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云笈七签 作者:宋·张君房



  賤臣幸會,得仰侍靈軒,不以短狹,叨濯冥津。重悟凝玄,位登神王。總御生死,領括天仙。賞監七覺,遠覽遐方。雍觀上宰,對司侍晨。方當乘機應會,履九太陽,洞理陰符,撫掌兆民。大運將期,數終甲申。洪流蕩穢,凶灾彌天。三官鼓筆,料別種人。考筭功過,善惡當分。自赤明以來至上皇元年,依元陽玉匱,受度者應二十四萬人。開皇以後數至甲申,諸天選叙,仙曹空廢,官僚不充,遊散職司,皆應選人。依元陽玉曆,當於三代更料有心積善建功、為三界所舉、五帝所保、名在上天者,取十萬人以充其任。又當別舉一十二萬人以充儲官。如此之例:或以宿名玄圖;或骨像合仙;或以滅度,因緣轉輪;或以篤好三寶,善功徹天;或供養師寶,為三官所稱;或修齋奉戒,功德積感;或施散財寶,建立道堂;或救卹窮乏,載度天人;或為三師建功充足,天官有名。考筭簿錄,三官相應,皆逆注種名,上下有別,毫分無遺。又九幽之府被東華青宮九龍符命,使拔九幽玉匱男女死魂,宿名有善、功德滿足、應受開度者,取三十二萬人以充。甲申驅除之後,開大有之民。當此之時,生死交會,善惡分判,得過者真為樂哉!然三官相切,文墨紛紜,龍門受會,鳥母督仙,萬聖顯駕,晝夜無閑。功過平等,使生死無偏,此之昏鬧,亦臣之憂矣。大期既切,觸事闕替,恒恐一旦受罹公門。伏聞天尊造大慈之化,垂憐蒼生;開九天之奧以濟兆民。明科有禁戒,非賤臣所可參聞。然大數有期,甲申垂終,運度促急,大法宜行。使有心者得於考筭之中聞於法音,開示於視聽,勸化於未悟者也。緣玆上陳,懼觸天顏,願見一反愍,賜所未聞。

  於是天尊撫機高亢,凝神遐想。仰誦洞章,嘯詠琳琅。良久,忽然歎曰:上範虛漠,理微大幽,道達重玄,氣冠神霄,至極難言,妙亦難超。子既司帝位,受任神王。飛天翼於瓊闕,四宰輔於明輪。遐盼極覽,領綜無窮,雍和萬化,撫料蒼生。今大運啟期,三五告辰,百六應機,陽九激揚,洪泉鼓波,萬灾厲天。四宮選舉,以充種民。三代昏亂,善惡宜分,子當勞心兆庶,疲於三官興廢之際,事須□ 開能,今以相委,其勉之焉!寶書妙重,九天靈音,施於上聖,非鬼神所聞。明真有格,四萬劫一行。今冒禁相付,子祕之矣,慎勿輕傳!登命九天司馬侍仙玉郎,開紫陽玉岌雲錦之囊,出《九天生神玉章》。四輔別位,五老監真,太一命辰,玉帝唱盟,一依俯仰。明真具典,南向長跪以付飛天無極神王。法事既畢,諸天復位。

  天尊重告飛天神王:此九天之章乃三洞飛玄之氣,三會成音結成真文。混合百神,隱韻內名。故太一試觀,攝生十方,領會洞虛,啟誓丹青。自無億劫,因緣宿名帝圖,不得參見。得眄篇目,九祖同仙。當採擇其人應為仙者,七百年中,清齋千日,賫金繒誓心,依盟以傳。慎之則享祚,漏之則禍臻。享祚則福延九祖,德重山海;招禍則考流億劫,痛於毒湯,風刀相刑。可不慎之焉!

  鬱單無量天生神章第一

  帝真胞命元,元一黃演之氣。

  混合空洞氣,飛爽浮幽寥。延康無期劫,眇眇離本條。苦魂沉九夜,乘晨希陽翹。大有通玄戶,鬱單降晨霄。黃雲凝靈府,陰陽氣象交。胞元結長命,惡根應化消。桃康合精延,二帝秀玉飄。灌溉胞命門,精練神不凋。九天命靈章,生神神自超。元君遏死路,司馬誦洞謠。一唱萬真和,九徧諸天朝。稽首恭劫年,慶此榮舊苗。

  上上禪善無量壽天生神章第二

  帝真胎命元,洞冥紫戶之氣。

  無量結紫戶,氣尊天中王。開度飛玄爽,凝化輸空洞。故根離昔愛,緣本思舊宗。幽夜淪遐劫,對盡大運通。帝真始明精,號曰字元陽。嬰兒史伯華,結胎守黃房。斬根斷死戶,熙頤養嬰童。禪善導靈氣,玄哺飛天芳。華景秀玉質,精練自成容。務玄育尚生,羅列備明堂。太虛感靈會,命我《生神章》。一唱動九玄,二誦天地通。混合自相和,九徧成人功。大聖慶元吉,散華禮太空。諸天並歡悅,一切稽首恭。

  梵監須延天生神章第三

  帝真魂命元,長靈明仙之氣。

  須延總三雲,玄元始氣分。落落大範布,華京翠玉尊。明梵飛玄景,開度長夜魂。遊爽赴期歸,氣氣反故根。太帝號陽堂,字曰八靈君。九關回祿道,胎氣生上元。陵梵度命籍,太一輔精延。泥丸敷帝席,三部八景分。魂生攝遊氣,九轉自成仙。琅琅九天音,《玉章》生萬神。三遍列正位,氣叅八辰門。玄關遏死戶,靈鎮津液源。應會感靈數,明道濳迴輪。慶此嬰兄蛻,稽首讚洞文。

  寂然兜術天生神章第四

  帝真魄命元,暘尸冥演由之氣。

  寂然無色宗,兜術抗大羅。靈化四景分,萬條翠朱霞。遊魄不顧反,一逝洞群魔。神公攝遊氣,飄飄練素華。榮秀樁劫期,乘運應靈圖。空洞生神章,瓊音逸九霞。一唱萬真會,騫爽合成家。九轉景靈備,鬱鬱曜玉葩。兜術開大有,一慶享祚多。上聖迴帝駕,嬰兒欻以歌。不勝良晨會,一切稽首和。

  波羅尼密不驕樂天生神章第五

  帝真藏府命元,五仙中靈之氣。

  翻翻五帝駕,飄飄玄上門。遊步黃華野,迴靈驕樂端。採集飛空景,舊爽多不存。太微迴黃旗,無英命靈旛。攝召長夜府,開度受生魂。公子輔黃寧,總錄具形神。玉章洞幽靈,五轉天地分。氣鍊元藏府,紫戶自生仙。數周眾真會,啟陽應感繁。玉女灌五香,聖母慶萬年。三界並歡樂,稽首禮天尊。

  洞元化應聲天生神章第六

  帝真靈府命元,高真冲融之氣。

  應聲無色界,霄映冠十方。迴化輪無影,冥期趣道場。靈駕不待轡,朗然生神章。空洞諒無崖,玄爽亦為彊。練胎反本初,長乘飛玄梁。蘄畜喪天真,散思候履常。斬伐胞樹滯,心遊超上京。願會既玄玄,悟我理兼忘。界福九天端,交禮地辰良。混化歸元一,高結元始玉。稽道儔靈運,長謝囂塵張。

  靈化梵輔天#2生神章第七

  帝真元府命元,高仙洞笈之氣。

  玄會統無崖,混氣歸梵輔。務猷運靈化,濳推無寒暑。乘數構真條,振袂拂輕羽。瓊房有妙韻,汎登高神所。圓輪無停映,真仙森列序。上上霄衢邈,洞元深萬巨。秀葉翳翠霞,停蔭清泠渚。遨翫怡五神,繁想嘯明侶。五難緣理去,冲心自怡處。爽魂隨本根,亹亹空中處。七誦重關開,豁滯非神武。運通由中發,高唱稽首舉。

  高虛清明天生神章第八

  帝真華府命元,真靈化凝之氣。

  清明重霄上,合期慶雲際。玉章散冲心,孤景要靈會。煥落景霞布,神矜靡不邁。玉條流逸響,從容虛妙話。靈音振空洞,九玄離幽裔。感爽無凝滯,去留如解帶。明識生神章,高遊無終敗。玄景曜雲衢,跡超神方外。應感無方圓,聊以運四大。研心稽首誦,眾聖共稱快。

  無想無結無愛天生神章第九

  帝真神府命元,自然玄照之氣。

  無結固無情,玄玄虛中澄。輪化無方序,數來亦叵乘。誰雲無色平,峨峨多丘陵。冥心縱一往,高期清神徵。良遇非年歲,劫數安可稱?浮爽緣故條,反胎自有恒。靈感洞太虛,飛步霄上冰。津趣鼓萬流,濳凝真神登。無愛固無憂,高觀稽首昇。

  太極真人頌二首

  大道雖無心,可以有情求。佇駕空洞中,迴盼翳滄流。净明三界外,蕭蕭玉京遊。自無玄挺運,誰能悟冥陬?落落天漢澄,俯仰即虛柔。七玄散幽夜,反胎順沉浮。冥期苟濳凝,陽九無虞憂。親此去來會,時復為淹留。外身而身存,真仙會良儔。

  亹亹玄中趣,湛湛清□波。代謝若旋環,椿水不改柯。靜心念至真,隨運順離羅。感應理常通,神適逮自徂。淡遊初無際,繁想洞九霞。飛根散玄葉,理反非有它。常能誦玉章,玄音徹霄霞。甲申洪灾至,控翮王母家。永享無終紀,豈知年劫多?

  雲笈七籤卷之十六

  #1元無上玉虛:此五字原本缺刻,今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2天:原誤作『大』。

  雲笈七籤卷之十七

  三洞經教部 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老君曰:天地構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心源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子內觀之,歷歷分也。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無定形也,所以五藏藏五神也。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溥,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净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世以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清净,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說,便至滅亡。猶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之。始生之時,神源清净,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健羨,身欲輕肥,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稱最靈,性命合道,當保愛之。內觀其身,誰尊之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靜臭穢,濁亂形神。孰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全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

  老君曰: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慧,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駃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得謂之神,莫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沉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擊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識從何而起?從心識起。心從我起,我從欲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一又名無為,本來虛净,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諸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展轉纏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常能清净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肯用道,欲富而不肯求寶,欲疾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在卮。明從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託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身覺,分別物理,微細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虛心也,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净心者,使不穢也。此皆已有,今使除也。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不暗昧也。心通者,不質礙也。此皆本自然也。粗言數者,餘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以言傳口受而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乃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飛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魄抱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牛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係,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窈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老君曰: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唯在心志也。

  洞玄靈寶定觀經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先能捨事,

  進趣之心,名為修道;一切無染,名為捨事。

  外事都絕,無與忤心,

  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

  攝澄煩惱,名之為安。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為心起。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了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净,夜之言垢。垢净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

  妄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照而常寂,故為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蹔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蹔停還失也。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蹔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净己,則於行立坐卧之時。

  初得清净,正慧未生,故云少得净己。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諠鬧之所,皆作意安。

  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諠鬧之所也。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諠,其志唯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

  從定發慧,名為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諠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諠無惡,強來就諠。

  習性塵勞,常須制御,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

  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慧用無邊,故為應跡。

  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

  本心清净,猶如水鏡,照用無礙,萬物俱現。名為現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為入定。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急求知見,真定乃亡。貪著諸相,故云無慧。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心體寂靜,妙用無窮,故名真慧。

  慧而不用,實智若愚。

  了無分別,名之不用。韜光晦跡,故曰若愚。

  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寂照齊融,故云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

  為心取相,諸相應生。一切邪魔,競來撓亂。

  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

  此為諸相不可取著。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前念不生,故云無覆。後念不起,故曰無基。

  舊業日銷,新業不造,

  宿習並盡,名曰舊業日銷。更不起心,故名新業不造。

  無所罣礙,迥脫塵籠。

  一切無染,故名無所罣礙;解脫無繫,故云迥脫塵籠。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智照不滅,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

  心得清净,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

  真氣胎息,故疾盡瘳。體道合真,身輕不老。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

  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駐顏不易,名為還年復命也。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籙,故曰仙人。

  五者鍊形為氣,名曰真人。

  得本元氣,故曰鍊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

  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

  真氣通神,陰陽不測,故曰神人。

  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

  其於鑒力,隨候益明,

  鑒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絕也。

  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

  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

  通神合道,即身得道真。心證身亡,不離生死。《西昇經》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

  而說頌曰:

  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動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老君清净心經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靜為本,濁動為末。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清靜,天下貴之。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莫得,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無其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其寂;無寂寂無,俱了無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靜矣。心既自靜,神既無擾。神即無擾,常清靜矣。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既無所得,強名為得。為化眾生,開方便道。

  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為得。故言實無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為見有心。既見有心,則見有身。既見其身,則見萬物。既見萬物,則生貪著。既生貪著,則生煩惱。既生煩惱,則生妄想。妄想既生,觸情迷惑,便歸濁海,流浪生死,受地獄苦,永與道隔。人常清靜,則自得道。於是而說愒曰:

  天尊妙用常眼前,舉體動心皆自然。

  息箇動心看動處,動處分明無際邊。

  邊際由來本性空,非觀心照得虛空。

  自悟因緣無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宮。

  宮中宮外光且明,萬法圓中一道平。

  清心清鏡皎無礙,無礙無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無有異,天堂地獄誰安置?

  神既內寂不虧盈,善惡若空何處生?

  只為凡夫生異見,強於地上起縱橫。

  縱橫遮莫千般苦,一一諦觀無宰主。

  諦觀無主本無宗,只箇因緣即會中。

  中間雖會常無會,放會無為任物通。

  若時有人知是經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誦,深心受持,則能滅除無量一切宿障諸惡,冤家皆得和合,無受苦報。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諸眾生,欲度厄難,各己清净,信受奉行。

  雲笈七籤卷之十七

  雲笈七籤卷之十八

  三洞經教部 經

  老子中經上一名《珠宮玉曆》

  第一神仙

  經曰: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細微之內,吾不知其名也,元氣是耳。其神人頭鳥身,狀如雄雞,鳳凰五色,珠衣玄黃。正在兆頭上,去兆身九尺,常在紫雲之中,華蓋之下住。兆見之言曰:上上太一道君,曾孫小兆王甲.潔志好道,願得長生。

  第二神仙

  經曰:無極太上元君者,道君也。一身九頭,或化為九人,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上上太一之子也。非其子也,元氣自然耳。正在兆頭上紫雲之中,華蓋之下住。兆見之言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王甲好道,願得長生。養我育我,保我護我。毒蟲猛獸,見我皆墊伏,令某所為之成,所求之得。太清鄉,虛無里,姓朱愚,名光,字帝鄉。乃在太微勾陳之內一星是也。號曰天皇太帝耀魄寶。兆常念之,勿忘也。人亦有之,常存之眉間,通於泥丸,氣上與天連。

  第三神仙

  經曰:東王父者,青陽之元氣也,萬神之先也。衣五色珠衣,冠三縫,一云三鋒之冠。上有太清雲曜五色。治於東方,下在蓬萊山。姓無為,字君鮮,一云君解。人亦有之,在頭上頂巔,左有王子喬,右有赤松子,治在左目中,戲在頭上。其精氣上為日,名曰伏羲。太清鄉,東明里,西王母,字偃昌。在目為日月,在目為日,右目為月。目中童子,字英明。王父在左目,王母在右目,童子在中央,兩目等也。兆欲修真,當念東王父、西王母、正在頭上,有三人並立,乃合日月精光,下念紫房、太一、絳宮、黃庭、太淵、丹田,行其真氣五周,施于腹中。復行氣十二周,施于一身中。道畢,即止朱雀闕門。闕門,兩乳是也。左乳曰君阿,右乳曰翁仲,當兩乳下有玉闕,天狗、天雞在其上,主晨夜鳴吠。

  第四神仙

  經曰:西王母者,太陰之元氣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崑崙之山,金城九重,雲氣五色,萬丈之巔;上治北斗,華蓋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在人右目之中,姓太陰,名玄光,字偃玉。人須得王父王母護之兩目,乃能行步,瞻視聰明,別知好醜,下流諸神,如母念子,子亦念母也。精氣相得,萬世長存。夫人兩乳者,萬神之精氣,陰陽之津汋也。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王父王母之宅也。上治目中,戲於頭上,止於乳下,宿於絳宮紫房,此陰陽之氣也。

  第五神仙

  經曰: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極北辰中央星是也。乃在九天之上,萬丈之巔,太淵紫房宮中。衣五色之衣,冠九德之冠,上有太清元氣,雲曜五色。華蓋九重之下,老子、太和侍之左右。姓制皇氏,名上皇德,字漢昌。人亦有之,在紫房宮中,華蓋之下,元貴鄉,平樂里,姓陵陽,字子明。身黃色,長九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思之長三寸,正在紫房宮中,華蓋之下。其妻太陰玄光玉女,衣玄黃五色珠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在太素宮中,養真人子丹,稍稍盛大,自與己身等也。子能存之,與之語言,即呼子上謁道君。道君者,一也。乘雲氣珠玉之車,黲駕九極之馬,時乘六龍以御天下。子常思之,以八節之日,及晦朔日,日暮夜半時祝曰:

  天靈節榮真人,王甲願得長生,太玄之一,守某甲身形,五藏君候,願長安寧。

  第六神仙

  經曰:老君者,天之魂也,自然之君也。常侍道君在左方,故吾等九人,九頭君也。吾為上首作王父,餘人無所作也。人亦有之,金樓鄉,小廬裏,姓皮,名子明,字藍藍。衣青衣,長九分,把芝草,持青幡,侍道君在左方,從仙人仲成子。思之長三寸,常在己左方,正與己身等也。其妻素女,衣黃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

  第七神仙

  經曰:太和者,天之魄也,自然之君也。常侍道君在右方。人亦有之,烏抬鄉,姓角里先生,字導導。衣白衣,長九分,持金劍,捧白旛,侍道君在右方,從仙人曲文子。思之亦長三寸。起坐行止,常在己右。其妻青腰玉女,衣青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

  第八神仙

  經曰:泥丸君者,腦神也。乃生於腦,腎根心精之元也。華蓋鄉,蓬萊里,南極老人泥丸君也,字元先。衣五色珠衣,長九分,正在兆頭上腦中,出見於腦戶目前。思之長九分,亦長三寸。兆見之言曰:南極老人,使某甲長生,東西南北,入地上天,終不死壞迷惑,上某甲生籍,侍於道君,與天地無極。

  第九神仙

  經曰:南極者,一也,仙人之首出也,上上太一也,天之侯王太尉公也。主諸灾變,國祚吉凶之期。上為熒惑星,下治霍山。人亦有之,在長吴鄉,絳宮中元里,姓李,名尚一名常,字曾子。衣絳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在心中。其妻,玉女也,衣白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常思心中有華蓋,下有人赤幘大冠,絳章單衣,名曰天侯,玉帶紫綬,金印玄黃。子能見之,徹視八方,千日登仙時。候視腦中,小童子見之是也。

  第十神仙

  經曰:日月者,天之司徒、司空公也。主司天子人-君之罪過,使太白辰星,下治華陰恒山。人亦有之,兩腎是也。左腎男,衣皂衣;右腎女,衣白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為日月之精,虛無之氣,人之根也。在目中,故人之目,左為司徒公,右為司空公。兩腎各有三人,凡有六人。左為司命,右為司錄;左為司隸校尉,右為延#1尉卿。主記人罪過,上奏皇天上帝太上道君。兆常存之,令削去死籍,著某長生。屬太初鄉,玄冥裏。司錄,六丁玉女,字道明,皆在神龜上,乘紫雲氣之車,驂駕雙鯉魚,字太成子。玄母,道母也。在中央,身之師也。主生養身中諸神,在五色雲氣華蓋之下坐,戴太白明星明月之珠,光曜照一身中。常存以八節之夜,卧祝曰:司命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甲死籍,更著某甲長生玉曆。

  第十一神仙

  經曰:中極黃老者,真人之府中斗君也,天之侯王,主皇后素女宮也。人亦有之,黃庭真人,道之父母也,赤子之所生也,己吾身也。皇后者,太陰玄光玉女,道之母也,正在脾上中斗中也。衣五色珠衣,黃雲氣華蓋之下坐,主哺養赤子。常思兩乳下有日月,日月中有黃精赤氣,來入絳宮,復來入黃庭紫房中,黃精赤氣填滿太倉中,赤子當胃管中,正南面坐,飲食黃精赤氣,即飽矣。百病除去,萬灾不干。兆常思存之,上為真人。故曰同出而異名也。有注云:日月同出異名。太素鄉,中元里,中黃真人,字黃裳子,主辟穀,令人神明乍小乍大,常以雞鳴、食時祝曰:

  黃裳子,黃裳子,黃庭真人在于己。為我致藥酒,松脯,粳粮,黍臛諸

  可食飲者,令立至。祝訖,瞑目有頃,閉口咽之二七過,即飽矣。

  第十二神仙

  經曰:吾者,道子之#2也。人亦有之,非獨吾也。正在太倉胃管中,正南面坐珠玉床上,黃雲華蓋覆之,衣五綵珠衣。母在其右上,抱而養之;父在其左上,教而護之。故父曰陵陽,字子明,母曰太陰,字玄光玉女。己身為元陽,字子丹。真人字仲黃,真吾之師也。常教吾神仙長生之道,常侍吾左右,休舍太倉,在脾中與黃裳子共宿衛吾,給事神所當得,主致行厨。故常思真人子丹正在太倉胃管中,正南面坐,食黃精赤氣,飲服醴泉。元陽子丹長九分,思之令與己身等也。父母養之,乃得神仙。常自念已身在胃管中童子,服五色彩衣,坐珠玉之林,黃雲赤氣為帳,食黃金玉餌,服神丹芝草,飲醴泉,乘黃雲氣五色珠玉之車,駕十二飛龍,二十四白虎,三十六朱鳥。思之九年,乘雲去世,上謁道君。吾之從官,凡三萬六千神,舉吾宗族,皆得仙道,白日昇天。常以四時祠吾祖先:正月亥日雞鳴時祠郊廟;二月亥日祠社稷、風伯兩師;四月、五月申卯日、七月、八月巳午日,十月、十一月卯戌日,四季月不祠。但解洿土公,逐去伏尸耳。郊在頭上腦戶中,廟在頂後骨之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腸窮,風伯在八門。八門者,在臍旁五城十二樓也。雨師在小腸窮,四瀆雲氣出崑崙,弱水在胞中,諸神食廚在於太倉中。以次呼神名召之,勿忘也。

  第十三神仙

  經曰:璇璣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萬二千神,持人命籍。人亦有之,在臍中,太一君,人之侯王也。柱天大將軍,特進侯也。主身中萬二千神。中極鄉,璇璣里,姓王,名陽,字靈子。冠三縫之冠,衣絳章單衣,長九分,思之亦長三寸,其大與自身等也。太一君有八使者,八卦神也。太一在中央,主總閱諸神,案比定錄,不得逋亡。八使者以八節之日上對太一,故臍中名為太淵都鄉之府也。常以秋分之日案比算之。齋戒沐浴,靜卧三日勿出。日三呼之,三日九呼之,常如此,諸神不得逋亡,名上仙籙,定為真人。故太一不得妄上白事,不吉則凶,但八使者耳。故以八節日、晦朔弦望日,右手拊臍二七,左手拊三七,祝曰:

  天靈節榮真人,某甲願得長生,太玄真一守某甲身形,五藏諸君侯願且安寧。公兆七遍,庶兆二七。明日平旦,復祝曰:

  太一北極君,敬守告諸神,常念魂魄安寧,無離某甲身形。此所謂拘魂制魄者也。常以十二月晦日人定時,向月建太一於空室中,再拜,正坐,暝目,祝曰:

  五藏之君,魂魄諸神,某乞長生,無得離身。常與形合,同成為一身。男女各三通。常以八節日於室中,向其王地再拜,瞑目,祝曰:

  大道鴻涬鴻涬,天節之日,萬兆魂魄皆上諸天。真人身與神合。某甲欲得長生,獨在空室之中,不豫死籍數。男女各三遍。常以十二月晦日,宿夜晝朝至平旦,於室中向寅地再拜,祝曰:

  鴻涬鴻涬,某受大道之恩,太清玄巔,願還某甲去歲之年,魂魄保身。男女各三通。

  第十四神仙

  經曰:臍者,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一名五城。五城中有五真人。五城者,五帝也。五城之外有八吏者,八卦神也;并太一為九卿。八卦之外有十二樓者,十二太子,十二大夫也;并三焦神合為二十七大夫。四支神為八十一元士。故五城真人主四時上計,八神主八節日上計,十二大夫主十二月以晦日上計,月月不得懈怠。即免計上事,常當存念留之,即長生矣。故太一常以晦朔、八節日夜半時,五城擊鼓,集召諸神,校定功德,謀議善惡。有錄者延命,眾神共舉;無錄者終亡,司命絕去生籍。故常以晦朔、八節之日夜欲卧時,念上太一、中太一、下太一、五城、十二樓真人,祝曰:

  天帝太一君,天帝太一君,敬存諸神,與之相親。司錄司命、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著某生文,皆當言長生。

  第十五神仙

  經曰:五城真人者,五方五帝之神名也。東方之神名曰句芒子,號曰文始洪崖先生,東方蒼帝東海君也。南方之神名曰祝融子,號曰赤精成子,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之神名曰蓐收子,號曰夏裏黃公,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之神名曰禺強子,號曰玄冥子昌,北方黑帝北海君也。此皆后神也,天地人神等耳。風伯神名吒君,號曰長育。雨師神名馮修,號曰樹德。諸神常當存念之,令與司命君、司錄君共削去某死籍,既為真人長生矣。不與相知存念之,即為疾風暴雨,雷電霹靂,持子遠去,殺子之身,埋子深山,投子深淵;或為毒氣所中,眾鬼害人。子欲為道,宜致敬之。此神能害人,王者之治,不可不知也。中央之神名曰黃裳子,號曰黃神彭祖,中央黃帝君也。與中太一并治,度人命,愛養善人,成就人,常侍黃天真人。人亦有之,常侍真人,名曰子丹,給神所得。兆欲志道,常思念之,即不飢渴,長生久視,上為真人,能致行厨,役使鬼神。社稷、河伯之神,名曰馮夷,號曰元梁使者。

  第十六神仙

  經曰:八卦天神下遊於人間,宿衛太一,為八方使者,主八節日上計,校定吉凶。乾神字仲尼,號曰伏羲;坎神字大曾子;艮神字照光玉;震神字小曾子;巽神字大夏候;高神字文昌;坤神字揚翟王,號曰女媧;兌神字一世注一云字八世。常以八節之日存念之,其神皆在臍中,令人延年。

  第十七神仙

  經曰: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氣之元也;赤子之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主生子,合和陰陽之門戶也。在臍下三寸,附著脊膂,兩腎根也。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黃,上白,下黑,方圓四寸之中。所以在臍下三寸者,言法天、地、人。天一、地二、人三、時四,故曰四寸;法五行,故有五色。清水鄉、敖丘里、丹田名藏精宮。神姓孔,名丘,字仲尼,傳之為師也。兆常以夜半存心之,赤氣上行至絳宮、華蓋,各右繞之。太一入黃庭,滿太倉,養赤子,復入太淵,忽忽不知所在。復念太一,氣還入丹田中止。常念太一玄光道母養真人子丹,正吾身也,自兆名也,勿忘之。

  第十八神仙

  經曰:大腸、小腸為元梁使者,主逐捕邪氣。三焦關元為左社右稷,主捕奸賊。上焦元氣上入頭中為宗廟,兆身與天地等也。天地萬物不可犯觸也,天地之神則知之矣,而人身體四支,亦不可傷也。有痛癢者,神亦知之。由是言之,昭然明矣。天不可欺,地不可負,修身慎行,勿令懈息也。兆欲除邪氣,治百病,啄齒二七過,祝曰:

  左社右稷,元梁使者,逐捕灾殃,急急如律令!五咽一咒,三十咽止。一日一夜三百六十咽,三十日邪氣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愈,三蟲皆死,三尸走出,面目生光,與神為友。六祝一止,十二為之一周。

  第十九神仙

  經曰:兩腎間名曰大海,一名弱水。中有神龜,呼吸元氣,流行作為風雨,通氣四支,無不至者。上有九人,三三為位。左有韓眾,右有范蠡,中有太城子;左為司徒公,右為司空公,中有太一君;左有青腰玉女,右有白水素女,中有玄光玉女。玄光玉女者,道元氣之母也。左有司錄,右有司命,風伯雨師,雷電送迎,仙人玉女,宿衛門戶,故名曰太淵之宮。先正紫房宮太一玄女赤子,故玄女常戴太白明星,耳著太明之珠,光照一身中,即延年而不死也。

  第二十神仙

  經曰: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厨府也。房心為天子之宮,諸神皆就太倉中飲食,故胃為太倉,日月三道之所行也。又為大海,中有神龜。神龜上有七星北斗,正在中央。其龜黃色,狀如黃金盤,左右日月照之。故臍下為地中,中有五岳四瀆,水泉交通,崑崙弱水,沈沈滉滉,玄冥之淵也。日月之行,故天晝日照於地下,萬神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晝日下在臍中,照於丹田,臍中萬神皆得其明也。夜日在胃中,上照於胸中,萬神行遊嬉戲,相與言語,故令人有夢也。天不掩人不備,故召其神問善惡吉凶之事,令賢者自慎也。夜月在臍中,下照於萬神;晝月在胃中,上照胸中萬神。更相上下,無有休息。故胃中神十二人,諫議大夫名曰黃裳子、黃騰子、中黃子,主傅相太子;玄光玉女主取金液、神丹、芝草、玉液、松脯諸可飲食者,立至矣。

  第二十一神仙

  經曰:兆審欲得神仙,當知天地父母赤子處。兆汝為道,不可不知此五神名也,當自苦耳。知之,行之,堅守之,常念之,即神仙矣!《經》中俱有,但當心解耳!既知其神,當須得太一神丹金液,乃得神仙耳!諸神元氣,虛無無為,自然為聖人耳,不為俗人所施也。兆不能服神丹金液,勞精思念,當自苦耳!故謂兆汝晝日常念臍中有日,赤黃精氣光明照於臍中,胃中有月,白光赤黃精氣填滿胃中;暮卧念日在胃中,赤黃精氣光明照於胸中,月在臍中,赤黃白光精氣,照於臍中。以此為常,萬世無止。

  第二十二神仙

  經曰:頭髮神七人,七星精也,神字祿之。兩目神六人,日月精也,左目字英明,右目字玄光。頭上神三人,東王父也。腦戶中神三人,泥丸君也。眉間神三人,南極老人元光天靈君也。兩耳神四人,陰陽之精也,字嬌女。鼻人中神一人,名太一,字通廬,本天靈也。口旁神二人,廚宰守神也。口中神一人,太一君也,字丹朱。頤下神三人,太陰神也。頸外神二人,玉女君也。兩手中神二人,太陽之精也,字魂陰。項中神二人,字上間也。肩背神二人,少陰少陽之精也,字女爵。胸中神二人,虎賁神也。兩乳下,日月也;日月中有太神各一人,王父母也。兩腋下神二人,魂魄兆神也。小腹中神二人,玉女也。兩陛內神二人,亦玉女也,字陰隱。兩脛神二人,金木神也,字隨孔子。兩足神二人,太陰之精也,字柱天力士。頭髮神字祿之,兩耳神字嬌女,兩目神字英明、玄光,鼻孔中神字通廬,口神字丹朱,肩背神字朱雀,一云字女爵,兩手神字魄陰,上元神字威成子,中元神字中黃子,下元神字明光子,一云字命光,陰神字窮英,兩陛神字陰隱,兩膝神字樞公。兆欲卧,暝目,從上次三呼之,竟,乃止。其有病痛處,即九呼其神,令治之,百病悉去,即為神仙矣。

  第二十三神仙

  經曰:肺神八人,大和君也,名曰玉真官,尚書府也。其從官三千六百人,乘白雲氣之車,驂駕白虎,或乘白龍。心神九人,太尉公也,名曰絳宮,太始南極老人元光也。其從官三千六百人,乘赤雲氣之車,朱雀為蓋,丹蛇為柄,驂駕朱雀或乘赤龍。肝神七人,老子君也,名曰明堂宮蘭臺府也。其從官三千六百人,乘青雲氣之車,驂駕青龍或乘白鹿。膽神五人,太一道君也,居紫房宮。乘五彩玄黃紫蓋珠玉雲氣之車,驂駕六飛龍。從官三千六百人。脾神五人,玄光玉女,子丹母也。乘黃金珠玉雲氣之車,驂駕鳳凰或乘黃龍,從官三千六百人。真人子丹在上,卧胃管中,黃雲氣為帳,珠玉為牀,食黃金玉餌,飲醴泉玉液,服太一神丹,噉玉李芝草,存而養之,九年成真矣!千乘萬騎,上謁太上黃道君,東謁王父,西謁王母,南謁老人元光之前,真人得道,與天地合。元陽子丹者,吾也。吾道成乃去,白日昇天。或乘黃金雲氣珠玉之車,驂駕六飛龍,轡無極之馬,從官凡萬八千人。天師大神使萬八千人來下著吾身,合三萬六千人,故能白日昇天也。胃神十二人,五元之氣,諫議大夫也。臍中神五人,太一八人,凡十三人。合二十五人,五行陰陽之神也。神龜之上神三人,玄女、虛無、道母也。腎神六人,司徒、司空、司命、司錄、司隸、校尉、廷尉卿也。乘神龜之車,駕六鯉魚,一云白魚,玄白雲氣之蓋。丹田神三人,人之根也。三合成德,以應道數也。三焦神六人,左社、右稷、風伯、雨師、雷電、霹靂也。大腸、小腸神二人,為元梁使者。虎賁神二人,為力士,在朱雀闕門,延年益壽為齡,下侍真人鳳凰閣。玄谷神五人,大將軍司馬也。陰神三人,上將軍也,萬神之精也,男子字窮英,女子字丹城。天之神萬八千人,人之神萬八千人,都合三萬六千人,共舉一身昇

  天,即神仙矣!

  第二十四神仙

  經曰:東方之神女名曰青腰玉女。南方之神女名曰赤圭玉女,中央之神女名曰黃素玉女,西方之神女名曰白素玉女,北方之神女名曰玄光玉女。左為常陽,右為承翼,此皆玉女之名也。五行之道,常以所勝好者為妻。假令今日甲乙木,木勝土,則甲以己為妻。故言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此皆夫妻合會之日也。言肝、膽木也。木帝以中宮戊己素女為妻。他皆效此。此二神玉女之來,敬而侍之,慎無妻也。妻之殺人,終不得道也。兆欲為道,慎勿婬,婬即死矣。此玉女可使取玉漿,致行厨也。

  第二十五神仙

  經曰:太上神字元光太一君。其欲得太一之神也,非心神也,乃天神南極老人元光也。下在人心中,常以平旦、日中,甲午日,丙午日,呼之曰:南極老人元光太一君,某甲欲願得太一神丹長生之道。因暝目念心中太一童子,衣絳章單衣,其色正赤黃如日,九十息頓止。心中神,字光堅,中太一中極君也。在脾中,主養兆身。常以雞鳴、食時、日西黃昏時、辰戌丑未日,呼之曰:中極光堅太一君,某甲欲得真人神仙黃庭之道。因暝目默念黃氣滿太倉胃管中脾上有一黃人,五十息頓止。心下神,字玄谷,北極君也,玄光道母也。常以夜半時,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日,呼之曰:北極君玄谷道母,某甲願欲得金液醴泉可飲食者。因瞑目念腎間有白氣,中有神龜,龜上有玄女,女右有司命,左有司錄,見之呼曰:司命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甲死籍,著玉曆生錄。皆當言長生。故曰能知三神字,可以還命延年。此三神者,乃天地神道君三元君字也,人之先也。常念勿忘也,三元天之貴神是也。

  第二十六神仙

  經曰:子欲為道,當先歷藏皆見其神,乃有信。有信之積,神自告之也。先念天靈君,天靈君青身白頭,正在眉間,思之三日,即見其神。念玄膺,狀正赤生光。念咽喉中正白如銀,環十二重。凡三日,念遍。乃念肺色正白,名日鴻鴻,七日。念心色正赤,名曰呴呴,九日。念肝色正青,名曰藍藍,三日。念膽色正青,名曰護護,三日。念脾色正黃,名曰俾俾,五日。念胃色正黃,名曰旦旦,五日。念腎色正黑,名曰??,三日。念臍中太一色赤,人名曰玉靈子,三日。念大腸正白色,曰胴胴,一作洞洞,七日。念小腸色正赤,名曰契契,九日。念丹田色正赤,中有赤人,名曰藏精,三日。念玄丈方丈,其中有人到住,七日。念金玉印乾燥完堅,三日。念玄英正黑,潤澤有光,三日。念兩脾,一作陛,左右脾內各有一玉女,衣絳被襦、青裙,正立兩?上,三日。念兩足下各有一人,正白,三日。念為道竟矣。不出靜室,辭庶俗,赴清虛,先齋戒,節飲食,乃依道而思之。

  第二十七神仙

  經曰:子審欲為道,神仙不死,當先去三蟲,下伏尸。三日百六十息食氣,三十通一止,九十通一休息,日四為之。常以夜半、鸚嗚時祝日:東方青牙,紫雲流霞,飲食青牙,服食朝華。三咽之。南方朱丹,煥耀徘徊,服食朱丹,飲以丹池。三咽之。中央黃氣,黃庭高仙,服食黃氣,飲之醴泉。三咽之。西方明石,皓靈金質,服食明石,飲以金液。三咽之。北方玄滋,玄珠潤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三咽之。如此三十日,三蟲皆死,伏尸走去,而三神正氣自安定,伏尸不敢復還兆身中,即神仙不死,玉字金名,乘雲而上昇。

  雲笈七籤卷之十八

  #延:當作『廷』。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廷』。

  #道子之:當作『道之子』。四庫本作『道之子』。

  雲笈七籤卷之十九

  三洞經教部 經

  老子中經下一名《珠宮玉曆》

  第二十八神仙

  經曰: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時拊心祝曰:

  蒼林玄龜,流水如河,炎火周身身,一作宮,安能知他?道來歸己,道來歸己!因念肝色正青,潤澤生光,其上高危,在左方。次念膽色正青圓,中黃外青,潤澤清汶,傍生拊心,著肝,肝覆其巔,此道之始也。念之既畢,乃呼其神曰:肉一本作皮子藍藍,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欲得太一神丹服食之,令某甲長生,勿去某身,常在紫房宮中,與道合同也。因暝目念日精青氣來下著身,入鼻孔中,念肝色青氣與之合於目前,來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思行青氣周徧一身中,九十息止。至乙日復存其神,呼曰:太一紫宮一作紫房素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得太一華符服之。至甲寅、乙卯之日復存之。

  第二十九神仙

  經曰:常以六丙之日禺中時,拊心祝曰:

  朱雀丹液,天海地河#1;願求不死,服食天和天和,一作至和。因瞑目念心色正赤如日,在肺葉間乃止。念日精赤黃氣來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九而止。思行赤氣周遍一身中,百八十息止。呼其神曰:李尚李尚,一作李常、曾子,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願求太一神丹如金汋可飲食者,常在絳宮中,與己合同。至丁日復存其神,呼曰:天皇絳宮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得天皇長生之道。至丙午、丁己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神仙

  經曰:常以六戊之日雞鳴時、日西黃昏時,拊心祝曰:

  天道天道,願得不老,壽比中黃,昇天常早,願延某命,與道長久。因瞑目念脾中黃氣來上至口中,上念天精黃氣來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五而止。思行黃氣周遍一身中,百五十息止。呼其神曰:玄光玉女、養子赤子、真人子丹、服食元氣,飲宴醴泉。故言一身神有父母凡三人。至己日復存之,呼其神曰:真人黃庭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求真人黃庭神仙之道。至戊辰、己未、戊戌、己丑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一神仙

  經曰:常以六庚之日日哺時,拊心祝曰:

  本子本子,白雲卒起,霧合萬里,願雲來歸己,常為我使,反復仙命,終而復始。因瞑目念肺色正白,令白氣來止至口中;念曰,天精白氣來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思行白氣周遍一身中,百四十息止。呼其神日:先生??,與己為友,留為己使,奉持華蓋,金液玉英,常在勿出,侍我道君,共合為一身。至辛日復存其神曰:光黃玉堂,青腰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得彭祖長生不死之藥服之。至庚申、辛酉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二神

  仙經曰:常以六壬之日夜半時,拊心祝曰:

  願睹天鏡,玄滋玉池;還白使黑,常為嬰兒。神來歸己,五藏相隨。因暝目念兩腎間白氣周行一身中十二遍,翕然布散,流行四肢。乃復念兩腎巍陳,狀如雙鯉魚,右黑左赤,俠脊而居,炫耀光明,相照一身中。乃念青天太清元氣,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一九而止。思行太清白元氣周遍一身,還藏丹田中,呼其神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使某甲長生,上為真人,十二太一皆當言生。至壬子、癸亥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三神仙

  經曰:所存念五藏神皆畢,乃更念玄釐、玉英、金液,恒勿忘也。更念玄釐,欲其潤澤而起行列也。別念玉英,其中有一人大迴倒堅,小童子服飾也。存之欲令堅強,長大自倍也。念金液,欲令其乾燥而緩也,如紫毅盛水銀也。念此盡遍,而復存之,法十二周,精神處之,和氣自來,百病去除,壽命與天地期,長生無極,安知死時?

