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新注 作者:(汉)司马迁原著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1〕 盛冬铃 注译 《老子》曰〔2〕:“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3〕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4〕则几无行矣。〔5〕 【注释】〔1〕“货殖”,居积并经营财货以增值生利,也就是经商的意思。〔2〕“《老子》”,春秋(一说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所著书,又称《道德经》。〔3〕以上引文见《老子》第八十章。今传本《老子》文字与此小有出入,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輓”,通“晚”。“輓近世”即近世、近代。“涂”,堵塞。〔5〕“几”,音jī,近于。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1〕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2〕耳目欲极声色之好,〔3〕口欲穷刍豢之味,〔4〕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5〕使俗之渐民久矣,〔6〕虽户说以眇论,〔7〕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8〕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9〕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1〕“神农”,传说中的古帝,时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古史中又称之为炎帝、烈山氏。据说神农始教民制作农具,从事农业,又尝百草、为医药,以治民疾病。〔2〕“《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辑录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其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朝堂宗庙宴飨祭祀时用的配乐歌诗。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诗经》。“《书》”,即《尚书》,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典章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件和原始资料。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虞”,指帝舜。传说帝舜原是古部落有虞氏的首领,后受尧禅让有天下。“夏”,有夏氏首领禹开创的朝代。据传禹治水有功,帝舜禅位给他。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并称王,开“家天下”之始。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案,《尚书》中有《虞书》、《夏书》各若干篇,所记为虞、夏时事,但据近人考证,其实是春秋、战国时人的作品。今传《诗经》中亦无虞、夏之诗。〔3〕“声色”,音乐和女色。〔4〕“刍豢”,供食用的家畜。“刍”指食草的牛羊之类,“豢”,指食谷的犬豕之类。〔5〕“夸矜”,夸耀。“势能”,权势。〔6〕“渐”,音jiān,渐染,浸润。〔7〕“户说”,挨户劝说。“说”,音shuì。“眇论”,精妙的言论。“眇”,通“妙”。〔8〕“道”,通“导”。〔9〕“整齐”,整顿而使之齐一。

  夫山西饶材、竹、榖、、旄、玉石;〔1〕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2〕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3〕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4〕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5〕此其大较也。〔6〕皆中国人民所喜好,〔7〕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8〕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9〕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10〕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11〕各劝其业,〔12〕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注释】〔1〕“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以西地区为山西。“材”,木料。“榖”,音gǔ,一种乔木,树皮可用来造纸。“”,音lú,麻类作物,其干茎纤维可用来织布。“旄”,牦牛。〔2〕“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广大地区为山东。〔3〕“江南”,此指长江以南直至南海的广大区域,比现在所说的“江南”范围要广。“■”,音nán,同“楠”,一种材质坚密而带芳香的名贵乔木。“梓”,音zǐ,一种材质较较,可用来制作乐器和建筑木材的乔木。“连”,通“链”,铅矿石。“丹沙”,即朱砂,一种红色矿物,是汞和硫黄的天然化合物,可用来提炼水银(汞),也可用作染料和药物。“瑇瑁”,或作“玳瑁”,音dàimào,一种海龟,其甲壳可用作装饰品。“玑”,音jī,形状不圆或颗粒较小的珍珠。“齿革”,象牙及各种野兽的皮革。〔4〕“龙门”,指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的黄河两岸,夹河耸立,形似阙门。“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旃”,音zhān,通“毡”,厚重的毛织物。“筋角”,动物的筋可用作弓弦,角可用作弓上的装饰品或其他日用品。〔5〕“棊”,同“棋”。“棊置”,如同棋子布置在棋盘上。〔6〕“大较”,大略。〔7〕“中国”,此与“四夷”相对而言,指华夏民族所居的区域。〔8〕“奉生”,奉养父母于生时。“送死”,办理父母丧葬之事。〔9〕“虞”,本指掌管山泽的官吏,此处指在山泽中以采伐渔猎为生的人。〔10〕“政教”,刑赏等政事和教化。“发征期会”,征发货物,限期会集。〔11〕“征”,求。“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谓某地物贱,当求物贵之地往销;某地物贵,当求物贱之地购取。〔12〕“劝”,致力于。

  《周书》曰:〔1〕“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2〕商不出则三宝绝,〔3〕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4〕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5〕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6〕地潟卤,〔7〕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8〕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9〕故齐冠带衣履天下,〔10〕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11〕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12〕设轻重九府,〔13〕则桓公以霸,〔14〕九合诸侯,〔15〕一匡天下;〔16〕而管氏亦有三归,〔17〕位在陪臣,〔18〕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19〕 【注释】〔1〕“《周书》”,《尚书》中所收周代文献的总称。案,下引《周书》之文不见于今传本《尚书》,当是佚文。〔2〕“事”,此指用以从事工作、方便生活的各种工具、用具。〔3〕“三宝”,三种可宝贵的事物。此处指上下文提到的“食”、“事”、“财”三项。〔4〕“辟”,开辟。〔5〕“原”,本源,根本。〔6〕“太公望”,周初人,姓姜,其氏为吕,名尚。原居东海之滨,后归附周文王,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武王即位,尊之为师,称师尚父。其人在灭商的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周初分封诸侯,他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营丘”,古邑名,因营丘山得名,故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7〕“潟卤”,盐碱地。“潟”,音xì。〔8〕“劝”,勉励。“女功”,妇女的工作,如纺织、刺绣、缝纫之类。〔9〕“繦”,音qiǎng,通“襁”,背婴儿用的宽带。“繦负”,谓用宽带包裹小儿负之于背。“辐凑”,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轴,用以比喻人物或财货归聚一处。〔10〕“冠带衣履”,四字皆用作动词。“冠带衣履天下”意谓齐地出产的冠带衣履被天下人所穿戴使用。〔11〕“海”,东海。“岱”,泰山。“敛袂”,整理衣袖,这是一种恭敬的表示。“袂”,音mèi。〔12〕“管子”,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名仲,字夷吾,任齐桓公相,重视工商,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并以尊奉周天子,抵御外夷为号召,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使齐国成为中原各国的盟主。详见本书《管晏列传》。〔13〕“轻重”,指轻重不等、币值各异的钱币。“九府”,九种掌管财货钱币的官,即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在《周礼》中都是无官冢宰的属官。〔14〕“桓公”,指齐桓公,是春秋时期姜氏齐国的一代国君,为庄公孙、襄公弟,名小白,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他任管仲为相,实行富国强兵政策,以武力为后盾,联合中原各诸侯国,遏制外夷的势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死后,他信用佞人,怠于政事,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去世。〔15〕“九合诸侯”,“合”,指聚合会盟。“九”,形容次数之多,不是实指九次。据《春秋谷梁传》,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达十一次之多。〔16〕“匡”,匡正,纠正。〔17〕“三归”,《论语·八佾》首先提到“管氏有三归”,历来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以为女子出嫁曰归,管仲同国君一样,娶三姓之女,所以说“有三归”。另一种说法以为三归是管仲所筑的一座台的名称。第三种观点据《管子·山至数》云“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指出“三归”当指官府对市场上商人所征收的常例租税。另外,还有把“三归”解释为贮藏钱币的府库或管仲采邑的名称的。其中第三种观点有《管子》书为证,似较可信。〔18〕“陪臣”,臣之臣。齐桓公是诸侯,他对周天子来说,是臣;管仲为齐桓公相,是诸侯的臣,他对周天子来说,就是陪臣。〔19〕“威”,指齐威王,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国君,名因齐,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前三四三年在位。“宣”,名辟疆,威王之子,公元前三四三年至前三二四年在位。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礼生于有而废于无。〔2〕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3〕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4〕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5〕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6〕皆为利来;天下壤壤,〔7〕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8〕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9〕 【注释】〔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见于《管子·牧民》,本书《管晏列传》中亦曾引用。〔2〕“有”,指拥有财富。“无”,指没有财富。〔3〕“适”,安适,安逸。〔4〕“夷狄”,“夷”本指东方地区少数民族,“狄”本指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此处“夷狄”用作对少数民族的通称。〔5〕“千金”,黄金千斤。汉制每斤约合今二百五十八克。“千金之子”,泛指富人之子。“市”,市场。古代死刑多在市场上执行。“不死于市”,不会被处死。谓可以贿免死,以钱赎罪。〔6〕“熙熙”,喧嚷嘈杂的样子。〔7〕“壤壤”,往来纷乱的样子。“壤”,通“攘”。〔8〕“乘”,音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作战以车战为主,国家的大小强弱往往用拥用兵车的数量来表示。此“千乘之王”,是指能出动兵车一千辆的中等诸侯国的君主。到战国时,“千乘之王”则是小国之君。〔9〕“匹夫”,平民百姓。“编户”,编入户籍要负担租税徭役的一般平民之家。

