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部分

云笈七签 作者:宋·张君房



  第一真法:平旦按手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天精君著朱衣、巾丹冠,坐在心中,口出紫炁,以遶心外九重。因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天精大君,來見心中,身披朱衣,頭巾丹冠,左佩神符,右帶虎文,口吐紫華,養心凝神,赤藏自生,得為飛仙。

  第二真:辰時按手如法,存堅玉君著素衣、巾白冠,入坐諸骨中,恍惚分形存之,無的所行也。口出白氣,以繞骨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堅玉大君,來入骨中,身披素衣,頭巾白冠,左佩龍書,右帶金真,口吐白氣,固骨凝筋,白骨不朽,筋亦不泯,百節生華,使我飛仙。

  第三真:巳時按手如法,存元生君著黃衣、巾紫冠,周旋血脉,津液之中,口吐黃氣,纏薰孔脉之外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元生大君,周灌血樞,身披黃衣,頭巾紫芙,左佩虎籙,右帶龍書,口吐黃津,固血填虛,精盈液溢,九靈俱居,使我飛仙,天地同符。

  第四真:午時按手如法,存青明君著青衣、巾翠冠,坐肝內,口吐青氣,繞肝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青明大君,來入我肝,身披青衣,頭巾翠冠,左佩虎章,右帶龍文,口吐青氣,養肝導神,青藏自生,上為天仙,太一護精,抱魄撿魂。

  第五真:未時按手如法,存養光君著綠衣、巾蓮冠,坐脾中,口吐綠氣,繞脾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養光大神,來入脾中,身披綠衣,頭巾蓮冠,左佩玉鈴,右帶威神,口吐綠華,養脾灌魂,薰藏自生,上為真人。

  第六真:申時按手如法,存白元君著龍衣、巾黃晨華冠,坐肺中,口吐五色氣,繞肺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白元大君,來坐肺中,身披龍衣,黃晨華冠,左佩玄書,右帶虎文,口吐五氣,理肺和津。白藏自生,飛仙紫門。

  第七真:酉時按手如法,存玄陽君著紫衣、巾芙蓉冠,化形並入兩腎中,口吐蒼氣,繞腎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玄陽大君,入坐腎中,身披紫衣,頭巾芙晨,左佩龍符,右帶鳳文,口吐蒼華,灌腎靈根,黑藏自生,身為飛仙,北登玄闕,遊行大關。

  第八真:戌亥時按手如法,存含景君著錦衣,巾紫冠,坐膽中,口吐五色氣,繞膽九重,乃叩齒九通,咽液九過,祝曰:

  含景大神來坐膽中,身披錦衣,頭戴紫冠,左佩神光,右帶玉真,口吐五氣,養膽強魂,和精實血,理液固身,使我上昇,得為飛仙。

  第九真:子時按手如法,存無英君著龍鳳衣、巾紫華冠,坐洞房中,口吐紫色氣,繞頭九重,又吐紫氣,繞兩目內外九重,又吐紫氣,繞舌九重,又吐紫氣,繞齒九重。凡四過,炁各各繞合乃叩齒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祝曰:

  天昌祖君、帝皇元神,鎮守紫房,宮在泥丸,黃闕金室,混為九真,龍衣鳳帔,紫華青緣,手把黃符,頭巾華冠,左佩金瑛,右帶虎文,下坐日月,口吐紫煙,周氣齒舌,朝溉眼辰,出丹入靈,呼魄召魂,凝精堅胎,六合長歡,上登太微,列補仙官。

  凡行九真之道四十年,五臟自生,上登上清。若長靜山林,可日日行之也。

  昇玄行事訣

  一日、三日、五日禺中,若夜半入室,北向正坐,按手定氣,臨目存北斗九星星紫色,綱赤色,形大小隨意忽來入頭泥丸中,偃魁向上,杓指前,魁中有鬼神,名奇劍字靈綱,著紫羽帔丹錦裳,巾芙蓉冠,手把流鈴,坐向外。良久乃咽液五十過,叩齒九通,以左手第三指捻兩眉中央,微祝曰:

  太上紫暉,九通之尊,華蓋七落,迴曜萬晨,動御高靈,靜和景雲,陰陽流灌,三氣中分,遊濟無外,煥朗眾天,令月啟辰,來登泥丸,元精結感,化為大神,名曰奇劍,厥字靈綱,正坐斗中,遊我明堂,鳳羽紫帔,虎錦丹裳,左帶玉珮,右腰金璫,手把流鈴,頭巾神光,吐氣概精,泥丸以康,魂魄凝和,植華柱梁,使我飛仙,超虛躡空,上造上清,策虎命龍,北朝玉帝瓊林上宮,西竭太素,稽首三元。更按手,咽液三十過,叩齒九通,又祝,乃起,北向再拜,次西向,再拜。

  七日、九日、十三日禺中,若夜半入室,北向正坐,按手定氣,臨目存北斗七星,來下入心絳宮中,魁在下向外,杓指上,魁中有神名旋度,字素康,著絳羽帔,龍帶虎裳,巾芙晨冠,項有圓光,坐向外。良久乃咽液五十過,叩齒九通,以右手第二指微捻,心祝曰:太上紫真,九氣中靈,包括萬度,璇璣煥明,飛霞流曜,暉燭玉清,玄蓋眾辰,陰陽判成,四和交降,七緯順生,肇月吉辰,來映心庭,飛光落景,中元充盈,六府啟開,華液泯平,魂魄制煉,得真之精,感至觸變,億化立成。忽見大神,正坐安房,整氣朝津,百節開通,攀斗據魁,眄邈百方,其名旋度,厥字素康,絳羽華被,龍帶虎裳,身充寶曜,項負圓光,首巾飛晨,芙冠低昂,使我飛仙,超浮太空,上造紫闕,北朝玉皇,役使萬神,眾靈奉迎,心上生華,慶雲永昌,鳳簫泠泠,鸞吹鏘鏘。更按手,咽液三十過,叩齒九通,又祝,乃起,南面再拜。

  十五日、十九日、二十三日禺中,若夜半入室,北向正坐,按手定氣,臨目,存北斗九星,來入臍下丹田中,魁在下向外,杓指上,魁中有神名抗萌,字流鬱,著黃羽帔,龍衣虎帶,巾綠芙冠,坐向外。良久乃咽液六十過,叩齒九通,以左手第三指捻鼻人中,祝曰:

  太上紫皇,煥朗中樞,九璋炳靄,光透太霞,萬靈仰鎮二千神植牙,七度用明,九煙芬葩,制陽表順,執陰以和,其暉啟陣,玄根物羅,肇月惟吉,觀映臍內,紫氣發霄,飛光縱墜,煉我魂魄,華精縈蔚。忽見大神,上宮靈貴,名曰抗萌,厥字流鬱。正坐臍中,乘斗九氣,吐納雲液,平血理胃,黃鳳羽帔,龍衣虎帶,手啟日根,頭巾綠芙,腰流火鈴,煥電映無,使我飛仙,超空躡浮,上造玉房,携帶霄虛,役使萬神,天地同休。更按手,嚥液三十過,叩齒九通,又祝,乃起,向本命再拜。

  八節日,夜半入室,北向正坐,按手定氣,閉目內視,存身冉冉起上,飛昇斗魁中,思念良久,如覺我身已在斗魁中也。又存向三神名字服色,貌如嬰兒,並與我同坐,我心拜之。又存斗中玉妃,名密華,字璘蒨,披錦帔,鳳光鸞裙,巾#1紫芙蓉冠,在我前坐,口吐紫煙,入我心中。良久咽液八十過,叩齒九通,左手撫心,微祝曰:

  太上丹靈,玄光飈煥,九絳啟璇,暉氣澄散,晨幽朗燭,七曜蔚燦,二景奏明,陰陽以判,四度用昌,雲津迴灌,八節氣啟,上昇九元,據斗攀綱,奉見三晨,問我稽留,何不昇仙?我即稽首,畏思已前,帝乃赫莊,口銜日根,左破六天,右蹙酆山,流鈴上煥,萬魔碎分。遂和我魄,強我三魂,藏斗內曜,九精在心,紫霞洞映,飛光萬尋。和魄制魂,六胎調煉,感精變躍,玉妃忽見,坐當我心,俯視仰眄,其名密華,厥字璘蒨,吐納朱氣,和平百關,身服錦帔,鳳光鸞裙,腰帶虎錄,龍章玉文,手執月華,頭巾紫冠,騰躍太霄,駕景蓋天,書名太素,我得飛仙,超浮崆峒,乘瓊太元,上造朱房,役使萬神,紀均二度,遂返嬰顏,北帝溉電,南帝火陳,東蒼啟燭,赫赫雷震,西流雙抃,鳴音唱鈞,四舉超躍,薦我玉真,遂乘八景,遨宴九煙。更按手,咽液三十過,叩齒九通,更祝,乃起,向西北再拜畢行此九真昇玄存九皇之道一十四年,超浮虛無,上登上清。若長靜山林,可日日行之。

  方諸洞房行事訣

  暮卧,平枕偃卧,小舉左手,垂右手,正心,陰祝曰:

  第一太星精,名玄樞,願某飛仙,乘虛駕浮存下一室,著左足前小遠安之。

  第二元星精,名北胎,願某飛仙,遊行洞臺次下,著左手前把之。

  第三真星精,名極上真,願某飛仙,得治三玄次下,當頭下。

  第四紐星精,名璇根,願某飛仙,列為玉名次下,著右手前執之,令成魁形。

  第五綱星精,名天平,願某飛仙,登行上清次紐星右。

  第六紀星精,名命機,願某飛仙,名書太微次綱星右。

  第七關星精,名玄陽,願某飛仙,得使玉童次紀星右。

  第八帝星精,名高上玉皇,願某飛仙,登後聖之堂次下還魁中,當右足前,綱連紐星。

  第九尊星精,名太微帝君,願某飛仙,得入丹瑤玉房次下,當左足前,太星內綱連帝星。九祝畢,更分明審,存如斗形令一五七、二四六皆相應也,安卧其中,乃叩齒三七通,陰祝曰:

  九星太精,北極真君,益我精胎,強我三魂,左引日華,右拘月精。辰中黃景,元虛黃真,使我飛仙,上登紫煙。神氣玉符,當守生門,萬邪伏法,受形斗君。

  又存斗星,分精別為小斗形,從斗戶入洞房中,杓左右,魁中有黃老君魂,衣黃華繡衣,坐在中央,己魂如己服色坐在右,相對赤子衣赤繡華衣坐在左黃赤子並如嬰兒之色。使斗星精光照徹,五內百節皆令赤光赫然。祝曰:

  洞房元精,赤子太尊,斗光華蓋,來照泥丸,寶鍊骨血,制魄拘魂,使某飛仙,乘雲登晨,上朝玉帝太上元君。

  若月旦存之者,當兼思北辰六星,起真紐星間右列;又思華蓋二十二星,以十一星為綱連,真星右列,小曲;起以十一星為蓋,前近關星,曲蔭後對綱星。旦欲起,先叩齒二七通,咽液二七過,陰祝曰:

  天元上一斗中七童,上清紫精,在兆身中,華衣紫蓋,太素玄官,後聖靈氣,下入洞房,使我飛仙,行太極金堂。

  凡行洞房道七年,除死籍,上生名,刻方諸府;十八年,九精來下,雲車見迎,白日登晨。常以月三日、二十七日夜,竊候北斗魁中第八帝星高上玉皇神、八景靈元君,第九尊星太微玉帝君神、太素七晨元君,此星紫光煥煥,甚大。見者各隨見之名呼之,再拜,叩頭請乞見一星增年三百,見二星增年六百。慎勿傳之,道之所祕也。

  五神行事訣

  雞鳴時,向東平坐,臨目,存青炁從日中來,忽入頭泥丸中。泥丸中有兩青煙,復各從目中出,變成二童子如嬰兒,上下青衣,左目名飛靈在我左,右目名晨嬰在我右,各吐青炁灌繞我身,洞徹內外。極念良久,叩齒九通,嚥液九過,微祝曰:

  東方上靈,日炁煥青,旦入泥丸,鍊腦保形,左變右化,得道之名,使我上朝太素紫清。

  午時#2向日平坐,臨目,握固,存日中有兩赤氣來,各入手掩中,變成赤童如嬰兒,上下赤衣,左手名按生在我左手中,右手名方盈在我右手中,各吐赤炁灌入我口中。極念良久,叩齒咽液各九過,微祝曰:

  太陽正真,赤雲運煙,玉靈化生,與我相親,按生方盈,日中之神,理仙護形,延命億千,舉體合景,昇為高仙。

  哺時向日平坐,臨目,存日中有兩白氣來,入兩足蹠心中,變成二白龍,一名飈精在我左,二名欻亭在我右,各吐白煙,入我兩鼻孔中,遙達胇。胇中有一童子如嬰兒,上下白衣,名素明子,從鼻孔中出,在我右立,口吐白煙,鬱我面上。極念良久,叩齒咽液各七過,微祝曰:

  玉皇飈欻,二龍降晨,入我兩足,化生一身,素明童子,左迴右旋,和攝真氣,養育五神,負我上奔太素寶仙。

  二十四神行事訣

  平旦平坐,閉目內視,握固兩膝上,叩齒二十四通,存乎腦神覺元子,字道都形長一寸一分,白衣,髮神玄文華,字道衡長二寸一分,玄衣,皮膚神通眾仲,字道連長一寸一分,黃衣,目神監生#3,字道童長三寸五分,青衣,項神靈謨蓋,字道周長五寸,白衣,膂神益歷輔,字道柱長三寸五分,白玉素衣,鼻神沖龍玉,字道微長二寸五分,青黃白色衣,耳神名梁峙#4,字道岐長七寸,,衣赤衣,凡五過,存呼各安其所,乃叩齒八通,嚥液八過,微祝曰:

  上景八神,一合入身,舉形遁化,流變適真,千乘萬騎,俱昇帝晨,八靈翼體,玉華衛身,恍惚十周,逕造日門。又存呼神三過止。

  次存呼喉神百流放,字道通長八寸,九色衣,肺神素靈生,字道平長八寸一分,白衣,心神煥陽昌,字道明長九寸,赤衣,肝神開君童,字道清#5長六寸,青衣,膽神龍德拘,字道放,長二寸六分,青黃綠衣,左腎神春元直#6,字道卿長三寸七分,玄白色衣,五色無常,右腎神象他#7無,字道玉#8長三寸五分,衣白或黑衣脾神名寶元全,字道騫形長七寸三分,色正黃,凡三過,各安其所。乃叩齒九通,嚥液八過。微祝曰:

  中景八神,九變九飛,煉魂正身,明景同暉,得與八神合輩齊威,千乘萬騎,上登太微。又存呼神三過止。

  次存呼胃神同來育,字道展長七寸,衣黃衣,窮腸中神兆滕#9康,字道還長二寸四分,黃赤衣,大小腸中神蓬送留,字道廚長二寸一分,衣黃衣,胴中神受厚勃,字道虛長七寸一分,九色衣,胸膈神廣英宅,字道仲#10長五寸,衣白衣、兩脅神臂假#11馬,字道成長四寸一分,赤白衣,陰左卵神扶流起,字道圭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衣,陰右卵神苞表明,字道生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衣,凡三過,各安其所。乃叩齒八通,咽液八過,微祝曰:

  下景八神,散景化靈,紫煙鬱生,含元守精,魂魄以安,真#12氣以寧,千乘萬騎,與我同并,先造太素,北揖上清。又存呼神三過止。

  次存呼道一內神遁#13無馬,字道極生長二寸三分,紫色衣。凡三過,令安坐心中,乃叩齒三十通,嚥液二十四過,微祝曰:

  玄上內真養形侍晨,總紐攝綱,九度八旋,出液內精,和灌眾神,五臟生華,返老童顏,千乘萬騎,與我昇天,上朝太階,高揖玉神。又存呼神三過止。\

  日中、夜半,亦更存如上法若人#14多事難專者,日中可存中景,夜半存下景,亦佳也。夜半存者,當去枕、平卧、握固、放體而存之。若月一日、六日、十一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夜半,存神訖,又存兩目中,有白氣如雞子在目前,須臾變成兩明鏡,徑九寸,以前後照我一體,並上二十四神,洞鑒分明。良久,心祝曰:

  大明寶鏡,分形散化,鑒朗元神,制御萬魔,飛行上清,帔雲巾羅,役使千靈毒封山召河畢,可以開眼也。

  常以庚午日日中,取清水一斗,真丹一銖,投水中,向月建左行三七過,攪之,祝曰:

  玄流朱精,生光八明,身神眾列,並來見形,徹視萬里,中達九靈。東向洗目二七過,久行之,得見二十四神行五神、二十四神法十八年,千乘萬騎來迎召,上造紫清。

  五辰行事訣

  夜半清靜,坐卧任意,臨目,視存太白星在玉鐺紫闕在眉上一寸,直入一寸,陽日在左,陰日在右,次存辰星在天中帝卿玄宮,在眉間直上,來至髮際五分,直入一寸,次存熒惑星在玉門華房在目內眥際五分,直入五分,陽日在左,陰日在右,次存歲星在洞闕朱臺在目後一寸,直入一寸,陽日在左,陰日在右,次存鎮星在金匱黃室長谷。在鼻人中中央,直入二分,星綴懸於上,良久,令五星出光芒,五色煙薰繞一身,洞徹內外五色各隨其星之色。乃叩齒五通,嚥液二十五過,微祝曰:

  高元紫闕,中有五神,寶曜敷暉,放光衡門,精化積生,變為老人,首巾紫容,綠帔絳裙,右帶流鈴,左佩虎真,手把天綱,散絳飛晨,足躡華蓋,吐芒#15 鍊身,三景保守,令我得真,養魂制魄,乘飈飛仙。嚥液三過,叩齒三通若別有所願,於祝後續言之。

  凡此五處,各方一寸,星如彈丸居中,照洞面體。雞鳴時,存日月象在六合府中,日在左,月在右,光明洞形此在兩目上角,小仰高空中接之,叩齒聞有四動在其中是也,直入一寸方九分。叩齒七通,嚥液九過,祝曰:

  大明靈神,九度鬱青,招霞藏暉,灌鍊五形,宮駕六合,七神調平,使我飛仙,登行上清。

  右一條,南極夫人受於太上高真,名雙景,翼形隱道。行此五辰雙景法十五年,五方老人俱下來迎,俱昇紫庭。

  右五辰二十四神事,凡五訣。

  迴元行事訣

  丁卯日夜半,於寢床平坐北向,按手,臨目,叩齒七通,乃仰存七星,煥明北方。良久,微祝曰:

  第一太星,玄樞陽明天樞魂神上玄君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下逮某身陽罪陰過,皆令消除,所向如願,萬事合心,飛步七星,與天相傾,名刊斗晨,延紀億千。

  存陽明星,從斗飛入口,光芒迴散,徑在心中,內外光徹當存覺七星缺陽明星,餘故懸於天地效也。

  丁丑日夜半如上法,微祝曰:

  第二元星,北極陰精天旋魂神上玉君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下逮某身,陰罪陽過,皆令消除,六氣盈滿,四神用虛,飛行七元,名刊玉書,上登紫清,乘玄駕无,出入利正,與天同符。

  存陰精星,從斗來飛入口,徑在肺中,鑒洞內外。

  丁亥日夜半如上法,微祝曰:

  第三真星,北極上真人天機魄精上素君七過,願得除某七祖以來下逮某身生罪死過,積惡私匿、犯違天地三官者,皆得消滅,目明徹視,鑒洞幽無,飛行七元,名書上清,役使萬神,上登玉庭,駕景乘空,與天相傾。

  存真人星,來飛入口,徑在肝中,乃北向再拜,嚥液九過亦可心拜。

  丁酉日夜半如上法,微祝曰:

  第四紐星,璇根玄冥,天權魄精上虛君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下逮某身,無恩無德、不仁不孝、陰惡之罪數千萬計,皆令消滅,服食納精,日以進益,飛登七元,錄刊太玄,上列玉皇,乘欻九天,役使神靈,日月同新。

  存玄冥星,飛來入口,徑在脾中。咽液二七過。

  丁未日夜半如上法,微祝曰:

  第五綱星,天平丹元玉衡魄靈上君玄皇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下逮某身內外穢罪、表裏沈過數千萬億、記在幽關者,皆令消除,當令體充氣盈,黃鎮胃庭中,上刻太素景紫宮,右侍玉女,左侍玉童,日月同暉,位為真王。存丹元星,來飛入口,徑在胃中。咽液二九過。

  丁巳日,夜半如上法,微祝曰:

  第六紀星,命機北極闓陽魂靈上丹皇虛君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下逮某身所犯所行賊惡罪過,奸逆亂妄,列記帝官,皆令消滅,百瘉康愈,體氣利正,名書仙臺,刻金上清,役使萬神,飛行大明。

  存北極星,來飛入口,徑在腎中陽日在左腎,陰日在右腎。咽液二七過。

  月晦日夜半後,未雞鳴,於寢床東向,平坐按手,叩齒七通,仰存七星,煥明於北方。良久,微祝曰:

  第七關星,玄陽天關瑤光太明上皇道君七過,願得除某七世以來暗昧匿罪,五罪五形身中之神數千萬億,紀在北帝鬼官者,皆令消滅,當令其神精八達,坐在立亡,耳聽絕音,目生紫光,刊玉太素,洞覽鬼形,名書帝軒,命均二明,飛行七元,寢宴紫庭。

  存天關星,來飛入目瞳中陽日在左,陰日在右,通映兩眼,內外自照,存見五藏分明。

  六甲夜半於寢床坐卧,首向任意,握固閉氣定神。良久,叩齒九通,存北斗九星,煥明於頂上,令光芒相映,祝曰:

  第八帝星,高上玉皇神八景靈元君,第九尊星太微玉帝君神太素七神元君九過,願得除某九世祖父母以來下逮某身諸丘山水源大小罪過、名上死籍者,陰匿賊惡、伏奸藏欺事有億萬,列在鬼帝鄧山上死罪條列之愆,記在北上九元太極真人黑簿者,乞九天元太上帝尊王玄君皆令罪事消除,飛行七道,上登玉清,洞遊太無,乘景晨生,北宴八素,與日相傾,總朝真妃,攝御萬靈。

  存帝尊二星,來飛入泥丸中,洞照五臟,內外通生紫光。咽液三九過若六甲、六丁日,與月晦日同者,重行之。

  右迴元事凡八訣。

  五帝雜修行乘龍圖

  五臟神名

  肝東方青,其人姓為婁氏,字君明,衣青衣。

  心南方赤,其人姓為張氏,字巨明,衣赤衣。

  肺西方白,其人姓為文氏,字元明,衣白衣。

  腎北方黑,其人姓為玄氏,字子真,衣黑衣。

  脾為中央戊己土黃,其人姓為己氏,字元己,衣黃衣。知吾者生,不知吾者死知五臟神名字,與天地適等。晨暮有常呼之,與言語,有痛處,自令其神治之,即差也。不與相知、不與言語,則死矣。出黃書西方兵法。

  肝神名為青龍,字□龍子方。

  心神名為豪丘,字陵陽子明。

  肺神名為方長宜,字子元。

  腎神名為雙以,字林子。

  脾神名為黃庭,字飛黃子。

  肝痛,思東方青帝君治之。不差,思身中所出將軍悉治之。

  心痛,思南方赤帝君治之。

  肺痛,思西方白帝君治之。

  腎痛,思北方黑帝君治之。

  脾痛,思中央黃帝君治之。

  東方甲乙者,木氣,起於肝,其氣青。中有神人,姓為婁氏,字君明,衣羽衣,戴繡冠幘。

  南方丙丁者,火氣,起於心,其氣赤。中有神人,姓為張氏,字巨明,衣絳衣,戴繡冠幘,帶龍頭紐鏌鎁,常治太清之中,腰帶紫綬,能與天皇語。

  西方庚辛者,金氣,起於肺,其氣白。中有神人,姓為文氏,字元明,衣白衣,戴繡冠幘。

  北方壬癸者,水氣,起於腎,其氣黑。中有神人,姓為玄氏,字子真,衣黑衣,戴繡冠幘。

  中央戊己者,土氣,起於脾,其氣黃。中有神人,姓為己氏,字元己,衣黃衣,戴繡冠幘。

  膽為長命宮,中有神人姓為吴氏,字元仙,衣黃衣,持北斗。此五內之神四面供養之,拘魂錄魄,來附小臣某甲身。

  右此五臟神,先當靜思之,次以上靜文,吏兵守宅次之。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二

  #1 巾:原本作『中』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2 午時:原本無,據四庫本、輯本補。

  #3 監生:據《太微帝君二十四神遇元經》、四庫本,當作『虛監生』。

  #4 耳神:當作『舌神』據同上;四庫本正作『舌神』。梁峙:當作『始梁峙』,所據同上。

  #5 清:當作『青』,據同上。

  #6 直:當作『真』,據同上。四庫本正作『真』。

  #7 他:當作『地』,據同前。四庫本正作『地』。

  #8 玉:當作『生』,據同前。

  #9 滕:原誤作『勝』,據同上改。

  #10 仲:原誤作『中』,據同上改。

  #11 假:四庫本、輯要本同,《太微帝君二十四神過元經》作『瑕』。

  #12 真:原本作『直』,據同上改;四庫本正作『真』。

  #13 遁:四庫本、輯要本同,《太微帝君二十四神過元經》作『逮』。

  #14 人:此下原衍一『中』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5 芒:原本作『亡』,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三

  雜祕要訣法

  太上隱書八景飛經八法并序

  九天丈人受太空靈都金真玉光,元始天王名之《八景飛經》,廣生太空名之《八素上經》,青真小童名之《豁落七元》,九天太上大道君名曰《素書玉訣金章》,同出於九玄之先。目其上篇,而四時名焉,其道高妙,眾經之尊。凡行此道,不得冒殗入穢,觸死生之污,犯此之禁,真靈高逝,返止上宮,施召不至,返誤兆身。子得此法,慎此為先。法曰:

  立春之日,三素元君上詣天皇大帝遊宴之時,元景行道受仙之日也。兆修《金真玉光八景飛經》之法,當以其日沐浴、齋戒,清朝入室,燒香行禮,施按招靈,致其攝魔之符,置於四方,兆於中央東北向,叩齒十二通,仰思紫綠白三色之雲東北而迴,便心念微言:三素元君,乞迴神駕,下降我身,右列我名,賜我神仙。畢,還思東方青微上府始陽宮中元景司空司錄道君,姓葛,諱太兕獻,形長七寸八分,身著玄黃之綬,頭冠七色曜天玉冠,足躡五色之履,手執威神之策,乘八輿之輪、飛龜玄雲之車,驂駕青龍,從太和仙童二十三人,下治兆身泥丸宮中,乃微祝曰:

  元景大神,玄道迴精,上節告始,萬炁混生,九微上化,迴降我形,保固元官,監總帝靈,招真制魔,我道威明,上致太和,玉芝充盈,通神徹視,洞睹三清,得乘飛景,俱昇帝庭。畢,仰咽八炁止。此元景之道,行之八年,則三素之雲八輿飛輪迎兆之身,上昇帝晨。所謂八道元景招靈祕言,不傳非仙之士。

  春分之日,太微天帝君上詣高上玉皇遊宴之時,始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夜半東向,叩齒九通,仰思玄青黃三色之雲束北而迴,便心念微言:太微天帝君,乞迴神駕,下降我身,上我帝簡,賜我神仙。畢,還思東方青陽上府玄微宮中始景老子大道君,姓某,諱幽宛,形長九寸,身著紫青之綬,頭戴九色通天寶冠,足躡九色之履,手執命神之章,從太陽仙童三十六人,乘八景之輿、青雲之車,驂駕蒼龍,下治兆身明堂宮中。乃微祝曰:

  始景上元,招靈致真,承氣命節,法典帝先,迴精玄蓋,上宴玉晨,迴靈下降,鎮固我身,保精鍊氣,五華結鮮,紫氣流映,洞得御神,驂乘飛景,上宴瓊軒。畢,仰咽九炁止。此始景之道,行之八年,則玄景飛輪來迎兆身,上昇太清。八道始景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立夏之日,太極上真三元真人上詣紫微宮遊宴之時,玄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東南向,叩齒九通,仰思紫青黃三色之雲西北迴,便心念微言:太極上真三元真人,乞迴神駕,下降我房,書我玉名,使我神仙。畢,還思東南少陽上府太微宮玄景玉光無極道君,姓王,諱無英,形長八寸八分,身著丹錦之綬,頭戴無極進賢玉冠,足躡九色之履,手執招靈之章,乘玄景綠輿、五色雲車,膠駕鳳凰,從靈飛仙童三十九人,下治兆身洞房宮中。乃微祝曰:

  玄景上靈,驂宴八氣,造宴九玄,翱翔無外,迴真下降,解我宿滯,廕以飛雲,覆以紫蓋,得乘八景,上昇霄際。畢,仰嚥八氣止。此玄景之道,行之八年,則紫青黃三色之雲玄景綠輿來迎兆身,上昇太清。玄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夏至之日,扶桑公太帝君上詣太微宮遊宴之時,靈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南向,叩齒八通,仰思赤白青三色之雲束南而迴。便心念微言:扶桑大帝君,乞迴神光,下降兆身,記名東華,得乘飛煙。畢,還南向思太陽上府紫微宮中靈景太尉元先道君,姓玄,諱伯史,形長八寸八分,身著絳錦丹綬,頭戴平天耀精玉冠,足躡九色之履,手執制魔之章,乘光明八道之輿、赤雲氣之車,驂駕鳳凰,從丹靈上宮從玉童三十六人,下治兆身中元丹田宮中。乃微祝曰:

  靈景啟靈,乘氣旋迴,迅駕八道,光明吐威,下降我房,映我丹輝,攝魔御神,萬靈悉摧,使我洞幽,與景齊飛。畢,仰咽八氣止。此靈景之道,行之八年,則致光明八道之輿來迎兆身,上昇太清。靈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立秋之日,太素上真,白帝君上詣玉天玄皇高真,遊宴之時,元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西南向,叩齒十二通,仰思赤白紫三色之雲正西而迴,便心念微言:太素真人,乞迴神光,下降我身,奏名玉天,得為真人。畢,思西南少陰上府靈微陽宮之中元景太淡天道君,姓黃,諱運珠、形長七寸八分,著玄黃素綬,頭戴七寶進賢之冠,足躡九色之履,手執命神之策,乘翛條玉輦、五彩朱蓋紫雲之車,驂駕六龍,從黃素上宮仙童二十四人,下治兆身丹田宮中。乃微祝曰:

  元景上真,八道玄景,上治黃母,下治兆身,徘徊神輦,流映紫清,歷運御氣,三元煥明,制神攝魔,我道洞精,長保上景,飛仙長生。畢,仰咽七氣止。此元景之道,行之八年,則致翛條玉輩來迎兆身,上昇太清。元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秋分之日,南極上真赤帝君上詣閬風臺九靈夫人遊宴之時,明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西向,叩齒十二通,仰思青黃赤三色之雲西南而迴,便心念微言:南極上真上皇赤帝君,乞迴神光,下眄我房,賜書玉簡,上奏九靈,得乘飛景,昇入無形。畢,思正西太陰上府精思兌宮中明晨太和道君,姓浩,諱仁義,形長六寸八分,身著白文素靈之綬,頭戴無極玉寶天冠,足躡九色之履,手執度命保生玉章,乘絳琳碧輦、白雲之車,驂駕白虎,從素靈上宮玉童二十四人,下治兆身華蓋宮中。乃微祝曰:

  明景道宗,總統九天,匡絡紫霄,迅御八煙,迴停玉輦,下降兆身,啟以光明,授以金真,豁落招靈,身無稽延,得乘飛景,上宴霄晨。畢,仰咽七氣止。此明景之道,行之八年,則致絳琳碧輿來迎兆身,上昇太清。明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立冬之日,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上詣高上九天玉帝子遊宴之時,洞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西北向,叩齒九通,仰思綠紫青三色之雲西南而迴,便心念微言: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乞迴神駕,下降兆房,賜書玉名,上奏上清,得乘飛景,昇入無形。畢,思西北陰暉上府清微宮中洞景司錄太陽道君,姓某,諱元輔,形長五寸八分,身著玄黃之綬,頭戴九玄飛景玉冠,足躡五色之履,手執攝殺之律,乘玄景八光丹輦、紫雲之車,驂駕玄武,從太玄仙童二十四人,下治兆身倉命宮中。乃微祝曰:

  洞景帝尊,玄靈陰神,乘霞御龍,驂駕飛煙,上遊玉清,下治太玄,迴降紫輦,來入我身,得乘八景,位同真人。畢,仰咽五氣止。此洞景之道,行之八年,則致玄景八光丹輩下迎兆身,上昇太清。洞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士。

  冬至之日,太霄玉妃太靈上真人詣太皇宮太微天帝君,遊宴之時,清景行道受仙之日也。至其日,如上法,清旦正北向,叩齒十二通,仰思朱碧黃三色之雲東北而迴,便心念微言:太霄玉妃、太靈真人,乞迴神駕,下降我房,賜書玉名,奏上太霄,得為真人,遊宴上宮。畢,思北方陰精上府道微宮中諫議玄和道君,姓王,諱陰精,形長五寸八分,身著玄雲五色之綬,頭戴玄晨寶冠,足躡五色師子之履,手執招靈之策,乘徘徊玉輦、錦雲珠玉之車,驂駕玄鳳黑翮,從太玄上宮仙童二十六人,下治兆身玄谷宮中。乃微祝曰:

  清景素真,元始洞靈,受化九元,含氣朱嬰,徘徊玉輦,逍遙紫清,轉輪八節,緯度天經,削我死錄,保命南生,得乘飛景,接轡綠軿。畢,仰咽五氣止。此清景之道,行之八年,致徘徊玉輦下迎兆身,上昇太清。清景八道祕言,勿傳非仙之人。

  行《八景飛經八道祕訣》,上皇玉帝告命諸天,十方眾聖、五嶽靈仙敬護兆身,降致玄輿飛輩,得與真人同昇上清。真皇守兆之命,太一防兆之身,出入遊行,無有凶橫之禍。若有#1仙名玉籍,列圖紫宮,幽冥亦不以此經啟悟兆心。兆得此經,即東華注簿,位同真人。唯保唯祕,不可輕宣,妄洩祕言,死滅兆門。

  太上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一名紫霄飛靈八變玉符

  隱地八化玄真之術,一曰藏形匿影,二曰乘虛御空,三曰隱淪飛霄,四曰出有入無,五日飛靈八方,六曰解形遁變,七曰迴晨轉玄,八曰隱景儛天。此乃上清金臺玉室祕房妙術,藏之玉笈,封以金章,侍以玉童,衛以玉女,各八百人,太上玉晨高聖君受之於九玄,七千年乃傳太極真人、東華大神方諸青童扶桑暘谷神王、清虛真人,告盟於上清,裂金以誓,身有其文者則隱淪八方,有修其術則乘虛駕空。口口相授,不得妄傳,子不示父,臣不奉君,唯在刻字金簡,書名玉篇,輕洩祕文,殃乃七玄,身為下鬼,充塞河源。按如神真,祕而奉焉。

  第一藏形匿影之術,當以立春之日,平旦入室,向東北角上坐,思紫雲鬱從東北角上艮宮中下,覆滿一室,晚冥內外,良久,紫雲化為九色之獸如麟之狀,在我眼前。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迴元變影,晚暉幽蘭,覆我紫墻,藏我金城,與氣混合,莫顯我形。畢,便九咽止。閉目,雲氣豁除,便服靈飛玉符。修之一年,形常隱空。有難之日,立艮宮之上,取本命上土,撮以自障,按如立春之日祝思之,氣自覆,人不見焉。

  第二乘虛御空之術,當以春分之日,正中入室,東向冥目、思碧色之雲鬱鬱如飛輪,從東方震宮中下,覆滿一室,內外晚冥。良久,青氣化為蒼龍,在我左耳一纏繞我身。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騰玄御氣,輸轉八宮,坐則同人,起則入室,覆我碧霄,衛我神龍,映顯我形,通幽洞冥。吞嚥九靈,永得無窮。畢,便九嚥氣止,開目,服符。修之二年,乘虛駕空。有難之日,立於震宮上,取行年上土,撮以自障,按如春分之祝思,氣自覆,人視如氣。

  第三隱淪飛霄之術,當以立夏之日,正中入室,東南向冥目,思赤雲如煙之狀,從東南巽宮中來,覆滿一室,內外腌冥。良久,赤氣化為玄兔,在兆胸腹之上。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玄兔靈飛,啟告三晨。披除囂翳,通我清津,景登雲舉,氣降紫煙,萬靈稽首,皆伏我前。畢,便九嚥氣止,開目,服符。修之三年,隱淪飛霄。有難之日,立於巽宮,左取十四氣以自覆,則與氣同行。

  第四出有入無之術,當以夏至之日,正中入室,南向冥目,思赤氣蓊鬱從南方離宮中來,覆滿一室,內外晻冥。良久,赤雲化為鳳凰,在我頭上。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赤霞映玄,氣液流通,九道之變,化為鳳凰,授我真符,賜我玉漿,出自天門,入自離官,招致雲軿,駕虛乘光。畢,便九咽氣止,開目,服符。修之四年,能出入無窮。有難之日,立於離宮,左取九氣畢,便開目服符;又九咽氣止,撮取月建上土以自障,按如立夏之祝思,赤氣自覆,則身為火光。

  第五飛靈八方之衛,當以立秋之日,哺時入室,西南向冥目,內思白氣鬱鬱如天之霧,從西南上坤宮中來,覆滿一室,內外晻冥。良久,白氣化為麒麟,對在我前。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仰注玄精,吞嚥黃華,身生飛羽,輕舉登霞,遊宴八官,萬萬不俎。畢,便九咽氣止,開目,服符。修之五年,能昇八方。有難之日,立於坤宮上,仰咽三十六氣,左取今日辰上土以自障,按如立秋之祝思,白氣以自覆,則身化為霧露,人不見也。

  第六解形遁變之法,當以秋分之日,哺時入室,西向冥目,內思白雲從西方兌宮中來,覆滿一室,內外晻冥。良久,白氣化為白虎,常在我右邊。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解形遁變,追飛躡浮,先謁玉皇,退之八嵎,分身為萬,適意如求,俄傾之變,八宮已周。畢,便九咽氣止,開目,服符。修之六年,形化影變,縱橫八方,任意所之。有難之日,當立兌宮之中,思火氣來燒我身,仰嚥氣九過,取丙上土以自障,祝如上法,則人莫之見也。

  第七迴晨轉玄之術,當以立冬之日,子時入室,西北向冥目,內思黑雲從西北方上乾宮中來,覆滿一室,內外晻冥。良久,黑雲化為螣蛇,在我左足下。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太微九玄,化為螣蛇。迴輪五星,運轉七機,上宴玄宮,八景同暉,吞精咽氣,永無終衰。畢,便九嚥氣止,開目,服符。修之七年,能迴轉五晨,出入無間。有難之日,當立乾宮之中,思黑雲來覆我身,仰嚥三十五氣,取天門上土以自障其身,祝如立冬之日,則人不見之。

  第八隱景儛天之術,當以冬至之日,子時入室,北向,內思黑氣叠沓相覆,從北方坎宮中來下,覆滿一室,內外暗冥。良久,黑氣化為玄龜,在我右足下,因叩齒三十六通,而微祝曰:

  八道隱方,藏地儛天,逃以六陰,顯身玉輪,驂龍御煙,上造帝晨。畢,便九嚥氣止,開目,服符。修之八年,則登玉清宮。有難之日,立在坎宮之上,思黑雲覆身,仰嚥三十五氣,取地戶上土以自障,祝如冬至之文,則人不見逃也。

  太清玉霞紫映觀上法

  常以本生上旬之日,沐浴、清齋、净服,平旦入室,以內觀開明玉符,清華之水便向洗眼,並漱蕩口腹,令內外清虛,口無餘味,腹無餘熏,眼無餘視,體無餘塵,恬淡靜默,唯道是身。然後還南向,平坐暝目,內思紫氣出兆頭頂之上,勃勃衝天,氣冠己身內外,鬱冥。便引紫氣,仰嚥三十九過,覺氣嚥#2三十九過,氣嚥入兆口腹之中。咽訖,開眼,朗然豁除。便叩齒三通,仰祝曰:

  上清流霞,暉真吉旦,紫雲映靈,揚精交煥,內住金門,玉戶受觀,寶神和藏,魂魄無散,明皇九真,八道流羨,攀雲招靈,靈降樂漢,洞徹幽元,三晨齊宴,遊騰玉堂,上拜帝館。畢,仰咽三過止。本生上旬之日,若甲子旬,生以甲寅日為上旬,他皆仿此也。

  《紫書訣》云:修上清玉霞紫映內觀之道,常以月生一日,取西流水三升,盛之以銅器亦佳,以真珠一兩,內、著水中,名曰金精石景水母王胎之瑛,露於中庭,至月十五日正中,日精玄映於石景水母,日象煥明水母之中,東向流霞,開明洞觀,玉符投內石景水母中。轉南向、叩齒十六通,仰呼曰:日魂珠景,照韜綠映,丹霞赤童,玄炎飈象。凡十六字畢,閉眼思日中,五色流霞,下冠兆身,洞煥一形,存見日中有一仙人,形長八寸,頭戴朱陽赤冠,衣絳錦丹裙,下在兆身頭頂之上,口引日中赤丹金精石景水母之瑛,以灌溉兆形,便臨所盛水中映日光,而微祝曰:

  耀羅丹陽,元景敷陳,赤鑪大明,九氣齊真,三五運精,二象交纏,玉胞石體,鍊故返新,流霞玄注,水母凝神,和魂柔魄,內外同煙,仰餐丹華,口掇日根,靈芝盈溢,面發金仙,與氣同軀,與日同存,乘景飛空,上造帝晨。畢,仰向日十六嚥止。取石景水母之瑛,向日洗目,並沐浴形軀,餘水放之西流。行此九年,面有金容,內外洞徹,與日同光,飛行玄虛,上造日間。此道高妙,不傳下世,輕洩寶文,罰以鬼兵,身役鬼官,七祖獲殃。

  存玄白法

  胎精中景黑白內法,常以旦旦坐卧任意,在泥丸中有黑氣存,心中有白氣存,臍中有黃氣,三氣俱生如雲以覆身。初存氣如小豆,漸大衝天,三氣纏繞身,共成一混。因變成火,火又燒身,通明洞徹,內外如一內通外徹,支體共火一色。旦行之,至日中乃止。於是服氣一百二十,都畢。行之三十年,遁形隱身,日行五百里。

  三素雲法

  夜卧謂子後睡覺起時。又云:坐起可行之,不必夜也,要當以生氣時如此,則子後午前皆可為之,然宜以丑後卯前為之佳矣。先閉目東向當東向平坐,以手大指後掌左右按拭目就耳門,使兩手俱交會於項後,三九過,存目中各有紫青絳三色,並出目前,此是內按三素雲以灌目童子也。先存兩目中,各有此三色雲,仍各出目前凝鬱,良久,按拭之。於按中每覺目外之雲,還入目童子中,暉光瑩徹。手過又出,拭之又入,以至數畢。而陰祝曰:

  眼童三雲,兩目真君,英明注精,開通精神,大玄雲儀,靈驗篇篇,保我雙關,啟徹九門,百節映響,朝液泥丸,身昇玉宮,列為真君。畢,因咽液五十過存液入肝中。行之一年,則耳聰目明;久為之,徹視千里,羅映神靈,聽之於絕響也。

  又法,《返胎按摩經》云:常以陽日#3,月一日為陽,每陽日之旦#4,夜之卧覺,旦將起,急閉目,向本命之方,以兩手掌相摩,切令小熱,各左右拭按兩目籠耳門,令兩掌交會於項中,九過,又存兩目中各有紫赤黃三色雲炁各下入兩耳中。良久,陰祝曰:

  眼童三雲,明目真君,映明注精,開通帝神,太玄雲儀,玉靈敷篇,保我雙關,啟徹九門,百節應響,迴液泥丸,身昇玉宮,列為上真。祝畢,咽液三過。畢,乃開目坐起。常行之,不如旦暮也。行之三年,耳目聰明。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三

  #1 有:四庫本、輯要本作『非』。

  #2 嚥:叢刊本無,四庫本作『已』。

  #3 常以陽日:四庫本、輯要本無。

  #4 月一日為陽,每陽日之旦:叢刊本、四庫本兩句互倒。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四

  魂神

  說魂魄

  正一真人居鶴鳴山洞,告趙昇曰: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若陰氣制陽。則人心不清净;陰雜之氣,則人心昏暗,神氣闕少,腎氣不續,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體,大期將至焉。旦夕常為,尸卧之形將其奄忽而謝,得不傷哉?夫人常欲得清陽氣,不為三魂所制,財神氣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縈,長生可學。

  趙昇稽首、再拜、叩頭#1,伏問:何以制御得陰雜之氣,使清和之氣降矣?昇欲謹敬行之,導接生靈牢固,朽敗之徒,免幽魂所侵逼矣。

  真人曰:復坐告汝。夫人身最貴,天地委形三元真氣之所戴,若合三氣百神,而不至於死。夫三魂者,第一魂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净,欲與生人,延益壽筭,絕穢亂之想,久居人身中,則生道備矣;第二魂爽靈,屬之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搖役百神,多生禍福灾衰刑害之事;第三魂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慾、穢亂昏暗、耽著睡眠。爽靈欲人生機,生機則心勞,心勞則役百神,役百神則氣散,氣散則太清一氣不居,人將喪矣;幽精欲人合雜,合雜則厚於色慾,厚於色慾則精華竭,精華竭則名生黑簿鬼錄,罪著,死將至矣。夫人重色欲,必昏邪穢亂,不避三光、四明、雷霆、神察,為四司所錄,五帝所責,延累九玄七祖、父母長居幽途,榮祿長生不可睹矣。

  趙昇驚起,請始#2其源狀,則得#3尸敗之徒見乎全生之道。

  正一真人曰:胎光本生始清元君聖母之宮,每降正月七日;爽靈本生於太一之宮,降於七月七日;幽精生於太極陰宮,降於十月五日。皆以本降之日,上詣本宮受事,送人善惡,謂之三魂會日。此日,是本會之日,亦更小攢會三日。胎光以甲子日上,爽靈以庚申日上,幽精以本命日上,言人善惡灾難非禍。若三魂不相制禦,歸本宮,各言人清净不生惡狀,則魂常不離人左右,神氣雄壯,百神隨從,所為無不從其善願,幽藹絕對,四司莫能書其罪狀,灾害、陰邪、疾病不敢輒近其形體,吾為汝備述,謹而行之,真道立見。

  正一真人曰:夫修道攝生,常以清旦日未出時,叩齒,三呼三魂三遍,夜欲卧,亦三呼,咒曰:

  胎光延生,爽靈益祿,幽精絕死,急急如律令。每日如此,魂不離人左右,飛灾橫禍、惡鬼凶神不能為害,遊夢變怪杜絕房寢。每於#4此前上三日、下三日,隔宿潔净恭肅,清齋三日,沐浴拜章,言功謝罪著善,即爽靈幽精不能強制真一元氣,道可易求。

  正一真人告約趙昇曰#5:行之勿得不常,存之勿得不精,常精者,道人之志也。

  正一真人告#6趙昇曰:夫人身有三魂,謂之三命。一主命,一主財祿,一主灾衰;一常居本屬宮宿,一居地府五嶽中,一居水府。以本命之日,一魂歸降,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若至本命日,一魂歸降,檢行生人,與魄合察衰敗壯健。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生人安穩無病。其日可清净身心,不酒,不色,著新衣,焚香習善。至本命日,若欲睡則睡少時,魂與魄合即去。若其日淫醉昏亂,魂歸,去身三步取合不得,穢氣沖射,魂遂去而不歸。如三度魂歸不合,魄即去身,神斃矣。魄者陰也,常欲得魂不歸;魂若不歸,魄即與鬼通連。魂欲人生,魄欲人死。魂悲魄笑,曰:歸無我舍,五鬼侵室。三魂絕而不歸,即魄與五鬼為徒,令人遊夢怪惡,謂之遊魂;身無主矣,令人行事昏亂,耽睡好眠,灾患折磨,求添續不可得也。一年六旬,魂六度歸身中,制御陰魄,令不與陰邪通好,百神交會,形體灾難不侵;若六旬不返,魄得其便,與陰鬼謀,人將亡矣。每本命日,一魂從本宿降下,二魂雖非巡次,其日亦隨從母魂#7,有本司官吏四人,都十二人。其日本生父母亦與魂降。當須以錢財酒脯一十二分,取本命時,祭之。後,本司不與魄為留難,及時降下,福莫能盡。常為之,長生之門。

  王真人曰:吾聞先師真人之言,夫混沌元始,本一氣化散,三萬六千神氣者皆流約為其數。夫天地神氣,新舊交續,豈有數而限之?百川因氣而不絕,天地因氣而長久,維斗得之而不窮,綿綿接續而生焉。聖人指一氣為歸,交接降約,令人不死;而凡約者不知,苟取其死。天地晝夜一周三萬六千炁候,交接不愆,則月月貞明,風雲不昧,澤及四時,萬物資生;若氣候愆時,不相接續,數有闕少,上下不應,即雷霆震怒,日月失道,星宿失位,愆陽水撈,萬物失生。人身法天象地,每日一周時,腎氣上至脾胃,晝夜三萬六千喘息不絕,上下相應,通流經絡,傳溉五臟,滋澤榮衛,即人輕健、精明、強記、無病,學道易成。若三炁、五炁、十炁不續,即人病傳於經絡,令人壯熱,飲食不下,魂魄驚怖,神氣錯亂,一藏容受,即病得其土地分野,療之不及,則人困矣。是以修真之人,採新安故,添續不絕,即神氣常堅,精華不散,則#8人不衰不老,病疾不侵,鬼神畏懼,五靈鎮守,精氣充塞,外制百邪陰毒之氣。氣既精銳,禁無不伏,言其神氣壯銳,摧伏五兵,如猛大將軍,故以神氣為將軍也。

  拘三魂法

  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是此時也,三魂不定,爽靈浮遊,胎光放形,幽精擾喚。其爽靈、胎光、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其夕,皆棄身遊遨,飈逝本室。或為他魂外鬼所見留制,或為魅物所得收錄,或不得還返,離形放質,或犯於外魂,二氣共戰,皆躁競赤子,使為他念,去來無形,心非意悶,道士皆當拘而制之,使無遊逸矣。拘留之法:當安眠向上,下枕,伸足交手,仰上,冥目,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存身中赤氣如鸚子,從內仰上出於目中,出外赤氣轉火燒身,使匝一身,令其內外洞徹,有如燃炭之狀。都畢矣#9,其時當覺身中小熱,乃叩齒三通。畢,即存三魂名字,胎光、爽靈、幽精三神急住,因微祝曰:

  太微玄宮,幽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不得妄動,鑒者太靈。若欲飛行,唯得詣太極上清;若欲飢渴,唯得飲徊水玉精。

  制七魄法

  月朔、月望、月晦之夕,是此時也,七魄流蕩,遊走穢濁,或交通血食,往鬼來魅,或與死尸相關入,或淫赤子、聚奸伐宅,或言人之罪、詣三官河伯,或變為魍魎,使人魘魅,或將鬼入、呼邪殺質、諸殘病生人,皆魄之罪;樂人之死,皆魄之性;欲人之敗,皆魄之病。道士當制而厲之,陳而變之,御而正之,攝而威之。

  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濁鬼也。制檢之法:當正卧、去枕、伸足,兩手搓掌心,次掩兩耳,指端相接,交於頂中,閉息七通。存鼻端白氣如小豆,須臾漸大以冠身九重,下至兩足,上至頭上。既畢,於是白氣忽又變成天獸,使兩青龍在兩目中,兩白虎在兩鼻孔中,皆向外,在心上向人口;蒼龜在左足下,靈蛇在右足下;兩耳中有玉女著玄錦衣,當耳門,兩手各把火光,良久,都畢。又咽液七過,叩齒七通,呼七魄名,畢,乃祝曰:

  素氣九迥,制魄邪奸,天獸守門,嬌女執關,七魄和柔,與我相安,不得妄動,看察形源。若汝飢渴,聽飲月黃日丹。於是七魄內閉,相守受制。若常行之,則魄濁下消,返善合形,上和三宮,與元合景一。人身有三元宮神,命門有玄關大君,及三魂之神,合有七神,皆在形中,欲令人長生,仁慈大吉之君也。此七魄亦受生於一身,而與身為攻伐之賊,故當制之。道士徒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亦不免於徒勞也。

  其三元宮所在,其上元宮,泥丸中也,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其中元宮,絳房中,心是也,其神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其下元,丹田宮,臍

  下三寸是也,其神嬰兒,字元陽子,一名谷玄。

  此三一之神矣。欲拘制魂魄之時,皆先陰呼其名,存三神皆玉色金光,存嬰兒之貌,中上二元皆赤衣,下元衣黃,頭如嬰兒始生之狀也。

  對日存三魂法

  太虛真人曰:先師教以五建之日,日出三四丈許,正立,以心對日,存三魂神與日光俱入心中。良久,閉氣三息,咽液三過,祝曰:

  太陽散暉,垂光紫青。來入我魂,照我五形。卻鬼試心,使心平正,內徹九氣,外通胎命,飛仙上清,玉籙以定。咒畢,以手拭目二七,叩齒二七,都畢。此法使人三魂凝明,丹心方正,萬邪藏術,心試不行,真要道也。常當行之者,以五建日向日,輒令嚏,若不得嚏,以軟物向日引導鼻中,亦可嚏也。嚏,即祝曰:

  天光來進,六胎上通。三魂守神,七魄不亡,承日鳴嚏,與日神同,飛仙上清,位為真公。祝畢,拭目二七。是內精上交日光,三魂發明於內,使人心開神解,百精流轉於內府也。若非五建日,可不須爾也。以五建之日北向,五再拜,心呼上真皇君夫人名字三過,畢,叩齒五通。畢,解巾,長跪,謹啟:

  五星日月上皇高皇道君夫人,玉清太上上清上皇上帝,大道聖君几前,因自陳七祖父母以下及一身千罪萬過,上世以來,乞願得解脫三官,告下天帝,使罪名離釋,削除黑籍,乞願得與五星之真俱奔華晨,上登上清,交行玉門。

  朝禮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常以月三日、九日、十六日,平旦向日,九拜九揖,亦可心拜,仰頭叩齒二十四通,祝曰:

  天魂九纏,上帝尊神,太陽日精,金門變仙,小兆某甲敢奏微言,今日上吉,八願開陳,請施禮願,仰希玄恩,蒼龍朱鳳,策轡紫軒,五雲交蔭,六氣扇塵,高上曲眄,三光降真,二景纏絡,我道欣欣,心朗耳聰,目明色鮮,體輕骨昇,面發華顏,羽服生形,飛造帝晨。祝畢,仰天引日精四十五咽止。行此三年,目明徹視,洞睹無窮,面有金容,體生玉津;九年,能行身外無影,飛空玄靈也。若天陰無日,於密室心存心行,亦感於自然也。又以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此三日皆人定向月,九拜九揖,亦可心拜,仰向月叩齒十六通,祝曰:

  魂精魄靈,九天同生,石景水母,太陰朗明,徘徊月宮,冶煉金庭,二景合原,上吉時清,八會交帶,我願克成,願光願容,願鮮願榮,願神願仙,飛行上清。祝畢,仰引月精四十五咽止。

  魂精法

  魂精帝君,即九天司命,部九天之魂,下統後學筭命也,帝君鎮在日門金庭之內。魄靈帝君,即九天丞相,九天之魄靈下統後學之錄籍也,鎮在月宮琳琅之都。凡修上道,旦夕坐起卧息,常當存念日在頭上、月在口中、魂精帝君在泥丸、魄靈帝君在明堂,心存目#10想,常使彷彿然。行之逾年,真形見矣,青白分也;九年能乘空飛行,上登晨燈之館,遊宴虹映之山也。

  上清飛步七星魂魄法

  太素真人口訣曰:北斗第一星天樞魂神,第二星天璇魂神,第三星天機魂精,第四星天權魄精,第五星玉衡魄靈,第六星闓陽魄精,第七星瑤光大明。

  右七星,魂魄之名,號曰七元之靈明,步星魂魄行星之上,皆心存之,此名日飛仙,飛仙步斗,魂魄三匝。畢,於是向陽明星上,又閉氣,而心祝曰:

  陽明大魁,祝畢。第一左足躡陽明星,第二又進右足躡陰精星;祝畢,第三次左足躡玄冥星;祝畢,第四次右足躡丹元星;祝畢,第五次左足躡北極星;祝畢,第六次右足併躡闓陽星;祝畢,次左足併躡瑤光星。乃通息,大祝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推,七星煥煥,天綱最威,輔星鎮盛,弼星扶衰。九真太上、太極、太微三府,玉帝三尊辟非,天動地轉,魂魄相隨,使我飛仙,真光徘徊,名入金房,玉門乃開,乘龍陟空,日月同輝,遊行太清,鳴鈴翠衣,左躡流電,右御奔星,地上萬邪伏死,敢追惡心視我,使爾斬摧。帝命玉女勞侍以歸,魂真魄神合形昇飛,畢。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四

  #1 叩頭:四庫本、輯要本無。

  #2 始:四庫本、輯要本作『紀』。

  #3 則得:四庫本、輯要本作『使。』

  #4 每於:此上四庫本、輯要本有『又』。『於』四庫本、輯要本作『以』。

  #5 正一真人告約趙昇曰:四庫本、輯要本無。

  #6 告:四庫本、輯要本『告』上有『又』。

  #7 魂:此下四庫本、輯要本有『而下』二字。

  #8 則:四庫本、輯要本作『而』。

  #9 矣:四庫本、輯要本無。

  #10 目:叢刊本作『日』。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五

  魂神

  思神訣

  夫道者#1,有形之父母也,寂然不動,至虛無也;感而遂通,至神明也;視之不見,無形容也;聽之不聞,無音聲也。故無形無名,言象莫能得也;有情有信,變化有以生也。生之來神,氣聚也;身之有陰,陽結也。兩儀以分,萬象以成也;天地迴薄,日月以明也。莫不由至道神用,而元一以靈。且人為物靈,貌為事真,智慮純白,耳目澄清,外周六氣,內運五行,形自寂寞,神生窅冥。然則至道無形,應生元氣,謂之一也;一之所剖,分為三也。三者,清、濁、和,結為天、地、人也#2;亦#3曰三元,上、中、下也;在天為三光,日、月、星也;在地為三寶,金、玉、珠也;在人為三生,耳、目、心也;在道為三氣,玄、元、始也;又為三天,清微、禹餘、大赤也;復為三境,玉清、上清、太清也。又曰#4:清氣上浮為天,濁氣下凝為地,和氣中結為人。夫天陽地陰,陰陽變化而成五行,謂木、火、金、水、土也;亦曰五氣,謂九、三、七、五、一也;在天為五星,謂歲、熒、白、辰、鎮也;在地為五嶽,謂岱、衡、華、恒、嵩也;在人為五臟,謂肝、心、肺、腎、脾也;又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也;又為五音,角、徵、商、羽、官也;又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也;又為五德,仁、義、禮、智、信也。總之為三五,行導布化,生成萬物也。各有神明,即天地之至用也,而天以之動,地以之靜,人以之生,皆賴其神明也。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天皆有天尊、太上、天帝、天師也;地有三十六重地,地皆有土皇、將軍、金剛、神王、靈官也;人有三宮、五神、三魂、七魄也。天地各有神仙吏兵不可稱計,且神明變化皎在目前,愚者莫知。隱顯無方,運轉難識,輔物立象,靈用在焉。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是也。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魄,謂之神明。人則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目者神明之堂也。故神明所托,依於日月,隱於陰陽。且日出於卯,陽也;月出於酉,陰也;主變成德。日初變於卯,其數六,以五乘之,五六三十也;中變於辰,其數五,五五二十五;終變於巳,其數四,四五二十也,故上仙七十五將軍陽神也。月初變於酉,其數六,五六三十也;中變於戌,其數五,五五二十五也;後變於亥,其數四,四五二十也。故上靈七十五將軍陰神也。三元五德,合數為八,各有上仙上靈陰陽二官,合為一千二百也;三元各八,為三千六百也;而陰陽皆五,合為三萬六千也。其萬八千陽,陽為外景、為外神也;其萬八千陰,陰為內景、為內神也。而內由外發,陰以陽明,所以一身有一萬八千神曰本分神也,一萬八千神曰影照神也。無陽也,陰不能成;無陰也,陽不能生。是以陰以陽成,陽以陰生,亦內由外明,外由內清,清明相得,而後生成也。所謂神明者,由神故明也。故三光在天而萬物彰,百神在己而五氣昌,其耳目適用,氣力體康,是其神也。天寶之以致浮,地祕之以致安,五嶽享之而安鎮,一人則之而太平。人身上部八景,以應於天;下部八景,以應於地;中部八景,以應於空。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萬六千,與天地合,有一十萬八千。自此以往,雖神不極,由斯數矣。則三洞諸經神仙,將吏侍奉靈官,高下品格,未有不因玆始也。既知其數,當識其方,既識其方,須知表裹,表裏既見,陰陽審焉。內外不同,左右亦別,而象分五色,位列四方,男女可以陰陽求,文武可以剛柔取。凡諸存念,身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萬六千神,皆在於心也。心正則神正,心邪則神邪,邪之與正,由悟不悟,悟則入正,迷則歸邪,悟者由得其門,迷者由失其路,則沉淪#5黑夜,處至暗冥室。學道之士宜詳究之,始乎數息歷藏,終乎常住湛寂,誠在爾心矣。

  存身神法

  面東坐,叩齒三十六通,每九下一咽液。而祝曰:玉清高上,九天九靈,化為玄玄,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開神明,服食日精,金華充盈。便咽液,想喉中有赤身童子,仰頭開口承液,下入胃中。

  畢,又存四神:想肺中童子著白衣冠,口吐白氣於右,變作白虎;次想肝中童子著青衣冠,口吐青氣於左,變作青龍;次想心中童子著赤衣冠,口吐赤氣於前,化為朱雀;次想腎中童子著黑衣冠,口吐黑氣於後,化為玄武。祝曰:

  青龍孟章甲寅,白虎監兵甲申,朱雀陵光甲午,玄武執明甲子,四獸前後圍遶,勿令外邪來干。急急如律令。

  次存心肺氣作圓光寶蓋蓋頭,訖,次握固冥目,念敕身祝曰:

  謹敕身中五體真官、五臟六腑、九宮、十二官室,四肢五體、筋骨髓腦、肌膚血脉、孔竅榮衛、一百八十關房、三百六十骨節、一千二百形影、一萬二千精光、三萬六千神氣,左三魂幽精、爽靈、胎光,各守本宮,右七魄衛從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青龍扶迎,白虎扶送,朱雀導前持幡幢,玄武從後司鐘鼓。臣身不受邪,肝不受病,肺不受奸,腎不受甘,脾不受化,膽不受怖,胃不受穢,心不受觸,神氣汾溢,吏兵神將侍衛側立。急急如律令!