  第三十四神

  仙經曰:食日之精,可以長生;緣玆上天,上謁道君。其法常以月一日、二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十五日日初出時,被髮向日,暝留念心中有一小童子,衣絳衣,文彩五色,灼灼正赤;兩手掌中亦正赤;以兩手掌摩面,下至心止,十二反為之。念天日精正赤黃氣來下在目前,存入口中咽之,一九,以手摩送之,拊心祝曰:

  景君元陽,與我合德,俱養絳宮中小童子。須臾復念心下至丹田中止,以手摩送之。以日託心,心得日精,己乃神仙矣。

  第三十五神仙

  經曰:食月之精,以養腎根,白髮復黑,齒落更生,己乃得神仙。常以夜半時,思腎間白氣周行一身中,上至腦戶,下至足心。自然之道,易致難行。

  常以月十五日,向月祝曰:

  月君子光,與我合德,養我丹田中小童子。因暝目念月白黃精氣來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以手摩送之,下至丹田之中。丹田中氣正赤,氣中有一人,長九分,小童子也。衣朱衣,故丹田中赤外黑,左青右黃上白,五色氣已具。但以其月託腎,腎得月精,乃得陞沈。丹田中赤者,太陽之精也,心火之氣也;其外黑者,太陰之精也,腎水之氣也;其左青者,少陽之精也,肝木之氣也;其右黃者,中和之精也,脾土之氣也;其上白者,如銀盤而照覆之者,少陰之精也,肺金之氣也。其中有五人,即五藏之太子也,五行之精神也。人須得丹田成,乃為真人。故生子仁者,肝之精也。禮容者,心之精也。義慧者,肺之精也。和樂者,腎之精也。忠信篤厚者,脾之精也。辯勇者,膽之精也。緩和者,膽之氣衰也。盲者,肝之氣衰也。懦者,肺之氣衰也。癲者,心之氣衰也。濡者,腎之氣衰也。不肖暗聾者,脾之氣衰也。其五藏衰者,皆自見於己也。憂悲不樂則傷肝,傷肝則目瞑頭白,當思腎心以養之。淫樂過度即傷腎,傷腎則腰疼痛,身沉重,大小便膿血,思肝肺以養之。恚怒則傷心,傷心則病狂吐血,思肝脾以養之。遭患憂難則傷肺,傷肺則思脾腎以養之。飲食絕飽,酒醉過度則傷脾,傷脾則思心肺以養之。令其子母相養之,即病愈疾除求神仙之人,惡傷五藏,學士明照之。

  第三十六神仙

  經曰:食太極之精,乃得長生。常以六戊之日,時加其辰辰一作神,道士於室中,冠帶北向,再拜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壬甲好道,願得長生。暮夜卧,上念北斗太極中央大明星精,正黃氣來下,在兆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五而止。黃精氣填滿太倉黃庭中,下至丹田中。乃念絳宮中有一赤人;紫房宮中有五人:太一君在其中,老子、仙人仲成子在左,太和、曲文子在右;明堂宮中有玄光玉女,左有黃裳子,右有中黃真人,俱宿衛真人子丹也。乃復下念玉堂三公,呼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甲死籍,令某甲長生。氣定,乃復念真人子丹在胃管中,祝曰:

  玄光玉女,養我真人子丹,服食元氣,飲宴醴泉。以北斗中極託脾,脾得斗極之精,乃為真人。

  第三十七神仙

  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左腎為司徒公,右腎為司空公;脾為皇后、貴人、夫人;膽為天子、大道君;胃為太倉,太子之府也,吾之舍也;大腸、小腸為元梁使者;下元氣為大鴻臚;中元氣為八十一元士;上元氣為高車使者,通神於上皇;故肺為玉堂宮;心為絳宮朱雀闕門;腎為北極幽闕玄武掖門;脾為明堂,侍中省閣也;胃為上海,日月之所宿也;臍為下海,日月更相上下至胃中。故太初者,元氣之始也,道也,一也;心上為天。太始者,為萬物之始也,山川也,地也,為腎。太素者,人之始也,精也,脾也,土也。上亦有三宮,兩目為絳宮,兩耳為玉堂宮,鼻口為明堂宮。眉間為郊山。能合三元氣以養其真人小童子,則列然徹視矣。

  老君曰:萬道眾多,但存一念子丹耳。一,道也。在紫房宮中者,膽也。子丹者,吾也。吾者,正己身也。道畢此矣。

  第三十八神仙

  經曰:道士鍊水銀,消沙液、珠玉、八石,以作神丹,服一刀圭,飛昇天宮。身常食氣,乃得長生神仙。存神食丹,乃為真人。真人得道,上佐上皇治。故真人以水土溟溟浩浩,天地潰潰濛濛,不知所存藏。萬八千歲乃成天、地、人。故真人以土作人,呼吸飲食,從騎伏使,令土不得獨處,人不得獨存。故言黃土,本人之先也。真人去之,上昇九天;世人無道,下入黃泉。益土三升子一作了無骨筋一本作肋。故九天丈人有言曰:食於天者,以身報天,上為真人神仙戲游;食於地者,以身報地,下為尸鬼;食於人者,以身報人,骨毛棄捐。兆欲為道,勿食飛鳥。天之所生,殺之數數,减子壽年。人畜食之,可以為厨宰六畜也。避六丁神,獸類也勿食。丁卯兔也,丁丑牛也,丁亥豬也,丁酉雞也,丁未羊也,丁巳蛇也,此大禁之,六丁神之諱也。乘氣服丹入室之時,無食生物,禁食五畜肉。五畜肉者,馬、牛、羊、豬、狗也,但得食雞子、魚耳。禁食五辛,臭惡自死之物慎勿食,服丹尚可,乘蹻禁之。

  第三十九神仙

  經曰:道者,吾也,上上中極君也。兆常以日出時、日中時、酉時、夜半時一云日申、酉,上念太極中央太黃星,其精氣來下在兆額上眉間止,正赤黃白如日狀,以意致之下,入口中咽之,令其氣下入絳宮紫房黃庭中。咽之三五而止,祝曰:

  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壬甲好道,願得長生。此吾之氣也,吾從此氣生。念之萬遍,無止也。令兆長生,上為真人,雲車下迎,飛昇天宮,上謁上帝南極老人元光之前。

  老君曰:聖人銷珠,賢人水玉。銷珠水玉,其道同法。銷珠者,服日之精,左目日也。水玉者,食月之精,右目月也。被髮,正偃卧,暝目,常念兩目中黃精赤氣來下入口中,咽之,三九而止。令人神明,徹視八方。食肺之精,常念肺中白氣來上出至咽喉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令人神明,身生光澤,辟邪致神,玉女侍之,即長生辟百鬼矣。常念身中小童子衣絳衣,在心中央。中央即神明也。時念心中有紫華蓋,下有一人,著赤幘大冠,絳單衣,銜箭引弩,憤然而嗔,即能辟兵,役使鬼神矣。

  第四十神仙

  經曰:常思頂中紫雲出如車蓋,狀如火氣,文彩五色,上與天連。以意極布之,與天相率下。念胃中黃氣如橘,忽長稍大,身形如日。念目下元氣、赤人黃人,道氣行布四支,登高入日中登高,一作登臺,上至絳宮紫房太一。祝曰:

  太一北極,敬告諸神,常令魂魄安寧,無離某甲身。是謂自然無形者也。

  第四十一神仙

  經曰:鬼箭十二,可以辟兵。常思心中十二芝莖,上與肺連,以意挹之,名曰鬼箭。兆常行之,五兵自辟,凶惡自亡。以擊四夷,捐撝電光,但間#2兵楯刀戟、金銀,天神皆助真也,雷公擊鼓也。太白揚光,白帝持弩,蚩尤辟兵,青龍守門,武夷在庭,賸蛇玄武,主辟凶殃。白兔擣藥,蟾蜍在傍,太一和劑,彭祖先當#3;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謁上皇。此道也,使諸神氣與子合同,慎之、勿解殆#4也。

  第四十二神仙

  經曰:常以庚申之日申時,被髮,西南首,申地偃卧,縱體,暝目,念肺正白,潤澤光明,中有芝草,莖大如小指,其中空而明,下與心相連。其中有青赤氣,上下交通,出心入肺之中,o 念之至下哺時止。肺者,人之天也;心者,人之日也;日氣上出如赤丹之精,未嘗有之時,人須得此氣以生耳。失此氣者,則死矣。名曰自然之道。道通神靈矣。

  第四十三神仙

  經曰:常念心中赤氣如日,內青外黑,三合成德,以應道數。師曰:常以平旦,念心中正赤如日,日中有人,著大冠赤幘,衣絳單衣。兆見之呼曰:天皇太一君,使某甲長生,上為真人。

  第四十四神仙

  經曰:還精絳宮之中法: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晦日,以日初出時,被髮,東首向日卧,以左手摩兩乳間,下至心,九反而止。柑心言曰:神手神還絳宮,無離己身;神乎#5安,君靜處,與己言語。如此三,乃止。師曰:每摩兩乳間者,使氣上下道也;拊摩其心,存小童子,此名虛無。還精絳宮者,月三日為之也,神仙之道也。

  第四十五神仙

  經曰:元陽赤人,太一也;元陽道君,中太一也;元陽子丹,己吾身也;元陽玄光玉女,道之母也;元陽皇人,太一王也;元陽丹田,藏精宮也。師曰:元者,氣也;陽者,日也。當思心中有日,日有赤人,著赤幘大冠,衣絳單衣。次思膽中有太白明星,三光耀而相照,星上各有一人,衣絳朱衣,冠九德之冠。道君在中央,左有老子、仲成子,右有太和、曲文子,凡五人是一也。次念脾上正黃,中有日,日中有三人,道母玄光玉女在中央,左有黃裳子,右有中黃直。次念胃管中有真人子丹,坐珠玉之狀#6,上黃金色雲氣為帳,玉女小童子侍之。次念臍中太一,衣五彩朱衣,冠三絳#7之冠,左#8青人,右有白人,前有赤人,後有黑人。次念丹田中有赤氣,赤氣中有三人,赤人在中央,左有青人,右有黃人,赤氣繞之,內青外黑,上白中黃。念此畢,卧,有所見,神氣來語人也。

  第四十六神仙

  經曰:常念脾中有黃氣升上至口中,咽之,三五而止,即飽矣。可以辟穀,坐在立亡。師曰:常思脾中有日,日中有黃金匱,匱中有書,封之以黃玉□,□#9廣三寸,字曰威喜。精而思之,則耶#10 自出。兆能見而讀之,心開目明,即時神仙矣。

  第四十七神仙

  經曰:常思念胃中,正自如凝脂,中有黃氣,填滿太倉,上至口中,咽之即飽。師曰:胃者,太倉也。諸神皆就太倉中飲食。中黃金釜,金甑。玉女小童,主給使之。故呼曰黃裳子,致行廚矣。

  第四十八神仙

  經曰:腎者,元氣之根也。常思腎間白氣,上昇至頭中,下至足心十指之端,周行一身中十二遍而止,手足皆熱,可以不飢,不渴,不寒,令人不老,白髮復黑。兆常念行之。

  第四十九神仙

  經曰:常以月朔、望日,思兩腎間白氣,上頂中,下至足心。神龜五彩為甲,文若總系,上有玄光玉女,二公相對坐,前有太一,後有玄冥司錄、司命,共議死生。人精念之,三十息止。咒曰:司錄君、司命君、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著上生文,此當言長生。神龜呼吸,吐故納新,恣意所為。白龜之神,元氣布行,四友#11皆溫。人須得腎氣,神龜呼吸乃生耳。常以甲子日及壬子日存行之,即長生矣。

  第五十神仙

  經曰:常以甲午之日日中時,被髮,南首偃卧,暝目,念臍下三寸丹田中黃,其氣正赤,大如手掌,其外黑,次其外青。臍上有白氣覆之,肺氣也,左有青,右有黃,各大如手掌。此三者,肝氣、脾氣、肺氣。師曰:丹田中赤者,太陽氣;其外黑者,太陰氣;次外青者,少陽氣。三合成德,三氣守之,即長生矣。

  第五十一神仙

  經曰:心為虛,腎為元。虛氣以青#12上為天,元氣以寧下為地,入於太淵。故虛氣生為呼,元氣生為嗡。心為日,腎為月,脾為□。心氣下,腎氣上,合即為一,布行四友#13不休息。故心為血,腎為氣,合即流行,名曰脉。脉者,魂魄,人之容也#14。魂魄以去,主人寂寂,故伯#15脉盡即氣絕,氣絕即死矣。是以為道者不可不存其神,養其根,益其氣。兆汝弩力弩力,將去矣。真人得道,萬八千歲一會;道士得道,千歲一會,故作《中經》,以遺後世。本上皇藏之金匱,道人得,千金勿傳出也。

  第五十二神仙

  經曰:三元之日會,合於己亥。三元者,太一、太陰、宮氣#16是也。三元俱起己亥。太一左行,歲一辰;害氣右行,四孟,歲行一孟;太陰右行,三歲一辰,九年行方。四九三十六年,三元俱合於亥。三合之歲,水旱兵飢,灾害並起。三合之歲,陰陽隔并,感天動地,害氣流行,晝行則傷穀,中有人即疾疫,中穀即飢、貴。兆汝居其間,不能自生也。可不弩力勉時學道哉?當期之世,水旱蝗蟲,五穀飢貴,兵革並起,人民疾疫,道路不通,負老提幼,散流他方,其父母妻子兄弟,哀氣內發,摧肝絕腸,略為奴婢,不知縣鄉。於期乃欲學道,豈不晚哉!豈不晚哉!吾深戒子,存神作丹,早自防。即遭亂世,遠去深藏;聖主明世,道可照而行也。故天地之會,四十五歲一小貴,九十歲一小飢;一百八十歲一大貴,三百六十歲一大飢。五百歲,賢者一小聚#17;千歲,聖人一小聚;三千六百歲聖人大會。萬八千歲,真人一小出治;三萬六千歲,至極仙人一出治;三百六十萬歲,天地一大合,元氣溟涬,濛鴻元形,人為萬物,不知東西南北,人化為禽獸,禽獸化為人。真人乃在元氣之上,仙人乃在絕域無#18崖之際,道人隱居,可以貴重也。

  第五十三神仙

  經曰:天都京兆,合在勾陳之左端,號曰安德君,主與天太一北君共□計說諸神,主人魂魄,會於南極。有錄者延壽,眾神共舉之;無錄者終矣,司命絕去之人,魂魄會於北極。有功德於人、天地、萬物者,子孫富貴,壽考鮮明#19 ,身得封侯,復出為人。無德者有三:一曰殘賊酷虐、害逆天地四時;二曰咒咀嫉妒淫泱,慢易天地神靈;三曰不孝不忠、盜竊陰賊、推埋殺人。犯此三者,子孫絕滅。人生自有三命,至娶婦嫁女,復定其一命;移徙葬埋,復定其一命。得吉身者壽考,子孫富貴;得凶者死,子孫貧困屯。汝居世間,當何著於天地?神可畏也。故天置日月、北斗、二十八宿、五星主之;六甲六丁諸神,主行民間。兆汝不知,汝甚可畏之。常復有邪鬼精魅至於家,思不祥、里社、水土公、司命、門戶、井鼇、清溷、太陰水瀆,皆能殺人者。兆汝欲卻邪辟鬼,當被符,次服神藥。符者,天地之信也;藥者,人丹也。益其氣力,身輕堅強,即邪氣官鬼不能中人也,即成神仙矣。鬼者,神之使也。鬼見天信即去矣。人亦有之,京兆舍中極鄉璇璣里夏里黃公,字德皇,正在臍中央,太一是也。一名玉靈子。衣五彩朱衣,總閱黃神。常以八月秋分之日,案比計□。常先之一日,後之一日,正節之日,凡三日,入室勿出,常以雞鳴時思之,平旦兆悅之,至日禹中時止,為之三日。被髮西北向,偃卧縱體,無令他人見之,豫敕家中人無得有聲。先齋戒沐浴,至其日入靜室中,安心自定,先祝之曰:魯孫小兆某甲好道,願得長生。今日秋分之日,天帝使者夏里黃公來下入吾身中,案比總閱,諸神不得通亡,皆當來會。從上三呼之,比為之日三呼之,三日九呼之,日中乃止。即言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更著某長生神仙玉曆,急急如律令!即日有天帝無極君,教自應曰:諾。下床回向再拜,謝天神。一身道畢此矣。

  第五十四神仙

  經曰:子欲知真人、仙人何類?仙人衣蝶衣,生毛羽;真人無影,衣五彩朱衣。其居無常處,東春、南夏、西秋、北冬,浮游名山崑崙、蓬萊、大郢九域之上,時上謁。上謁上皇,故真人得道,八千萬歲。乘珠玉雲氣之車,駕元極之馬,時乘六飛龍,佐上皇治。中仙之士,中天而上。乘雲往來,歷越海江。下仙之士,法當尸解。晦日朝會拜禮,不得解怠,當為神使。道非有所異也,但有尊卑等故耳。故百歲之人黃頭髮,二百歲之人兩顏起,三百歲之人萬物耳,四百歲之人面縱理,五百歲之人方瞳子,六百歲之人脅助#20胼,七百歲人骨體填,八百歲之人腸為筋,九百歲之人延耳生,千歲之人飛上天,上謁上皇太一。為仙真人重瞳子,故能徹視八方。食芝服丹即不老。人萬八千歲更為童子,男八女七,從此始。

  第五十五神仙

  經曰:子欲制百邪百鬼及老精魅,常持符、利劍,亭水瓮上,於中視其形影。凡行出入,卒逢非常怪物,於日月光中視其形影,皆可知也。以丹書制百邪符,置於瓮水上。邪鬼見之,皆自然消去矣。諸精鬼魅、龍蛇、虎豹、六畜、狐狸、魚鱉龜、飛鳥、磨鹿、老木,皆能為精物。犯人者,符刻之斬之,付河伯、社令。常召今日直符使六丁神守之宿衛。左文字,在八十一首玄圖六甲宮四十九真中。亦有珠胎、七機、華蓋、清觀皆能制百邪。此四符者,惡穢人不可服也。當被服威喜、巨勝、左契、右射、太極、太清、太玄、陽章、叅天、包元氣、太虛,此大道也。可常被服,無所不防,亦無禁忌也。上制文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王甲好道,願得長生,所願從心來,自在心也,不多言。上封文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天一太一北斗君、日月陰陽君、司命君、司錄君,曾孫小兆王某好道,願得長生,唯司命司錄君削去死籍,更著長生玉曆仙籍,定為真人。臣某即日除為太一使者,再拜受命。上皇道君。中黃門子,再拜著契封符傳,當清潔先解過,常以西四時除日及八節日,以酒脯於東流水上解過,南流亦可。神仙玄圖曰:玉曆五十五章姓名符信,本在上皇金匱玉笈玉筍中,封之九重。兆得之,慎勿妄傳。子慎之,勿受錢之。得其人即傳之,可得神仙。吾時時自案行此三篇。三篇,上下《中經》也。吾常使司命教鬼守汝,勿妄增减吾文。一字不具,吾即知之,兆汝慎之!慎之!如吾言符與下字以丹青之,此吾之信也。兆汝審欲神仙,當先服還丹金液,存神,即時仙矣,上為真人。兆汝不服神丹金液,當自苦耳。為寒溫風鬼所繫,司命不救汝也。道神無奈汝何。兆為道,溫衣適食,守虛无,為自然,鬼亦不能救殺也,年壽終竟,自死矣。何以言之?以其不堅守神故也。譬猶萬物之生,非欲求死,但自然老枯槁腐死,其人亦如此矣。吾以喻汝,努力求師,吾教八十一弟,皆仙。其十人布在民間,遊□穀仙。吾越度秦項不出,為漢出,合於黃世,見吾大吉。

  雲笈七籤卷之十九

  #1 河:輯要本作『何』。

  #2 間:當作『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見』。

  #3 當: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嘗』。

  #4 解殆:即懈殆。解,同『懈』。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懈怠』。

  #5 乎: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平』。

  #6 狀: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床』。

  #7 絳:輯要本作『縫』。

  #8 左: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有』字。

  #9 □:四庫本作『印』。

  #10 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

  #11 友: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支』。

  #12 青: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清』。

  #13 友: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支』。

  #14 人之容也:疑當作『人之客也』。與下句『主人寂寂』 客、主相對言。

  #15 伯:輯要本作『血』。

  #16 宮氣:四庫本、輯要本均作『害氣』。

  #17 聚:原奪,據文義補。

  #18 無: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元』。

  #19 鮮明: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綿延』。

  #20 助:應為『肋』。四庫本、輯要本並作『肋』。

  雲笈七籤序

  祀汾陰之歲,臣隸職霜臺,作句稽之吏。越明年秋,以鞫獄無狀,謫掾于寧海。冬十月,會聖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親奉靈儀,躬承寶訓,啟綿鴻於帝系,濬清發於仙源,誕告萬邦,凝休百世。於是天子銳意於至教矣。在先時,盡以祕閣道書、太清寶蘊出降於餘杭郡,俾知郡故樞密直學士戚綸、漕運使今翰林學士陳堯佐,選道士沖素大師朱益謙、馮德之等,專其修較,俾成藏而進之。然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適綸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屬其績。時故相司徒王欽若總統其事,亦誤以臣為可使之。又明年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專其事。臣于時盡得所降到道書,并續取到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經本亦各千餘卷,及朝廷續降到福建等州道書,《明使摩尼經》等,與諸道士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僅能成藏,都盧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天字為函目,終於宮字號,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距天禧三年春,寫錄成七藏以進之。臣涉道日淺,丁時幸深,詎期塵土之蹤,坐忝神仙之職?蛙跳缺甃,積迷虷蟹之區;蚋泊浮滓,但局醞雞之覆。雖年棲暮景,而寶重分陰。於是精究三乘,詳觀四輔,採摭機要,屬類於文。探晨燈虹映之微,綜玉珮金璫之說。泥丸、赤子、九宮,爰系於一方;神室、嬰兒、百道,皆根於兩半。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因玆探討,遂就編聯,掇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總為百二十卷,事僅萬條。習之可以階雲漢之遊,覽之可以極天人之際。考竅類例,盡著指歸,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稗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往,少暢玄風耳。臣君房謹序。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

  三洞經教部 經

  太上飛行九神玉經一名《金簡內文》

  太上大道君告北極真公曰:吾昔遊於北天,策駕廣寒;足踐華蓋,手排九元;逸景雲宮,遨戲北玄;逍遙朔陰之館,賞於洞毫之門;眄璇璣以召運,促劫會以舞輪;歎萬物之凋衰,俯天地而長存;乃覺九星之奇妙,悟斗魁之至靈也。夫九星者,寔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淵宗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五九參列,綱維無窮,制御天宿,迴轉三辰。調理四五,致天地得存,萬品之所宗,神仙之所憑。夫天無九星則無以為高清;地無九星則無以為至靈,人無九星則九孔不明;上帝兼之以通真,神仙憑之以得成,五行乘之以致度,萬物稟之以得生也。天清地靜,則九星煥明;天激地否,則九星翳昏。璇璣召劫度之期,天關運五行之氣,輪空洞之大輻,促九天之應會。是以神光轉灼,玄監萬生;傍行越位,以告灾祥。天地所以有大運之交,百六應符,皆九星緯轉數終,所以陰陽勃蝕,二氣否激,天翻地覆,九海冥一,金玉化消,毫末不失也。悉九星之所迴,璇璣之所促;明天地之用,玄綱之妙;得其中則有空常,隱步藏景,逃形變化,三辰萬物,立成黑點,隱淪二十五名。其趣幽微,祕不下傳。上有九辰華君,中有九皇夫人,魂精魄靈,皆九斗之威神,吐煥七曜之光,流映九天之門,洞朗幽虛,無毫不彰也。其星陽芒則為流金火鈴,陰芒則為豁落七元,皆高上之靈策,元始之威章也。龍飛尺素之訣,隱諱口口之中,列帛華晨之下。羊雁禮天以招真,則玄光曲照於盟場,九晨下降於靈宇,夫人懽悅於寢席,玄斗記名於隱書。有知此道,存之便足以免大劫之會,度洪灾於甲申也。修之二七年,便得晏鴻翮而騰翔,斥紫霄而升晨也。此玉清之上道,不比上清之中仙也。玉清則上清之高真,上清則太清之高神,太清則飛仙之高靈。凡行玉清之道,出則諸天侍軒,給玉童玉女各三千人;建三七色之節,駕紫雲飛軿;十二瓊輪前導,鳳歌後從;玄鈞六師啟路,飛龍翼轅。其位准高仙,列圖玉清。行上清之道,出則五宿侍衛,給玉童玉女各一千五百人;建紫毛之節,駕飛雲丹輿;前吹鳳鸞,後奏天鈞;玄龍啟道,五帝參軒。位准上清左右位卿。行太清之道,出則五帝侍衛,給玉童玉女各八百人;建五色之節,駕龍輿飛煙,前嘯九鳳,後吹八鸞;白虬啟道,太極參軒。故真中有高卑,玄中有階次也。玉清之道,玄遠絕邈,不比中真及飛仙之徒。九星上法玄映之道,吾昔受之於元始,於今七億萬劫,經天地成敗,萬品衰滅,而其道獨存,今猶修之於雲景之上,而不能忘之於時節者,意玩此道高妙,愛樂夫人接遇也。况來生始學飛晏之舉,而不知幽尋步空之法,何由得披重霄之門,觀天地之始終乎?既無此道,與九晨乖域,夫人絕遊也。徒有玄名帝錄,超卓高騰,正可得策駕雲龍,遊眄五嶽,但不死而已。如此望踐斗魁,旋步華晨,騰景玉清,當未有期也。子方當匡御劫運,封掌十一天,科簡玄錄,理判神仙,宜受此法以綜萬生,今出相付,子祕而修焉。九晨真人曰:行飛步之道,先一日沐浴齋今。是日於中庭布星圖,隨斗建也。北向長跪燒香於玄冥星下,叩齒三十六通,閉跟存歲星在左脅,太白星在右脅,熒惑星在頭上,辰星在臍下,鎮星在心。次覆衣九星,先舉左手屈於頭上如斗勢,存陽明星在左手掌中,陰精星在左肘上,真人星在左乳上,玄冥星當心故燒香於玄冥星下而啟事,因心而應天明也。

  丹元星在右?上,北極星在右膝頭上,天關星在右足胚上,輔星在臍下,弼星在頭上,畢。微咒曰:

  衣天斗,戴金巾,乘魁綱,入斗門,朝真人,拜華晨,二十八宿,覆絡我身,乘空步虛,飛升自然。畢,咽氣九過止。次舉右手如斗勢臨頭上,存陽明還右手掌中,陰精星右肘上,真人星在右乳上,玄冥星當心上,丹元星在左?上,北極星在左膝頭上,天關星在左足胚上,弼星在左目上,輔星在右目上。畢,微咒曰:

  我乘天綱,步九元,履斗魁,行飛仙,得天心,萬神懽。隱形藏景,變化萬端。敢有千試,收繫斗門。掃除不祥,正真明分。左煥火鈴,右輝靈幡。威光萬里,嘯命立前。玉帝所咒,靡不如言。畢,咽氣十六通止。次乘斗旋行斗星之外,步斗魂魄,從天樞星上,對陽明,次登天縱,天機,以次周於隱元,往反三過。畢,於隱元星上歌《三洞飛空章》而登陽明也便立思夫人,形象如左也。

  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天樞星威而不曜,光而不照,濳洞太虛,圍九百二十里,對陽明星之西北門。其星則號元斗宮魁精玄上真皇夫人,姓明通,諱甖玄,真名上精。頭建飛雲華頹之髻,餘髮散至腰。衣紫、黃、青三色之矚,帶九鈴之綬。口恒吐青氣之光,以注於陽明星上,以明星之煥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然後咒,則魂神澄正,明星懽悅,天光洞映,使魂影俱飛登晨也。并足上天樞星上,對陽明星,左手撫心,右手指陽明星,叩齒九通,咽液九過,閉氣三息,而微咒曰:

  天妃九星,凝氣結真,七曜纏絡,號曰玉晨;上建華蓋,下躡斗魁,身乘天機,飛步瓊軒;魂精魄靈,與形合仙,保元日月,天地長存;隨運變化,夫人齊連,上昇九天,浮景自然。畢,閉氣三息。次左足躡天遊,進右足與左足并,通氣。

  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天璇星景而遠映,昭一而不煥,濳洞太虛,圍五百五十里,對陰精星之西門。其星則號玄斗宮虛精上玄皇夫人,姓玄鏡,諱鬱勃光,真名金歸。頭建飛雲華頹之髻,餘髮散至腰。衣飛錦羅裙,鳳文錦被,帶靈飛紫綬。口恒吐黑氣之光,以注於陰精星上,以明星之暉曜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並足上天璇星上,對陰精星,左手撫心,右手指陰精星。叩齒九通,咽液九過,閉氣九息,而微咒曰:

  北玄皇靈,九上開清,玉華濳映,緯絡紫庭;今日飛步,萬道通明,魂魄澄正,安附我形;無使飛翔,同升北星;上噏玄精,飲以玉泉;變化九微,保命天靈。畢,閉氣三息。次進左足躡天璣星,次右足來并,通氣。

  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天璣星猛而不顯,暉而不曜,濳洞太虛,圍七百七十里,對真人星之東南門也。其星則號上精宮靈妃元皇夫人,姓常明,諱化雲,真名流爓。頭建晨嬰寶冠,衣飛雲明光錦矚,帶六山飛晨之綬。口恒吐黃氣之精,以注真人星上,以明星之曜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并足上天機星上,對真人星,右手撫心,左手指真人星,叩齒九通,咽液九過,閉氣十二息,而微咒曰:

  靈妃元皇,九星中真,上理璣度,總監諸天;下試群方,遊景紫煙;是日上吉,皇道敷陳;潤流九外,曲灑我身;飛行羽步,上入帝晨、與皇同眉,永享劫年。畢,閉氣三息。次進左足,躡天權星,進右足與左足并,通氣。

  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天權星微而隱,隱而同映,濳煥太虛,圍八百里,對玄冥星之東門也。其星則號綱極宮上靈神妃華皇夫人,姓開生,諱運明,真名嬰關。頭建七稱之冠,衣誹羅鳳文之裯,帶金真玉光。口恒吐赤氣之精,以注玄冥星上,以明星之煥曜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并足上天權星上,對玄冥,右手撫心,左手指玄冥,叩齒九通,咽液三過,閉氣三息,而微咒曰:

  神妃上靈,號曰華皇;安鎮華蓋,北上之宮;左待玉女,右衛靈童;道引七精,九暉之光;為我致真,飛步天綱;使我魂魄,俱昇帝堂。畢,閉氣三息。次進左足躡玉衡,進右足與左足並,通氣。

  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魂靈也。玉衡星大而嘿,踊而不煥,濳洞太虛,圍七百二十里,對丹元星東北門也。其星則號紀明宮北上金蓋中皇夫人,姓元方,諱神武,真名勃。頭建紫晨飛華之冠,衣九色之矚,帶神虎玉文。口恒吐白氣之光,以注丹元星上,以明星之暉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并足上玉衡星上,對丹元星右手撫心,左手指丹元,叩齒三通,咽液三過,便閉氣三息,而微咒曰:

  皇華中妃,上元所居,九斗吐暉,精煥八螞;流煙鬱勃,散靈朱廬;使我魄靈,天地同符;形魂俱昇,駕空策虛;玉光纏絡,丹餅紫輿;飛行北上,參受隱書。畢,閉氣三息。次進左足躡闈陽星,進右足與左足並,通氣。

  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闓陽星朗而濳照,暉而不煥,洞微太虛,圍七百七十里,對北極之下開北洞之門也。其星則號紫極宮安上晨華元皇夫人,姓王元,諱根華,真名冥會。頭建玉晨進賢之冠,衣飛青羽矚,帶流金火鈴。口恒吐綠氣之精,以注北極星上,以明星之曜暉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並足上闡陽星上,對北極星,而左手撫心,右手指北極,叩齒三通,咽液五過,閉氣五息,而微咒曰:

  九天上帝,黃華之宗;運轉璇璣,總輪八方;使我飛步,躡紀天綱;反覆交并,三五縱橫;通靈八微,羽衣玄黃,龍輿玉景,飛行太空;長享眉壽,天地同可。畢,閉氣五息。次左足躡搖光星,進右足並,通氣。

  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太明也。搖光星則光轉空洞,迴旋天關也。濳煥太虛,圍九百里,上對天關星之南門,下對北極星也。其星則號運天宮玉華靈皇夫人,姓度元,諱終會,真名啟光。頭建飛華頹雲之髻,餘髮散至腰。衣七色夜光雲錦之裙,九色錦帔,九天威靈玉策#。口恒吐赤氣之精,注天關星上,以明星之大光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并足上搖光星上,對天關星,而左手撫心,右手指天關,叩齒九通,咽液九過,閉氣三息,而微咒曰:

  天地迴轉,七光大明,旋輪九氣,上應玉清;中有夫人,號曰華靈,玄映九外,無毫不生;是日良吉,飛步紫庭;使我魂魄,安附身形;變化空洞,出幽入冥;天地同輪,萬劫不傾;保仙上元,九晨齊精。畢,閉氣七息。次左足躡洞明星,進右足并,通氣。

  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洞明星則光迴諸天,總輪上宿,流暢太虛,圍九百九十里,上對輔星西南門也。在天關之上梁,北極之陽芒也。其星則號空真宮太明常皇夫人,姓幽昇,諱無韻,真名空變。頭建飛雲華頹之髻,餘髮散至腰。衣飛羅文矚,帶九光之綬。口恒吐青氣之精,注於輔星之上,以常陽大光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並足上洞明星上,對輔星,而右手撫心,左手指輔星,叩齒九通,咽液九過,閉氣三息,而微咒曰:

  三五飛行,天地開張;九元迴綱,合紐上京;天真散靈,萬道溢昌;夫人曲映,是日吉良;飛步斗魂,旋行玉綱;頭戴華蓋,足履常陽;遊戲三清,變化萬方;保仙自然,享壽無窮。畢,閉氣十二息。次左足躡隱元星,進右足并,通氣。

  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隱元星則隱息華蓋之下,濳光曜於空洞之中,圍九百九十里,上對弼星之東南門也。其星則號元寶宮空玄變靈上皇夫人,姓冥通,諱萬先,真名常陽。頭建飛雲七稱玉冠,衣青文錦?,帶九光夜燭,口恒吐黑氣之精,注於弼星之上,以明煥隱洞之光也。修飛步之道,當思夫人姓諱形像,并足上隱元星上,對弼星,而左手撫心,右手指弼星,叩齒十二通,咽液一過,閉氣一息,而微咒曰:

  上步天綱,飛行羽門,出入三生,逃身隱淪,變化形影,千合萬分;神安氣鎮,鍊度仙魂;舉體同飛,衣服錦裙,流鈴交落,身佩虎文;嘯咤五帝,策駕景雲;上造北晨,朝謁皇君。畢,閉氣一息止。還並足上天樞星上,單步往反三周,不須復存思咒說也。步斗魂事畢,存咒正初登星一過行之爾。往反三過。畢,還立天樞星上,向陽明星而歌誦《徘徊遊行九晨羽章》三篇。畢,便登綱上陽明星上,行飛步也。

  羽章

  雲綱落天紀,九斗翠玉虛。紫蓋重霄嶺,玄精朗八嗎。上有九晨賓,吟詠隱與書。飛步遨北漢,長齡天地居。

  控轡玄羽臺,飛行九元所。洞虛深幽邃,雲綱乘空舉。下有採真士,仰照玉晨府。三周陽明上,九迴入洞野。高步登帝尊,長歌龍飛語。

  玉霄映北朔,瓊條翠隱柯。空生九靈臺,煥精曜太遐。天關運重冥,劫會屢經過。乘我羽行駕,飛步識女河。保靈空常化,永忘天地多。

  此三章出玉清上宮,諸九陽玉童、九華玉女皆恆歌誦之於華晨之上,以和形魂之交暢,啟靈真於幽關也。

  凡修飛步七,元行九星之道,無此歌章,皆不得妄上天綱,足躡玄斗也。犯之九星則執子魂魄,閉於斗綱之下也。令人猖狂失性,慎怒妄興,不出三年,無不喪身。非道不欲使人得仙,而人不能明道淵源耳。如此豈可不詳而行焉?九星則九天之根,玉清之明精;九魂則九星之明靈。人徒知步七星之妙,而不知九星魂魄之至靈也。非七星不欲運人上斗,而人身魂神畏斗星之靈魄,不敢隨人而騰空也。欲修飛步之道,宜知斗星之魂魄,九皇夫人內名、空常之隱訣也。而按圖修行,豈當不得飛登北元,上謁華晨者哉?但此道高妙,玉清寶祕不行,中仙鮮有得者。知其法則九星內映,夫人降席,斗魂感悅,則共携兆而昇入九元之內宮。

  陽明星,天之太尉,司政主非。上總九天上真,中監五嶽飛仙,下領後學真人,天地神靈功過輕重,莫不隸焉。星圍九百二十里,皆瑠璃水精。中有玉樹、青實,金翅之鳥棲宿其上,自生青精玉芝,食之一口,壽九萬年。星有九門,有四光芒#,皆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青城玉樓據斗真人、號曰太上宮青城玉樓九晨君,姓上雲,諱法嬰容,字董洞陽搖天槌。頭建九晨玉.冠,衣青羽飛裳,手執斗中玄圖,坐玉樓之中。有玄名玉錄,當得知九晨君內諱。知者玉晨下映,明星玄降。修其道,飛行太空,昇入九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先於陽明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天東北,閉氣九息,叩齒九通,咽液三過,閉眼思九晨君姓諱形像,留立陽明星上,便微祝曰:

  飛天九晨,上據玄魁,威振八煥,司政糺非;今日飛步、萬道通開,九真齊景,天轉地迴;鬼謀截頸,人逆斬摧,三綱所捕,逆者將衰;神靈持衛,享福巍巍;得天之心,骨化形飛;手攀七綱,足踐九扉;雲行雨步,上昇太微。畢,左轉陽明星上,九迴,立向鬼門,閉氣三息。轉左足躡陰精,進右足并,於陰精星上通氣。

  陰精星,天之上宰,主祿位。上總天宿,下領萬靈及學仙之人。諸學道及兆民宿命祿位,莫不隸焉。星圍五一百五十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玉樹,黑實,金翅之所棲,自生玄芝玉飴,食之一口,得壽五萬年。星有五門,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五色玉樓攀魁真人,號曰中元宮五色玉樓北上晨君,姓育嬰,諱玄上□,字昌陽文激明光。頭建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裳,手執五色羽節,坐玉樓之中。若有玄名朱臺,當得知上晨君內諱。知者則北上下映,陰精玄降。修行其道,則飛行太空,昇入五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先於陰精星上,左手指本命,右手撫心,閉氣五息,叩齒五通,咽液五過,閉目思北上晨君諱字形像,留立陰精星上,便微咒曰:

  玄晨北靈,五氣上精,體隱六紀,心藏景星,日月俠映,三光飭形;今日

  元吉,步綱紫庭,上開天戶,受福朱靈;享祚無極,祿位尊榮;萬願交覆,所向利貞;騰飛華蓋,遨翔玉清;上詣北晨,九真齊軿。畢,左轉陰精星,五迴,向本命上立,閉氣三通。轉左足躡弼星,進右足並,通氣。不得躡真人星,但躡弼星耳。

  真人星,天之司空,主神仙。上總九天高真,中監五嶽靈仙,下領學道之人。真仙之流莫不隸焉。星圍七百七十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玉樹,黃實,金翅之所棲,自生黃精玉芝,食之一口,得壽三千萬歲。星有十二門,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黃臺玉樓真人,號曰真元宮中黃臺玉樓主仙華晨君,姓歸?,諱妙陰光,字通度元度凝脂。頭建飛晨寶冠,衣青羽飛裳,手執斗中青籙,坐玉樓之中。若有玄名方諸,當得知華晨君內諱。知者則華晨下映,真人玄降。修行其道,則飛行太空,昇入十二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皆不得躡真人星也。當並足弼星上,所謂偃息華蓋者也。北老真公曰:子欲騰身,勿干真人;子欲飛行,勿枉天綱;子欲神仙,當拜華晨。行道當避真人星,立弼星之上,拜真人,朝華晨,而求飛空也。弼星曰空,輔星曰常。常者,常陽;空者,隱藏。

  其有諱,不得傳於人口,可於華晨之下,羊雁禮天,裂素盟而傳。得此祕諱,心存而行之,輕泄,七祖負考風刀也。當於弼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西北,閉氣九息,叩齒九通,咽夜九過,閉眼思主仙華晨君姓諱形象,留立真人星上,便微咒曰:

  太微通真,弼輔華晨,吐煥九精,結氣紫煙,飛霞流映,光曜十天;上理元衡,下携神仙;今日飛步,請禮真人,一求空行,二乞隱身,三願上昇北掖,四便龍衣羽服,錦被青裙,駕乘八景,浮遊九玄得入天宿,與帝同軒。畢,左迥弼星七過,向真人,閉氣三息。轉左足躡玄冥,進右足并,通氣。

  玄冥星,天之遊擊,主伐逆。上總九天鬼神,中領北帝三官,下監萬兆,伐逆不臣,諸以凶勃莫不隸焉。星圍八百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玉樹,赤實,金翅之所棲,自生丹芝流瑛,食之一口,得壽八千萬年。星有三門,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朱臺玉樓出斗真人,號曰紐幽宮中朱臺玉樓玄上飛蓋晨君,姓冥樞,諱定宣覺,字法明度搖天柱。頭建三華寶晨冠,衣丹錦飛裳,手執命靈之節,坐玉樓之中。若□ 有玄名玉格,當得飛蓋晨君內諱。知者則飛蓋下映,玄冥玄降。修行其道,則飛行太空,上昇入三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先於玄冥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天,閉氣九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閉眼思飛蓋君姓諱形像,留立玄冥星上,便微咒曰:

  天真行道,步景藏形;七元煥落,九晨齊并;手把天衡,足踐飛星,左輔火甲,右御朱兵,威振十天,流煥上清,先戮謀議,後伐妖精,敢有干正,斬以刀刑,三綱所制,莫不伏聽;變化往反,適心華庭;乘空飛步,上造帝靈。畢,左迴三轉,向天閉氣三息。轉左足踐丹元星,進右足并,通氣。

  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錄籍。上總九天譜籙,中統鬼神部目,下領學真兆民命籍。諸天諸地,莫不總統。星圍七百二十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赤樹,白實,金翅之所棲,自生金精冶鍊之膏,食之一口,得壽七萬年。星有七門,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素臺金樓躡紀真人,號曰綱神宮中素臺金樓躡紀真人金魁七晨君,姓上開,諱冥通光,字朱煥元變五道。頭建七寶飛天冠,衣白錦飛裙,手執青元籙籍,坐金樓之中。若有玄名昆臺,當得知七晨君內諱。知者則七晨下映,丹元玄降。修行其道,則飛行太空,上昇入七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先於丹元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天關,閉氣七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閉眼思七晨君姓諱形像,留立丹元上,便微祝曰:

  飛行躡紀,上步丹元;乘魁落宿,呼命斗魂,削死勒生,青白簡分;三合成道,年命長延;亨利眉壽,齊生華晨;肉飛骨輕,駕景乘雲;仙衣羽服,流鈴紛紛;五色煥懼,昇入七門。畢,迴星上七轉,還向天關,閉氣七息。轉左足踐北極,進右足并,通氣。

  北極星,天之太常,主昇進。上總九天真,中統五嶽飛仙,下領學者之身,凡功勤得道,轉輪階級,悉總之焉。星圍七百七十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黑樹,白子,金翅之所棲,自生玄芝水瑛,食之一口,壽五萬年。星有八門,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玄臺玉樓步綱真人,號曰紀明宮中玄臺玉樓北晨飛華君,姓明靈,諱長明化,字淵洞源昌上元。頭建飛精華冠,衣紫錦飛裳,手執九斗玉策,坐玉樓之中。若有玄名金臺,當得知飛華君內諱。知者則飛華下映,北極玄降。修行其道,則飛行太空,上昇八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先於北極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金門,閉氣八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閉目思飛華君姓諱形像,叩齒立北極上,便微咒曰:

  天行三五,中元迴旋;飛步華蓋,御斗乘晨;落紀三命,徘徊遊煙;今日元吉,上希神仙;名書玉簡,列字紫篇;青懦羽服,丹帔錦裙;八景丹輿,運我昇軒,位為仙卿,北上之君,請求所咒,靡不如言。畢,迴星上八轉,還向西方閉氣八過,轉左足踐天關,進右足并,通氣。

  天關星,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如四時長養,天地否泰,劫會莫不隸焉。星圍九百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三華之樹,五色之實,金翅之所棲,生自然九味芝膏,服之一口,身生九色之光,得壽九萬年。星有一門,門有九光芒,總運九天之氣,焰照九億萬里中。上有九層玉樓乘龍真人,號曰關會宮九層玉樓總雲九元北蓋晨君,姓玄樞,諱轉光,字會元終明天徒。頭建九元寶冠,衣九色錦裳,手執暉神之章,坐玉樓之中。若有玄名九天帝圖玉籙,當得知北蓋晨君內諱。知者則北蓋君下映,天關玄降。修行其道,飛行太虛,昇入一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於天關星上,左手撫心,右手指地戶,閉氣一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閉眼思北蓋晨君姓諱形像,留立天關星上,便微咒曰:

  天元運關,地紀轉維;九靈交度,三五相推;四七幡宿,五帝徘徊;承玄步虛,上躡玉機;衣斗履斗,流鈴煥威,順我者吉,逆我者衰;我行天真,萬里廓開;身騰蒼軿,魂昇形飛;長離劫會,昇入太微。畢,迴星上一轉,還向地戶閉氣一息。轉左足踐轉星#,進右足并,通氣。

  輔星,天尊玉帝之星也,曰常。常者,常陽。主飛仙。上總九天,領九地。五嶽四瀆神仙之官,悉由之焉。星圍九百九十里,亦皆琉璃水精,中有青華之樹,自有九音之字,上有青鳥、三足鳥,生自然琉璃芝瑛,食之一口,得與玉帝同真。星有八門,交通八氣。門有四光芒,焰照九天之上。中有紫氣玉樓遊行三命真人,號曰帝席宮中紫氣玉樓帝尊九晨君,姓精常,諱常無□,字玄解子空正上開延。頭建飛精玉冠,衣九色衣,手執火鈴,坐玉樓之中。若有玄名上清,得知帝尊內諱。知者則帝尊下映,輔星玄降。修行其道,飛行太空,昇入八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於輔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熒惑星,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閉眼思帝尊姓諱形像,留立輔星上,便微咒曰:

  乾坤交覆,三命接靈;上步天宿,飛行九星;左把隱書,右執羽經,拜謁帝尊,受帝之名,得越華蓋,騰翔紫庭;今日行道,萬慶交并:受福巍巍,永享長生;身變毛羽,飛昇玉清。畢,迴星上三過,還向南方閉氣三息,轉左足還踐弼星上,進右足并,通氣。

  弼星,太帝真星也,曰空。空者,恒空隱也,主變化無方。星圍九百九十里,亦琉璃水精,中有三華之樹,自生九天玉章,上有金口之鳳,口銜火鈴,中生自然七曜之暉,得食暉一口,與太帝同真。星有九門,交關九天。門有四光芒,焰照八極之外,無央之中也。中有玉臺紫館徘徊三陽真人,號曰上尊宮中玉樓紫館帝真元晨君,姓幽空,諱空無先,字隱元覺冥陽暉幽寥元。頭建飛天玉冠,衣九天龍衣,手執帝章,坐紫館之中。若有玄名九天,得知帝真內諱。知者則能隱形藏身。修行其道,則飛昇九門之內也。修飛步之道,當於弼星上,右手撫心,左手指北辰星,閉氣五息,叩齒三通,咽液七過,閉眼思帝真元晨君姓諱形像,卻立弼星上,便微咒曰:

  道合三微,玄虛舉真,出常入空,逃形天關,浮翔八極,駕景紫煙,飛步九天,變化億千。遨戲北蓋,嘯命句陳,所求所願,靡不如言;長齡天地,保年華晨。畢,迴星上五轉,還向北辰星,閉氣七息,左轉兩足,還並立陽明星上。從陽明星單行禹步,周迴九星,往反九迴,止。皆不須復存咒也。畢,還弼星上,平坐,偃息華蓋,存九晨覆衣如初法。閉眼思己身在絳雲之內,乘天綱飛空上升九天之門,隨綱轉輪九過。畢,覺身如落空,還坐星圖之上,便以手拭目九過,捻兩耳門九過,而行周天大咒,叩齒九通,仰西北而咒曰:

  高上九靈,皇上華君;總仰天宿,迴度三辰;變化四節,五行成仙;是日行真,普命萬神,五嶽四瀆,及諸靈山,天地水官,悉衛我軒;太陽激電,六陰吐雲,猛獸驅除,萬精四奔,毒龍食鬼,平滅邪源,謀我者刑,干我者煩,樂我者壽,願我者仙;我帶靈策,體佩七元,流金火鈴,煥落我身;頭戴華蓋,足躡景雲;口銜天精,手握天關;空常變化,千合萬分;金木水火,立成自然;飛行禹步,徘徊九門,出入三清,天地長存。畢,又叩齒三通,咽氣二七過,都止,九晨之道畢於此也。行九晨之道,當以正月、七月、四月、十月、四孟月同用上旬五、九,唯一日也,平旦;二月、八月、五月、十一月、四仲月同用中旬十五、十九,正中;三月、九月、六月、十二月,四季月同用下旬二十五、二十九,夜半。此一月六日,旬適取其一日,一月三過。行之一年三十六過,以應天關轉輪九天之氣三百六十度之數也。以其日行道,皆九天書名,得過陽九百六之運,身免洪波大劫之灾。九年乃得晏飛綱而上步,乘空紀而超足也。

  《九晨玄岡金簡文》曰:修飛步九晨之道,亦當依步天綱之日,兼而行之,益求飛天之遠#,玄斗屢鑒也。若兼修者,當先行九晨,而後行步天綱也。此二法咒,咒為異,原同一法。

  步天綱

  太微帝君昔授皇清洞真君,步天綱,飛地紀;據玄斗,攀星魁;接九真,乘飛龍;遊三命,浮二生;固三寶,出六害;隱六陰,入六紀;鎮天英,守延期;存元輔,躡大弼;用流丹房,上升文昌,展轉九道,位為九老。行之二十年,受書為上清真人。凡人望七星為近,不知步之甚遠。道士苟知天綱之可步,而不知魂魄不追其身,非身之不將魂魄也,魂魄畏七星之威,不敢追身而上行也,故三魂不攝,七魄蕩散,徒以空尸步綱而神不我從,實徒勞也。子欲步綱,澄心虛靜,不思哀憂,不念榮味。於是迴行三雨,登星啟祝,使魂魄二神俱過靈關,豁然縱體,奄忽自忘,盛潔乃步,恒如蹈空,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死,四年地仙。千害萬邪,眾莫敢干。自此以往,福慶無端,致神使靈,驂駕飛龍;太極賜芝,玉帝給童。行二七年,為上清真人。步法勿橫行干#綱也。直畫連星之界分曰綱也。犯橫天綱皆伐斷天道,大禁也。步綱勿躡真人星,大忌。犯此二者,皆脫巾叩頭謝綱象。以布帛為之,長九尺,廣六尺,羅列星位於帛上,以青筆為星,丹筆為綱,盛之潔箱。每欲施行,燒香出之。侍#書有玉女七人,衛星有玉童七人。婦人步綱用絳帛。太微帝君教授步天綱之經,謹案神真上法,先燒香於行事之所,閉氣七迴,行斗星之外三匝。始於陰精,匝於陽明。畢,乃通氣,始得足躡於七星身上,步於陽明耳。於是向陽明星又閉氣,而心祝曰:

  陽明大魁,玄極文昌,使某魂魄俱遊天綱。祝畢,乃左足躡陽明,又進右足躡陰精,心祝曰:

  陰精北極,太上璇璣,使某魂魄,俱過神津。次左足躡北極,心祝曰:

  北極天光,迴適玄辰,使某魂魄,俱至玄關。次右足躡天關,進左足前與並,乃通息,大祝之,一閉息。不竟綱者,可於丹元星上,通息更閉,微祝曰: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推,七星煥煥,天綱最威;輔星鎮盛,弼星卻衰;九真太上,太極太微;三府玉帝,三尊辟非,天動地轉,魂魄相隨;使我飛仙,真光徘徊;名入金房,玉門乃開;乘龍陟空,日月同輝;遊行上清,鳴鈴翠衣;左躡流電,右御奔雷;地上萬邪,伏死敢追,惡心視我,使爾斬摧;帝命玉女,營侍以歸;魂真魄神,合形升飛。

  倒行法

  止於天關,倒向北極,微祝曰:

  太上元辰,華蓋紫靈,北極玉房,藏景化精;太微玄臺,九真玉城,願某飛仙,得行雲庭;反步天綱,魂魄俱生;乘龍華官,得道之英;左佩玉璫,右腰金鈴,虎帶龍裙,嘯攝天兵;乘景三素,飛登上清。祝畢,乃閉氣,舉左足躡北極,右足躡丹元。次舉左足躡玄冥,前右足與左足并,而向真人之星,通息,微祝曰:

  太極九精,上皇高真,出登元清,入隱玄陰,育某長某,使某好仙;玉臺忽開,金堂八門;乞某佩書,絳龍青裙;上佐紫微,後聖之君;乘十飛龍,玄蓋景靈,列名元圖,日月同并。祝畢,因又閉氣,左足躡弼星,進右足躡陰精,又進左足躡陽明,前右足與左足並,乃通息,微祝曰:

  天魁正陽,斗運低昂,前轉元機,後動靈綱;制魄以寧,拘魂以康,魂魄與身,俱行天堂;向見金關,高上太皇,右扶仙母,左扶仙公;紫翠飛華,龍袍虎裳,帶真巾玉,項生圓光,手把神鈴,腰佩金璫;口詠洞真,七變妙章;先自虛無,生而為王;飛行九道,據斗攀綱;前從太一,後從玄朗;告某口訣,坐在立亡;反行至要,位為仙卿;五藏自生,與天相迎;所願如念,所求剋昌;萬邪伏害,易地隱藏;惡我天伐,水滅火喪。

  反行法

  又閉氣,右迴斗星之外三匝,始於陽明,匝於陽明,通息,祝曰:

  高上太真,七耀至尊,反行尋生,上步天元;使某飛仙,得入紫門。因又閉氣,左足躡陽明,右足躡陰精。先前右足躡玄冥,左足躡丹元。次右足躡北極,左足躡天關,右足前與並,乃通息,祝曰:

  七變返旋,上行玉宿;六紀輔我,三綱合步;玉帝左眄,高上右顧,教我乘星,騰登玄路;乞賜飛仙,不死之祚;遊行上清,乘華三素,金青翠裙,出入九舍,北皇見揖,南真見謝;名書仙臺,千變萬化;得友聖君,太平輔佐;所願從心,萬事成就;有惡我者,刀刑火墓。順行、倒行、反行三道都畢。乃又舉兩足俱上陽明星。以右手撫心,左手指玄冥星,閉氣三息,叩齒三七,咽液三九,名曰據斗。微祝曰:

  陽明太素,立辰黃房,中有大神,左村上皇,右把高真,龍銜翠衣,飛錦虎文,腰帶玉符,首戴蓮冠,出無入虛;金真玉光,靈尊巍峨,號曰陽明,足躡朱煙;口詠洞章,賜某隱書,見教步綱。周行三復,據斗自忘;使某飛仙,超虛浮空,名書上清,乘玄駕龍;意有所之,願樂皆從;三尊合德,魂魄內通;致給神官,玉女玉童;有惡某者,刑之電風,奸謀斷舌,裔之十方。祝畢,存心中忽然忘身,良久而下。據斗之道既畢,又兩足俱上陰精星。以左手撫心,以右手指真人星,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名曰攀魁入太微。微祝曰:

  陰精玄素,華闕生門,中有玉帝,北極至尊;鳳繡華領,龍翠碧裙,腰虎佩鈴,扶芝丹冠;號曰陰精,太上之君;授某隱書,使步七元,攀魁上昇,遂遊靈關;外拘七魄,內制三魂;魄鍊俗累,魂寶胎神;魂魄守身,與之俱仙,飛行上清,還氣嬰顏;所向如心,萬欲無難;有惡某者,形死三官;威攝六天,役使群神。攀魁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弼星。並足向真人星四拜畢,跪,閉氣四息,叩齒四通,咽液四過,名曰接真。跪,微咒曰:

  太極九精,上元明真,正機把衡,吐納紫煙,金光玉映,威照十天;攝御三光,調陽和陰,理元賦氣,改易故新;上治中宿,玄關之玄,金室玉戶,北掖四便;出駕八景,浮遊太元;龍錦鳳衣,虎翠飛裙,絳旍綠帔,紫羽七緣,腰帶神符,首戴扶冠;上棲九虛,下翔天淵;自號玉皇,九天極真;哀某好道,授某隱篇;躬登弼魁,朝拜靈君;乞願丹書,為生之緣;治天三五,飛行八玄;五藏自生,上品飛仙;得翼玉帝,後聖之臣;位高大夫,乘雲飛輪;所願皆合,眾邪莫干;有惡我者,暴形破門。接真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玄冥星。以右手撫心,以左手指丹元星,閉氣三息,叩齒三七通,咽液三過,名曰步斗。微祝曰:

  洞天神光,迴隱玄冥;氣盈太虛,去來無形;隱天藏地,周灌無生;忽登天綱,上步紫庭;北視雷房,南顧電城;眩惑萬變,非復故形;恍惚流景,觸手立成;欲求藏身,得我姓名;虛無傲兀,九變玄冥;坐起六甲,謁署六丁;賜某隱書,步斗行星;仰見上皇,披丹巾青;手把靈光,腰帶玉鈴;上乞飛仙,與天俱生,名書太微,浮化上清;下乞變化,藏景錄形,萬事如願,所向皆平;有惡我者,戮以神兵。《太極真經金根上文》曰:子登玄冥,步斗隱形;子欲變化,當得我名;迴天動地,萬物立成。步玄冥時,及欲隱時,當心存此名字。步斗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丹元星。以左手撫心,以右手指北極星,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名曰躡紀。微祝曰:

  太上九臺,丹元玄紀,外管北樞,內正天理;金闕映外,玉庭耀裹,中有至尊,號曰赤子,治在丹元,絳房之中;翠雲繡華,龍帔虎裳,右執皇籙,左把魁綱,足躡景雲,首巾紫冠,右佩流鈴,左帶玉璫;賜某隱書,躡紀遊行;上乞飛仙,乘玄駕龍,書名丹臺,太極玉堂;所向所求,福祿來迎;有惡某者,願為滅亡;給侍神官,玉女玉童。躡紀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北極星。以右手撫心,以左手指天關星,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名曰步綱。微祝曰:

  玄上太微,北極紫蓋,下有太真,遊翔九外;翠華飛裙,金鈴青帶,腰佩玉光,玄雲奄藹;賜某隱書,上行七氣,登清戲煙,真人合會;乞丐飛仙,書名丹室;所向如願,無灾無害;有惡我者,令彼傷敗。步綱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天關星。以右手撫心,左手指天關,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名曰乘龍。微祝曰:

  太上七極,紫微絕辰;寶玄金房,外有玉門;周運九宮,調和天關;中有尊神,號曰紫皇;授某隱書,携某乘龍,上遊九天,下飛地元;景雲丹輿,玄華翠裳,腰佩龍策,頭巾虎文;包生萬物,教訓飛仙;脫某死名,天地長存;乘龍步斗,所向受恩;有惡我者,風刀火然。乘龍之道既畢,乃又兩足俱上輔星。閉氣一息,叩齒三通,咽液一過,名曰遊行三命,旋步天英也。微祝曰:

  太極輔星,精在紫關;養生育命,寶守神魂;金房再開,奉見輔君;賜某隱書,使某遊旋,列名聖皇,飛仙九天;巾金佩真,出入洞門。遊行三命既畢,乃迴行詣弼星。兩足俱上,閉氣一息,叩齒三通,咽液一過,名曰徘徊三陽,出入三生。微祝曰:

  太虛泥丸,紫宮天尊,玄空真紐,為帝之先;在道玉皇,在身泥丸;馮感欻生,氣貫霄元;精入明堂,強胎益魂;朱山再開,奉近靈元;左採日華,右掇月根;流火萬丈,金羅碧裙;腰帶天骨,首戴華冠;賜某隱書,得行天關;乞願飛仙,役使萬神;萬向皆會,福德如山。行事時,皆北向執隱書而為之也。亦可案文視星,不必暗誦而作也。春步七星名曰步三綱,夏步七星名曰躡六紀,秋步七星名曰生六害,冬步七星名日登六絕。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

  #1九天威靈玉策:此前依文例當有『帶』字,疑奪。

  #2有四光芒:此前依文例當有『門』字。

  #3轉星: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輔星』。

  #4遠:叢刊本、四庫本並作『速』。

  #5干:輯要本作『犯』。

  #6侍:輯要本誤作『待』。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一

  天地部

  總序天

  《三天正法經》曰: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俱生始氣之先。天光未朗,鬱積未澄,溟涬無涯,混沌太虛。浩汗流冥七十餘劫,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一氣相丟#1九萬九千九百九十歲。清氣高澄,濁氣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稟自然之孕,置於九天之號。九氣玄凝,日月星辰於是而明,便有九真之帝。上之三真,生於極上清微之天;次中三真,生於禹餘之天;下有三真,生於大赤之天。

  《玉京山經》曰:玉京山冠於八方諸大羅天,列世比地之樞上中央矣。山有七寶城,城有七寶宮,宮有七寶玄臺。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大羅天矣。即太上無極虛皇大道君之所治也。

  《大洞經》曰:大冥在九天之上。蓋謂冥氣極遠,絕乎九玄,惟讀《大洞玉經》者可以交接,然後玉帝乘丹霄而啟道,太冥披綠霞而朗煥也。《元始經》云:大羅之境,無復真宰,惟大梵之氣,包羅諸天。太空之上有自然五霞,其色蒼黃,號曰黃天。黃天之上,其色青蒼,號曰蒼天。蒼天之上,其色玄空成青,號曰青天。故頌曰:

  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

  三界寶籙

  上四天#2

  《諸天靈書經》曰:飛步入北清者,是三界之上四天帝王北真天也。言此四帝上為三清玉京之巔,應化接引,中為三界四八,御運五氣;帝主下降無象通生天,人各為一天,璿璇璣玉衡、三十六帝,五斗魁主,亦象人腦,四象合成。故《放品經》云:四天王天在玉清之上,九天之巔,恒以八節之日命三界四帝周行天下,開度道學建齋之人也。先師疏云:北清天者,北斗是也。又云:北斗之下,崑崙上宮,故人頭首上象崑崙。下愚小解將為是誤,此去棄賢,既在崑崙山南,望將中斗則為北清,未審中斗已北北方北清別在何處。今依《度人經》說:東斗主筭,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總監眾靈。此名一天五斗魁主,即明中斗已北而有北斗也。今又按《靈書正經》本大經云,天尊言此四章並是四天帝王度命妙品,四方正土,偏得法音。其《東方品章經》云:九氣青天東華宮中,青童大君封以青玉寶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氣之章。其《南方品章經》云:南方三氣丹天朱陵上宮,南極上元君封以赤玉寶函之中,印以太丹三氣之章。其《西方品章經》云:西方七氣素天西華宮中,西王母封以白玉寶函之中,印以太素七氣之章。其《北方品章經》云:北方五氣玄天元始北上宮中,玉晨大君封以玄玉寶函之中,印以太玄五氣之章。即明東方而稱東華,南方而稱南極,西方而稱西靈,北方而稱北真。上即明北真而處三界之上,最上之天。四天帝主下通一天,四序生化,非是一天五斗之位也。今按《靈書正經》,並是三界之上四天帝王正名正位,未稱一天五斗名位。今乃獨脫北方,取中為上,不審更上北真天也。比先所錯,上下相承,古今疑惑,皆從此起。又尋先師所錯,本意者,言三十二天上下重疊,亦為一天。二十八宿,即錯將中斗而攝北位,獨脫北方,此方以中為上,又中為上亦復是誤。言九天初構,上下重疊,亦為一天,比地九宮。言鬱單之天上上氣上,先立於子而處一宮,即明一宮亦為四梵最上第一天也。若將人身以等於天,頭為崑崙,目為日月,上下相合,其義正是。若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不及更上頭象三界之上,四人四天帝主天也,又乃不及,更上頭象三清之上,玉京之山大羅天地,故《大洞隱注經》云:崑崙山上接九氣,以為璇璣之輪,在太空之中。中斗既在崑崙山上,即大羅天闕亦在玉京山上也。《生神經》云:飛仙翼於瓊闕,四宰輔於明輪。既在三界中斗之上,即大羅天關、玉京瓊闕亦在玉京山上也。又明一天三界應位,上下重疊,比地既殊,取上為下,上下失科,四天帝主闕而不述,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境界不論,何處別立?

  中四天

  《三界圖》云:三十二天四傍並,分列四方,一重四天,積氣相承,扶搖而上,其天獨立,亦無八方。未審此由,有何氣候?若無八方,則無比地九宮;若無正中,則無中斗。上無九氣,下無八方,三十五分、八景何來?人身之中尚有三一、三元,九宮一體,即是帝一、太一帝君等神,豈云三界而無三元三十六帝?若三界正中既無三一,人身三一從何而來?比先學者唯見《隱注寶訣經》云,玄階與扶搖臺在東北方癸地,名為玄天也,言天階發起於扶搖臺,羊角邊周,仍登梵行入三清也。既睹此經,錯將三界四天傍並,其扶搖臺既在東北方癸地,未審三界總在東北方癸地,如不以此,並是錯,誤注經也。今言扶搖者,三十六天上下相承,中為天關,皆為中斗璇璣,四方二十八宿漸次昇上,故言扶搖,故云玄階與扶搖臺在東北方玄天也。又明上下三十二天皆有七宿璇昇,四方亦言四天也。今言四天者,東方有九氣青天,南方有三氣丹天,西方有七氣素天,北方有五氣玄天。四方四天,故言四天,非是天外更別四天也。故《度人經》云:旋斗歷箕,迴度五常,三十五分,總氣上元。又明三十六天每一天中皆有七宿三十二帝。其太皇黃曾天位居箕宿,皆在東初;又賈弈天斗宿,皆處北末,故云旋斗歷箕,迴度五常,則明三界三十六天,皆有中斗璇樞,四方二十八宿,各為一天璇璣、玉衡。此是二十八宿上下扶搖,上通三清,上下天關,非是別天羊角而上,故明三元各主八方。天有九氣,上下九宮合中宮位,始名三界也。若三界之內三十二天亦列四方四傍並,上下天關九宮何在?比地九宮亦無次序。故明一天三界有異也。《河圖》、《五鍊》等經,說一天二十八宿,四七相並,以為三界,二十八天餘有四星,上在中斗,亦將三界四七相並,傍上列位以為玄圍,而安三界二十八天,餘上四天上為四人,一處傍並比列位,不審一天二十八宿上通三界二十八天,上合四人三十二位,傍並不同,大小有異。今言一天比地四天者,《真人口訣經》云:中斗之中,五斗位者,陽明為東斗,丹元為南斗,陰精為西斗,北極為北斗,天關一星以為中斗。上及玄冥,真人以為一天三十五分,上及上元天帝,合為一天三十六位也。言上界四人等位者,今按《赤書》及《九天譜》等經云,三十二天上下相去,各有氣數,上及四梵合為三界三十六帝,不同一天四方傍並也。

  《三清圖》云:將以玄、元、始三氣,以為三境三天。又以《生神經》九天乃於三天之下,各並著三天。又以四方三十六天而取二十七天,各於九天之下各並著三天,一單三並以為九天。未審九天各生八方,上下應會,何所分立?故《大洞經》云:玄元始三氣各生八方,而為二十四帝;九宮各生八方,而為七十二宮。即明《生神》九天無有一單三並,九氣天關,上下不應,言三洞生化,故立三光,三乘各三,故立九帝,九氣分化,各生三天,故為三境三十六天也。若以九天各於三天之下一單三並,上下重疊,唯有六重之天,天若積陰,亦任六重,天既積陽,即合九重,如何九品二等不同?上下九宮其天何在?故《赤書》經云,天有九分之關,轉輪三氣,九度明焉。故明三元九天,九重是也。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是元氣,一是應化元始天尊也。於此妙一而生三洞。故《靈寶五符經》云,三洞以為天尊三公天也。三生九氣,九氣以為天尊九卿天也。又此九氣各生三天,故立三九二十七位,故此二十七位上為天尊二十七大夫天也。欲此二十七位上合九天三元,各有一十二位,合為三洞三十六天也。此言三清降生三界,各於八方以下而生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等,比地無極三界各稟三清,皆承此象,上下重立,是其義也。

  今言傍並者,別有一義。故《洞真迴元九道飛行羽經》云:三清天中而有三萬六千天公卿等品,並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統,降生三界,遍備天人,皆稟此氣,各稟至道妙一之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縣、萬二千鄉、三萬六千亭,同稟此氣,或單或並,以為生神萬象之主也,非是九天傍次分列也。三界圖書相傳為錯者,言三清九氣降為三界一天,氣餘九色。又雜也,言三清九氣各成一天,降為三界,上稟本氣,未經說五色共成,故《靈寶經》云:上從大寶,初降妙一,始生於元,元生於玄,三生萬物,莫不相承也。又按《九天生神》及《玄門論》等經云,始生於混沌,為蒼色,而成鬱單無量天,下生三天上聖三品之位;復次混生於洞,洞為赤色,而成上上禪善天,下生三天中聖三品之位;復次洞生於浩,浩為青色,而成梵監須延天,下生三天下聖三品之位;復次元生於昱,昱為綠色,而成寂然兜術天,下生三天上真三品之位;復次昱生於景,景為黃色,而成不驕樂天,下生三天中真三品之位。復次景生於遁,遁為白色,而成洞元化應聲天,下生三天下真三品之位;復次玄生於融,融為紫色,而成靈化梵輔天,下生三天,上仙三品之位;復次融生於炎,炎為碧色,而成高虛清明天,下生三天中仙三品之位;復次炎生於演,演為烏色,而成無想無結無愛天,下生三天下仙三品之位。故此九氣,九色光明,上為三境三十六天也。三境降氣,三界方生,各於三清八方已下降生三界五億等天也。故《九天譜經》云:上從梵行太清之天,三境九氣降為三界,天各一色,上稟氣生,未見五色,一時混雜也。今所錯者,亦可知委。故《諸天內音經》云:三十二天皆以五合之氣而成,空洞結而成章者,此是五篇真文,生成五方,通為五行,合為五臟,混為二儀,四序生化,此應五方五合所育也,非關九氣混為五色,今以五色合為雲氣,相參盤鬱,是其錯也。

  後四天

  舊說四梵名為四民之天,今按《九天譜經》云,三界應化三十二天,上從梵行太清天中,氣漸流降,始生於混,混為蒼色,而生二萬二千氣,其色蒼,氣澄凝而成賈奕天,即明賈奕天是四民最上初天,即明四民非是太清四梵四天王天也。今言帝王者,統領八方,始名帝位,不審太虛無上常融天、太釋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太極平育賈奕等天,乃是一天,北方五氣玄天,光同四方,比地各為小八天也。故明三界三十二天,上下重疊,三元品生,亦為一天,分別四方,各屬四正,四九列位,及其分應,上下相臨。故東方九氣青天,上為三界東華天也;南方三氣丹天,上為三界南極天也;西方七氣素天,上為三界西靈天也;北方五氣玄天,上為三界北真天也。《五符經》云:昇為五雲,化為五氣。又按《靈寶經》云,五篇經文生天立地,普植神靈,上為三境之玄根,標天地以長存,鎮五氣於靈館,制劫運於三關。即明五篇經文上為三清之上四天王位;中為三界四天帝主,應為太清梵行四天,而為四八三十二帝八天生主;下為一天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又為比地各列四方,四九列位。又為一天五方今土。故按《上清經》及《玄門論》等云,三界之上而有八清天名,三清降氣下生三界。今按八清天內而有太清天名,重明太清梵行之天而生四民賈奕、龍變、太釋、常融等四天也。故《法輪經》云:超度過三羅八難,於是名滅,度如脫胞,曠朗睹八清也。朗明四梵而處三清之下,四民三界之巔,上為八清之天,三界劫周二十八天,已上八清四民等八天終無劫壞,故名三界八清天也。

  或云,三界之中從此天上,自有華光,不假日月,自然明朗。此是訛言,妄為大語,各自審明,取證即解。何者言三清三界?凡聖降差,有無不同,動寂各異。慾界六天,六慾見生;次上色界一十八天,在下六天捨欲愛色,次中六天漸捨色樂,又上六天色心隨净;次上無色,由四輕塵色聲香味出於觸體、漸捨心識,有待都忘,昇虛入無,出生滅境也。言三清上境妙化難思,九色寶光不假日月,無有晝夜,亦無去來,言三界之內假合成身者,《洞真經》云,天有一氣,則五氣生焉。五篇真文,附合生體;兩半相合,以為生身;以身為宅,心為主人,以神為本,神感應生也。故明神託五氣共合為識,又明神合陰陽以為魂魄。若人六識清今,感生六慧;六慾煩濁,耽入六塵。故此生身命終之後,魂陽歸天,魄陰歸地,自守魄骨以為尸主,生時罪福,並以神當,神更託生,別感諸氣,四生六趣,應感俱然,上天下地,清濁有異,應化三界,並感陰陽,既感陰陽,寧無日月?若是仙家道品,自有仙光,不假日月,神通明朗,三界見著,色欲染塵,二景共滋,日月皆有,並具晝夜,三光齊臨,二十八宿璇璣不定,宿有時轉,天有劫期,上下數交,百六運會。今按《靈寶九天生神經》云,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物,並受生成,則明三界皆有日月也。

  又按《玄妙經》云,於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羅天,重重別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與南天下宛利同,無異也。又按《玄門論》及《大洞經》云,九天真人呼日為濯曜羅,三天真人呼日為圓光蔚,太素天中呼日為眇景皇,上清真人呼日為九曜生,泰清天中仙人呼日為太明,太極天中呼日為圓明,玉賢天中呼日為微玄,東華真人呼日為紫躍明,亦名圓珠,亦謂始暉,亦謂太明,亦謂日名鬱儀,亦謂月名結璘,亦生人首上為跟目。故《玉京山經》云,俯仰存太上,華景秀丹田,左顧提鬱儀,右眄携結璘。普明天人皆有眼目,三界日月亦同人目也。

  《三界圖》云:其天中心皆有崑崙山,又名須彌山也。其山高闊,傍障四方,日月繞山,互為晝夜。日在東方於遂境界,日正中時光及南方,浮利境界以為日出;日在南方於正中時,耶尼境界以為日出;西方日正中時光及北方,鬱單以為日出;日在北方於正中時,東方境界以為日出者,今雖四序合宿,是同冬夏二至晝夜不等,日若繞山,四方合停,出沒既異,則無山隔,今以形象難請,或詳日出處即有映體,東方日中,南即漸明,南方初出,日既映山,其日合如立堅半鏡,今泰山上而有日觀,遙望日初出在於地中,其狀形如橫出半鏡,以望初出非映山也。若其日出之處即是須彌,其山不高,不能映日,即知日出在地中也。故《易證》云:爻也者,效也;效也者,象也。象效於天,以為爻象也。故日在地下,明夷之卦為日,處夜陽降陰昇也。日出地上,陽昇陰降也,故地上有日,晋卦是也。故在午後,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陰生陽降也,言陰陽璇璣,晝夜遞興,日直繞山,證何律呂?日若繞山,璇璣須停,四方度量,何為不等?言二月、八月晝夜各中,餘月長短南北互差。故月建在子冬至之分,日極於南,晝短夜長,日出於巽,日沒於坤,從左行而至於巽,歷於夜分,西北東方三方天下一十九位,分為五更,皆處於夜,晝以巳丙午丁未等以為晝日,即明夜統西北東方三方,天下皆處於夜,唯獨南方以為晝日,即明日月非隔山也。又月建在午夏至之分,日極於北,夜短晝長,日出於艮,日入於乾,從艮左行而歷晝位,東南西方一十九位,三方天下以為晝日,唯獨北方亥壬子癸丑等五辰而處於夜,重明日月非隔山也。又明夏至之日出沒艮乾,東南西方三方天下一時為晝,冬至之日出沒巽坤,西北東方三方天下一時為夜。日既繞山,四方互明,未審此節日映山不?又明夏至之日,日出於艮,日入於乾,其崑崙山合近於子,日既遠山,不合更遠,何故起難為日映山也?其崑崙山向北百千萬里則非束方,日正中時南方卯地以為日出也。又明月建在子,冬至之日,日出於巽,日沒於坤,其崑崙山既是映日,即合移就南方在於午分,其此土人不是南方,即合住在崑崙山北,其山既是天心不移,即明日月非映山也。又明一年四時行焉與日月合宿,以定律呂,故一月建寅,寅與亥合,其神徵明者,徵召萬物,而明月建在卯,合宿天魁;月建在辰,合宿從魁;月建在巳,合宿傳送;月建在午,合宿小吉;月建在未,合宿勝先;月建在申,合宿太一;月建在酉,合宿天剛;月建在戌,合宿太衝;月建在亥,合宿功曹;月建在子,合宿大吉;月建在丑,合宿神后;十二月建合宿行神,璇璣玉衡,以定四序,四方七宿,日夜互更,即明一天律呂同則南方律呂也。普天既同,四方同天,不合山隔也。後宣八景,三光同玆,五篇真文,二象通應,具在玉京流光品中,問宣經理,答申應用也。

  或有胡人摩尼珠,說皆託一物百六數期,三清八景,降氣通生,西戎即序,全無分曉。或云言此天是屬於地住,或云雜報世界,故近則不入六慾之天,遠則不在三界二十八天之數。次上太皇黃曾天上人者,始名慾界,最下天也。下愚小解因述便答,三界之內,三元通生元各十二,共三十六位。一天三界,上象俱然,四梵八清,下通元氣。既云地住,別號誰天?雜報世界,何氣寄立?次上璇璣,下攝何方?下地雜報,上屬何天?夫言天者,在上,巔也。在上廣覆,謂之天也,在下厚載,謂之地也。言天上天下,上下咸差,一天之中,上屬玄樞,一天之上更屬上象。此天即是太皇黃曾天中人也。言三界之內五種感生雖同,一天善惡兩種,所感雜報命短無,上品仙家壽九百萬歲。五方净土皆定壽年,洞室虛宮上下不等,誠仙碁蹔玩,柯爛樵人,或二日逢仙,則經二百餘歲,諸仙人壽具顯,後章唯此,下地净穢,兩別遠明,三清上降元氣,下生三界法象,降成真他聖位,各備修科,雖居三界,仙道原深。故《消魔經》云:三清上境三十六天,下備三界三十六帝,其三界劫盡,被劫火所燒,其三洞仙家不覺有火也。故明雜報世界善惡同天,善者福壽遐年,惡者濁辱短促。净穢二土,咸備一天。博地下方亦有上道。先標前錯一十二條,審而觀詳,他義總曉、請詳圖錄,入道機要,次後顯章,具明前疑。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太上曰:第一慾界六天:一曰太皇黃曾天,二曰太明玉完天,三曰清明何童天,四曰玄胎平育天,五曰元明文舉天,六曰七曜摩夷天。

  右慾界六天,有色有慾,交接陰陽,人民胎生。是故舉其重,因名為慾界。

  第二色界一十八天:七曰虛無越衡天,八曰太極濛翳天,九曰赤明和陽天,十曰玄明恭華天,十一曰曜明宗飄天,十二曰竺落皇笳天,十三曰虛明堂曜天,十四曰觀明端靜天,十五曰玄明恭慶天,十六曰太煥極瑤天,十七曰元載孔昇天,十八曰太安皇崖天,十九曰顯定極風天,二十曰始黃孝芒天,二十一曰太黃翁重天,二十二曰無思江由天,二十三曰上揲阮樂天,二十四曰無極曇誓天。

  右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無情慾,不交陰陽,人民化生。但噉香,無復便止之患,故曰色界。

  第三無色界四天:二十五曰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曰淵通元洞天,二十七曰翰寵妙成天,二十八曰秀樂禁上天。

  右無色界四天,云無復色慾。其界人微妙無色想,乃有形,長數百里而人不自覺,唯有真人能見,故曰無色界。

  四梵天元始曰:二十九曰常融天,三十曰玉隆天,三十一曰梵度天,三十二曰賈奕天。

  四天之上則為梵行。梵行之上則是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宮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為三界,一天則有一帝王治其中。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從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飛行來去,逍遙歡樂。但死生之限不斷,猶有壽命,自有長短。下第一天人壽九萬歲,以次轉增之。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一

  #1丟: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去』。

  #2標題原缺,據上下文義補。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二

  天地部

  總說天地五方

  《外國放品隱元內文經》云:天地五方,皆有制御剛柔之色,使不得落。其地深二十億萬里,得潤澤。潤澤下二十億萬里,得金粟澤。金粟澤下二十億萬里,得金剛鐵澤。金剛鐵澤下二十億萬里,得水澤。水澤下八十億萬里,得大風澤。大風澤下五百二十億萬里,乃綱維天地,制使不陷,如今日月星辰,為風所待也。學者不知地下之境潤色深淺,即五帝不過兆身於外國之境也。

  東方弗于岱,九萬里之外,極豪林之墟。其國音銘呵羅提之國。國地形正員,土色如碧脂之鮮,無有山阜,廣狹九十萬里。其國人形長二丈,壽四百歲。國有六音之銘,是高上始氣置於外國胡老之品。高上恒吟歌其音,以化胡老之人,令知外國有不死之教。其國人皆行禮而誦其音,是得四百歲之壽,無有中夭之命。上學之士知外國地色,恒吟詠六品之音者,則致胡老仙官衛兆之身。九年,自然得遊呵羅提之國,與胡老交言,變化飛空,遊行東極之境也。

  南方閻浮利,三十萬里之外,極洞陽之野。其國音則銘伊沙陁之國。國地平博,無有高下,土色如丹,廣狹八十一萬里。其國人形長二丈四尺,壽三百六十歲。國有六音之銘,是高上置於外國越老之品。高上恒吟歌其音,以化越老之人,令知其國有不死之教。其國人皆行禮,而誦其音,是得三百六十歲之壽,無有中夭之命。學者知外國地色,恒吟詠六品之音者,則致越老仙官衛兆之身。九年,自然得游伊沙陁之國,與越老交言,變化朱宮,飛行南陽之境也。

  西方俱耶尼,七十萬里之外,極浩素之壟。其國音則銘尼維羅綠那之國。國地形多高壟,與天西關相接,土色白如玉,廣狹六十八萬里。其國人形長一丈六尺,壽六百歲。國有六音之銘,是高上置於外國氏老之品。高上恒吟歌其音,以化氏老之人,令知其國有不死之教。其國人皆行禮,誦詠其音,是得六百歲之壽,無有中夭之命。學者知外國地色,恒吟詠修行,則致氏老仙官衛兆之身。九年,自然得遊尼維羅綠那之國,與氏老仙官交言,能飛行玄虛,遊戲浩素之壟也。

  北方鬱單,五十萬里之外,國極朔陰之庭。其國音則銘旬他羅之國。國地長流平演,土色黑潤,廣狹五十八萬里。其國人形長一丈二尺,壽三百歲。國有六音之銘,是高上置於外國羌老之品。高上恒吟歌其音,以化羌老之人,令知其國有不死之教。其國人皆行禮,而誦詠其音,是得三百歲之壽,無有中夭之命。學者知外國地色,恒吟詠修行,則致羌老仙官衛兆之身。九年,自然得遊旬他羅之國,與羌老交言,飛行玄虛,遊宴朔陰之庭也。

  上方九天之上,清陽虛空之內,無色無象,無形無影,空洞之銘元精青沌自然之國。以青氣為世界,上極無窮,四覆諸天,則高上玉皇萬聖帝真受生之根元,壽命無量,惟劫為年。其空洞之內亦有六音之銘,則元始置於真皇自然之品。高上吟歌其音,以延群仙,令知玄空有無量之真。其國玉皇萬聖帝真皆行禮,悉吟詠其音,是得無量之壽。學者知空洞之色,吟詠修行,則致三元下降,五帝詣房,授兆靈音。九年,則得乘駕浮雲,上造玉清太空之中也。

  中國,直下極大風澤,去地五百二十億萬里,綱維地源,制使不落,土色如金之精。中國音則銘太和寶真無量之國。中嶽崑崙即據其中央。諸天之別名,上有玄圃七寶珠宮,與天交端上真飛仙之館。中國周迴百二十億萬里。其國人形長九尺,皆學導引之術,壽一千二百歲。國有六音之銘,是高上置於中國之品。高上玉皇帝君悉吟詠其音,以化中國傖老之人,令知其國有不死之教。其國人皆修上清之道,行禮誦詠,是得壽一千二百歲,無有橫夭之年。學者知中國地色,吟詠修行,則傖老仙官衛兆之身。九年,自然與傖老交言,玄察太空,飛行上清。

  九地三十六音

  諸天內銘、九地三十六音,以元始同存空靈,建號結自然之名,表於九玄,演流外國三十六音。如是天地各有三十六分。天則有三十六天王,以應三十六國;地則有三十六土皇,以應三十六天。天王典真,土皇主仙。為學不知天之內音,則天王不領兆名;不知地下之音,土皇則不滅兆跡,閉不得仙。有見其文,受其訣音,天王玄鑒,七聖刻篇,西龜定錄,東華書名,土皇滅尸,落跡九陰,保舉上清,五靈敬護,十界扶迎,周流六國,平滅群凶,五兵摧伏,天魔束形。九年,乘空飛行上清。真道高妙,不得妄宣。輕泄寶音,七祖充責,己身殞亡;三塗五苦,萬劫不原。上真之士,慎科而行。

  朝禮訣法

  諸天王恒以八節及月朔之日,遊觀無崖,歷戲雲房,逍遙玉清,流眄十方。於明霞之上,恒詠諸天內音飛玄之章,上慶天真,內懽神衿;玉響虛朗,瓊韻合音。當北之日,五老浮位,九帝臨軒,四司鑒試,五帝衛靈,眾真齊唱,萬仙禮音;三光停暉,七元煥明;山海靜波,諸天肅清;八素散華,四皇拂塵;靈風揚香,綠霞吐津;天元溟涬,玉虛含欣;朗朗高清之館,渺渺太漠之中,洞虛入微,周覽無窮。有得其道,與帝結朋。勤誦其章,位准仙王。德同諸天,壽齊三光。

  凡學上仙之道,志登玉清,奉禮帝尊,而不知三十六天之音飛玄之章,則三十六天王不領兆名,徒為精勤。天不降真,四司不敬,五帝不迎,天魔侵真,終不成仙。欲飛行玄虛,遊晏五嶽,而不知九地三十六土皇內名,則九陰不落兆尸,九地不滅兆跡,徒勞幽山,望飛反沉。欲行此道,每至八節月朔日,沐浴清齋,入室燒香,朝禮諸天。北向叩齒三十六通,微咒曰:兆臣甲乙,志慕神仙;八慶之日,朝禮天尊;上願騰景,乘空落煙,飛超玉清,洞遊諸天;中願變形,致五神昇入月門,仰啜八騫,石景水母,玉胞飛根,長披朱日,與光同存;下願四極,授我口言,西華侍衛,役使金晨,携提五老,八景同軒;上慶交合,五願開陳;得如所願,體合自然;真靈下降,賜登上仙。畢,便六拜,仰咽六氣;次西向六拜,咽六氣;次南向六拜,咽六氣;次東向六拜,咽六氣;次西北六拜,咽六氣;次東南六拜,咽六氣;合六方三十六拜,朝三十六天。畢,還北向平坐。詠三十六天飛玄之章一遍,竟,又六拜六咽氣,都止也。此高上朝三十六天上法。行之九年,天降雲輿,三光詣房,書名玉清,刻簡青宮;四司右列,十界敬迎;乘空飛行,上昇玉晨。其法高妙,不得妄宣。輕泄寶文,七祖充責,身役鬼官。長閉三徒,萬劫不原。

  高上九玄三十六天內音

  第一無上元景無色鬱單無量天英勃天王,姓混諱??羅。

  第二無形清微天化昇天王,姓馮諱提阿沙。

  第三無精波羅褥天玄黑天王,姓雲諱奎零。

  第四入色水無量億羅天飛宗天王,姓王諱阿衛。

  第五無極洞清上上禪善無量壽天雲羅天王,姓 諱??□。

  第六玄微自然上虛禹餘天梵咽天王,姓羅諱彼犁茶。

  第七玄清上無那首約諍天玄那天王,姓梵諱摩首波。

  第八梵行上清氣稽那邊爭天云攜天王,姓騫諱首苛。

  第九無窮洞虛極上須延天迴摩天王,姓澤諱??羅。

  第十玄梵玉虛無精氣羅迦净月天雲阿天王,姓周諱阿迦須。

  第十一氣玄元達上靈赤天重慕天王,姓丹諱清淨玦。

  第十二大梵玄無氣離憩行如天世畢天王,姓周諱分若。

  第十三無極上靈玉虛玄洞寂然天家王天王,姓津諱??。

  第十四寶梵無色上真氣潘羅玄妙天雲持天王,姓隨諱黎沐音。

  第十五飛梵行真上玄答饅福德天部利天王,姓王諱惟鉢離。

  第十六雲梵流精中元近 際淳天世良天王,姓朱諱梨藹。

  第十七玄上洞極無崖不驕樂天流芬天王,姓凝諱鬚?霍?。

  第十八大梵玄青元精答惒近際天元深天王,姓阿諱明秀。

  第十九行梵紫虛上元首帶快見天洞干天王,姓劉諱且扇。

  第二十虛梵上清化靈須陸結愛天飛衣天王,姓彭諱移那。

  第二十一上極無景洞微化應聲天玉携天王,姓輝諱??。

  第二十二大梵九玄中元氣阿那給道德天天葵天王,姓撻諱尼姤。

  第二十三行梵元清下靈氣須達天總幾天王,姓周諱難首。

  第二十四極梵洞微九靈氣須帶阿那天九曲天王,姓竺諱明和。

  第二十五無名至極洞微梵寶天□□天王,姓精諱霧雲?。

  第二十六微梵玄天氣帶扇給道德天□□天王,姓洛諱須阿摩。

  第二十七虛梵天氣蟬然識慧天□□天王,姓云諱元陁。

  第二十八空梵中天績元伊檀天□□天王,姓朱諱仲生。

  第二十九太極無崖紫虛洞幽梵迦摩夷天世羅天王,姓云諱?霐。

  第三十綠梵自然識慧入天雲九天王,姓迦諱釋文羅。

  第三十一玄梵大行無景無所念慧天宗提天王,姓伊諱檀阿。

  第三十二天雲梵上行維先阿檀天正群天王,姓仲諱雲勳勃。

  第三十三無色玄清洞微波梨答怨天□□天王,姓王諱靈?。

  第三十四洞微玄上梵氣阿竭含那天□□天王,姓桓諱墮世宗。

  第三十五玄上綠梵滅然天□□天王,姓朱諱陁雲彌。

  第三十六極色上行梵泥維先若那天□□天王,姓袁諱員珠。

  三十六天內名生於空洞元氣之先,文華表見,題於崑崙之山。高上音其玉文,上相集其妙篇。稟受太空自然之章,上標玄圖,中統六國三十六音,下總九地三十六土皇。靈篇洞暢,玉慧虛鮮,皆天王之遊歌,空玄之寶章。六六韻合,四四齊真,九帝分號,三十六天,萬氣總隸,普領群仙。上極無崖無色,下極洞源洞淵。諸為上真飛仙,不稟玉音,則不得遊觀無崖之天。有得其文,天王書名,刻字紫扎,結錄玉晨。三十六年,尅得上登無色之天,下洞九地之源。上妙之道,不傳下仙。輕泄寶音,七祖充責,身負刀山,三徒五苦,萬劫不原。

  洞淵九地三十六音內銘

  第一壘色潤地正音土皇,姓秦諱孝景椿。

  第一壘色潤地行音土皇,姓黃諱昌上文。

  第一壘色潤地遊音土皇,姓青諱玄文基。

  第一壘色潤地梵音土皇,姓輩諱忠陣星。

  第二壘剛色地正音土皇,姓戊諱坤文光。

  第二壘剛色地行音土皇,姓鬱諱黃母生。

  第二壘剛色地遊音土皇,姓玄諱乾德維。

  第二壘剛色地梵音土皇,姓長諱皇萌。

  第三壘石脂色澤地正音土皇,姓張諱維神保。

  第三壘石脂色澤地行音土皇,姓周諱伯上仁。

  第三壘石脂色澤地遊音土皇,姓朱諱明車子。

  第三壘石脂色澤地梵音土皇,姓庚諱文敬士。

  第四壘潤澤地正音土皇,姓賈諱雲子高。

  第四壘潤澤地行音土皇,姓謝諱伯无元。

  第四壘潤澤地遊音土皇,姓己諱文秦陣。

  第四壘潤澤地梵音土皇,姓行諱機正方。

  第五壘金粟澤地正音土皇,姓華諱延期明。

  第五壘金粟澤地行音土皇,姓黃諱齡我容。

  第五壘金粟澤地遊音土皇,姓雲諱探無淵。

  第五壘金粟澤地梵音土皇,姓蔣諱通八光。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正音土皇,姓李諱上少君。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行音土皇,姓范諱來力安。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遊音土皇,姓長諱李季元。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梵音土皇,姓王諱駟女容。

  第七壘水制澤地正音土皇,姓唐諱初生映。

  第七壘水制澤地行音土皇,姓昊諱正法圖。

  第七壘水制澤地遊音土皇,姓漢諱高文徹。

  第七壘水制澤地梵音土皇,姓京諱仲龍首。

  第八壘大風澤地正音土皇,姓葛諱玄昇先。

  第八壘大風澤地行音土皇,姓華諱茂雲長。

  第八壘大風澤地遊音土皇,姓羊諱真洞玄。

  第八壘大風澤地梵音土皇,姓周諱尚敬原。

  第九壘洞淵無色剛維地氣正音土皇,姓極諱元上玄。

  第九壘洞淵無色剛維地氣行音土皇,姓昇諱虛元浩。

  第九壘洞淵無色剛維地氣遊音土皇,姓趙諱上伯玄。

  第九壘洞淵無色剛維地氣梵音土皇,姓農諱勤元伯。

  右九壘之地,極下洞淵洞源,綱維天地,制使不落。上則去第一壘五百二十億萬里,下則無窮無境,無邊無際,皆綱維之氣。如是第九壘土皇以三月一日、六月二日、九月三日、十二月四日,一年四過,乘五色雲輿,九色飛龍,執中元命神之章,從傖老仙官耀天羽騎萬二千人,上詣波梨答惒天,奏九地學道得仙人名,言於四天之主。

  凡學上法,當以其日日入時,入室向太歲,黃書白紙上四土皇內音服之,叩齒十二通,仰存四土皇姓諱,悉著玄黃五色之衣,頭戴九元通天寶冠,足著五色師子交交#1之履,執文身保命之符,乘黃霞飛輿,從五帝玉女三十六人,飛行上昇波梨答惒天。便咒曰:

  二象迴周,九精洞靈,皇老應符,騰虛入清,四通八達,飛霞紫瓊,上登金華,奉對帝靈;記仙元錄,青宮刻名,得道白簡,封字七靈;九壘滅尸,東井鍊形;三九降真,我道已明;得乘飛景,上登玉庭。畢,心拜九拜,咽氣十二通止。行之三十六年,得乘黃霞飛軿,上昇波梨答惒之天。九地九壘直下九重,合三十六音三十六土皇,上應三十六天,中應三十六國。如是土皇皆位齊玉皇之號,但分氣各治,上下之別名耳。土皇三十六年,轉號上清之宮,襲三十六天之王。玉司之官於九壘之下,皆舉學道得仙之名,上奏九天天王。為學不知九壘地音三十六土皇內諱,九地不滅兆跡,九天丞相不受兆名,五嶽不降雲輿,五帝不衛兆身,徒明外國之音,故不得匡會而昇也。故天、地、人各稟三三之氣,三合成真,然後得仙也。

  凡知九地之音三十六土皇內諱,則九氣丈人恒以四方五色靈官防衛兆身;出入遊行,登陟五嶽,則仙官侍送,滅魔威試,降致神真。九年飛空,坐在立亡;三十六年上昇太清。居世得有此文,七玄九祖則為九氣命靈,土皇司官,奉衛形骸,撫慰靈魂;蒿里父老,丘丞相掾,皆為驅除;無復拘閉謫役之患。居則在地保安無凶,十二守將營扞八門,通真致神;欲富則富,欲官則官,欲仙則仙,欲神則神。此道祕妙,非可言宣。上相青童稟受高上口訣寶篇,妄泄靈文,七祖充役,萬劫不原。

  登山住止安居審地吉凶法

  若欲登山住止及安居宅,審地吉凶,當以戊己之日,黃書九地三十六音文白紙上,置所居中央,以盆覆之,三宿開看。若有黃色潤紙,大吉;若有青色,則下有死靈之尸;若有白色,則凶;若有赤色者則驚恐;若有黑色者則主財寶;若有紫色者得神仙。都不異,則止可三年安,過此必折傷。