  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1〕乃用范蠡、计然。〔2〕计然曰:“知斗则修备,〔3〕时用则知物,〔4〕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5〕故岁在金,穰;〔6〕水,毁;〔7〕木,饥;〔8〕火,旱。〔9〕旱则资舟,水则资车,〔10〕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11〕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12〕关市不乏,〔13〕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14〕务完物,无息币。〔15〕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16〕无敢居贵。〔17〕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18〕观兵中国,〔19〕称号“五霸”。〔20〕 【注释】〔1〕“越王句践”,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前四六五年在位。越国与吴国境土相接,且为世仇,互相攻打。公元前四九四年,句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屈膝求和。后来在大夫文种、范蠡等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复兴越国,在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雪耻,又北上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详见本书《越王句践世家》。“句”,音gōu,后世亦写作“勾”。“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句践当初为吴所败,曾率众退保于此。当时越国的都城在会稽山下,亦名“会稽”,故地即今绍兴市。“会”,音guì。〔2〕“范蠡”,楚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字少伯,后仕越为大夫。越败于吴,范蠡辅佐越王句践忍辱发愤,设计图吴,终于消灭了吴国。他认为句践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安乐,功成不居,离开越国变易姓名经商,三致千金。其事迹可参见本书《越王句践世家》。“计然”,本晋国公室之后,姓辛,字文,一字研,葵丘濮上(在今山东淄博市境内)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于计算,《吴越春秋》称之为“计然”,范蠡曾经师事他。一说“计然”,是范蠡所著书名。〔3〕“斗”,这里是指战争。“修备”,谓军备修整。〔4〕“时用”,指符合时世的需求。〔5〕“形”,显露,表现。〔6〕“岁”,此指太岁,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岁星对应。岁星即木星,大致十二年一周天,其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太岁被假设为自东向西运行,其在黄道上的轨迹分为十二等分,以每年太岁所在之区纪年。“金”,金星。“岁在金”,指太岁运行到金星所在之区。“穰”,音ráng,丰收。〔7〕“水”,水星。“毁”,毁坏,不能成事。〔8〕“木”,木星。“饥”,饥荒。〔9〕“火”,火星。案,古人迷信,以为星象与人事有关,所以有上述说法。本书《天官书》亦谓“必察太岁所在。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可参看。〔10〕“资”,预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谓大旱之后必多水,大水之后必有旱,所以久旱不雨时要准备好船,久雨多水时要准备好车。〔11〕“粜”,音tiào,出售粮食。“二十”、“九十”,都是指一斗米所值的钱数。“病”,伤害。“末”,从事工商业的人。古代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12〕“平粜齐物”,官府在荒年出售存粮以平抑物价。〔13〕“关”,稽查行人货物的关卡。“市”,市场。“关市”指人员物资聚集交易之地。〔14〕“积著”,居积。“著”,通“贮”。〔15〕“无息币”,不使货币停息积压,也就是使资金周转不息,即下文“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意思。〔16〕“食”,通“蚀”,损耗。〔17〕“居贵”,囤积货物,以求高价出售。〔18〕“报”,报复。“强吴”,吴王夫差败越后又大败齐兵,北上与晋争霸,国势强盛,所以称之为“强吴”。〔19〕“观兵”,检阅军队,炫耀武力。〔20〕“五霸”,春秋时期势力强大、曾经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王、楚庄王五人,句践不在其列。但本书《越王句践世家》记句践灭吴后率军北上,与齐、晋等国诸侯会盟徐州,周元王命之为伯(诸侯之长),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荀子·王霸》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为威动天下的“五伯”(“伯”通“霸”),则此处说句践“号称五霸”,并非没有根据。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1〕“计然之策七,〔2〕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3〕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4〕之陶为朱公。〔5〕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6〕故善治生者,〔7〕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8〕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9〕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注释】〔1〕“喟”,音kuì,叹气的声音。〔2〕“计然之策七”,“七”,《汉书·货殖传》作“十”。案“七”字古作“十”,与“十”形近易混,当从《汉书》作“十”为是。〔3〕“扁舟”,小船,“扁”,音piān。〔4〕“鸱夷”,原指盛酒的皮囊。皮囊多所容纳,又可卷而藏之,范蠡自号“鸱夷子皮”,有与时张弛、进退自如的意思。〔5〕“陶”,古邑名,即陶丘,本曹国都城,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故址在今山东定陶西北。〔6〕“与时逐”,与天时竞逐以求取利润。“责”,要求,督促。“不责于人”,谓范蠡知人善任,他所选择的人无需督责,自能尽心尽力为他经营。〔7〕“治生”,经营家业。〔8〕“昆弟”,兄弟。〔9〕“巨万”,万万。

  子赣既学于仲尼,〔1〕退而仕于卫,〔2〕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3〕七十子之徒,〔4〕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5〕匿于穷巷。〔6〕子贡结驷连骑,〔7〕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8〕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9〕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10〕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注释】〔1〕“子赣”,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亦作子赣,春秋卫人。长于言辞,善于经商。后游说诸侯,在春秋末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最后居齐而死。其事迹可参看本书《仲尼弟子列传》。〔2〕“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北部,当时都于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3〕“废著”,也作“废居”、“废举”,囤积居奇,贱买贵卖。《汉书·货殖传》作“发贮”,字通义同。“鬻财”,转运倒卖货物。“曹”,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末为宋所灭。“鲁”,诸侯国名,在今山东中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4〕“七十子”,据说孔子有学生三千人,其中优秀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有七十人,本书《孔子世家》说有七十二人,《仲尼弟子列传》则记七十七人。此言“七十子”,当是举其约数。〔5〕“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春秋鲁人(一说宋人),家贫,据说他好学不倦,蓬户褐衣蔬食而不减其乐。“厌”,饱,“餍”的古字。“糟糠”,酒渣和谷皮,此用以泛指粗劣的食物。〔6〕“穷巷”,陋巷。〔7〕“驷”,四匹马拉的车子。“骑”,音jì,鞍辔齐备供人乘坐的马。“结驷连骑”,谓出行时排场很大,车马成队,接连不断。〔8〕“束帛之币”,“币”本指缯帛,帛五匹为一束。古每以束帛作为使者聘问或朋友馈赠的礼物,称“束帛之币”。“聘”,诸侯之间互相遣使通问修好。“享”,诸侯向天子进献贡品。此言“聘享诸侯”,则专指作为使者聘问诸侯。〔9〕“分庭与之抗礼”,谓以平等的礼节与他相见。古礼主人接待客人,如身份对等,就在庭院中相对施礼,主人在东,客人在西。“抗”,相敌,对等。〔10〕“先后”,此指凭借力量,左右其事。