  次叩齒五通,念五臟神名。先存肺神,著白衣冠,在肺,肺神皓華,字虛成三呼;次存心神,著赤衣冠,在心中,心神丹元,字守靈三呼;次存肝神,著青衣冠,在肝中,肝神龍煙,字含明;次存膽神龍曜,字威明;次存脾神常在,字魂庭;次存腎神玄冥,字育嬰。又暝目內視,五臟分明,了見肝中童子著青衣冠,口吐青氣,從左脅出,化為青龍;次存肺中童子著白衣冠,口吐白氣,從右脅出,化為白虎;次存心中童子著朱衣冠,口吐赤氣,從心中出,化為朱雀;次存兩腎中童子著黑衣冠,坐兩腎上,口吐黑氣,從腎中出,化為玄武;次存頭巾七星,下坐青黃白三色雲上,七星在頭,下有金光蓋頂,一身並作黃金色,面是金容;次存肺中白氣,右出繞頂,有圓光。左右日月在眼前,洞煥一室,吏兵玉女,執節持幢,捧香獻花,遍滿前後。心常念飛仙,同昇金闕帝前,永為帝臣。

  受生天魂法

  夫人受生於天魂,經成於元靈,轉輪於九氣,挺命於太一,闕開三道,積神幽宮,所生玄液七纏,流津敷澤,日月映其六虛,口耳運其神氣,雲行雨施,德擬天地。胞胎內匝,五因來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故五因者,是五神也;三道者,是三真也。

  天尊言曰:氣氣相續,種種生緣,善惡禍福,各有命根,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心則神也,形非我有。我所以得生者,從虛無自然中來,因緣寄胎,受化而生。我受胎父母,亦非始生主#6父母也。真父母貴重尊高無上,今所生父母以我寄備因緣,稟受育養之恩,故以禮報而稱為父母焉。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寄之為屋宅,因之為營,以舍我也#7。附之以為形,示之以有無,故得道者無復有形也。及無身,神一也,身並一則為真身,歸於始生父母而成道也#8。凡人不知存神,動止任意,意愚事僻,神散形枯;仙真聖人守神無替,常存自身,名在左契。志學之士當知人身之中自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陰陽配合,共輔護識神、五行相王之君,周衛體內一千二百形影、一萬二千精光,備守體外,日日存之,時時相續,念念不忘,長生不死。不能常存,八節勿替,能念身神,康強無病。病,三呼之,常衛子身。欲卧之時,左手撫心,右手撫臍,各二七,陰祝曰:

  欲具身神,從頭起,經歷四肢,至踝子。祝竟,存之。委悉乃眠,必得吉夢,髣髴見神。若有罪過,應致灾厄,神來語人,或示形象,倚托物類,使人思惟,自解意趣,吉凶善惡,了然知之,避禍就福,所向諧也。

  三魂

  第一胎光

  第二爽靈

  第三幽精

  精神#9

  精神者,君臣也《玉清祕錄》云:夫神者君也,氣者人也,心神動則精搖,精搖則使形不安,若三事各令清净無為,則萬事自安也#10。又曰: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為神,二為精,三為氣。此三者,本天地人之氣也,神者受於天精,天精者受於地氣,地氣者受於中和,相為共成一道也。故神者乃乘氣而行,氣者神之轝也,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理。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精轉為神,神生於明夫氣生於精,精生於神,神生於明,故人生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於明。是故不欲老者,當念守其氣,含精神也,今不出其形,合而為一也。即綝綝自見,身益輕,意益精也,此神光欲生也,心中大安,欣然若喜也。但宜閉目而卧,著志意於身內,身意不出,則身鍊形變也。如此,則理身已得也,太平自應矣。神哉,此道也。內已致壽,外以安理,不用筋力,自然致也。神智之泉夫神智之泉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水性欲清,沙塵穢之,人心欲清,嗜慾則生,豈能善之?故鑒明則塵垢弗集,神清則嗜慾不入。是以聖人輕天下,即神不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死生,則意不懾;同變化,即明不眩。

  入室思赤子法

  老子曰:吾道生於惚恍#11而無形,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包含於天地之表,還入於毫毛之裹,分之為日月陰陽,含之為夫婦。演布於八卦,乾坤為頭首。胞胎轉相生,變化有前後。處任#12為十月,結定神備有,虛無把錄籍,司命往奉壽。陽精為室宅,包形立相待,陰陽相感溉,開閉藏其裏,清轉上為頭,精凝成童子,璇璣與玉衡,鼻為其梁柱。合觀於八極,兩半共為友;合精於子午,藏形於卯酉。明堂開四仲,洞房在其後,丹田著後宮,自口王父母。丙午拜真人,丁巳伏命受,戊寅銜丹錄,光曜所藏止。精明合且離,出規還入矩,鈞明照神後,往來有配偶。皇制有其階,自然如雲雨,陽出真人陰。學之為師父,棲宿有常處,正在洞房裏,三五運返覆。甲癸邀辰巳。子午都集會,吾道自索子,邀之於南極。真人自告子,安之令審諦,枯木不煩擾,乙壬於寅卯,午申亦相須,丙辛於亥酉,未戌邀中野,吾道已見矣,忽然無所有,丁庚子與午,戊己卯與酉,失候不相睹,吾道去萬里,周旋天地間,傷命還害子,觀吾陰與陽,交精相哺乳。此謂養赤子,勿失其時矣。甲癸邀辰已,注云:子丑者謂甲癸日也,時加於辰、加巳、加子、加丑也,到此時道未養己,常當念之矣;乙壬之日時,加寅、加卯、加午、加申也,當復俟之,勿失其候矣;丙辛之日時,加亥、加酉、加未、加戌也,為老公見之勿驚也,道之化見矣;丁庚之日時,加子、加午也;戊己之日時,加卯、加酉也。失此四仲之日候,而不相睹,吾道去萬里。慎之。

  老子曰:為吾道者,當先安牝牡。牝牡者,腎也,腎門元氣也,元氣氣常下行,元常上昇。元者赤,氣者白,元上到心中,心中當動,動即元下矣。

  老子曰:元者,安雌雄。雌雄者,心也,一名明堂,得元因共養,合成赤子;赤子,自然也,念令上昇,昇於真人;真人者,宿衛之臣。赤子到,則因安心定意,泊然安意#13洞房中矣。

  老子曰:赤子到,因還意於洞房。洞房者,兩目間,有真人不衣而到,住下視赤子,赤子到,真人乃立。真人所以到住,何也?欲令赤子得昇耳。赤子昇,真人復;赤子不昇,真人不復,不復早已。

  老子曰:夫赤子初欲昇時也,形似丹蛇,其光照人,忽然到著人面,若炬火聲矣。此即赤子到矣。

  老子曰:夫赤子之欲昇時,形似丹蛇,安意如故,須臾當忽然不見矣。

  老子曰:丹蛇者,日之精也,日精作火形來著人。欲來著人,人心動;人心動,即赤子不得昇,遂令後難致,難致則冥冥絕矣。

  老子曰:丹蛇來到、心不驚不恐者,當與真人共語。時目中忽然見正黃浩浩而無形,兆身體因變化,見西王母乘鳳凰之車,後駕六赤龍,車前三朱雀。見之,忽驚也,有頃,忽然去矣。

  老子曰:當見西王母到時,但恍惚而已,雖乘鳳凰之車者,忽然恍去矣,前三朱雀,後六赤龍亦然也。

  老子曰:當見西王母之時,與人語,慎勿答也。不答,當復有所告問於人,慎勿答。不答,恚怒,勿恐怖也,恚不止,真人自代子與語,畢,自去矣。

  老子曰:西王母去後,大道來見矣。當大道見時,身形乃曠然,昭浩而無形兆,上見日月星宿,若有若無。當有天師與真人來見,倡樂萬端慎勿視也,仙人玉女慎勿觀也,龍虎禽獸慎勿驚也。

  老子曰:此倡樂、天師、仙人、玉女、禽獸,皆非真也,但自子形中五臟六腑都精神耳,非真道也。

  老子曰#14:天師真人來見子之時,安心定意,善與人語言。吾見子信,告子道,張羅其綱,具見子矣!

  老子曰:,參乘戊子入室,百日神明相睹乃止。精神通洞,舉足萬里。精之畢熟,少食,為有齋戒,洗心沐浴,往來急疾,狀若風雨。

  老子曰:人頭者,道之所往來解止處也,號陰陽。陰陽者,兩目也;陰陽者#15,道一之臣人也,道之所尊器也,主調御兩目精光者,故曰兩半成一也。一正在明堂中、兩半所處也,陽精光於子午,收明於卯酉。子午者洞房也,卯酉者明堂也,亦方圓一寸,正在兩眉間;明堂卻入一寸,名洞房,亦方圓一寸;又却入一寸,名丹田,此三者,道之往來變化常處也。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五

  #1 夫道者:此起至『然則』凡一百四十一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2 也: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注文『清氣上浮為天,濁氣下凝為地,和氣中結為人』十八字。

  #3 亦:叢刊本、四庫本作『立』。

  #4 又曰:此起二十一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5 則沉淪:叢刊本、四庫本作『猶時當』。

  #6 主:四庫本、輯要本作『真』。

  #7 因之為營,以會我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因之為營舍』,並誤。按本書卷三十一『說真父母』,當作『因之為營構,以會我也』。

  #8 『及無身』四句:『身』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始:原誤作『姓』,據叢刊本、四庫本犧。按本書卷三+一『說真父母』四句作『及無身神也,一身神並一,則為真身,歸於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9 精神:叢刊本、四庫本作『神精氣』。

  #10 也:此下原衍『故修身之道』五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1 惚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恍惚』。

  #12 處任:即妊娠。

  #13 安意:叢刊本、四庫本無。

  #14 老子曰:叢刊本、四庫本無。

  #15 陰陽者:叢刊本、四庫本無。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六

  諸家氣法

  元氣論并序

  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無適無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1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2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元氣先清,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與#3自然同性,則可以#4無始無終,無形無象,清濁一體,混沌之#5未質,故#6莫可紀其窮極。洎乎元氣濛鴻,萌牙玆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7,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脉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畎。以天之生,稱曰蒼生;以其首黑,謂之#8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為蒼頭。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躶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躶形焉。三王之代,然乃裁革結莎,巢櫓營窟,多食草木之實,啖鳥獸之肉,飲血茹毛,蠢然無悶。既興燔黍僻豚,杯飲窊樽#9,簣桴土鼓,火化之利,絲麻之益,範金合土,大壯宮室,重門擊柝,戶牖庖廚,以炮以烹,以煮以炙,養生送死,以事鬼神。自太無太古,至於是世,不可備紀。爰從伏羲,迄於今日,凡四千餘載,其中生死變化,才#10成人倫,為君為臣,為父為子,興亡損益,進退成敗,前儒志之,後儒承之,結結紛紛,不可一時殫論也。且天地溟涬之後,人起出盤古遺體#11,散為#12天經地緯,天文地理#13,五羅二曜,黃赤交道,五嶽百川,白黑晝夜,產生萬物,亭育萬彙,其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數,凡一千八百類。人為躶蟲之長,預其一焉。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14,莫過#15人之氣也。澡#16叨預一躲,忝竊三才,漁獵百家,披尋萬古,備論元氣,盡述本根,委質自然,歸心大道,求諸精義,纂集玄譚,記諸真經,永傳來哲。達士遇者,慎勿輕生,以日以時,勤鍊勤行,鶴栖華髮,無至噬臍。同好受之,常為寶耳。

  論曰:元氣無號,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同包無象,乃一氣而稱元;異居有形,立萬名而認表。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為表,妙為裏。裏乃基也,表乃始也。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則道也,名可名也,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道,異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乃自然所生。既有大道,道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性則同包,命則異類。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仁財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元氣本一,化生有萬。萬須得一,乃遂生成。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才,三才謂人也,故曰才成人備。人分四時,四時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風,八風分九氣。從一至九,陽之數也;從二至八,陰之數也。九九八十一,陽九太終之極數;八八六十四,陰六太終之極數也。

  一含五氣,是為同包;一化萬物,是謂異類也#17。既分而為三為萬,然不可暫離一氣。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18,所以變化無窮,不唯萬數,故曰遊魂為變。只如武都耆男化為女,江氏祖母化為黿,黑胎氏猪而變人,蒯武安人而變虎,斯遊魂之驗也。

  夫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溫氣為火,火數二也;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風氣為土,土數五也。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19謂混元,亦謂元塊如卵。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氣出有象,故曰氣象。

  張衡《靈憲渾天儀》云:夫覆載之根,莫先於元氣;靈曜之本,分氣成元象。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靈軌,尋諸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是為立度,而後皇極有所建也,旋運有所稽也。是為經天緯地之根本也。

  聖人本無心,因玆以生心。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心目,天地萬機、成敗興亡、得失去留,莫不由於心月也。死者陰也,生者陽也,陰陽之中,生道之術,而不知修行之路,常遊生死之逕,故墨翟悲絲、楊朱泣岐,蓋以此也。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氣同色,混沌不分,故日有物混成。然雖成其氣,未可得而形也。其#20遲速之數,未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厖鴻,蓋乃道之幹也。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陰陽構精,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也,象乎道幹,以有物成體,以圓規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於陰也,象乎道根,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既動以行施,靜#21以含化,鬱氣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22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著,自然相生,莫之能紀。紀綱經緯,今略言之。四方八極,地之維也,徑二億三萬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則知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人極,地中深亦如之,半之極,徑圍之數一半是也。計天地相去一億一萬二百五十八里半也。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數也。天道左行,有反於物,財天人氣左盈右縮,天以陽而迴轉,地以陰而停輪,是以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永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其光,則四序順節,寒暑不忒;地以順靜,不失其體,則萬物榮華,生死有禮。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順。夫至大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空莫若土,至華莫若木,至實莫若金,至無莫若火,至明莫若於日月,至昏莫若於暗虛。日月至明,遇暗虛猶薄蝕昏黑,豈况於人乎哉。夫地有山嶽川谷、井泉江河、洞湖池沼、陂澤溝壑,以宣吐其氣也;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亦天之精氣所結成,凝瑩以為星也。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斯謂懸象矣或云玄象,亦可兩存。夫日月徑周七百里三十六分之一,其中地廣二百里三十二分之一。日者,陽精之宗,積精成象,象成為禽,金雞、火鳥也,皆曰三足,表陽之類,其數奇;月者,陰精之宗,積精而#23成象,象成為獸,玉兔、蟾蜍也,皆四足,表陰之類,其數偶。是故奇偶之數,陰陽之氣,不失光明,實由元氣之所生也。

  夫人之受天地元氣,始因父精母血,陰陽會合,上下和順,分神减氣,忘身遺體,然後我性隨降,我命記生,綿綿十月之中,人皆十月處於胞胎,解#24在卷末也。蠢蠢三時之內,人雖十月胞胎,其實受孕三十八臘。一臘謂一。七日一變,凡三十八變。然後解胎求生。求生之時#25,四日之中,善慧聰明者,如在王室,受諸快樂,釋然而生,如從天降下,子母平善,無諸痛苦,親屬歡喜,鄰里相慶;凶惡悖戾者,如在狴牢,受諸苦毒,二命各争,痛苦難忍,親族憂惶,鄰里驚懼。凡在世人受孕日數,數則一定,善惡兩分,為人子者,安可悖亂五逆哉!今生子滿三十日,即相慶賀,謂之滿月,皆以此而習為俗矣。氣足形圓,百神俱備,如二儀分三才,體地法天,負陰抱陽,喻瓜熟蒂落,悴啄同時,既而產生,為赤子焉。夫至人含懷道德,冲泊情性,抱一守虛,澹寂無事,體合虛空,意栖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之心,與至人同心,內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護,比若慈母之於赤子也。夫赤子以全和為心,聖人以全德為心,外無分別之意,內無害物之心。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執握,自能牢固,所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執牢實者,其由元氣充壯,致骨弱筋柔。未知陰陽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由精氣純粹之所然也。陰為雌牝,陽為雄牡,□謂氣命之源。氣命之源,則元氣之根本也。言赤子心無情欲,意無辨認,雖有□作,且不被外欲牽挽,終無畎浍尾閭之虞,其氣真精,往還訴流,自然自在,任運任真而已,故曰精之至也。終日號啼,而聲不嘶嘎者,亦純和之至也,故日和之至也。嘎者,聲物之破也。赤子以元氣內充,真精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减耗,神將散也;地氣减耗,形將病也;元氣减耗,命將竭也。故帝一回風之道,泝流百脉,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秦少齊《議黃帝難經》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元氣起於子,乃人命之所生於此也。男從子左行三十,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巳,為夫妻懷妊,受胎氣於此也。男從巳左行十至寅,女從巳右行十至申,俱為十月受氣,氣足形圓,寅申乃男女所#26生於此也。從寅左行三十至未,未謂小吉,男行年所至也;從申右行二十至丑,丑謂大吉,女行年所至也。然#27乃許男婚而女娉矣。如是永久焉,則元氣無所復,精氣無所散,故#28致長生也。夫天地元氣既起於子之位,屬水,水之卦#29為坎,主北方恒嶽,冀州之分野,人之元氣亦同於天地,在人之身生於腎也。人之元氣,得自然寂靜之妙,抱清虛玄妙之體,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謂眾妙之門,乃元氣玄妙之路也。故玄妙曰神,神之靈者曰道,道生自然之體,故能長生。生命之根,元氣是矣。

  夫腎者神之室,神若無室,神乃不安,室若無神,人豈能健!室既固矣,乃神安居。則變凡成聖,神自通靈。神乃愛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於是空廢,遂投於死地矣。若人自以其妙於運動,勤於修進,令內清外靜,絕諸染污,則大壯營室,神魂安居。神之與祇,恒為營衛,身之與神,兩相愛護,所謂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身神相須,窮於無窮也。

  夫元氣者,乃生氣之源,則腎間動氣是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脉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聖人喻引樹為證也。此氣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絕,則臟腑筋脉如枝葉,根朽枝枯,亦以明矣。問:何謂腎間動氣?答曰:右腎謂之命門,命門之氣,動出其間,間由中也,動由生也#30,乃元氣之係也,精神之舍也。以命門有真精之神,善能固守,守御之至,邪氣不得妄入,故名守邪之神矣。若不守邪,邪遂得入,入即人當死也。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陽為榮,以血脉屬陰,陰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也。亦曰榮衛,榮衛即榮華氣脉,如樹木芳榮也。榮衛臟腑,愛護神氣,得以經#31營,保於生路。又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脉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藏,一百刻五十周,至平旦大會,兩手.寸關尺,陰陽相貫常流,如循其環,終始不絕。絕則人死,流即人生,故當運用調理,愛惜保重,使榮衛周流,神氣不竭,可與天地同壽矣。

  夫混沌分#32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有三位而無正藏,寄在一身,主司三務。上焦法天元,號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33鬲已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天元陽炁,治於亶中,亶中穴在胸,主溫於皮膚肌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法地元,號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臍,中丹田之位受地元陰炁,治於胃管,胃管#34穴在心下,主腐穀熟水,變化胃中水穀之味,出血以營臟腑身形,如地氣之蒸焉;下焦法水元,號下丹田也。其分野自臍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丹田之位受水元陽氣,治於氣海在臍下一寸,府於氣街者#35,氣之道路也#36。三焦都是行氣之主,故府於氣街,街,乃四通八達之大道也。下焦#37主運行氣血,流通經脉,聚神集精,動靜陰陽,如水流就濕濕即源,濕言水行赴下也#38,澆注以時,雲氣上騰,降而雨焉。

  《仙經》云:我命在我,保精受氣,壽無極也。又云: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雖能呼吸導引,修福修業,習學萬法,得服大藥,而不知元氣之道者,如樹但#39有繁枝茂葉,而無根荄,豈能久活耶?若以長夜聲色之樂,嗜欲之歡,非不厚矣,卒逢夭逝之悲,永捐泉壠之痛,是則為薄亦已甚矣。若以積年終日#40,勤苦修鍊,受延齡之方,依玉經之法,遵火食之禁,知元氣之旨,拘魂制魄,留胎止精,此非不薄矣,卒逢長久之壽,永住雲霄之境,是財為厚亦已甚矣。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41,嗜欲之情,固無窮也#42,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甚#43矣。夫土能濁河,不能濁海,風能拔樹,不能拔山,嗜欲之能亂小人,不能動君子,夫何故哉?君子乃處士也,小人乃遊子也,須知性分有極,生涯難保,若不示之以樞機,傳之以要道,宣之以心髓,授之以精華,則片言曠代,一經皓首,不可得聞道矣。夫道者何所謂焉?道即元氣也。元氣者,命卒也。命卒者,惟中之術也。以存道為法,化精為妙,使氣流行,運無阻滯。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若知玄之又玄,男女同修,夫婦俱仙,斯謂妙道。

  《仙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泝流補腦謂之還,精化為氣謂之轉。一轉一易一益,每#44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西王母云:呼吸太和,保守自然,先榮其氣,氣為生源。所為#45易益之道,益者益精也,易者易形也。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此道者,謂常思靈寶。靈者神也,寶者精也。但常愛氣惜精,握固閉口,吞氣吞液,液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為精,精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如是七返七還,九轉九易,既益精矣,即易形焉。此易非是其死,乃是生易其形,變老為少,變少為童,變童為嬰兒,變嬰兒為赤子,即為真人矣。至此道成,謂之胎息。修行不倦,神精充溢,元氣壯實,腦既已凝,骨亦換矣。

  《仙經》云:陰陽之道,精液為#46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又云: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延命而愈疾矣。又云:以金理金,是謂真金;以人理人,是謂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王母云:夫人理氣,如龍理水。氣歸自然,神歸虛無,精歸泥丸。水出高源,上入天河,下入黃泉,橫流百川,終歸四海。氣之與水,循環天地,流注人身,輪轉無窮,運行無極,人能治之,與天地齊其經,日月同其明矣。

  《古說記》云:人之元氣,乃神魂之餚饌,故曰子丹進餚饌正黃。是以神服元氣,形食五味,氣清即神爽,氣濁即神病。故常謂勻修鍊氣,常令氣清,所謂鍊神鍊魂,却鬼制魄,使形神俱安。夫魂降於天謂之神,魄本於地謂之鬼,鬼即屬陰,神即屬陽,所以煉魂神,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昇天;食五味,祝淫鬼,千萬皆死,形沒於地。夫魂飛於天,魄沉於泉,水火分解,各歸本元,生則同體,死則相懸,飛沉各異,稟之自然。何哉?如一條之木,以火燔之,煙即飛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也。

  《九皇上經》曰: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注云:交梨火棗,生在人體中,其大如彈丸,其黃如橘,其味甚甜,其甜#47如蜜,不遠不近,在於心室。心室者,神之舍,氣之宅,精之主,魂之魄。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

  《太清誥》云:許遠遊與王羲之書曰:夫交黎火棗者,是飛騰之藥也。君侯能剪除#48荊棘,去人我,泯是非,則二樹生君心中矣,亦能葉茂枝繁,開花結實,君若得食一枝,可以運景萬里。此則陰丹矣。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精內固,乃生榮華,喻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心中種種,乃形神也。陰陽乃日月雨澤,善風和露#49,潤沃溉灌也。氣運息調,榮枝葉也。性清心悅,開花也。固精留胎,結實也。津液流#50暢、佳味甜也。古仙誓重,傳付於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矣#51。

  道林云:此道亦謂玉醴金漿法。玉醴金漿,乃是服鍊口中津液也。一曰精;二曰?;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臟六腑、九竅四肢也。知術者,常能歲終不泄,所謂數交而不失出,便作獨卧之仙人也。常能終日不唾,恒含而嚥之,令人精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節解》云: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漱而嚥之,溉藏潤身,通宣百脉,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內#52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若乃清玉為醴,鍊金為漿,化其本體,柔而不剛,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盃,壽與天長,此所謂外金漿也。可以固形體,堅臟腑矣。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諷而運動微汗者,適致也#53,乃#54 勿衝玲風。若極勞形,盜失精汗者#55,□□不止,大困神形,固#56當緩形徐行,勞而不極,坐卧勿及疲倦。行立坐卧,常能消息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令人起坐輕健,意思暢逸。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澀或寒或滑#57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

  夫聖凡所共寶貴者,命也;賢愚所共愛惜者,身也。是故聖人以道德、仁義、謙慈、恭儉、天文、人事、預垂瑞兆以示君子也;禮樂、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夢覺、警象以示小人也。夫養生之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此謂#58善入無為也。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國,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衛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夫衛數者,莫過修神,淘煉真氣,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惡,清净心身,使禍害不干。

  《道德論》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廣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著乎陰陽,次莫明乎聖功。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體不可化,夭可行不可宣,陰陽可用不可得,聖功可觀不可言。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

  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藏內,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內愈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却。卻灾害於外,神道德於內,內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云: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又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59?故教天子則為事法天,教諸侯則以政理國,教用兵則不敢為主,教利器則不可示人,教處世則和光同塵,教出家則道與俗反,教養性則谷神不死,教體命則善壽不亡,教修身則全神具炁,教修心則虛心守道,教見前則常善救物,教冥報則神不傷人,所謂事少理長,由人備授。其得也#60者,則骨節堅強,顏色悅澤,老而還少,不衰不朽,長存世間,長生久視,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精魅不敢犯,五兵百蟲不敢害,憂悲喜怒不為累。常以六經訓俗,方士授術#61,此其真得道要矣。

  真人云:聖人知元氣起於子,生於腎,胞於巳,胎於午,故存於心,息於火,養於未土,生於申金,沐浴於酉,冠帶於戌土,官榮於亥,帝王於子水,衰於土丑,病於木寅,死於震卯,墓於巽辰。墓即葬也,葬者藏也、歸者#62,終也。元氣,元始於水,歸終於風,藏風於土,是謂歸魂巽即風也,辰即土也,水之所流,歸於辰也,故云地缺於東南,水流於巽戶。《列子》云:海之表有大壑焉,號為尾聞,是大水泄去之所。人之元氣,亦有尾閭之壑,故象於水焉。是知土藏其風,風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63所以墓在辰土也#64,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於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復命之道。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是謂知常道之理,會可道之事,即#65知明白之路,達坦平之涯。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謂公道。盜之公道,盜之天地,萬物無不通容。

  《陰符經》云: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真人云:知此道者,即識真水真火、真鉛真汞、真龍真虎、真牙真車、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藥、真神真氣、真物真精、真客真主,既皆認得其真,然#66乃依師用師,依道用道,依術用術,依法用法,修之煉之,淘之汰之,研之精之,調之習之,仙人所以目八字妙門,一元真法,謂之虛心實腹,飢氣渴津八字是也。訣云:常能虛寂一心,善亦不貯,豈況一塵穢惡!所謂靜心守一,除欲止亂,眾垢除,萬事畢,恒使腹中飽實,所謂#67腹中無滓穢,但有真精元氣,淘汰修煉不輾,自然開花結實矣。飢即吞氣,渴即咽津,不飢不渴即#68調習,使周流通暢,不滯不隔,蠢蠢陶陶,滔滔樂樂,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迴轉,可以八百一十年為一大運耳#69。

  夫修煉法者,言調和神氣,使周流不竭絕#70於腎。腎乃命門,故曰命術也#71。神氣不竭,則身形長生,煉骨化形,遊於帝庭,位為真人,以養元氣,男女俱存。《經頌》云:道以精為寶,寶持#72宜密祕,施人則生人,留己則生己生己永度世,名籍存仙位,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屍空廢棄,棄捐不覺多,衰老而命墜。天地有陰陽,元氣人所貴磚貴之合於道,但當慎無貴。夫能養其元,綿綿服其氣,轉轉還其精,冲融妙其粹。

  夫能服元氣者,不可與餌一葉一花、一草一木、靈芝金石之精滯#73,砂礫之滓穢#74,同日同年而語哉#75!《老子》云: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靈神,故重之以為寶;氣者,肌肉之雲氣#76,固形之真物,故重之以為生。人之一身,法象一國,神為君,精為臣,氣為民。民有德,可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是以能#77養氣有功,可化為精;養精有德,可化為神;養神有道,可化為一身,永久有其生。

  《三一訣》云:修煉元氣真神,三一存至者,即精化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兄化為真人,真人化為赤子。赤子乃真一也,一乃帝君也,能統一身,主三萬六千神。帝若在身,三萬六千神無不在也,故能舉其身遊帝庭。

  《天老十干經》云:食氣之道,氣為至寶,一歲至肌膚充榮,二歲至機關和良,三歲至骨節堅強,四歲至髓腦填塞填塞,滿塞也#78。天有四時,氣應四歲,食氣守一,功備四年,則神與形通。形能通神,如日明焉,不視而見形,不聽而聞聲,不行而能至,不見而知之,所謂形一神千,得稱為仙,形一神萬,得稱嬰兒,形一神萬八千,得稱真人,形一神三萬六千,得稱赤子,即真一帝君矣。與日月長生,天地齊齡,道之成矣。

  夫元氣有一,用則有二,用陽氣則能飛行自在,朝太清而遊五嶽;用陰氣即#79能住世長壽,適太陽而遊洞穴。是謂元氣一性,陰陽二體,一能#80生二,二能#81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若不得元氣,分陰陽之用,即萬物無由得生化成長。故神無元氣即不靈,道無元氣即不生,元氣無陰陽即不形。形須有氣,氣須有陰陽,陰陽須有精,精須有神,神須有道,道須有術,術須有法,法須有心,心須有一,一須有真,真須有至,至無至虛,至清至净,至妙至明。至至相續,親親相授,授須其人,非道勿與。

  人能學道,是謂真學,學諸外事,是謂淫學,亦謂邪道。夫學道謂之內學,內學則身內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氣。一丹#82三神,一氣分六氣,陽則終九,陰則終六,陽九百六,天地之極,亦人之極,至此謂之還元返本。夫云極者,元氣內藏,盡無出入之息,兼為有竅作出入息處,亦皆並無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謂之至無也。

  《真經》曰:修煉元氣,至無出入息,是落籍逃丁之士,不為太陰#83所管,三官不錄,萬靈濳衛矣。

  夫稱混元者,氣也。周天之物,之混元。混元之氣者,本由風也。風力最大,能載持天地三才五行#84,天地三才#85五行,不能大其風,風氣俱同一體,而能開花拆#86柳,結實成果,莫不由其四氣#87八風也。

  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煉氣是榮道之樹,有心有氣,如留樹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氣,存氣即存一。一即道也,存道即總存三萬六千神,而總息萬機。總息萬機,即無不為,而無不為,即至丹見矣。服至丹者,與天地齊年。

  何謂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身#88為主、眾神存體,元氣不散,意絕淫蕩#89,氣遵稟其神,禁束其故氣,至無出入之息,能胎息者,命無傾矣。謂形留氣住,神運自然。

  羅公遠《三岑#90歌》云:樹衰培土,陽衰氣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注云:無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塵土培之,尚得再榮。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却為芳嫩。用意推理,陽衰氣補,固亦宜爾。衰陽以元氣補而不失,取其元氣津液返於身中,即顏復童矣。何况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91,遇之修煉,其功#92百倍!故學道#93切忌自己元氣流奔也。

  真人云:夫修煉常須去鼻孔中毛,宣降五臟六腑穀滓穢濁,洗漱口齒,沐浴身體,誡過分酒,忌非適色。遇飲食先捧獻#94明堂前、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萬六千神君。恒一其意,專#95調和神氣,本末來去,常令息勻,如此堅守#96,精氣得固,即學節氣。節氣時先閉口,默察外息從鼻中入,以意預料入息三分,而節其一分令住,入訖,即料出息三分,而節其一分,凡出入各節一分,如此不得斷絕。夫節氣之妙,要自己意中與鼻相共一則節之,其氣乃便自止,驚氣之出入,人不節之,其氣乃亦自專出入,若解節之,即不敢自專出入,是謂節之由人不由氣也。

  夫氣與神,復以道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為道主,意亦可謂之神也。大約神使其氣,以意為妙,鼻失出口,亦勞閉之,舌柱齒,覺小悶,悶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卻復閉之。如上所說,當節氣令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周而復始調習之。氣未調和,常放少許出,意度氣和,即如法節之。若意能一日節之,然#97如常息者,其氣即永固,不假放節,但勤用功,即氣自永息,不從口鼻出入,一一自然從皮膚毛孔流散,如風雲在山澤天地,自然自在。

  《仙經》云:元氣調伏,常常服之,不絕不竭?自不從口鼻出。修煉百日已來,耳目自然不聞見也。修煉之人,切不得亂食。凡味即令元氣奔突,又不能清净其心。不依教法,唯貪財色,嗜慾妒嫉,恣食辛穢,懷毒抱惡,不敬仙法,但務偷竊,違負背逆為凶者,三官書過,北陰召魂,未死之間,精神亡失,忘前忘後,如騃如痴,醉亂昏迷,橫遭殃禍,延於九祖,形謝九泉,此蓋失道,負神明矣。

  真人曰:夫道者,無義而無恩#98。子不見《陰符經》云,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天與道,不私於人,乃萬物而言恩,人與萬物自有感仰之心,歸恩於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99,與物不懷其曲直,洪纖一體,貴賤同途,棄愛惜於坦然,絕去留於用意,是以順天時者見生,逆天意者見殺。殺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隨人物逆順,自然而致其生殺也,故曰無義而無恩。夫道可及者,雖仇讎而必化;道不可及者,雖父母而終不可言。蓋夙分有無,一一出於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會。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復為常。蓋善於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於生者,為死之行。得死之行為其死,為生之行得其生。故得生者,莫不由於氣,氣所以能#100化於生則生;化於死則死。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氣感自於虛無,而能制於萬有,至於天地日月、星宿雲雷,並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落。巍巍乎,蕩蕩乎,無始#101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若以身之禽制在氣者,實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夫居於塵世,唯利與名,於中能不論不偷,無賊無害,於物不傷和氣,每懷亭育之心,斯近仁焉。不貪不争,無是無非,斯亦近乎#102道焉。非內非外,寶而持之,自有陰靈書其福祐,灾害遠去,禍橫難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筭延齡,大道之元,玆為始也。夫惠及人物曰恩,侵毀人物曰害,行恩則福生,行害則禍至。莫忌對鏡求象,從感生疑,罔類之中,狂痴之鬼,亂則難寧六寸,傾動百神,斯須之間,本則亡矣,誠深誠之元氣有六寸,內三寸,外三寸。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壽。若保固六寸,則萬神備體,自然永保長生。'失一寸,减三十年之壽。

  《元氣訣》云:天地#103自傾,我命自然。黃帝求玄珠#104,使離婁#105不獲,罔象乃獲者,玄珠氣也,離婁目,罔象心也。元無者,道體虛無自然,乃無為也。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則五臟通潤,五臟通潤,則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則津液上應,而不思五味飢渴,永絕三田,道成則體滿藏實,童顏長春矣。

  夫元氣修煉,氣化為血,血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從此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九年是煉氣為形,名曰真人。又煉形為氣,氣煉為神,名曰至人。

  《仙經》云:神常愛人,人不愛神。神常愛者,籍身以養靈也。人若造凶作惡,即陷壞身,身#106既毀敗,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驚哉!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黃帝求道於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謂曰:子所得皆末事也。又曰:子欲長生,三一當明。夫三一者,乃上皇黃籙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干。

  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所以禽蟲墊藏,以不食而全,蓋是息待#107其元氣也。節氣功成,即學咽氣,但合口作意;微力#108如咽食一般。咽液咽氣,皆如咽食,存想入腎入命門穴,循脊流上泝入腦宮,又溉臍下至五星#109。五臟相逢,內外相應,各各有元氣管系連帶,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若一身內外疾病之處,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又有妙訣,雖云呵、呬、呼、吹、噓、唏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病。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候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虛冷;若纔節氣,氣滿便咽,謂之冷氣,可愈虛熱。臨時皆以意度而行。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應驗,酒毒、食毒俱從呵氣並出。若人能專心服元氣,更須專念於一,存而祝之,可與日月同明矣。