  東方呵羅提國

  第一品銘 正音無夷。

  第二品銘 正音波泥。

  第三品銘 正音久難。

  第四品銘 正音吉羅。

  第五品銘 正音無思。

  第六品銘 正音雲芝。

  東方去中國九十萬里外,名為呵羅提之國,一名日生國。國外有扶桑,在碧海之中。地一面方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王之別治。其上生林如桑,皆數千丈。大者三千圍,兩兩同根而生。有實,赤如桑椹。仙人所啖食,體作金光色。其實皆九千歲一生。又有生洲,在扶桑外,西接蓬萊,地面方二千五百里,去岸二十三萬里。上有仙家數萬人。地無寒暑,時節溫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飛空而行。扶桑東又有祖洲,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岸七萬里。上有不死芝草,形狀似菰苗,長三四尺,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株。食之飛行上清,已死之人,覆之則生。神奇妙藥,入其國宜知其名,存胡老仙官採之於祖洲,思其色而服之,三年,面有流光,延壽萬年。久久,自然有仙人齎此神物降送於身也。

  南方伊沙陁國

  第一品銘 正音盈華。

  第二品銘 正音玉家。

  第三品銘 正音握魔。

  第四品銘 正音耀葩。

  第五品銘 正音武都。

  第六品銘 正音飛蒲。

  南方去中國八萬一千里外,名閻浮黎之外,極洞陽之野,國名伊沙陁之國,一名火庭天竺之國。國外有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地方五千里,去四方之岸二十萬里,則生天樹,長三千丈,大者二千圍。甚多靈藥,甘液玉英,無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壽三百六十歲。又有靈狐之獸,大者如犬,色如金,叫聲響四千里,威制虎豹萬禽,得衣其毛,壽同天地。青丘左則有風山,山恒震聲,上有紫府宮,天真神仙玉女所遊觀。又有炎洲,在南海中央,地方二千里,去岸九萬里。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大如貍。積火連天燒之,經月不死,毛亦不然,斫刺不入,以鐵錘交鍛其頭數千下乃死,張口向風,須臾復活。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腦,和菊花服之,壽同天地。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於是夜半望山上林木及此獸,光照如然火。取其獸毛作布,名之火浣布。小污,以火燒之,即鮮白,則伊沙陁國人所衣。得此毛,仙人降形。學者存其國之音,思越老仙官,三十六年,神人當以此獸及本國神奇之物獻送於兆也。

  西方尼維羅綠那國

  第一品銘 音曰華蓮。

  第二品銘 音曰高軒。

  第三品銘 音曰明身。

  第四品銘 音曰土纏。

  第五品銘 音曰星震。

  第六品銘 音曰朱天。

  西方去中國六萬里外,名俱耶尼之外,極皓素之壟,寒穴之野,則尼維羅綠那之國,一名雲胡月支國。國人壽六百歲。國外則有流洲,在西海之南,地方三千里。去東岸十九萬里。其上有仙家數萬,上有山生昆吾之石。治石成鐵作劍,光明照洞如水精,割玉如土。鳳麟洲在海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四面有弱水,鴻毛所不浮。上有仙家數千,鳳麟為群。上有吉光之獸,如狸,能作胡語,聲如梵音,與其國人通言。獸毛生光奕奕,悉仙人所衣。得衣其毛,壽同天地。學者存其國音、氏老仙官,三十六年,當獻送昆吾之劍,吉光之獸於兆也。

  北方旬他羅國

  第一品銘 音曰玄家。

  第二品銘 音曰文多。

  第三品銘 音曰山蘆。

  第四品銘 音曰武都。

  第五品銘 音曰盈家。

  第六品銘 音曰玄摩。

  北方去中國五萬里外,名鬱單,極朔陰鈎陳之庭,國名旬他羅之國,一名天鏡之國。國人壽三百歲。國外則有玄洲,方七千二百里。四面是海,去岸三十六萬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有鸑鷟之鳥,如浮氣;多丘山,名為風山,與天西北門連界。金堂玉室宮府生金玉紫芝,是三天所治。其外則有元洲,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萬里。上生五芝玄澗,澗水如蜜,飲之與天地同年。中有三萬仙家,悉飲此水,得仙不死。學者存其國音,羌老仙官,三十六年,降獻玄澗五芝水也。

  上方元精青沌自然國

  第一品銘 正音重權。

  第二品銘 正音玉金。

  第三品銘 正音三林。

  第四品銘 正音正精。

  第五品銘 正音吸鈴。

  第六品銘 正音綠嬰。

  上方九天之上,清陽恢空之內,無色無象,無形無影,空洞之銘元精青沌自然之國,一名洞澳清衍之國。以青氣為世界,上極無窮,四覆諸天,惟有玉虛紫館結空洞之煙,而虛玄青沌之內也。為學存高上之音,則天人授子飛仙之方。

  中央太和寶真無量國

  第一品銘 正音山蘆。

  第二品銘 正音世家。

  第三品銘 正音嵯峨。

  第四品銘 正音盈華。

  第五品銘 正音翟葩。

  第六品銘 正音羅那。

  中國四周百二十億萬里,下極大風澤五百二十億萬里。崑崙處其中央,弱水周匝繞山。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三角,面方長萬里,形似偃盆,中央小狹,上廣。其一角正北,千辰星之精,名曰閬風臺;一角正西,名曰玄圃臺;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一處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其北戶山、承淵山並其支輔。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似如一。流精之闕,光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上通璇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普引九天之澳,灌萬仙之宗根,天地之紐,萬度之柄矣。上生金銀之樹,瓊柯丹寶之林;垂蘇瑚以為枝,結玉精以為實;其樹悉刻題三十六國音諸天玉文,上棲紫燕鳳鸞、白雀朱鶚、鵾雞靈鵠、赤鳥青鵲;下則飛禽遊獸,與崑崙同生;初無死耗,但玄文寶經隱書古字,有千二百億萬言。在玄圃之上,積石之陰,仙人有九萬人,皆停散於靈山。學者恒誦諸天內音外國三十六音、地下九壘之音九年,仙人自當降送靈山之神奇;三十六年,得乘五色雲輿,上登崑崙之山也。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二

  #1 交交:《無上祕要》卷三十六引《洞真外國放品經》作『交文』。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三

  目月星辰部

  總敘日月

  《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曰:日,陽之精,德之長也。縱廣二千三十里。金物、水精暈於內,流光照於外。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寶浴池;池生青、黃、赤、白蓮花;人長二丈四尺,衣朱衣之服;其花同衰同盛。日行有五風,故制御日月星宿遊行,皆風梵其綱。金門之上,日之通門也。金門之內,有金精冶鍊之池,在西關左之分,故立春之節日,更鍊魂於金門之內,耀其光於金門之外,四十五日乃止。順行之洞陽宮,洞陽宮,日之上綰也。立夏之日,止於洞陽宮,吐金冶之精,以灌於東井之中,沐浴於晨暉,收八素之氣,歸廣寒之宮也。月暉之圍,縱廣二千九百里,白銀琉璃水精映其內城郭人民與日宮同有七寶浴池,八騫之林生乎內;人長一丈六尺,衣青色之衣,常以一日至十六日採白銀琉璃鍊於炎光之冶,故月度盈則光明。比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於騫林樹下採三氣之華,拂日月之光也。秋分之日,月宿東井之地,上廣靈之堂,乃沐浴於東井之池,以鍊日魂,明八朗之芒,受陽精日暉,吐黃氣於玉池。諸天人悉採玉樹之華,以拂日月之光。月以黃氣灌天人之容,故秋分是天人會月之日也。

  《老子歷藏中經》云:日月者,天地之司徒司空也。日姓張,名表,字長史;月姓文,名申,字子光。《太丹隱書》云:紫微夫人姓王,諱清娥,字愈音。云是西王母第二十四女。紫微宮在北溟明野玄壟山,山在崑崙之東北。紫微說阿母言曰:欲存日月氣者,當知日月景象:日圓形而方景,月方精而圓象;景藏形內,精隱象中;景赤象黃,是為日月之魂。若知其道,乃可以吐納流霞耳。

  三奔錄

  三奔之道,當按奔景之神經。經中節度,曉夕修行,不得傳及非人。如怠慢不專,輕泄漏慢之者,身受冥責,一如經戒。

  奔日

  日中赤氣上皇真君,諱將車梁,字高騫奕。此位號尊祕,《經》雖無存修之法,而云知者不死。當宜行事之始,心存以知,不得輒呼。月法亦然。

  奔月

  月中黃氣上黃神母,諱曜道支,字玉蒼條。其奔月齋靜存思,具如日法。

  奔辰

  木春王,火夏王,金秋王,水冬王,皆依曆以四立日前夜半為王之始。冬七十二日至分、至日前各王十八日,分、至日之前夜夜半為王之始。有星時可出庭中,坐立適意,有五星中相見者。次當修服之時而出庭中,坐勝於立。可於庭壇向星敷席施按#1,燒香禮拜訖,正坐而為之。若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中存修之也。星行不必在方面,亦隨所在向而修行,謂五星所在而向之,不必依星本方之面,猶如木或在西也。一夕服五星,常令周遍。隨王月以王星為先。若靜齋道士,亦可通於室中,存五星之真文、方面而並修之。不閑筭術,不知星之所在。又久靜長齋者,可常於室中,依五星本位之方面而存修之也。

  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

  《太上隱書□中篇》曰:子欲為真,當存日君駕龍驂鳳,乘天.景雲,東遊希林,遂入帝門。精思乃得,要道不煩。名上清靈,列位真官。乃執《鬱儀文》。《太上隱書□中篇》又曰:子欲昇天,當存月夫人駕十飛龍,乘我流鈴,西到六嶺,遂入帝堂,精思乃見,上朝天皇。乃執《結璘章》。

  太上玉晨鬱儀奔日赤景玉文結璘奔月黃景玉章

  右奔日月隱道,太上、上清、太極、九皇四真人所寶祕,玄靈元君之玉章也。自非有金簡玉名及綠字東華,皆不聞見此二章之篇目矣。行之者先清齋百日,絕交人事,乃可為之也。久久行之,上奔日月,得給玉童玉女各五十人。《太上鬱儀赤文》、《結璘黃章》,乃太上玉帝君之靈祕篇也。藏之於九天之房,丹瑤之臺,非勤心好真,宿有飛玄天仙之骨錄者,英#2得而見聞也。聞其篇目,皆不可妄言稱及,犯者受考三官,天地不赦。初令三百年得宣傳一人,卻後七百年乃復得一人。若神真宣告有宜授者,傳之也。傳受之法,皆師友相受,以宗玄科也。授非其人,不遵法度,為泄宣天文也。漏慢違誓,死為下鬼,乃七祖受考風刀之罪。自非同氣,寧當閉口。西玄山洞臺中有此二經,刻以玉簡,書以金字。及王屋清虛天皆有而不備具,唯太玄宮高上臺及蓬萊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文,並備具也。中宮仙人、泰清諸官並不知此書是何事也。

  峨媚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

  鬱儀引日精,結璘致月神;得道處上宮,位稱大夫真一云帝君真凡二十字。下仙見之,甚自不解其意義是何等事也。如此,仙人自有不見其篇目錄者多矣。其金液九丹,蓋小術也。皆不得飛行上清。欲行此道,不必賢愚,但地上無此文耳。真官玄法啟誓乃傳。有得而行,位為上真,乃乘八景瓊輪,遊行九晨,詣太素宮,見太一帝君,俱朝元晨,故祕言曰:子得《鬱儀》、《結璘》,乃成上清之真。不修此道,不得見三元君。

  太上鬱儀日中五帝諱字服色

  日中青帝,諱圓常無,字昭龍?。衣青玉錦帔,蒼華飛羽裙,建翠芙蓉晨冠。

  日中赤帝,諱丹虛峙,字綠虹映。衣絳玉錦帔,丹華飛羽裙,建丹符靈明冠。

  日中白帝,諱浩鬱將,字迴金霞。衣素玉錦帔,白羽飛華裙,建浩靈芙華冠。

  日中黑帝,諱澄增停,字玄綠炎。衣玄玉錦帔,黑羽飛華裙,建玄山芙蓉冠。

  日中黃帝,諱壽逸阜,字飈暉像。衣黃玉錦帔,黃羽飛華裙,建芙靈紫冠。

  右日中五帝君諱字、服色。欲行奔日之道,當祝識名、字,存五帝服色在我之左右前後。

  月中夫人魂精內神名曖蕭臺摽。

  右月魂配五帝,次又存祝之。能知月魂名,終身無灾,萬害不傷。太上藏日、月帝君、夫人諱字於太素宮。有知之者神仙。

  太上結璘月中五帝夫人諱字服色

  月中青帝夫人,諱隱娥珠,字芬豔嬰。衣青華瓊錦帔,翠龍鳳文飛羽裙。

  月中赤帝夫人,諱逸寥無,字婉筵靈。衣丹蘂玉錦帔,朱華鳳落飛羽裙。

  月中白帝夫人,諱靈素蘭,字鬱連華。衣白珠四出龍錦帔,素羽鸞章飛華裙。

  月中黑帝夫人,諱結連翹,字淳厲金。衣玄琅九道雲錦帔,黑羽龍文飛華裙。

  月中黃帝夫人,諱清營襟,字炅定容。衣黃雲山文錦帔,綠羽鳳華繡裙。

  已上五夫人,頭並頹雲三角髻,髮垂之至腰。

  右月中五帝夫人諱字、服色。欲行奔月之道,當祝識名字,存夫人服色在己之左右前後。

  日中五帝魂精內神名珠景赤童。

  右日魂、月魄、五帝、五夫人,次又存祝之。能知日魂名,終身無疾,萬灾不犯。太上藏日、月魂名於紫靈玉宮。有知之者,通神使靈。

  存奔日月道者,任意所便行爾,不必盡為之也。欲得靜室隱止,唯令日月之暉處也。若不絕人事,與外物相干者,不得行此道也。夜半常燒香,存五帝五夫人名字,心祝曰:

  願與帝君,太一五神,合景如一。於是二十四年,亦白日昇天。亦不必行奔存之道也。常存在我之左右,並心祝竊誦,勿令耳聞。

  太素真人受太帝君日月訣法

  太素真人曰:子存日精五帝君,口含《太上鬱儀文》。須此道成,乃見日中君。無此徒勞自煩冤。

  太素真人曰:子存月精五夫人,口含《太上結璘章》。須此道成,乃見月中夫人。無此徒勞自悼傷。

  右二條太素真人受太帝君訣言《太上隱書》云,存時執之,帝君云含之;太素真人教裴君存時含一文,執一文,並行之也。

  太素真人傳清靈真人裴君二事《太上鬱儀》、《結璘之章》,以致日月之精神,上奔日月通天光,飛太空之道也。皆乘雲車羽蓋,駕命群龍,而上昇皇天紫庭也。《內視中方》曰:子欲步空,當存日月王;欲登清靈,當存五星。密室密行,不出宇庭,此之謂也。《素奏丹符》曰:大哉《鬱儀》,妙乎《結璘》,非上真不見,非上仙不聞。以日月五精之神,乘龍步空,足躡景雲,遂與五帝上入天門。有人聞之,慎勿妄言!去世可出,誓金乃傳。要傳弟子有心之人,勿道篇目,玉童上言;泄則被考,身終不仙;玉女玉童去而弗還,書文必失,獲刑三官。子其慎言!言為罪源。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

  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錢,在心中,赤色。又存日有九芒,從心中出喉至齒間,而芒迴還胃中。如此良久,臨目存自見心胃中分明,乃吐氣、漱液、服液三十九過,止。一日三為之,行之十八年,得道,行日中無影。恒存日在心中,月在泥丸宮。夜服月華如服日法,存月十芒,白色從腦中下入喉,芒亦未出齒而迴入胃。

  太上玄真訣服日月法

  東卿司命君曰:先師王君,昔見授《太上明堂玄真上經》。清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晝存日,夜存月。令大如鐶。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黃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無數。若不修存時,令日月還住面明堂中,日居左,月居右,令二景與目瞳氣合通也。此道以攝運生精,理魂神,六丁奉侍,天兵衛護,此上真道也。大都口訣正如此。

  服日子三五七九玄根氣法

  食玄根之氣法,使人體中清朗,神明八聰;身有日映,面有玉澤;眼生明光,齒含紫氣;堅腸華藏,長生久視;服吸朝液,懸粮絕粒。道要於金液,事妙於水玉。所謂吐納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靈氣者也。夫道之為用,貴自然也;德之為靜,尊恬偷也。攝自然以表真,抱沖漠以不邪者,則橫犯不生,非害自滅。此乃三五七九之氣,可謂要道之旨也。

  兆卧未起之時,存口中有一白氣,大如雞子黃;雞黃之外,又有五色氣;五色氣宛轉自生,結溢黃外,須臾乃滿心口中,名曰三五七九日子玄根之氣也。又存心胃口之中有一女人,如嬰兒之形,無衣服也。正立胃管門口,號曰九天玄女。承注魂液,仰噏口中雞子黃之五色氣也。常漱滿口中,內外上下,以舌迴吸日氣五色津液,滿口吞之。存使津液下入玄女之口,如此三過。畢,又叩齒三通,微祝曰:

  玉清高上九天九靈,治在玄府,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先自虛生,名曰淳鐶,字曰艷精;鍊魂抱魄,心開神明;服食日子,金華充盈。良久都畢,以手拭兩目二七,又以兩手相拭,極力摩面眉目之間,鬢膚之際小熱,使薰薰然也。此太上服三五七九日子玄根之道也。

  服日月氣法

  服日氣之法,以平旦採日華,以夜半存之,去面前九寸,令方景照我泥丸,下及五藏,洞徹一形。引氣入口,光色慰明。良久乃畢,則常得長生矣。

  又法

  夜半生氣時,若雞鳴時,正卧閉目,存左目中出日,右目中出月,並徑九寸,在兩耳之上。兩耳之上名為六合高窗也。令日月使照一身,內徹泥丸,下照五藏腸胃之中,皆覺見了了,洞徹內外;令一身與日月光合。良久畢,叩齒九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太上玄一,九皇吐精,三五七變,洞觀幽冥;日月垂光,下徹神庭;使照六合,太一黃寧;帝君命簡,金書不傾,五老奉符,天地同誠;使我不死,以致真靈;卻遏萬邪,禍害滅平;上朝天皇,還老反嬰;太帝有制,百神敬聽。畢,乃開目,名為日月鍊根,三元校魂,以制御形神,辟諸鬼氣之來侵,使兆長生不死,多存之矣。

  又法

  又存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共合神庭之中,却上入於明堂,化生黃英之體,下流口中九咽之,以哺太一,常以生氣時存之。畢,微祝曰:

  日月上精,黃水月華,太一來飲,神光高羅;使我長生,天地同柯。畢,五日一行之。口中舌上為神庭。存日月既畢,因動舌,覺有黃泉如紫金色,從舌上出,上流卻入明堂,為黃英之體也。存思之時,常閉目施念。

  太一遊日服日月法

  太一常以甲午、丙午、戊午日日出時,下遊絳宮,合形真人及兆身。絳宮真人者,處心中之丹田,中元真人居其心中也。先存思真人忽然與太一合形,又存我入絳宮中,忽然復與太一合形。於是絳官之中,惟覺有太一之身,身形象服如兆體也。但令形細眇然,似初生孩子之狀。又存兩鼻孔下左有日,右有月。日中有黃精赤氣,月中有赤精黃氣。精者,二明之質;色氣者,日月之烟也。二氣鬱鬱來入絳宮,絳宮溢滿二氣,復上入洞房中,洞房中鬱滿,又下至黃庭中。黃庭中者,臍下三寸、下丹田宮中也。二氣既滿,又入填溢太倉中。二氣洞徹,鬱鬱積胃管中。存太一上行正當胃管中,南向呼召下元丹田黃庭真人,衣黃衣,巾黃巾,與太一共坐飲食精氣,二十七咽。良久畢,存黃庭真人,咒曰:

  日月之華,黃赤二精,圓光合氣,上發大明。三元飲食,太一受靈。又存太一與中元真人還入絳宮,黃庭真人還下丹田,太一與我合形,還六合宮。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求仙之道,當以夏至之日夜半,入室南向,眠坐任意,閉眼內思月中丹光夫人姓諱,形長八寸,分頭作頹雲之髻,著丹錦裙,口銜月光,入兆身心絳宮之中,須臾月光散為黃氣,匝絳一形。夫人在月中央,採空青之林散拂黃氣之中,口吐陽精赤氣,以灌兆形。從向匝外,黃赤二氣更相纏繞,洞映一身。夫人以紫書丹字六音授於兆身,便引黃氣二十四咽,引陽精十二咽,止,即叩齒二十四通,仰咒曰:

  流火萬頃,洞陽之精;陽安之館,三華玉城;金仙內映,八素四明;九曜降氣,上仙高靈;夫人焚香,散玉華清;丹書紫字,結音空清;瀾池玉潤,流麗八溟;朱光流翳,普天鮮榮;迴晨曲曜,映監我形;形與朱日,同死同生;乘空駕虛,參御飛駢;玉女弼位,金童輔靈;翠羽輕蓋,上造帝庭。畢,咽氣二十四過,咽液十二過,止,便服紫書丹字。行此道八年,夫人授兆丹書真文、月中玉璫,令飛昇上造洞陽之宮。

  服日月六氣法

  夫氣者,神明之器,清濁之宗。處玄則天清,在人則身存。夫死生虧盈,蓋順乎攝御之間也。欲服六氣,常以向曉寅丑之際,因以天時告方面之時也;太霞部暉,丹陽誕光,靈景啟晨,朱精啟時之始也。先存日如雞子在泥丸中,畢,乃吐出一氣,存氣為黑色,名之尸氣;次吐二氣,為白色,名之故氣;次吐三氣,存氣為蒼色,名之死氣。思其氣吐亦良久也。凡出三色,合吐六氣也。畢,又徐徐引納黃氣四過。畢,輒咽液三過,為之三。畢,乃存泥丸中,日從目中出,當口前,令相去九寸,臨目髣髴如見之。覆止,乃起坐,動搖四體,俯仰伸引,令關脉調轉。存咽津,佳夜即存月在泥丸中,如存日法。若存月,當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3,從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氣衰損,天胎虧縮,不可以夜存也。此法至妙,能行者仙。

  金仙內法

  金仙內法,感降靈轝,常以月五日夜半子時存日烏從兆口入,住在心中,使光照一心。一心之內,與日同光,共相合會。赫赫炯炯,當覺心暖,霞暉映曖,良久有驗,乃密咒曰:

  太明育精,內鍊丹心,光暉體合,神真來尋。畢,咽液九過,叩齒九通,止,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復作如前。一月之中四度,如上便人開明聰察,百關解通,萬神洞徹,面有玉光,體有金澤。行之十五年,太一遣寶車來迎,上登太霄,遊宴紫極。行之務數,不必一月四辰也。

  存思日月法

  凡入山,思日在面前,月在腦後。凡暮卧,思日在面上,月在足後;赤氣在內,白氣在外。凡欲從人,各思日月覆身而往,當無所畏。

  向日取嚏法

  欲得延年,洗面精心至日更洗漱也。日出二丈,正面向日,口吐死氣服日後便為之,死氣四時吐之也,鼻噏日精,須鼻得嚏便止,是為氣通若不得嚏,以軟物通導之,使必得嚏也。以補精復胎,長生之方也。向日正心。欲得使心正,常以日出三丈取嚏訖仍為之,錯手著兩肩上左手在上,以日當心,開衣出心,令正當之,常能行之佳。

  雙景翼形隱道

  雞鳴時,東方天色纔變之時。坐卧任意,閉目握固。存日月之象在六合之府,日左月右。六合府在兩目之上角,即眉後空處是也。入皮一分,仍辟方九分。日色赤,九紫芒;月色黃,十白芒也。存使光明洞形,令髣髴在位,存令日月合照,光芒交映而洞徹身面也。閉目極念,無得遺脫。畢,叩齒七通,咽液九過,而微祝曰:

  太明靈神,化度鬱青,招霞藏暉,灌鍊五形;宮駕六合,七神調平;使我飛仙,登行上清。行之十五年,玉皇遣三素雲迎兆也。

  食竹笋鴻脯附

  服日月之精華者欲得常食竹笋者,日華之胎也,一名大明。又欲常食鴻脯者,月胎之羽鳥也,一名月鷺。欲服日月,當食此物氣感運之。太虛真人曰:鴻者,羽族之總名也。其鵠、雁、鵝、鷗,皆曰鴻鷺也。古歌曰:

  鴻鷺十年鳥,為肴致天真。五帝銜月華,列坐空中賓此古之漁父歌也。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三

  #1按:四庫本作『案』。

  #2英: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並作『莫』。

  #3住:當作『佳』。謂月一日至十五日夜存月為佳,十六日至三十日,月氣衰損則不佳。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

  總說星

  《玄門寶海經》曰: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分日月之精為星辰。綱者,連星也。紀者,綴星也。星形正圓如丸,不應似貫珠穿度,又不容作鈴鼻相綴理,宜如破箭竿,還相合以成體。天地初成,無子舉翅飛上,乃在華蓋之下,左有北辰,右有北斗,星辰稍備,東西南北稍正,星辰共以真道要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木皆被服其祕道要德而生長焉。

  北辰星者,眾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繫於北辰。北辰者,北極不動之星也。其神正坐玄丹宮,名太一君也。極之為言者界也,是五方界俱集於中央,是最尊居中也。中極,一名為天中上極星也,是最居天之中。東方少陽,名為東極星;西方少陰,名為西極星;南方太陽,名為南極星;中央名為中和上極上星,故最高最尊,為眾星之主也。北極星,天之太常,其神主昇進。上總九天,中統五嶽,下領學者。北極星圍七百七十里,中有玄臺玉樓,真人號飛華君,姓羽靈,諱昌元,著飛精華冠,衣紫錦裳,執玉策。太極君名北辰主帝,制御萬神中央星是。北極神人坐綠炁之光。北斗星者,太極之紫蓋,玄真之靈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第一太星精名玄樞,神曰陽明;第二元星名曰北台,神曰陰精;第三真星名曰九極上真,神又曰真人;第四紐星名曰璇根,神曰玄冥;第五綱星名曰太平,神曰丹元;第六紀星名曰命機,神曰北極;第七關星名曰玄陽,神曰天關;第八帝星名曰高上皇,神曰八景虛元君;第九尊星號太微玉帝君,神曰太素七晨元君。斗有魂魄之星迴旋在斗外,裹纏於斗,斗在內也。陽明、陰精二星之間,星斗魂魄魁首也,名曰天樞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闓陽魄靈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大明。七星去地四十萬里,圍七百二十里,皆金精琉璃為其郭,七曜紫暉開其光,號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方,分調陰陽,四時五行,皆稟之焉。

  北斗君字君時,一字充。北斗神君本江夏人,姓伯,名大萬,挾萬二千石。左右神人姓雷,名機,字太陰,主天下諸仙人。又招搖與玉衡為輪,北斗之星精曜九道,光映十天。

  北斗九星七見二隱,其第八、第九是帝皇太尊精神也。漢相國霍光家有典衣奴子,名還車,忽見二星在斗中,光明非常,乃拜而還,遂得增年六百。內輔一星在北斗第三星,不可得見,見之長生,成神聖也。外輔一星在北斗第六星下,相去一寸許,若驚恐厭魅,起視之吉。

  黃帝曰:以雞鳴時,想北斗七星,而天神下不死藥,益壽不老。又以丁

  亥之日仰存七星,使煥明於北方,良久,陰祝曰:

  召書上清,役使萬神、上登玉庭,駕景乘空,與天相傾。

  又每立春日,東向存北斗來下却蓋頭,柄指於前,吉。南斗神君字流時,南斗字君元。南斗君是河東人,姓趙,名赦先,字君遷。南斗君坐左右神人姓戴,名道,字叔生,大道君子也。

  東斗主擊君,西斗主伐君,中斗伏逆君。紫微宮內神姓柳,字君明。紫微君字露光,夫人姓王,諱叔華。太微星君字卿元。太微內有三皇,一曰皇君,二曰天皇,三曰皇老,此即三元之氣,混沌之真,在太微總領符命也。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土官星所主,能致山內果實。旦為猿,晝為猴,暮為死石。璇璣星君字處行,鈎陳水星主之,常陳天之虎賁也。五車,天之五嶽,能致甘露、麒麟。三台星,天之陛官,旦為龍,晝為蛇,暮為魚。三神者,三台之靈也。上台神君字顯真,上台名虛精,主金玉。中台神君字章明,中台名六淳,主祿位。中台兩星小闊,晋張華為司空,死,其星開。下台神君字際生,下台名曲生,主土田。軒轅星,天之後妃土官也。其神旦為羊,晝為蟹,暮為鼈。洞明星,姓幽昇,諱幽韻。真人星姓歸珩,諱妙光,字度元,天之司空,主五嶽靈仙。

  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藏。天地賴以綜氣,日月繫之而明。東方歲星真皇君,名澄瀾,字清凝;夫人名寶容,字飛靈。南方熒惑真皇君,姓皓空,諱維淳散融;夫人諱華凝,字玄羅。太白真皇君,姓皓空,名德摽;夫人名飈英,字靈恩。辰星真皇君,名啟咺,字積原;夫人名玄華,字龍娥。鎮星真皇君,名藏睦,字耽延;夫人名空瑤,字飛賢。二十八宿為籬落也,織女水官星能致神芝,食之壽與天地無極。傳舍水官星主天符,南戒星同北戒水官星,旦為馬,晝為鹿,暮為獐。天市星,天之倉曹神,能致明月珠,旦為木,晝為兔,暮為狢。平門土官星能致神女倡樂,旦為生木,晝為豕,暮為蛦蝓。玄冥星姓冥樞,諱定宣覺,字法開度,真名執,天之遊擊也,主伐逆。上總九天鬼神,中領北帝三官,下監萬兆。穀土星能致飛鳥,來朱雀,旦為雞,晝為烏,暮為鳶。積水星能致四方萬物,恣其所欲,坐在立亡。狼星能致天帝君百二十神。

  夫下有其官,則上有其星;下署置官失,則上星為其亂。若露慢三光,指斥七曜,呵罵風雨,欺罔玄靈,則致日月薄蝕,星宿流飛。常以十二月四日候天西北水母星,長九丈,大三圍,本末正等,見即大水滿天下,急走奔高山可逃也。計然,葵丘濮上人也,姓辛,字文子,習星曆之數,知所富利之術。

  二十八宿

  甲從官,陽神也,角星神主之。陽神九人。姓賓,名遠生,衣綠玄單衣,角星宿主之。

  乙從官,陰神也,亢星神主之。陰神四人,姓扶,名司馬。馬頭赤身,衣赤緹單衣,帶劍,亢星神主之。

  丙從官,陽神也,氏星神主之。陽神十三人,姓王,名師子。衣青紗單衣,氐星神主之。

  丁從官,陰神也,房星神主之。陰神八人,姓洪,名寄生。衣絳排單衣,房星神主之。

  戊從官,陽神也,心星神主之。心星,火也,為工,故在東方。陽神五人,姓女,名涂祖,牛頭人身,衣黃單衣,帶劍,心星神主之。

  己從官,陰神也,尾星神主之。陰神十一人,姓涂,名徐澤。兔頭人身,衣青單衣,尾星神主之。

  庚從官,陽神也,箕星神主之。桑木者,箕星之精也。陽神十一人,姓元闕,名仲。衣飄颻玉紗單衣,箕星神主之。

  辛從官,陰神也,南斗星神主之。陰神四人,姓陽,名多,衣青單衣,持矛,南斗星神主之。

  壬從官,陽神也,牛星神主之。陽神十二人,姓柳,名將生。衣絳玄單衣,牛星神主之。

  癸從官,陰神也,女星神主之,陰神姓刁,名徐,字鬱子。犬頭人身,女星神主之。

  寅從官,孟神也,虛星神主之。槐者,虛星之精也。,孟神四人,姓木,名徐他。鼠頭人身,衣銀黑單衣,帶劍,虛星神主之。

  卯從官,仲神也,危星神主之。仲神十一人,姓劉,名歸生。衣瓊紋單衣,帶劍,危星神主之。

  辰從官,季神也,營室星神主之。營室之內,五色雜神,營室天子受命之司,水官星神主之。季神八人,姓呂,名昇,衣黃錦單衣,營室星神主之。

  巳從官,孟神也,東壁星神主之。孟神七人,姓石,名蘇和,豕頭人身,衣黑單衣,帶劍,東壁星神主之。

  午從官,仲神也,奎星神主之。仲神六人,姓黑,名石勝。衣丹紗單衣,帶劍,奎星神主之。

  未從官,季神也,婁星神主之。季神十三人,姓竺,名遠來。衣流熒單衣,婁星神主之。

  申從官,孟神也,胃星神主之。孟神八人,姓馮,名謝君。衣流黃單衣,帶劍,胃星神主之。

  酉從官,仲神也,昴星神主之。仲神四人,姓張,名弩小。衣綠青單衣,昴星神主之。

  戌從官,季神也,畢星神主之。季神姓桑,名公孫,帶劍,衣白毛單衣,畢星神主之。

  亥從官,孟神也,觜星神主之。孟神十一人,姓王,名平。衣龍青單衣,觜星神主之。

  子從官,仲神也,參星神主之。仲神八人,姓銅,名徐舒,衣黃緋單衣,帶劍,參星神主之。

  丑從官,季神也,井星神主之。季神九人,名博陽。衣黃水單衣,帶劍,能致鳳凰、玄武,東井星神主之。

  震,乾之長男也,鬼星神主之。長男神五人,姓作,名涂于。蛇頭黑身,帶劍,衣赤野單衣,鬼星神主之。

  坎,乾之中子也,柳星神主之。中男神四人,姓角,名石襄,羊頭人身,衣黃韋單衣,柳星神主之。

  艮,乾之少子也,七星神主之。少子神五人,名勝子。衣飛霞單衣,七星神主之。

  巽,坤之長女也,張星神主之。長女神五人,姓李,名神子。衣赤血單衣,張星神主之。

  离,坤之中女也,翼星神主之。中女神十人,姓張,名奴子。衣赭黑單衣,帶劍,翼星神主之。

  兌,坤之少女也,軫星神主之。少女五人,姓符離#1,名蘇子。衣流黃單衣。

  北斗九星職位總主

  《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陽明星,天之太尉,司政主非。上總九天上真,中監五嶽飛仙,下領後學真之人。天地神靈、功過輕重,莫不隸焉。

  陰精星,天之上宰,主祿位。上總天宿,下領萬靈及學仙之人。諸以學道及兆民宿命祿位,莫不隸焉。

  真人星,天之司空,主神仙。上總九天高真,中監五嶽靈仙,下領學道之人。真仙之官,莫不隸焉。

  玄冥星,天之遊擊,主伐逆。上總九天鬼神,中領北帝三官,下監萬兆,伐逆不臣,諸以凶勃,莫不隸焉。

  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錄籍。上總九天譜錄,中統鬼神簿目,下領學真兆民命籍。諸天諸地,莫不總統。

  北極星,天之太常,主昇進。上總九天上真,中統五嶽飛仙,下領學者之身。凡以功勤得轉輪階級,悉總之焉。

  天關星,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如四時長短。天地否泰、劫會,莫不隸焉。

  輔星,天尊玉帝之星也。日常者,常陽。主飛仙。上總九天,下領九地。五嶽四瀆神仙之官,悉由之焉。

  弼星,太常真星也。曰空者,常空隱也。主變化無方。

  《河圖寶錄》云:第一陽明星,天之太尉,司正主非。上總九天之真,中監五嶽飛仙,下領後學真人,天地神靈,功過輕重。圍九百二十里,有青城玉樓,據斗真人號九晨君,姓上靈,諱搖天捶。冠九晨玉冠,衣青羽飛裳,執《斗玄圖》,坐玉樓中。知內諱者、,玉晨下映,飛行太空。

  第二陰精星,天之上宰,主祿位。上總天宿,下領萬靈及學仙之人。圍五百五十五里,有五色玉樓。攀魁真人號北上晨君,姓育嬰,諱激明光。冠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裳,執五色羽節。

  第三真人星,天之司空,主神仙。上總九天高真,中監五嶽靈仙,下領學道之人。圍七百七十里,有黃臺玉樓。真人號主仙華神君,姓歸垪,諱度眾踖,冠飛晨寶冠,衣青羽飛裳,執斗中青錄。

  第四玄冥星,天之遊擊,主伐逆。上總九天鬼神,中領北帝三官,下監萬兆。圍八百里,有朱臺玉樓。步斗真人號玄上飛蓋晨君,姓冥樞,諱搖天柱。冠二華寶晨冠,衣丹錦飛裳,執九靈之節。

  第五丹元星,天之北斗君,主命籙籍。上總九天諸籙,中統鬼神簿目,下領學真兆民命籍。諸天諸地,莫不總統。圍七百二十里,有素臺金樓。躡紀真人號金魁七晨君,姓上開,諱變五道。冠七寶飛天冠,衣白錦飛裳,執青元籍。

  第六北極星,天之太常,主昇進。上總九天上真,中統五嶽飛仙,下領學

  者階級。圍七百七十里,有玄臺玉樓。步剛真人號北晨飛華君,姓明靈,諱昌上元。冠飛精華冠,衣紫錦飛裳,執九斗玉策。

  第七天關星,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四時長短,否泰劫會。圍九百里,有九層玉樓。乘龍真人號總靈九元北蓋晨君,姓玄樞,諱開天徒。冠九元寶冠,衣九色錦裳,執暉神之印。

  第八輔星,天尊玉帝之星,曰常陽也。主飛仙。上總九天,下領九地,五嶽四瀆神仙之官。圍九百九十里,有紫炁玉樓。遊行三界真人號帝尊九晨君,姓精常,諱空上開正延。冠飛精玉冠,衣九色鳳衣,執火鈴。

  第九弼星,太帝真人星,曰空隱也。主變化無方。圍九百九十里,有玉樓紫館。徘徊三陽真人號帝真元星君,姓幽空,諱冥陽暉幽寥。冠飛天玉冠,衣九天龍衣,執帝章。

  兆若訴彼之非,明此之是,過他之惡,申己之善,自責而不怨人,通理而各祈祐,除罪延福,告請天之太尉第一玉皇君。

  兆若陰陽學官,干祿求位,告請天之上宰第二玉皇君。

  兆若學道期仙,通神達聖,告請天之司空第三玉皇君。

  兆若制服鬼神,惡逆誅伐,幽顯凶邪,告請天之遊擊第四玉皇君。

  兆若立功建德,益筭延年,告請天之斗君第五玉皇君。

  兆若屈滯疾厄,乞申希免,告請天之太常第六玉皇君。

  兆若天地否激,炁候不調,告請天之上帝第七玉皇君。

  兆若禳却眾灾,飛上履下,告請天之尊玉帝第八玉皇君。

  兆若變化無方,應救一切,告請天之太帝第九玉皇君。

  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皇君夫人形象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在心,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太上空常飛步錄

  太上大道君曰:空常者,天地之魂魄,陰陽之行用。唯斗君名姓別有,具列於後。訣唯有一訣步剛咒,啟乞願由人臨時作辭及口啟之。在其二十八宿名星圖,具在《流珠正經》,以意詳用。

  次南斗君及七宿法,老君曰:南斗君姓唐,名麤,字宣道,太原人。

  次西斗君及七宿法,老君曰:西斗君姓劉,名起,字石嬰,長安人也。

  次北斗君及七宿法,老君曰:北斗君姓陳,名奉,字百萬,江夏人云云,在《流珠》中。

  右四斗君,四人官二十八人,皆受志人配使,並乞願皆如心手相應,無事切不得妄行,卻招禍返損人也。

  次司命法

  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韓,名思,字元信,長樂人也。司錄,司伐等屬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大員官。

  右司命姓張,名獲邑,字子良,廣陽人也。司錄、司非等屬焉。右司命亦有三十六大員官。

  天師曰:韓、張二司命,皆是漢高帝之臣也。

  老君曰:得左、右二司命名,可以六甲日躡地紀步咒,如前二十八宿法。唯訣各隨命配為司命訣,捻之,往往行之二年,便獲長生;請出灾厄祕妙之法,久久精修,白日昇舉。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四

  #1符離:原缺,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

  北極七元紫庭祕訣

  一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經》

  吳赤烏二年,葛仙公受之於太上。魏朝時,葉先生傳之於世,太上虛無北帝真要,上通紫庭。

  魁身魑祿魑福德男女魎命魑官職魎壽考鱷妻妾奴婢。

  已上七位,用燈七椀,於道靖內明點,占其明暗,即知本位灾厄。凡醮用晦朔之日。

  《七元經》云:此日北帝七元真人下降人間,檢句罪福,凡人每醮,求解灾厄,即得吉,無不利。

  又云:本命日及祿命合日相生之日,犬鼠不至處,剗削草穢,净地之上,用丑、亥、未時祭之禮,是謂掃地而祭。亦可使白茅藉之。若人能知星名及所食之物,所行之處常得吉勝也。

  右件醮時皆須沐浴齋潔,以燈列位,每星下用卓子一隻,上安供養物,各以茅香水洗過,並洒掃庭室,乃祀之位,北立一紙錢摽,則候摽上錢#1動,真乃降矣,必除殃降福也。仍不可駐目視真座。凡人但知本屬星名,即得無灾,何况久能醮之?祀訖,即看風從何方來,此是求名之方。仍各减少許星糧,以一囊可方一寸貯之,頭戴而行有急難,三呼本命星名,求其救助。及求餘事,亦呼本命星名。醮用清酒、名茶、净果、油餅,錢財多少,計自於人。用單狀一紙,列其真位,並述所求意。

  一陽明星應五七。

  二陰精星應第四星,第六星,一直也。

  三真人星位別,亦下步。

  四玄冥星。

  五丹元星。

  六北極星。

  七天關星。

  輔星。

  弼星。

  已上並頭戴寶冠,身披霞被,手執玉簡,真人形狀。醮時存見,啟祝。

  第八帝星高上玉皇景光君,見,增三百歲。

  第九尊星太微玉帝神君,又云大帝七辰元君,見,增六百歲。

  已上帝王裝束,並與北斗相近。一云帝在第四星內,尊星在第二星內,皆是帝王天尊之精神。醮時存見,常以每月初三、二十七日夜竊候之,勿令雜人見。誠心久之,無不見者。二星大如七星,光皆紫華,有異常宿,煥然可畏。見皆叩頭,請乞長生飛仙,及心告臨時。既見之後,二帝君當授子真官矣。

  上台星名虛精,求之感帝王之夢及金玉,念名求之,必應。中台星名六淳,求官祿盛興,念名求之,必得吉遂。下台星名曲生,求妻妾奴婢,念名求之,必遂。

  右太微帝君曰:欲得延年長生,富貴高遷,須修此術。若久久步之,乃設醮者□ 能拔七祖罪累,並身灾厄。凡有厄患,求之自滅。若帝王求道,壽齊三光,千變萬化,坐在立亡,福如山嶽,為人重愛。修道之者白日昇天,三公卿相自感帝王愛夢,官祿興盛。須是至净人家有此法者,辟一切病患及諸不祥。昔漢劉景被百萬賊軍圍繞,飛矢如雨,士卒失色,唯景安然無怖,散披汗衫,步七星綱,嘿許設醮,即有神人解圍,賊皆散走。此猶是常步醮之法,况此祕密真訣,向來皆真仙口傳之,按《七元科》,每一百年乃傳一人。須有骨錄者,不可妄傳,殃及九祖。如世人未能步綱,但一月兩醮,自當感應。一年辟非橫,二年辟非厄,三年辟死灾。四年見真形,千灾萬邪,莫能侵害,永無患矣。

  一陽明星子生人屬之,食黍米。

  二陰精星丑、亥生人屬之,食粟米。

  三真人星寅、戌生人屬之,食糯米。

  四玄冥星卯、酉生人屬之,食小豆。

  五丹元星辰、申生人屬之,食麻子。

  六北極星巳、未生人屬之,食大豆。

  七天關星午生人屬之,食小豆。

  醮物料:

  代人一十二軀 白米飲 命絹一疋 貼體衣一對 命巾一丈二尺 金環一對 玉環一對 鹽一斗二升 祿米一石二斗 銅錢一千二百文 豉一斗二升 案表紙一百二十張 筆一管 墨一梃 香爐 净水案一面 鎮信彩

  東方青絹九丈九尺 南方緋絹三丈三尺 西方素絹七丈七尺 北方玄絹五丈五尺 中央黃絹一十二丈二尺 果子所食 李 栗 桃 杏 棗 梨 胡桃 乾柿 净床二張 北壁安一張

  七元圖安西南圖用青絹兩幅,長九尺,畫之。

  凡醮時,燒香了,下食都畢,退後。良久,凝神執簡,躬身相去一丈五尺,微咒曰:

  維某年某月某時,弟子具銜。次云命屬某星下。稽首再拜,次對,謹請上聞:

  七元真君,陽明陰精,光明煥爀;今夜降靈。饗玆薄禮,暫降净庭;賜臣無畏,身魂安寧;除臣死籍,注臣長生;所求皆得,所作皆成;上感帝王,下感人情;眾人欽愛,飛昇紫庭,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謹請上聞:

  七元真君,真人玄冥,降臣净庭,饗臣微醮;知臣丹誠,願昇仙都;太陰無名,役使萬神,六甲六丁,上感。

  天心,下救蒼生,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謹請上聞:

  七元真君,丹元北極,降臣净域,削臣死名,乞臣道力,壽齊三光,福慶萬億,神人衛身,玉女下直,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謹請上聞:

  七元真君,天關大神,照耀臣身,願臣長生,得為帝賓;顏如日月,四時長春;下界垢穢,速登上真;左盼鬱儀,右携結璘;玉童為使,玉女為親,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斗口,謹請上聞:

  尊帝二星,北極之靈,人不曾見,見即長生;注臣飛仙,勾臣死名;福慶無窮,與天齊傾;速超仙都,遊行上清,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謹請上聞:

  輔弼真君,一隱一顯,至真至神,佐相北極,環繞紫晨;願施道力,成臣道因;上扶天意,下度迷津,降臨醮席。稽首再拜,次對西坐,謹請上聞:

  上台虛精,中台六淳,下台曲生;小臣瀝懇,再拜奉迎,臣具薄禮,臣意不輕,盡心竭力,知臣丹誠;除臣死籍,注臣長生;位在高遷,列官天庭;心意開廓,耳目聰明,三魂永久,七魄不傾,上朝金闕,下謁玉京,乘駕雲龍,位作仙卿,降臨醮席。稽首再拜,都畢,退後,任真饗食。如有心告臨時,啟聞了,宣讀單狀,皆不可高聲,及雜人知見。'其天地水三官,設三位於斗杓之下,其土地直日二分,預燒錢供養,使關奏卻穢矣。

  祭文:

  維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具州里銜次,敢昭告于

  上天神后,北極靈殿,七元真君事意撰文。謹奏此章,冒犯北極,輕黷明神,倍深戰慄之至,謹奏。又朝夕朝禮,亦心念之,咒曰:

  謹請上聞:

  七元真君,陽明陰精,真人玄冥,丹元北極,天關之靈,去臣死籍,注臣長生,所求皆得,所作皆成,眾人欽愛,飛昇紫庭。次念,謹請上聞

  尊帝二星,北極之靈,願臣早見,見即長生,福慶無窮,與天齊年。次念,謹請上聞:

  三台至誠,虛精六淳,曲生之名,願臣高遷,列官天庭,心意開爽,耳目聰明,三魂永久,七魄不傾。又北斗延生神咒念之,安神,延壽,北斗七元,七靈玉名,貪狼巨門,保臣長生,祿存文曲,護臣生魂,廉貞武曲,衛臣生門,破軍輔弼,保臣長生,除卻灾厄,絕去邪精,落下死籍,注上生名,脫免三灾,拔散九橫,至真攝鬼,群魔摧傾,學道修真,願臣早成,七元守衛,身飛紫庭。凡未下牀,及臨眠時,存禮安神度厄之咒,皆默念一遍,方下足及卧,咒曰:

  貪狼之諱,陽明之星,玉皇尊福,億萬眾兵,來扶我身;巨門之諱,陰精之星;祿存真人,文曲玄冥;廉貞丹元,武曲之諱;北極之星,破軍之諱;天關之星,七星尊神;千千萬萬,在吾左右;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負背鍾鼓,在吾前後,左右周匝,數千萬重,急急如律令!