  白圭,周人也。〔1〕当魏文侯时,〔2〕李克务尽地力,〔3〕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4〕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5〕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6〕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7〕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8〕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9〕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10〕孙吴用兵,〔11〕商鞅行法是也。〔12〕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注释】〔1〕“周”,战国时周天子统治的地域只限于王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及其附近一小片地方。这里的“周”,即指成周。〔2〕“魏文侯”,战国初魏国的国君。名都(一说名斯),公元前四四五年即位,在位五十年(一说三十八年)。曾尊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以好学尊贤著称,又任用李悝(音kuī)、吴起、西门豹等,锐意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3〕“李克”,即李悝,战国初魏国人,曾任魏文侯相,在魏国实行改革,废除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提倡勤奋耕作,发展农业,以尽地力,又编《法经》六篇,推行法治,是当时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关于李悝“务尽地力”的主张,可参看《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4〕“孰”,“熟”的古字。〔5〕“太阴”,太岁的别称。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与岁星(木星)背道而驰的星,见前注。古有以太岁纪年的方法,即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每等分为一个星次,并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又假设太岁即依此方向逐年运行周天的十二分之一,与十二星次相应。“太阴在卯”,指太岁运行到了属卯那个星次的一年。下文“至午”、“至酉”、“至子”,也是指太岁运行的方位。〔6〕“率”,音shuài,大概。〔7〕“石”、“斗”,都是用来计算粮食数量的容器,此处即以“石斗”为粮食的代称。〔8〕“僮仆”,奴仆。〔9〕“挚”,通“鸷”。〔10〕“伊尹”,商汤的谋臣,名挚。曾辅佐汤灭夏,被尊为阿衡(相当后世的相)。汤死后,伊尹专国政。汤孙太甲为王,暴虐乱法,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自立三年(一说七年),摄政称王。后太甲改过向善,伊尹又归政太甲。据本书《殷本纪》,伊尹死于太甲之子沃丁继位为王以后,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甲复辟后即杀死了伊尹。“吕尚”,即前文提到过的“太公望”。〔11〕“孙吴”,孙武和吴起,都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春秋齐人,曾为吴王阖庐(即阖闾)之将,大破楚兵,并使齐、晋等中原大国受其威迫。所著《孙子》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学著作。吴起,战国卫人,曾师事孔子弟子曾参,先后为鲁将、魏将,胜敌有名。后仕魏为西河守,被魏相所忌,乃出奔楚国,楚悼王用为令尹(相)。吴起在楚变法图强,得罪了宗室贵族。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孙、吴二人的事迹详见本书《孙子吴起列传》。〔12〕“商鞅”,战国卫人,本卫国公族,以公孙为氏,名鞅。后入秦,为秦孝公相,在秦国厉行变法,开阡陌,废井田,推行法治,执法严明,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因其被封于商,所以也称“商鞅”、“商君”。公元前三三八年孝公死后,商鞅即被其政敌陷害,车裂而死。详见本书《商君列传》。案,白圭“当魏文侯时”,而商鞅相秦,事在魏文侯死后三十多年,此言白圭以商鞅行法为喻,年代上显然矛盾不合。

  猗顿用盬盐起。〔1〕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2〕与王者埒富。〔3〕 【注释】〔1〕“猗顿”,据说本是鲁国的贫士,名顿,曾经向陶朱公(范蠡)求教致富之术,后去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盐池煮盐,成为大富,因以“猗”为氏,称“猗顿”。“猗”,音yī。“盬”,音gǔ,未经煎炼的盐,一说“盬盐”专指河东猗氏盐池所产的盐。〔2〕“邯郸”,当时赵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3〕“埒”,音liè,等同。