  夫天得一以清,天即泥丸,有雙田宮、紫宮,亦曰腦宮。宮有三焉,丹田、洞房、明堂,乃上三#110一神所居也。其名赤子、帝卿、元先,常存念之,即耳聰目明,鼻通腦實矣。地得一以寧,地即臍中氣海,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下三一神所居也,其名嬰兒、元陽、谷玄,存念之永久,即口不乏津,腹實心寂,不亂不惑,自通神靈矣。神得一以靈,即心主於神,心為帝王,主神氣變化,感應從心,非有非無,非空非色,從粗入細,從凡入聖,心為絳宮,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官,三一神所居也,其名真人、子丹、光堅,存念不絕,即帝一不離身心,身心安寧,遇白刃來逼,但當念一,一來救人,必得兔難,道不虛言。其三丹曰,其神九人,皆身長三寸,並衣朱衣、朱冠幘、朱履#111,坐金床玉榻,机桉金爐,常依形象存而念之一云男即一神,長九分,女長六分,其兩存注之。夫元命者,元氣也。有身之命,非氣不生,以道固其元,以術固其命,即身形神氣永長存矣。我命之神,即三丹田之三一神也。其形影精光氣色,凡三萬六千神,皆臣於帝一。一分二,謂陽氣化為元龍,陰氣化為玉#112女。訣云:氣之所在,神隨所生,神在氣即還,神去氣即散。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修之至此,氣合則為影精光氣色,氣散則為雲霧風雨。出即為亂,入即為真,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我身,動用為我神。形神感應,在乎運用;神氣變化,在乎存念。《三元經》云:上元神名曰元,中元神名還丹,下元神名子安,亦須如三一九神,專存念之。凡出入行住坐起,所遇皆然,精意專念,玄之又玄,道之極祕矣。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六

  #1 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為』,原本義勝。

  #2 胚:四庫本作『胎』。

  #3 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 則可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 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8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其』。

  #9 抔:原誤作『坯』,據《禮記□禮運》及四庫本改。

  #10 才:通『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栽』。

  #11 人起出盤古遺體: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 散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天文地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4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莫過:叢刊本作『諸喪過』;四庫本作『諸無過』。原本義勝。

  #16 澡:作者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某』。

  #17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8 染風習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亦:叢刊本作『吏』;四庫本作『天』。

  #20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1 靜:四庫本作『報』。原本義勝。

  #22 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廣』。

  #23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皆』。

  #25 求生之時:此起至『習為俗矣』一百二十五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26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7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8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可』 。原本義勝。

  #29 卦:叢刊本缺,四庫本作『宮』。

  #30 間由中也,動由生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1 經:叢刊本缺;四庫本作『固』。

  #32 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3 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4 胃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胃脘』。

  #35 府於氣街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者』字。

  #36 氣之道路也:此起至『乃四通八達之大道也』四句,叢刊本、四庫本均為注文,並作『氣街者,氣之道路也。三焦都是行氣之主,乃四通八達之大道也』。

  #37 下焦: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8 濕即源,濕言水行赴下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0 以、終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1 誠、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2 固、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3 之甚: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而已』。

  #44 每: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一』字。

  #45 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謂』。

  #46 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之』。

  #47 其甜: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8 侯、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9 善風和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和風甘露』。

  #50 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沉』。原本義勝。

  #51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2 內: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53 者、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4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撫。

  #55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6 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須』。義勝原本。

  #57 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猾』。

  #58 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為』

  #59 以此、夫何: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0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之』。

  #61 常以六經訓俗,方士授衛: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2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63 水: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64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5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6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7 所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蓋』。

  #68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久久』。

  #69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矣』。

  #70 絕:叢刊本、四庫本無。

  #71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名』。

  #72 持:叢祕本、四庫本均作『特』。

  #73 滯: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砂礫之滓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砂礫滓穢之物』。

  #75 同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哉: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76 雲氣:二字原互倒,今據叢刊本、四庫本乙正。

  #77 能: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填塞,滿塞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9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0 能: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1 能: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2 丹: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有』字。

  #83 陰: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陽』。

  #84 行: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而』字。

  #85 三才:原誤作『五才』,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6 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折』。

  #87 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時』。

  #88 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心』。

  #89 意絕淫蕩:此起至『禁束其故氣』三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0 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峰』。

  #91 何况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何’况純全正氣,未散元和』。

  #92 功: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奚翅』二字。

  #93 故學道: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94 獻: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5 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6 守:原誤作『宰』,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7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8 恩:原誤作『息』,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9 至私:四庫本作『無私』。

  #100 所以能: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101 始:此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有『無』字。

  #102 亦、乎: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3 地: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氣』。原本義勝。

  #104 珠:原誤作『誅』,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05 婁:原誤作『一』,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06 身: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7 待:四庫本作『得』。

  #108 微力: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9 溉: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既』。五星:心、肝、脾、肺、腎。

  #110 三:原奪,據下文例補。

  #111 朱履:原誤作『先履』,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2 玉:原誤作『王』,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七

  諸家氣法

  服氣精義論并序

  天台白雲撰

  夫氣者,道之幾微也。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夫一者,道之冲凝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故天地分乎太極。是以形體立焉,萬物與之同稟;精神著焉,萬物與之齊受。在物之形,唯人為正;在象之精,唯人為靈。並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陰陽當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聖,鍊質登仙,隱景入虛。無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學多途。至妙之至,其歸一揆,或消飛丹液#1,藥效昇騰,或齋戒存修,功成羽化。然金石之藥,候資費而難求;習學之功,彌歲年而易遠#2。若乃為之速效,專之剋成,與虛無合其道,與神靈合其德者,其唯氣乎!黃帝曰:食穀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真人曰: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志,養志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可不勤之哉!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風露,養精源於五臟,導榮衛於百關,既袪疾以安形,復延和而享壽。閉視聽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顏。遠取於天,近取於己,心閑自適,體逸無為,欣邈矣#3於百年,全浩然於一室,就輕舉之諸術,真清虛之雅致歟!若兼真之業,鍊化之功,則佇雲軺而促期,馳羽駕而憎#4遠矣。服氣之經頗覽多本,或散在諸部,或未暢其宗。觀之者,以不廣致疑,習之者,以不究無效。今故#5纂類篇目,詳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濟,豈龜龍之獨善耳#6。凡九篇如後:

  五牙論第一

  夫形之所全者,本於臟腑#7也;神之所安者,質於精氣也。雖稟形於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致凋敗。故須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加以久習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昇,並九真而列位。經文所載,以視津途,修學所遵,自宜詳竅。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經文不言面當宜各#8向其方,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維。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9。祝畢,舌料上齒表,舐唇漱口,滿而嚥之三;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祝畢,舌料下齒表,舐唇漱口,滿而嚥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祝畢,舌料上玄,應取玉水,舐唇漱口,滿而嚥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祝畢,舌料上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嚥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祝畢,舌料下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嚥之三;

  都數畢,以鼻內氣,極而徐徐放之,令五過已,上真道畢矣。意調諸方,亦宜納氣,各依其數。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又曰:先師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巖巖以次行#10,源泉涌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11如此語以下,乖本文,應不煩耳。此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別有四極雲牙之法,其道密祕,不可輕言。

  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臟,然後依常法,乃佳。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脉#12;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在形為血;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在形為肉;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在形為皮;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耳,在形為骨。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第一,肺居心上,對胸,有六葉,色如縞映紅,肺脉出於少高#13左手大指之端內側,去爪甲二分許,舀者之中;心居肺下肝上,對鳩尾下一寸,色如縞映絳,心脉出於中衝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許,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後,右四葉,左三葉,色如縞映鉗,肝脉出於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脾正掩臍上,近前,橫覆於胃,色如縞映黃,脾脉出於隱白左足大指端側#14,去爪甲角如韭葉;左腎、右腎,前對臍,搏著腰脊,色如縞映紫,左為正腎,以配五臟,右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擊胞,腎脉出為涌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臟,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令#15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氳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循服而至,會於脉中,流散諸脉,上通於自然。次服諸方,仍宜以丑後,澡漱冠服,入別室焚香,坐向其方,靜慮澄心,注想而為之。

  服氣論第二

  夫氣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胎既誕矣,而元精已#16散;形既動矣,而本質漸弊。是故須納氣以凝精,保氣以煉形,精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觀夫萬物,未有有氣而無形者,未有有形而無氣者。攝生之子,可不專氣而致柔乎!

  太清行氣符

  欲服氣斷穀,先書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燒五香左右。

  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疹疾,使臟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疹,亦須服藥去疾#17飲,量體玲熱,服一兩劑寫#18湯,以通泄腸胃,去其積滯。吐瀉方在後。將息平復訖,乃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鹹,减絕滋味,得服狹苓、蒸曝胡麻等藥,預斷穀為佳。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藥食,宜日日减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乃可絕諸藥食,仍須兼膏餌消潤之藥助之。勿食堅澀、滓滯、冷滑之物。久久自覺腸胃虛,全無復飢渴。消息進退,以意自量,不可具於此述。

  宜於春秋二時,月初三日後、八日前,取其一吉日為始,先服太清行氣符,計至其日,令吞三符訖,於靜室東向,得早朝景為佳。於東壁開一窗,令日中光正對卧,面此室之東,勿令他障隔。以子時之後,先解髮梳頭數百下,便散髮於#19後矣。初服須如此,久後亦不須散髮也。燒香勿用薰陸香,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其法具後篇。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臥本經皆云束首,然面則向西,於存息吸引,殊為不便,牀須厚暖,所覆適溫,自得#20,稍暖為佳,腰腳已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直,解身中衣帶,令闊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氣,息令調。然後想之東方#21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於流暉,引此景而來至於面前,乃以鼻先拔鼻孔中毛,初以兩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動之十數過,令通暢。微引吸,而嚥之。久久乃不須引吸,但存氣而咽之,其氣自入,此便為妙。嚥之三,乃入肺中。小開唇,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在任性調息,必不得頓引,至極則氣麤,麤則致損。又引嚥之三,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嚥,得七尤佳。如此,以覺肺間#22大滿為度,且停咽,乃閉氣,存肺中之氣,隨兩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於胃,至兩腎中,隨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習習如蟲行為度。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送之,覺手足潤溫和調暢#23為度諸服氣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致四肢送冷,五臟壅滯。是以必須先四肢,然後入腹,即氣自然流宣#24也。此後不復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腸、小腸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應如此,以腸中飽滿乃止。則堅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鼓中仍#25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若氣急,稍稍並引而吐之,若覺腹中闊,此一極則止,如腹猶滿急,便閉氣鼓之。訖,舒腳,以手摩面,將胸心而下數十度,並摩腹繞臍,手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乃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訖,乃起。若有汗,以粉摩拭頭面頸項。平坐,稍動搖關節,體和如常,可起動。其中隨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云煩述,善以意調適之。

  又服氣所以必令停於肺上,入於胃至於腎者何?肺藏氣,氣之本也。諸氣屬於肺。夫氣通於肺,又肺者,藏之長也,為諸藏之華蓋,呼吸之津源,為傳送之官,治節出焉。又魄門為五臟之使,為四藏之主,通於十二經脉,周而復始,故為五臟使也。故令氣停於肺,而後流行焉。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六腑之大主也。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也。腎者,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脉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致於腎,以益於其精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五味入於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五氣和而生津液,氣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豈獨其穀而五味?氣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藥,藥之五味尤勝其穀。此雖只論肺腎,其氣亦自然流通諸臟,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也。呼吸之理,乃#26神氣之要,故太上問曰:人命在幾間?或對曰:在呼吸之間。太上曰:善哉!可謂為道矣。

  凡服氣,皆取子後、午前者,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黃昏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人亦如是。又:春氣行於經絡,夏氣行於肌肉,秋氣行於皮膚,冬氣行於骨髓。又: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至四時之月,宜各依氣之所行,兼存而為之。

  凡服氣,皆取天景明澄之時為好。若恒風雨晦霧之時,皆不可引吸外氣。但入密室,閉服內氣,加以諸藥也。

  凡服氣斷穀者,一旬之時,精氣弱微,顏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瞑眩,肢節悵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瘦,重難以行已前贏弱之候,是專氣初服所致。若以諸藥,不至於此也,四旬之時,顏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之時,五臟調和,精氣內養;六旬之時,體復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八旬之時,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長。三年之後,瘢痕滅除,顏色有光;六年髓填,腸化為戶□,預知存亡;經歷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脅胼#27,不可復傷,號曰真人也。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28便調。

  《南方不飢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右誦三十遍,飢時存誦之便飽。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泄。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凉。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煖。

  《北方不渴章》: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

  所主寒熱等,本文如此。然放#29五臟之義,乃有所乖,唯渴誦北方章是。謂今為魂神不寧,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飢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五臟行之,以義#30消息為之。誦既不論早晚,然以子午前為佳。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讚》一遍:

  大道無形,因物為名,乾坤萬品,秀氣乃成。既受新質,惟人抱靈,五行三才,秋殺春生。四九寶愒,除誦守精,修奉太和,不虧不盈。嚼#31之無味,嗅之無馨,察之無色,和之無聲。坐卧無所,行走無程,遊歷太空,湛爾黃庭。動而不去,住而不寧,無營無作,無視無聽。非聚非散,非離非并,非巨非細,非重非輕。非黃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黃老,曉朗其情。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聞之,命合真星。

  此《五靈章》既可通五臟氣,每宜通誦之,仍各存藏位。其文有苦、寒、熱、飢、渴者,始可別誦章爾。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咽之,各入其藏中。此法專行,應至虛掇,兼以符水,藥味,則不致羸頓矣。

  服六戊氣法:氣#32旦先從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齒,取津液,周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恒向戊辰咽氣,甲戌日則向戊寅,餘旬依為之。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義。以戊氣入於脾,為倉廩之本,故也。此真不飢,若通益諸體,則不逮餘法矣。

  服三五七九氣法:徐徐以鼻微引氣,內之三,以口吐死氣,久久便三氣;次後引五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五氣;次引七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七氣;次引九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九氣。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33,以#34鼻二十四氣內之,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二十四氣。咽逆報之法,因從九數下到三,復順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氣,而一吐之以為節也。此法以入氣多,吐氣少為妙。若不作此限,數漸增入,則意於常數之耳。死氣者,是四時五行休死之氣,存而吐之。自餘節度,仍依常法。

  養五臟五行氣法:春以六丙之日,時加巳,食氣百二十致於心,令心勝肺,無令肺傷肝,此養肝之氣也;夏以六戊之日,時加未,食氣百二十以助脾,令脾勝腎,則腎不傷於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時加申,食氣百二十以助肺,令肺勝肝,則肝不傷於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時加亥,食氣百二十以助腎,令腎勝心,則心不傷於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時加寅,食氣百二十以助肝,令肝勝脾,則脾不傷於腎也。

  右此法是五行食氣之要,明時各有九,凡一千八十,食氣各以養藏,周而復始,不得#35相刻,精心為之此法是一家之義,所在五臟事,事具在五牙論中。

  導引論第三

  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脉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其性命也。脉經者,所以行血氣也。故榮氣者,所以通津血、強筋骨、利關竅也;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也。又:浮氣之循於經者,為衛氣;其#36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也。又:頭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之腑;腰者,腎之腑;膝者,筋之腑;髓者,骨之腑。又:諸骨皆屬於目,諸髓皆屬於腦,諸筋皆屬於節,諸血皆屬於心,諸氣皆屬於肺。此四肢八環之朝夕也。是知五勞之損,動靜所為,五禽之導,搖動其關,然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昇降有叙。比日見諸導引文,多無次第,今所法者,實有宗旨。其五體平和者,依常數為之;若一處有所偏疾者,則於其處加數用力行之。

  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日為之。先解髮,散梳四際,上達頂,三百六十五過,散髮於後,或寬作髻亦得。燒香,面向東,平坐握固,閉目思神,叩齒三百六十過,乃縱體平氣,依次為之。先閉氣,以兩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極引臂,拒托之良久,即舉手反掌向上極臂,即低左手,力舉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後項,左手向下力牽之,仍亞向左,開右腋努脅為之,低右舉左亦如之,即低手鈎項,舉兩肘,偃胸,仰頭向後,令頭與手前後競力為之,即低手鈎項,擺肘綟#37身,向左向右,即放手兩膝上,微吐氣通息,又從初為之三度云云#38。

  符水論第四

  夫符文者,雲篆明章,神靈之書字也。書有所象,故神氣存焉,文字顯焉。有所生,故服用朱焉,夫水者,氣之津,濳陽之潤也。有形之類,莫不資焉,故水為氣母,水潔則氣清;氣為形本,氣和則形泰。雖身之榮衛自有內液,而復之臟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腸胃,為#39益津氣,又可以導符靈,助祝術。今撰諸符水之法,以備所用,可按而為之焉。符在本經。

  服藥論第五

  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穀之味。今既服氣,則臟氣之有餘,又既絕穀,則腑味之不足。《素問》曰: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故須諸藥以代於穀,使氣味兼致臟腑而#40全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勝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實六腑;清陽為氣,濁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食氣,形食味。氣為陽,味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和氣以通之,味以實之,通之則不憊,實之則不羸矣。今以草木之藥,性味於臟腑所宜,為安臟丸、理氣膏。其先無病疹,臟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並茯苓、巨勝等丹服之藥;若臟有疾者,則以所宜者增損之#41服;如先有痼疾,及別得餘患者,當別醫攻療,則非此之所愈也。其上清方藥,各依本經,稟受者自宜遵服。

  安和臟腑丸方:

  茯苓 桂心 甘草炙,已上各一#42兩 人參 柏子仁 薯蕷 麥門冬去心,已上各二兩 天門冬四兩

  右搗篩為散,白蜜和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再服,以藥飲下之,松葉、枸杞等諸藥可為飲也。

  滋#43潤氣液膏方:

  天門冬煎五升 黃精煎五升 地黃煎五升 术煎五升,已上煎,各煎訖,相和著 茯苓二兩桂心二兩 薯蕷五兩 澤瀉五兩 甘草三兩,炙

  右並搗,以密絹篩令極細,內諸煎中;又內熟巨勝、杏仁屑三升,白蜜二升,攪令稠,重湯煮,攪勿令住手,令如膏便調強為佳,冷凝搗數千杵,密器貯固之。少出充服#44,每早晨以一丸如李核大,含消咽之,日再三。此藥宜八月、九月合,至三月已來服之。若三月、二月中更煮一度,令稠硬,則經夏不復壞。

  慎忌論第六

  夫氣之為理也,納而難固,吐而易竭。難固須保而使全,易竭須惜而勿泄。真人曰:學道常如憶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者#45。又曰:若使惜氣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見於枯悴矣。其於交#46接言笑,務宜省約;運動呼叫,特須調緩;觸類愛慎,方免所損矣。

  夫人之為性也,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體,臟腑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應乎五行也。是知天地否泰,陰陽亂焉;臟腑不調,經脉之候病焉。因外所中者,百病起於風也;因內#47所致者,百病生於氣也。故曰:恬憺虛寂,真氣居之,精神內守,病從何來?信哉是言!故須知形神之性,而全之;辨內外之疾,畏而慎之#48。《素問》曰: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脉。天地和則經水安靜,寒則經水凝沍,暑則經水沸#49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或虛邪因而入客,亦由水之得風也。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揚;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沍而衛氣沉。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沍而不能流,溫則喜而去之。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從之則陽氣固,賊邪不能容,此因時之孕也。月始生,則人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减,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者也。若此時犯冒虛邪,則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起至骨,入則傷五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八正者,所以候#50八風虛邪以時至者也。八正之虛邪,避之如矢射,慎勿犯之。假令冬至之日,風從南來,為賊傷也。謂從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也。他節仿此。陽氣者,一日而主#51外,平旦人#52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53些二時,形乃困薄。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是謂五勞所傷也。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人有五氣:喜、怒、憂、悲、恐也。怒則氣上,喜即#54 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即#55氣聚,熱則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喜怒不節,寒暑過度,氣乃不固。五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醎入腎。陰之生,本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肺氣乃絕#56;味過於醎,則骨氣勞,短肌,氣折#57;味過於苦#58,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衛;味過於甘#59,則脾氣濡,骨氣乃厚;味過於辛,則筋脉沮弛,精神乃央#60。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61,謹道如法,長天有命#62。多食鹹,則脉凝沍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此論飲食之五味而藥性亦有五味,服餌丸散,特宜慎之。服氣之人,不宜食辛味,何者?辛走氣,氣病無食辛也。

  五臟論第七

  夫生之成形也,必資之於五臟,形或有廢,而臟不可闕;神之為性也,必稟於五臟,性或有異,而氣不可虧。是天有五星,進退成其經緯;地有五嶽,靜鎮安其方位;氣有五行,混化弘其埏埴:人有五臟,生養處其精神。故乃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志通內連骨體,而成身形矣。又: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肝者,罷極之本,魂之處也;脾者,倉廩之本,榮之處也;腎者,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至於九竅施為,四肢動用,骨肉堅實,經脉宣行,莫不稟源於五臟,分流於百體,順寒暑以延和,保精氣而#63享壽。且心為諸臟之主,主明則運用宣通,有心之子,安可不悟其神之理邪#64?

  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生於右,心部於表,腎位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市。心為之汗,肺為之涕,肝#65為之氾,脾為之涎,腎為之唾,是謂五液。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笑,腎為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五臟各有所合:心之合於脉也,其榮色也;肺之合於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於筋也,其榮爪也;脾之合於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於骨也,其榮髮也。五臟各有腑,臟為陽,腑為陰。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受水穀而不留#66,故實而不能滿。則小腸為心之腑,大腸為肺之腑,膽為肝之腑,胃為脾之腑,膀胱為腎之腑。六腑者,各有其應:小腸者,脉其應也;大腸者,皮其應也;膽者,筋其應也;胃者,肉其應也;三焦、膀胱者,勝理、毫毛其應也。

  十二臟之相使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忠正之官,决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67,喜樂出焉;胸中,上焦之門戶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也,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也,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也,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也,伎巧出焉;三焦者,决瀆之官也,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郡之官也,津液藏焉,化氣#68則能此#69焉。凡出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和,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主暗則#70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殆也。

  服氣療病論第八

  夫氣之為功也,廣矣妙矣。故天氣下降,則寒暑有四時之變;地氣上騰,則風雲有八方之異。兼二儀而為一體者,總形氣於其人#71。是能#72存之為家,則神靈儼然;用之於禁,則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習服閑居,則易為存#73,使諸有疾痛,皆可按而療之。

  凡欲療疾,皆可以日出後,天氣和靜,面向日,在室中亦向日,存為之,平坐#74,暝#75目,握固,叩齒九通,存日赤暉紫芒,乃#76長引吸而咽之,存#77入所患之臟腑。若非臟腑之疾,是謂#78肢體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臟也。閉極又引,凡得九咽,覺其臟中有氣,乃存其氣攻於所苦之處。閉極,微微吐氣,其息稍定,更咽而攻之,覺疾處溫暖汗出為佳。若在四肢,應可導引者,則先導引其處,已後攻之,縱是體上亦宜按念#80?令其氣通。若在頭中,當散髮,梳頭皮數百下,左右搖頭數十過,乃吸氣,訖#81,以兩手指於項上急攀之,以頭向上力拒之,仍存氣向上入腦,於頂髮諸孔衝出散去,一極訖,放手通氣,更為之,以覺頭頸汗出,痛處寬暢為候。若病在臟腑者,仰卧吸引,存入其處,得五六咽,則一度閉息攻之,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來痛疾,並有癥塊堅積者,則非氣之所能愈,終亦覺積寬平也。兼藥同療亦無所#82妨,乃於藥性易效爾。雖#83用氣攻病,雖攻其處膚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圖》,取其所療之穴,而相引去之佳。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則心存有所主,氣行有所適矣。

  黃鍾十一月律也,管長九寸,空中,圍九分,諸管並同;大呂十二月律也,管長八寸;太簇正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夾鍾二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姑洗三月律也,管長七寸強;仲呂四月律也,管長六寸強;蕤賓五月律也,管長六一寸強;林鍾六月律也,管長六寸強;夷則七月律也,管長五寸強;南呂八月律也,管長五寸強;無射九月律也,管長四寸強;應鍾十月律也,管長四寸強。皆取山陽之竹孔圓者,其節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雖云手臂諸有疾處,亦可為之。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處,良久畢,乃瞑目內視,視見五臟,咽液三過,叩齒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華六庭,三魂七魄,天關地精,神符榮衛,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節萬靈,受籙玉晨,刊書玉城,玉女待身,玉童護命,永齊二景,飛仙上清,長與日月,年俱後傾,超騰昇仙,得整太平。流風結病,注鬼五飛,魍魎冢訟,二氣徘徊,陵我四肢,干我盛衰,太山天丁,龍虎曜威,斬鬼不祥,凶邪即摧,考注匿#84訟,百毒隱非#85,使我復常,日月同暉,考注見犯,北辰收摧,如有干試#86,干明上威。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87體所痛處,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黃右黃,六華相當。風氣惡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澤,上下宣通。內遣水火,外辟不祥,長生飛仙,身常休強。畢,又咽液二七過,又當急按所痛處三十一過。常如此,則無疾也。

  病候論第九

  夫生之為命也,資乎形神;氣之所和也、本乎臟腑。形神貞頤,則生全而享壽;臟腑清休,則氣泰而無病。然且#88稟精結胎之初,各因四時之異;誕形立性之本,罕備五常之節。故躁擾多端,嗜慾增結,或積痾於受生之始,或致疾於役身之時。是故喜怒憂傷,自內而作疾也;寒暑飲食,自外而成病也。強壯之歲,唯知犯觸;衰謝之年,又乖修養。陰陽互昇#89,形氣相違,諸疹既生,厥後多狀,况乎服氣#90者,穀餚已斷,形體漸羸,精氣未全,神魂不暢,或舊疹因之以發動,新兆致之以虛邪,須知所由,宜詳所療。今粗具可辨之狀,以代問醫,則其氣攻之術,希同勿藥。

  虛實之形,其何以生?自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流#91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血并於陽,氣并於陰,乃為炅中;血并於上,氣并於下,煩#92惋善怒;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善忘#93。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內寒,陰盛則外熱#94。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遂,行血氣#95,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96而生。氣有餘則腹脹餐#97泄,不厥#98。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水谷之寒溫,感則害六腑也;地之濕#99氣,感則害皮肉、筋脉也。又:邪之生#100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101不節、起居不時者,陽受之#102,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卧,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餐泄,久為腸癖。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頭者,精明之腑#103,頭憊視深,精則奪矣;背者,胸之腑也,背曲肩隨,胸將壞矣;腰者,腎之腑也,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腑也,屈伸不得則屨跗,筋將憊矣;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則掉慄,骨將憊矣。

  肺熱病者,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肝熱病者,左頰赤;脾熱病者,鼻赤;腎熱病者,頤赤。病雖未發,見其色者,所宜療之。故曰:療未病之病。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脉溢;肝熱病者,色蒼而密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濡;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枯。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逆,急食鹹#104以緩之。又曰: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105,禁當風,肝惡風也。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鹹#106以收之。又曰:心病欲濡#107,急食鹹以濡之,用酸補之,甘瀉之,禁溫衣熱食,心惡熱也。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108。又曰:脾病欲緩#109,急食甘以緩之,用苦補之,辛瀉之;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脾惡濕也。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鹹以泄之#110。又曰:肺病欲收#111,急食甘以收之,鹹瀉之;禁寒衣飲玲。肺惡寒也。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滲#112,急食辛以潤之,腠理致液氣通。又曰: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113,用辛補之,酸瀉之;焠煖,無熱食溫衣,腎惡滲之#114;辛走氣,氣病無食辛;甘走肉,肉病無食甘;鹹走血,血

  病無食鹹;酸走筋,筋病無食酸,是謂五禁,勿#115多食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足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自#116,耳聾、嗌乾矣。

  心病者,胸中痛,脅肢滿,肋下痛,膺、背、肩胛間、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117,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入小腹,令人喜怒,虛則恐,如人將捕之,氣逆#118則頭痛、耳聾、頰腫。

  脾病者,身重,肌肉萎,足不收,行喜挈#119,腳下痛,虛則腹脹腸嗚,泄食不化。

  腎病者,腸大體重,喘咳,汗出惡風,虛則胸中痛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欲咳嗽喘氣,晝日善,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惡風,焦絕,喜怒,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120,惡風,喜悲,微蒼、嗌乾,喜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121墮,四肢不通#122,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胃風之狀,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泄,診在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其頭痛,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病,其頭痛不可出,至其風止,則小愈矣。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七

  #1 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霄』。液:叢刊本作『掖』。

  #2 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歷』。易: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彌』。

  #3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已』。

  #4 憎:四庫本作『增』。

  #5 今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故今』。

  #6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耶』。

  #7 腑:原誤作『肺』,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 宜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各宜』。

  #9 華:鐵刊本、四庫本均作『鮮』。

  #10 以次行:四庫本作『以出此』。

  #11 長:此下四庫本有『永保長壽之法』六字,而無『如此語以下』三句注文。

  #12 脉:四庫本作『筋』。

  #13 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高:疑為『商』之誤。

  #14 足大指端側:指腳拇指的外側。

  #15 令: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如』。

  #16 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既』。原本義勝。

  #17 疾:疑為『痰』之誤。

  #18 寫:通作『瀉』。

  #19 於: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頸』。

  #20 所覆適溫,自得:此起至『左右宜暖』四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1 想之東方: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想東方』。

  #22 間: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中』。

  #23 暢: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流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宣流』。

  #25 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乃』。

  #26 乃:原誤作『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7 胼:四庫本作『駢』。

  #28 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29 放: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仿』。

  #30 義:四庫本作『意』。

  #31 嚼:四庫本作『嘗』。

  #32 氣:疑為『平』之誤。

  #33 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34 以:叢刊本無。

  #35 得: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36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織:疑為『捩』之誤。

  #38 云云: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0 而:四庫本作『兩』,義勝原本。

  #41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而』。

  #42 一: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二』。

  #43 滋:原誤作『治』,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4 少出充服: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5 者:原誤作『也』,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6 交: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7 內: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有』字。

  #48 畏而慎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而畏慎之』。

  #49 沸:原誤作『滯』,據今本《素問□離合真邪論》改。

  #50 候: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俟』。

  #51 主:原誤作『生』,據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改。

  #52 人:原誤作『入』,據『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改。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陽』。

  #53 閉:原誤作『開』,據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改。

  #54 反:原誤作『及』,據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改。

  #55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則』。

  #56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則』。

  #57 肺氣乃絕: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脾氣乃絕』。

  #58 味過於咸,則骨氣勞,短肌,氣折: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氣,心氣抑』。

  #59 苦: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甘』。

  #60 甘: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苦』。

  #61 央:通『殃』。叢刊本、四庫本均誤作『英』。

  #62 如是則氣骨以精: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如是則骨氣以精』。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骨氣與精』。

  #63 長天有命:今本《素問□生氣通天論》作『長有天命』。

  #64 而: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以』。

  #65 邪: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耶』。

  #66 肝:原誤作『汗』,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7 留: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

  #68 臣使之官: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使臣之官』。

  #69 化氣: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作『氣化』。

  #70 此:原誤作『出』,據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改。

  #71 則: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及今本《素問□靈蘭祕典論》補。

  #72 人: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73 是能: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故』。

  #74 存:四庫本作『功』。

  #75 坐:四庫本作『氣』。

  #76 暝:四庫本作『閉』。

  #77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存:四庫本作『使』。

  #79 是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在於』。

  #80 念: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捻』。

  #81 訖: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2 所: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3 雖: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84 匿:四庫本作『內』。

  #85 非:四庫本作『形』。

  #86 如有干試:四庫本作『百邪不敢』。

  #87 按:原誤作『接』,據四庫本改。

  #88 且: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9 互昇:疑為『互並』之誤。四庫本作『五昇』,不妥。

  #90 氣:此下原衍『之』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91 流:今本《素問□調經論》作『逆』。

  #92 煩:此上今本《素問□調經論》有『心』字。

  #93 善忘:今本《素問□調強論》作『喜忘』。

  #94 陽盛則內寒,陰盛則外熱:此兩句於醫理不協,按今本《素問□調經論》當作『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95 經遂:《素問□調經論》作『經隧』。行血氣:此前按《素問□調經論》奪一『以』字。

  #96 變化:此下原衍一『血』字,據今本《素問□調經論》刪。

  #97 氣有餘:今本《素問□調經論》作『志有餘』。

  #98 不厥:今本《素問□調經論》作『不足則厥』。

  #99 濕: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溫』字。

  #100 生:原誤作『主』,據《素問□調經論》改。

  #101 飲食:此下原衍『不可』二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02 陽受之:此前叢刊本、四庫本均有『陰受之』三字。

  #103 腑: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104 鹹:今本《素問□臟氣法時論》作『甘』。

  #105 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106 鹹: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酸』。

  #107 心病欲濡:此起四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心欲奧,急食咸以面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108 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 作『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109 脾病欲緩:此起四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110 急食鹹以泄之: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急食苦以洩之』。

  #111 肺病欲收:此起三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肺欲收,急病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112 腎苦滲:此起三句,《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勝理,致津液通氣也』。

  #113 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此起三句,今本《素問□藏氣法時論》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114 滲:疑為『燥』之誤。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115 勿:原誤作『而』,據四庫本改。

  #116 自:疑為『息』之誤。

  #117 大:原誤作『太』,據四庫本改。

  #118 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極』。原本義勝。

  #119 挈:疑為『痣』之誤。

  #120 肝風之狀:此起至『其色青』八句,四庫本作『肝風之狀,惡風,耳鳴,嗌乾,喜悲,善怒,診在目,其色青徹蒼』。

  #121 怠:原誤作『急』,據今本《素問□風論》改。

  #122 四肢不通:今本《素問□風論》作『四肢不欲動』。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八

  諸家氣法

  胎息精微論

  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清净自煉,委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臟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濳氣不動,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後波續處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1。每日入净室,守玄元。玄元謂存玄門。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2魂損,目勤#3魄微。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所以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氣充濫,不飢不渴,龜龍胎息。綿綿長存,用之不勤,飲於玄泉,登於太清,還年返嬰,道之自然。至道不遠,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夫道者,或#4傳服五牙五牙者#5,五行之生氣。《黃庭經》云:存漱五牙,不飢不渴、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思自頂而入,自#6鼻而出,雖古經所載,然#7為之者少見成遂,亦非食穀者所致行致耳#8。是以服氣者多不得其訣要,徒精勤矣#9。既得其門,復悟其訣,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鳥鶡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時#10、日月、星辰等,教不為初地者,設無成也,當俟其稍近之時可也#11。

  凡胎息服氣,從夜半後服內氣七嚥,每一嚥既,調氣六、七息,即更嚥之。每嚥如水流過坎聲,是氣通也。直下氣海中凝結,腹中充滿,如含胎之狀。氣從有胎中息氣海中有氣充,然後為胎息之道也,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髮而出也#12,胎成即萬疾自遣,漸通仙靈。今之學其氣長也#13,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閉口縮鼻,但貴息長。而不知藏擁閉畜,損傷#14正氣,殊非自然之息,但煩勞形神,無所裨益。

  凡服氣之時,即須關節通、胃海開,納元氣固。納畢#15,即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內外不離,胎中氣亦不#16出。但濳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即耳目聰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擬習胎息,殊無此理也。口鼻氣既不通,即畜損臟腑,有何益哉!