  此法王侯行之,夷夏率服,民人富昌,長生久視,與天同光。道人修之上昇,世人行之延壽。祕密而保,勿輕易之。

  《北帝七元真形圖》,帶佩之大集福慶。

  北斗第一陽明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星君

  北斗第六北極星君

  北斗第七天關星君

  七童卧斗法

  凡上學之士,服日月之道,當修七曜之妙法。每以人定之後,當於別室,燒香,北首而卧,安身定神,棄絕異念,專心在靈,叩齒二十四通,存思七星煥明北方,己身卧於七星斗中華蓋之下,七曜之光,流煥紫景之外,冠覆於己身。在紫景之上七曜之中,內外鬱冥,都無所見。良久,豁除七曜之光,化為七童,若在一星之上。第一童子諱樞明,第二童子諱曜靈,第三童子諱北元,第四童子諱寶精,第五童子諱丹嬰,第六童子諱靈清,第七童子諱紫映。七童子吐七寶之光,以哺飴兆身。樞明童子吐紫景之光,曜靈童子吐琉璃之光,寶精童子吐白銀之光,丹嬰童子吐玉精之光,靈清童子吐寶珠之光,紫映童子吐珊瑚之光。七寶之光同入兆身,便引氣四十九咽,止,微咒曰:

  金精凝化,結元七靈,紫曜煥落,朱景洞明;華蓋徘徊,輪轉寒庭,寶光燿燿,七燿纏嬰,玄暉吐蘭,芳芝流盈;夕寢靈館,朝登玉清;璿璣運路,紫景翼形,宴轡雲輪,策御飛軿,遊盼八極,三道合并。咽液七過,止,起以粟米之粉粉身,令匝而卧。如此七年,身生七寶之光,頭有紫景華蓋,恒冠兆形,得使通靈,玉女七人,降致靈飛雲玄輿來迎兆身,上昇北辰。此道祕妙,上真所修,不行下世。若有刻簡玄名於未生之前,記青錄玉文之人,當得此道。得者尅成上仙,為萬仙之師宗也。輕泄失明形殘,七祖充責刀山,食火三塗,萬劫不原。學士明慎四極之旨,深寶之焉。此七童子即七寶之內精,化為七曜之上真。知其名則不死,修其法則神仙,泄其諱則失明,晨夕存念,則恒衛兆身。若有灾厄困急之中,叩齒七通,呼七童之名,灾即自消。此道止可獨知而已,懷抱珠玉,豈可放於垢塵也。明哲祕之。

  太上招五辰於洞房飛仙祕道

  夜半清靜,坐卧任意。安體靜心,慢氣調神,臨目內視此法夕夕為之,坐則各向其方,卧則首向所在,其星光芒煥耀,乃忽然飛來入在頭位。存西方太白星白色七光芒見在天,如今所望,既至目前,漸令小圓,徑七分,仍入其闕,光芒滿方寸之中,餘星倣此。在玉璫紫闕在兩眉上,直入一寸仍辟方一寸是,夾明堂兩邊。陽日在左眉上,陰日在右眉上。次存北方辰星蒼色五芒在天中帝鄉玄宮從鼻直上,來至髮際五分,直入方一寸是。對天庭宮之上下,去眉二寸,星徑五分也。次存東方歲星青色九芒在洞闕朱臺在兩眉後一寸,直入一寸,方一寸,接六合府下角,陽日在左,陰日在右,星徑九分。次存南方熒惑星赤色三芒在玉闕華房在兩眉間五分,直入方五分,陽日在左,陰日在右,星徑三分。次存中央鎮星黃色四芒,稍向西南,先仰視如見其星,乃平首存之在金匱黃室長谷在鼻人中中央直入二分,其星半出外,如綴懸於上。星徑四分。存思都訖,髣髴令星處其位,當覺使五星出光芒,放五色煙貫我一身,洞徹內外,體中如有薰薰星精來入也。乃叩齒五通,咽液二十五過,訖星各五咽,存其液,依五星色各入其藏,仍依所存次第為之也,微祝曰:

  高元紫闕,中有五神,寶曜敷暉,放光衝門;精化積生,變為老人;首巾素冠,綠帔絳裙,右帶流鈴,左佩虎真,手把天綱,散絳飛辰,足躡華蓋,吐芒鍊身;三景保守,令我得真;養魂制魄,乘飈飛仙欲有祝願,在意祝後續言之。凝思良久。畢,又咽液三過,叩齒三通。常行此十五年,五老來迎,一合俱昇紫虛。行之勿令不常也,存之勿令不精也。行之者忌履穢,禁雜處,常薰香,數沐浴。違之者凋敗,順之者飛仙。

  昇斗法

  常以八節日夜半時,入室正坐,接手定氣,閉目內視亦北向。乃存一身,冉冉起上飛昇北斗魁中先存天上北斗九星,依時所加之辰,我忽上入魁中,背真人星坐。良久為之,如覺我形己在斗中也。極念為之,當覺體中熱,是真氣合德存斗星紫光灌浹我身,映照內外。又存九精三大神名字、服色但心存名字。上元大神名奇細,字靈剛,著紫晨冠,鳳羽紫被,虎錦丹裳。左帶玉佩,右腰金璫,兩手握流金火鈴,不用呼之。中元大神名旋度,字素康。項負圓光,扶晨冠,絳羽華帔,龍帶虎裳。下元大神名抗萌,字流鬱。著扶華綠冠,黃鳳羽被,龍衣虎帶,佩流金火鈴,手把日芒。天斗之神則宜形大,使各長二尺許,我亦同之。恍惚令不復覺有今我#2牀上之質,乃佳。三神與我對坐。令背元星坐。上元君左,以次右列之。我心拜之各一再拜。精想髣髴,遺形眇眇,將令恍惚也存三大神同問我何不速來?稽首答曰,畏六天三官眾魔之故。三神共怒,振鈴吐氣,煥激八方。又存思忽然斗中玉妃,吐紫煙入我心中良久,忽見一女子,狀如嬰兒,在三神前向我坐,衣服如祝中所言。吐紫煙直去心中,乃心呼曰。斗中九精陰靈玉清上妃,名密華,字鄰倩。乃咽液八十過,叩齒九通,舉左手以撫心,微祝曰:

  太上丹靈,玄光飈煥,九緯啟璇,暉氣澄散,紫晨幽燭,七曜蔚榮,二景奏明,陰陽以判,四度運昌,雲津迴灌,八節啟氣,上昇九元,據斗攀綱,奉見三神,問我稽留,何不昇仙?我則稽首,畏鬼以前,帝乃赫莊,口銜日根;左破六天,右蹶酆山;流鈴上煥,魔首碎分,逐我七魄,強我三魂;藏斗內暉,九精在心;紫霞洞映,飛光萬尋;和魂制魄,六胎修鍊,精感變躍,玉妃忽見;坐當我心,俯視仰盼;其名密華,厥字鄰倩;吐納朱氣,和平百關;身服錦帔,鳳光鸞裙;腰帶虎籙,龍章玉文;手執月華,頭巾紫冠;騰躍太霄,駕景蓋雲;書名太素,我得飛仙;起浮崆峒,垂瓊太元;上造朱房,役使萬神;紀分二度,還反嬰顏;北帝激電,南帝火陳;東倉啟燭,赫赫雷震;西流雙抃,鳴音唱鈞;四舉起躍,薦我玉真;遂乘八景,遨宴九煙。畢接手如初咽液三十過,叩齒九通,又祝如前又攝而祝。畢,起向西北再拜,畢,開目。行之四十年,太上迎以瓊輪,超虛躡空,昇登上清,列為真人,反形嬰顏,眾神侍軒。

  卧斗

  凡暮卧先存斗九星在所卧席上身於牀前北向立,兩手撫心,閉氣暝目,存天上北斗並帝尊九星,依當時所加之位,乃見冉冉來下至席,列如圖。令天關依月建斗形,長九尺,廣六尺,乃燒香於真星之外。若時朔日之夕,即並存晨蓋之星俱下,亦列位如圖。乃從魁下轉至斗口,於尊星外入魁中,正偃卧閉目,存思其星作圓光之象,星紫色,綱赤色,連繞其星,如步圖之者耳。令我頭首九極,使真氣入於泥丸令真星正當頂上,存真氣紫光通身,入泥丸宮,並溢出混頭腦之內,光映洞徹。足躡尊星,心念飛仙小屈左足以躡之。令太微制我三魂尊星中有太微玉帝,請乞制之。心念我得飛仙,魂在三宮中。足躡帝星,心念飛仙,申右足以躡之。令高上拘我七魄帝星中高上玉皇,請乞拘之,心念得飛仙,拘魄在臍命門中。左手把北台曲仰左手小舉之,把元星下綱,使星形在虎口上。右手執璇根,直抵覆右手執紐星綱,使星在虎口上。陰祝星名安身如法,訖,乃暝目閉氣,次以存咒九星名。

  第一太星精名玄樞。願某名有兩宇者具稱之,餘某仿此飛仙,乘虛駕浮存星在左右足指前,小遠之。

  第二元星精名北台上真。願某飛仙,遊行洞牽存星右手把之。

  第三真星精名九極上真,願某飛仙,得治三玄存星在頭頂上。

  第四紐星精名璇根。願某玉名,列為飛仙存星右手執之,令成魁形。

  第五綱星精名天平,願某飛仙,登行上清次紐星右。

  第六紀星精名命機。願某飛仙,名書太微次綱星右。

  第七關星精名玄陽。願某飛仙,得使玉童次紀星右,令成斗形,悉使在卧席上也。

  第八帝星精名高上玉皇。願某飛仙,得登後聖之堂存星在魁中,綱連紐星,令對右足心。

  第九尊星精名太微帝君,願某飛仙,得入丹闕玉房更都存九星,一時俱見。

  乃叩齒三七通,咽液三七過,陰祝曰:

  九星太精,北極真君,益我胎精,強我三魂,左引日華,右拘月津;辰中黃景,元虛黃真;使我飛仙,上登紫晨。神虎玉符,常守生門;萬邪伏法,受形斗君存洞房。所存所祝都畢,良久,乃存斗星之精,忽然入洞房中存席上九君並綱一時,分精作促小之形,從氣戶卻入洞房中,偃魁向上,以杓指前,是即席上、頭中兩處俱有也。洞房魁中左有黃老君魂,玉色,黃繡衣;右有己魄,是第二魂胎光,其形服如我,與黃老對坐,中有泥丸赤子帝君,亦繡衣,向外坐。光照一身,洞徹五內,三關百節,皆令赤赫,然後陰祝曰:

  洞房元精,赤子太尊,斗光華蓋,來照泥丸;寶鍊骨血,拘魄制魂,使某飛仙,乘雲登辰;上朝玉帝,太一元君。都畢乃閉目息念,忘形安眠。青童君曰卧北斗陰精,致仙使靈,洞房致北斗陽精,使五藏自生,遂得乘景遊行上清:

  月朔存華辰紫蓋,唯月朔一日一存此夕所存辰蓋,止存席上,不分精入洞房也。先存九星竟,即存辰蓋,次祝九星名,以至於畢也。平旦欲起,常密叩齒二七通,咽液二七過服久或有反側,令欲起,當更正安手足,存九星如法。乃叩咽祝之。陰祝曰:

  天元上斗,中有七童,上清紫精,在兆身中;華辰紫蓋,太素玄宮;後聖靈氣,下入洞房;使我飛仙,得太極金堂祝畢,存九星欻然無象,朔夕辰蓋亦然。所云平旦起者,謂專行此事,夜中更無他務耳。若夜中須起行諸事,亦宜祝而乃起。若更卧者,能重存為佳,不止一卧一起一祝耳。行此十八年,必色反嬰顏,一旦有星之精變成九老之公,並俱來下,迎兆身,白日登晨。

  存二十四星法

  常以月朔之夕,生氣之時,安卧閉目,向上,心存二十四星,星大一寸,如連結之狀。又存一星之中輒有一人,合二十四人。人皆如小兒始生之狀,無衣服也。於是二十四星直從天上虛空中來下,迴繞一身三匝,三匝畢,以次咽入口,凡作二十四咽。咽時輒覺吞一星也。覺從口內徑至臍中,臍中名曰受命之宮也。又覺星光照一腹內,洞徹五藏。又存星光化為二十四真人,並吐黃氣如煙,以布滿腹中,鬱鬱然洞徹內外也。良久,微咒曰:

  二十四真人,迴入黃庭,口吐黃氣,二十四星,灌我命門;百神受靈,使我骨強,魂魄安寧。五藏受符,天地相傾。畢,名曰真氣入守命門,以辟灾禍百鬼之疾,令人長生不死。

  奔辰飛登五星法

  後聖李君奉受《八素真經奔辰隱書》,施行其法,乃致太微天帝下迎,五星同輿,乘玄華三素,北登玉清,受書為上清金闕帝君。

  飛登木星之道

  歲星員鏡,木精玄朗東陽之陔。星中有九門,門中出九鋒芒,鋒芒光垂九百萬丈。一門輒有一青帝備門,奉衛於中央青皇真君。在中央有始陽上真青皇道君,諱澄瀾,字清凝。夫人諱寶容,字飛雲。治在未星#3之內,鎮守九門,運青光流鋒以照上下之真。欲飛登之法,常思見歲星,當正心視星,以右手拊心而禮之,左手掩兩目,乃九閉炁,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使目閉於手下,心呼歲星中真皇之君、君夫人名諱字三過畢,曰:願得與始陽青皇真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碧輿,上登太上宮。言畢,乃暝閉目於手下,向星微咒曰:

  天光交和,精流東方,仰望九門,飛霞散鋒;始陽碧臺,中有青皇;青牙垂暉,映照九方;鬱粲夫人,字曰飛雲,齊服靈錦,虎帔虎裙。腰帶鳳符,首巾華冠,出無入虛,遨遊太元,前策青帝,後從千神,來見迎接,得為飛真。上登玉清,高上之房。

  咒畢,去手,暝目對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視星九芒,使盡來入喉中也。都畢,又叩齒三通。常行之十四年,木星中青皇大君奏聞高上玉清宮,刻太微蘂簡,定名玉書,位為上清上飛真人。木星有九門,門內有九青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承於中央青皇上真大君也。青皇者,東方之上真,始精之尊神也。出入玉清,與高上為友也。其門內青帝或號青靈之公,或號青真,或號青精,或號青帝君,並受事於中央青皇也。行八素之祕道者,則致青皇來降己;行五靈之外法者,則致青神來授書。是故道有深淺,致有尊卑。天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中向東存修而咒也。天道微妙,玄綱毫分,不必對星而行之也。有星時可出庭中,坐立適意。所謂上真之道,登東辰之法,不傳地仙輩也。

  飛登火星之道

  火星玄鏡,丹精映觀南軒。星有三門,門中出三鋒芒,鋒芒光垂三百萬丈。一門內輒有一赤帝備門,奉衛於南真上皇真君。星中央有丹火朱陽赤皇上真道君,諱維渟,字散融。夫人諱華瓶,字玄羅。治在火星內,鎮守三門,運赤光飛雲,以覆天下之真人也。欲飛登之法,思見熒惑星,正心視星,以左手拊心而禮之,右手掩口,乃三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通,暝閉兩目,心呼熒惑真皇君、熒惑夫人諱字三過,畢,曰:願得與丹火赤皇君、君夫人共乘八景丹輿,上登玉清宮。畢,乃向星微咒曰:

  玄象流映,丹光南冥;仰望三門,朱雲絳城;中有丹皇,名曰維渟;夫人內照,是為華瓶;齊服雲霜,鳳華龍鈴,腰帶虎書,首巾飛青;出無入玄,遨翔五城;前導赤帝,後從六丁;來見招延,得真之名,上登玄虛,金書玉清。

  咒畢,去手勿復掩口,故暝目視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令星三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叩齒三通。常行之十四年,熒惑星中赤皇上真道君奏聞三元上皇,帝刻玄圃瓊簡,定名金書,位為上清上飛真人。熒惑星有三門,門內有三赤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赤皇君也。赤皇者,南方之上真,丹官之貴神。出入玉清,與三元上皇為友也。其星中赤帝君者,或號赤靈之公,或號赤神,或號赤精,或號赤帝,並受事於中央赤皇上真大君也。行八素之隱書,則致赤皇來降己;行五靈之外法,則致赤神來授書。是以道有隱外,文有祕顯,爾乃招真有尊卑之差,求神有上下之序。若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南向存之。有星,可出中庭,坐立任意。此所謂奔南辰之法,不傳地仙,傳之犯泄漏之罪。地仙自復有《八素經》,論服五炁吐納之道也。又有《九素經》,論召鬼使精行廚、檢魂魄之事。止陸行名山,長生不死而已。《八素經》後有《天鈞上曲陽歌九章》,《九素經》後有《鳳吹龍嘯陰歌八章》,此是地仙之祕書也。今所謂太上奔辰八素,行上清之道,非地仙之八素也。地仙之嘯歌,以待上清之行遊耳。

  飛登金星之道

  太白星員鏡,金精煥耀西辰。太白星中有七門,門中出七鋒芒,鋒芒光垂七百萬丈。一門內各有一白帝,凡有七白帝備門,奉衛於西真上皇道君。星中央有太素少陽白帝上真道君,諱寥凌,字振尋。夫人諱飈英,字靈恩。治在金星之內,鎮守七門,運白光飛精,以映上元真人。欲飛登之法,思見太白星,當正心視星,以右手拊心而禮之,左手掩兩鼻孔,乃七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掖九過,瞑閉兩目,心存太白真皇君、君夫人諱字三通畢,曰:願得與太素少陽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素筆,上登玉清宮。畢,又向星微咒曰:

  七炁豔飛,光照西方;仰望七門,靈闕激鋒;素暉燭映,德標金宗,中有少陽,號曰白皇;夫人靈恩,治在玉房;齊服皓錦,流鈴虎章,首巾扶晨,腰佩金璫;出空入虛,遊步玉剛;前導白帝,後從六庚;來下見迎,北登墉宮;名書上清,得為真公。

  咒畢,去手勿得掩鼻,故瞑兩目視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吞。存令七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叩齒三通。常行之十四年,太白星中少陽白皇上真道君奏聞太帝玉皇宮,刻上清金闕,定名玉簡,位為上清左真公,以綜太極。太白星有七門,門內有七白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白皇道君也。白皇者,西方之上真,太素之尊皇,出入玄清,與皇初道君為友也。其門內白帝君,或號白靈之公,或號白神,或號白精,或號白帝之君,並受事於中央白皇上真大君也。行八素之祕妙,則致白皇來降己;行五靈之外道,則致白神來授書。尊卑玄盼,故道有淵階矣。若無星之時,天陰之夕,皆於室中寢處,西向存之。有星可出庭中,坐立

  任意。若靜齋道士,亦可通於室中,存五星之真,方面而並修之也。皆上真之道,奔西辰之法,不傳地仙。一夕服五星,令常周遍。春服星光,以東方為始;夏服星光,以南方為始;隨王月以王星為先口訣也。星行不必在方面,亦隨星所在向而修行口訣也。行事時,不欲令人見其所為,當隱辟而為之也。此是太上之隱道,所謂隱書者也。隱而復隱,猶恐鬼神竊看其篇題,何可令世之臭骸輕傳授者,聞此摽跡乎?不可以盲瞽愚人殊無所知,而令見其道也。凡人身中亦有七神。七神見之亦為泄漏,不可不深慎也。修隱書之道,而發泄隱書之名目者,既當受考三官,又適足以作禍也。每欲省按,皆先屏左右人及雞犬之生物,燒香再拜,乃視之也。

  飛登水星之道

  辰星員鏡,水精洞映北冥。辰星中有五門,門中出五鋒芒,鋒芒光垂五百萬丈。一門各有一黑帝,凡五黑帝,並備一門,奉衛於北真上皇。星中央有太玄陰元黑皇道君,諱啟恒,字精源。夫人諱玄華,字龍娥。治在水星之內,鎮守五門之中,運玄光流明之炁,以朗耀北元之庭,當為真人者。欲飛登之法,思見水星,正心視星,以兩手拊心。拊心畢,舉兩手以掩兩耳,乃五閉炁,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暝閉兩目,心呼辰星真皇道君、君夫人名字三過畢,曰:願得與陰元黑皇道君、君夫人共乘八景蒼輿,上登上清上元宮。畢,又向星微咒曰:

  五炁玄飛,光流北方;仰望五門,蒼闕鬱繁;激芒達觀,靈映景雲,中有黑皇,厥字精源;龍娥紛藹,俱理玄關;齊服蒼帔,紫錦飛裙,腰佩虎符,首巾蓮冠;出凌九虛,入響玉津;前導黑帝,後從六壬;來下見迎,上登紫房,名書太上,得為玉真。

  咒畢,去手勿復掩耳,故臨目視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過。存令五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三叩齒。常行之十四年,辰星中太玄上皇真君奏聞高上宮,刻琳房玉札,定玉清紫文,位為上清真公。辰星有五門,門內有五黑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玄皇君也。玄皇者,北方之上真,太玄之尊君,出入上虛,與紫精道君為友也。其備門黑帝,或號為黑靈之公,或號黑神,或號為黑精,或號為黑帝君,並受事於中央太玄黑真上皇君。行八素之隱道,則致北皇來降己;行五靈之外法,則致黑帝君來授書。尊卑差序,故道有隱顯焉。若天陰之夕,及無星見之時,可於室中寢處,常修之。此高上之祕道,奔登北辰之上法也。非地仙陸行所得聞者也。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並各有官寮,公卿大夫侯伯,署置如一,更相管統,奉屬於上皇。宮闕、次第等類相似,但道品有尊貴,德業有昇降。

  飛登土星之道

  鎮星員鏡,土精鎮蔭黃道。鎮星中有四門,門中出四鋒芒,鋒芒光垂四百萬丈。一門各有一黃帝,凡四黃帝備門,奉衛於鎮星黃真君也。星中央有中黃真皇道君,諱藏睦,字貺延。夫人諱空瑤,字非賢。治在鎮星之內,鎮鑒四門,運黃裳流炁,朗映中元,照盼學真者。欲飛登之法,思見鎮星,正心視星,以兩手拊心。赴心畢,舉左手以掩洞房上,乃四閉炁,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暝閉兩目,心呼鎮星真皇君、君夫人諱字三過畢,曰:願得與中央太皇道君,君夫人共乘八景黃輿,上登上清宮。畢,又向星微咒曰:

  四炁徘徊,合注中元;仰望九極,傍觀四門;黃臺紫房,垂鋒射芒,靈光鬱散,天華落盆;中有黃皇,厥字貺延,夫人濳德,是為非賢;理和命炁,導玄灌元;齊服黃裳,龍錦虎裙;腰佩金符,首巾紫冠;出凌玄空,展光金門;前導黃帝,六己衛軒;來下見迎,上登天關;金書太上,琅簡刻名;飛行太空,得為玉卿。

  咒畢,去手勿復掩洞房上而瞑兩目,服星之光二十七遍。存令四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三叩齒。常行之十四年,鎮星中黃上真皇奏聞太上宮,刻霄臺碧簡,定九玄丹文,位為上清真公,下友四極上真人。鎮星中有四門,門內有四黃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黃真皇君也。中央黃真上皇者,中極之高尊,出入太微,與皇初道君為友也。或號曰黃靈之公,或號曰黃神,或號黃精,或號黃帝君,並受事於中黃上真之君也。行八素之祕道,則致黃真道君來迎己;行五靈之外法,則致黃帝來授書矣。天陰無星之時,皆於寢室施行,同存五方也。真人云在室內存星,亦不異於見星也。勿謂不見星而當廢之也。此太上之隱道,登辰之祕法矣。

  吞服星光芒時,當悉存星真上皇、皇夫人乘光中來下入口,咽之,瞑目,髣髴如有其形也。此李君口訣。恒修太上隱法、招存五星之上皇者,五年之內,髣髴形見;七年都見,與之周行;十四年,五星一合來下,共乘玄華之輿,三素紫雲,前導五帝,後從萬真,五星携之共載,白日登辰,上朝玉清,受書為上清上真矣。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五

  #1錢:輯要本作『微』。

  #2今我:輯要本作『令我』,誤。

  #3未星:當作『木星』。叢刊本、四庫本並作『木星』。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六

  十洲三島

  十洲并序 東方朔集

  漢武帝既聞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並是人跡所希絕處。又始知東方朔非世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親問十洲所在方物之名,故書記之。方朔云:臣學仙者耳,非得道之人。以國家盛美,特招延儒墨於文綱之內,抑絕俗之道,擯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庭,藏養生而侍朱闕矣。亦由尊上好道,且復欲徜徉威儀也。曾隨師之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之闕,褥海冥液之丘;純陽之陵,始青之下,月宮之間;內遊七丘,中旋十洲;踐赤縣而遨五嶽,行陂澤而息名山。臣自少及今,周流六天,涉歷八極於是矣。未若陵靈之子,聽真之官,上下九天,洞視百方;北極鈎陳而並華蓋,南翔太丹而棲火夏;東之通陽之霞,西薄寒穴之野;日月所不逮,星漢所不與;其上無復物,其下無復底。臣之所識,如愧不足以酬廣矣。

  祖洲

  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萬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昔秦始皇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鳥狀,銜此草覆死人面,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聞奏,始皇遣使者齎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臣嘗聞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內,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採得之不?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童女各三百人,率載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後亦得道。

  瀛洲

  瀛洲在東大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郡,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吴中,山川如中國也。

  玄洲

  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里。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山多風,氣響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官,仙官宮室各異。饒金石紫芝,又是三天所治之處。

  炎洲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萬里。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大如狸。張網取之,積薪數車以燒之,薪盡而獸不燃,灰中而立,毛亦不焦。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即以鐵鎚鍛其頭數千下乃死,而張口向風,須臾復活,以石上莒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腦和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嘗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以緝為布,時人號為火浣布也。國人衣服之,若有垢污,以灰汁浣之,終不潔净。唯以火燒兩食久,振擺之,其垢自落,潔白如雪。亦多仙家居處。

  長洲

  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五千里,去岸二十萬里。上饒山川,又多大樹。樹乃有二千圍者。一洲之上,專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天有仙草靈藥,甘液玉英,又有風山,山恒震聲。有紫府宮,天真仙女遊於此地。

  元洲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萬里。上有五芝玄澗,澗水如蜜漿,飲之長生,與天地相畢。服此五芝,亦得長生不死。上多仙家。

  流洲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東岸十九萬里。上多山川積石,名為昆吾。冶其石成鐵作劍,光明洞照,如水精狀,割玉如泥。亦多仙家。

  生洲

  生洲在東海丑寅之間,接蓬萊七十萬里,地方二千五百里,去西岸二十三萬里。上有仙家數萬。天氣安和,芝草常生,地無寒暑,安養萬物。亦多山川、仙草、眾芝。一洲之水,味如飴酪。至良洲者也。

  鳳麟洲

  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鳳麟數萬,各各為群。又有山川池澤及神藥百種,亦多仙家。煮鳳喙及麟角合煎作膠,名之為續弦膠,或名連金泥。此膠能續弓弩已斷之弦,連刀劍斷折之金,更以膠連續之處,使力士掣之,他處乃斷,所續之際終無所損也。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靈膠四兩及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庫,不知膠、裘二物之妙用也。以為西國雖遠,而上貢者不奇,稽留使者未遣。久之,武帝幸華林園,射虎而弩弦斷,使者從駕,又上膠一分,使口濡以續弩弦。帝驚曰,異物也。乃使武士數人,共對掣引,終日不脫,如未續時。其膠色青如碧玉,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濡,入火不焦。帝於是乃悟,厚謝使者而遣去。又益思方朔之遠見。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照夜。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以滿杯中,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秦始至時#1,西胡獻切玉刀,無復常滿杯耳。如此膠之所出,從鳳麟洲來;劍之所出,從流洲來,並是西海中所有也。

  聚窟洲滄海島附

  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地方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萬里,去東岸二十四萬里。上多神仙靈官,宮第比門,不可勝數。及有獅子、辟邪、鑿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鳥之象,因名之為人鳥山。山專多大樹,與楓木相類,而林芳葉香,聞數百里。此為反魂樹,亦能自作聲,如群牛吼,聞之者皆心振神駭。伐其木根,置於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餳狀,令可丸之,名曰驚精香,或名之為振靈丸,或名之為返生香,或名之為振檀香,或名之為人鳥精,或名之為卻死香。一種六名,斯靈物也。香氣聞數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驗。如此之後延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國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其非中國所有,以付外庫。又獻猛獸一頭,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黃,命國使以呈帝,帝見使者抱之,其以贏細禿悴,怪其貢之非也。問使者:此小物可弄,何謂猛獸?使者對曰:夫威加於百禽者,不必計之以大小。是以神麟故為巨象之王,鸞鳳必為大鵬之宗,百足之蟲制於賸,亦不在於巨細也。臣國云此三十萬里。國有常占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干呂連月不散者,當知中國將有好道之君。我王固將賤儒墨而貴道德,薄金玉而厚靈物也。故搜奇蘊貢神香,步天林而請猛獸,乘毳車而濟弱淵,策驥足以度飛沙。契闊途遙,辛苦蹊路,於今已十三年矣。香神起妖殘之死疾,猛獸卻百邪之魅鬼。夫此二物,實是養生之要,助政平化。豈圖陛下反不知真乎?是臣國占風之謬矣!今日仰鑒天姿,亦乃非有道之君也。眼多視則淫色,口多言則犯難,身多動則淫賊,心多飾則奢侈。未有用此四者而成天下之治也。武帝忿然不平,又問使者:猛獸何方而伏百禽?食噉何物?膂力何比?其所生何鄉耶?使者曰:猛獸所出,或出崑崙,或生玄圃,或生聚窟,或生天露,其壽不貲,食氣飲露,解人言語,仁惠忠恕。當其仁也,愛護蠢動,不犯虎豹以下;當其威也,驚斷絚繫,武士奄忽,失其勢力,一聲叫發,千人伏息,牛馬恐駭;當其神也,立興風雲,吐嗽雨露,百邪迸走,蛟龍騰蛇,附處於太上之屬,役御獅子,名曰猛獸。蓋神化無常,能為大禽之宗主,乃玃天之元王,辟邪之長獸者也。靈香即雖少,斯更生之神物也。疫病灾死者,將能起之,乃聞香氣者即活也。芳又特甚,故難歇也。於是帝使使者令猛獸發聲試聽之。使者乃指獸,命發一聲。獸舐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聲霹靂,又兩目殲磹交光,精氣冲天,良久方止。帝登時顛蹶,掩耳振動,不能自止。時衛者武士虎賁,俱失仗伏地,諸內外牛馬犬豕之屬,皆絕絆離擊,驚駭放蕩,久許而定。帝忌之,因以此獸付上林苑,令虎食之。於是虎聞獸來,乃相屈聚積,如死虎伏。獸入苑,徑上虎頭溺虎口,去十步已來,顧視虎,虎輒閉目。帝恨使者言不遜,欲收之。明日,失使者及猛獸所在。遣四出尋討,不知所止。到後元封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千百,亡者太半。帝試取月支神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日者皆活,芳氣經三月不歇。於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祕錄者,復一旦又失之,檢函封印如初,無復香也。帝逾懊恨不禮待於使者,益貴方朔之遺語。自愧求李少君之不勤,慚衛叔卿之復去。向使厚待使者,必有所益也。

  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海四面繞島,各五千里。水皆滄色,仙人謂之滄海者也。島上專是大山積石,有名石象,八石:石腦、石桂英、流月、黃子、石膽之輩百餘種,皆生於島,服之神仙。外別有圓海繞山,圓水色正黑,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蓋太上真人之所居,唯飛仙能到其處耳。

  三島

  崑崙

  崑崙,一號曰崑崙。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地方一萬里,去岸十三萬里。又有弱水周迴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宮。王母告周穆王云:山去咸陽三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山,方廣萬里,形如偃盆,下狹上廣,故曰崑崙山三角。其一角干辰之輝,名曰闈風巔;其一角正西,名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入#2有墉城,金臺玉樓相映,如流精之闕,光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璿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泯城,象綱輪#3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難到,故治無常處。非如丘陵而可得論爾。乃天地設位,物象之宜,上聖觀方,緣形而著爾。乃處玄風於西極,坐王母於坤鄉。昆吾鎮在#4於流澤,扶桑植於碧津。離合火精,而光獸生於炎野;坎總眾陰,是以仙都宅於海島。艮位名山,蓬山鎮於寅丑;巽體元女,養巨木於長洲。高風鼓於群龍之位,暢靈符於瑕丘。至妙玄深,幽神難盡測。真人隱宅,靈仙所在,六合之內,豈唯數處而已哉!此蓋舉其標末耳。臣朔所見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聖旨。昔曾聞之於得道者,說此十洲大丘靈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其餘山川萬端,並無睹者矣。其北海外又有鍾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萬九千里,高一,萬三千里,上方七千里,周旋三萬里。自生千芝及神草四十餘種。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舍,天帝君治處也。鍾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龍山,西有郅草山,東有東木山。四山,鍾山之枝幹也。四山高鍾山三萬里,宮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見鍾山耳。四面山,帝君之城域也。又仙人出入道徑,自一路從平邪山東南入穴中,乃至內長生島中紫石室宮,九老仙都治處,仙官數萬眾。記之。

  方丈扶桑附

  方丈洲在東海中心西南東北岸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專是面#5龍所聚者。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群仙若欲昇天者,往來此洲,受太上玄生籙。仙家數十萬,瓊田芝草課計頃畝,如種稻狀。亦有石泉,上有九原丈人宮主,領天下水神及龍蛇巨鯨陰精水獸之輩。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一萬里,復得碧海。海廣狹浩汗,與合東海等大,碧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上有太上帝太真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又有椹子。樹長者數千丈,徑三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色,飛翔玄虛。其樹雖大,其葉及椹如中夏桑也。但椹希而赤,九千歲一生實耳,味絕甘香。地生紫金丸玉,如諸夏之瓦石。真仙官#6變化萬端,蓋無形#7,有分形為百身十丈者。

  蓬丘

  蓬丘,蓬萊山是也。對東海之東北岸,周迴五千里。北到鍾山北阿門外,乃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貴無比焉。山源周迴,具有四城,其中高山當心,有似於崑崙也。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又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里數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曉。今丈尺里數皆禹時書也。不但刻劘五嶽,諸名山亦然。其所刻之處獨高耳。今書是臣朔所具見。其王母所道諸靈藪,禹所不履,唯書中夏之名山耳。臣先師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崑崙、鍾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所知故人。此書又尤重於五嶽真形圖矣。昔也傳受年限正同耳。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內向,天尊下降,並受傳寶祕。臣朔區區,亦何嫌惜而不上所有哉?然術家幽事,道法隱祕。某師云,師術泄則事多疑,師顯則妙理散,願且勿宣臣之言意也。武帝欣聞至說,明年,遂復從受諸真形圖。常帶之,則候八節常朝拜靈書,求脫屐焉。朔謂滑稽,都虛其心,故弄萬乘,傲公侯,不可得而師友,不可得而喜怒,故武帝不能盡至理於此人矣。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六

  #1秦始至時:叢刊本、四庫本並作『秦始皇時』。

  #2入:四庫本作『又』。

  #3輪:四庫本作『輔』。《十洲記》亦為『綱輔』。

  #4在:四庫本無。疑衍。

  #5面:四庫本作『群』。

  #6真仙官:四庫本作『真仙靈官』。

  #7蓋無形:四庫本作『蓋無常形』。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七

  洞天福地

  天地宮府圖并序

  銀青光祿大夫真一先生司馬紫微集

  夫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衝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濳凝,開洞府於名山。元皇先乎象帝,獨化卓然,真宰湛爾,冥寂感而通焉,故得瓊簡紫文,方傳代學;琅函丹訣,下濟浮生。誠志攸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鍊克著,則龍鶴昇而有期。至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靈班級,上下不同。又日月星斗,各有諸帝,並懸景位,式辨奔翔,所以披纂經文,據立圖象,方知兆朕,庶覿希夷,則臨目內思,馳心有詣,端形外謁,望景無差。乃名曰《天地宮府圖》。其天元重疊,氣象參差,山洞崇幽,風煙迅遠,以玆縑素,難具丹青,各書之於文,撰《圖經》二卷。真經所載者,此之略備;仙官不言者,蓋闕而未詳。

  十大洞天

  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

  第一王屋山洞

  周迴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第二委羽山洞

  周迴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天。在台州黃巖縣,去縣三十里,青童君治之。

  第三西城山洞

  周迴三千里,號曰太玄總真之天。未詳在所,《登真隱訣》云,疑終南太一山是,屬上宰王君治之。

  第四西玄山洞

  周迴三千里,號三元極真洞天。恐非人跡所及,莫知其所在。

  第五青城山洞

  周迥二千里,名曰寶仙九室之洞天。在蜀州青城縣,屬青城丈人治之。

  第六赤城山洞

  周迥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興縣,屬玄洲仙伯治之。

  第七羅浮山洞

  周迥五百里,名曰朱明輝真之洞天。在循州博羅縣,屬青精先生治之。

  第八句曲山洞

  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壇華陽之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紫陽真人治之。

  第九林屋山洞

  周迴四百里,號曰尤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屬北嶽真人治之。

  第十括蒼山洞

  周迴三百里,號曰成德隱玄之洞天。在處州樂安縣,屬北海公涓子治之。

  三十六小洞天

  太上曰: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

  第一霍桐山洞

  周迴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第二東嶽太山洞

  周迴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第三南嶽衡山洞

  周迴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第四西嶽華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總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第五北嶽常山洞

  周迴三于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第六中嶽嵩山洞

  周迴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

  第七峨媚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媚縣,真人唐覽治之。

  第八廬山洞

  周迴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第九四明山洞

  周迴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第十會稽山洞

  周迴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第十一太白山洞

  周迴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第十二西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第十三小偽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第十四灊山洞

  周迴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第十五鬼谷山洞

  周迴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第十六武夷山洞

  周迴一百二十里,名曰真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第十七玉筍山洞

  周迴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第十八華蓋山洞

  周迴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羊公修治之。

  第十九蓋竹山洞

  周迴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巖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第二十都嶠山洞

  周迴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

  周迴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

  第二十二岣?山洞

  周迴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

  周迴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

  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

  周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人治之。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

  周迴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

  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

  周迴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第三十青田山洞

  周迴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傅真人治之。

  第三十一鍾山洞

  周迴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

  周迴三十里,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真人治之。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

  周迴八十里,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天月山洞

  周迴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

  周迴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

  周迴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太上曰:其次七十登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

  第一地肺山

  在江寧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栖之處,真人謝允治之。

  第二蓋竹山

  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第三仙磕山

  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重華治之。

  第四東仙源

  在台州黃巖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第五西仙源

  亦在台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第六南田山

  在東海束,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第七玉溜山

  在東海近蓬萊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第八清嶼山

  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第九郁木洞

  在玉筍山南,是蕭子雲侍郎隱處。至今陰雨猶聞絲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屬地仙赤魯班主之。

  第十丹霞洞

  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至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第十一君山

  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第十二大若巖,

  在溫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第十三焦源

  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第十四靈墟

  在台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

  第十五沃州

  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第十六天姥岑

  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第十七若耶溪

  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第十八金庭山

  華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第十九清遠山

  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第二十安山

  在交州北,安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第二十一馬嶺山

  在郴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第二十二鵝羊山

  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所隱處。

  第二十三洞真墟

  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第二十四青玉壇

  在南嶽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第二十五光天壇

  在衡嶽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第二十六洞靈源

  在南嶽招仙觀,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第二十七洞宮山

  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第二十八陶山

  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

  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第三十爛柯山

  在衢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第三十一勒溪

  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第三十二龍虎山

  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第三十三靈山

  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泉源

  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第三十五金精山

  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第三十六閤皂山

  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第三十七始豐山

  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第三十八逍遙山

  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第三十九東白源

  在洪州新吴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第四十缽池山

  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第四十一論山

  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第四十二毛公壇

  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第四十三雞籠山

  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第四十四桐柏山

  在唐州桐梧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第四十五平都山

  在忠州,是陰真君上昇之處。

  第四十六綠蘿山

  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第四十七虎溪山

  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第四十八彰龍山

  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第四十九抱福山

  在連州連山縣,屬范真人所治處。

  第五十大面山

  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相成子治之。

  第五十一元晨山

  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第五十二馬蹄山

  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第五十三德山

  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

  在雍州藍田縣,並太上所遊處。

  第五十五藍水

  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期所治之處。

  第五十六玉峰

  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栢戶治之。

  第五十七天柱山

  在杭州於濳縣,屬地仙王伯元治之。

  第五十八商谷山

  在商州,是四略仙人隱處。

  第五十九張公洞

  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第六十司馬悔山

  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

  第六十一長在山

  在齊州長山縣,是毛真人治之。

  第六十二中條山

  在河中府虞鄉縣管,是趙仙人治處。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

  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此處。

  第六十四綿竹山

  在漢州綿竹縣,是瓊華夫人治之。

  第六十五瀘水,

  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第六十六甘山

  在黔南,是寧真人治處。

  第六十七琨山

  在漢州,是赤須先生治之。

  第六十八金城山

  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第六十九雲山

  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第七十北郁山

  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第七十一盧山

  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第七十二東海山

  在海州東二十五里,屬王真人治之。

  雲笈七籤之二十七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八

  二十八治

  二十四治并序

  謹按《張天師二十治圖》云: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應天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張天師,沛國豐縣人也,諱道陵,字輔漢。稟性嚴直,經明行修,學道有方。永平二年,漢帝詔書,就拜巴郡江州令。以延和元年三月十日辛丑,詔書拜為司空,封食冀縣侯。以芝草、圖經、歷神仙為事,任採延年藥餌金液丹。以漢安元年丁丑,詔書遷改,不拜。遂解官入益州部界。以其年於蜀郡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中,靜思精至,五月一日夜半時,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虎鬼兵,不可稱數。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子骨法合道,當承老君忠臣之後。今授子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師,撫民無期。於是道陵方親受太上質敕,當步綱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師。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1,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訣要掌中,伏虧造天地五龍,布山嶽,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學者不得貪競,欲仙道克成,可傳之與質朴也。

  第一陽平治

  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口入,水路四十里。治道東有龍門,拒守神水,二相生其上。西南有大泉,决水歸東。治應角宿,貴人發之,治王始終。嗣師天師子也,諱衡,字靈真。為人廣智,志節高亮,隱習仙業。漢孝靈帝徵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己巳於山昇仙。立治碑一雙在門,名曰嗣師治也。

  陽平謫仙妻,不知其姓名。九隴居人張守珪,家甚富,有茶園,在陽平化仙居內,每歲召採茶人力百餘輩,男女傭工雜之,園中有一少年,賃為摘茶。自言無親族,性甚了慧勤愿。守珪憐之,以為義兒。又一女子二十餘,亦無親族,願為義兒之婦,孝義端恪,守珪甚善之。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絕,鹽酪既闕,守珪甚憂。新婦曰:此可買耳。取錢出門十數步,置錢樹下,以杖扣樹,得鹽酪而歸。後或有所要,但令扣樹取之,無不得者。其夫術亦如此。因與鄰婦十數人,於棚口市相遇,為買酒一碗與眾婦飲之,皆醉,而碗中酒不减。遠近傳說,人皆異之。守珪請問其術受於何人?少年曰:我陽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過,謫於人間,不久當去。守珪曰:洞府大小與人間城闕相類否?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三百里。其中皆有日月飛精,謂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與世間無異。其中皆有仙王、仙官、仙卿輔相佐之,如世之職司。有得道之人及積功遷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為民庶。每年三元大節,諸天有上真下遊洞天,以觀其所理善惡。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關於洞中焉。其龍神、祠廟、血食之司,皆為洞府所統也。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媚、益登、慈母、繁陽、嶓冢,亦各有洞天,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數。洞之仙曹,如人間郡縣聚落耳。不可一一詳記之也。旬日之間,忽然夫婦俱去。

  右陽平治山。山中有主簿治、嗣師治、係師治。

  第二鹿堂山治

  治在漢州綿竹縣界北鄉,去成都三百里。上有仙室、仙臺,古人度世之處。昔永壽元年,太上老君將張天師於此治上,與四鎮太歲大將軍、川廟百鬼共折石為要,皆從正一盟威之道。山有松栢、五龍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盡。治應亢宿,號長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鶴鳴神山上治