  乌氏倮畜牧,〔1〕及众,斥卖,求奇缯物,〔2〕间献遗戎王。〔3〕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4〕以时与列臣朝请。〔5〕而巴寡妇清,〔6〕其先得丹穴,〔7〕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8〕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9〕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10〕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11〕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注释】〔1〕“乌氏”,古县名,亦作“乌友”、“阏氏”、“马氏”,本乌氏戎地,战国秦惠王置县,故治在今甘肃平凉西北。“氏”,音zhī。“倮”,音luǒ,人名。〔2〕“缯物”,彩色的绣品。〔3〕“间”,音jiàn,乘间,暗地里。“遗”,音wèi,赠送。“戎王”,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君长。与戎王交通是违反禁令的,所以要私下赠送。〔4〕“封君”,领受封邑,食其租税的贵族。〔5〕“朝请”,诸侯封君春季朝见君主叫“朝”,秋季朝见叫“请”。〔6〕“巴”,本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战国时被秦惠文王所灭,后秦即于其地置巴郡,汉因之;治江州,故地在今重庆市北。〔7〕“丹”,朱砂。“丹穴”指出产朱砂的矿穴。〔8〕“訾”,音zhī,通“赀”,计量。〔9〕“秦皇帝”,指秦始皇。〔10〕“鄙”,边远地区的小邑。“鄙人”,指居于边鄙地区的人。〔11〕“万乘”,指天子。“乘”,音shèng,兵车一辆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可出动兵车万乘,后因以“万乘”作为天子的代称。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1〕弛山泽之禁,〔2〕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3〕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4〕 【注释】〔1〕“关”,关隘的城门。“梁”,津梁(桥梁)。古每于水陆要会之地的城门及桥头设卡稽查行人和货物。〔2〕“山泽之禁”,古以山泽为国君私产,专设官吏管理经营,其收入供国君私用,禁止一般人民进入山泽从事采伐渔猎等生产活动。〔3〕“贾”,音gǔ,商人。“商”本指贩运转售的商人,“贾”本指坐铺经营的商人,后来“商贾”,作为商人的通称,不再有区别。〔4〕“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高祖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刘邦听从刘敬“强本弱末”的建议,强行迁徙战国时齐、楚、燕、赵、魏、韩等国王族子孙及地方豪强大族十余万口至关中地区。其事详见本书《高祖本纪》及《刘敬叔孙通列传》。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1〕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2〕而公刘适邠,〔3〕大王、王季在岐,〔4〕文王作丰,〔5〕武王治镐,〔6〕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7〕殖五谷,地重,〔8〕重为邪。〔9〕及秦文、德、缪居雍,〔10〕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11〕献公徙栎邑,〔12〕栎邑北却戎翟,〔13〕东通三晋,〔14〕亦多大贾。孝、昭治咸阳,〔15〕因以汉都,〔16〕长安诸陵,〔17〕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18〕南则巴蜀。〔19〕巴蜀亦沃野,地饶巵、〔20〕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21〕僰僮。西近邛笮,〔22〕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23〕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24〕以所多易所鲜。〔25〕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26〕然西有羌中之利,〔27〕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28〕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注释】〔1〕“关中”,此指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以长安为中心的畿辅地区。“汧”,音qiān,汉县名,故治在今陕西陇县南。“雍”,汉县名,故治在今陕西凤翔南。“河”,黄河。“华”,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2〕“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尚书·虞夏书·禹贡》记雍州(约当今陕西大部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包括秦汉时的关中在内)“厥田为上上”,意谓土质最好,在九州中属第一等。〔3〕“公刘”,古代周部族的首领,相传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曾孙。名刘,“公”是尊称。他继承后稷的传统,组织周人努力耕作。夏末遭乱,周部族在公刘的率领下由邰(音tái,故地在今陕西武功境)迁居于豳。“邠”,音bīn,同“豳”,古国名,故地在今陕西旬邑(郇邑)、彬县(邠县)一带。〔4〕“大王”,“大”同“太”,太王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为公刘九世孙。相传古公亶父为了避开狄人的侵扰,率领周人由豳迁居于岐,积德行善,修造城郭,设置官吏,发展农业,周部族因而强大起来。武王时,古公亶父被追尊为“太王”。“王季”,古公亶父的少子,名季历。其兄太伯、虞仲知道古公亶父有意把周部族首领的位置传给季历,就外出逃亡,表示决不争位。季历继位后遵循古公亶父的遗教,并联络其他部族,进一步扩大了周部族的势力。武王时,季历被追尊为“王季”。“岐”,音qí,岐山下的一片的原野,故地在今陕西岐山北。〔5〕“文王”,即季历之子姬昌,是历史上著名的圣王。商代末期,曾为西方诸侯之长。在他的领导下,周人的势力迅速扩充,为后来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丰”,邑名,故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西岸,本是崇国领地,文王消灭崇国后迁都于此,并加以扩建。〔6〕“武王”,周文王之子姬发。他完成了灭商的事业,开创了周王朝,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圣王。“镐”,音hào,邑名,故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周武王灭商后,建都于此。“镐”、“丰”二城隔沣水相望,同为西周国都。〔7〕“稼穑”,下种曰稼,收获曰穑,后因以稼穑泛指农业劳动。“穑”,音sè。〔8〕“地”,此指质地,秉性。〔9〕“重”,这里是不轻易去做某事的意思。〔10〕“秦文”,指秦文公,春秋初秦国的国君,襄公之子,公元前七六五年至前七一六年在位。“德”,指秦德公,文公之孙,公元前六七七年至前六七六年在位。“缪”,同“穆”,指秦穆公,名任好,德公之子,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雍”,邑名,故地在今陕西凤翔南,后即秦汉雍县治所所在。〔11〕“隙”,孔隙。“隙陇蜀之货物”,谓地处陇蜀两地货物流通的孔道。“陇”,指今甘肃南部地区。“蜀”,指今四川境内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领地。〔12〕“献公”,指秦献公,名师隰,战国时秦国的国君,灵公之子,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年在位。“栎邑”,即栎阳,邑名,故地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秦献公二年自雍迁都于此。“栎”,音yuè。〔13〕“戎翟”,“戎”,指西方地区少数民族。“翟”,音dí,通“狄”。〔14〕“三晋”,春秋末晋国的疆土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到战国时成为韩、赵、魏三国,后世称之为“三晋”,其地域大致包括今山西全省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15〕“孝”,指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的国君,献公之子,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他任用商鞅为相,实行变法,秦国得以迅速富强起来。“昭”,指秦昭王(本书《秦本纪》称之为昭襄王),名则,一名稷,孝公之孙,公元前三○六年至前二五一年在位。“咸阳”,邑名,故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三五○年)迁都于此。〔16〕“汉都”,指长安,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7〕“长安诸陵”,指长安附近的汉初帝后陵墓,包括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薄后南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东北)、景帝阳陵(在今陕西高陵西南)等。“咸阳”、“汉都”、“长安诸陵”,都在关中范围之内。〔18〕“玩巧”,玩弄巧诈,不淳朴。〔19〕“蜀”,古国名,有今四川成都市及温江地区大部分地,战国时为秦惠文王所灭,秦即于其地置蜀郡,治成都(即今成都市),汉因之。〔20〕“巵”,音zhī,一种野生植物,花红紫色,可用以提制胭脂。〔21〕“滇”,古国名,在今云南东部滇池附近地区,战国时楚将庄据其地称王,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滇王降汉入朝,汉于其地置益州郡,治滇池,故城在今晋宁东。“僰”,音bó,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以僰道(在今四川宜宾境)为中心的四川南部、云南东部地区。〔22〕“邛”,音qióng,指邛都夷,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四川西昌市一带,汉于其地置邛都县。“笮”,音zuó,通“筰”,指筰都夷,也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四川汉源一带,汉于其地置沈黎郡。〔23〕“栈道”,在峭崖陡壁上凿孔,然后架木铺板连成的道路。〔24〕“褒斜”,古道路口,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得名。褒水谷口在今陕西汉中市西,斜水谷口在今陕西眉县(郿县)西南。地险道狭,是当时关中地区通向巴蜀的交通要道。“斜”,音yé,“绾”,音wǎn,联结,控制。“毂”,音gǔ,车轮中间承受车辐、贯入车轴的空心圆木。此喻众多道路会聚并合之处。“绾毂”意谓控扼道口。〔25〕“鲜”,音xiǎn,少。〔26〕“天水”,汉郡名,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天水市西北部地。“陇西”,汉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约相当于今甘肃广河、临洮、渭源、漳县、卓尼、岷县、舟曲、宕昌等县以及武山南部、陇西西部、天水市东部地区。“北地”,汉郡名,治所在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上郡”,汉郡名,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27〕“羌中”,指羌人聚居区域,约相当于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一带。〔28〕“要”,音yāo,约束,控制。

  昔唐人都河东,〔1〕殷人都河内,〔2〕周人都河南。〔3〕夫三河在天下之中,〔4〕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5〕杨、平阳陈西贾秦、翟,〔6〕北贾种、代。〔7〕种、代,石北也,〔8〕地边胡,〔9〕数被寇。〔10〕人民矜懻忮,〔11〕好气,任侠为奸,〔12〕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13〕中国委输时有奇羡。〔14〕其民羯羠不均,〔15〕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16〕而武灵王益厉之,〔17〕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18〕故杨、平阳陈掾其间,〔19〕得所欲。温、轵西贾上党,〔20〕北贾赵、中山。〔21〕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22〕民俗懁急,〔23〕仰机利而食。〔24〕丈夫相聚游戏,〔25〕悲歌忼慨,起则相随椎剽,〔26〕休则掘冢作巧奸冶,〔27〕多美物,〔28〕为倡优。〔29〕女子则鼓鸣瑟,跕屣,〔30〕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注释】〔1〕“唐人”,指帝尧的部众。据说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为唐侯,所以称陶唐氏,又称唐尧。“河东”,战国时地理上的一个习惯称呼,大致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这一地区正在黄河以东。后秦于其地置河东郡,汉因之。本书《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帝王纪》言尧都平阳,故地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正在河东范围之内。〔2〕“河内”,战国时地理上的一个习惯称呼,大致指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安阳市、汤阴、淇县、汲县、新乡市以西地区。秦于其地置河内郡,汉因之。殷代自盘庚以后所都之地,在今河南安阳市,正在河内范围之内。〔3〕“河南”,战国时地理上的一个习惯称呼,大致指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中牟以东,新郑、密县、登封、临汝、汝阳以北地区,也包括黄河以北的原阳在内。秦于其地置三川郡,汉改为河南郡。西周成王时营建洛邑为第二首都,称成周,平王东迁后即以之为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郊,正在河南范围之内。〔4〕“三河”,即河东、河内、河南。〔5〕“纤俭”,琐屑吝啬。〔6〕“杨”,汉县名,属河东郡,故治在今山西洪洞东南。“平阳”,即传说中尧都所在,汉为县,属河南郡,与杨县相邻。“陈”,司马贞《索隐》原无此字,系涉下“杨、平阳陈掾其间”而衍。“秦”,指关中地区,其地在春秋战国时属秦国。“翟”,指今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及甘肃、宁夏一带,当时是翟人部落散居区域。〔7〕“种”,指今河北西北部地区。“代”,指今山西北部地区。〔8〕“石”,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皆以为指常山郡石邑县,故治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9〕“胡”,北方边地及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10〕“数”,音shuò,屡次。〔11〕“懻忮”,音jìzhì,强直刚愎。〔12〕“奸”,指违法之事。〔13〕“亟”,音qì,屡次。〔14〕“委输”,运送货物。“委”指置物于舟车之上,“输”指把货物转运至他处交卸。“奇羡”,赢余、积存的货物。“奇”,音jī。〔15〕“羯羠”,音jiéyí,本皆指阉过的羊,阉羊体健,此处因用以表示健壮强悍。〔16〕“全晋之时”,指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前,亦即春秋时期。“僄悍”,轻捷勇猛。“僄”,音piào。〔17〕“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之子,名雍,公元前三二五年至前二九九年在位。他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放弃传统的宽袍大袖的服装,提倡改用胡服,学习骑射,训练骑兵作战,使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后传位其子,自称主父,公元前二九五年在内乱中被围饿死。“厉”,振奋激厉。〔18〕“谣俗”,风俗。“赵”,指战国时的赵国。种、代之地在战国时都属于赵国。〔19〕“陈掾”,经营。“掾”,音yuàn。〔20〕“温”,汉县名,属河内郡,故治在今河南温县西。“轵”,音zhǐ,汉县名,属河内郡,故治在今河南济源东。“上党”,汉郡名,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泗水以东地。〔21〕“赵”,指今河北南部及山西中部地区,其地战国时属赵国,汉代习惯上仍把“赵”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中山”,指今河北中部地区,其地战国时属中山国。汉代在这一地区置有郡国,亦名中山,辖境约相当于今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比战国中山之地略小。〔22〕“沙丘”,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纣”,即帝辛,商代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相传他曾在沙丘筑台,畜养禽兽,淫乐不已。〔23〕“懁急”,急躁。“懁”,音juàn。〔24〕“机利”,以智巧谋利。〔25〕“丈夫”,此泛指成年男子。〔26〕“椎剽”,以椎杀人,抢劫财物。“剽”,音piào。〔27〕“奸冶”,指盗铸货币。〔28〕“美”,一本作“弄”,义长。《汉书·食货志》亦作“弄”。“弄物”,玩物。〔29〕“倡优”,表演歌舞杂戏以娱乐统治者的艺人。〔30〕“跕屣”,谓走路用足尖轻轻着地。“跕”,音tiē。