  凡餌內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擾,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內含元和,終日不散,膚體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從夜半後服七嚥,即閉氣,但#17內氣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納外氣,內氣都不相雜,至五更又服七嚥,平旦又服七嚥,都二十一嚥止。若休粮者,即不限此數,肚空即嚥內氣,嚥內氣常滿,自無飢渴。初似小難,久久習慣,自然內外之氣不相混雜也#18。漸漸關節開通也#19,毛髮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胎息之妙,窮於此也。

  茅山賢者服內氣訣

  側卧,右脅著地,微縮兩足,著頭向南面東,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內氣,極力開喉嚥之,如此七嚥一吐氣若病時服氣,一咽兩嚥一吐,然後一七嚥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準前又嚥,都四十嚥;乃#20起坐煉之;竪膝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麤,調訖,又閉氣二七或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適乃休,或汗出頭足皆#21熱,此氣遍也,即當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適,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舊經皆存想,恐為煩勞,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於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僕遊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頗異於俗。因問#22,云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僕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23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腸中無屎音滓,欲得長生,五臟精明。故《黃庭經》云: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陰符》云: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24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西王母謂#25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法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26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云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變化自由,即靈官、玉女而侍焉。

  胎息根旨要訣

  古修胎息者,尋其所著,皆未達於玄門,據其文字所陳,悉皆互有得失。或云:無氣是胎,閉氣不喘是息。各執一門,未有所趣,迷誤後學,疑惑益滋,而修生之人,性命已殆,足可悲哉!余今所得,實為簡易,將來學人,保而深惜。夫云服氣,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內、外氣,及在臟腑之氣,統一身之所生,不可得而知也。此氣須日日生之。凡麤氣在榮衛之中,為喘鳴之氣。氣本麤者命促,氣本細者命長#27。眾氣在臟腑之內,為運動之氣。此兩者並非修服之氣。其胎息者,是天地陰陽二氣,初結精之氣,氣結而為形,形既成立,則精氣光#28凝為雙瞳子。雙瞳子者,即父#29之精氣,號為純陽之精,故能鑒視萬物。又受#30母之陰氣,而成玄牝者#31,即口鼻也。是知形為受氣之本,氣為成形之根,則此二氣為形之根蒂者#32也。根蒂既成,則能隨母呼吸,綿綿十月,胎體成而生,故修養者效之。夫#33云復其根本,此胎息之要也。古皆云:氣海者,為氣之根本。此說非也。為不知其所止,是以復之無益。古仙皆口口相受,非著於文字之中,蓋欲貽其同志。所謂根本者,正對臍第十九椎#34,兩脊相夾脊中空處#35,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門,亦曰命根,亦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以月水,此則長生氣之根本也。今之所復其根本,修其所生,斯則形中母子,何不守之。

  夫氣為母而#36神為子,氣則精#37液也。氣無形質,隨精液以上下,但先立形,則因形而住,氣為其母而子不捨母,則依母而住,神氣住形中,故#38能住世長生久視。故修生之人,常令神與氣合,子母相守,自然玄牝無出入息也。莊周云:真人息以踵。言其息深深也。老子經云:深根固蒂,是為復命。此乃命門元氣根本之旨也。將來君子,勿得輕泄耳。

  胎息雜訣

  一經云:但徐徐引氣出納,則元氣亦不出也#39,胎息者然。內外之氣不雜,此名胎息。然用功之人,閉固內氣訖,亦鼻中微微通氣往來,便令不至咽喉而返#40,氣則逆滿上冲,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暢,候氣調,即復閉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41,勿令至喉#42,極力抑忍,為之須臾,忽然自得調暢,內外泰矣此蓋關節開,毛竅通故也。到此,即千息亦不倦矣#43。又胎息之妙,切在無思無慮,體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暢,關節通矣。若憂慮百端,起滅相繼,欲求至道,徒費艱勤,終無成功桑榆子曰:有苦惱之氣,有貪惡之氣,諸如此類,皆邪氣,橫中能為元氣之關防,亦猶小人當路,則君子無所逞其才也。此道至微至妙,出塵之士,方可為之;未離名利之間,徒勞介意桑榆子曰:縱未出塵,但能使心不亂,不見可欲則可矣。

  一經云#44:嚥氣滿訖,便閉氣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已去勿後浪續起。凡胎息用功後,關節開通,毛髮通暢,即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氣,相從四肢百脉孔出,往而不返也,後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在於徐徐。雖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於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內氣亦不下流散矣。

  尹真人服元氣術

  夫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飢渴,不飢渴蓋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飲不啄,不飲不啄,故無出入息,即元#45氣復,元氣復即長生之道機也。所以然者,謂氣在丹田中二諸臟不隔,周流和布,無所不通,以其外不入,內不出,全元氣,守真一,是謂內真之胎息也。始生之後則飲食,飲食之後即腑臟實,腑臟實即諸臟相隔,諸臟相隔即丹田氣#46亡其本也。居乎臟腑之上,行乎心胸之中,數寸往來,安得長久?是以未終其分,已有枯首賽足、槁形喪氣之患,所以至人、有已見乎,故復其氣#47,還其本,使得延年長生者#48也。

  夫服元氣,先須澄其心,令無思無為#49,恬澹而已#50。故知絕粒者,乃長生之徑路;服氣者,為不死之妙門。深信不疑,力行無倦。經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術曰: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關,徐徐而已,氣即#51上行,即舉首以聲嚥之矣。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調氣篇載#52,以氣送通下胃氣又云:以意引氣,送之至胃,胃中氣轉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滿即流達於四肢也,轉下流至丹田,又從容如初咽下。咽下餘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運行,即流布矣。大底氣息不欲出於玄牝,但令通流,須出皆須調適#53,不得麤喘也。若隔氣未達丹田,雖欲強為,終難致矣。是以初服者皆多防#54滿,但資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氣自流轉,自然之功著矣。所謂飲自然以御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豈虛語哉!謂氣入腹中,皆三處有隔。初學之者,先覺胃中防#55滿,噫氣不休,但少食為之,即覺通於生臟,後自覺到丹田,然始覺氣周行身中,身中調暢#56,即神明自然致矣。故須居於靜處,尅意行之,功業若成,所在可也。如其妄動,氣即難行。初作之時,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時。四時不虧,即氣息相接,氣息相接,即丹田實,丹田實,即任意行之,中間停歇亦得。其四時,謂寅、午、戌、子時也。用仰勢法,低枕臥,縮兩肩、兩膝,伸兩手著兩肋;用覆勢法,以腹著床,以被搘胸,手足並伸。其仰嚥,即令氣從左下;覆嚥,令#57氣從右下。嚥氣之時,皆令作聲,有津液來,亦須別嚥,乃須出息氣之#58。若用入息,即生風隨入,不可不慎之。嚥氣中間,即別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後乃可復為之。初用氣時,必須安穩,坦然無事,氣則流通。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慎無疑慮,亦勿畏其敗失,亦勿慮其不成,但謀進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誠感神,神明自至矣。

  夫服氣斷穀,不得思食,未能自靜,切須捺之。若#59渴或熱,即煮薜荔湯,飲之即定。湯中著少生薑,或煎薑蜜湯亦得。如覺心中滿悶,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並妙。但服氣不失其節,即氣自盈滿,縱出入行人事,或對賓客語言談話,種種運為,百無妨廢。及成之後,更不服氣,氣亦自足。窮神極理,妙不可言。須食即食,須休即休,復食復氣,唯意所在。每日飲少許酒引氣,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萎、芸薹、椿等,此物深亂人氣,慎勿食之。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內視五臟,歷歷在目,神清形靜。行之七日,其效驗也已自知之,更須專精,二十日來不食,即腹中盡,腹中盡之後,喫一兩杯煮菜、苜蓿、芥菘、蔓菁及枸杞、葉葵等,並著少蘇油、醬、醋取味食之,勿著米、麪,所欲腹中谷氣盡耳。更四五日,除菜喫汁,又三數日後,即總停之。可三十日,即自見矣,所謂不寒不熱,不渴不飢,修行至此,世為神人,即吾道成矣。

  服元氣法

  服元氣於氣海。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人欲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內,或醫藥不能療,尤須精誠,併去外想,閉氣於氣海,以手於臍下候之,氣應之候,衝容如瑞、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於掌下,亦須靜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只#60覺氣海中時動用耳。初用意時,須平卧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每關節#61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莊子云:息之以踵是也。已後筋骨常欲動用,每動有聲,是氣到無擁,常能如此#62,長生道也。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欲過腰關,當側卧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不然,終成閉塞。若能常用不絕,雖在眾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若膈上並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喫物,下消用之隨盡。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63,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滯,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收散俱歸海中。閉目為想,開目為存#64,存則不專乃著,著則氣滯。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滯,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朝飲少酒,暮食少麪,不可多之。

  胎息口訣并序

  序曰:在胎為嬰,初生曰孩。嬰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臍嚥氣,養育形兆,故得成全,則知臍為、命門。凡嬰孩#65或有初生尚括,少頃輒不收者,但以煖水浸臍帶,向腹將#66三五過即蘇,乃知臍為命門,信然不謬。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67。乃知#68返本還元,卻老歸嬰,良有由矣。綿綿不閑#69,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

  凡欲胎息,先須於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肢節,兩手握固於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滯,滌慮清閑,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臟葉舒展,訖,還徐徐放著實;即鳴天鼓三十六過,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朱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間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70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朱褐,執絳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絳宮,中有神人,亦披#71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半紫微宮,亦名氣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桑榆子曰:《金剛經》云: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為戒潔之階也。夫神豈止#72於上?豈住於下?豈留中間?舒澤彌乎大千挈之,亦復無物。若隨跡觀相,隨相強名,常河之沙,詎足以筭數。夫神也,變化不測,寧#73豈如九品郎,執笏兢兢#74不出局門哉。次存五臟,從心起,遍存五臟六腑。存五臟中各出本方氣,及三丹田中素雲合為一氣,於頭後出,煥煥分光九色上騰,可長三丈餘,想身在其中。此時即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只在臍中。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候氣平,還依前用心存之。以汗出為一通,亦不限過數。如體熱悶,即心存氣遍身出,如飯甑中氣,此名滿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觀形中五臟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黃土色,脾長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後摩動不停,停則不和,飯食不消,如飯食不消,即是不摩矣。當須閉氣,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轉摩矣。次存心,心如紅蓮花未開下垂,長三寸,上有九竅,二竅在後,正面有黑毛,莖長二寸半;次存沛,肺似白蓮花#75開,五葉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後,七葉,紫蒼色,上有黃脉,膜從左邊第三葉下,膽在此也,其膽色青黃#76,長二寸半;次存腎,腎狀如覆杯,黑色,卻著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左為上,右為下。遍觀一形,三十六位、乃#77三百六十骨節,皆有筋纏,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黃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鮮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見左腳中指第二節,是血液上源,其中湧出通流一形,一夜繞身三萬六千匝,至右腳中指第二節則化盡。所以人若睡,必須側卧拳跼,陰魄全也。亦覺#78,即須展兩腳及兩手,令氣通遍渾身,陽氣布也。若如此修行,即與經所言動息善時之義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綿綿不間#79。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得十日、五日亦可矣。以#80獨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覓#81得真,更須修道。此事乃是一門,不可不作也。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八

  #1 道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真道』。

  #2 銷:通『消』。叢刊本、四庫本『銷』字後均有『則』字。

  #3 勤: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則』字。

  #4 或: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五牙者:此起五句注文,叢刊本、四庫本均在下文『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之後。

  #6 自: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7 然: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8 亦非食穀者所致行致耳:叢刊本、四庫本作『亦非食穀者所能行耳。』義勝原本。

  #9 要,徒精勤矣:此起三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 四時: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 『桑榆子曰』至『當俟其稍近之時可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但低一格。

  #12 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髮而出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濁氣從手足及髮中出』,義勝原本。

  #13 今之學其氣長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今之學服氣者』,義勝原本。

  #14 傷: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5 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鼻』,原本義勝。

  #16 不: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得』字。

  #17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令』。

  #18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0 乃:原誤作『然』,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1 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2 間: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之』字。

  #23 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謂』。

  #25 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告』。

  #26 為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7 氣本粗者命促:此起兩句,叢刊本、四庫本為注文。

  #28 光:疑為『先』之誤。

  #29 父: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母』字。

  #30 受: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父』字。

  #31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2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3 夫: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4 正對臍第十九椎:四庫本作『正對臍下九』,而空缺二字。

  #35 兩脊相夾脊中空處:四庫本作『兩脊相夾其中空處』。

  #36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精:四庫本作『津』,原本義勝。

  #38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則』。

  #39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如』。

  #40 便令不至而返:此起至『即徐徐放令通暢』二十七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缺。便:疑為『使』之誤。

  #41 在徐徐鼻中出入: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42 喉: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咽』字。

  #43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焉』。

  #44 一經云:此起至『內氣亦不下流散矣』一百零五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45 元: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6 諸臟相隔即丹田氣:叢刊本、四庫本均為注文。

  #47 所以至人有已見乎,故復其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所,以至人有見,能復其氣』。

  #48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9 為: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沖然』二字。

  #50 而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可也』。

  #51 即: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氣既上行』四字。

  #52 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3 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欲』。適: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息』。

  #54 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妨』。

  #55 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妨』。

  #56 身中調暢: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為注文。

  #57 令: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即』字。

  #58 氣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59 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門或-。

  #60 只:原誤作『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1 節:此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有『皆』字。

  #62 此:四庫本作『是』。

  #63 攻擊令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與擊令散』。

  #64 開目為存: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開口為存』。

  #65 孩: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兄』。

  #66 將:四庫本作『捋』。

  #67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8 乃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9 閑:四庫本作『間』。

  #70 名: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為』字。

  #71 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被』。

  #72 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立』。

  #73 寧: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兢兢:原作『競』,並奪一個『兢』字,據叢刊本、四庫本改並補。

  #75 花:叢刊本作『化』。

  #76 其膽色青黃:叢刊本作『其膽色黃青黃』;四庫本作『其膽色雜青黃』。原本義勝。

  #77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亦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睡覺』,即睡醒之意。

  #79 間:原作『聞』,據四庫本改。

  #80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1 覓:四庫本作『果』。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九

  諸家氣法

  延陵君修養大略

  《仙真經》云:夫人臨終而始惜身,罪定而思遷善,病成方切於#1藥,天網已挂,胡#2可逭耶?故賢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懼未萌之禍,理未至之病也。修真之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十、三十也;中年者,四十、五十也;下年者,六十、七十也。上年者,早悟大道,識達玄微,體壯骨堅,筋全肉滿,從容履道,無不成功。中年者,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處在進退,如日中功。下年者,骨髓、筋脉十有二三,猶可補修,如日暮功矣。八十已上者,罪位已定,無可救之法,腦竭髓盡,萬關乾枯,神謝氣亡,尸行鬼步桑榆子曰:尸以喻無知,鬼以喻有知,而非人情者,行惟尸行,步惟鬼步,且行且步,運之者誰?則知元氣尚在,但以减耗降於凅矣#3。若逢至人,或得大藥,譬持盈車之焦蓬,爇鑪之餘焰,亦可以致其赫然而熾矣。此言無可救者,只謂氣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若遇玄聖而救,則死#4生其肉骨,起仆荑枯,何為而不可!況彼尚為物也。先賢上士,知風燭之倏忽,用攝志褫情,舍榮棄俗,奉身歸道,不與物傷。

  道,氣也。氣者,身之根也。魚離水必死,人失道豈存?是以保生者,務修於氣,愛氣者,務保於精,精氣兩存,是名保真也。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腦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絳宮;下元丹田、氣海也,亦名精門。三元之中,各有一神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神,何物也?靈照之名也,知之則氣全,氣全則神全,若元氣充滿,百骸孔竅神必備矣。必備者無他,氣至則神到。今人有憂患動中,則知見因而暫虧,蓋氣權有不至者耳。苟心冥氣和,其神豈獨三元之中而已哉。精#5 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則氣全,精泄則氣泄,氣泄則神乘#6而去之,唯精與氣須全#7。《黃庭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靈神泣。但當吸氣錄#8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决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故先覺至於道者,莫不因愛#9氣保精而能全也。

  夫服氣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嬰兄在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為新受正氣,無思無念,汎然凝寂,受元氣變化,關節、臟腑皆自然而成,豈有傅保之流飢渴之備耶!及出母腹,即吸納外氣而有啼哭#10之聲,即乾、濕、飢、飽似有所念,即失元氣。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日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氣者,非也。苟納外炁便失元氣,即世間無復有生人矣。《法華經》云:須行住坐卧,身心不亂者,亦言炁主心,心邪則氣邪,心正則炁正。今人所舉手動足#11,喜怒哀樂,莫不由心,心之動息,莫不是炁,炁感意,意從心,心和則炁全,炁全則身全,炁滅則神滅,神滅則為委土矣。故醫家先診脉者,則候五臟、四時之氣,察諸病源,始尋方藥,人但能察得氣,候口鼻取捨,斯須不忘,自然五臟和,而脉調氣順也。

  夫人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髓、臟腑及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應乎五行也#12。是知天地否泰,陰陽之#13氣亂焉。臟腑不調,經脉之候病焉。因外所中者,百病起於風;因內所致者,起於氣為百病。故日:恬檐虛無,真炁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14來。信哉!是故須知形神之理,養而全之;須#15審內外之病,慎而修之。岐伯高曰:食氣者,則靈而壽延,食穀者,多智而限命。凡服氣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神備於兆#16身,化為真仙,號為真人矣。是以意在玄微,理生可測。修真之人,又有三等,任時分理,其狀不一。上等之士,本性虛閑用志清雅,發言合道,履行無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資,以石投水,無所比之也;中等之人,或身居榮錄,或地勢高遠,或巨葉厚姻,或有名有望,遲#17疑進退,倏忽虛捐,聞道即寤寐不安,思名則終朝不息,兩心交戰,勝者即全,逡巡之間,十失六七矣;中等已降,二時既過,蹉跎暮年,筋力衰微,心神已喪,雖食厚祿,白日將傾,追念噬臍,方即正路,此時若能精心勵志,尚可救其一二焉。此皆先賢所悲,表示於後,幸察根柢,生實信心。

  赤松子服氣經序#18

  序曰:天道悠長,萬品不齊;人生為貴,陰陽同階。天道坦坦,修之不迷,世何顓愚,相隨徘徊,生不及踵,性命殞頹,存亡相感,哭泣悲哀,何不服氣,與仙同棲。經曰:福莫尚生,禍莫大死。子欲長生,腸中當清,長生不死,腸中無滓。生則昇仙,死化為鬼,仙昇太清,死歸土底。是以食穀者智,食炁者神。故曰,休粮絕食為生道,陰陽還精為重寶,能常行之永壽考,何為恣欲自使老,千金送葬無億兆,悲呼哭泣自懊惱,豈若無為服氣好,修之不釋昇天浩。然小人居世,狂愚急急,求榮愛寶,貪名好色,疲勞精神,破散氣力,雖獲富貴,凶命居側,命若朝露,間不容息,不能知之,服氣不食為道也。

  神仙絕穀食氣經

  經曰:夫欲學道神仙食氣之法,常以春二月、三月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辰、乙巳、丙辰、丁巳王相成滿日,可行氣也。夫欲行氣,起精室於山林之中,隱靜之處,必近甘泉東流之水,向陽之地,沐浴蘭湯,以丹書玉房為丹田,方一寸玉房在下三寸是也#19。精念玉房,內視中丹田,內炁致之於下丹田。又先去鼻中毛,偃外,兩足相去五寸,兩臂去身亦五寸,暝目握固握固,嬰兒之拳#20。蒲篛為枕,高三寸,若胸中有病,枕高七寸,病在臍下,可去枕。既行氣,不復食生菜、五辛及葷#21也。諸欲絕穀行氣法,食日减一口,十日後可不食。二日、三日腹中或悁悁若飢,取好棗九枚,若#22方寸朮餅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過此也。不念食者,勿噉也。飲水日可五勝,亦可三勝,勿絕也。口中恒含棗核,令人愛氣,且生津液故#23也。

  經曰:道者炁也,愛氣則得道,得道則長生;精者神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久。行氣一名鍊氣,其法正強卧,徐漱醴泉嚥之醴泉者,華池#24,以鼻微微內炁徐引之,莫令大極,滿入五息已,一息因可吐也。一息屈指數之至九十息。若身大煩滿者,可頻伸,頻伸訖,復行之,滿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為之久久,眾病自除。吐氣既還,欲吸之時,先復小吐、微微往來,如是再三,更鼻引之,不爾者,令人氣逆。凡內氣則氣上昇,吐氣則氣下流#25,久自覺氣周於身中。若行氣未定,意中疲倦,便鍊氣,以九十息為一節,三九二百七十息為一竟。行氣令胓胓滿藏,無令氣大出,閉氣於內,九十息一嚥,嚥含未足者,復滿九十息,三九自足,莫頓數也。當念氣使隨髮際上竟,及流四肢,自然下至三星玉莖、二卵是。

  經曰:行氣常以月一日至十五日,念氣從手十指出;十六日盡#26三十日,念氣從足十指出。久之,自覺氣通手足,行之不止,身日輕強,氣脉柔和,榮衛肢節。長生之道,在於行氣,靈龜所以長存,服氣故也。諸行氣之後,或還欲食者,初飲米汁粥,日增一口,漸加之。十日之後,可食淖飯,勿致飽也。

  經曰:行氣之法,初為之時,多不和調,令人欬逆,四肢或冷,既行之久,日自益也。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節皆解,久久乃覺氣行體中,經營周身#27,濡潤形體,洗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百病除去。凡初行氣之時,先安其身而和其體,若氣與競争身不安者,且止和乃行之。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調和,鼻息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形熱,自覺形熱則頻汗出,且勿便起,在安徐養之,務欲其久。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28長生久壽。行之之法#29:以鼻微微引氣內之,以口吐之,此為長息。內氣有一,吸也。吐氣有六:呼也,吹也,嘻也,呵也,噓也,呬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過#30此數。行道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呵以去煩,嘻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夫人之極,率多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忌也,道家行氣之所惡也。

  太無先生服氣法

  夫形之所恃者,氣也;氣之所依者,形也。氣全即形全,氣竭即形斃。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31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余慕至道,備尋經訣,自#32行氣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愜心。大歷中偶羅浮山王公,自北嶽而返,倚策高郵,依然相顧,余奇之異人,延之與語,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33。哀余懇至,見授吐納,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極,非言詞所能盡。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經書,悉傳口訣。其二景、五牙、六戊諸服氣,皆為外氣,外氣剛勁,非從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內氣已正#34,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師口訣,徒為勞苦,終#35無所成。今所撰錄,皆承師之旨,要以申明之,諒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謂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斯真言要訣也。修奉之士,宜三復之。參承誘訓,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訣者,慎勿輕傳,無或泄露,以致其殃耳#36。

  修真服氣法:每日常卧,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閉極微吐之,引少氣還閉。熱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數,即不須粮食,亦不須藥,時飲一盞酒或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卧功矣#37。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慾,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滿,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38當自知矣。

  墨子閉氣行氣法

  老子曰:長生之道,唯在行氣養神,吐故納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門,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長生也。玄者有上下,謂鼻中、口、陰也。鼻、口、陰,亦謂之生門矣。老子曰:生不再來,故遵之以道。道者氣之寶,寶氣則得道,得道即長生矣。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氣行之則為道也,精存之則為寶也。行氣名鍊氣,一名長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嚥之三。日行氣,鼻但納氣,口但出氣,徐縮鼻引之,且莫極滿,極滿者難還。初為之時,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氣欲止,輒一嚥之,乃復鼻內氣,不爾者,或令頻。凡內氣則氣上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行氣常以月一日盡#39十五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十六日盡月晦,念氣從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覺氣從手足通#40,則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

  凡欲行氣,先安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且勿使#41起,則#42安養氣,務欲其久。當去忿怒愁憂,忿怒愁憂止則氣不亂,氣不亂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內無唾,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其理,百病退去,飲食甘美,視聽聰明,形體輕強,可長生矣。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氣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即絳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數至三百,華蓋明,目耳聰,舉身無病,邪不復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

  此卷口訣,並是#43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44。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45。每逢志士,即傳此訣。云祕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此卷並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食氣祕妙,切資斷食,使穀氣併絕。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陸仙道不遠耳#46。

  凡人腹#47中三處有隔,即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作之,自覺到臍;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48,然後始覺氣周行身中,遊行身中#49,猶自未入鳩中#50。後覺鳩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於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51,即不得作,難成#52。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閉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嚥之,嚥已又作,至腹中滿休#53,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未間,縱不服氣亦氣不散。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心裏滿,但#54不服氣,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即散。丹田未滿,亦不到#55滿也。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也。祕之,勿妄傳非其#56人也。

  曇鸞法師服氣法

  初寬坐,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肢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腭,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初麤漸細,十餘息後,乃得#57自聞聲。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58長吐氣,從細至麤,十息後還如初。或問曰:初調氣何意從麤而漸細,將罷何意從細而入麤?鸞答曰:凡行動#59、視盼、飲食、行坐、言語,是麤也桑榆子曰:凡修氣,學者未服及服罷,於飲食言語,蓋常事也,鸞公欲使兩相接會,不令其首尾陡異也;凡睡寤後,復如前擊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淨,所住使心不亂,靜其腠耳。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於唇口察之。冷為風增,熱為火增,滑為水增,澀為地增,不冷不熱、不澀不滑#60為調和。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為水增,不聲不喘#61、不癢不涎為調和。又:心煩為熱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飢虛、飽妖、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於養生也桑榆子曰:諸經皆言吐納不欲自聞其聲,而鸞皆言初麤而漸細#62,後細而漸麤,始甚疑之,及睹下文,云一任自然,則知闢麤細之漸行#63,是為最下乘者設,不欲使之與自然争力也。然必以微細,自不聞聲為上,從細微而至無息,即胎息之理盡矣,恐學者功至之後,猶拘牽文字,著於麤細先後之門,返與自然為敵,良可哀也。如此,又焉得不為之明辯。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吾昔於西國,授得住世留形胎息妙#64,師名寶冠,傳吾祕訣。問曰:今欲東遊震旦#65,及諸國土,弘#66傳心地密法,其諸國土,人多遇寒暑為灾患,所傷例皆死喪。意欲擬向此土弘傳心法,願求留形,不為灾患疫疾所侵,長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得以#67否?師云:得。又問曰:云#68如何即得?師云:夫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與精氣相合凝結,能變化為形者,即是為受之本。本氣是人有之根,氣因神而生,形因氣而成。形不得氣,無因得成;氣不得形,無因為主。原其所稟之時,伏母臍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玄牝既立,猶如瓜花,闇注母氣,終於此也。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綿綿十月,氣足形圓,神備識全,遂解胎而生矣。悲夫#69!母唯知貪悅其子,不知自損其軀。母既傷殘,只為分形减氣,為子之因。其子生於十月,情見於外,變嬰孩子,指頤能笑者。先聖垂義,以為失道而後德,即人喪朴之本議云子成,母衰也。此其世人不知母養其子,子成母自衰矣。故知我釋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報養育乳哺之恩,謂此故也。嗟乎!世人不知於道,意逐外緣,不知#70胎息之術,住世留形之本。如有後#71學者,但#72能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人知心即念氣之主#73,氣即形之根,形即#74氣之宅,神#75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何#76能久立焉?但凡夫之人年二十,口好滋味,心懷喜怒,目眩五色#77,耳耽五音,身貪欲樂,意逐外緣,役智運神,間不容息。如此之流,則#78晝夜未曾暫息,原朴之根蕩然而盡,令以形凋氣散#79,命絕形枯,魂被惡業所牽,宅舍因而無主。故知心靜即神悅,神悅#80即福生,福滿#81即道增,圓明益智,明妙既#82通,心有照用即能用而無用。故聖人知外用而無益,所以返本還源,令以#83握胎息之機,即長生不死,其理昭然。故論云:形中之子母,云何長守?智者能守,壽命得長久#84。即知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行神住,即氣行氣住。心能主氣,識憑氣住。若要長生,神氣相合#85,主#86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87,湛然常住。但於此修行,合真道路,勤行之#88,莫極言數,玄牝之門,長生之戶,若能#89雙行,慈悲甘露,外施救物,人天福祚。不思外物,不視外色,不聽外聲,不耽外慾,不嗜外味,常令心神魂魄,意識長生,神氣相合,循環臟腑之內,御呼吸,應上下,久久修習,即神氣自明。神氣既明,即可照徹五臟,五臟氣和,即可使神氣通於四肢。故聖人三日內視,專注於一,心神充化之,綿綿存之,久而不斷,可通流五臟四肢,斯言可推而得理也。但凡俗之人,神與氣各別,如此之流,不可稱令。#90若#91不知子母相守,氣雖呼吸於內,神常#92勞役於外,遂使神常穢濁而神不清#93,神既不清,即元和之氣漸散而不能相守也。道,人常用之,而不知根本以形神為主,若人不知#94守於內,而守於外,自然令宅舍虛危,漸見衰壞矣。况非道之人,勞神役思,無一息神氣注於氣海之中,而欲望其長生,豈不遠乎?若知神氣之所生者#95,即心之主者,即修於一,了然可見矣。若不知氣之所生,任運呼吸,役役尋文者,唯得通調於氣,理於五臟六腑,及能消化飲食五穀而已,焉能返魂還魄、填血益腦者哉!則凡人呼吸,與聖人殊。凡人息氣出入於咽喉,聖人息神氣常在氣海。氣海#96,即元氣之根本也#97。所居之處也,即#98臍下,合太倉,亦為子宮,為氣海,即子母相合。道人能守之,綿綿不絕,此是返本還源,歸本生之處,而堅住凝結,不化不散,此即皆#99其義也。不敗,神識多靜,即自然長生,留形住世要妙之真訣也。師曰:若住自然之息,神御氣,即鼻無出息亂令#100為真胎息也。凡夫#101之人、二境相睹之後#102,即情慾動,情慾動即精氣悉下降於莖端,而下洩之。皆為情慾所引,制御不得,遂有畎澮之憂,衰喪其本也。

  項子食氣法

  項子曰:人能清淨安和自然者,十月通矣,或一年或二年通,或三年乃通。其不能通者,不能得道,適可長生壽老延年也。又曰:人之才,能靜於三軍之中,虎狼之間,有千人之才;能靜室家之中,有百人之才;能靜於市道旁,有十人之才;能#103靜於山澤之中,有倍人之才。此凡器之人,終不#104知也。凡此多者,則能清淨,靜者能斷情慾,斷情慾者則能絕房室,絕房室則能休糧,休糧則能保愛氣,能保愛氣,則德應自然,德應自然,則十月通矣。十月通#105者,謂上士也,中士或三年而通;下士才薄,九年乃成。其才倍人,皆不能通,聞之不信,抓朋之無益,此則土人行尸矣。所謂經言#106下士聞道,大笑之者也,常以清旦,鼻內氣嚥之,經行勿休,口口。吐之,所謂食生吐死,可以長生。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日中後至子時前為死氣。常以生氣正生時,仰眠,暝目,閉口,屈十指置握固,不絕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以口吐氣出之,增息如此,則身神具生,五臟安矣。

  張果先生服氣法#107

  每日常偃卧,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閉極,微引少氣,還閉。熱呵冷吹。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糧食,不須藥物,時飲一兩盞好酒,或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可入水卧矣。