  治在其上,山與青城天國山相連,去成都二百里。在蜀郡臨邛縣界,徑道三百里,世人不知之。馬底子、何丹陽得道處。治前三水共成一帶,神龍居之。有四金釘、二石金銀,蠶三斛,亦言尹喜主之。治應氐宿,賤人發之,治王六十年。《神仙傳》云:張天師遇中國紛亂,乃入蜀鶴嗚山學道也。

  第四漓沅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鹿堂山治相連。其間八十里,去成都二百五十里。有果松神草,服之昇仙。又有四龍起騎之門,范蠡主之。治應房宿,庶人發之,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璝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漓沅山相連。去成都縣二百三十里,去陽平治水口四十八里。昔賢於此得道。上有松栗山,高六百丈。治應心宿,道人發之,治王九十年。南康王太尉中書令韋公皋為成都尹,相國張公之愛婿,而量深器大,舉止簡傲,不狎於俗。張公奕世相家,德望清貴,舉族皆輕侮於韋,以此見薄,亦未之悟也。忽夢二神人謂之曰:天下諸化,領世人名籍。吾子名係葛璝,祿食全蜀,富貴將及,何自滯耶?勉哉行矣!異日當富貴,無以葛璝為忘也。由是韋有干祿之志,謀於其室家,復勉勵之,以樁奩數十萬金,資其行計。既達秦川,屬歲饑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隴州軍事判官。俄而駕出奉天,郡守奔難行在。皋率土客甲士,饋輓軍儲,以申扈衛,以功就拜防禦使。復請赴覲行朝,德宗望而器之。既平寇難,大駕還京。以功檢校右僕射、鳳翔節度使。懇讓乞改西川,乃授西川節度,與張公交代焉。擁師赴任,張假道歸闕以避其鋒。既而累年蜀境大穠,金帛豐積,南詔內附,乞為臣妾。威名益重而貢賦不虧,朝廷倚注,戎蠻懾伏。由是請許南詔置習讀院,入質子、學生習《詩》、《書》、《禮》、《樂》。公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韶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而葛璝之事久已忘矣。又夢二神人曰:富貴而忘所因,其何甚耶!公夢覺流汗,驚駭久之,乃躬詣雲林,灶香禱福,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宮飛閣四十間。巨殿修廊,重門邃宇,範金刻石,知無不為。支九隴租賦於山下阿屯輸貯,糗粮山積,匠石雲起,自制碑刊於洞門之側,上構層樓,揀選僮七十人以供洒掃,良田五百畝以贍齋儲。在鎮二十餘年,封至王爵矣。即本命丁卯,屬葛璝化也。

  第六庚除治

  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廣漢郡綿竹縣西,去縣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上常有仙人來往,可以度厄養性#2。昔張力得道之處,山有二石室,三龍頭,淮水達之。治應尾宿,當道士發之,治王始終。

  第七秦中治

  主神仙在廣漢郡德陽縣東九里,去成都二百里。其山浮,昔韓眾於其上得仙。前有大水,東有道徑於漢洛。治面有大石銅為誌#3。治應箕宿,癲人發之,治王始終。

  第八真多治

  山在懷安軍金堂縣,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藥,得服之令人壽千歲。山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魚五頭。昔王方平於此與太上老君相見。治應斗宿,女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無極元年十月五日,真正無極太上立治中八品氣要訣在掌中。

  第一昌利治

  山在懷安軍金堂縣東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學道處。八伯,唐公房之師也。遊行蜀中諸名山,常自出戲於成都市,暮宿於青城山上,故號為八伯也。其山南有一石室,容八十人,前有三龍門為誌。治應牛宿,狂惑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二隸上治

  山季子先生學道飛仙。治在廣漢郡德陽縣東二十里。山有二石室,有一神井。白鹿、白鶴、白鳩時來飲之。有石在治前,與綿毋治相連。西有赤石溪,上有三松為誌。山去平地二千九百丈。昔中山衛叔卿於此得道治,應女宿,貧賤人發之,治王百年。

  第三涌泉山神治

  昔廣漢馬明生學道得仙,太上老君至此化形住此。治在遂寧郡小漢縣界,上有泉水,治萬民病,飲之無不差愈,傳世為祝水。治去成都二百里,有懸崖百丈,近綿水,猴猿百鳥來在其間。治應虛宿,野人發之,治王三十年。其山小而高,四向有遊道。

  第四稠粳治

  在犍為郡新津縣,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經焉。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學道之處也。治左右有連岡相續,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仙藥,可養性命。治應危宿,貴人發之,治王五十年。

  第五北平治

  在眉州彭山縣,去成都一百四十里。山上有池水,縱廣二百步,中有神

  芝藥草,食之與天相久,昔越人王子喬得仙。治應室宿,道師發之,治王四十年。一名□山治。

  第六本竹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一百二十五里。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陌北,有龍穴地道通峨媚山,上有松,昔郭子聲得道之處也。後有林竹,西去十五里通鶴嗚山。前水中常有神龍遊戲。治應壁宿,龍門吏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七蒙秦治

  山在越雋郡臺登縣西,去城二十里,去成都一千四百二十里。治與越雋郡隔河水,前有小山,後有大山,高一千丈。昔伊尹於此山學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得度世。後有漢中郡趙昇得道於此。治應奎宿,凡人發之,治王九十年。

  第八平蓋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八十里。前山下有玉人,身長一丈三尺。昔吴郡崔孝通於此山學道得飛仙。山西有大江,南有長山,北有平川,中有龍門。治應婁宿,陰人發之,治王千年。

  無上二年正月七日,無為大道玄真立下八品治氣要訣在掌中。

  第一雲臺山治

  在巴西郡闈州蒼溪縣東二十里,上山十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張天師將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昇天。其後一年,天師夫人復昇天。後三十年,趙昇、王長復得白日昇天。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樹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實,懸樹高七十丈,下無底之谷。唯趙昇乃自擲取得桃子,餘者無能取之。治應胃宿,有人形師人發之,治王五十年。又云雲臺治山中有玉女乘白鶴,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師來迎天師白日昇天,萬民盡見之。一云此天柱山也。在雲臺治前有立碑處。

  《雲臺治中錄》曰:施存,魯人,夫子弟子。學大丹之道,三百年十鍊不成,唯得變化之術。後遇張申為雲臺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第二濜口治

  山在漢中郡江陽縣,去成都二千九百二十里。陳安世於此山上學道得仙。安世,京兆人也。漢中水過其前山,一名平元山,西有長山,東有流海,帝王所住,有青龍門。治應昴宿,俗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三後城山治

  在漢州什邡縣,昔□子然於此山上學仙得道。左有大水,後有重山。山有神芝,服之壽千歲。一名黃陵山,南有長山,北有青龍,東有松栢為誌。治應畢宿,凡人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四公慕治

  在漢州什邡縣,去治一百里,昔蘇子於此山學道得仙。一名北逢仙山,南有石坎,北有懸流水。治應觜宿,病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第五平岡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於此山學道得仙,白日

  昇天。治應參宿,道士發之,治王二十年。北有三重曹溪,南有特山為誌。

  第六主簿山治

  在邛州蒲江縣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興於此學道得仙。一名秋長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栢生其前。治應井宿,徹人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七玉局治

  在成都南門內。以漢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張天師乘白鶴,來至此坐局腳玉寐#4,即名玉局治也。治應鬼宿,千丈大人發之,治王三世。

  第八北邙山治

  在東都洛陽縣,梁水在治左,務成子於此得道。大#5黃出東,冗泉南流。治應柳宿,仙聖發之,治王六十年。

  《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之所屬也。《五嶽名山圖》云:陽平治屬金,屬角星。鹿堂治金,亢星。鶴鳴治木,氏星。治沅治土,房星。葛璝治火,心星。庚除治火,尾星。秦中治水,箕星。真多治金,斗星。

  右八治是上品,並是後漢漢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昌利治土,牛星。隸上治火,女星。涌泉治木,虛星。稠粳治火,危星。北平治金,室星。本竹治木,壁星。蒙秦治火,奎星。平蓋治土,婁星。

  右八治是中品,置如前云。

  雲臺治木,胄星。濜口治木,昂星。後城治土,畢星。公慕治金,貲星。平岡治水,參星。主簿治金,井星。玉局治水,鬼星。北邙治土,柳星。

  右八治是下品,置如前云。

  岡氏治水,星星。白石治金,張星。鍾茂治水,翼星。具山治土,軫星。《地圖》云:此四治在京師東北。

  右此四治是張天師所加。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應二十八宿。

  平公治屬水,配湧泉治。公慕治屬土,配稠粳治。天台治屬土,配本竹治。瀨鄉治屬金,配昌利治。樽領治屬金,配雲臺治。代元治屬金,配雲臺治。和里治屬火,配隸上治。漓沅治屬金,配昌利治。

  右是天師更加此八治,以配八品,周布四海,鎮國化人也。

  《太真科》下卷所說云:第一別治有四者:

  第一具山治,第二鍾茂治,第三白石治,第四岡氏治。

  右四品,在外名別治,於內名備治。備治足二十八也,則與三八別也。

  第二遊治有八者:

  第一吉陽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黃金治,第六太華治,第七青城治《五符經》作青城山,第八峨媚治。

  右八品是遊治也。

  第三配治有八者:

  第一代元治,第二樽領治,第三瀨鄉治,第四天台治,第五八慕治,第六平公治,第七利里治.,第八漓沅治。

  右八品是配治也。

  第四正治二十有四者:

  第一北邙治,第二玉局治,第三主簿治,第四平岡治,第五公慕治,第六

  後城治,第七濜口治,第八雲臺治。

  右是下品八治也。

  第一平蓋治,第二蒙秦治,第三本竹治,第四稠粳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湧泉治,第七隸上治,第八昌利治。

  右是中品八治也。

  第一真多治,第二秦中治,第三庚除治,第四葛璝治,第五漓沅治,第六

  鶴鳴治,第七鹿堂治,第八陽平治。

  右是上品八治也。

  第五星宿治二十有八,名上治,一名內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是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玄老太上□ 大道君所立上、中、下品。

  二十八宿要訣

  第一角宿,上治無極虛無無形,下治陽平山。

  第二亢宿,上治無極虛无自然,下治鹿堂山。

  第三氏宿,上治無極玄元無為,下治鶴鳴山此三治主辰生。

  第四房宿,上治虛白,下治漓沅山。

  第五心宿,上治洞白,下治葛璝山此二治主卯生。

  第六尾宿,上治三一,下治庚除山。

  第七箕宿,上治三元,下治秦中山此二治主寅生。

  第八斗宿,上治三五,下治真多山此一治主丑生。

  右上八品無上治。

  第九牛宿,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

  第十女宿,上治五城,下治隸上山此合前三治主丑生。

  第十一虛宿,上治元神,下治湧泉山。

  第十二危宿,上治丹田,下治稠梗山此二治主子生。

  第十三室宿,上治常先,下治北平山。

  第十四璧宿,上治金梁,下治本竹山此二治主亥生。

  第十五奎宿,上治六府,下治蒙秦山。

  第十六婁宿,上治太一君,下治平蓋山。

  右中八品玄老治之。

  第十七胄宿,上治五龍,下治雲臺山此合前三治主戌生。

  第十八勗宿,上治隨天,下治儘口山。

  第十九畢宿,上治六丁,下治後城山此二治主酉生。

  第二十貲宿,上治十二辰,下治公慕山。

  第二十一參宿,上治還身,下治平岡山此二治主申生。

  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

  第二十三鬼宿,上治無形,下治玉局山此非人所生。

  第二十四柳宿,上治聚元,下治北邙山此三治主未生。

  右下八品太上治之。

  太上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應二十四氣,付天師張道陵。

  第二十五星宿,上治別形,下治岡氏山。

  第二十六張宿,上治保氣,下治白石山此二治主午生。

  第二十七翼宿,上治五玉,下治鍾茂山。

  第二十八軫宿,上治金堂,下治具山此二治主未生。

  天師所立四治

  天師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備治,合前丰十八宿也。星宿治隨天立,歷運設教,劫劫有受命為天師者,各各申明,濟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神仙。

  天師以漢安元年七月七日立四治,付嗣師以備二十八宿。

  第一岡氏治,在蘭武山,應星宿。

  第二白石治,在玄極山,應張宿。

  第三具山治,在飯陽山,應翼宿。

  第四鍾茂治,在元東山,應軫宿此四治說與前大同小異。

  系師以太元二年正月七日立八品遊治。峨媚治在蜀郡界。青城治在蜀郡界。黃金治在蜀郡界。太華治在京兆郡界。慈母治在城市山界。河逢治在上黨郡界。平都治在巴郡界。吉陽治在蜀郡界。

  系師者,嗣師子也,諱魯;於陽平山得尸解仙道。又立一治名系師治。但嗣師治並主簿是天師門下也,又立一治。今按《玄都職治律》第九云:代元治、平都治是巡遊治也。是知峨治等亦是遊治。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八

  #1付:《三洞珠囊》卷七引作『符』。

  #2厄:原誤作『毛』,據諸本及《三洞珠囊》改。

  #3面:《三洞珠囊》引作『西』。

  #4寐:《三洞珠囊》、四庫本作『床』。義更協。

  #5大:四庫本作『入』。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九

  稟生受命

  稟受章

  《混元述稟篇》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稟二氣之和,冠萬物之首,居最靈之位,總五行之英,參於三才,與天地並德,豈不貴乎?

  《內觀經》云:天地構精,陰陽布化,人受其生。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五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飼,時不停也;太一居腦,總眾神也;司命處心,納生氣也;桃康住臍,保精根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易□擊辭》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也。

  《因緣經》曰:人始受身,從虛無中來,迴黃轉白,構氣凝精,承天順地,合化陰陽。一月為胞,鬱單天氣下浹身中;二月為胎,無量壽天氣下浹身中;三月魂具,須延天氣下浹身中;四月魄成,寂然天氣下浹身中;五月生藏,不驕樂天氣下浹身中;六月具六府,化應聲天氣下浹身中;七月明竅,梵輔天氣下浹身中;八月景附,清明天氣下浹身中;九月神降,無愛天氣下浹身中;天神一萬八千,身神一萬八千,共三萬六千。神氣具足,十月而生。在胞之時,三元養育,九氣布化,歲星為肝,太白為肺,鎮星為脾,熒惑為心,辰星為腎,北斗七星開其七竅。七星降七童子,以衛其身。七星之氣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尺。人為善者,其星光大而明;為惡者,其星暗冥而小。善積則福至,惡積則灾生,星光墜滅,其身死矣。

  《生神章經》曰: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氣結形。九月神布,氣滿能聲。十月神具,九天稱慶。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筭,五帝監生,聖母衛房,天地神祇,三界備守,九天司馬在庭,東向讀《生神寶章》九過,男則萬神唱恭,女則萬神唱奉;男則司命敬諾,女則司命敬順,於是而生。九天司馬不下命章,萬神不唱恭諾,終不生也。人得還生人道,濯形太陽,驚天駭地,貴亦難稱。天真地衹,三界齊臨,亦不輕也。當生之時,亦不為陋也。若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氣,固其根,終不死壞,而得神仙,骨肉同飛,上登三清,與三氣合德,九氣齊并。反於此者,自取死壞耳,可不哀乎?

  《真文經》曰:人之生也,頭圓象天,足方法地,髮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藏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一大矣!貴矣!善保之焉。昔天真皇人於峨嵋山中告黃帝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民也。能知治身,則知治國矣。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恡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亡不可復存,死不可復生。至人消未生之患,治未病之疾,堅守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散,氣難保而易失。審威德者,保其理;割嗜欲者,保其炁。得不勤哉!得不成哉!

  太上九丹上化胎精中記

  九丹上化之文,太微帝君受於三天玉童,乃上化九轉,迴精凝神,解散紫胞結節之根,還精補胎,靈鎮窮腸,內充外逸,九竅鮮明,鍊髓易骨,節節納真,其法高妙,祕於九天金房玉室靈都之宮,依《四極明科》,萬劫一傳#1,自無玄名,紫簡綠字,上清不得參聞,有犯靈禁,伐以神兵。密修其道,白日飛仙。九天丈人告三天玉童曰:天地交運,二象含真。陰陽降炁,上應九玄。流丹九轉,結黑為精。精化成神,神變成人。故人象天地,氣法自然。自然之氣,皆九天之精,化為人身,舍胎養育,九月氣盈,九天氣普,十月乃生。其結胎受炁,有吉有凶,有壽有夭,有短有長,皆稟宿根。結氣不純,藏胃積滯,六府敗傷,形神不固,體不受靈,死氣入竅,何由得存?徒知修學,不識此源,今以相告:一形之真,隨生解結,哺養百神,體自生光,內府鮮明,神安宮宅,萬炁並仙,子其祕之,慎勿輕宣!

  凡人受生結九丹,上化於胞胎之中,法九天之氣,氣滿神具,便於胞囊之內,自識其宿命,知有本根,轉輪因緣,九天之氣化成其身。既睹陽道,開廣三光,而自忘其所生所由之因爾者,皆由胞根結滯,盤固三關,五府不理,死氣塞門,致靈關不發,而忘其因緣也。若靈真託化,含鍊瓊胎,暫經紫戶,運履人道,挺秀自然,曜景睹靈,便騰身九天,非復結精受氣而為人也。

  凡人生稟九天之氣,氣凝為精,精化成丹,丹變成人,結胎含秀,法則自然。假令七月生,則十月胎受波羅答惒天之氣;十一月生,則受梵迦摩夷天之氣;十二月生,則受焚輔天之氣;正月生,則受化應聲天之氣;二月生,則受不驕樂天之氣;三月生,則受寂然天之氣;四月生,則受須延天之氣;五月生,則受上上禪善無量壽天之氣;六月生,則受鬱單無量天之氣。

  凡人從十月結胎,至於六月,則受九天之氣已滿,至七月合十月,則天地氣盈,受太陽之運而生也。

  凡修學之家,仰希神仙,當知鍊身於九丹,解結於五神,引氣於本生,滅根於三關,九鍊十變,百節開明,斷絕胞結,乃知本真。既知本真,便成上仙。學無此法,三宮#2不聰,死氣不滅,胃不受靈,氣離神遊,赤子不歡,宮宅空廢,邪魔入身,所以百痾從此而生,死不盡命,痛乎#3何言?凡陽氣赤,名曰玄丹;陰氣黃,名曰黃精。陰陽交接,二氣降精,化神結胎,上應九天。九天之氣,下布丹田,與精合凝,結會命門。要須九過,是為九丹,上化下凝,以成於人。一月受氣,二月受靈,三月含變,四月凝精,五月體首具,六月化成形,七月神位布,八月九孔明,九月天氣普,乃有音聲,十月司命勒籍,受命而生。故人稟九天之氣,降陰腸之精,名曰九丹,合成人身。既得為人,便應返其本真,通理五藏,解散胞根,斷域死氣,自然成仙也。

  解胎十二結法

  凡人生在胞胎之中,皆稟九天之氣,凝精以自成人也。既生而胞中有十二結節,盤固五內。五內滯朅閟,結不可解,節不可滅。故人之病,由於節滯也。人之命絕,由於結固也。兆能解結於胞中十二結節,則求死亦不得也。

  胞上部有四結:一結在泥丸中,二結在口中,三結在頰中,四結在目中。欲解上部四結,當以本命日平旦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九天元父叩齒九通,三呼元父諱。訖,迴向東南三拜,三呼九天玄母諱。還向本命#4,平坐,閉眼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里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我身中泥丸之境。

  次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炁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里中,乘紫雲飛精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來,下入甲身中,治面洞房之內。思父母化為青黃二氣,宛轉相沓,竟於頭面之上。畢,叩齒九通,微咒曰:

  甲受九靈之化,結氣不純,節滯盤固,鎮塞靈門,謹以本命上告高晨元父玄母,下映我身,八景齊暉,九天同真,共解上部,四結胞根,迴靈鎮戶,九孔結仙,內胎鍊化,九丹凝神,變青為赤,二氣纏綿,壽同三光,永享億年。畢,咽氣八十一過止。

  又思鬱單無量天王,姓混諱???,衣九色無縫自然斑文之裘,頭戴耀精日圓,治天無央玄臺紫戶之內,乘九麟瓊輪,侍玉仙二十四人。

  次思上上禪善無量壽天王,姓褉諱??□,衣九色雲文之裘,頭戴暉精月光,治天王國朱林七寶瓊臺,乘十二玄龜飛青羽蓋,從上官太仙玉童三十二人。

  次思須延天王,姓滓諱???,衣九色三法雲文之裘,頭戴天元玉寶明冠,治天玉京靈都宮,乘九色飛鴻三素飛雲,從素靈玉女一十四人#5。

  次思三天真王,共下我身頭面之上,化為青紫黃三氣,混沌如雲之沓,從口耳鼻孔之中而入,直匝一面,便仰祝曰:

  三天天王,九玄靈仙,為我上解頭面之關結,化九丹,自然降精金門之上,交合三真之雲,降流我身,以成我神,蕩去死氣,滅絕胞根,靈景鎮固,棄諸凶患,結結得解,節節納真,玄光流布,洞灌幽泉,言名九天,反胎化仙,內充外盈,表裏成神。畢,仰咽氣九過止。

  又思上部八景神童,閉眼存腦神名覺元子、字道都,形長一寸一分,著白錦之衣,頭戴三梁寶冠;髮神名玄文華、字道衡,形長二寸一分,衣玄雲錦衣,頭戴無極進賢之冠;皮膚神名通眾仲、字道連,形長一寸五分,衣黃錦飛裙,頭戴三氣寶天冠;目神名虛監生、字道童,形長三寸六分,衣五色章衣,頭戴通天之冠;頂髓神名靈謨蓋、字道周,形長五寸,衣白錦素裙,頭戴三梁寶冠;膂神名益歷輔、字道柱,形長三寸五分,衣白玉柔衣,頭戴玄元寶冠;鼻神名衝龍玉、字道微,形長二寸五分,衣青黃素錦飛裙,頭戴遠遊之冠;舌神名始梁峙、字道岐,形長七寸,著絳錦飛裙,頭戴進賢之冠。八景都竟,並如嬰兒之形,一合在面部之上,各安其所。乃叩齒八通,微祝曰:

  上景一部,八神合真,結氣九丹,化成我身。千乘萬騎,如雲散煙,降匝頭面,施靈布神。上解結節,中滅胞根,下除固滯,通理三關。八景翼體,與靈同年。帝君玄母,曲迴高晨,降我玉華,停我落鮮。返容朱顏,面化金仙,變景逐電,逕造日門。仰咽八氣都止,便服上化九丹陽靈之符。

  胞中部有四結:一結在五藏中,二結在太倉中,三結在大腸中,四結在小腸中。兆欲解中部四結,以本命之日正午時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元父三呼元父諱,轉東南三拜,朝玄母三呼玄母諱,還向行年上,平坐,叩齒九通,閉目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里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某身中五藏之內。

  次又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誘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氣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里中,乘紫雲飛精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下來,入我五藏之中。父母化為青黃二氣,混沌如月之圓,照五藏,光耀內外。便仰祝曰:

  父靈母精,二氣齊并。九丹凝化,結胎紫瓊。稟景太微,命統九靈。帝君敷神,流真灌生。五藏結絡,六府洞清。胃管開聰,九竅朗明。宿節散滅,新胎更榮。變景鍊髓,冠帶九星。三暉翼部,飛入帝庭。畢,咽四十五氣止。

  又思寂然天王,姓津諱??,衣七色龍文通光之裘,頭戴陰精夜光,治天朱宮瓊臺之上,乘八景飛輪,從玉仙十二人。

  次思不驕樂天王,姓凝諱???,衣九色飛霜雲文斑裘、頭戴青華歲星玄精,治天元宮映丹之房九層玉臺,乘白鹿丹霞之輿,從上宮玉仙三十六人。

  次思化應聲天王,姓耀諱??,衣九色流光耀雲錦裘,頭戴白光太白精,治天瓊林上宮朱映之房,乘飛鳳遊霄紫輪,從太真玉仙三十六人。思三天真王共下,入我身五藏之內,化為赤白皂三色之炁,混沌如雲之煙,從心孔而入,直匝五內。便微祝曰:

  九丹凝靈,三氣結纏。玄真充絳,內外明鮮。太倉開通,腸胃結仙。斷滅節莖,散除宿根。三合成契,九化凝神。迴精玉胞,以成我身。九色玄黃,流精灌津。蕩洗積滯,內無滓塵。華條合秀,種植靈根。孔孔洞朗,節節泠然。骨化景飛,上昇紫天。畢,仰咽九氣止。

  又思中部八景神童:閉目存呼喉神名百流放、字道通,形長八寸八分,著九色章衣,戴平天紫晨之冠;肺神名素靈生、字道平,形長八寸一分,著白錦飛雲之衣,頭戴九元寶冠;心神名煥陽昌、字道名#,形長九寸,著絳章單衣,頭戴玉晨寶天冠;肝神名開君童、字道青,形長七寸,衣飛青羽裙,頭戴三梁之冠;膽神名龍德拘、字道放,形長三寸六分,衣青黃綠三色之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左腎神名春元真,字道卿,形長三寸七分,著五色變光之裙,頭戴遠遊之冠;右腎神名象地無,字道生,形長三寸五分,衣白錦單衣,頭戴三氣寶光之冠;脾神名寶元全,字道騫,形長七寸三分,著黃錦飛裙,頭戴紫晨之冠。八景都竟,並如嬰兒之形,一合在五藏之內,各安其所。仍叩齒八通,仰祝曰:

  中部八景,上變九迴。化精玉胞,結氣紫微。鍊魂固魄,萬神總歸。帝君解結,九孔散開。玄母降靈,節節納暉。內充外盈,華光無衰。得與八景,合輦同飛。本命告使,如兆所迴。運我上昇,披觀靈扉。畢,仰咽八氣止。便服胎精鍊神之符。

  胞下部有四結:一結在膀胱中,二結在陰中,三結在後門中,四結在兩足中。兆欲解下部四結,以本命日夜半子時生氣始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元父三呼元父諱,轉向東南三拜,朝玄母三呼玄母諱。還向太歲上,平坐,叩齒九通,閉目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里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某身中五藏膀胱之內。

  次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誘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炁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里中,乘紫雲飛精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來,入我膀胱之內,下至兩腳。即思父母化為青黃二炁,混沌如日圓,映照一身,光耀內外。便仰祝曰:

  陰陽交泰,二炁洞明。上化玄丹,下轉黃精。含胎變化,體無常形。帝君監映,九孔納靈。十二部結,散滅黃庭。八景經絡,胃結紫瓊。三魂被鍊,七魄安寧。萬神保鎮,內外齊平。三部八景,與我俱生。運我飛昇,上造玉清。畢,咽二十四炁止。

  又思梵輔天王,姓精諱霧雲?,衣九色流雲飛晨之裘,頭戴流丹絳寶熒星玄精,治天南上七映之宮,乘流霞丹霄瓊輿羽蓋,從上宮玉仙十二人。

  次思梵摩迦夷天王,姓玄諱?霐,衣九色元鳳飛雲之裘,頭戴玄晨辰星流精,治天九玄鳳城紫瓊玉臺,乘白麟素雲飛輪,從太華仙童三十二人。

  次思波梨答惒天王,姓王諱靈?,衣九色無縫玄雲寶裘,頭戴無極流黃鎮星飛精,治天峻贈玉京大有妙宮九曲之房,乘五色雲輿,從太玄玉童十二人。思三天真王,共下降我身,治膀胱之中,下至兩足,化為紫綠碧三色之炁,混沌如雲霧,從陰中而入,流布膀胱、後門、兩足之中,內外映照。便祝曰:

  三天育胎,九氣結神。上化玄丹,下轉變仙。二象交降,以成我身。六胃瓊秀,九府納真。十二結節,各各絕根,蕩除穢炁,五靈敷陳。玄母吐精,鍊化光鮮。金仙翼靈,玉華結篇。記名青宮,長保帝晨。畢,仰咽九炁止。

  又思下部八景神童:閉目存呼胃神,名同朱育、字道展,形長七寸,衣黃錦飛裙,頭載平天紫晨之冠;窮腸中神名兆滕康、字道還,形長二寸四分,衣絳章單衣,頭戴三梁之冠;大小腸中神名蓬送留、字道厨,形長二寸一分,衣黃絳飛裙,頭戴玉晨寶天冠;胴中神名受亨勃、字道靈,形長九寸一分,衣九色章衣,頭戴飛晨玉冠;胸膈中神名廣瑛宅、字道仲,形長五寸,衣白錦飛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兩脇神名辟假馬、字道成,形長四寸一分,衣赤白二色之裙,頭戴九元寶冠;左陰右陽中神名扶流起、字道圭,形長二寸三分,衣青黃白三色之裙,頭戴遠遊之冠;右陰左陽中神名苞表明、字道生,形長二寸三分,衣青黃白三色之裙,頭戴三梁之冠。存八景都畢,並如嬰兒之狀,各安所在,千乘萬騎,匝布在我陰中、膀胱、後門、兩足之中。仍叩齒八通,仰祝曰:

  下部八景,散神飛仙。含元育炁,鍊胎紫煙。太一元父,玄母交纏。二精流灌,含養內真。帝君定籍,司命改年。節結已散,九孔已鮮。魂魄保固,總攝萬神。與我同昇,俱造玉晨。畢,仰咽液八過止。

  又思道一內神,名逮無馬、字道極生,形長二寸五分,衣紫文明光錦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在兆臍下丹田之中,總統三部二十四真,叩齒三十六通,微祝曰:

  玄上大神,總領無外。安鎮幽谷,流精紫蓋。眾真侍靈,三部交衛。帝君映席,玄母歡泰。九元同符,司命延邁。三晨齊暉,與真結帶。畢,仰咽二十四炁都止,便服三關十二結胞胎內符。符在本經。

  上部四結,固人泥丸,落人華容,夭人生魂。中部四結,合凶為群,盤固太倉,迅人遊魂,來妖通姦,景夢不專。下部四結,結人後門,遏人九孔,斷人命根。帝君告靈,九天玉文,消解結節,滅諸根源。

  雲笈七籤卷之二十九

  #1傳:原誤作『時』,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2三宮:四庫本作『三關』,輯要本作『五官』。

  #3乎:四庫本作『復』。

  #4還向本命:此上原本及叢刊本、輯要本均空一格,四庫本有『訖』字。

  #5一十四人: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一十四人』。

  #6道名:四庫本作『道明』。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

  稟生受命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

  夫人者受生於天魂,經成於元靈,轉輪九炁,挺生太一,開關二道,積神幽宮。所以玄液七纏,流津敷澤,日月映其六虛,口目運其神氣,雲行雨施,德擬天地,胞胎內匠,五因來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五因者,是五神也;三道者,是三真也。夫五神,天之魂;三真,道之炁。九天之胎,太一之源。日月天之道,玄液天之潤,六虛天之光,幽宮天之府,神氣天之化,元靈帝之變。凡此言九天者,乃混合帝君之變。變而化之,是謂九宮。九宮混變而同一矣。若兆欲修己來生,當從所生之宗。所生之宗,謂元父、玄母也。元父主炁,化理帝先;玄母主精,變結胞胎。精氣相成,如陰陽相生,雲行雨施,兆已道合,無名數起,三五兆始,稟形七九,既匝兆體,乃成和合。三五七九,洞真帝象之先,當須營天皇之功,九變為靈,功成人體。體與神並,神去則死,神守則生。是以三元為道之始,帝君為道之根,太一為道之變,九天為道之神,九宮為道之宅,玄液為道之津。可以照鏡三田,以致神仙,朝適六合,夕守泥丸,堅執胎精,心中常歡。學道之子,須此為緣,見是經者,始可與言。存念太一,混合帝先,雄雌守神,灌流浩清,常使九天元炁則合九成也。夫洞其要也,則一體常存,津血自生;雄鎮命戶,雌守神室,太一無離,與天同時。故《太上隱符》曰:存其雄,守其雌,乃天地不能殄也。既存之焉,則五神守宅,五藏生華,靈棲絳宮,帝鎮泥丸,百神堅固,胎塞命門。久則三一之神夕見,太一帝先晨降,並見形於子之寢處也。子當清潔齋戒,斷絕外事,杜塞邪逕,節諸人物,罕為循詣,精心在一,晨夕循道,孜孜不替,沐浴五香,別靜一室,燒香左右,以期真炁。太一之道尤忌血腥臭躁殗穢之氣。若泣相墮落,則帝君悲擾;哭聲發口,則太一凝結。故九氣止而不變,三一悲而不攝。九炁不變,則三一亦結。結滯日積,生氣泄出,而故炁運入。故炁運入,將病將死之始也。是以真人謂哭音為死絕之聲,謂泣涕為漏精之津,可不慎避之哉!若一見死尸及積日哀哭者,則帝君獲罪,謫於太上太一,受考譴於玄虛也,將來三年子將亡矣。諸不受太一之道者,自不得同之於學生也。所以至忌屍哭殗穢憂相之感,以為太一帝君之精思也。又不得見死屍,自受書之後,若見四十九屍者,皆不得長生,必中道絕命也。若見二十四屍者,則當蹔過太陰,然後超仙。以為死屍之形既眄於兩眼,屍穢之氣亦滯纏於人思,所存記於絳宮。絳宮所識,雖忌猶存。宜蹔歸身顯屍塞思,記之眼故也。子厚慎之哉!見血、屍喪、殗穢、哀哭、泣涕,皆太一之至忌也。若恒齋戒則存,易感精誠,立會太一,鎮命歡欣,混合行之一十八年,白日昇晨,此真人迴老反嬰之道也。

  存三一,守太一精洞房會帝君,則化生九靈於子形中,輔子之神明,成子之真仙,保子之長生,固子之胎魂也。白元、無#1英、桃君、司命、太一,混合五神,捧籍列符。五神各有所主,混合九變,三五洞化。於是三宮鎮真,百節受靈,帝君寶籍,宿命無傾,周旋虛煙,啟通玄精,二十四真忽然#2化生。上開上元,下開八冥,左朝六甲,右使六丁,玉華引日,太一并形,千乘萬騎,舉身登晨,白日昇天。真人修是太一之道者,皆得三天之舉,故曰舉身登晨,白日昇天。以雞嗚時,晨登空無皆之中,到于三天之上。日之正中為白日,雞之始鳴為登晨。是以存太一混合,多用雞鳴及生氣時也。九天九宮,中有九神,是謂天皇。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故曰九宮。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絳宮,是曰六府。上曰天府,下曰洞#3臺。三五之號,其位不同。一曰太清之中,則三五帝君;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君是也,合而名為三五。三五各有宮室。若三真安在其宮,五神上見帝君。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則無極之中所謂九君。上一則真一也。九君所謂天之魂,自然成真之子也。知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體周旋三五之中,反覆七九之裏,使天帝之靈魂常治在兆己,五神奉籍,周而復始,必將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

  《高上神霄經》曰:魂生無中,布在九宮。道出八極,常遊絳宮。三宮合化,是為紫房。紫房所在,先由明堂。兆能知之,當開金門。金門,洞房內也。又曰:混而合之,出入帝方。三五合一,必成仙王。此謂洞合之時,三真五神之道也。帝方,太清域也。故《大洞真經》中篇曰:二老在左右方,帝魂不可不分,三九變其上下,太一立其中根,五神奉我生籍,司命塞我死門,九宮合而為一,六合總而內真也。此言謂分別其宮室,混合其變化。此道是太上寶行長生根本,立人之帝先,為道之元始,生府之仙宗,帝籍之祕章,洞真之奇妙,九宮之要經也。

  九真中經天上飛文

  太上曰:夫人生結精積氣,受胎斂血,所以凝骨吐津,散布流液,忽爾而立,悅爾而成,罔爾而具,脫爾而生。於是乃九神來入,五藏玄生。父母唯知生育之始,而不覺神適其間也。人體有尊神,其居無常,展轉榮輸,流注元津。此神外來內結,以立一身,非如三魂七魄,是積靈受氣,生於父母者也。尊神有九宮,名號曰九真君,分化上下,轉形萬道。子能修之,則出水入火,五藏自生,長齋隱栖,以存其真。此文一名《九真中經》,一名《天上飛文》,一名《外國放品》,一名《神州靈章》,雖有四號,故書一耳。

  第一真法

  平旦,大神在心內,號曰天精君。平旦,接手於兩膝上,閉炁瞑目,內視存天精君,坐在心中,使大神口出紫氣,以繞#4心外九重。畢,因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天精大君,來見心中。身披朱衣,頭巾丹冠。左佩神書,右帶虎文。口吐紫華,養心凝魂。赤藏自生,得為飛仙。

  第二真法

  辰時,大神分形盡百骨中,號曰堅玉君。辰時,接手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堅玉君,入坐一身諸百骨中,使口出白炁,吐以繞骨九重。畢,因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堅玉大君,來入骨中,身披素衣,頭巾白冠。左佩龍書,右帶金真。口吐白炁,固骨凝蘇,白骨不朽,筋亦不泯。百節生華,使我飛仙。

  第三真法

  巳時,大神分形盡流入諸精血中,號曰元生君。巳時,接手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元生君,周遊一身血脉精液之中,使口吐黃氣,以纏孔脉外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元生大君,周灌血軀,身披黃衣,頭巾紫元。左佩虎籙,右帶龍書,口吐黃津,固血填虛。精盈液溢,九靈俱居,使我飛仙,天地同符。

  第四真法

  午時,大神在肝中,號曰青明君。午時,接手於兩膝上,閉炁瞑目,內視存青明大君,入坐肝內,使口吐青炁,以繞肝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青明大君,來入我肝。身披青衣,頭巾翠冠。左佩虎章,右帶龍文。口吐青氣,養肝導神。青藏自生,上為天仙。太一護精,抱魄檢魂。

  第五真法

  未時,大神在脾中,號曰養光君。未時,接手於兩膝上,閉炁瞑目,內視存養光君,入坐脾中,使口吐綠炁,以繞脾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養光大神,來入脾中,身披綠衣,頭巾蓮冠。左佩玉鈴,右帶威神。口吐綠華,養脾灌魂。黃藏自生,上為真人。

  第六真法

  申時,大神在肺中,號曰白元君。申時,接手於兩膝上,閉炁暝目,內視存白元君,入坐肺中,使口吐五色炁,以繞肺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白元大君,來坐肺中。身披龍衣,黃晨華冠。左把皇籍,右執靈篇,左佩玄書,右帶虎文,口吐五氣,理肺和津,白藏自生,飛仙紫門。

  第七真法

  酉時,大神分坐,散形在兩腎中,號曰玄陽君。酉時,接手於兩膝上,閉炁暝目,內視存玄陽君,入形並坐兩腎中,使口吐蒼氣,以繞腎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玄陽大君,入坐腎中。身披紫衣,頭巾扶晨。左佩龍符,右帶鳳文。口吐蒼華,灌腎靈、根。黑藏自生,身為飛仙。北登玄闕,遊行天關。

  第八真法

  戌、亥時,大神在膽中,號曰合#5景君。戌、亥時,接手於兩膝上,閉炁暝目,內視存合景君,入坐於膽中,使口吐五色炁,繞膽九重。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合景大神,來坐膽中。身披錦衣,頭戴紫冠。左佩神光#6,右帶玉真。口吐五氣,養膽強魂。和精寶血,理液固身。使我上昇,得為飛仙。

  第九真法

  子時,大神在頭洞房之中,號曰無英公#7。子時,平坐,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無英君,坐在明堂之內洞房之中,使口吐紫氣,繞頭九重。畢,又使吐紫氣繞兩目內外九重。畢,又吐紫氣,繞舌九重。畢,又使吐紫氣繞齒九重。畢,凡四九三十六繞氣,使都畢,叩齒三十六下,咽液三十六過。祝曰:無英大君,三元上神。鎮守洞房,宮在泥丸。黃闕金室,化為九真。龍衣鳳帔,紫翠青裙。手把真精,頭巾華冠。左佩玉映,右帶虎文。下坐日月,口吐紫姻。周氣齒舌,朝溉明辰。出丹入虛,呼魄召魂。凝精堅胎,六合長歡。上登太微,得補真官。

  右九真之道畢矣,則泥丸鎮塞,目童長存,五藏自生,血脉保津。若暫入太陰身經三官者,則九真召魂,太一守骸,三元護炁,太上攝魂,骨肉不朽,五藏不殞,能死能生,能陰能陽,出虛入無,天地俱生,是道士精靜營形,感致九真之氣應也。三元飛精以盈虛,太一抱我尸而反質。微乎!微乎!深哉!深哉!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妙,出虛入無,令其綿綿不自覺也。

  大洞迴風混合帝一之法

  此法當六十日一行之耳,皆須本命日用未中已前、夜半已後二時,隨意閉房自靜,精心內觀,凝神夷氣,默然忘身,存思念讀神名一周,令守死關,燒香左右,令氣彌滿房室,然後施行。若身有病痛處,皆當指呼其處神,使治之也。

  迴風混合,為帝一之道,以本命之日,若不知本命,當用甲子日也。坐卧任意,在所便安,心密讀神名曰:太微小童千景精,字會元子,一名三衿交,一名封帝真。恒守我舌本之下血液之府。小童口出赤氣,繞我一身。舌本是死氣之門,童子嚴固守之,使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堅明,百神方正。

  太一尊神號務猶收,字歸會昌,一名解明,一名寄頻。恒守我玉枕之下#8,泥丸後戶是死氣之門,太一嚴固守之,使泥丸入於真氣,七世父母受仰,玄之更生,上籍主皇,重華萬寧。

  帝君延凌梵,字履昌靈,一名七神,一名神丈人。恒守我兩眉中間紫戶之外宮。紫戶之外宮是死氣之門,帝君嚴固守之,使華蓋入眉間,昇紫房,七世父母罪解而福衝,上登帝宮。

  左無英公子玄元叔,字合符子,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恒守我左腋之下肝之後戶。肝之後戶是死氣之門,神公子嚴固守之,使左腋有玉光,引神明入眼睛。

  右白元洞陽君鬱靈標,字玄夷絕,一名朱精,一名啟成。恒守我右腋之下肺之後戶。肺之後戶是死氣之門,白元君嚴固守之,使右府有金光,引神明入六氣之宮。七世反胎生一身,登玉房。

  中央司命丈人君理明初,字玄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神靈華,恒守我絳宮心房之中四孔之戶。四孔之戶是死氣之門,司命丈人君嚴固守之,使心中得其真理,絳宮生五色華,司命丈人口吐紫雲氣,洞溢我五藏內。

  命門桃君孩道康,字合精延,一名命王,一名命胞根。恒守我臍中之關命門外宮。命門外宮是死氣之門,桃君孩道康嚴固守之,使臍中徘徊,黃雲盈溢,三命生根,胞結解泄,令我七祖父母無閡,累殃宿罪無滯,世世度脫,上生天帝宮。

  泥丸天帝.君上一赤子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無上,一名伯史華。恒守我泥丸中九孔之戶。九孔之戶是死炁之門,上一天帝君嚴固守之,使泥丸玉堅,金曜映真,體生寶光,九孔受靈,令我七祖父母世世安寧,解脫宿罪,共登上清。

  絳宮心丹田宮中一元丹皇君神運珠,字子南丹,一名生上伯,一名央雲拘。恒守我項中之大椎骨首之戶。骨首之戶是死炁之門,中一#9丹皇君神運珠嚴固守之,使百骨受真氣,大椎有日光,七祖父母獲自然之生道,登仙南極宮。

  命門下一黃庭元王始明精,字元陽昌。一名嬰兒胎#10,一名伯史原。恒守我兩莞間車軸下戶。車軸下戶是死炁之門,黃庭元王嚴固守之,使百血結凝,神氣不散,拔出地戶,超度八難。

  泥丸九真,名帝昌上皇,字先靈元宗。恒守我口之四際。口之四際是死炁之門,帝昌上皇嚴固守之,使精氣入,故氣出,神光隨身,放光萬丈。七世父母罪脫禍除,生帝君玉房中。

  膽中八真,名含景君,字北臺玄精。恒守我背之中骨之下節。中骨之下節是死炁之門,含景君嚴固守之,使背骨受生氣,下節孔常閉,邪氣不干,真光映形。

  兩腎七真,名玄陽君,字冥光先生。恒守我背窮骨地戶。窮骨地戶是死炁之門,玄陽君嚴固守之,使地戶伏生氣,窮骨受神液,六津調滿,生根深密。

  肺中六真,名上元素玉君,字梁南中童子。恒守我頸外十二關之梁。十二關之梁是死炁之門,上元素玉君嚴固守之,使上帝玉華映神間之下,玉晨之氣入丹元之宮,七世父母解散結滯,受生太上之鄉。

  脾中五真,名養光君,字太昌子。恒守我喉內極根之戶。喉內極根之戶是死炁之門,養光君嚴固守之,使玉光金真照洞喉根,太帝神氣來往三宮之中。

  肝中四真,名青明君,字明輪童子。恒守我胃管之戶膏膜之下。膏膜之下是死炁之門,青明君嚴固守之,使三素之氣生華,五停之神侍衛出入,玉液之津灌澤胃管。

  精血三真,名元生君,字黃寧子玄。但守我鼻兩孔之下源。兩孔之下源是死炁之門,元生君嚴固守之,使精神宣暢於百節,血液盈滿於千關,萬靈之氣輔護,太一之魂保身。

  骨節二真,名堅玉君,字凝羽珠。恒守我太倉之府五腸之口。五腸之口是死炁之門,堅玉君嚴固守之,使黃庭香潔,三尸滅絕,中元之炁常滿,帝皇之光鬱鬱,上衝泥丸,敷散筋骨。

  心中一真,名天精液君,字飛生上英。恒守我胸中四極之口,四極之口是死炁之門,天精液君嚴固守之,使五臟生華,四關受真,紫液流於胸中,絳炁結於百神,上昇玉天,羽衣虎裙。

  九元之真男,名拘制,字三陽。恒守我左耳之下伏晨之戶。伏晨之戶是死炁之門,拘制三陽嚴固守之,使天聰發徹,幽谷鮮明,真炁雲行,往來泥丸。

  皇一之魂女,名上歸,字帝子,恒守我右耳之下伏晨之戶。伏晨之戶是死炁之門,上歸帝子嚴固守之,使幽明之光上朗泥丸,太無#11之音獨樂一身,玄金雲鈞,流徹太和。

  紫素左元君,名翳鬱無刃,字安來上。恒守我頭面之境,使萬邪不侵,千精滅亡,又使紫雲衝於泥丸,太素填於鼻孔,景雲被於口齒,玉林聚於髮膚,散七世之積尸,解七祖之罪仇,上生天帝堂,反真更受胎。