  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1〕北通燕、涿,〔2〕南有郑、卫。〔3〕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4〕微重而矜节。〔5〕濮上之邑徙野王,〔6〕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

   【注释】〔1〕“漳”,漳水,流经邯郸附近。“河”,黄河。”都会”,大城市。〔2〕“燕”,指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辽宁西部地区。其地战国时属燕国,汉代习惯上仍把“燕”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涿”,汉郡名,治所在涿(今河北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3〕“郑卫”,指今河南北部地区。其地春秋战国时曾属郑、卫二国,汉代习惯上仍把“郑卫”当作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4〕“梁”,指今河南中部、东部地区。其地战国时属魏国,魏国亦称梁国,汉代习惯上仍把“梁”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鲁”,指今山东中南部地区。其地春秋战国时属鲁国,汉代习惯上仍把“鲁”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5〕“重”,厚重朴实。“节”,气节。〔6〕“濮上”,濮水之滨。“濮上之邑”,指战国时卫国的都城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南)。“野王”,邑名,故址在今河南沁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二四一年),秦迫迁卫君及其宗族于野王。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1〕南通齐、赵,东北边胡。〔2〕上谷至辽东,〔3〕地踔远,〔4〕人民希,〔5〕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6〕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7〕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8〕 【注释】〔1〕“燕”,此指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蓟,亦即当时诸侯王国燕国所都,故地在今北京城区西南。“勃”,“渤”的本字,指渤海。“碣”,指碣石山,见前注。〔2〕“胡”,此指下文提到的乌桓、夫余、秽貉等少数民族。〔3〕“上谷”,汉郡名,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市、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及北京延庆以西,内长城及北京昌平以北地区。“辽东”,汉郡名,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4〕“踔远”,辽远。“踔”,音zhuō。〔5〕“希”,通“媳。〔6〕“雕捍”,谓迅猛凶悍如鹰雕。“捍”,通“悍”。〔7〕“乌桓”,古民族名,为东胡别支,当时在今河北、辽宁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游牧。“夫余”,古国名,在今松花江流域。〔8〕“绾”,此谓贯联收聚。“秽貉”,即“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依水(在今辽宁凤城东)而居。“真番”,本战国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国,汉初属燕王卢绾,汉武帝时于其地置真番郡,辖境约相当于今朝鲜黄海北道大部,黄海南道及京畿道北部;治霅(音sà),故地在今礼成江、汉江之间。“番”,音pān。

  洛阳东贾齐、鲁,〔1〕南贾梁、楚。〔2〕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3〕 【注释】〔1〕“洛阳”,西汉洛阳为河南郡治所,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楚”,指今长江中下游一带,其地战国时属楚国,汉时习惯上仍把“楚”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3〕“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山南麓为阳,北麓为阴。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1〕其俗宽缓阔达,〔2〕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3〕 【注释】〔1〕“临菑”,亦作“临淄”,战国时齐国都城,西汉时先后为诸侯王国齐国都城和齐郡治所,故城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2〕“阔达”,疏阔豁达,不拘小节。〔3〕“五民”,指士、农、工、商、贾。古者“商”、“贾”有别,见前注。一说“五民”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民。

  而邹、鲁滨洙、泗,〔1〕犹有周公遗风,〔2〕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3〕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注释】〔1〕“邹”,今山东费县、邹县、金乡及济宁市一带,春秋时属邹国,汉时习惯上仍把“邹”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洙”,水名。古洙水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向西南,在泗水县西北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城北又从泗水分出,至济宁市折南复入泗水。“泗”,水名。古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西流至曲阜、兖州,折南经鱼台入江苏境,穿沛县、徐州市,在淮阴市西南注入淮水。洙、泗二水流经鲁都曲阜,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正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2〕“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摄行王政,平定内乱,制礼作乐,对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被后世儒者尊为圣人。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就是周公之子,所以鲁国保存西周的文物和礼乐制度最多。邹国紧邻鲁国,受鲁国影响较深。〔3〕“龊龊”,通“娖娖”,拘谨的样子。

  夫自鸿沟以东,〔1〕芒、砀以北,〔2〕属巨野,〔3〕此梁、宋也。〔4〕陶、睢阳亦一都会也。〔5〕昔尧作于成阳,〔6〕舜渔于雷泽,〔7〕汤止于毫。〔8〕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注释】〔1〕“鸿沟”,古代的一条运河,约在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三六○年)开凿,一端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北通黄河,一端在项县(今河南沈丘)通颍水,联接济、濮、汴、睢、涡、汝、泗、菏等河道,在秦汉时对发展山东南部诸郡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2〕“芒、砀”,皆山名,在今河南永城东北,二山相邻,芒山在砀山北八里。“砀”,音dàng。〔3〕“巨野”,古湖泊名,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周围数百里,与济水、泗水相接。〔4〕“宋”,巨野泽以南,今安徽、江苏、山东交界处战国时属宋国,汉时习惯上仍把“宋”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5〕“陶”,即前文提到的范蠡前往治产经商的“陶”,其地汉时称定陶,是济阴郡的治所。“睢阳”,古都邑名,在今河南商丘南,战国时为宋国都城,工商业都很繁荣,汉时为诸侯王国梁国都城。〔6〕“成阳”,古邑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相传帝尧和他的母亲庆都都葬在这里。〔7〕“雷泽”,古湖泊名,即雷夏泽,在成阳西。〔8〕“毫”,音bó,此指南毫,古都邑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南,相传商汤在灭夏前居于此。

  越、楚则有三俗。〔1〕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2〕其俗剽轻,〔3〕易发怒,地薄,〔4〕寡于积聚。江陵故郢都,〔5〕西通巫、巴,〔6〕东有云梦之饶。〔7〕陈在楚夏之交,〔8〕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9〕则清刻,〔10〕矜己诺。