  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慾,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且仙人功行未滿,尚不可致,而况凡俗乎!但信老人語,勤行之,則當自知。凡氣不通,冷熱遲疾耳。極遲、極熱、極疾、極冷,皆非道也。

  申天師服氣要訣

  取半夜之後,五更已來,睡覺後,以水漱口,仰卧,伸手足,徐徐吐氣一二十度,候穀氣消盡,心靜定後#108,即閉氣忘情,將心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寂然不動,則#109咽氣三兩度,便閉氣,使心送向丹田中,漸覺氣作聲,下入氣海中幽幽然#110,是氣行之候也。良久,待氣行訖,又#111開口吐氣徐徐,又閉口而咽之,如是三二十度,皆依前法。覺氣飽,即冥心忘情,清息萬慮,久久習之,覺口中津掖甘香,食即有味,是其候也。凡欲行此道,先須忘身忘本,守元抱一,兀然久之,澄定而入,玄妙之要,在於此也。

  王真人氣訣

  每四更後、五更初,當處靜室,居一床,疊雙足,面東端坐,先作導引,以左手握固右手虎口,臺首並仰盡力後,卻以右手握固左手虎口,復如之;訖,即交手掌向外三引;訖,又左右手搘頤#112三,交手搭頭左轉三,右轉三,左展拓空三,右展拓空三,當面虛拓地三,背手虛拓空三,此為導引法。導引竟,然後自思神先叩齒,自呼己名,然#113陰念五臟、三焦,及三魂、七魄、頭面、手足、一身諸神,令輔形體也;又前思太陽日也,後思太陰月也,左存青龍,右存白虎,思頭戴朱雀,足履玄武此存想四神也;又存想七政,配合五臟。所謂肺□、肝□、心□、脾□、膽□、左腎□、右腎□,當想真君降其本臟,仍須密念七過。次想二十八宿周遍形體,以輔七政,依此法數之,先從左手腕起角,左肘亢,左肩氐、房,右胯心,右膝尾,右足踝箕;却從右手腕起斗,右肘牛,右肩女、虛,自心至左胯危,左膝室,左足踝壁;又卻從右足以踝起奎,右膝婁,右胯胄,至心昴,自心至左肩畢,左肘觜,左手腕參;又卻從左足踝起井,左膝鬼,左胯柳,至心星,自心至右肩張,右肘翼,右手腕軫。又自左手腕起角宿,至右手腕匝軫宿。凡一十三處存想,象一年之有閏。計兩度交互數之,一十二處皆存兩宿#114,□#115心一處獨存四宿,都計二十八宿。凡存想五臟六腑、三魂七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116,訖?即吐出眾雜死濁之氣,然後閉口,從鼻左孔納其生清之氣,內想冥目,想此氣綿綿下至丹田,方周流通傳,汨汨作聲,氣滿即再吐出,切不得令自己耳聞。如此十過,止。此即王真人法也。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氣訣

  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然後正身端坐,吐納三過,使無結滯,靜慮忘形,令氣平息。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此六、七過,此名調氣。

  調氣畢,即口鼻俱閉虛含,令氣滿口,即鼓口十五過已上更佳,如嚥一大口水入腹中,直以心存至氣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飽為度,亦不限過數。然後虛心、實腹、閉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氣流行,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勿令喘麤,恐失中和。然後正身仰外,四平著床枕,枕高低與身平,兩手握固,展手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後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117,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並骨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即徐徐收身側卧,拳兩腳,先左邊著地,經十息。即轉右邊著地,亦十息,此名補損。

  依此法服,經一月後,行立坐卧時,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時節,如喫飯了,即喫空飯一兩口,和水嚥下。此名洗五臟。即以清水熟#118漱口,虛心實腹,令臟腑葉舒展,咽之,令五臟不停五味氣;訖,即以口先吐濁氣,鼻引清氣,不限多少,盡須放之,如下洩一濁氣出,還鍊一口和氣補之。若尋常喫飯飲茶,此皆外氣入,當須入口便合口,口既合,所入外氣即於鼻中出也。鼻中卻#119入氣,即是清氣也。常須合口喫飯,不令口中有氣入,入即是死氣。

  凡人言語,口中氣出,必須却於鼻中入。此常行吐納也。行住坐卧,常須搖動腳指。此名常令氣得下流。常行此事,動靜念之#120。如節候不精,忽有外氣入腹,即#121覺微痛,可以摩腹一百下,氣即下泄也。氣或上必#122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順。忌破氣物及生冷、黏膩等物,不宜喫動氣冷物。如依此法,不闕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子夏曰:食氣者,神明而壽。《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釋氏止觀,其#123有用氣療疾法。是知氣之與液,遞相通潤也。古經法皆有時節行之,今議食氣,不復以時節也。液則時時助氣,使調滑也。所論食氣,皆內氣也,嚥之代食耳;液者,嚥之代漿耳。上食新氣,下泄舊氣,使推陳而納新也。嚥氣不必飽滿,下泄不必常出,但得無臭,即自平定。咽氣不必常嚥,但氣清則腹內自平,夫然#124,不須嚥矣。

  初學之時,覺飢即食,食時不覺飢,即由氣矣。若食常以一嚥、兩嚥壓之,則食易消。食漸消,如嚥數至,食消氣自調。若覺腹中氣小妨,即或行或卧,東轉西側,以意想驅逐之,使下。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從容之,不久自泄也。食氣時若欲上噫,但任意出,必不得抑之也#125。桑榆子曰:夫功淺多噫,蓋由乍服所得真氣尚少,疳氣必多,不正而多,命宮不受,則宜常有出者;又初服之時,所嚥者往往不到氣海,則無所歸投,返上為噫也。若得內氣,又#126不入到氣海,自然無噫#127,如著功多時,忽復#128噫者,不是傷多即是外氣誤入也。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祕之,在細意自審也。消息盈虛,久而#129自得其妙矣。宜行步,兼小導引#130,引亦不得頻為之。世間諸事皆自細意斟酌之。有諸疾,則絕粒三數日,輕則一日、兩日,更輕即絕一頓亦得。若疾在上,驅之在下,以意想下驅之,若在四肢及左右側,並以想驅逐之,則愈矣。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即疾生。所食物宜潤暢,寒暑皆適宜也。瘴瘧時,但絕粒數日,靜居則差矣。

  嵩山李奉時服氣法

  每欲服氣,如嬰兒吮乳,氣息似悶,即嚥之。依前吮嚥,大悶即放令口出,甚須微細。每嚥使心送之至臍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處。當服之時,第一須閉目,專意、握固,新欲服之,安神氣,然後為之,先#131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132為之,卧服,勿枕枕,舒手足安定。如病重,氣甚悶,頻蹙上至極,仍便握固咽氣#133,氣行聲從耳中出,即得矣。祕之祕之。此為內氣,無問早晚、晴明、陰晦,須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時大精。若服外氣,即有生氣,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無益矣。每日五更、午時,服第一服了,須攝鍊,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134下硬。

  雲笈七籤卷之五十九

  ##1 成: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而』字。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 胡:原誤作『明』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 矣: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耳』。

  ##4 死: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能』。

  ##5 精:此上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有『然』字。

  ##6 乘: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棄』。原本義勝。

  ##7 全:此下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有『焉』字。

  ##8 錄: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煉』。

  ##9 愛:原誤作『受』,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哭: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叫』。

  ##11 今:原誤作『令』,據叢刊本、四庫本改。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之:此下原衍『異』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4 安:四庫本作『何』。

  ##15 須: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6 神備兆: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7 遲:原誤作『建』,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8 赤松子服氣經序:叢刊本、四庫本此篇均缺。

  ##19 玉房在下三寸是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

  ##20 握固嬰兒之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手如嬰兒之狀』,並為正文。

  ##21 葷:原作『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2 若:叢刊本、四庫本作『或』。

  ##23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醴泉者,華池: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

  ##25 吐氣則氣下流:原作『吐氣則下流』,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6 盡:叢刊本、四庫本作『至』。

  ##27 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匝』。

  ##28 如法: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為:此下疑奪『之』字。

  ##29 行之之法:原作『行之法』,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0 過:原誤作『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1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2 自: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3 君子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士』。

  ##34 已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5 終:四庫本作『究』。

  ##36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卧功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有功可入水卧矣』。

  ##38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盡:叢刊本、四庫本作『至』,下『盡』同。

  ##40 通: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復有『氣從手足通』五字。

  ##41 使: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便』。

  ##42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以』。

  ##43 是: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三『太清王老口傳法序』補。

  ##44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5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6 仙: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二『太清王老口傳法』補。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47 腹:原誤作『腸』,據本書卷六十二『太清王老口傳法』改。

  ##48 有隔,能固志通之: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二『說隔結』補。

  ##49 身中:原奪,據同上補。

  ##50 猶自未入鳩中:此句疑有舛誤,據本書卷六十二『說隔結』當為『漸入於鳩』。

  ##51 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2 難成: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3 休: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才』字。

  ##54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5 到:疑為『至』之誤。

  ##56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7 得:四庫本作『不』。

  ##58 漸漸:四庫本作『漸』。

  ##59 行動:四庫本作『動作』。

  ##60 不澀不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不滑不澀』。

  ##61 喘:疑為『動』之誤。

  ##62 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初:原誤作『吐』,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3 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4 妙:此下疑奪『法』字。

  ##65 震旦:古代印度人稱謂『中國』的譯音。

  ##66 弘:四庫本作『宏』,下同。

  ##67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8 云: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9 悲夫:此起至『意逐外緣』一百二十四字,叢租本、四庫本均無。

  ##70 不知: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世人』二字。

  ##71 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2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3 人知、念: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即:原誤作『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5 神: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即』字。

  ##76 何:原誤作『可』,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7 色:叢刊本、四庫本均誤作『氣』。

  ##78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9 令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以致』。凋:四庫本作『傷』,原本義勝。

  ##80 悅:原誤作『樂』,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1 滿:叢刊本、四庫本作『生』。

  ##82 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即』。

  ##83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4 久:鐵刊本、四庫本均無。

  ##85 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人』,原本義勝。

  ##86 主: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疑為衍文。

  ##87 不出不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無出無入』。

  ##88 勤行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動動行之』。

  ##89 能: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一』。

  ##90 如此之流,不可稱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1 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2 常: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一』。

  ##93 遂使神常穢濁而神不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遂使神常穢濁而不清』。

  ##94 若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5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下二『者』字亦無。

  ##96 氣海: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7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8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董』。

  ##99 此;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0 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1 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俗』。

  ##102 之復: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3 能: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04 不: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可』字。

  ##105 十月通: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6 經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7 張果先生服氣法:此篇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108 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9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0 然: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便』字。

  ##111 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人』,原本義勝。

  ##112搘頤:以手托腮。

  ##113 然:乃。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後』。

  ##114 宿: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15 口:疑作『唯』。

  ##116 宿: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17 閉:原奪,據道藏本補。

  ##118 熟:四庫本作『熱』。

  ##119 却: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0 常行此事,動靜念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1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2 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3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4 夫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5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6 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雖』,原本義勝。

  ##127 噫:原奪,據道藏本補。

  ##128 復:原誤作『腹』,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29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0 宜行步,兼小導引: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行步宜兼小導引』。

  ##131 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尤』。

  ##132 復:原奪,據道藏本補。

  ##133 便:道藏本作『更』。咽:原作『一』,據道藏本改。

  ##134 腹:原誤作『服』,據叢刊本、四庫本、道藏本改。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

  諸家氣法

  中山玉櫃服氣經

  碧巖先生撰黃元君注

  錄神誠戒序第一

  昔大黃帝君#1太古無名,云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也。會羣仙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曰:夫人養生全真,遊觀於天庭間,止息於洞房中,得與眾聖齊群,駐童顏而不敗者,則何法最寶?廣成子曰:夫人以元氣為本,本化為精,精變為形,形雖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縱,縱之則生虧,制之則生盈,盈者精滿氣盛,百神備足。夫有死必有生#2,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移,月滿虧,樂極哀來,物盛則衰,有生即死,是天地之常數也。聖人智通萬物,以法堅身,在養育之門,無犯形本,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體內有百關九節,百關者#3;號百祿之神,為九節之用;九節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項、六腰脊、七腿□、八經踝、九腦,是謂九節也,合為形質,洞房、玉戶、紫宮、泥丸、丹田以處泊,古文作措薄#4。今論神炁棲息,故宜處泊。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5處也。百神守衛,六靈潛護,百神者,百節之神,守固榮衛,保護五臟。藏亦有神,五神清則百節靈,五神傷則百節尪,清則少,傷則老。經云:貪慾嗜味,傷神促壽。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常隨心動,念則識間,但閉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真。又有三魂伏於身,七魄藏於府,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精,此皆百神六靈之主也。宜防濁亂,輕躁動作,違之不守,自致敗傷而已。保其玄關,守其要路。道以真一為玄關,以專精為要路。既食百穀,則邪魔生,三蟲聚,蟲有三名,伐人三命,亦號三尸。一名青姑,號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皺,口臭齒落,鼻塞耳聾,髮禿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二名白姑,號中尸,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亂,肺脹胃弱,炁共傷胃,失飢過度,皮癬肉燋,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三名血尸,號下尸,伐人腎,空人精髓,腰痛脊急,腿痹臀頑,腕疼頸酸,陰萎精竭,血乾骨枯,皆血尸之化也。一本作血姑。此三尸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務其速死,是謂邪魔生也。尸化為鬼,遊觀幽冥,非樂天庭之樂也。常於人心識之間,使人常行惡事、好嗜慾#6、增喜怒、重腥穢、輕良善,或亂意識,令蹈顛危#7。其於一日之中,念念之間,不可絕想。每於#8甲子、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訟地府,告人陰私,述人過惡#9,十方刺史受其詞,九泉主者容其對,於是上帝或聽,人則被罰,輕者,人世迍澶,求為不遂;重者,奄歸大夜,分改身成#10,殃異而#11出,今俗傳死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都由人不能絕百穀五味,誠嗜慾,禁貪妄而自致其殞歿。《內景玉書》云: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炁零,三魂恍惚魄糜傾。要知成彼之三蟲,由斯五穀也。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宮,陰魄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欲,衰形神,老皮髮。若不卻粒絕味,禁嗜誡色,則尸蟲全而生,身神必死滅。若三蟲弭,尸鬼失,魂魄養,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倚矣。擒制情欲,弭滅蟲尸,使形神不枯朽,須服神氣,還元返本,過此皆不可倚也。且我大仙,以氣術為先,元炁是本;道以太和為宗,冲元是本。及吾歸之於妙,寂之於玄,化之於無,用之於自然,自然輕舉,昇於玄玄,出入無問,其道恬焉。與道通靈,當有何患?音還#12。《內景》云:勿令七祖受冥患。不許以道傳非人#13,即七祖受冥殃也。今言當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無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術為本,下仙以藥術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形勞神,餌金服石,動費貨泉,失於歸寂,蓋不得自然之理,乖於真道矣。昔大陳翁曰:生吾有身,憂吾勤勞,念吾飢渴,觸情縱欲,過患斯起,遂虧於玄化之道也。此廣成子#14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祕旨也。於是大黃帝君謹心神,觀想元氣,用啟玄理,先靜丹元,觀想自然,融於歸寂也。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內景氣訣妙經》一篇,授之帝君。邇後降中嶽,復會群仙,宣是妙經,因名《中山玉櫃服神炁經》。此碧巖受行是經#15於師奉傳,然得分明,知其的實,故以告也。夫太一真君,是北極太和元炁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在化則四運變,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所患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精無不動,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精為要路,倚於此者,則無所不通也。碧巖所受,相次顯示,使其將來,不滯迷惑。

  經曰:夫欲服氣,服元氣為本,以歸寂為玄妙,若不得此門,及不知玄關要路,則終不能成就功德也。經之要言,故不妄語#16。

  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炁之理,齋戒為先,當持齋戒,然揀好日,晏靜一室,安置床席。其齋以心清意靜,無諸躁動,正可二七日。若不先齋,則不得神炁內助;若不存想,則神氣不內補。夫欲修行,要當別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污,輒到其中。其中地須鋤深二尺,篩去滓礫,除諸穢物,更添好土,築搗平實,更羅細土,拍踏令緊,既得穩便,勤須灑掃,務其清净。室中唯安書机、經櫃,每一度焚香,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存乎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太一真君有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一者,不得與女人語笑同處,致尸鬼惑亂精神;二者,勿食一切雜薰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尸濁觸五神;三者,勿入一切穢惡處所,夫吊死問病,至人不為,殺戮决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尸,道家大忌。海之至大#17,尚不宿尸,人之至靈,尸之至穢也。或誤衝見,當以桃皮、竹葉湯浴,訖,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晝,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內穢氣,攻下泄務令出盡,當自如故;四者,勿與一切眾人争於是非,忿諍鬬競,及抱小兒,减人筭壽,損志傷神;五者,勿得#18欺罔,一切事陰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若有違此五戒,於二七日間,眠夢之內,自有驚覺,覺悟於人,務人#19修善,其事祕密,無事勿泄於人。所言《內景炁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夫內景是內祕之事,唯自己心內知之,固不合漏泄他人也。

  服氣絕粒第二

  要當用雙日,隻日則奇,雙日則偶及本命日#20,預前更沐浴,於室內焚香機上,上安净水一碗,設衾枕。其訣例曰:卧至夜半起坐,鳴天鼓三十六過,靜心神,為元氣和,此炁子時生發於心藏間,上貫泥丸、丹田,眉間卻行三寸是上丹田宮,周轉於身,如紫雲氣;又想太一真君如嬰兒,左手持玉訣,右手執靈符,遊於紫雲氣間。然後平枕正卧,絕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則心神炁當閉不行,絕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盡便閉,玄牝氣鼓滿,牙齒勿得相近,欲嚥之時,齒牙微相近,仍須收息縮氣弽音攝腹嚥下,以嚥得為度,嚥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此法與諸家嚥氣不同。若不收息縮氣,取蝶嚥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脉中。

  夫喉嚨中嚥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脉;二入五臟中脉;三入食脉。若不依前法縮氣弽腹,但空嚥得其炁,只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脉,即無所成益也。若直下入腹中,入腸#21胃,緣腹中多阻隔,致令上衝下泄,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內不免虛羸。縱吃湯飲,餌服諸藥,並亦不免口乾、舌澀。若但依此法,候氣滿口,食久畜取,弽腹嚥下,自當分入食脉及五臟,內息以此為都契。假令元氣未達腸中,其食脉已先強滿,與食無異,輒無虛羸,神妙無比。若不依此,一日縱三五十度嚥氣,其腹內未兔欠乏#22,常有所思於食,即不可見其效矣。要坐服亦得,須依前法,以炁息畜嚥入,嚥入之時,仍須低頭取勢咽下,嚥下即當時分入臟腸及食脉中,但解用氣,食脉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如未曾學者,亦不過三數日便見次第。若嚥物不得,縱嚥不入於食脉,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無分矣。

  諸門嚥氣,皆先入腸中,衝排滓穢,經三五七日後,方達食脈。縱達食脉,且神勞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絕,假令堅守數日之間,尚多腹中久之。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絕思飲食,縱有百味佳餚,都不採覽,神功若此,無以加焉。切在藏祕,勿示見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並不假暖氣,日久自悟,諸理了然。若要湯藥,杏仁、薑、蜜及好蜀茶無妨,力未圓可以調助,唯薑不得多著,性能壞物,善奪人志。曾有通服豉湯,此則未達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塵穢,只辟麵毒及解傷寒,大約傷壞藏府,正傾元氣,特宜忌之。前云收息者,當低頭納氣,炁入都亦無聲,攻排滓穢,務令速退腸中滯食,納得元炁,自然常飽,此是氣與神合行之至也。三日後,亦不擇行住坐卧,為之總得,亦不假致氣,但咽強自下,人亦不知,自覺體理疏通,四肢過於#23常健。如此七日,神炁自足,不假久鍊功未,亦不要每日存想。自此一百日,三尸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內現。但食氣五十日,穀氣方盡,便可絕諸湯藥,其食出時,當有五色物出如似#24膿血。此物既盡,諸府通達,內視藏胃,如晝所見。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泄於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輒懷怪異,尤須祕之,勿申於外。自然之功,外姦亦所不入,在陽不燋,託陰不腐,一切質礙,無不穿貫,不危不殆。若穀氣未盡,即不到通地,如曾經受法之後,得遇此術,神氣內輔,靈響外應,自然自在,無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無損,絕亦無傷,再食再服,不揀月日,不論行住坐卧,處處總得。若不食多時,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訖即食;若食多時,要得絕者,亦可受法訖,更依術為之,取以大成,諸絕為定。

  夫至道無二,守之必成。但不錯功,自然玄祕,世間吉凶善惡,無不曉達,上至天府,下至陰司,一切神靈,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見無不理,所有異物,見無不識,顏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風,所去無滯,一年之外,自入玄門。玄門者,謂入胎息。道言: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於密室中厚設床枕,焚上好名香,兼請一至友為伴,緣初學人乍通玄路,見種種事,善惡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疑,心生妄亂,必恐##閉息不固,事#26須要假相伴以安其意,切在清净心神,使寂然不動。自净其心,無想他事,善惡俱捨,出入兩忘,有#27若處胎,了然絕息,即寂然不動也。可#28正施手足,平枕仰卧,待出息盡,欻然閉之,更勿令出,當得攻面,流下四肢,渾身稍熱,處處自得,絕喘絕息,乃遣至下,籌記泄息數凡一出一入口鼻之氣,名一息。以傍人出入,數其息也。不過五百息,內景自現。若却還口鼻中,當微微放出,功至千息,其效的然,當易換骨肉,鍊髓如霜,即合於大元,通於天府。上清事固不可裁其功,元力固不可明其德,神仙之法固不可宣其言,修#29道之術固不可示其要。所以雖言胎息,不說羽化者,良由此也。若依此術修鍊,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自有五神相伴,不假至友,此則不言之功,功已成矣。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非至人至行,不可妄傳,豈唯罪業一身,抑亦殃累七祖,切宜誡慎,勿示非人。

  論曰#30:氣功妙篇,氣術之道數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且諸門嚥氣,或功繁語闇,理叙多端。若嚥非候時,則心力多倦;若無時吐納,食退氣微;若坐想存神,志羸氣憊,縱使宣明口勢,吐納開張,皆須日久月深,倦於賒闊。假令元氣初得通於經脉,即經體尚虛,若元氣未達經脉之間,即臟腑不免綿惙,致其轉思食道,因此彌留。辯其理者,則勤苦而進輪;昧其趣者,則懈怠而退轍。實由不通元路,未契玄關,齋禁不齊於內神,制度有虧於外法。余今所錄,至祕至神,是得自然之本原,洞了道術之根蒂。後代學者,宜自勉歟!

  聖正規法第四

  夫先聖#31先真之道術,通載則理合於幽微,若不逢立啟之門,難達其玄牝,若獲斯訣,可决成功。功滿德圓,無所不可,上以昇九天,下以遊五嶽。若居於塵世者,可以理百病,可以消眾毒,可以鑒吉凶,可以察善惡,可以起垂死,可以救臨危,可以役神靈,可以辟刀兵,可以卻寒熱,可以離世苦。若居於山谷者,可以登懸險,可以昇虛空,可以涉江波,可以隱形蹤,可以降毒蛇,可以伏猛獸,可以遊九府,可以棲三岫。進可以飛九天,退可以沉九泉,永除飢渴,度絕纏綿,隱化無滯,盈虧自然,免三塗五苦之難,削黑簿丹籍之名,名書金簡之科,功記玉皇之曆,此玄元之聖力,上真之祕旨,功成之後,不思而自成,不呼而自至。言通雅正,語合幽微,至道無為,了然總會,一至於此,吾道成焉。

  論曰:夫達士悟道,常畏於身。故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其患,患在毀傷形體,莫若寄寓神精,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壞,物乃不得安居。形體若也消亡,精神於何處安泊?神畏身死,物忌器破。若乃小心護惜,專意保持,身器兩存,神物何慮?但以麤心大膽,棄擲墜撲,色欲勞形,縱性費力,炁因玆而破壞,身自此而毀傷,形如燋穀枯木,不可復生其牙葉,縱遇陽和之春,長為陰冥下鬼,畢於朽腐,可謂愍嗟,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言雖位極人臣,若不知道,皆是行尸走骨也。

  夫玄元得之於自然,廣成受之於上仙,黃帝修之於內景,余今遇之於中天中天,即中山,謂嵩嶽也。碧巖於此,遇斯經焉。此經微妙,不可思議。述服氣之神功,漸通達於胎息,之道若成,羽化之期自至,便能昇於天府,名紀玉書,位為大仙,階齊聖列。將來學人見此《中山玉櫃服神炁經》,安心修行,請勿有疑,必然之理,通於神明,幸宜保敬,勿負余信#32。

  幼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進取訣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净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常令左右燒香不用穢污#33。床須厚軟,腳稍令高《真誥》曰:床高鬼吹不及,言鬼神善因地炁以吹人為祟,床高三尺可也。衾被適寒溫,令冬稍暖尤佳。枕高二寸餘,令與背平。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之#34初覺,先吹出腹中濁惡之炁,一九下止。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炁調和,腹中空,則為之。先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警身神。畢,以手指捻目大小眦,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人起居之法。更隨時少為導引,以宣暢關節。乃以舌柱上腭,料口中外津液,候滿口則嚥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此之去就,大體略同。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35身若委衣,內視返聽,萬累都遣,然後淘之。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黃庭經》云: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嚥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正氣。夜卧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其法閉目握固,仰卧,倚兩拳於乳間,堅兩膝,舉背及尻,間閉氣,則鼓氣海中氣,自內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曰淘氣,畢則調之。

  訣調法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36鼻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誤則氣逆,氣逆則生疾。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嚥氣訣

  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嚥氣。世人嚥外氣以為內炁,不能分別,何以談哉#37?納吐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38。夫人皆稟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每咽及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之際,則輒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從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39之也。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40。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41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一閉口,三連咽止。乾嚥,號曰雲行。一濕口嚥,取口中津嚥,謂之雨施。初服氣之人,炁未流行,每一嚥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嚥也。候氣通暢,然後#42漸漸加之,直至於小成也。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新服氣之人,炁既未通,嚥或未下,須一嚥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汨汨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

  法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脉,上達泥丸。泥丸,腦宮津名也。每三連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炁,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炁,夾脊雙引,直入泥丸,薰蒸諸官,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頭項、兩臂及巨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中丹田,心宮神也。灌五臟,卻歷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膝、脛、踝,下達涌泉。涌泉,足心是也。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狀也。只如天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若不迴蕩濁惡之氣,則令人有不安。既有津液,非#43漱嚥之,不堪溉灌五臟,發其光彩,終不能還精補腦;非交合,則不能泝而上之。嚥服內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是知迴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氣散#44則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復調之,以如使手#45。使手復難,鼓咽。如前。閉炁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若未絕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净,無門坐卧,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嚥矣。若久服炁,息頓三百六十嚥,亦謂之小成,一千二百嚥,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但閉炁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然後胎不結,然#46不能鍊形易質,縱得長生,同枯木無精光。

  又有鍊氣、閉氣、委氣、布氣,並諸訣法,具列於文,同志詳焉。

  鍊氣訣

  訣曰:服氣鍊形,稍暇入室,脫衣散髮,仰卧,展手勿握固,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47,則#48調氣嚥之。嚥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以#49 通理,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如此十遍,即止。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50此狀,是其效也。安心和氣,且卧勿起衝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爾#51。但津液清爽,時為之爾;氣惛亂欲睡,慎勿為也。常勤行之,四肢煩悶不暢亦為之,不必每日旦,要獨清爽時#52,為之十日、五日#53。《黃庭經》云:千灾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却老年永延。

  委氣訣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也,身神調暢,無問行住坐卧,皆可為之。但依門戶調氣,或伸於床,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氣、二十氣皆通。須任氣,不得與意相争。良久,氣當從百毛孔中出,不復口吐也,縱有十分無二也。復調能數至#54千二百息已上,彌佳。行住坐卧,亦可為之。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光澤,氣清長如新沐浴之人。但有不和則為之,亦當清泰也。

  《黃庭經》云:高拱無為魂魄安,清净神見與我言。

  閉氣訣

  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嚥之。念所苦之處,閉氣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訖,復嚥氣,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復攻之#55。或二十至#56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損#57,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之。不拘#58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是知心之所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比也。

  布氣訣

  訣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炁,布入前#59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靜慮,此與炁。布炁訖,便令嚥氣。鬼賊自逃,邪氣永絕。

  六炁訣

  訣曰:六氣者,噓、呵、呬、吹、呼、嘻是也#60。氣各屬一臟,餘一氣屬三焦。呬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呬吐納,兼理皮膚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愈也。

  呵屬心,心主舌,口乾舌澀,氣不通及語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呵。若須作意,是宜理之。

  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泄,以呼字炁理之。

  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以吹字炁理之。

  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氣雖各有所治,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所治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

  噓屬肝,肝主目,赤腫昏眩等,皆以噓治之。

  調氣液訣

  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藏,每藏各有濁氣。同出於口。又六氣三焦之氣,皆凑此門,眾穢併投,合成濁氣,每睡覺,薰薰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審而察之,以知其候。凡口中焦乾,口苦舌澀,乳頰無津,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即須大張口呵之,每嚥必須依門戶,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鳴天鼓,或七或九,以舌下撩華池而嚥津,復嚥令熱氣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凉也。若口中津液玲淡無味,或呵過多,心頭汪汪然,食飲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即當吹以溫之,如溫熱法。伺候口美心調,溫即止。《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又云:漱嚥靈液灾不干。

  飲食調護訣

  訣曰:服氣之後,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恒服。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治脾氣,令人足津液。日中淡麵餺飥及餅並佳,祇不得承熱食之,勃亂正氣也。煮葱薤羹可#61佳,飯必粳米,大麥麵益人。服氣之人經四時,甚宜服食之。此等物不必日日食之,任隨臨時之意欲食之。鹿肉作白脯,食之佳,如是齋戒,即不得食也。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鳥並不可食。棗、栗之徒#62兼□餅,亦得食也。作可餧慎勿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凡熱麵、蘿蔔羹,切忌切忌。鹹酸辛物,宜漸漸節之。每食畢,即須呵出口中食毒濁氣,永無患矣。

  服氣之人,腸胃虛净,生冷、醋滑、枯膩、陳硬、腐敗、難消之物;不用食。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處必當微痛,慎之。但食軟物,乃合宜也。每食先三五嚥氣,而喫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食畢,更吞三粒下走#63引氣。此物能消食,引氣向下,通三焦,利五臟,趁濁穢,消宿食,助正氣也。宜長久服之,能辟寒沍暑濕,明目生髮,治氣功力,不可具述,備在《太清經》中,服椒別有方。一服候#64有氣下,恥泄之,慎而#65勿留,留則恐為疾。每空腹隨性飲一兩盃清酒,甚佳。冬溫夏冷,助正氣排遣諸邪,其功不細。戒在,多則惛醉,醉則傷神損壽。若遇尊貴#66,不獲已,即宜飲,放即呵三五口,飲並即大開口十數下,以遣出麵蘗之毒,調治之。常時飲一二升,徐徐飲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67,味亦不退,乃如故矣。不用衝生產、死亡並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並不宜及門#68,况近之耶?甚不宜正氣。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69,速閉氣,上風閉目速#70過,便求一兩盃酒以蕩滌之。覺氣入腹不安,即#71須調氣,過#72出濁氣,即卻咽下,更納新氣,以意送之,當#73以手摩之,則便含椒及飲一兩盃酒,令散矣。如不肯散,即#74不須過理逼,任出無苦。此則上焦擁,故終須調氣理之,使和平也。而#75食油膩辛味,甚犯正氣,切意省之。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76。亦有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氣實#77,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髓化為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號曰真人矣。勤修不倦#78怠,則關節相連,五臟牢固。《黃庭經》云: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昇騰變化,素#79同三光也。

  休糧訣

  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尸遁逃。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但覺腹空,即須嚥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精實,固為未得#80 亦非上士用心也。《黃庭經》云: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此之謂也。

  慎守訣

  訣曰:世上之人,多嗜慾傷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臨終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後思善事,病成方求其藥,天網已發,何可救之?故賢哲上士,惜未絕之命,防未禍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愛精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黃庭經》云: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老復丁壯,養子王樹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償。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若當决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81愛精保氣能致之。陰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慾,亦未免殃矣。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修養君子,自保省爾。

  服氣胎息訣

  訣曰:精者,氣也;氣者,道也。先叩齒三十六通,右轉頭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嚥之。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內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嚥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下潤五臟。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津潤五臟。晝夜不寐,乃成真人,上致神仙,下益壽考。在身所有疾苦,想氣送至所苦處,即愈。真氣逐濁氣,上衝下泄,覺神清爽,則氣自冲和。故聖人有言: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82氣而生,因失氣而死,死生之理,盡在氣也。但調得其氣,求死不得。則每夜半及五更,展兩腳,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過二寸,閉目,依前法嚥之。梳洗訖,以煖一盃酒飲之,益胎息,潤六府,引氣開百關。昔峨眉山仙人幽祕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靈芝玉英,並在其腹,名山大澤,取藥服之,與道甚乖。吾道甚易,但能行之。早起展兩腳,喘息勻,以兩手叉腦後,手前拽,頭向後拽頓,如此三,畢;兩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兩遍,左右掣三二十遍。畢,嚥津二十遍。如覺四體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嚥,流卻疾去。萬金不傳非其人,造次傳者,殃及三代也。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昇經》云: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御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復知而不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惔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飢不渴也。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云:纖毫陽氣不盡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陽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常喊食節欲,使元氣內運,元氣既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慾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行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之矣。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於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歟。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

