
    四、中生界
    (一)三叠系
    (二)侏罗系
    (三)白垩系
    五、新生界
    (一)第三系
    (二)第四系
    第二节 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劳子强)
    一、前吕梁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二、吕梁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三、四堡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四、晋宁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五、加里东期
    (一)火山(侵入)岩
    (二)花岗岩类
    六、华力西期
    (一)火山岩
    (二)花岗岩类
    七、印支期
    (一)火山岩
    (二)花岗岩类
    八 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花岗岩类
    九、喜马拉雅期
    十、岩浆活动小结
    第三节 区域变质岩系特征
    一、吕梁期变质岩系
    二、四堡期或四堡—晋宁期变质岩系
    三、晋宁期变质岩系
    四、加里东期变质岩系
    五、华力西—印支期变质岩系
    六、印支期变质岩系
    七、高压变质岩类特征
    (一)榴辉岩类
    (二)蓝闪片岩类
    八、变质作用小结
    第四节 区域地质构造
    一、板块区划与构造单元
    (一)塔里木—华北板块南部边缘
    (二)华南板块北部边缘
    (三)秦岭—祁连活动带
    (四)古特提斯活动带
    二、构造变形
    (一)秦昆结合带
    (二)昆仑山变形带
    (三)祁连山变形带
    (四)东秦岭变形带
    (五)大别山变形带
    三、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一)前长城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二)长城纪至青白口纪——秦昆海洋形成演化阶段
    (三)震旦纪至志留纪——秦祁海洋形成演化阶段
    (四)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阶段
    (五)晚三叠世至第四纪——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叠加改造阶段
    结语
   第四章 川滇青藏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导言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和变质作用
    第一节 印度板块
    一、喜马拉雅(逆冲)板片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
    (四)构造
    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陆缘活动带
    (一)冈底斯陆缘火山弧
    (二)日喀则弧前盆地复理石楔
    (三)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
    (四)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片岩带
    (五)混杂岩
    (六)复理石带
    第二节 藏滇(中间)板块
    一、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
    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
    三、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
    四、澜沧江结合带
    五、构造
    第三节 华南板块
    一、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
    二、金沙江结合带
    三、松潘—甘孜活动带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变质岩系
    四、构造
    第四节 红河—龙门山推覆带(被掩盖了的晋宁期板块潜没带)
    第五节 地质构造演化
    结语
   第五章 华南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导言
    第一节 地层
    一、上太古—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
    (一)扬子陆块西、北缘内侧
    (二)扬子陆块外缘
    三、青白口系
    (一)扬子区及江南区
    (二)南华区
    四、震旦系
    (一)扬子区
    (二)江南区
    (三)南华区
    五、寒武系
    (一)扬子区
    (二)江南区
    (三)南华区
    (四)琼南区
    六、奥陶系
    (一)扬子区
    (二)江南区
    (三)南华区
    (四)琼南区
    七、志留系
    (一)扬子区
    (二)南华区
    八、泥盆系
    九、石炭系
    十、二叠系
    (一)大陆区
    (二)台湾区
    十一、三叠系
    十二、侏罗系
    (一)西区
    (二)东区
    十三、白垩系
    (一)西区
    (二)东区
    十、小结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某些演化特征
    一、早前寒武纪时期
    二、中、晚元古代时期
    三、古生代时期
    四、中、新生代时期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蓝闪片岩带
   第九章 中国基本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导言
    第一节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一、板块划分
    二、深层构造的轮廓与特征
    (一)深层构造轮廓
    (二)稳定陆块深层构造特征
    (三)活动带的深层构造特征
    三、中国各构造域的地质构造框架
    (一)古亚洲构造域
    (二)特提斯构造域
    (三)古华夏构造域
    (四)滨太平洋构造域
    四、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一)断裂系统
    (二)有关断裂的若干问题
    第二节 中国地质构造演化
    一、太古宙
    二、元古宙
    三、显生宙
    (一)震旦纪至早古生代
    (二)晚古生代至三叠纪
    (三)中生代至新生代
   结语
   结束语
   图版说明及图版
   参考文献
   变质矿物代号
   人名索引
   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名词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