   【注释】〔1〕“越”,今浙江钱塘江以南地春秋时属越国,汉时习惯上仍把“越”作为这一地区地理上的统称。〔2〕“沛”,汉郡名,治所在相(今安徽濉溪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县、丰县地。“陈”,秦郡名,汉改称淮阳,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大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汝南”,汉郡名,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肥河以西地。“南郡”,汉郡名,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四川巫山以东地区。〔3〕“剽轻”,强悍轻率。〔4〕“地北,谓秉性刻薄寡情。〔5〕“江陵”,即湖北江陵,当时是南郡治所。在春秋战国时名郢(音yǐng),是楚国的都城。〔6〕“巫”,汉县名,当南郡西境,故治在今四川巫山西北。“巴”,指巴郡。〔7〕“云梦”,古泽薮名,为大片湖泊沼泽地的总称,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江陵以东,武汉市以西,安陆以南,湖南华容、湘阴以北的长江两岸地区。〔8〕“夏”,后文云“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此“夏”当即指颍川、南阳一带。参见后注。〔9〕“徐”,汉县名,为临淮郡治所,故治在今江苏泗洪南。“僮”,汉县名,属临淮郡,故治在今江苏泗洪西北。“取虑”,汉县名,属临淮郡,故治在今江苏雎宁西南。“取”,音qū。〔10〕“清刻”,清廉而苛刻。

  彭城以东,〔1〕东海、吴、广陵,〔2〕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3〕俗则齐。浙江南则越。〔4〕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5〕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6〕三江、五湖之利,〔7〕亦江东一都会也。〔8〕 【注释】〔1〕“彭城”,汉县名,是诸侯王国楚国的都城,故治在今江苏徐州市。〔2〕“东海”,汉郡名,治所在郯(音tán,今山东郯城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和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和江苏邳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吴”,指今江苏南部及浙江钱塘江以北太湖流域一带,其地春秋时属吴国,汉初是诸侯王国吴国的一部份。“广陵”,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3〕“朐”,音qú,汉县名,属东海郡,故治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缯”,音zēng,汉县名,属东海郡,故治在今山东枣庄市东。〔4〕“浙江”,水名,即今钱塘江。〔5〕“吴”,此指吴县,春秋时为吴国都城,战国时曾为楚春申君封邑,汉初为诸侯王国吴国都城,后为会稽郡治所,故地即今江苏苏州市。“阖庐”,本名光,春秋后期吴国的公子,公元前五一四年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屡败楚兵,曾率军攻入楚都郢,公元前四九六年在与越军交战时兵败伤指而死。详见本书《吴太伯世家》。“阖”,音hé。“春申”,指春申君,战国时楚宗室,名黄歇,考烈王时为楚相,封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封邑,后改封江东之地。好客养士,名重当世,曾救赵却秦,攻灭鲁国。公元前二三八年考烈王死,春申君被王后兄李园谋杀。详见本书《春申君列传》。“王濞”,指汉初的诸侯王吴王刘濞。濞是刘邦次兄刘仲之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封沛侯,十二年立为吴王,在位四十三年,至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联结楚、赵、胶东、胶西、菑川、济南等六国诸侯王起兵叛乱,以武力反抗朝廷为巩固中央政权而推行的削藩政策,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汉将周亚夫等讨平,刘濞兵败自杀。详见本书《吴王濞列传》。“濞”,音pì。〔6〕“章山”,“章”通“鄣”,秦汉之际有鄣郡,辖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汉初属诸侯王国吴国,后改为丹阳郡。章山意谓章郡之山,既言其山产铜,当指今安徽铜陵市境内的铜官山。〔7〕“三江”,其说不一,据《汉书·地理志》,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中、北三江。《吴越春秋》以浙江、浦江(今浦阳江)、剡江(今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以松江(今吴淞江)、浙江、浦江为三江。另外还有多种说法。何者为是,已难确考。近人或以为“三江”是泛指令苏南及浙江地区的众多水道。“五湖”,亦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太湖别名,一说是太湖东岸的五个与太湖相通的湖泊,一说是太湖附近的五个湖。近人或以为“五湖”是泛指太湖水系的众多湖泊。〔8〕“江东”,指今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1〕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徒寿春,〔2〕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3〕皮革、鲍、木输会也。〔4〕与闽中、干越杂俗,〔5〕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6〕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7〕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8〕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9〕番禺亦其一都会也,〔10〕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注释】〔1〕“衡山”,汉郡名,治所在邾(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市和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九江”,汉郡名,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豫章”,汉郡名,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西全省。“长沙”,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2〕“郢之后徙寿春”,春秋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军事力量的逼迫下,楚国被迫多次迁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四一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即以故都之名,称寿春为“郢”。汉时寿春为九江郡治所。〔3〕“合肥”,城邑名,汉时属九江郡,是合肥县治所,故地即今安徽合肥市。“受南北潮”,指合肥在长江、淮河之间,南北都可通航。〔4〕“鲍”,咸鱼。钱坫认为“鲍”当作“鞄”,指制革工人。〔5〕“闽中”,秦郡名,治所在冶(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约相当于福建全省及浙江宁海、天台以南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汉时其地并入会稽郡。“干越”,吴越之地。“干”即“邗”,音hán,本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春秋末为吴国所灭,吴即于其地筑城,又自邗而北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古籍中“干越”并称,即指吴越,亦即今江苏中部、南部及浙江北部、中部地区。〔6〕“堇堇”,少。“堇”,音jǐn,通“仅”。〔7〕“更”,偿。〔8〕“九疑”,一作“九嶷”,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南。“苍梧”,汉郡名,在九疑山南,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区。“儋耳”,汉郡名,治所在儋耳(今广东海南岛儋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海南岛西部地区。儋耳郡仅存于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至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八二年)之间,后并入朱崖郡。〔9〕“杨越”,“杨”通“扬”,指扬州,为《尚书·禹贡》所述古九州之一,约当今长江、淮河下游及浙江、福建之地。越地正属扬州,所以又称“杨越”。〔10〕“番禺”,汉县名,为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番”,音pān。

  颍川、南阳,〔1〕夏人之居也。〔2〕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3〕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4〕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5〕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注释】〔1〕“颍川”,汉郡名,治所在阳翟(dí,今河南禹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区。“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约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2〕“夏人之居也”,传说夏王朝曾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颍川、南阳二郡历史上本是夏人聚居之地。〔3〕“敦愿”,忠厚淳朴,心地善良。〔4〕“武关”,古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南。“郧关”,古关隘名,故址即今湖北郧县城关。“郧”,音yún。〔5〕“宛”,汉县名,为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宛在战国时就是一个著名的工商业都市,汉在其地置有工官、铁官。

  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1〕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2〕大体如此矣。