  ##1 昔大黃帝君: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昔黃帝』,且無注文。

  ##2 夫有死必有生:此起至注文『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七十二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缺。

  ##3 百關者:此起至『是謂九節也』一段注文,叢刊本、四庫本均置下文『丹田以處泊』後。

  ##4 古文作措薄:此起至『故宜處泊』三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正泊: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止泊』。

  ##6 嗜: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色』。

  ##7 令蹈顛危: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令陷昏危』。

  ##8 每於: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恒以』。

  ##9 過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罪狀』。

  ##10 成: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尸』。

  ##11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百』,義勝原本。

  ##12 音還: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人:此下疑奪『若傳非其人』五字。

  ##14 此廣成子:此起雨句注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此碧巖受行是經:此起五句注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6 經之要言,故不妄語: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7 海之至大:此起四句注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8 得: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為』字。

  ##19 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令』,義勝原本。

  ##20 本命日:原作『日本命』,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1 腸: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腹』。原本義勝。

  ##22 欠乏:原誤作『久之』,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3 過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疑衍。

  ##24 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5 恐: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然』。

  ##26 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7 有:原誤作『雖』,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8 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乃』 ,義勝原本。

  ##29 修: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30 論曰:此起至『宜自勉歟』一段計一百九十八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1 夫先聖:此起至『吾道成焉』一段計二百五十九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2 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言』。

  ##33 不用穢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

  ##34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5 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6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何以談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8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聞:原誤作『問』,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0 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如此,則內氣與外氣之別,皎然可知矣。』

  ##41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2 後: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3 非:原誤作『則』,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4 氣散: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45 手:疑為『平』之誤。

  ##46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7 垂席上布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垂手足於席上』。

  ##48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9 以: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50 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1 乃: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此』字。爾: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2 不必每日旦,要獨清爽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不必每平旦,要在清爽時』,且均為注文。

  ##53 為之十日、五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4 數至:原作『至數』,據叢刊本、四庫本乙正。

  ##55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6 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或』。

  ##57 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痊』。

  ##58 不拘: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59 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其』,義勝原本。

  ##60 也:此下疑奪『五』字。

  ##61 可:疑為『亦』之誤。

  ##62 徒: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類』。

  ##63 走:原誤作『徒』,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4 候: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後』。

  ##65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6 遇尊貴: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7 兼不失食:此起至『死亡並六畜』五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兼不失食味,生產、死亡並六畜』。

  ##68 並不宜及門,況近之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並不宜近之』。

  ##69 以前諸穢惡: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0 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而』,原本義勝。

  ##71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2 過:疑為『逼』之誤。

  ##73 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亦』。

  ##75 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6 尚知向犯者,使勿作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7 氣實:疑為『血實』之誤。

  ##78 倦: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9 素:疑為『壽』之誤。

  ##80 為未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1 由: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能: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2 藉:四庫本作『得』,原本義勝。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一

  諸家氣法

  用氣集神訣

  神集於虛,桑榆子曰:虛無蓋為象也。而安於實。實為精也。神,心中智者也。安而無欲,則神王而氣和正。如此之時,一任所之,唯久彌善。行之不已,體氣至安,謂之樂天。天者,虛而知之者。樂天則壽。身外虛空亦天也。身內虛通亦天也,習之久,久乃明生焉。虛中生白#1。密自內知之,久習彌廣,而精上合於明,明則內發於精,如是乃至於道。道應於德,德之成矣。用而為仁,分而為義。精氣晝出於首,夜栖於腹,當自尊其首,重其腹。色莊於上,敬直於中,應機無想,唯善是與。此神氣事質合吾一體,謂之大順,天實佑之#2,吉無不利。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虛,上通其系,氣蘊腸中之實。實,精藏之府,水胞#3之上也。常宜溫養之。桑榆子曰:凡溫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溫而失於熱也。平居常宜閉目#4,內視氣源。下丹田也。每行一事,利於生靈,則欣然閉目,內視其心,謝之。若曰:吾身之神氣,明發於吾形,使吾達道也。如此,則天降之吉。故天者,虛氣之靈,吾能用之,道極於斯矣。桑榆子曰:所謂天者,自然之謂也,非蒼蒼之謂乎。

  服五方靈氣法

  訣曰:子若虧於仁,則青帝非真;子若虧於義,則白帝非真;子若虧於禮,則赤帝非真;子若虧於信,則黃帝非真;子若虧於智,則黑帝非真。且夫五氣之道,體通神真,子不負道違真,即可修用。是以道君保而傳之於至人,以助自然,以調元化,修之於身而感於天。天#5乃五行順序,地乃五嶽安鎮,人乃五臟保和,神乃五靈運御。是故性虧五德,凶惡順#6焉。真人存用五氣法,先當勿食葷血之物,勿履淹污,絕除欲念,檢身口意,三業清净,別造一室,沐浴盛潔,以立春日雞鳴時,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調氣瞑目,叩齒三十六通,叩齒欲深而微緩#7,漱咽津液,營目,左右各三,握固,臨目,都忘萬慮,放乎太空,無起無絕。良久覺身中通暖,當#8搖動支體,任吐濁氣。即又調息,當#9抱守氣海,朝太淵北極丹田真宮,稍用力,深滿其太淵,則覺百關氣歸朝其內也。如此數過,復冥心太空,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徐鼻引氣使極,存見五臟,覺東方青帝真氣從肝中周迴,內外一體,念身中三萬六千神,與青帝真氣合。又調息咽液。良久,起立,再拜,事竟。如此,日日勿闕,至驚蟄面卯也,盡卯節。至清明日面辰,存黃氣,從脾中周迴,內外洞徹也。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氣,從心中周迴,內外也,芒種日面午也。小暑面未,存黃氣,從脾中周迥內外也。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氣,從肺中出,周迴內外也,至白露日#10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黃氣,從脾中出,周迥內外也。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氣,從腎中出,周迥內外也。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丑,存黃氣,從脾中出周迥內外也。此一周年,五氣備全矣。其存想調息次第法,用如初說,營目叩齒亦如初數,不須等級可也。至明年立春,重習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為用,以朝其氣也。其氣由心應手,當把覽三才五行,萬靈之目也。夫掌訣,以握固為總法,所以運魁剛,封五嶽,關三晨,捉鬼道,攬河源,固真氣,而幽顯備統之也。事竟,即隨息訣遣以散其氣。凡指訣,女人尚右,男子#11即尚左,陰陽之體然也。大指屬土,食指#12火,中指木#13,無名指金,小指水#14。從根節為孟,中節為仲,頭節為季,指甲之目為五行刀支。刀支主殺也#15,斬邪誅逆用之。五氣既全,當隨五類,互相制伏,無不如意。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畢鬼道三過,隨文閉氣,握之指節具十二辰,亦隨其相生相剋類,例用之也。

  諸步綱起於三步九跡,是謂禹步。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以統也。夫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當握固閉氣,實於大淵宮,營目自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己,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如本位北斗覆頭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步九迹竟,閉氣却退,復本跡,又進,是為三反。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眾事,存用訖,却閉目存神,調氣歸息於大淵宮,當#16咽液九過。其禁勑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17,乃習三步九跡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隨意尅中如神也。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唯按此行之,乃見其驗。先師云:三步九跡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條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18通徹真原也。若但受持符圖寶籙,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籙文。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為之善緣,用資來業者梯級爾。

  五廚經氣法并叙

  臣聞《易》曰#19: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義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則,冲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氣為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樸柔和,遊心於澹,合氣於漠。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致柔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輒為訓注。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天光不違,自忘鄙陋。俯伏慚懼,徊徨如失。臣愔頓首頓首。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說五厨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臟充滿,五神靜正。五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則此經是五臟之所取給,如求食於厨,故云五厨爾。

  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冲用,所謂元氣也。冲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和,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也。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內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又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冲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舍於泰和矣。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和乃無一和,言人初察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復無和,不可致詰,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於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於起念之前,慧發於忘知之後。瞻彼闋者,虛室生白#20,則吉祥止矣。若#21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復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別。故老君曰:無名之朴,亦將不欲。意無有思,內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既非境識所存,是以於思無有。故老君曰:用其光,復歸其明。是法如是持。如是內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復何所持?以不持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將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於中,心正於內,內照清净,則正慧湛然。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見象無主,謂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內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慧心既常,則於正#22無受,何等為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也。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既不將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净不雜也。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23真,本不相離,故云守爾。

  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前絕外境受,此絕內性受也。言修性者#24,心有所注。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於大#25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滯,內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於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髮引千鈞,內照既搖,外塵咸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26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己業無己知。因心注而慧業清净,故云己業。內忘諸己,外忘諸物,於慧照心無毫芒用。則於己業自亦忘知,故云無己知也。

  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今口納滋味,以充五臟,身聚泡沫,以載其形。生者,受骸於地,凝濕於水,稟熱於火,持息於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故淄涅一氣,昏汨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舍#27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隨取當隨泄取者,受納也;泄者,發用也。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隨所受納,法用其徵。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致彼虛極,謂之復命,復命得常,是名正受。正受諍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問矣。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綠,業成淪於六趣。

  谷神妙氣訣

  訣曰:玄氣為吾籬落,元氣為吾屋宅,始氣為吾牀席。天為玄氣正清,從我頭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關川九天,從我兩目而出;水為元氣正白,從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止我肺,關川九天,從我兩鼻孔中而出;地為始氣正黃,從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關川九天,從我口中而出。願其三氣俱來覆被其身,周年竟歲,永無窮極。次舍人身中七十二生氣,髮為清城君,頭為三台君,眉為八極君,兩耳為决明君,左目為玄明君,右目為元明君,鼻為周天妙戶君,口為列元玉戶君,齒為八土君,舌為無極君,咽為校尉君,喉為九卿君,肺為華蓋君,膽為長命君,胃為太倉君,大腸為食母君,小腸為導引君,左腎為玄妙君,右腎為玄元君,腸為越道君,三焦為玄老君,兩膝為小車徘徊君,兩足為雷電起君。願師子取口中七十二生氣,常當在師子身中,不得妄出。次念嬰兄、真人、赤子三君,為我存泥丸、行絳宮、守丹田,不得妄出。嬰兒字子元,治人丹田中,主人長生無為;真人字子丹,治人心中,主人萬神長生;赤子字太上,治人頭中,主人延年益壽,制靈不死長生。事畢。上一在人腦中,其神赤子是;中一在人心中,其神真人是;下一在人臍下一寸三分,其神嬰兄是。凡人久#28生之道,一切由是,念之不止,即見神矣。腦為紫微宮,心為洞房宮,臍下三寸名丹田宮。人常念三宮中神氣,則可長生久視,次念身中五宮、六腑、五臟,肝為木宮,心為火宮,肺為金#29宮,腎為水宮,脾為土宮,亦為五臟。肝為左將軍府,肺為右將軍府,心為前將軍府,腎為後將軍府,臍為中騎大將軍府,頭為上將軍府。內者見外,外者知內。內,五行、六腑、五臟。五行者,肝為木,心為火,肺為金,腎為水,脾為土,謂之五行;肺為玉堂宮、尚書府,心為絳堂宮、元陽府,肝為清冷宮、蘭臺府,膽為紫微宮、無極府,腎為幽致宮、太和府,脾為中和宮、太素府,謂之六腑;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精,腎藏意,脾藏志,謂之五臟。五者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行,在物為五色。在天為五星,五星者#30,東方歲星、南方熒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鎮星;在地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臟者,心脾肝肺腎;在物為五色者,赤青白黑黃。所以有間色者,甲己為妻夫,以黃入青為綠;丙辛為妻夫,以白入赤為紅;丁壬#31為妻夫,以赤入黑為紫;戊癸為妻夫,以黑入黃為紺;故今有間色者。甲為木,乙為林,丙為火,丁為灰,戊為土,己為赭,庚為金,辛為礦,壬為水,癸為泥。夫木氣有所生,火氣有所長,金氣有所殺,水氣有所滅,何以明之?木氣有所生者#32,春三月萬萌皆簇地而生,故是知木氣有所生;夏三月萬木皆成大,故知火氣有所長;秋三月萬物皆死,故知金氣有所殺;冬三月巢蟲墊#33蟻動皆飛走,故知水氣有所藏滅。夫木氣有所生,木榮有華,而死者何自?妻來女歸,春三月木王,甲召乙歸,得金,故亦有所遊。夏三月有所長,土有所生,麥中死者何?辛為丙妻,金氣出辛,為有所殺。椹所以先青後赤,至熟其黑者何?生故。先青後黑,火生,其氣赤。熟黑者何,丁為壬妻,丙召丁歸,得水氣故令黑。棗先白至熟而赤者何?棗始入七月,被金故白,熟赤者,辛為丙妻,為庚召辛,得歸#34火氣,故令赤。金氣有所殺,至秋八月,薺菱而生者何?乙為庚妻,以得木氣,故有所生。乙為庚妻,以青入白為縹。夫五行更為夫妻者何?皆有威制,故土欲東遊,木往刻之,故#35戊嫁己為甲妻;木欲西遊,金往伐之,故甲嫁乙為庚妻;金欲南遊,火往殺之,故庚嫁辛為丙妻。火欲北遊,水灌而滅之,故丙嫁丁為壬妻,水欲南遊,土往竭之,故壬嫁癸為戊妻矣。夫五行有相刑滅毀,或死者何#36?木之穿土不毀、火之燒金不滅者何?木火者仁,陽氣好生不殺;金之伐木死,水之灌火死,皆陰氣好貪;故所刑皆死。五行者,心為火行,肝為木行,肺為金行,腎為水行,脾為土行。為五臟,法五行,肝為木行#37,所以行水,而沉者何?己為甲妻,得地氣令其沉。肺為金行,所以得水,而浮者何?辛為丙妻,得火氣,故浮。脾者土,得水,正居中央,癸為戊妻。夫土者五行之中,癸助土,故脾得水,上不至上,下不至下,正在中央者何#38?癸為戊妻。夫土者五行之中義說之,以合五行意。木從亥生,盛於卯,死於未,亥卯為陰賊,不可與百官,百事不吉。水從申生,盛於子,死於辰,申子為貪狼,不可行用,辰日奸,未日邪,戌日為正,丑日為公,奸邪惡公正。

  辨雜呼神名#39

  天公字陽君。

  日字長生。

  月字子光。

  北斗字長史。

  雷公字吾君。

  西王母字文殊。

  太歲字微明。

  大將軍字元莊。

  已上,男知不兵死,女知不產亡,入水呼引陰,入山呼孟宇,入兵呼九光,遠行呼天命。凡呼之,皆免難。

  弩名遠望,一名箄威,張星之主。

  弓名曲張,一名子張,五星之主。

  矢名續長,一名信往,一名傍徨,熒惑星之主。

  刀名脫光,一名公詳,一名大房,虛星之主。

  劍名陰陽。

  戟名大將,參星之主。

  鑲名鈎傷,一名鈎殃。

  鉾名牟,一名默唐。

  楯名自障。

  已上,有兵革即呼其名,所無傷害,能福於人,大吉良矣。

  中嶽郄儉食氣法

  平旦七七四十九咽。

  日出六六三十六咽。

  食時五五二十五咽。

  □中四四一十六咽。

  日中九九八十一咽。

  晡時七七四十九咽。

  日入六六三十六咽。

  黃昏五五二十五咽。

  人定四四一十六咽。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華池者,口中之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即不飢矣。初絕穀三日,七日,小極頭眩,慎勿怪也,滿二十一日成矣。氣力日增,欲食可食,即息禁陰陽,不可妄失精氣也。食穀乃通。老君《道經絕穀氣第三法》曰:先合口引氣,咽之滿三百六十已上,不得减此#40。咽之#41欲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佳。咽多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飢,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或好脯如棗者九枚,念食噉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晝一夜無過此九也。意中不念食者,不須噉也。常舍棗核受氣,令口中常行津液,嘉#42。

  十二月服氣法

  正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八十,暮食陰氣一百八十。

  三月:朝食陽氣二百,暮食陰氣一百六十。

  四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五月:朝食陽氣二百四十,暮食陰氣一百二十。

  六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七月:朝食陽氣二百,暮食陰氣一百六十。

  八月:朝食陽氣一百八十,暮食陰氣一百八十。

  九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十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十一月:朝食陽氣一百二十,暮食陰氣二百四十。

  十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夫陽氣者,鼻取之氣也;陰氣者,口取之氣也。此二氣,十二月中日日旦暮能不絕者,周天一竟,又一周天足,則與天同齡矣。

  三一服氣法

  夫欲長生,三一當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絳宮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日中至人定為死氣。常以生氣時強卧、暝目、握固閉目、閉口不息,心數至二百,乃口小微吐氣出之,日增其數,數得滿二百五十,即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數得滿三百,則華蓋明,耳目聰,身無疾,邪不干,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極,為長生。閉氣之法:以鼻微微引內之,數滿,乃口小微吐之,小吐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長吐之。為之既久,閉氣數得至千五百,則氣但從鼻入,通行四支,不復從口出也。自欲通之,乃從口出。如此不止,仙道成矣。飢取飽止,絕穀長久。

  服三氣法

  《華陽諸洞記》云:范幼沖,遼西人也。受胎光易形之道,今來在此,常服三氣。三氣之法:常存青白赤三氣如縱,從東方日下來直入口中,挹之九十過,自飽便止。服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光氣,遂得神仙。此是高上元君太素內景法,旦旦為之,臨目施行,視日益佳,其法鮮而其事驗。

  服氣雜法祕要口訣

  天關中為內氣,口為天關生神機,手為人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並《黃庭內景》云。神廬中為外氣。神廬,鼻也,神廬之中常欲修治。《黃庭外景》云。凡服氣,皆取陽時夜半平旦也,即東南向,靜而端坐,叩齒三通,三漱咽之。則兩手相摩,令掌心熱,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腎骨七遍,即握固。鼓氣以滿天關,調勻為度;閉口而咽之。既努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其神廬中當修治之。鼓努每須相應,一鼓一咽一努,為相應也。其鼓之咽時,天關莫開,恐生氣入腹而為疾也。

  夫服氣,須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氣不散結痛。每咽五十服,漸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三十服。行住服之並得,臨時自消息也。所貴常行,不欲闕日,如初服,有噫氣上,即鼓而卻咽,無使出氣。桑榆子曰:元氣融和,不為粗厲,必若噫上,豈元和之氣耶?然初服之時,特以氣道未得全暢,事須仰就,且以元氣待之也。若至再至,氣海不受,必若著#43五臟之中,舊有濁氣如此,故亦不宜愛惜。忽下部有,即泄之#44不妨。每鼓咽氣須調和徐緩,不欲天關中有聲。若咽急,恐下部氣祕,令人脫肛,慎之。如服內氣,久而自通,通即服無時矣。但飢即服之,飽即止。每鼓咽之際,常存思氣入五臟流行,即從手足心及項三關九竅支節而出;忽有疾,即思以氣攻其病處,何疾不愈。如要服氣休糧,即不論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滿為度,勿令腸?;若飢即時服三五咽,以意自調息,勿須仰卧,仰卧#45;即氣難下,損人心胸。凡氣相應,即腹中有聲,愚者謂之腸空即有聲,有聲即損人,其不然矣。此由#46雷鳴電激,陶鍊陰氣,百關流潤,真要深門也。

  夫服氣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為真妙。或有人未解,咽服氣未通流,便虛其心,忘其形,雖日效,忘必無所成,多因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氣流利,臟腑氣既長存,人即不死,何假於外思慮#47、吸引外氣?夫人氣盡則#48神亡,神去則身謝,故知守元氣不失胎成,皆祕訣所傳者,幸勿疑。夫行氣,候閑時,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腸滿,然後存思,行入四支。有事之時,即一咽一行氣,手足須著物,候氣通流,必#49虛心忘形,然後煩蒸之氣散出,四支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封固支節,得雷鳴相應,當鼓轉其腹,令氣調暢也。夫服氣導引,先須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節,行引相應,令通不斷,謂之行氣導引。又宛轉盤迴,存思氣從手足關節散出。古經云,有行氣導引,非至道口傳,罕有知者。夫行氣導引,若飢時服,候腹滿,乃行之,若食飽#50後,旋行之,桑榆子曰#51:飽,宜為飲字之誤也。修養者平居無飽,况行氣之時乎。若兼服氣導引,當候閑時習之,非尋常可作也。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如遇暴風疾雨,霑濕衝寒,冒熱遠來,皆須歇息,候其體乾氣和,方可為之。若欲四支常瘦,即數導引,謂肌膚充悅也。若能導引服氣,不失其時,則神氣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虛肉不生,永無諸疾矣。

  世人或謂,服氣與胎息殊,誤之深矣。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久服則清氣凝而為胎,濁氣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祕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殊不知五臟無常服之氣,一時閉塞關門,豈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煩勞形,終無所益!時人服氣多閉口縮鼻,皆抑忍之,但須曰#52取息長,不知反損。問曰:氣外氣內,二氣俱出五臟,焉得內外吐納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氣,俱出五臟,即大謬也。外氣,喘息之氣,即府氣也,但入至榮衛,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謂之出於五臟乎?答曰:服內氣鼓努之時,即胃海開納,真氣封固。納訖,即還閉,徐徐出外氣,自然有殊。夫抑塞口鼻,氣俱不通,不通即蓄損五臟,此乃求益而反損也。且人健時閉氣息即易曰#53,有疾力微即難制,豈不失之極也。若服內氣,用力甚少,而功即多,當勤行之也。問曰:夫上士先導引曰#54後出入,下士先出入後導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導引,穢氣隨舉動散出;下士後導引,恐其穢氣入支節不散。此財學氣導引,得與不得#55有殊。桑榆子曰#56:上下猶言先後進也,繫於功用淺深,非賢愚品第之位。斯道也,豈愚者之為乎?但有賢而不能者也。天師云:內氣者一,吐氣有六、氣道成乃可為之#57。吐氣六者:吹、呼、嘻、煦、噓、呬,皆出氣也。桑榆子曰:煦一本#58為呵。大抵六氣之用,與他本有五不同也。時寒可吹以去寒;時溫可呼以去熱;嘻以去風;煦以去煩;又以去下氣;噓以散滯;咽以解熱。凡人者#59則多呼呬,道家行氣不欲噓呬,長息之忌也。悉能六氣,位為天仙。呬,丑利、許氣二反。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慾,眾邪之氣不絕於中,辛鹹甘酸外物之味未#60離於口,若即便禁長息,則穢濁之氣無洞盡之期。彼得道者,無思無慮,無榮無欲,含其浩然之氣,又焉取於噓呬哉?彼視噓呬,猶决#61提耳。

  凡服氣畢,即思存南方熒惑星為赤氣,大如珠,入其天關中,流入藏腑,存身盡為氣。每日一遍,此其#62以陽鍊陰,去三尸之患。又古涓子留口訣,令想火鍊身為炭。道者商量,火氣非自然陽精,但#63恐傷神,未可為也。其精者,真人密傳,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寧暇#64分別其亂然與非自然乎?若如所言,則存之與想得為自然否?况人間鍊丹亦用火#65,則火與熒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擇然。凡導引服氣之時,衣帶常欲寬,若緊急即損氣,氣海悶。桑榆子曰:損謂限滯之也,非能傷之。夏冬寢處,飲食常欲溫,勿食酸鹹油膩之物,食之損五臟。五臟損即神不安。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延陵君鍊氣法

  每服氣餘暇,取一靜室無人處,散髮,脫衣,覆被,正身仰外,展腳及手,勿握固。净席一領,邊垂著地,其髮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調氣。氣候得所咽之,便閉氣盡令悶。又冥心無思,任氣所之,氣悶即開口放出,氣新出喘息急,即且調氣,七八氣已來,急即定,又鍊之。如此,有暇且十鍊之。止為新功,恐氣未通,擁在皮膚,反致疾也。更#66有餘暇,又鍊之,即#67更加五六鍊,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並無定限,何以為則?如服氣功漸成,關節通,毛孔開,鍊到二十、三十,即覺遍身潤,或汗出,如得此狀#68,即是功效。新鍊得通潤則止,漸漸汗出即好#69。且安心穩卧,不得早起衝風等。如病人得汗,良久將息,即#70可著衣;徐徐行步,小言愛氣,省事澄思,身輕目明,百脉流注,四支通暢。故《黃庭經》云:千灾已銷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却老年永延。夫鍊氣者,每夜頭及午時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墮#71慢。忽有昏悶欲睡,即睡,不得昏悶欲睡之時#72 強為,即卻邪亂其意,意邪氣亂,失正道也。如新服未有正氣,即較昏昏,已後亦無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須勤勤,不得墮慢。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於此矣。則知勤勤不在勉強,候未方便,寧循墮慢,藏修息遊,乘自然以運,則氣行矣。夫鍊氣者,即不得每日行之。十日、五日有餘暇,覺不通暢,四體煩悶,即為之,常日無功,不用頻也。桑榆子曰:陰陽合節,即不為灾珍。此云常日無功,若如所言,為之何害?但以不止於無功,將臻乎有咎。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稼而併功倍功,必反為大早也。按摩亦然。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一

  #1 虛中生白:叢刊本作『虛申生自』。

  #2 天實佑之:四庫本作『自天佑之』,叢刊本作『天責佑之』。

  #3 胞:四庫本、輯要本作『腸』。

  #4 目:叢刊本作『自』。

  #5 天:原本作『犬』,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 順:四庫本、輯要本作『萃』。

  #7 叩齒欲深而徹緩:四庫本、輯要本無。

  #8 當:叢刊本無。

  #9 當:叢刊本作『即』。

  #10 日: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加。下一『日』字同。

  #11 子:四庫本作『人』。即:四庫本、輯要本無。

  #12 指:此下四庫本、輯要本有『屬』字。下同。

  #13 木:四庫本、輯要本作『水』。

  #14 水:四庫本、輯要本作『木』。

  #15 也:四庫本、輯要本無。

  #16 當:四庫本、輯要本無。

  #17 一年:四庫本作『都畢』。

  #18 是以:四庫本、輯要本無。

  #19 臣聞《易》曰:此起至『道士臣尹愔上』凡三百一十二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20 白:原本作『日』,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21 若:原本作『共』,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22 正:四庫本作『心』。

  #23 含:四庫本作『與』。

  #24 者:叢刊本作『守』。

  #25 大:四庫本、輯要本作『天』。

  #26 固:四庫本、輯要本作『因』。

  #27 舍:四庫本、輯要本作『含』。下同。

  #28 久:原本作『九』,據四庫本、輯要本政。

  #29 金:按文義當作『全』。

  #30 五星者:四庫本、輯要本均無『五星』二字,疑為衍文。

  #31 丁壬:四庫本、輯要本作『壬丁』。

  #32 木氣有所生者:四庫本、輯要本無,疑為衍文。

  #33 蟄:原本作『執』,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34 得歸:四庫本、輯要本作『歸得』。

  #35 故:原本無,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36 者何:四庫本、輯要本無。

  #37 行: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補。

  #38 者何:此起至『奸邪惡公正』凡八十三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39 辨雜呼神名:此章四庫本、輯要本無。

  #40 此:四庫本、輯要本無。

  #41 之:四庫本、輯要本無。

  #42 嘉:四庫本作『佳』。

  #43 若著:四庫本、輯要本無。

  #44 即、之:四庫本、輯要本無。

  #45 仰卧: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加。

  #46 由:通『猶』。四庫本、輯要本作『猶』。

  #47 假:原作『暇』,據四庫本、輯要本改。於:四庫本、輯要本無。思慮:四庫本、輯要本作『求』。

  #48 則: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補。

  #49 必:此前四庫本、輯要本有『然』字。

  #50 飽:四庫本、輯要本作『飲』。

  #51 桑榆子曰:此起二十五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52 須:四庫本、輯要本無。

  #53 易:四庫本、輯要本無。

  #54 先導引:四庫本、輯要本作『先出入』。

  #55 不得:四庫本、輯要本作『失各』。

  #56 桑榆子曰:此起四十二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57 為之:四庫本作『服氣』。

  #58 本:四庫本作『名』。

  #59 者:四庫本、輯要本無。下同。

  #60 未:四庫本、輯要本作『不』。

  #61 决:原本作『泱』,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2 其:四庫本、輯要本作『乃』。

  #63 但:四庫本、輯要本無。

  #64 暇:原本作『假』,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5 火:四庫本作『久』。

  #66 更:四庫本、輯要本無。

  #67 即:四庫本、輯要本無。下同。

  #68 如得此狀:四庫本、輯要本無。

  #69 新鍊得通潤則止,慚漸汗出即好: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此二句。

  #70 即:四庫本作『方』。

  #71 墮:四庫本、輯要本作『惰』。下同。

  #72 昏悶:四庫本、輯要本作『勉強』。之時:四庫本、輯要本作『而復』。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二

  諸家氣法

  太清王老口傳法序

  此卷口訣,並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多#1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每逢志士,即傳此說#2,云祕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普。此卷並學有次第,志#3人口訣,非初學法也。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食氣祕妙,切資斷食,使穀氣並絕。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說隔結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一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4覺心下、胃中滿,但#5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覺到臍;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周行身中矣。遊行身中,漸入於鳩。後覺鳩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初學訣法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於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顧#6處作難#7。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悶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腸中滿,休。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當易散,意欲#8得氣入丹田,縱不服氣,亦氣不散。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如覺心滿悶,但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悶即散。丹田未滿,亦不至滿悶也。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祕之,勿妄傳非其人。

  凡初服氣,日夜要須四度。朝、暮二時,用仰覆勢,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勢。其仰勢:用低枕,仰卧,縮兩腳,堅兩膝,伸兩手著兩肋邊,即咽氣,只咽十咽,氣即滿丹田中,待一時咽了,然後以意運入鳩中。其覆勢:以腹坦床,以意播胸令高,手腳並伸著#9床,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運,令綠脊下,從熟藏中出。

  說覆仰法

  每朝、暮服氣,先覆後仰,每咽氣,皆須一下下作聲,尋聲運入丹田中,緣脊下亦須作聲。若解作聲,每勢只十咽即足,如不能作聲,三十、五十咽亦不足。要須解作聲,始得不解作聲徒勞耳。

  凡咽氣,皆喉中深咽,不得淺,淺即發嗽。

  凡咽氣,每一迴咽,中間十息、五息,亦非事停歇,從容任意。不解用氣,咽淺即當時患嗽。

  凡咽氣,不得和唾咽,氣須干咽,中間有津液來,別咽之。咽液,亦須用出息咽之,若用入息,恐生風入,極須用心也。

  凡初受服氣法,要誦祝;受法了#10,已後平常自用氣,亦#11不要誦祝。與人療病,當應誦祝。

  服氣雜法

  凡服氣,四度外,或非時腹中覺氣少,氣力不健,任意咽多少亦得。

  凡初服氣,氣未固,多從熟藏中下泄。宜固之,勿令下泄,以意運令散。

  凡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無畏,不憂不懼。若有畏懼,氣即難行。

  凡服氣,若四體調和,必須#2意思欣樂自足,不羨一切餘事,即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服氣,不得思食,坦然無所念始得。若然忽思食#13,必須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邪矣。如渴,煮薜荔湯,湯中著生薑少許,更煮一兩沸,吃一碗,其渴即定。薜荔者,落石根是,子亦得。或薑蜜湯亦得。若能自抑捺,縱終日對嘉饌,亦無所欲。

  凡服氣但不失時節,丹田常滿,縱出行人事,亦不可廢。若久久行慣,縱失一時兩時,亦無所苦。

  凡服氣成者,終日不服氣,氣亦自足,至妙不可窮盡。

  凡服氣,得臍下丹田常滿,叫喚讀書,終日對人語話,氣力不少,出入行步,無惓#14怠也。

  凡初學服氣,氣未堅,亦#15不可過勞,勞即損氣。仍須時時步行少地,令氣向下,大精。

  凡服氣成,欲得食,即縱食,食亦不障氣,縱飽食,咽氣,氣還作聲,直至臍下。一成已後,兼食行氣亦無妨。

  凡初服氣、欲行#16,以氣推腹中糞令盡,且勿食,二十餘日彌佳。若入頭即食,理不得妙。

  凡服氣日別吃,少酒亦好,如或思食,吃少許薑、蜜即定,仍不得多睡,能百種不吃最妙。但至誠感神,百無所畏。

  凡服氣,縱體中及心胸間不好,亦非#17他事,久久行氣,自可散也。

  凡初服氣,小便黃赤,亦勿怪,久久自變色如常。

  凡初服氣,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穩,又恐滓穢,腹中氣難行。且欲空却腹藏,令氣通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精神有異,四體日日漸勝,神清氣爽,不可比量。若久久行氣,眼中自識善惡,視人表知人裏,能志心學,三七日即內視腸胃分明,如#18心不忘,久行始通,能內視五藏,歷歷使用,妙不可言。如能堅固#19行氣,肌膚不减,亦不銷瘦。若作不如法,或無堅固之志,即似瘦弱也。