  黃素中元君,名圓華黃刃,字太張上。恒守我胸腹之境,使鬼魔伏制,三尸滅形,又使黃雲散於支體,金液充於太倉,晨景之暉上華,太真之炁運光,七世父母罪解,受胎更生南宮。

  白素右元君,名啟明蕭刃,字金門上。恒守我下關之境,從小腹至腳底,使三積宿穢無滯,地尸土鬼沉滅,又使明玉之液上陶於陰極,神素金炁逆充於兩莞,髀受九靈之潤,腳生玄重之雲,累祖解於冥罪,七世散於禍根,更生入南宮,上晏入帝軒。

  日中司命君,名接生,守我左手月中。桃君名方盈,守我右手。左目童子名飛雲,右目童子名晨嬰,肺部童子名素明,皆各守我兩目之童子,備華蓋之上精,五神固於五關,暉光充於太陽,魔氣不入,百會受靈。

  胎中一元白炁君,名務玄子,字育尚生。太一精魂,名玄歸子,字盛昌。凡二神,共守我五藏之上結喉之本戶。結喉之本戶是死炁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三華之氣入帝一之府,九明之津生六胎之下,七玄散禍,七祖解結,身登真堂,併列太一。

  結中青炁君,名案延昌,字合和嬰。元君精魂,名保谷童,字明天。凡二神,共守我五藏之下大胃之上口。大胃之上口是死炁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金液流匝,玉華映魂,神飴溢於窮腸,帝炁充於九關,七祖披釋於玄憂,受更胎於玄仙,上業結解,下脫胞根。

  節中黑炁君,名斌來生,字精上門。帝真精魂,名幽臺生,字灌上生。凡二神,共守我九腸之口伏源之下。伏源之下是死炁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太上之炁布散腹內,太一之神迴行百骨,體有玉光,面保金澤,七祖父母得解冥罪,累業之先,世世解結,上生帝房,入保飈室。

  胞中黃炁君,名祖明車,字神無極。天帝精魂,名理維藏,字法珠。凡二神,共守我小腹之內二孔之本。二孔之本是死炁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日月之根生於二戶之下,五帝之炁充於極陰之室,精華盈滿,五液填溢,七祖父母反胎,宿封之殃解結,上生南宮,神仙受炁。

  血中赤炁君,名混離子,字叔火堅。司命精魂,名發細子,字慶玄。凡二神,共守我百關之血絕節之下。絕節之下是死炁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五常之液盈於六府,靈潤玉澤充於血肉,絕節不空,地門填塞,七祖結散,更生南極,我得玉仙,合道保德。

  上玄元父君,名高同生,字左迴明。下玄玄母,名叔火王,字右迴光。帝皇太一,名重冥空,字幽寥無。九帝尊神,名日明真,字眾帝生。太常精魂,名楊堂王,字八靈。天帝九關魂,名錄迴道,字絕冥。天紀帝魂,名照無阿,字廣神。凡七神,守我本命之根。本命之根,胞胎大結。常令胞囊玉清開明,七祖反胎,我命恒生,三天同符,上與日并。

  右我之死門三十九處,太上尊神皆已守備之,使口銜日光,手執月明,照我死門,使我長生,我體常生,讀《大洞真經》,金音仰充,上入太無庭,解結散禍,拔脫七祖靈,反胎會南宮,世世有玉名,三塗滅根,輪轉上清。

  三素老君,名牢張上,字神生道。正一左仙仲成子,一名帝賓,字四華。正一右仙曲文子,一名光堅,字靈和。守我鼻下人中。

  中央玄一老子,林靈天,字靈時道,守我陰莖之端。北方黑帝,保成

  曷,字北代,守我膀胱中。西方白帝,彰安幸,字西華,守我陰囊中。南方赤帝,長來覺,字南和,守我口舌中。東方青帝,雕梁際,字清平,守我五藏外。凡五帝、二老、左右仙,備衛本命,守我身,祖宗解考,福祚七玄,世世解結,散

  除胞根,胎精血光,金液玉泉,上生南宮,以為帝賓,我入八景,迴駕瓊輪,仰昇九天,白日飛仙。

  帝卿名肇勒精,字中玄生,一名起非,一名常扶。絳宮中一名卿中光堅,字四化靈,一名幽車伯,一名董史華。黃庭下弼卿名緣上明,字谷下玄,一名奉申伯,一名奉光生。凡三帝卿神,衛我入帝一室,保我本命,於九天錄存。祝名都畢,更閉兩目,存此百神,變成白炁,如白烟之狀,從玄虛中來,入我口中,鬱鬱良久,覺見白炁下從下部孔中出,又從玉莖孔中,出,又覺白炁從兩腳底、兩手心中並出,並冠繞一軀,上下手足混合,一身與白氣同煙,上下不相見。良久,白炁忽復變色成紫雲,鬱鬱,又從我口中入頭中,及至五藏之間,充滿腹內。良久,紫雲又從兩足底、兩掌心大孔,玉莖孔中出,冠繞一軀,鬱氣上下與紫雲相合,不相見也。須臾,存紫雲之炁,充滿左右及一室之內;又存見口中出風氣之扇、紫雲之煙。紫雲之煙,乃迴轉更纏繞,忽成一真人,男形也,如始生之狀,長四寸,號曰大洞帝一尊君,名父寧在,字合母精,是守死關之眾神徊風混化共成此帝一之尊君也。又存此尊君來入我口中舌下,又從舌下徑上昇紫房六合宮,平坐,外向。尊君左手把兆五符,右手把兆五籍。尊君口之左邊有日光,徑九分;尊君口之右邊有月光,徑一寸。尊君口吐迴風之炁,吹此日月之光,日月之光鬱鬱然,或白色,或黃色。令光炁下入兆五藏六府、百節一身之內,洞徹朗然,內外如白日之狀。良久,忘身忽然,事訖,乃心祝曰:

  大洞帝一,太素尊靈。父寧母精,二合雙成。百真一混,一徊始生。身結八煙,變胎元嬰。日月寶光,洞我軀形。太一在上,上與帝并。泥丸保玉,五藏華明。長合日月,手執洞經。位為仙公,晨昇上清,三十九章,金符羽庭。畢,此是迴風混合帝一之道也,萬變百化,洞真太一之法,極盡於此矣。

  夕夕常存大洞帝一尊君,在兆鼻下人中中央,白月常存令在口內上齒之外、鼻人中皮內、上脣之裹、上齒之外,尊神形皆當向外坐立,起居在意存之。存尊君口中銜日光,徑九分,照明萬丈,洞明兆身。夫一者,帝之真一也。一之所變,歸一者也。讀《洞經》時,亦存帝一尊君在兆面前,以尊神口對兆之口間,令相向聽我讀《洞經》之音,以散七世之結焉。

  帝一尊君,名父寧在,字合母精。日夕常憶之,勿忘,辟萬試,滅千患,除惡魔,致神仙也。若兆體中有疾痛不寧處,急存帝一尊君,令口吐日光白炁,薰我痛疾即愈。帝一尊君形如始生之男,不著衣服,身長四寸耳。所謂大洞胎始,形之真也。

  本命日常當讀《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一過,能恒誦習之,大吉也。須得萬遍。大限充畢,乃得駕自然之雲,乘八光之龍,千乘萬騎,白日昇仙矣。萬遍既畢,然後一歲一讀之耳。上帝雲龍脫未來迎者,不過七百日中,忽在人間卒至,便昇天矣。兆當堅守雌一,混合五神,精心迴風,大會帝尊,誦習《洞經》三十九章,於是真仙之道畢矣,雲龍之會審矣,罪結之根散矣,上祖獲福命#12矣,兆勤之矣。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

  #1無:原誤作『元』,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2忽然:四庫本作『無極』。

  #3洞:四庫本無。

  #4繞:原誤作『澆』,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5合: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同,疑為『含』之誤。

  #6光:四庫本作『符』。

  #7公:按文例當作『君』。

  #8玉枕之下:此句下按文例疑脫『泥丸之後戶』五字。

  #9一:此下按文例疑脫『元』字。

  #10胎:四庫本缺。

  #11太無:四庫本作『太元』。

  #12命:四庫本作『佑』。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一

  稟生受命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

  紫元內二十四神回元經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內神、二十四真人,混氣變生,主仙上精,散解胞結,釋滯關元,二十四神所命乃得除脫也。兆能修存名字者,則治鎮一身,保守元精。欲解節結之法,當先祝之,乃得開關耳。此靈並是結氣之玄宗,成體之具神,連道雲霧,帶生煙煴,能致玉輦龍騎,千萬列行,同與一體,白日登天。此太一真人、二十四神,存玄元帝君上清乘飈欻之道也。常當安身靜心,正氣夷形,閉目內視,忘體念神,燒香盥練,存神守真,髣髴三八,藹暉玄英,行之十八年,太上命太微帝君、太一五神、化生混靈道君,從二十四真人,千乘萬騎,騁風攝雲,呼吸流昇,白日造天。存神之道,勿交非類,深室避事,栖精躡空,心存目想,微妙守冲,靜魂安形,則萬害不傷,百鬼避竄,千妖不行,消灾散禍,福慶不可勝紀。先叩齒二十四通畢,乃存思。

  腦神,名覺元子,字道都,形長一寸一分,色正白。

  髮神,名玄文華,字道衡,形長二寸一分,色玄。

  皮膚神,名通眾仲,字道連,形長一寸五分,色黃。

  目神,名虛監生,字道童,形長三寸六分,衣五色。

  項髓神,名靈謨蓋,字道周,形長五寸,色白素衣。

  膂神,名益歷輔,字道柱,形長三寸,半白玉素衣。

  鼻神,名冲龍玉,字道微,形長二寸五分,青白黃色衣。

  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歧,形長七寸,正赤色。

  右一身上部八景神童名字,先存之並如嬰兄之形,髣髴在身,各安其所。訖,乃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祝曰:

  上景八神,一合入身。帝君玄母,五神各陳。舉形遁化,流變適真。千乘萬騎,俱昇帝晨。白元無英,道養太賓。八靈翼體,玉華銜煙。恍惚十周,徑造日門。

  初存思之始,先三呼神名字。祝訖,又三呼神名字,令聲則出口,三部同爾。

  平旦、日中、夜半三時,恒存二十四神,以次念之,祝呼如上法。《高上寶神明科經說》曰:叩齒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扣天鐘;右右相叩,名曰搥天磬;中央上下相對相叩,名曰鳴天鼓。若卒遇凶惡不祥,當扣天鐘三十過。若經山辟邪,威神大祝,當搥天磬。若存思念道,致真招靈,當鳴天鼓。叩齒雖一,其實有左右上下也。故凶惡而畏天鐘之響,山神而懾天磬之動,招神而肅天鼓之震矣。玄音有節,希微內感,不可以一槩而求,不可以偶然而合也。千章萬事,皆當如此。叩齒之道演矣,鐘鼓之音別矣。是以道數不可乖錯,法術不可雜亂。乖錯則有暗昧之敗,雜亂則有囂毀之禍。非冥冥之無貫也,行冥貫之無序則道之不可成,事之不可驗,良由求真之途不得也。履迹踧之造,而多愆於世俗矣。扣天鐘三十過謂無他祝孤行此以除不祥耳。若有所案行,隨本法叩齒之多少,不必須扣三十過也。

  喉神,名百流放,字道通,形長八寸八分,九色衣。

  肺神,名素靈生,字道平,形長八寸一分,純白。

  心神,名煥陽昌,字道明,形長九寸,色赤。

  肝神,名開君童,字道青,形長六寸,色青黃。

  膽神,名龍德拘,字道放,形長三寸六分,色青黃綠。

  左腎神,名春元真,字道卿,形長三寸七分,數變白赤青五色無常。

  右腎神,名象地無,字道生,形長三寸五分,色白或黑。

  脾神,名寶元全,字道騫,形長七寸三分,色正黃。

  右一身中部八景神童名字,次存之並如嬰兒之形髣髴在身,各安其所。訖,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咒曰:

  中景八神,四變九飛。練魂正身,明景同暉。帝君解結,胎練四歸。上通玄母,散靈步威。得與八神,合輦齊扉。千乘萬騎,上登太微。

  胃神,名同來育,字道展,形長七寸,色黃。

  窮腸中神,名兆滕康,字道還,形長二寸四分,黃赤色。

  大小腸中神,名蓬送留,字道廚,形長二寸一分,色赤黃#1。

  胴中神,名受厚勃,字道虛,形長九寸一分,九色衣。

  胸膈神,名廣瑛宅,字道仲,形長五寸,色白。

  兩脅神,名辟假馬,字道成,形長四寸一分,赤白色。

  左陰左陽神,名扶流起,字道圭,形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色,在男存為左陽,在女存為左陰。

  右陰右陽神,名苞表明,字道生,形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色,在男存為右陽,在女存為右陰。

  右一身下部八景神童名字,後存之並如嬰兒之形,髣髴在身,各安其所。訖,乃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祝曰:

  下景八神,散形化靈。紫煙鬱生,含元守精。太一元父,帝君挺生。七爽免籍,司命記生。魂魄以安,五華育明。千乘萬騎,與我同并。先造太素,北揖上清。

  道一內神,名逮無馬,字道極生,形長一寸二分,紫色,男存曰道一內神,女存曰真元中靈。

  右一神極根之幽神,守中之上靈也。次又存之如嬰兒之狀,安坐其所。訖,乃叩齒二十四通,咽液二十四過,而微祝曰:

  玄上內真,養形侍晨,總紐攝綱,九度八旋。斗星內朗,宮館九陳。帝君合昌,九道七咽。出液內精,和灌眾神。五藏生華,反老童顏。千乘萬騎,與我昇天。上朝太陛,高揖玉晨。

  右一身寶,名內,字化,生之精神也。不知此名,則仙道不成矣。若解結之日,不先祝此者,則結節不解也。結節不解,必三魂失適,上元內喪,五老失明,帝君乖疏也。男存為童子之神,女存為女子之神,俱同一名字也。

  存二十四神,當以夜半去枕平卧,握固放體,氣調而微微,存思其身神,安念帝君,令髣髴居位,閉目內視之,如有不具,便當燒香平坐,閉目,握固兩膝上,精存眾神,祝行如法。其平旦、日中時,存神,自平坐而行之,勿令有見之者矣。皆內視臨閉目而存也。

  月一日夜半存神訖,又存兩目中有白無如雞子大,在面目前,須臾變成兩明鏡,徑九寸,以前後照我一體上,二十四神使洞鑒分明。,良久,乃心祝曰:

  大明寶鏡,分形散花。鑒朗元神,制却萬魔。飛行上清,披雲巾羅,役使千靈,封山召河。畢,五日一行之,所謂覆校內精,檢斂五神者也。常能行之,災害不生,而位登高仙。

  拂童之道,使徹見帝君、五神之法,常以甲子之旬庚午日日中時,取清水一升,以一銖真丹投水中,攪之左行三七過,祝曰:

  玄流朱精,生光八明。身神眾列,並來見形。徹視萬里,中達九靈。帝君映童,使我上清。祝畢,東向以洗目二七過。恒行之者,徹視萬神。祝當微言,以水向月建洗目,不常東向也。

  濟眾經

  太上道君告普光真人曰:五種煙煴,聚而成體,會其宿業,因而受識,輪轉其神,有其生也。因識受染,流入惡緣。處在昏衢,居於闇界,蔭蔽垢濁,魔獄禁形,長劫艱辛,失於明性,由是展轉迷波苦海中,未有一人求出離者。

  普光又問:煙煴之理,何處流來?闇界明性,是誰為主?神之與識,何處察形?識神是一,為復二耶?是一不合二名,是二各明何事?為善作惡,不審是誰?若神之所為,則神妙無方。既曰無方,則無過惡。識為惡者,識當異神。彼此罪罰,何容累及?何以扶我?聞神尊所說道品中善惡兩業必由於神,以是言之,識有何罪?臣之愚蒙,實所不了,伏惟哀愍,有以教之,勛萬劫因緣,一切咸荷!

  太上道君告普光曰:五無相結,乃有煙煴。觸業生形,因形能化,性理和合,是以為物。從識生變,神乃為用。識之與神,不一不異。何以故?法同源故。體則是識,五性相和;用黝為神,照於境智。神若無識,何所用智?識若無神,不能為理。譬猶荇菜而為和羹,五味相和,何曾別異?無菜則味不獨擅,無神則識不為用。是以用神為智,味菜為羹。以此論之,何曾有闇?眾生執著,是故無明。悟則是明,明無定處;迷則為闇,闇豈殊方?深愛為獄,形乃被拘;無愛無受,亦無所有。'譬如野外無人之鄉,十二時神何曾有地?墻垣既至,屋宇斯成,四方之神以效靈變。故其屋宇諸神盡在。眾生闇獄,亦復如是。神之來也,不知所從?神之去也,不知所往?惡業若成,獄則為業;罪咎若盡,亦不知無。且智有大小,神有尊卑,見神則曰無方,一切人應皆聖。何以故?同不同故。普光真人,汝今當知明闇神識盡於此也。

  說真父母

  天尊言曰:氣氣相續,種種生緣,善惡禍福,各有命根#2,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心由神也。形非我有,所以得生者,從虛無自然中來,因緣寄胎,受化而生。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主父母也。真父母不在,此父母貴重尊高無上。今所生父母,我寄備因緣,稟受養育之恩,故以禮報而稱為父母焉。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寄之為屋宅,因之為營構,以舍我也。附之以為形,示之以有無,故得道者無復有形也。及無身神也,一身神並一,則為真身,歸於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

  《帝君九陰經》曰:欲變化分形,隱淪八方,匿軀藏影,入室造冥,來致萬物,招制邪魅者,當常齋修帝君九陰之精思也。

  北斗第一星中名太上宮,宮中有帝君變隱逃元。內妃名太一法怛,字幸正扶,著黃錦帔丹青飛裙,頹雲髻。

  第二星中名中元宮,宮中有帝君保胎化形。內嬪名太一三瓮,字羅朱嬰,著赤錦帔綠羽飛裙,頹雲髻。

  第三星中名真元宮,宮中有帝君六遁七隱。上元丹母名太一虛夷,字仲雙兆,著青錦帔繡羽華飛裙,頹雲髻。

  第四星中名紐幽宮,宮中有帝君匿景藏光。中元內妃名太一七烈,字橫單槃,著紫錦帔黃華羽裙,頹雲髻。

  第五星中名綱神宮,宮中有帝君變體易景。斗中大女名太一鬱書,字疇丘蘭。著朱錦帔紫青飛裙,頹雲髻。

  第六星中名紀明宮,宮中有帝君隱迹散眾,斗中中女名太一氣精,字抱定陵。著朱錦帔青綉飛裙,頹雲髻。

  第七星中名關會宮,宮中有帝君分景萬形。斗中少女名太一郁墨,字天凡,著朱錦帔青華明羽裙,頹雲髻。

  第八星中名帝席官,宮中有帝君化日月水火。斗中高皇左夫人名太一石啟珠,字落茂華,著紫錦帔綉羽飛丹裙,頹雲髻。

  第九星中名上尊宮,宮中有帝君化金石山河,斗中高皇右夫人名太一條,字雲育玄,著綠錦帔翠羽華裙,頹雲髻。

  右九帝君、九星斗中宮,隱妃九陰名字,若祝說之時,但說位號名字耳,勿道著衣帔及頭髻下也。子能知帝君九陰者,昇晨上天,位為上清真人,兆在世終身不受哭泣灾殃,太陰之神衛從,萬靈之精拜謁,分形散變,混合天地。此.太陰九妃者,乃帝君之陰宮神也。兆行道解結,奉符上籍,安魂制魄,化生體神,道炁延精,以求長生。而不知帝妃之名字,行九陰以混合者,亦萬不得仙也。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明堂正方一寸,帝君、太陰九妃常居其中,恒以月之偶日齋,用生炁時燒香,入別室,坐卧任意,瞑目,良久,存帝君安坐在太極紫房中;又存太一五神在六合中;又存北斗九星在心中;又存太陰九妃在明堂中;又存太微童子干景精對立帝君前,童子左手把五符,右手把五籍;又存兆之形立童子後;又存太陰九妃從明堂中上入太極紫房中,以次橫列立兆後;又存太一五神從六合中上入太極紫房中,以次橫列立太陰九妃後。都畢,於是帝君眾神倏欻一合大變,共為一人。一人如嬰兄始生之狀,名曰無常童子,字變化。左手把九星,頭戴日,口銜月。童子以日月九星之光,映燻兆一身,內外洞徹,自覺兆一身通赤如火之炎,無復表裏,表裏皆炯炯然也。此為帝君、太一九陰混合變化萬形也。良久,畢,叩齒二十四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洞天神光,回曜紫清。玄陰九晨,隱淪絕冥。斗中夫人,三女散形。神妃內化,萬物立成。電光雷激,雲霧流零。九變十化,生丹起青。太一九女,合化混停。無常縱遁,淪虛館冥。錦帔華袂,紫羽飛裙。左佩隱符,右帶虎文。銜火戴斗,手把絕幡。傍麾八風,四掣景雲。逍遙天綱,化蕩七元。蔽伏山河,巔回五辰。日月塞暉,列宿失真。分形作百,化軀入千。在火為火,入林為林。居水為水,入山為山。所求忽至,所召已前,倏欻適心,盼目立臻。千種萬物,隨心所言。帝君在形,太上玉晨。無英同景,四文白元。永生天地,保養我身。口有所道,隨意化遷。玉童奉侍,玉華執巾。神妃獻香,四真同軒。事事物物,皆如我言。畢。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一

  #1黃:叢刊本、輯要本同,四庫本無。

  #2根:四庫本作『存』。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二

  雜修攝

  養性延命錄并序

  夫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於#1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若能游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縈#2於懷抱,躁撓未能自遣,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夭傷之患也?余因止觀#3微暇,聊復披覽《養生要集》。其集乃前彥張湛道林之徒,翟平黃山之輩,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寶育,或鳩集仙經真人壽考之規,或採摭彭祖、李聃長齡之術#4,上自農黃已#5來,下及魏晋之際,但有益於養生乃無損於後患#6。諸本先皆記錄,今略取要法,刪棄繁蕪,類聚篇題#7,號為《養性延命#8錄》。庶#9補助於有緣,冀憑#10以濟物耳。

  《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11,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12,日月並列。

  《老君#13道經》曰:谷神不#14死河上公曰:谷,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15藏盡傷,則五神去矣#16,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於人為鼻;牝、地也,地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17,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18,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與地通#19,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20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21》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九竅四關也#22。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23,動#24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25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26,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27之性,尋無窮#28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智矣,又為#29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30不散。

  《老君#31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黃老經玄示#32》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於神。不以精#33施,故能與天合德;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象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以氣化者,生可冀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嚴君平《老君指歸》#34曰: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指#35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大有經》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36?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

  《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泆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時#37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雒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繫之在肺#38,終身無患。

  《孔子家語》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類;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靈龜是;食穀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盧。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太史公司馬談#39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闇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

  《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乃#40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41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争,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無多者,幾乎#42真人大計。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43之異也。田夫壽,膏梁夭,嗜慾多少#44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繁簡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胡昭曰:目不欲視不正之色、耳不欲聽醜穢之言,鼻不欲向羶腥之氣,口不欲嘗毒辣#45之味,心不欲謀欺詐之事,此辱神損壽。又居常而歎息,晨夜而吟嘯不止#46,來邪也。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47,先去亂神犯性之事#48,此財嗇神之一術也。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自然者,則是華池。華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則不飢也。

  《老君尹氏內解》曰:唾者,漱#49為醴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拘#50,降為甘露。故口#51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藏潤身,流利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宗之而生也。

  《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减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持#52,盡順養之宜者,則靜亦可養,躁亦可養。

  韓融元長曰: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然美物難將而易過,養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53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今時之人,年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不妄動作,故能形#54與神俱,盡終其天命,壽過百歲;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慾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陰陽,治生起居無節無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55》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灶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義#56,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天知人情,無謂闇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人為陽善,正人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正#57人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響。

  老君曰: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受先人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餘福也。

  《名醫叙病論》曰: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争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58筋肉,血氣將無,經脈便壅,內裏#59空疏,惟招眾#60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嶽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於玆矣。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內氣、胎息#61爾,可得千歲,欲長生無限者,當服上藥。

  仲長統曰:蕩六情五性#62,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63祖、老聰庶幾,不然彼何為與人者同類,而與人者異壽?

  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踰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張湛云:凡貴權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死亡非妖歹羊外侵,直由冰炭內煎,則自崩傷中嘔血;始富後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為攣貧富之於人,利害猶於權勢,故痾疹損於形骸。動勝寒,靜勝熱,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精氣清净,乃與道合。

  《莊子》曰:真人其#64寢不夢。

  《慎子》云:晝無事者夜不夢。

  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云: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聽#65,莫強食飲,莫大#66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張湛《養生集叙》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

  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二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薰皺#67,必損年壽也。

  皇甫隆問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達,其養性法則可施用#68,大略云: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减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少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嵇康亦云:道養得理,上可壽千歲,下可壽百歲#69。

  彭祖曰: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凉,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重衣厚褥#70,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飽厭妖,以致聚結之疾;美色妖麗,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71耽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聖賢或失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經#72服藥損傷,血氣不足,內#73理空疏,髓腦不實,內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風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讒。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誡勿施精,施精命夭殘。勿大溫消骨髓,勿大寒傷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驚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樂,勿念內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長生。

  雜戒忌禳灾#74祈善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暖失節傷人,陰陽不交傷人。凡交,須依導引諸術。若能避眾傷人事,而復曉陰陽之衛,則是不死之道。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用精令人氣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洩痢。俗人但知貪於五味,不知有元氣可飲。聖人知五味之毒焉#75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精氣息#76應也。唾不咽則氣#77海不潤,氣海不潤則津液乏,是以服元氣、飲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沐浴無常不吉,夫婦同浴不吉。

  新沐浴及醉飽、遠行歸還大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丈夫勿頭北向卧,令人神#78不安,多愁忘。

  勿跂井,今古大忌。

  若見十步地墻,勿順墻坐外,被風吹發癲癢疾。

  勿怒目久視日月,使目睛失明。

  凡大汗勿脫衣,不慎多患偏風半身不遂。

  新沐浴訖,不得露頭當風,不幸得大風刺風疾。

  觸寒來勿面臨火上,成癇,起風眩頭痛。

  勿#79跂床懸腳,久成血痺,足重腰疼。

  凡腳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疾#80。

  久忍小便,脈#81冷,兼成冷痹。

  凡食熱物汗出勿盪風,發疰頭痛,令人目澀饒睡。

  凡欲眠勿歌咏,不祥。眠起勿大語,損人氣。

  凡飛鳥投人不可食,鳥若開口及毛下有瘡,並不可食之。

  凡熱泔洗頭,冷水濯,成頭風。

  凡人卧頭邊勿安火爐,令人六神不安#82。

  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乃聖人之常法也。

  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夜卧勿覆頭,婦人勿跂竈坐,大忌。

  凡唾不用遠,遠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

  凡人魘,勿點燈照定,魘死暗喚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喚。

  凡人卧勿開口,久成病渴,並失血色。

  凡旦起勿以冷水開目洗面,令人目澀、失明、饒?。

  凡行途中觸熱,逢河勿洗面,生鳥?。

  人睡訖忽覺,勿飲水更卧,成水痹。

  凡時病新汗解,勿飲冷水,損人心腹,不平復。

  凡空腹不可見聞臭屍氣,入鼻令人成病。

  凡欲見死屍,皆須先飲酒及咬蒜,辟毒氣。

  凡小兒不用令指月,兩耳後生瘡欲斷,名月會#83瘡,搗蝦?末傅#84即差,并別餘瘡並不生。

  凡產婦不可見狐臭人,善#85令產婦著腫。

  凡人卧不用隱膊下#86,令人六神不安。

  凡卧,春夏欲得頭向東,秋冬頭向西,有所利益。

  凡丈夫,飢欲得坐小便,飽則立小便,令人無病。

  凡人睡欲得屈膝側卧,益人氣力。

  凡外欲得數轉側,語#87笑欲令至少,莫令聲高大。

  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雖云早起,莫在雞銘前,晏起莫在日出後。

  冬日天地閉,陽氣藏,人不欲作勞出汗,發洩陽氣,損人。

  新沐浴訖,勿當風、結髻,勿以濕髻卧,使人患頭風,眩悶、髮禿、面腫、齒痛、耳聾。

  濕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令發瘡及患風#88。

  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門願還某甲去歲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有#89祠寵之規,咸欲體合真靈,護生者也#90。

  仙經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氣大如雞子,內赤外黃,辟眾邪延年也。欲卻眾邪百鬼,常存念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氣在外,白氣在內,以覆身辟眾邪鬼魅。

  老君曰:凡人#91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視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竈罵詈三不祥;以足向火四不祥,夫妻畫合五不祥,怨恚師父六不祥。

  凡人旦起常#92言善事,天與之福。凡#93言奈何歌嘯,名曰請禍。

  慎勿上牀卧歌,凶。始卧伏卧床,凶。飲食伏床,凶。以匙筋擊盤上,凶。

  司陰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陰禍,司陰白之於天,天則考人魂魄。司殺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惡言,司殺白之於司命,司命記之,罪滿即殺。二神監口,惟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舌者,身之兵革,善惡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

  飲#94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雞鳴、平旦、日中、哺時、黃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飲之,每飲輒滿口,咽之延年。

  髮血之窮,齒骨之窮,爪筋之窮,千過梳髮髮不白,朝夕啄齒齒不齲,爪不數截筋不替。

  人常數欲照鏡,謂之存形,形與神相存,此其意也。若矜容顏色自愛玩,不如勿照。

  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湯沐浴,令人光澤,不病不老。

  月蝕宜救。人除殃#95,活萬人,與天同功天不好殺,聖人則之。知不好之者,是助天地長養,故招勝福。

  善夢可說,惡夢默之,則使之延命#96也。

  服氣療病

  《元陽經》曰:常以鼻內氣,含而漱滿,舌料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當少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97行則生病。

  《玄示》#98曰: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志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暢,四溢修守,關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自出。

  彭祖曰:常閉氣內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其身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於髮端,皆令所在覺其氣雲行體中,起於鼻口,下達十指末,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藥灸刺。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周身則解矣。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當先達解其理趣。又宜空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滯,不得空流,或致瘡癤,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魚、生菜、肥肉,及喜怒憂恚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凡欲學行氣,皆當以漸。

  劉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長存。謂鼻內氣為生#99也。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徐而舒之,但#100令鼻內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

  《服氣經》曰: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務寶其精。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後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101卧,暝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捲#102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息,華蓋明#103。華蓋明則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忤人也。凡行氣,以鼻內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104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105,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106噓呬。道家行氣,多不欲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於仙經。行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若天惡風猛、大寒大熱時,勿取氣。

  《明醫論》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既用,二藏先損,心腎受邪,府臟俱病。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五勞則生六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六極即為七傷,七傷故變為七痛,七痛為病,令人邪氣多正氣少,忽忽喜怒悲傷,不樂飲食,不生肌膚,顏色無澤,髮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風偏枯筋縮,四肢拘急攣縮,百關隔塞,羸瘦短氣,腰腳疼痛。此由早娶,用精#107過差,血氣不足,極勞之所致也。凡病之來,不離於五臟,事須識相#108。若不識者,勿為之耳。心藏病者,體#109有冷熱,呼吸二氣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脹滿,噓出之;脾藏病者,體上游風飁飁,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已上十二種調氣法,但#110常以鼻引氣,口中吐氣,當令氣聲逐字吹呼噓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須恭敬用心為之,無有不差#111,此即愈病長生要術也。

  導引按摩

  《導引經》云:清旦未起,啄#112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滿#113唾,三咽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114顧,左右自搖曳,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極三。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115,不息,復三。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尤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116目四眥,令人目明。

  按經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於四小指下,□#117之,積習不止,即眼中亦不復開。一說云:令人不遭魔魅。

  《內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但為損者,有輕重耳。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滿#118咽之,若恒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119生津液,此大要也謂取津液,非咽核也。

  常每旦啄#120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次則#121以舌漱漏滿口中津液,咽之#122,三過止。次摩指少陽令熱,以熨目,滿二七止,令人目明。

  每旦初起,以兩手掩#123兩耳極,上下熱授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次又啄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復以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聾。次又引兩鬢髮舉之一七,則總取髮兩手向上,極勢檯上一七,令人血氣通,頭不白。

  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

  又法: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夜欲卧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乾浴,辟風邪。峻坐,以左手托頭,仰,右手向上盡勢托,以身并手振動三,右手#124托頭振動亦三,除人睡悶。

  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峻坐,兩手托?,盡勢振動三,令人面有光澤生。

  平#125旦起,未梳洗前,峻坐,以左手握右手於左陛上,前卻盡勢按左?三;又以右手握左手於右陛上,前卻授右?亦三;次又#126兩手向前,盡勢推三;次又叉兩手向胸前,以兩肘向前,盡勢三次;直引左臂,捲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勢,盡力為之,右手挽弓勢,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盡勢,右亦然;次捲兩手,向前築各三七;次捲左手盡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療背膊臂肘勞氣。數為之,彌佳。

  平旦便轉訖,以一長拄杖策腋,垂左腳於床前,徐峻,盡勢掣左腳五七迴#127,右亦如之,療腳氣疼悶,腰腎#128冷氣、冷痹及膝冷#129,並主之。日夕三掣,彌佳。勿大飽及忍小便,掣如不用拄杖#130,但遣所掣,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亦得。

  晨夕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髮不白。梳訖,以盥花及生麻油搓頭頂上,彌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

  旦欲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隨有津液便咽之。訖,以水漱口,又更以鹽末揩齒,即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合許,熟漱。取鹽湯吐洗兩目,訖,以冷水洗面,不#131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齒得堅净,目明無淚,永無□齒。

  平旦洗面時漱口訖,咽一兩咽冷水,令人心明净,去胸臆中熱。

  譙國華佗善養性#132,弟子廣陵吴普、彭城樊阿授#133術於佗。佗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人身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漢時有道士君倩者,為導引之術,作猿#134經鵄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也。吾有一術,名曰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135導引。體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體輕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喫食如少壯也。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136,卻二擲,長引腰,乍却#137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過也。

  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138腳,伸縮亦三亦二也。

  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鈎卻立,按頭各七。

  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139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140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塗身,消穀食益#141,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兩手相叉,伸臂股,導引諸脈,勝於湯藥。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消。夏天為之,令人凉矣#142。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二

  #1於:道藏本作『為』。

  #2縈:原誤作『榮』,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此句道藏本作『得喪恒切於懷』。

  #3止:原誤作『正』,據道藏本改。

  #4或採摭彭祖、李聃長齡之術:道藏本作『或得採彭鏗、老君長齡之術』。

  #5已:道藏本作『以』。

  #6乃無損於後患:道藏本作『及招損於後患』。

  #7題:此下道藏本有『分為上下兩卷,卷有三篇』二句。

  #8命:原作『年』,據本卷篇目及道藏本改。

  #9庶:道藏本作『擬』。

  #10憑:此下道藏本有『緣』字。此句下另起行道藏本有篇題作『教誠篇』。

  #11謂煉五石也:四庫本作『謂餌五英也』。

  #12與天地相弊:道戴本作『與天相異』。

  #13老君:道藏本作『混元』。

  #14不:此上道藏本有『則』字。

  #15五:原本及叢刊本並誤作『 三J ,據四庫本、輯要本及道藏本改。

  #16矣:道藏本無。

  #17清:此下道藏本有『微』字。

  #18濁:此下道藏本有『滯』字。

  #19故口與地通:道藏本無,按文例疑為衍文。

  #20元:道藏本作『原』。

  #21老君德經:道藏本作『混元道德經』。

  #22謂九竅四關也:道藏本作『謂之九竅而四關也』。

  #23生:此下道藏本有『也』字。

  #24動:此下道藏本有『皆』字。

  #25涯:道藏本作『極』。

  #26常在於智用:道藏本作『恒在於智困』。

  #27根:道藏本作『限』。

  #28窮:道藏本作『趣』。

  #29為:此下道藏本有『智』字,義更完整。

  #30志:道藏本同,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氣』,義更勝。

  #31老君:道藏本作『混元』。

  #32示:原作『禾』,據道藏本改,下同。

  #33精:道藏本作『生』。

  #34《老君指歸》:道藏本作『《老子指歸》』。

  #35指:道藏本作『計』。

  #36耶:原本及叢刊本、輯要本均無,據四庫本及道藏本補。

  #37時:原作『地』,據道藏本改。

  #38系之在肺:輯要本同,叢刊本無『在』字,四庫本作『繫之心肺』道藏本作『系在心肺』。

  #39談:原作『論』,據道藏本改。

  #40乃:道藏本無。

  #41志:原誤作『忘』,據道藏本及輯要本改。

  #42幾乎:接近於。

  #43勞:道藏本作『恡』。

  #44多少:道藏本二字互倒。

  #45辣:道藏本作『刺』。

  #46不止:道藏本作『干正』。連屬下句。

  #47靜慮:道藏本作『靜身損慮』。

  #48之事:道藏本無。

  #49漱:道藏本作『凑』。

  #50拘:道藏本作『浮』。

  #51口:原作『曰』,據道藏本改。

  #52持:道藏本作『將』。

  #53堪:道藏本作『湛』。

  #54形:道藏本無。

  #55老子:道藏本作『老君』。

  #56君臣之義:道藏本作『仕祿之業』。

  #57正:道藏本作『賊』。

  #58乏:道藏本作『貶』。

  #59內裏:道藏本作『肉理』。

  #60眾:道藏本作『蠱』。

  #61胎息:原誤作『息但』,據道藏本改。

  #62五性:原誤作『之者』,據道藏本改。

  #63彭:此上道藏本有『其』字。

  #64其: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不』。

  #65久聽:此上道藏本有『久視』二字。

  #66大:此下道藏本有『沉』字。

  #67皺:道藏本作『奸』。

  #68其養性法則可施用:道藏本竄入正文。

  #69百歲:道藏本作『百年』。

  #70重衣厚搏:此上道藏本有『彭祖曰』三字。

  #71荒:道藏本作『發』。

  #72經:道藏本作『徑』。

  #73內:道藏本作『肉』。

  #74灾:道藏本作『害』。

  #75毒焉:道藏本作『生病』。

  #76息:道藏本作『自』。

  #77氣:道藏本無,下同。

  #78神:此上道藏有『六』字。

  #79勿:此上道藏本有『凡汗』二字。

  #80疾:道藏本作『痙』。

  #81脉:道藏本作『膝』,《諸病源候論》卷一『風痺候』曰:『忍尿不便,膝冷成痺』。

  #82令人六神不安:此上道藏本有『令人頭重、目赤、鼻干。凡卧訖,頭邊勿安燈』 十六字。

  #83會:道藏本作『蝕』,疑為『食』之誤。《諸病源候論》卷五十『月食瘡候』曰:『世云小兒見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則令耳下生瘡,故呼為月食瘡也。』

  #84傅:通『敷』。

  #85善:道藏本作『能』。

  #86凡人卧不用隱膊下:道藏本作『凡人卧不用於窗構下』,於義更通。

  #87語:此上道藏本有『微』字。

  #88風:此下道藏本有『瘙癢』二字。

  #89有:道藏本作『崇』。

  #90護生者也:道藏本作『護衛真生者』。

  #91人:原誤作『入』,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2常:道藏本作『恒』。

  #93凡:道藏本作『勿』。

  #94飲:道藏本作『食』,下同。

  #95人除殃:道藏本作『活人除殃』,句意更完整。

  #96使之延命:道藏本作『養性延年』。

  #97不:原作『冰』,據道藏本改。

  #98示:原作『未』,據道藏本改。

  #99生:此下道藏本有『口吐氣為死』五字。

  #100但:道藏本作『常』。

  #101偃:藏本作『僵』。

  #102捲:通『拳』,道藏本作『拳』。

  #103華蓋明:此下道藏本有注文『華蓋,眉也』四字,但無正文『華蓋明』三字。

  #104溫:此上道藏本有『時』字。

  #105吹以去熱,呼以去風:道藏本作『吹經去風,呼以去熱』。

  #106多:道藏本作『率』。

  #107用精:四庫本作『房事』。

  #108相:道藏本作『根』。

  #109體:四庫本作『面』。

  #110但:道藏本作『依』。

  #111不差:四庫本作『怠倦」。

  #112啄:此上道藏本有『先』字。

  #113滿:原誤作『漏』,叢刊本、四庫本同,據道藏本改。

  #114鴉:道藏本作『鴉』。

  #115了戾:道藏本作『了捩』。

  #116按:道藏本作『搔』 。

  #117□: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皆作『把』。

  #118滿:原誤作『漏』,據道藏本改。

  #119愛氣:噯氣。『愛』同『噯』。

  #120啄:原作『琢』,據道藏本改。

  #121『次則』句:疑有訛奪,道藏本作『次則以舌攪漱口中津液』。

  #122咽之:此上道藏本有『滿口』二字。

  #123掩:道藏本作『叉』。

  #124手:原無,據道藏本補。

  #125平:原誤作『生』,據道藏本改。

  #126又:此下道藏本有『叉』字。

  #127迴:道藏本無。

  #128腎:此下道藏本有『間』字。

  #129膝冷:此下道藏本有『腳冷』二字。

  #130掣如不用拄杖:道藏本作『掣如無杖』 。

  #131不:此上道藏本有『必』字。

  #132性:道藏本作『生』。

  #133授:道藏本作『受』。

  #134猿:道藏本作『熊』。

  #135常:應作『當』,形近之誤。《三國志.華佗傳》作『當』。

  #136擲:道藏本作『躑』,下同。

  #137乍卻:道藏本作『側腳』。

  #138伸:道藏本無。

  #139鼓:道藏本作『用』。

  #140距:道藏本作『趾』。

  #141消穀食益:道藏本作『消穀氣,益氣力』。

  #142矣:道藏本作『不熱』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三

  雜修攝

  攝養枕中方

  太白山處士孫思邈撰

  夫養生繕性,其方存於卷者甚眾。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於澄神內觀,游玄採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尋設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從心,術即不驗。誠由前之誤交切而難遣,攝衛之道賒遠而易違,是以混然同域,絕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論之未備,所以將來志士覽而懼焉。今所撰錄,並在要典。事雖隱秘,皆易知易為,以補斯闕。其學者不違情欲之性,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玩,而顧盻可法。旨約而用廣,業少而功多。余研廉方書,蓋亦久矣。搜求秘道,略無遺餘。自非至妙至神,不入玆錄;誠信誠效,始冠於篇。取其弘益,以貽後代。苟非其道,慎勿虛傳;傳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為一卷,與我同志者寶而行之云爾。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處屯危,不能自慎而能尅濟者,天下無之。故養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與論養生之道也,故以自慎為首焉。

  夫聖人安不忘危,恒以憂畏為本。營無所畏忌,則庶事隳壞。《經》曰: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憂畏,朋友遠之;治家者,不以憂畏,奴僕侮之;治國者,不以憂畏,鄰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憂畏,道德去之。故憂畏者,生死之門,禮教之主,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無憂畏,則身名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廣;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勛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治,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死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其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得害,陸行虎兕不能傷,處世謗讟不能加。善知此者,萬事畢矣。

  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踰年,飲食不可廢於一日,為益既廣,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伐,觸其禁忌,更成沉毒。緩者積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後迄秋分,勿食肥膩餅□之屬。此與酒漿果瓜相妨。或當時不覺即病,入秋節變生多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欲知自#1慎者,當去之於微也。

  夫養性者,當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争,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脉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唯無多無少,幾乎道也。故處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簡之殊也。是故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夫常人不可無欲,又復不可無事,但約私心,約狂念,靖躬損思,則漸漸自息耳。

  封君達云: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恒去肥濃,節鹹酸,减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又魚膾生肉,諸腥冷之物,此多損人,速宜斷之,彌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謀欺詐惡事,此大辱神損壽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飽饜妖,以致疝結之病;美色妖麗,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發狂之迷;謀得戰勝,取亂兼弱,以致驕逸之敗。斯蓋聖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養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聽、久視,不強食,不強飲,亦不可憂思愁哀。飢乃食,渴乃飲。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約五里,無病損。日夕有所營為,不住為佳,不可至疲極,不得大安無所為也。故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不息也。

  想爾曰想爾蓋仙人名:勿與人争曲直,當减人籌壽。若身不寧,反舌塞喉,嗽漏,咽液無數,須臾即愈。道人疾,閉目內視,使心生火,以火燒身,燒身令盡,存之,使精神如髣髴,疾即愈。若有痛處,皆存其火燒之,秘驗。

  仙經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不得與夫妻同席、言語、面會,必當清净,沐浴不寢,警備也。

  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犬肉。

  凡服藥,勿向北方,大忌。

  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損年壽。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卻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見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與女人同處。

  仙道忌十敗

  一勿好淫,二勿為陰賊凶惡,三勿酒醉,四勿穢慢不净,五勿食父命#2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殺一切昆蟲眾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視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節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鱗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臟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殺伐樹木,勿以五月五日見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將席,勿以八節日雜處。

  學仙雜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饗其饌。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競;或胎神所憎,三宮受惡之時也。若能奉修則為仙材,不奉修失禁,則為傷敗。

  夫陰丹內御房中之術,七九朝精吐納之要,六一迥丹雄雌之法,雖獲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雖均至化,而太上不以為高。未弘至道,豈睹玄闥?勿親經孕婦女,時醑華池,酣鬯自樂,全真獨卧。古之養生,尤須適意,不知秘術,詎可怡乎?勿抱嬰兒,仙家大忌。

  夫建志內學,養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靈氣。如學道者,每事須令密。泄一言一事,輒减一筭。一筭,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閉目內視。學道者,常當別處一室,勿與人雜居,著净衣燒香。

  凡書符當北向,勿雜用筆硯。

  凡耳中忽聞啼呼及雷聲、鼓鳴,若鼻中聞臭氣血腥者,並凶兆也。即燒香、沐浴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護。行陰德,為人所不能為,行人所不能行,則自安矣。

  夫喜怒損志,一展樂害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習真者,都無情慾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於胸中,則真感不應,靈女上尊不降。陰氣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賴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對求,要言不可以偶聽,慎之哉!