   【注释】〔1〕“盐卤”,此指碱地出产的池盐、岩盐等。〔2〕“领南”,“领”通“岭”,指南岭。“沙北”,指沙漠之北。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1〕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谨之患,〔2〕以故呰窳偷生,〔3〕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4〕宜五谷桑麻六畜,〔5〕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注释】〔1〕“果”,指木本植物的果实。“隋”,通“蓏”,指瓜类及其它草木植物的果实。“蠃”,音luó,通“螺”。“蛤”,音gé,一种有介壳的软体动物。〔2〕“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后因以“饥馑”泛指灾荒年景。“馑”,音jǐn。〔3〕“呰窳”,音zǐyǔ,懒惰,苟且度日,得过且过。〔4〕“沂”,音yí,水名,源出今山东沂源鲁山,南流至今江苏沛县西南与泗水合流。〔5〕“五谷”,五种谷物,指麻、菽、麦、稷、黍。或以为当有稻而无麻。后多以“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六畜”,六种家畜,指牛、马、羊、豕、鸡、犬。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1〕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2〕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3〕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4〕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5〕篡逐幽隐,〔6〕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7〕其实皆为财用耳。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8〕揄长袂,〔9〕蹑利屣,〔10〕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11〕犯晨夜,〔12〕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13〕焦神极能,为重糈也。〔14〕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15〕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16〕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注释】〔1〕“廊庙”,“廊”指殿堂四周的廊,“庙”指太庙,都是古代帝王和大臣议政的地方,后因以“廊庙”为朝廷的代称。〔2〕“搴”,音qiān,拔取。〔3〕“汤”,热水,开水。〔4〕“椎埋”,以椎杀人,然后埋掉灭迹。〔5〕“借交报仇”,以身许友,不惜牺牲生命替人报仇。〔6〕“篡”,通“窜”。“篡逐”,谓做了犯法的事以后逃窜躲藏。〔7〕“骛”,音wù,奔驰。〔8〕“揳”,音jiá,通“戛”,击打。〔9〕“揄”,音yú,挥扬。“袂”,音mèi,衣袖。〔10〕“蹑”,音nie,拖着鞋走路。犯〔传帝尧和他的母亲庆都都葬在这里。〔7〕“雷泽”,古湖泊名,即雷夏泽,在成”,冒着。〔13〕“医方”,医生和方士。〔14〕“糈”,音xǔ。“重糈”指优厚的报酬。〔15〕“刀锯”,古有残害身体的肉刑,刀锯都是执行肉刑时用的刑具。“刀锯之诛”,即指重刑惩罚。〔16〕“索”,尽。

  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1〕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2〕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3〕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4〕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5〕牛蹄角千,〔6〕千足羊,〔7〕泽中千足彘,〔8〕水居千石鱼陂,〔9〕山居千章之材。〔10〕安邑千树枣;〔11〕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12〕淮北常山已南,〔13〕河济之间千树萩;〔14〕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15〕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16〕若千亩巵茜,〔17〕千畦姜韭:〔18〕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19〕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20〕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21〕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注释】〔1〕“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贩柴,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贩粮,都是得不偿失的事,所以这样说。“籴”,音dí,买入谷物。〔2〕“素”,空。“素封”,谓无官爵封邑之空名而有其实利。〔3〕“朝觐”,古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朝曰“朝”,秋朝曰“觐”。“觐”,音jìn。〔4〕“更徭租赋”,汉制男子从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要轮番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戍边或守卫京师,称为“更”。“傜”同“徭”,指无偿力役。汉制男子从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服徭役一个月(文帝后改为每三年服徭役一个月)。“更”、“傜”都可依每月二千钱的标准交钱入官,由官府雇人代役。“租”,土地税,依产额而定,汉初十五税一,景帝后改为三十税一。“赋”,人口税,包括算赋和口赋。汉初规定人民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年纳算赋一百二十钱,其中六十三钱上缴朝廷,其余由郡国掌握。武帝时又加征口赋,规定年三岁至十四岁,每年也要纳二十三钱。〔5〕“马二百蹄”,一马四蹄,二百蹄即五十匹。〔6〕“牛蹄角千”,一牛二角四蹄,蹄角千约一百六十七头。〔7〕“千足羊”,一羊四足,千足即二百五十头。〔8〕“泽”,此指低洼多草之地。“彘”,猪。一彘四足,千足亦二百五十头。古民间养猪是牧养,而非圈养,所以宜在“泽中”。〔9〕“石”,汉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约合今三十点九六公斤。“陂”,音bēi,池塘。〔10〕“章”,大材。一本作“楸”,楸是一种乔木,材质致密,用途颇广。〔11〕“安邑”,汉县名,为河东郡治所,故城在今山西夏邑西北。此处“安邑”似泛指河东之地。〔12〕“汉”,汉中之地。当时汉中郡治所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郧县、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区。〔13〕“常山”,汉郡国名,治所在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唐河以南,曲阳、行唐、栾城、赵县、高邑、临城以西,内丘以北地区。〔14〕“河”,黄河。当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以下折向东北、经滑县、濮阳、清丰、南乐、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市及河北东光、南皮、沧州市,在黄骅入海。“济”,水名,汉时自今河南荥阳北分黄河东出,至山东定陶西折向东北入巨野泽,又从泽北出,至东阿折向东北,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当时东郡、济阴、平原三郡以及陈留、济南、千乘三郡北部,渤海郡南部,正在“河济之间”。“萩”,音qiū,通“楸”。〔15〕“渭川”,指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16〕“郭”,外城。“带郭”,谓外城附近。“钟”,量器,也是容积单位,用以计算粮食。汉制钟为六斛四斗,约合今一百二十八点六四升。“亩钟之田”谓亩产一钟粮食的良田。汉制一亩约合今四百五十六平方米。〔17〕“茜”,草名,即红蓝草,其根可用作染料。〔18〕“畦”,音qí,田垄。汉制每亩四十畦,千畦即二十五亩。一说此指大畦,每亩二十畦,则千畦为五十亩。〔19〕“处士”,不外出做官的士人。〔20〕“进”,谓以食物、衣服等进奉父母长亲。“醵”,音jù,乡里亲友凑钱聚饮。〔21〕“本富”,古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本富”,指务农致富,“末富”,指从事工商业致富,“奸富”,则指以不正当手段致富。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1〕伯则畏惮之,〔2〕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3〕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4〕酤一岁千酿,〔5〕醯酱千瓨,〔6〕浆于甔,〔7〕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钟,薪稿千车,〔8〕船长千丈,〔9〕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10〕牛车千两,〔11〕木器髤者千枚,〔12〕铜器千钧,〔13〕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14〕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15〕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16〕文采千匹,〔17〕榻布皮革千石,〔18〕漆千斗,〔19〕■麴盐豉千荅,〔20〕鲐千斤,〔21〕鲰千石,〔22〕鲍千钧,〔23〕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鼯裘千皮,〔24〕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25〕子贷金钱千贯,〔26〕节驵会,〔27〕贪贾三之,廉贾五之,〔28〕此亦比千乘之家,〔29〕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30〕则非吾财也。〔31〕 【注释】〔1〕“相什”,相差十倍。〔2〕“伯”,通“佰”、“百”。〔3〕“倚市门”,指妓女卖笑。〔4〕“通邑大都”,四通八达的都市。〔5〕“酤”,音gū,酒。“千酿”,指酿酒千瓮。〔6〕“醯酱”,醋。“醯”,音xī。“瓨”,音gāng,通“缸”。〔7〕“浆”,淡酒。“甔”,音dān,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8〕“稿”,音gǎo,禾秆。〔9〕“船长千丈”,此指若干船总长千丈。汉制一丈约合今二点三二米。〔10〕“轺车”,一马驾行的轻便马车。“轺”,音yáo。〔11〕“两”,“辆”的古字。〔12〕“髤”,音xiū,通“髹”,上漆。〔13〕“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汉制一钧约合今七点七四公斤。〔14〕“躈”,音qiào,肛门。一说当从《汉书·货殖传》作“噭”;嗷即口。一马四蹄一躈,蹄躈千为二百匹。或以为“躈”通“窍”,一马有眼、耳、鼻、口、肛门、尿口等九窍,合四蹄为十三,则蹄躈千当是七十七匹。〔15〕“僮”,奴婢。一人十指,手指千为一百人。〔16〕“絮”,丝绵。〔17〕“文采”,有美丽图案的彩色丝织品。〔18〕“榻布”,粗厚的布。〔19〕“斗”,作为容积单位,汉制一斗约合今二点○一升。〔20〕“■麴”,音nièqū,酿酒或制酱时用的起发酵作用的块状物,即酒曲。“盐豉”,豆豉,古代用作调味品。“荅”,王引之认为当是“苔”之讹。“苔”通“瓵”,瓦器,容一斗六升。〔21〕“鲐”,音tái,一种海鱼。“”,音zī,即刀鱼。〔22〕“鲰”,音zòu,小杂鱼。〔23〕“鲍”,盐渍鱼。〔24〕“鼯”,同“貂”。〔25〕“佗”,同“他”。〔26〕“子贷金”,放债所得的利息。〔27〕“节”,谓调节、操纵市常“驵会”,音zǎngkuǎi,市场经纪人,操纵交易的居间人。〔28〕“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三之”,谓三分取一。“五之”,谓五分取一。〔29〕“千乘”,当是“千户”之讹。“千户之家”指食邑千户的列侯封君。〔30〕“不中什二”,谓以本求利,不能得十分之二。“中”,音zhòng。〔31〕“非吾财也”,谓不值得投资经营以求财。