  導引

  常以兩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澤,斑皺不生。行之五#3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項,目向南視,上使項與手争,為之三四。使人#4精和,血脉流通,風氣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動身體,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內著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周匝,熱,溫溫如也。順髮摩頂良久,摩兩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氣不干。都畢,咽液三十過,導內液咽之。又欲數按耳左右,令無數,令耳不聾,鼻不塞。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每坐常閉目內視,存見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兩眦兩眦,目睛明也,閉氣為之,氣通乃止。□ 周而復始行之,周視萬里。

  常以手按兩眉後小穴中此處,目之通氣者也,三九過。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及顙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過,皆無數時節也。畢,以手逆乘額上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髮際中。常行之,勿語其狀,久而上仙。修之時,皆勿犯華蓋華蓋,眉也。

  行氣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氣,服餌。凡此三事,亦階淺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術,列叙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故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獸,可以止瘡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飢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復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夫善用氣者,噓水,水為逆流;噓火,火為滅炎;噓虎豹,虎豹為之伏匿;噓瘡血,瘡血則止。聞有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便遙為噓咒我手,男左女右,彼雖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當作九之氣,亦登時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靜,所以修道難成。

  凡行氣之道,其法當在密室閉戶,安牀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閉氣,自止於胸隔,以鴻毛著鼻上,毛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當以漸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魚肉及喜怒憂恚而引氣者,非止無益,更增氣病,上氣放逆也。不能閉之,即稍學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氣,更潝之。能十二息氣,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氣,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後生氣時閉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以手下籌,能至於千,即去仙不遠矣。

  凡吐氣,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霧、惡風、猛寒,勿行氣,但閉之,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煩,但不思念一切,則心常不勞。又復導引、行氣、胎息,真爾可得千歲。更服金丹大藥,可以畢天不朽。清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晝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環,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黃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無數。若修存之時,恒令日月還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與目瞳合,氣相通也。所以倚運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衛護,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還入明堂中,須臾百邪自滅,山居恒爾。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從口入,使照一身之內,與日共光相合會。當覺心腹霞光映照。畢,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關通暢,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廢,使人聰明朗徹,五臟生華。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是也。一一有服色姓名出《黃庭經》中,男子長九分,女子長六分。

  昔黃帝到峨媚山,見皇人於玉堂中。帝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長生飛仙,則唯金丹;守形卻老,則獨真 一。故仙重焉。凡諸思存,乃有千數,以自衛率多,煩雜勞人,若知守一之道,則一切不須也。

  仙師曰:凡服金丹大藥,雖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藥,餌八石,適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禍,或為百鬼所枉,或為太山橫召,或為山神所輕,或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經》中。

  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

  夫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具,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氣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聖。氣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依銘煉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净慮。氣海若俱,自然飽矣。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後通七候,神靈變化,出沒自存,峭壁千里,去住無礙,炁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迴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喫但喫,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觀耳。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准定矣。

  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類,形悅心安,通靈徹現。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僊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彩雲捧足。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遶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聖文矣。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三

  #1自:四庫本作『此』。

  #2父命:四庫本作『父母』,義更勝。

  #3五:四庫本作『三』。

  #4人:四庫本作『真』 。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四

  雜修攝

  太清導引養生經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能隨風上下,至高辛氏時猶存。導引術云:導引除百病,延年益壽。

  朝起布席東向為之,息極乃止。不能息極,五通止。此自當日日習之,久久知益。

  常以兩手叉頭上,挽至地,五潝五息,止脹氣。

  又側卧,左肘肘地,極,掩左手腦,復以右手肘肘地,極,掩右手腦,五息止,引筋骨。

  以兩手據右膝上,至腰胯,起頭,五息止#1,引腰氣。右手據腰左膝、右手極上#2引,復以左手據腰右膝,左手極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氣。

  左手據腰,右手極上引,復以右手據腰,左手極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氣。

  叉手胸脅前,左右搖頭不息,自極止,引面耳,邪氣不復得入。

  兩手支腰下,左右自搖,自極止,通血脉。

  兩手相叉,極左右,引肩中氣。

  兩手相叉,反於頭上,左右自調,引肺、肝中氣。

  兩手叉胸前,左右極,引除皮膚中煩氣。

  兩手相叉,左右舉肩,引皮膚氣。

  正立,左右搖兩?#3,引腳氣。

  甯先生導引養生法

  蝦蟆龜鱉等氣法附

  甯先生者,黃帝時人也。為陶正,能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導引行氣,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還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丹去尸存乃夭。所以導引者,令人肢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理行之,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骨節堅強,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風,病固,□□不隨,耳聾不聞,頭眩癲疾,飲逆上氣,腰脊#4苦痛,皆可按圖視像,於其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氣者.則可補於中,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解髮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令髮黑不白。

  東向坐,不息再通,以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宿息肉,愈。

  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無數;伏前側坐,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還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欬。

  抱兩膝,自企於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頭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於地,不息九通,東首,令人氣,上下通徹。鼻內氣,愈贏弱,不能從陰陽法,大陰霧勿行之。

  蝦蟆行氣法

  正坐,自動搖臂,不息十二通,愈勞及水氣。

  左右側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卧;左有飲病,左側卧。有不消者,以氣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時,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頭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兩手從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內曲,利腰尻完,治淋遺溺愈。

  箕踞,交兩腳,手內並腳中,又叉兩手,極引之,愈寐中精氣不泄矣。兩手交叉頤下,自極,致肺氣,治暴氣欬。

  舉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腳上掩左腳,愈尻完痛。

  舉手交頸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極;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極,皆治骨節酸疼。

  掩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血久瘀,為之愈佳。竪#5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顧頸痛。

  以右手從頭上來下,又挽下手,愈頸不能反顧視。

  坐地,掩左手馴口右手指搭肩挽之,傾側,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龜鱉等氣法

  龜鱉行氣,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內氣,愈塞不通。反兩手據膝上,仰頭像鱉取氣,致元氣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陰陽從,數至不倦。以左手急捉髮,右手還項中,所謂血脉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曰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

  坐地,以兩手交叉,又其下,愈陰滿。

  以兩手捉繩,轆鱸倒懸,令腳反在其上,愈頭眩風癲。

  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中,愈不專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不能受食,吐逆。

  東向坐,仰頭,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沬滿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氣,低頭,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飲宿食,從下部出,息愈。

  龍行氣,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陽明仰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腳足溫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兩手著項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氣即吐之。

  潝月精法

  潝月精,凡月初出時、月中時、月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潝月精八咽之,令陰氣長,婦人潝之,陰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舉兩手臂,不息,沒。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免痿、尻筋急。

  箕踞,以兩手從曲腳入據地,曲腳加其手,舉尻,其可用行氣,愈淋瀝乳痛。

  舉腳,交叉項,以兩手據地,舉尻,持任息極,交腳項上,愈腹中愁滿,去三蟲,利五臟。

  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衝、腫痛、寒疾。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臟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髮白復黑。

  彭祖導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歷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導引法云:導引除百病,延年益壽要術也。

  凡十節,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欲為之,常於夜半至雞鳴,平旦為

  之。禁飽食沐浴。

  一、凡解衣被,卧,伸腰,瞑少時,五息止,引腎氣,去痟渴,利陰陽。

  二、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九竅。

  三、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腹#6脊痹、偏枯,令人耳聰。

  四、兩足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欬逆上氣。

  五、踵內相向,五息止。除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六、掩左脛,屈右膝內厭之,五息止。引肺氣,去風虛,令人目明。

  七、張腳兩足指,五息止。令人不轉筋。

  八、仰卧,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九、外轉兩足,十通止。治諸勞。

  十、解髮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掐兩脉邊五通,令人目明、髮黑不白,治頭風。

  王子喬導引法凡三+四事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病。導引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解衣披髮,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內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復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無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免股胻,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動,腹鳴氣,有外聲,足則溫,成功之士何疾而#7已。喉嚨如白銀環一,十重,擊膺,下去得肺。肺色白澤,前兩葉高,後兩葉卑。心擊其下,上大下銳,大率赤如茄華未拆,倒懸著肺下也。肝又繫其下,色正青,如鳬翁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後四葉卑。膽擊其下,如綠綈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黃如金鑠也。腎如兩伏鼠,挾脊,直齊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肝藏魂#8,肺藏魄,心藏神,脾#9意,腎藏志,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則百脉調,邪病無所居矣。小腸者,長九尺#10,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腸者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復如法引,以愈為效。諸有所苦,正偃卧,被髮如法,徐以口內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十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閉口溫氣,咽之三十過,候腹中轉鳴乃止。往來二百步,不愈復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出氣,鼻內氣者,名曰補,閉口溫炁咽之者,名曰瀉。閉氣治諸病法,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11;欲去腹中寒熱諸所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復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腳,兩臂覆手據地,口徐吐氣,以鼻內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氣令溫,閉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內氣,閉之,自前後搖頭各三十。除頭虛空耗。轉地,閉目搖之。

  三、左脅側卧,以口吐氣,以鼻內之。除積聚、心下不便。

  四、端#12坐,生腰,徐以鼻內炁,以右手持鼻。除目昏、淚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出氣,以鼻內之,除裏急。飽食後小咽,咽氣數十令溫。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鼻內氣七十咽,即大填腹內。

  六、右脅側卧,以鼻內氣,以口小吐氣數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臺。除脅下積聚。

  八、覆卧,去枕,立兩足,以鼻內氣四四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九、端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

  十、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候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內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滿,飲食飽,坐,生腰,以鼻內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可治四肢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佳。

  十四、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十五、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等。

  十六、兩手卻據,仰頭,自以鼻內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卧,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手翻兩足,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痹疼、熱痛、兩?不隨。

  十九、覺身體昏沈不通暢,即導引。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中痛。瘀痹病。

  二十一、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中疼。一本云,除風目晦耳聾。

  二十二、正偃卧,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出氣,鼻內之,數十,不須小咽氣。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溫氣#13,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卧,傍視兩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

  二十五、段元闕。

  二十六、偃卧,展兩?兩手兩踵相向,亦鼻內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二十七、偃卧,展#14兩手,兩?、左膀一本作停字兩足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胃中食若嘔。

  二十八、踞,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痹,嘔逆。

  二十九、偃卧,展兩腳,兩手,仰足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厥疾。人腳錯踵,木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右視目,以鼻徐內氣,極而吐之,數十一止,所閉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生腰,向日仰頭,徐以鼻內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作。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視目,以鼻徐內氣而咽之,數十止。

  導引雜說

  《文選□江賦》云:潝翠霞。此謂導引服氣,稍與枕中相類,俱用之。兩手相捉,細捩,如洗手法。兩手相叉,翻覆向胸前,如挽三石弓力,左右同。兩手相重,共按髀,徐徐捩身,以返捶背上十度,作拳向後築十度,大坐徧倚,如排山,如托#15千斤石,上下數度。兩手抱頭,宛轉?上。兩手據地,縮身曲脊三度。兩手相叉,以腳蹋中立地,反拗三#16舉,起立,以腳前後踏空,大坐,伸腳,以手勾腳指。

  右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脉通,除百病,宜好將息,勿令至大汗,能通伏氣,行之甚佳。

  又導引法在枕中卷,與此導引消息,並宜相參作之,大佳。

  諸服氣要法並忌觸雜錄,如能服之,便成真人。忌陰寒雨霧熱等邪氣,不可輒服也。危執閉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後,夜半已前,名為死氣,不可服也。唯酉時氣可服,為日近明净,不為死氣,加可服耳。

  凡服氣,取子午卯酉時服是也。如冬月子時,氣不可服也,為寒;如夏月午時,氣不可服,為熱。仍須以意消,大略若是。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氣及日午氣是。如腹中大熱,服夜半氣及平旦氣。如冬寒,即於一小净室中生炭火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極熱時,取月中氣服,即凉大冷。

  每欲服氣,常取體中安隱,消息得所。如安隱時,不住消息耳。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節,舉腳跟向上,左右展足,長出氣三兩度,心念病處,隨氣出,病遂盡矣。如服氣之時胸中悶,微微細吐之,悶定則掩口,勿盡,盡則復吸入,凡服氣,入及出吐,皆須微微,吹綿不動,是其常候也。如入氣太急,勿令自耳聞,則驚五神,招其損也。如出氣太急,令自耳聞,亦然。如後腹內熱及時節熱,出入氣太急,轉轉增熱則盛也。如服冷及時寒,出入太急,令自耳聞,亦增冷甚也。

  初入氣之時,善將息,以飽為度。若飽後,即左右拓,更開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後咳嗽耳。拔髮,摩面,轉腰,令四肢節、皮肉、骨髓、頭面貫徹,腹中即空。如前服之取飽,更不須動作耳,自然安泰也。

  神炁養形說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與萬物,各分一氣而成形。動者稟乎天,靜者法乎地。天地之間,最靈者人。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氣者,借冲虛以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見生死之機,常味於無味,用於無用,為於無為,事於無事。知神氣可以留形,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觀至精。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至人之不死,其猶谷神乎!先生曰:虛無之中,有物謂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謂之氣。氣者,結虛無以成妙。故大洞真人曰:三月內視,注心一神,則靈光化生,纏綿五臟,其理明矣!且氣者,神之母;神者,氣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神不受味於氣,則氣無以通靈。子不求食於母,則母無以致和。《道經》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東華玉書》云:母繁子長,流心安寧。此皆謂修真之要言也。加以耳目者,神之戶。《道經》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黃庭經》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所致和專仁。正謂此也。後來學者,或納四時五芽之氣,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握固以象胎形,閉氣以為胎息,殊乖真人之妙旨,蓋是古來之末事。如此之徒,濁亂元氣,尤損於形神。夫至人以心游於恬惔,飲漱於玄泉、胎息於無味,則神光內照,五氣生靈,自然有紫煙上浮,玉彩交映。敬傳先生之旨,化白為朱,積精成形,口銜靈芝,降於形中,是謂真仙之術,守中抱一,抱一勿失,與天地齊畢矣。

  將攝保命篇

  夫人察二儀之氣,成四大之形,愚智貴賤則別,好養貪生不異。貧迫者,力微而不達;富貴者,侮傲而難持;性愚者,未悟於全生;識智者,或先於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養生之理哉!其有輕薄之倫,亦有矯情冒俗,口誦其事,行已違#17之。設能行者,不踰晦朔,即希#18長壽,此亦難矣。是以達人知富貴之驕傲,故屈迹而下人;知名利之敗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傷命,故量事而撙節;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若加之寒溫適時,起居有節,滋味無爽,調息有方,積氣補於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氣,吐故納新,嗜慾無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則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四

  #1止:原誤作『上』,據文例及道藏本改。

  #2上:原誤作『止』,據文例及道藏本改。

  #3?:道藏本作『脛』。

  #4脊:輯要本作『背』。

  #5竪:原無,據道藏本補。

  #6腹:道藏本作『腰』。

  #7而:四庫本作『不』。

  #8肝藏魂:原無,據道藏本補。

  #9脾:原誤作『肝』,據道藏本改。

  #10尺:原誤作『赤』,據道藏本、輯要本及四庫本改。

  #11掩臂:原無,據道藏本補。

  #12端:原無,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13七息已,溫氣:四庫本、叢刊本作『七息,已血氣』。

  #14展:原無,據道藏本補。

  #15托:原誤作『把』,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6三: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五』。

  #17違:原誤作『達』,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8希:四庫本作『覬』。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五

  雜修攝

  明補

  凡質氣礙,皆是妄想而所為,並由想效也。想成即變化無常,捨想則庶事空寂。以其取煉力,毛孔開流,所以須隨而補之。其補之法,還舒腳手而卧息,想項上有酥團,融流注心,周遍四肢;又想身卧酥乳池中,心以澡沐,久為令人皮膚光澤。既取氣煉補訖,欲起出行,體上有汗,當須少米粉摩,令汗、解燥,然後始得見風日,不然傷人。凡數章,是一時間所作法耳,恐後難曉,是以依序別勒成章焉。

  禁忌

  夫鹽能益腎,欲#1能傷肺,故須忌之。唼之取味,欲令人衰,故須禁之。夫因欲以生,因欲以死,譬於桃蹊李逕,紫帶紅葩,遇風而開,遇風而落。但人以身為國也,神為君也,精為臣也,氣為民也。當須眾戴元后,本固邦寧,君臣康強,所以治也。夫氣化為精,精化為神,神化為嬰兒,故男女構精,所以化生人形。若能蓄精,便得自育。夫育精為血脉之泉源,骨髓之靈沖#2,五臟傷而筋骨枯,即魂魄不守矣,特宜慎焉。猶恐欲性熾隆,陶染難割,雖自強抑,尚恐夢交,當須修習靜觀,以防遏之,是謂不死之道,還精補腦,延齡能益,名上仙籍,王母內傳,若能終竟不唾?者,亦可含一棗,●咽津液也。

  方便

  凡人之心,或迷不悟,故須方便,示以理矣。假令童子既獲妙術,乃趨而出,遇搏公子,因而問之曰:子免於八難乎?何以學道?對曰:何謂八難?曰: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閑居,三難;不捨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棄利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欲,八難。童子曰:僕無此累矣!公子曰:凡人所患,皆多以氣為主。或有背氣、腳氣、疰癖等,皆以氣為根。今子乃咽氣於腹中,能不為病乎?童子曰:鄙哉,言乎!良可哀耳。夫氣起於太極,超乎萬象之外,應清明以出入,伫神機以卷舒,澄淺碧於高天,淡輕紅於落日。不干雲雨,不犯塵埃,沉清漢而净漪瀾,度危弦而蓄哀韵。呼吸玄牝之門,澡雪希夷之域,載營魄,修谷神,去三尸,消百病者,此乃清泠調和有道之氣,故能生成靈命焉。至如起於空隙之間,因於燥濕之處,隨腥躁之穢饌,逐徭役之奔喘,伺宴息之失序,俟劑和之乖宜,結淟涊而不敬,積勃鬱而遂留,時結嗇於胸鬲,或煩疼於骨髓,久而不消,將傾大漸,所謂垢濁沉溺之死氣也。

  公子曰:夫人身匪瓠瓜,焉能不食?是身即病,未或可除。故知食為養身之資,身乃有病之聚。今子乃去食養身,留身除病,豈不惑哉?童子笑而應之曰:善哉!或但疑者,常抱此疑;不疑者,因玆而得也。故天地因乎而生,天地滅而非滅,其疑者,迷而不悟也,但不知耳。又不聞乎,甘肥者,貪欲之本,即為得病之源也。調氣澄心,離二入道者,斯仙之常也。真教不二,但至仁齊物,理合捐軀,非謂賢聖繫之名實。夫百篇之義,一乘之典,或務理國之倫,或究虛寂之相,詎返入流之始,豈暇汾水之游哉!避於#3穿履去泥,傘蓋除雨,未可得也,亦何恠哉?公子既聞此言已,童子泠然乘風而去,莫知所之也。

  化身坐忘法

  每夜人定後,偃卧閉目;然後安神定魄忘想,長出氣三兩度,仍須左右捩之,便起拗腰如前法,攝心入臍下,作影人,長三四寸;然後遣影人分身百億,聳頭而出屋,鑽房而上,上至天,滿法界皆是我身,便想中明,即自見之;既見之,便令影人入臍下,便大飽。其化身到來,亦戰身動,大况似行氣法。仍須正念,凝情於身,但用心無不動也。故老君曰:道以心得之。

  胎息法

  老君曰:人之不死,在於胎息矣。夜半時,日中前,自舒展腳,手拗腳,咳嗽,長出氣三兩度,即坐握固,攝心臍下,作影人,長三二寸,以鼻長吸引,來入口中,即閉,閉定勿咽之,亦勿令出口。即於臍下合氣作小點子,下之米大。如下數已盡,卻還吸引如前。初可數得三十二十點子,漸可數百及二百,後五百,若能至數放千點子,此小胎息長生卻老之術。

  影人

  分身作影人,長三四寸許。立影人鼻上#4,令影人取天邊元空太和之氣,從天而下,穿屋及頭,直入四肢百脉,無處不徹。其氣到來,覺身戰動,每一度為一通,須臾即數十通,便大飽矣。人有大病,作之十日,萬病俱差。當下氣之時,作念之:我身本空,我神本通。心既無礙,萬物以無障礙。何以故?得神通故。凡一切作法,一種即須下之。吐氣法,皆須作蛇喙,莫動上頷。其吸氣之時,微叩齒令熱。

  服紫霄法

  坐忘握固,游神聳頭而出,鑽屋直上,到彼天邊,引紫霄而來,直下穿屋,而從頭上入內於腹中,常含紫氣,隨神而來,向作解心:我本未悟之時,不知道體,今既覺悟,法本由來,不從他得。我知今來得自在者,更無別法,直作定心,心浹定故。即得作意,見此氣眾多而來,併聚稠密,如赤雲拯神上天。但作解脫,直以心往天上取亦得,即下方萬物皆空,屋亦空,人性與道同,此神通久視也。

  至言總

  養生篇

  老君《西昇經》曰:偽道養形,真道養神。通此道者,能亡能存。神能飛形,并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又曰: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故絕聖棄智,歸無為也。

  《雒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繫在心肺,終身無患。

  《大有經》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物,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魂#5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解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哺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哺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而合度,加之以道養,年未可量也。

  穎川胡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約念,靜身損物,先去亂神犯性者,此嗇神之一術耳。

  《黃帝中經》曰:夫稟五常之氣,有靜有躁,剛柔之性,不可易也。靜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靜。靜者躁者,各有其性,違之則失其分,恣之則害其生。故靜之弊在不開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慎其性分。因使抑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適矣。然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减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持,盡慎養之宜者,靜亦可養,躁亦可養也。

  凡貴權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死亡非妖禍外至,直冰炭內結,則傷崩中嘔血而已。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出,委辟內攣為病貧富之於人,利害猶輕於權勢,故疾痾止於形骸而已矣。夫養性者,欲使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而無不利也。性既自善,而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不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飡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玉酒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君曰:陸行不避虎兕#6者,此則道德之祐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和藥者,以救無知之人也。故不遇道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長游,彭附永歸,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不去,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免夭其年。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道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神,不求壽而延年,此亦養生之大經也。然或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亞乎!

  岐伯曰#7:人年四十而養,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則強,不知之則老。又曰:同出而異者。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愚#8。愚者不足,智者有餘,則#9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是以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樂恬淡,無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理身也。

  真人曰:雖當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欲少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人食畢行步,躊蹰有所循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勞動故也o 人不可夜食,食畢但當行步,計使中數里往來,飽食即卧,生百病也。

  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正,極情肆力,不營持久者,聞此言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喻也。故身枯於流連之中,氣絕於綺紈之間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哉!匪惟不納,反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明鏡給於矇瞽,絲竹娛於聾夫者也。

  《抱朴子》曰#10: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支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能治民,則治國也#11。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國亡,氣竭人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危,氣難清而易濁,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壽延焉。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禁忌篇

  玉珉山人《養生方論》云: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酸鹹以時,禮醫具也;補瀉以性,草經明也。性調乎食,命延乎藥,斷可知也。□蓼害筋,蒜韭傷血,生葷損氣,葱臊炙神,理生之炯戒也。白蒿、笇音下、苗地黃苗也、惡實牛蒡、苜蓿四物,濟身之要也。退與不退,寡之於思慮;進與不追,在康之常志。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藥力,又薰人神氣。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婦人亦宜少食漸斷。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補丸散,為陰氣尚未足,陽氣尚盛之後也,特宜慎之,就補中有延緩和通者可矣。酉#12後不飲食,若冬月夜長及性熱,少食溫軟物,食訖,搖動令消,不爾成腳氣。入春不宜晚脫綿衣,令人傷寒霍亂,飲食不消,頭痛。衝熱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外不用著燈及被覆面,兼不用開口。冬夏不用枕冷物鐵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13之者,色欲之間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腦,釆七益#14於長谷者,不能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但不得仙耳。不知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凌坯之拒盛陽,羽堂之中畜火者也。#15又思所以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以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焦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16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強弓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卧,傷也;跳走乏氣,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盡亡非道也。#17是以養性之方,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卧不至懻懻居致切,強也,直也。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不欲極渴而飲。食不過多,凡食過多,即結積聚,飲過多則成痰癖。不欲甚勞,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卧,不欲數沐浴,不欲廣志遠求,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凉,不欲露星下,不欲卧中見肩#18。大寒、大熱、大風、大露,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即傷肝,鹹多則傷心,甜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凡言傷者,亦不便覺,謂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卧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19骨有偃仰之方,閑#20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21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黃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飽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歲之忌,暮莫遠行;終身之忌,卧莫燃燭;行房勿得起恨於人,當以自怨仇也。一切溫食及酒漿,臨上看不見物形者,勿食,成卒病。若已食腹脹者,急以藥下之。諸熱食鹹物竟,不得飲冷水、醉漿水等,令人善失聲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卧,卧之勿留燈,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可北向喫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勿北向唾駡,犯魁岡#22神。勿北向冠帶,勿怒目視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脫衣,得偏風半身不遂。

  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足腦俱凍,此聖人之常道。旦起勿瞋恚,旦下牀勿叱呼,勿惡言,勿舉足向火對竈駡#23,勿咨嗟呼奈何聲,此名請禍,特忌之。勿竪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髮覆面,皆不祥。清旦作善事,聞惡事即於所來方唾之,吉。惡夢,旦不用說,以含水向東方噀之,云: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矣。

  凡上牀先脫左足履,或遠行乘車馬,不用迴顧,顧則神去人。凡一切翾飛蠢動,不可故殺傷損#24。至於龜、蛇,此二物有靈,異於他族#25,或殺他有靈者#26,或陰精害人,深宜慎之。勿陰霧中遠#27行。

  凡行來坐卧#28 ,常存北斗魁同星在人頭上,所向皆吉。勿食父母兄弟及自本命肉等,令人魂魄飛揚,家出不孝悌子息。

  凡旦起著衣,誤翻著者,云吉利。便著無苦也。衣有光當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則無害。勿塞井及水溝瀆,令人目盲。向#29午後陰氣起,不可沐髮,令人心虛饒汗,多夢及頭風也。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五

  #1欲: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

  #2冲: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神』。

  #3避於:四庫本作『譬於』,輯要本作『譬如』。

  #4上:原誤作『止』,據文意改。

  #5魂:四庫本作『魄』。

  #6陸行不避虎兕:今本《老子□五十章》作『陸行不遇兕虎』。

  #7岐伯曰:此段見於今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文字略有出入。

  #8愚者察其愚:今本《素問》作『愚者察異』。

  #9則:此上今本《素問》另有『有餘』二字。

  #10《抱朴子》曰一段:引文出《抱朴子□地真》,文字略有出入。

  #11故能治民,則治國也:今本《抱朴子》作『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

  #12酉:原誤作『自』,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3傷:原本無,據今本《抱朴子□極言》補。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此句皆作『或問所謂傷者』。

  #14七益:今本《抱朴子》作『玉液』。

  #15此句今本《抱朴子》作『古人方之於水盃之盛湯,羽苞之蓄火也』。

  #16伋汲:原誤作『校極』,據輯要本及今本《抱朴子》改。

  #17此句今本《抱朴子□極言》作『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18肩:原誤作『扇』,諸本同,據今本《抱朴子□極言》改。

  #19筋:此上今本《抱朴子》有『調利』二字。

  #20閑:此上今本《抱朴子》有『杜疾』二字。

  #21將:此下今本《抱朴子》有『服』字。

  #22岡:四庫本、輯要本作『歪』。

  #23駡:四庫本無。

  #24不可故殺傷損:四庫本作『勿輕殺傷損』。

  #25族:四庫本作『類』。

  #26或殺他有靈者:四庫本作『其他有靈者』。

  #27遠:四庫本無。

  #28行來坐卧:輯要本作『行止坐卧』 ,叢刊本『外』誤作『何』,四庫本誤作『向』。

  #29向:疑為『自』之誤。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六

  雜修攝

  玄鑒導引法

  《抱朴子》曰: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故也一若夫絕坑停水,則穢臭滋積;委木在野,則蟲蝎太半。真人遠取之於物,近取之於身。故上天行健而無窮,七曜運動而能久。小人習勞而湛若,君子優游而易傷。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導引之道,務於詳和,俛仰安徐,屈伸有節。導引秘經,千有餘條。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今以易見之事,若令食而即卧,或有不消之疾,其劇者發寒熱癥堅矣。飽滿之後,以之行步,小小作務,役搖肢體,及令人按摩,然後以卧,即無斯患。古語有三疾之言,暮食太飽,居其一焉。暮食既飽,便以寢息,希不生疾,故無壽也。諸風瘑疾,尠不在卧中得之。卧則百節不動,故受邪炁,此皆病然可見。近魏華佗以五禽之戲教樊阿,以代導引,食畢行之,汗出而已,消穀除病。阿行之,壽百餘歲。但不知餘術,故不得大延年。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穀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炁。故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言人導引搖動,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導引於外,而病愈於內,亦如針艾攻其滎俞之源,而眾患自除於流末也。導引一十三條如後:

  第一、治短炁。結跏趺坐,兩手相叉,置玉枕上,以掌向頭,以額著地,五息止。

  第二、治大腸中惡氣。左手按右手指,五息;右手按左手指,亦如之。

  第三、治腸中水癖。以左手指向天,五息;以右手指拄地,左足伸,右足展,極伸,五息止。

  第四、治小腸中惡炁。先以左手叉腰,右手指指天極,五息止;右手亦如之。

  第五、治腰脊間悶。結跏趺坐,以掌相按置左膝上,低頭至頰右,五息。外左迴左膝上,還右膝而轉,至五匝止。右亦如之,謂之腰柱。

  第六、治肩中惡炁。以兩手相叉,拊左脅,舉右手肘,從乳至頭,向右轉,振擿之,從右抽上,右振五過止。

  第七、治頭惡炁。反手置玉枕上,左右搖之,極,五息止。

  第八#1 、治腰脊病。兩手叉腰,左右搖肩,至極,五息止。

  第九、治胸中。以兩手叉腰,左右曲身,極,五息止。

  第十、治肩中勞疾。兩手相叉,左右擗之,低頭至膝,極,五息止。

  第十一、治皮膚煩。以左右手上振兩肩,極,五息止。

  第十二、治肩胛惡注。左右如挽弓,各五息止。

  第十三、治膊#2 中注炁冷痺。起立,一足蹋高,一足稍下,向前後掣之,更為之各二七。無病亦常為之,萬疾不生。

  按摩法

  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並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兩手相捉紐綟,如洗手法。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兩手相叉,共按月坒左右同。兩手相重按月坒,徐徐捩身,如挽五石弓左右同。兩手拳,向前築左右同。又如拓石左右皆同。以拳卻頓,此是開胸法左右同。大坐,斜身,偏拓如排山左右同。兩手抱頭宛轉月坒上。此是抽腦法。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以手杖槌脊上左右同。大坐伸腳三,用手掣向後左右同,立地反拗三舉,兩手拒地迴顧,此乃虎視法左右同。兩手急相叉,以腳踏地左右同。起立,以腳前後踏左右同。大坐,伸腳,當手相勾,所伸腳著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凡一十八勢。但老人日能行之三遍者,常補益延年續命,百病皆除,進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也。

  食氣法

  養生之家,有食炁之道。夫根植華長之類,跂行蠕動之屬,莫不仰炁以然。何為能使人飽乎?但食之有法,道家秘之,須其人乃傳,俗人無緣得之知。苟得其道,所甚易也。非唯絕穀,抑亦辟百毒,卻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 仙經》 云:食?法,從夜半至日中六時為生?,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唯食生而吐死,所謂真人服六?也。

  食氣絕穀法

  向六旬六戊,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飽,或念天蒼,或思黃帝,或春引歲星之?,以肝受之其餘四方皆然。初為之,頗有小瘦,行四旬已上,顏色轉悅,體力漸壯,白髮更黑,落齒更生,負重履嶮,勝於食穀時。余見十餘人,為之皆七八十歲,丁健體輕而耐寒暑,有真驗,非虛傳也。善其術者,可以攻遣百病,消逐邪風。及中惡卒急,尸注所忤,心腹切痛,瘟瘧溪毒,引?驅之,不過五六十通,無不即除。又行?久多而斷穀最易,唯有胎息之法獨難。所謂胎息者,如人未生在胎之中時,?久息也。習則能息鼻口?,如已息鼻口?,則可居水底積日矣。

  又治金瘡,以?吹之,血斷痛止。

  又蛇虺毒蟲中人,皆禁之即愈。或十數里便遙治之,呼其姓名而咒之,男呼我左,女呼我右,皆愈。此所共知。

  孫先生曰:旦夕者,是陰陽轉換之時。日旦五更初,陽?至,頻伸眼開,是上生?,名曰陽息而陰消;暮日入後,陰?至,凜然,時坐睡倒時,是下生?至,名曰陽消陰息。暮日入後,天地、日月,山川、江海,人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代謝往來,一時休息,一進一退,如晝夜之更始,又如海水之朝夕,是天地之道耳。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吐者,去故?,引生?也。

  《經》云: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言鼻是天之門戶,可以出納陰陽生死之?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瞋目張口,叩齒摩眼,抱頭拔耳,挽鬚挽腰,咳嗽發陽振動也。雙作隻作,反手為之,然掣足仰展八十九十而止,仰

  下徐徐定心,作止息之法,見空中元和?,下入鳩尾際,漸漸頃如雨,晴雲入山,自皮肉至骨至腦,漸漸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流水滲入地,地徹即覺達於湧泉。腹中有聲、汨汨然、意每存之,不得外綠,即便覺無?若徹,即手體振動,兩腳膝躍屈,亦令床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兩通,乃至日別得三通,覺身體悅懌,膚色滋潤,耳目精明,令人養美力健,百病皆去。行之五年、十年,長存不忘,得滿#3千萬通,去仙不遠也。

  攝生月令

  朝請大夫檢校太子左贊善大夫上柱國姚稱集

  夫攝生大體,略有三條:所為吐納鍊藏,胎津駐容;其次餌芝術#4,飛伏丹英;其三次五穀資眾味。終古不易者,生生性命,必繫於玆也。氣之與藥,具標別卷。今所撰集,用食延生,順時省味者也。

  按《扁鵲論》曰: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神能爽志以資血氣。攝生者氣正則味順,味順則神氣清,神氣清則合真之靈全,靈全則五邪百病不能干也。故曰水濁魚瘦,氣昏人病。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真。大用則神勞,大勞則形疲也。

  按彭祖《攝生論》曰:目不視不正之色,耳不聽不正之聲,口不嘗毒糲之味,心不起欺詐之謀,此之數種,乃亡魂喪精,减折筭壽者也。

  按《枕中傳》曰:五味者,五行之氣也,應感而成,人即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消。

  按《黃帝內傳》曰:食風者靈而延壽,食穀者多智而勞神,食草者愚癡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氣者長存而得道。

  《孫氏傳》曰:五味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反。夫人食,慎勿慍怒,勿臨食上說不祥之事,勿吞咽忽遽,必須調理安詳而後食。

  《黃帝內傳》曰:春宜食甘,甘走肉,多食甘則痰溢,皮膚粟起。夏宜食辛,辛走氣,多食辛則氣躁好蹎#5 。秋宜食酸,酸走骨,多食酸則筋縮、骨中疼。冬宜食鹹,鹹走血,多食鹹則血澀、口乾。多食苦則嘔逆而齒疏。

  《養生傳》曰:凡人雖常服餌,不知養生之道,必不全其真也。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喜,皆有傷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民也。

  《養生傳》曰:一日之忌,暮勿飽食;一月之忌,暮勿大醉;一歲之忌,慎勿遠行;永久之忌,勿向西、北二方大小便,露赤也。

  孟春 泰。斗建寅,日在虛,律中太簇,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子,天利#6 卯,五富亥,月殺丑,月厭戌,九空辰,死氣午,歸忌丑,往亡寅#7 ,大敗甲寅,血忌#8 丑。

  孟春,是月也,天地俱生,謂之發陽,天地資始,萬物化生。夜卧早起,以緩其形,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君子固密,無泄真氣。其藏肝木,位在東方。其星歲,正月、二月、三月,其卦震,其地青州,其書《詩》,其樂瑟,其帝靈威仰,其神勾芒,青龍為九天,白虎為九地,其蟲魚,其畜犬#9 ,其穀麥,其果梅,其菜韮,其味酸,其臭腥,其色青,其聲怒,其液泣。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廢,立秋木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沒,冬至木胎。

  仲春 大壯。斗建卯,日在室,律中夾鍾,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已,生氣丑,天利辰,五富寅,月殺戌,月厭酉,九空丑,死氣未,歸忌寅,往亡已,大敗甲午#10 血忌未。

  仲春,是月也,號厭於,日和其志,平其心,勿極寒,勿極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勿食黃花菜及陳葅,發宿疾,動痼氣。勿食大蒜,令人氣壅,關隔不通。勿食蓼子及雞子,滯人氣。勿食小蒜,傷人志性。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勿食狐狢肉,傷人神。是月腎藏氣微,肝藏正王,宜净膈去痰,宜泄皮膚,令得微汗,以散去冬溫伏之氣。是月六日、八日,宜沐浴齋戒,天祐其福。十四日忌遠行,水陸亦不可往。九日忌食一切魚鱉。二十日宜修真道。

  季春 夬。斗建辰,日在婁,律中姑洗,五將西方,月德壬,月合丁#11 ,生氣寅,天利巳,五富亥#12 ,月殺未,月厭申,九空戌#13 ,歸忌子,往亡申,大敗甲戊#14 ,斗陽,血忌寅。

  季春,是月也,萬物發陳,天地俱生,陽熾陰伏。卧起俱早,勿發泄大汗,以養藏氣。勿食韮,發痼疾,損神傷氣。勿食馬肉,令人神魂不安。勿食麞鹿肉等,損氣損志。是月肝藏氣伏,心當向王,宜益肝補腎,以順其時。是月五日,忌見一切生血物,宜齋戒靜念真籍,不營俗務。十六日忌遠行,水陸俱不可往。二十七日宜沐浴。是月火相水死,勿犯西北風。勿久處濕地,必招邪毒。勿大汗當風,勿露體星宿下,以招不祥之事。

  孟夏 乾。斗建巳,日在昴,律中仲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卯,天利午,五富申,月殺辰,月厭未,九空未,死氣酉,歸忌丑,往亡亥,大敗丁巳#15 ,斗陽,血忌申。

  孟夏,謂之播秀,天地始交,萬物並實。夜卧早起,思無怒,勿泄大汗。夏者,火也。位在南方,其藏心,其星熒惑,時四月、五月、六月。其六月屬土,大王於此月,其地楊州,其書《禮》,其樂竽,其帝赤熛弩,其神祝融。朱雀為九天,玄武為九地。其蟲鳳,其畜羊,其穀麻,其果杏,其菜薤,其味苦,其臭焦,其色赤,其聲呼,其液汗。立夏火王,夏至火相,立秋火休,秋分火廢,立冬火囚,冬至火死,立春火沒,春分火胎。

  仲夏 遘。斗建午,日在參,律中蕤賓,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辰,天利未,五富亥,月殺丑,月厭午,九空卯#16 ,死氣戊,歸忌寅,往亡卯,大敗丁酉#17 ,血忌卯,斗陽#18 。

  仲夏,是月也,萬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極熱,勿大汗當風,勿曝露星宿,皆成惡疾。勿食雞肉,生癱疽、漏瘡。勿食蛇蟮等肉,食則令人折筭壽,神氣不安。慎勿殺生。是月肝臟以病,神氣不行,火氣漸壯,水力衰弱,宜補腎助肺,調理胃氣,以助其時。是月八日,忌遠行涉,水陸並不可往,宜安心靜慮,沐浴齋戒,必得福慶之事。是月切忌西北不時之風,此是邪氣,犯之令人四肢不通,致百關無力。

  季夏 遯。斗建未,日在東井,律中林鍾,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巳#19 ,生氣巳,天利申,五富寅,月殺戌,月厭巳,九空子#20 ,死氣亥,歸忌子,往亡午,大敗丁丑#21 ,血忌酉。

  季夏,是月也,法土重濁,主養四時,萬物生榮。增鹹减甘,以資腎藏。勿食羊血,損人神魂,少志健忘。勿食生葵,必成水癖。是月腎藏氣微,脾臟獨王,宜减肥濃之物,宜助腎氣,益固筋骨,切慎賊邪之氣。六日沐浴齋戒,絕其營俗。二十四日忌遠行,水陸俱不可往。是月不宜起土功,威令不行,宜避溫氣。勿以沐浴後當風。勿專用冷水浸手足,慎東來邪風,犯之令人手癱緩,體重氣短,四肢無力。

  孟秋 否。斗建申,日在張,律中夷則,五將北方,月德壬,月合丁,生氣午,天利酉,五富巳,月殺未,月厭辰,九空酉#22 ,死氣子。歸忌丑,往亡酉,大敗庚申#23 ,血忌辰。

  孟秋,謂之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卧,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形,收斂神氣。秋者,金也。位在西方,其星太白,時七月、八月、九月,其卦兌,其地蔡州,其書《春秋》,其樂磬,其帝少昊,其神蓐收,白虎為九天,青龍為九地,其蟲虎,其畜雞,其穀黍,其果桃,其菜蔥,其味辛,其臭羶,其色白,其聲哭,其液唾。立秋金相,秋分金王,立冬金休,冬至金廢,立春金囚,春分金死,立夏金沒,夏至金胎。

  仲秋 觀。斗建酉,日在翼,律中南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未,天利戌,五富巳#24 ,月殺辰,月厭卯,九空酉#25 ,死氣丑,歸忌寅,往亡子,大敗庚子#26 ,血忌戌。

  仲秋,是月也,大利平肅,安寧志性,收斂神氣,宜增酸减辛,以養肝氣。無令極飽,令人壅。勿食生蜜,多作霍亂。勿食雞肉,損人神氣。勿食生果子,令人多瘡。是月肝藏少氣,肺藏獨王,宜助肝氣,補筋養脾胃。是月七日宜屏絕外慮,沐浴齋戒,吉。二十九日忌遠行,水陸並不可往。起居以時,勿犯賊邪之風,勿增肥腥物,令人霍亂。其正毒之氣,最不可犯。是月祈謝求福,以除宿僣。

  季秋 剝。斗建戌,日在南斗,律中無射,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申,天利亥,五#27 富亥,月殺丑,月厭丑#28 ,九空寅;死氣寅#29,歸忌子,往亡辰,大敗庚辰#30 ,斗陽,血忌巳。

  季秋,是月也,草木凋落,眾物伏墊,氣清,風暴為朗,無犯朗風,節約生玲,以防厲疾。勿食諸薑,食之成痼疾。勿食小蒜,傷神損壽,魂魄不安。勿食蓼子,損人志氣。勿以豬肝和腸同食,至冬成嗽病,經年不差。是月肝藏氣微,肺金用事,宜减辛增酸,以益肝氣,助筋補血,以及其時。勿食鵶雉等肉,損人神氣。勿食鸚肉,令人魂不安,魄驚散。十八日忌遠行,不達其所。二十日宜齋戒,沐浴净念,必得吉事,天佑人福。

  孟冬 坤。斗建亥,日在房,律中應鍾,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巳,生氣酉,天利子,五富巳,月殺戌,月厭辰,九空亥,死氣卯,歸忌丑,往亡未,大敗癸亥,斗陽,血忌亥。

  孟冬,謂之閉藏,水凍地坼,早卧晚起,必候天曉,使至溫暢,無泄大汗,勿犯冰凍,溫養神氣,無令邪炁外至。冬者,水也。位在北方,其星辰,其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卦坎,其地分冀州,其書《周易》,其樂簫,其帝叶光紀,其神玄冥,玄武為九天,朱雀為九地,其蟲龜,其畜犭屯,其穀大豆,其果栗,其菜蕾,其味鹹,其臭腐,其色黑,其聲沉,其液唾。立冬水相,冬至水王,立春水休,春分水廢,立夏水囚,夏至水死,立秋水沒,秋分水胎。

  仲冬 復。斗建子,日在箕,律中黃鍾,五將北方,月德丁,月合壬,生氣戌,天利丑,五富巳,月殺申,月厭子,九空申,歸忌寅,往亡戌,大敗癸卯,血忌午。

  仲冬,是月也,寒氣方盛,勿傷冰凍,勿以炎火炙腹背,無食焙肉,宜减鹹增苦,以助其神氣。無發墊藏,順天之道。勿食蝟肉,傷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鱉等物,損人志氣,長尸蠱。勿食經夏黍米中脯腊,食之成水癖疾。是月腎藏正王,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補理脾胃,無乖其時。是月三日,宜齋戒净念,以全神志。二十日不宜遠行,勿暴溫暖,切慎東南賊邪之風,犯之令人多汗面腫,腰脊強痛,四肢不通。

  季冬 臨。斗建丑,日在南斗,律中大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亥,天利寅,五富申,月殺辰,月厭巳,九空己,死氣巳,歸忌子,往亡丑,大敗癸未,血忌子。

  季冬,是月也,天地閉塞,陽濳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勿甚溫煖。勿犯大雪。勿食豬豘肉,傷人神氣。勿食霜死之果菜,夭人顏色。勿食生薤,增痰飲疾。勿食熊羆肉,傷人神魂。勿食生椒,傷人血脉。七日忌遠行,水陸並不吉。一日宜沐俗。是月時藏氣微,腎藏方王,可减鹹增苦,以養其神。宜小宣,不欲全補。是月眾陽俱息,水氣獨行。慎邪風,勿傷筋骨,勿妄針刺,以其血澀,津液不行。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六

  #1 第八:此句叢刊本、四庫本均奪。

  #2 膊:叢刊本、四庫本並作『脯』。

  #3 滿:此上輯要本有『行』字,四庫本有『炁』 字,叢刊本有『病』字。

  #4 術:原誤作『木』,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5 瞋:四庫本、輯要本並作『嗔』,義更切。

  #6 天利:諸事順利的吉日 。輯要本作『天刑』,下同。

  #7 寅:按歷例當為『卯』。

  #8 血忌:宜殺牲見血的忌日。

  #9 犬:原誤作『大』,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10 大:原誤作『天』,據輯要本改。午:按歷例當作『子』。

  #11 丁:按歷例當作『己』。

  #12 亥:按歷例當作『巳』。

  #13 戌:此下按文例當有『死氣申』三字。

  #14 戊:按歷例當作『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