  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1〕独夫妻推辇,〔2〕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3〕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4〕沃野,下有蹲鸱,〔5〕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6〕大喜,即铁山鼓铸,〔7〕运筹策,〔8〕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注释】〔1〕“见”,被。“虏略”,掳掠。〔2〕“辇”,音niǎn,用人力推挽的车。〔3〕“葭萌”,汉县名,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4〕“汶山”,即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北,绵亘四川、甘肃二省边境,其南支为峨嵋山,东支为巴山。“汶”,读若“岷”。〔5〕“蹲鸱”,一种大芋,可充粮食。〔6〕“临邛”,汉县名,属蜀郡,治所即今四川邛■。“邛”,音qióng。〔7〕“鼓铸”,鼓风煽火冶炼铜铁等金属,以铸造钱币或各种器具。〔8〕“筹策”,古代的计算用具。“运筹策”,谓谋画计算。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1〕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注释】〔1〕“椎髻”,椎状的发髻。梳椎髻是当时西南夷及南越等地少数民族的习俗。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1〕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2〕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3〕 【注释】〔1〕“游闲”,谓生活优裕,多闲暇而以游荡为事。“赐与”,与下“纤啬”对言,谓出手慷慨,以财物赠人。〔2〕“纤啬”,琐屑,吝啬。〔3〕“雍容”,容仪温文,举止大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俛有拾,〔1〕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2〕以曹邴氏也。

   【注释】〔1〕“俛”,同“俯”。〔2〕“文学”,文献经典之学。与今无所说的“文学”意义有别。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1〕桀黠奴,〔2〕人之所患也,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故曰“宁爵毋刀”,〔3〕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注释】〔1〕“刀”,音diāo,姓,后世作“刁”。〔2〕“桀黠”,凶暴狡诈。〔3〕“宁爵毋刀”,吴汝纶认为这是民间相语,意谓“宁遇有爵之人,不遇刀氏之奴”,因为刀氏之奴结交官府,盘剥平民以取重利,凶狠而又阴险。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1〕贾郡国,无所不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2〕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3〕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注释】〔1〕“转毂”,运货的车辆。〔2〕“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谓洛阳像四通八达的街衢一样居于天下之中。〔3〕“设任”,设职分任。

  宣曲任氏之先,〔1〕为督道仓吏。〔2〕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3〕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4〕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注释】〔1〕“宣曲”,地名,在长安城外昆明池西。〔2〕“督道”,韦昭认为是秦时的一个边县,具体地点不详。〔3〕“荥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项羽双方的军队曾在此相持。“荥”,音xíng。〔4〕“折节”,屈己下人,降低身份。

  塞之斥也,〔1〕唯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吴楚七国兵起时,〔2〕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3〕赍贷子钱,〔4〕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5〕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6〕其息什之。〔7〕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注释】〔1〕“斥”,开拓,开辟。〔2〕“吴楚七国兵起时”,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朝廷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强本弱枝、巩固中央政权。吴王刘濞(音pì)、楚王刘戊约连胶东王刘熊渠、胶西王刘印、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起兵对抗,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汉将周亚夫等讨平。其事详见本书《孝景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及《袁盎晁错列传》的有关记载。〔3〕“列侯”,秦爵分二十等,以彻侯为最尊,得食邑某地若干户以为封国。汉因之,用以封功臣外戚(同姓宗室封侯称诸侯),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此司马迁用后来的爵称追记前事。“封君”,此指列侯以外领受封邑的贵族。〔4〕“赍贷”,借贷。“赍”,音jī。“子钱”,出借以求利息的钱。下文“子钱家”,即以放钱取息为业的高利贷者。〔5〕“关东”,与“关中”对言,指函谷关以东之地。〔6〕“无盐”,汉县名,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此“无盐氏”似用作氏姓。〔7〕“其息什之”,比平常的利息高出十倍。一说利息比本金高出十倍。

  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1〕安陵、杜杜氏,〔2〕亦巨万。

   【注释】〔1〕“韦家”,地名,当在长安附近,具体地点不详。〔2〕“安陵”,汉县名,属左冯翊,本西周程邑,汉惠帝在此筑安陵,并置县,死后葬此;故治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杜”,汉县名,属京兆尹,故治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1〕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2〕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3〕用文持之,〔4〕变化有概,〔5〕故足术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6〕大者倾郡,〔7〕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8〕 【注释】〔1〕“章章”,通“彰彰”,明白显著的样子。〔2〕“椎埋”,一本作“推理”。梁玉绳等以为“椎埋”乃“推理”之形讹,当以“推理”为是,谓推测物理,估量形势。〔3〕“武”,此谓果敢、强横的手段。“一切”,《淮南子·泰族》称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的权术为“一切之术”,此“一切”亦当指权宜之计。〔4〕“文”,此谓遵守并依靠法令。〔5〕“概”,节。“变化有概”,谓其变化有一定的方式和范围。〔6〕“为”,音wèi。“权利”,势力和财货。〔7〕“倾”,震动,倾覆。〔8〕“胜”,音shēng,尽。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1〕田农,掘业,〔2〕而秦扬以盖一州。〔3〕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4〕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5〕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6〕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7〕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8〕薄技也,而郅氏鼎食。〔9〕胃脯,〔10〕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11〕此皆诚壹之所致。〔12〕 【注释】〔1〕“奇”,此与“正”相对,指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手段。〔2〕“掘”,通“拙”。〔3〕“秦扬”,人名,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州”,古有分全国为“九州”或“十二州”的说法,都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划。〔4〕“田叔”,人名。一本作“曲叔”,与《汉书·货殖传》同,汉初有一田叔,曾为赵王张敖郎中,后任鲁相。其人本书有传,而未言掘冢之事,与此“田叔”或非一人。〔5〕“桓发”,人名,《汉书·货殖传》作“稽发”。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6〕“雍乐成”,人名,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或以为“雍乐成”谓“雍县之乐成”,观前后举秦扬、田叔、桓发、雍伯等皆不冠地名,则此“雍”亦当为姓氏。〔7〕“雍伯”,人名。一本作“翁伯”,与《汉书·货殖传》同。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8〕“洒削”,洒水磨砺刀剑。〔9〕“郅氏”,《汉书·货殖传》作“质氏”,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郅”,音zhì。“鼎食”,列鼎而食,这是大贵族的排场。〔10〕“脯”,音fǔ,肉干。“胃脯”,一种熟食,把羊胃煮熟,调以五味,晒干而成。汉时以为美味。〔11〕“张里”,人名,本书仅此一见,事迹不详。“钟”,一种乐器,“击钟”,谓家中养有乐人,食时击钟奏乐,这也是大贵族的排场。〔12〕“诚壹”,心志专一。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1〕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2〕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注释】〔1〕“经业”,固定的行业。〔2〕“不肖”,不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