  凡人身中元氣,常從口鼻中出,今制令不出,使臍下丹田中常滿,即不至飢。若神識清明,求出不得。

  凡服氣丹田滿,如悶,即運氣令從四肢及頂上出,第一勿令從口鼻出,若從口鼻出散,雖餐百味飲食,但得虛肌,身受諸病,漸入死地。

  凡人飲酒食肉,一時雖勇健,百病易生,瘴癘蠱毒,逢即被傷。能服元氣,久而行之#20,諸毒不能傷,一切疫病無得染。但恐不能堅持,如能堅持,久而自知其妙。

  凡初服氣,氣悶多從下洩,悶須制,勿令洩,以意運令散即好。

  凡初服氣了,或氣衝上,從口欲出#21,即須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咽入息,恐外氣入。

  凡初、學服氣或#22太多,腸或脹滿,攪轉作聲不安穩,即須數數以意運氣,逐却腸中宿糞即好。必須數數逐却糞,令肚空,其氣在內,即#23得安穩。如未逐糞,間仍攪轉不安穩,任下洩一兩下寬快,雖下洩失氣,續更咽添之,若洩一下,即咽一下添之;若兩下或至三下、四下,還須計數添之。意者,常令丹田氣飽足為佳。

  凡服氣周遍,不須閉氣想,但依平常,以意運之。如飢,抑捺卻自定;渴,即任飲水,蜜漿、薜荔飲#24無妨。如有氣衝上,即咽令下,能咽氣,咽唾送之令下亦得。凡滿悶,只從心胸間即#25衝上耳。

  凡服氣,宜日服椒三、兩服。每一合椒,净治,擇去目及蒂,以酒、水、薜荔飲、菜汁送之令下,益氣及推腸中惡物。此是蒙山四祕。

  辨腸轉數法

  凡仰咽氣,入子腸運入鳩中;覆咽氣,運令從熟藏中出。凡人有熟藏、生藏,行之一月日,氣始入,盤屈腸中作小聲,繞腸轉鳴如是#26。凡人盤屈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九轉、七、五、三、兩轉者,是賤人。腸粗而短,聰而無智,粗屬聰,長屬智。候得腸長為上。如腸短更細,不是類也。

  凡人腸長者,氣易固;腸短者,氣難固。

  凡初服氣,腸中攪轉作聲,即須右脅著床,以右手搘頭,以左手牽左腳令屈,直身及直右腳,咽氣令咽入右腳中,出腸中。即可久行氣,每下作聲,聲繞盤屈處,作聲#27皆自記得,屈數其聲,流轉幽幽,隱隱然小聲,即是流通好也。人腸中又有四緣,又有節次,有二十四次,久行氣,每氣下即覺有節次,次數亦自記得。

  凡元氣與外氣不相雜。若咽生氣,須臾即從下洩出去,不得停腸中。

  凡腸,賢士大腸十二節,小腸二十四節;上士大腸九節;中士大腸七節。其氣每至節,經過皆自覺,至節須用氣即過,其洗腸多飲漿。

  服氣十事

  凡服氣,總有十事,所謂心為神氣,肝為禁氣,肺為殺氣,脾為道氣,腎為元氣,並陽氣、陰氣、和氣、外服氣、內服氣,名為十事。今時正咽者,只是內服氣一事耳。至如外服氣者,譬如別人在別處,患左腳腫痛,禁之,自引外氣運入己左腳中,彼人即自差,所謂遙禁法。以此而論,妙不可解。

  凡若#28運氣,得應頭腦中,即頭腦中熱氣上,運氣向腳亦如此。若先運陽氣,即覺腳冷,然後始熱應。何故如此#29?緣陽氣排陰氣出,所以如此。先運陰氣,亦陽氣先出,腳如火熱,然後始腳冷。他皆仿此。若能運氣入頭中,始免面瘦。已上九條。

  服氣軌則,即須得知,已#30取其精妙,久而自佳。腹中食盡後,並不過三七日,即自得其要。兼食行之,事似遲。至於#31腹中穀氣,四十日始應得盡,亦有更出者,待舍後自看,若有膿血、黑物、黃物等出,即是穀氣盡也。如斯物未出,即不能令氣遍身周行體中。歲除日夜,以净飲食酒、獐、鹿脯等,於無人處鋪設,四拜,誦祝或七遍,二七、三七遍,祝曰:

  無你婆帝,無你俱沙諦,多寫無你歸婆僻毗二切,能持礻署婆莎訶。事訖,吃諸飲食,不盡者,致東流水中。

  凡運氣十五日已前,可令氣從頭及手出;十五日已後,從兩腳心出。常用氣時喘息,喘息出時#32出盡,即閉氣,令氣極,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強壯人作即多,有尋常人作即少,大都三四下,即得坐卧不飢。右脅著床卧,展右腳,縮左腳膝,左手攀右膝頭,可經四五端,攀膝頭用少力,時左脅著地卧,又如前。少時仰卧,手攀兩膝,即以左右手攀膝,用少力,餘如前。三事總須高枕作之,治病等用由□□者#33。如欲逐食,令出即作#34,兼取安穩。氣極者,尋常初仰卧,看氣與心、脾骨齊,即休取飽,即服氣者別服,氣即弱。肚高即脹滿,大都三下、兩下,取卧者自料量,看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氣攻頭上,得諸處熱#35度更熱,即得鼻中喘息。從月一日至十五日左畔#36,十六日至月暮右邊。用此得冷時用熱氣,寒不能寒,得熱時用玲氣,熱不能熱,得熱時用熱法,如#37冷時用冷法,依熱法不至熱,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熱,入息極作熱不得此是自法。左畔#38肝,肝氣青,左邊#39著青氣;右邊肺,肺氣白,右邊著白氣#40。氣上即孔合,氣下即孔開。乘開咽氣,自然糞盡。常用氣時#41,因喘息出盡,即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強壯即多大精,三四下即得,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氣攻頭上,即諸處熱,即得鼻中喘息。

  又前言服氣吃諸湯藥等,為初學人氣於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兩脅脹滿,以此藥散氣。或言初學人力微,服餌助道,或言益氣道也。且#42初學不可不知,久久總不用為妙。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服何藥物?有何人言事#43須服藥者?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與商量道耳#44。但如嬰兒,他皆仿此#45。莫錯用心,特宜大慎#46,不然入邪也。方中有祝,後人加之,古本無矣#47。王老報書已#48具,尋來問,非夫#49至人,豈能致此?甚善!甚善#50!此可謂元氣通流,不死之道,復何疑哉!

  夫寒熱之氣者,用氣則得,此事用功,畢#51要在口訣,非筆所能傳也。五通他智者,但行之不已,三尸自除,三尸既除,五通何遠?可懸解於心也。忌死穢者,《黃庭內景》云:玄元#52真一魂魄練,至忌死氣諸穢賤。若能避之大好,如必不可避之,見訖#53,即存心家火氣,從頂而出,遍燒其身,訖,即取桃皮四兩,竹葉一斤,以水煮,取湯沐浴#54,此#55亦可以解穢。初見之時,仍須閉氣。若涉深水,能閉氣內息,此已得道氣扶身,魚龍豈能為害!夫#56行道之人,入水不避蛟龍,此之謂也。更不假外助,今往往親見狀若鬼神者,夫#57氣通之後,則心合正真,而鬼神不能藏形,固是常理,復何足怪。但凝心內照,莫取莫說,自然降伏諸魔,得未曾得,豈在一二所論也。

  夫神仙法者,與此法了無有異。此法精思靜慮,安形定息,呼吸綿綿,神氣自若,百病不生,長存不死,所謂身安道隆度世法也。

  神息法

  神息法者,觀心遺照,動念即差,當用心之時,氣自無滯,當用氣之時,心亦不生,兩法相須,事同唇齒,何謂不相應!善思念之,勿有疑慮。夫隱景藏形者,當勤修此法,使退皮煉骨,身合太無,則所遇咸適,雖山河石壁,無有擁遏之者,此必然之理。

  右已後口訣,並學有次第,今口訣#58非初學人法,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服氣祕妙,切資斷食,使穀氣並絕,知騰陟不遠也。

  服氣問答訣法

  問云:或有心腹不好,或痢疾等,於氣如何?答曰:但能絕食服氣,其疾不過數日必愈。

  問云:或有心腹不好,或有病患,或須止痢,或須冷,或須熱,亦擬自問得當否?故不敢隱,今僕實未通,願悉傳授#59。答曰: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近脊,所以覆咽尋聲緣脊,從熟藏中下耳。凡咽氣,仰排水#60,覆排食,食藏在右,水藏在左,凡咽氣久,即自至鳩。僕雖當時#61咽未至鳩頭,每五更皆須自應鳩或云,皆自應鳩,鳩健一如見敵耳。凡覆想緣脊下,只以意想腹中近脊,尋聲不入熟藏中,出仍令聲從右邊下。

  問#62:咽氣滿,下泄不得禁,亦非斗事,舍後有膿?答曰:自腸一中先有滯結,所為不須忍,覺欲出即放令出,肚中即不鳴。

  所云#63想氣使出頂及四肢,久行之,即自覺#64,只憑想即#65是。凡咽氣只得丹田氣,拍之彭彭即得,縱心頭未滿亦得,如欲心頭飽滿,只是多取氣即得。如蟲行?答曰:久#66自覺,更無別法。

  問曰#67:如何得似喫食時一種,初學只合如此,久久即共喫食一種,所云運氣偏得#68從頂及四肢出,有妨礙不?答曰:非有妨礙,始令出,任其自出耳。但運遍身即休,不假以意令出,他氣自出,如行人事。氣少即咽,亦不須候時。攻擊病及與人療病,久行氣得通始得,如何初學即有所望?內視腸中糞盡訖,閉目內視,即自見腸中糞極。難盡,從斷食二#69十餘日始盡。初斷食,三七日,即須別喫一兩頓煮菜,推宿糞令下。如得每頓喫一碗苜蓿、芥#70、薑、蔓、菁、菘、蕪,在煉若苦汁著少油、酥最好,任少著鹽、醬汁作味,勿著米麵等。且欲腸中穀氣盡,喫菜可四五日,已後即除却菜喫汁,又數日,然後總須停。每須#71,喫少酒任性,腸中空訖,即喫一頓酒,令吐心胸中痰極精#72。

  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

  此法傳自李液家言。姑婆者,液之姑婆也。

  所云#73:食訖今#74排糞盡,若為用氣排糞?答云:其腸中先來已經蕩滌净訖,不食日久,若遇難事,要須食訖#75,即#76用氣排之。凡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可咽氣從生藏排下,過至熟藏,其糞即盡。如不用作糞,即當時排之,其食不變色而出。候食出,可飲一碗薜荔飲洗滌,腸中常令净潔,其氣即易流行。

  問:所#77云若不須於口鼻出,氣即閉之,不限時節,於諸處出息若為#78□ 答:其閉氣內息洗#79,先以略說訖,但得穀氣盡,腸中空,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外氣入,即得鼻中喘息,餘閉法日久當自悟。

  問#80:若為得隔塞開通?答:凡服氣,欲得速流通,無隔塞,會須百物不食,即得咽氣入子腸,一月日始入盤腸。其盤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或九轉、七轉、五轉、三兩轉者,是賤人。腸粗而短者,聰而無智。其氣須上即上,須下即下,須左即左,須右即右。若為#81所云用氣自由,但行之日久,自得通暢,小小口訣,非筆所宣。

  問云:常#82眼闇如隔數重紗,自氣入頭入眼極明徹若為?答:其眼漠漠如隔紗者,只為用氣不堅,致令如此。但能運氣入頭,溜入眼中,從胸前過,注入肝中,即得眼目精明,光色異眾。

  問云:今服內氣,與元氣循還身內,無處不通,亦無飢渴,兼自通得內氣,其法不可卒言者何?答:凡服氣,欲得循環身中,百物不食,腸中滓穢既盡,氣即易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神情有異,四體日勝一日。腸中既净,即閉目內視五藏,歷歷分明,知其處所,訖#83,即可安存此五藏神,常自衛護。久行氣人,眼中別人善惡,視人表知人裏。但日久行之#84,亦能驅使此五藏神,以治人病。其內息法,用氣日久即得多#85,時#86若兼食飲、酒漿等,即內息不成,其深奧義之處#87,不可卒陳。

  問云:其宿有患處,作意併氣注之,不過三日、五日必愈者何#88?答:其愈病法,腸內及四肢有患處,但用氣法攻其病處,想氣偏攻其病即散,必請不疑#89。自服氣來#90,症痃、腳氣,皆悉除愈。初攻病時若痢五色膿,亦勿畏之,病出之候。

  問云:須肥用氣即肥,須瘦用氣即瘦#91,若為?答:若須瘦,即#92用元氣運令入頭,即甚#93枯瘁。

  敢問冬月單衣不寒若為?答:先運陽氣,即覺兩腳冷極,然後始熱,為以腸氣排陰氣從腳而出,所以先冷而後熱,陽氣以至#94,遍體熏熏如春月也。

  敢問:從八月九月來,鼓聲動即#95行,冒寒即面項極癢不可忍,以手搔,隨手即隱翰起,如風軫,腳及脛亦然#96,何也?答:所云#97秋來患如風軫者,此為正氣來入皮膚,與穀氣競,又為元氣弱,排皮肉間風邪未出所致。舊云初服氣時,令服椒粥,今請勿服為上,其椒粥能動心起,面亦#98滓穢。

  敢問咽氣不已,盛夏沸子渾身者何?答:所#99云夏日沸子,此為身中有五穀、水漿等津液,所以得生。但空腹服氣,表裏虛疏,此疾如何得有!

  敢問忽患痢若為?答:其痢元因腸胃內有食而生,絕食日久,何得有痢!若遇難須食,登時逐出,亦不令變色,亦不至痢。如兼食服氣,誤食非宜之物得痢者,則須#100絕食以氣排之,其痢即止。

  敢問常腰裏氣一道向上,又一道氣向下;從開元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從項一道向腦後至腳,從頂一道經面亦至腳,何也?答:此是氣欲通徹經脉之候,其經脉甚#101難通徹,若能通訖,氣即無滯。

  敢問語笑哭泣,於氣若何?答:喜怒亡魂,卒驚亡魄,哭泣之事,至人不為。但元氣及丹田氣常足,縱終朝讀經書,亦無疲倦。

  敢問今數面腫,何也?答:其面腫者,只為飲食侵肺,痰水上衝,氣壅不行,所以如此。其食中尤忌葫萎、芸薹、韭薤、菠蔆、葱、蒜,此物皆木之精,能損脾亂氣,必不可食。

  敢問夏月熱氣攻頭,頭裏悶,若為去得?答:此為丹田氣隔塞不通所致#102。宜速併氣攻之,令前後經脉開通,即無所疾。

  敢問從十月十日至今日,每初夜外,玉枕連項頸極癢,何也?答:此為風疾所致。但服氣日久,風除其疾即愈。

  敢問閉氣攻病,待十咽,小腸烹烹滿,然後始得閉氣攻為當#103,總不須咽即閉,如何?答:其用氣人常令下丹田氣足,然後始#104閉氣,偏攻病處,亦不須數咽數閉。

  敢問盛冬極#105風雪寒時,鼓聲動,須要入朝,若為咽即能禦得此極寒風雪氣?答:但用和氣運想,使周身而行,風雪亦不能為害。

  敢問咽訖小腸烹烹,早晚得#106吊問哭泣了,哽咽得否?答:其吊死問疾,憂恚哭泣,道家所忌,必不得已而為之者#107,可登時於一净室處,晏坐安心,用元氣排惡氣出盡,然後依法服元氣使#108足,即服丹田中氣,氣足即運氣,令入四肢體中。

  敢問今年十月行至灞橋北,蕩東北寒風,登時眼腫、面腫,一宿始可;十一月冬至後行人事至永崇,坊蕩冷即眼癢,以爪甲搔之,當時兩眼皆腫,不知當此若為禁禦得眼之不腫?答:凡服氣人,皆#109居山藪,法即易成,豈有蕩風觸寒,便致於病!只為頭面素多風疾,氣排未盡,風在皮膚,所以如此。但正氣流行,得入毛髮,舊髮換,新髮生訖。此疾若眼腫甚者#110,以氣偏注於肝,肝受正氣,即眼目精明,亦無腫癢。

  敢問咽十咽、五咽#111,即小腸烹烹,一食久拍之,聲已無矣。若為得終一#112夕小腸常烹烹?答:其初用氣人,令朝暮子午服者,為氣微弱,不能久固,所以令四時服,欲得氣相續也。但無穀氣,即正氣常存。

  敢問固氣不令泄之時#113,用力固為當以漸,固又用力固#114,即小腸微痛,並若為治?答:凡初用氣,甚難固,其氣多從熟藏出,但用想固之,勿令數泄。其小腸微痛者,是用氣時取氣傷多,生風入腹故也。每覺微痛,即泄故氣,以新氣補之,即愈也#115。

  敢問從數年以來,常患背癢,今年十一月初背癢自定,移於兩臀癢,腳及脛亦癢,何也?答:此是正氣初入背間,排風邪下之候也,排此風邪至#116兩臀,令下出盡病自愈。

  敢問從冬至後來,每初夜卧時,氣從頂習習下至腳,夜半後先腰腳暖,此氣漸上至頂,何也?答:此是元氣初行,可引此氣周身而行,甚善矣。

  敢問有時兩鼻孔裏氣,直上頭而滿面氣行,何也?答云:氣直上衝頭者,此是逆行氣之候。凡氣從後向前行為順,從前向後行為逆。

  敢問初夜仰卧即#117三五咽,兩手一時熱氣出如煙,須臾,渾身連頭面至腳,通同一家,熱氣絡繹行,如春月雨晴後,瓦上及地上陽氣相似,連臀連曲鞦腳跟,皆熱氣行遍,皆從兩腳大拇指甲及兩腳心下出,左手極汗,何也?答:此是和氣初行,循環經絡,節氣令度,日久行之,自通玄妙,非紙筆之所陳。

  敢問有時腦連項頸自凉,冷氣行甚覺好,何也?答曰:此是正氣行於心肝之間,若覺#118傷寒、鼻塞眼熱、白精不明,可用此氣,登時即愈。此法亦療時行黃病、瘧疾等,極效。

  敢問有時口裏暖氣遊颺,行即入齒前#119,透過齒後,經過六七齒,三十餘度,皆入齒內外行,何也?答:此是氣欲入骨,先有此候。但堅行之,勿懼而不服。

  敢問有時玉枕連項頸,暖氣突突出,何也?答:此為丹田中食氣多,拒正氣不得環流所致。但腹中穀盡,即諸法易成,必不慮飢渴、羸弱等患。其法深妙,與人療病騰陟等雜術,行之日久,作皆必成,諸無疑也。

  王老真人經後批

  太上道法#120,遍滿萬物,、但所學者,百不失一。不用功夫,則墜落其身,將父母遺體,埋於太陰,骨腐於螻蟻,寧不痛哉!

  一法與萬法皆同,不須看諸方術,徒役使其心,但久用功,自到微妙,是將載於紙筆#121。只如嬰兒居胎中,豈解尋諸方術邪?前早具述,恐道者猶有錯失,抄諸丹方,故再言也。然#122在勵身持心,訣至微妙矣#123,即#124是胎息之宗,原初學之梯蹬。若有看此法,不見祕妙之言,無由得道,故今附此訣於後,必不得容易傳示非道之流,定招殃咎,宜大慎之焉。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二

  #1 多:四庫本作『其』。

  #2 說:本書卷五十九『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作『訣』。

  #3 志: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至』,原本義勝。

  #4 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但』。

  #5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宜』。

  #6 顧:叢啊本、四庫本均作『到』。

  #7 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 意欲: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 著:原作『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 必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若然忽思食:四庫本作『若忽然思食』。

  #14 倦:同『倦』。叢刊本、四庫本作『倦』。

  #15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6 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7 非: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無』。

  #18 如:四庫本作『知』。

  #19 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心』。

  #20 行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1 從口欲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欲從口出』。

  #22 或: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3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方』。

  #24 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湯』。

  #25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6 如是: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7 作聲: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8 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9 何故如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已: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1 至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2 出時: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3 治病等用由口口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4 作: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5 得諸處熱: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36 畔: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邊』。

  #37 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得』。

  #38 畔: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邊』。

  #39 左邊: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0 右邊著白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著白氣』。

  #41 常用氣時:此起至『即得鼻中喘息』六十一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2 且: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3 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4 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與商量道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未悟其深妙耳』。

  #45 他皆仿此: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斯則盡之』。

  #46 特宜大慎: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7 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之』。

  #48 已: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9 夫: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0 甚善!甚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甚善』。

  #51 畢: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2 元: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真』。

  #53 如必不可避之,見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如必不可避而見之」 ,義更簡明。

  #54 以水煮,取湯沐浴: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煮湯沐浴』。

  #55 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6 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語云』。

  #57 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蓋』。

  #58 今口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然』。

  #59 故不敢隱,今僕實未通,願悉傳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0 仰排水:此起至『凡咽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1 僕雖當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僕當時雖』。

  #62 問: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云』字,點斷。

  #63 所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問云』另起段。

  #64 久行之,即自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5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便』。

  #66 久: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行』字。

  #67 曰: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云』。

  #68 偏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9 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一』。

  #70 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莽』。

  #71 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2 精: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善』。

  #73 所云:叢刊本、四庫本作『問云』。

  #74 今:疑為『令』之誤。

  #75 訖:叢刊本、四庫本作『吃』。

  #76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7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8 若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若何』,以下同。

  #79 答: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答曰』或『答云』,以下同。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疑為『法』之誤。

  #80 問: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云』字。

  #81 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適』。

  #82 常: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當』。

  #83 訖: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4 但日久行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5 多: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6 時: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7 奧: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之』字。之處: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8 者何: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89 必請不疑: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0 自服氣來: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吾自服氣來』。

  #91 即瘦: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92 即: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93 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94 陽氣以至: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陽氣至』。

  #95 即: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出』。

  #96 然: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97 所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曰』,原本義勝。

  #98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9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0 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1 甚: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2 致: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3 然後始得閉氣攻為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始閉氣攻為當』。

  #104 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5 極: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無。

  #106 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7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8 使: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9 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0 甚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1 五咽: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2 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3 時: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4 用力固為當以漸,固又用力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用力固當以漸,然用力固』。

  #115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6 至: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17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18 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患』。

  #119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前: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即』字。

  #120 太上道法:此起至『寧不痛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1 是將載於紙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2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但』。

  #123 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决』。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4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此』。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三

  金丹訣

  玄辨元君辨金虎鉛汞造鼎入金祕真肘後方上篇

  夫金虎鉛汞者,不出五行。萬物生成,因陽而結,因陰而生。陰者道之基,陽者盈之始。陽不能獨立,陰不可自生。人民萬類,皆稟一氣。判二儀,從混沌分後,因兆立基,句#1屈伸達而生,因造化父母成形還本,各歸其根變化也。陰陽相奪,法象乃立。坎一離二,從陰歸陽。火一水二,從陽歸陰。水二火一,前者象,後者質,如身內修道之真源。重玄義幽,闇契真理,雙喻鉛汞二陰,水之二也。火性炎上,寄方自守,火之一也。在天地之間,配象五行。在人身田中,心為火藏,在肺下,其數一;腎為水藏,雙居命門,其數二。足明火一水二,為道之祖。悟者修行,神仙不難。玄珠優遊於赤水中,胚結成胎。還丹亦生於玄一,因陽發騰為流珠。足明三五與一,天地之至精,變化須臾。且如內修得一者,陰丹氣也,氣能存生。外修得一者陽丹,丹成服餌,功能內固性命,外化五金。乃知修行不二,至藥無雙,天人合道,理契自然。非陰不生,非陽不成,還丹交媾,不出於水,火金木土,猶即符應候,丹自成矣。丹基在一,但辨得真鉛真汞二物。真陰真陽,大道也。故託易象,藥不須斤,立三百八十四銖。象月兩弦,上下對望。二八十六,故立一十六兩。剩少即不合爻象,節符用事也。坎離為藥,天地為爐,乾坤震巽,為運卦生成。但以符結,陰氣,變為白馬牙,陽氣變為金砂。金砂入五內,霧散如風雨。雖無外一施,妙用無極,此皆長生出世之方,還丹之至道。元君、三景真人每至元日,會議得道之子,有分者感天曹赤帝君敕以金簡朱書;乃示此訣。若內行不真,心生猶豫,口是心非,終無得理。學者但行不二之心,道師必當自至,以戒後來者也。

  旨教五行內用訣

  訣曰:辨藥並火候法象,上清真經諸仙籍祕錄纂要及歌中,但遇五行,不出數內,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土無正位,遊於四季。五行生於土,土生於金,金生於水,水生於木,木生於火。甲之精結媾,萬物成形,生死歸於后土。土主黃,金主白,但看雞子內黃外白,二氣相感,分判自然,豈假外物為情而反也。

  一、北方,黑,子水,金之寄位,五行之始,道之基。黑鉛朱砂中自生者,牙也。日月照曜時足,在砂中性白伏火,名曰天生鉛也。

  二、南方,赤,午火之正數,火寄位朱丹。丹者,南方之異名。朱砂,鉛之父母,仰月也。

  三、東方,青,卯木,道之本宗,陰陽父母,萬物各稟一氣,皆同此祖。所資負陰抱陽,甲之精,曰火之本父母,日魂也。

  四、西方,白,酉金,神水之寄位。轉北成西,卯酉相望,金木相尅,水火

  交運,以成大道。陰之精,月魄也。

  五、中央,黃,戊己土,華池之寄位。黃能制水,不流自死#2。土是還丹父母也,生死在於父母。父者火,母者土,制伏萬物不起,各依本父母。故曰

  金鼎土釜,故云三五與一,不差也。

  訣曰:日者,積陽之精,其數有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含和萬物,布氣生靈。日之烏,黑也,色黑#3,象北方壬癸水,名曰陽中陰精,陽含陰也。是以離支,丙丁火宮,得九之名,結氣朱英,鍊之固形。三五與一,龍虎來迎。古之仙者,鍊日之精,身歸純陽,飛遊太清。且水銀水類,而含陽性,外陽而內陰。陽象黃,陰象白,是知外赤裏白,故水銀生於朱砂中,是汞產於鉛也。此明陽中有陰,不孤陰寡陽也。

  訣曰:月者,積陰之精,而成坎位,其數守一,陰陽含牙,魂魄相應。陰陽也,如日月之有蟾烏,陰陽兩氣雙白色,象西方庚辛金,名曰陰中陽精,陰含陽也。是以坎支壬癸水宮,得一之名,氣結玄英。諭人皆因父母傳氣而成形,遞相含育,自然之道。藥物象月,從陽而受陰,胎而含陽精,外陰而內陽。陰象白,陽象黃,故外白裏黃,是以白金生於河車。河車者,火赤色之名,朱砂也,故云砂產於金。此明陰中有陽,不孤陽寡陰也。

  訣曰:朱鉛二物,入爐合銷爍,取其精,添入丹魂之中,用立乾,其聖如神。故得稱姹女者,鉛也,砂者,白金也。金基黃輕黃舉也。

  訣曰:一者,丹基,水也,鉛在內;二者,火基,木也,符在內;五者,土基,母也,金在內。修丹不悟真一之理,互說金石為藥,又不得節符火候,還丹因何而立乎?

  訣曰:大丹並非金銀、銅鐵、鉛錫、曾青、雄黃、五礬諸雜金石等,蓋各有毒,備諸制伏君臣,可治疾,並無延駐之功。

  訣曰:朱砂得傍門制伏,治世疾,駐顏,無長生之分,何也?緣不得本父母及爻象,失其元氣故也。

  訣曰:汞者,水精之名,受含符信曰汞,飛起為流珠。故云:丹砂流汞父,戊己黃金母也。

  訣曰:凝流珠為白金,此明白金從一中成形貌也。金水道并使,以金為黑鉛。陰中陽生,反老為少,陰之精,物極即反,已老卻少,遂之長生。故水銀生於北方,來居火位,相交以成大丹。

  訣曰:上聖隱祕,愚昧自迷設用。凡鉛黑金汞銀為河車,雄黃為土,金銀為母,並非至藥之源。凡鉛者,銅鐵草並有鉛及有礦鉛,並凡鉛也。真鉛者,子母鉛也。有銀者,是鉛為大丹神水,金之母也,子母相得其情也。

  訣曰:金為月精,以處陽位。汞含離氣,以應六爻。天地之靈,孕日月之精,否極泰來,陰盡陽生,皆順天道而為也。

  訣曰:從月一日受符,六氣從性成情,十六至三十,六氣從情成性,象偃月魄月出沒之象。

  訣曰:金為父,木為母,震為長男,兌為少女。白者,歸一之名;金者,得位之稱;黑者,性含水色;鉛者,同金之類;黃者,象土#4,牙者主生;子者,九轉之運名;河者,水之基;車者,符育之功。

  訣曰:世人不悟朱砂者,鉛之母;符者,丹之父。生死歸於后土,黃能制水不流,自生自死。生亦依於土,死亦依於土。土者,火之母也。

  訣曰:朱砂是鉛之祖,還丹之基,鉛生於朱砂。故云:汞生於鉛,砂產於金。悟者萬無一焉。

  訣曰:朱砂陰汞,天符運育,日月滿足,自生出曰陽汞,此是陽為君;陰為臣,二汞本一物無二。

  訣曰:寶丹本乎一物而生,自無外入。譬如蚌吸月華之氣,為珠在腹,豈有異類而成?

  訣曰:太丹#5有三品:上者汞,中者丹,下者砂。悟者歸一無二。金虎含陰,位屬西方,真氣內藏,寄生太陰,玄鉛而為至精,名曰龍虎。卯酉相尅,子午相望,此是天地陰陽輪軸轉運造化也。

  訣曰:九轉二百七十日,每月換鼎至九鼎,換之便妙,不換亦得受符。金性低昂,十五金性全滅,三十日道窮乃歸子,坤元受符,三物同沒於土。陽符上騰,至於宗廟即下降,巽生受符。乾坤震巽,蟠虬上下,五行藏伏,陰陽燮理,往來天道之用,周而復始。

  造金鼎銘

  后土金鼎生死長,七神室明,三圓五陰一混沌,徘徊天地五里。陽陽兩頭,狀如雞子。形具莫差,黃白在裏。厚薄均勻,六一固濟。好守午門,參同自契。

  訣曰:一者,五行之始,月之陰魄,位居坎中,藥生於陰暗之處。時人不知金公之理,金者太白之名,公者物中之尊,呼之曰鉛。

  訣曰:金入中宮,太一大庚成,赤鳥守黃烏,蒼龍伏籍,白虎制取,本類相聚,故曰參同。

  訣曰:黑鉛入仰月,配合為夫妻,陽魂合陰魄,兩情自和同。世人不悟,正五金八石是陰之總數,配合運動為丹者。八石者,八卦;五金者,五行火候也。

  訣曰:不容之木,是甲之父母,所以受制於金。金孕水安,水必存金;木孕火制,火必假木。

  訣曰:鉛水者,砂中自生之液,主陽;汞水者,砂中抽出之液,主陰。是鉛水制汞水。

  訣曰:鉛水者,符也;汞火者,砂中抽出之液,故云鉛火制汞火。水合其性,火合其形,二物在鼎中被真符制之,遂不飛走。然氣相臨,吞蝕變化,得稱大還。

  訣曰:丹砂木精,得金乃并。參銖不偏,至聖至靈。世人不悟,見金視之如土。藥曰:太玄陰符,道生陰陽,陰陽生五行,合為還丹,故名龍虎。龍者,陽氣,木也;虎者,陰氣,金也。

  訣曰:受持二木漸順,汞雖得伏,未是大丹。且要服食,可治世疾延壽。守至九轉,蒼狼黃色。守三年,太元之氣足,色歸北方黑色。服之一刀圭金粟之小分,長生住世。刀圭可制汞一斤,成白道。守五年,服食可三銖,長生。一銖,可點鐵水銀各一斤,成赤道。守九年,畢法,服食可二銖,長生住世,點水銀及五色瓦爍各一斤,用藥一銖,各隨本色成寶。

  訣曰:太丹守運,三年氣足,以木蜜#6為丸麻子大,依分兩服食,奉藥跪坐面東向,念天真,餌之。其丹九粒,繫之臂後,出入往來,奏表上書,登壇拜謁,人皆欽重。或有悖惡逆黨,生意向人自散;或入山林,居迥野,猛獸毒蟲,山林物魅,摧心伏藏,不敢為害;至於交戰鬬敵,周迴待衛五百人,不遭弓矢鋒刃損傷。所在之處,土地靈祇,悉皆侍衛。古今法造神鏡及凡銅鐵鏡,用藥一粒磨之,自然通靈;若用一粒書符,作法口解,召集五嶽,天仙龍神,萬靈立至,驅策自由。世人有疾,書一字吞之立愈。死七日未壞者,內二丸兩鼻中,返魂卻活。七日外不得已死者,內一丸口中,埋之不腐,禽獸並同。藥守九年,取四銖和黃土一斤水煮,三日成黃金。用之不道,殃罰七祖,身為下鬼。天道祕密,容易輕泄,見世必招仙官譴謫,種種不稱意,神理同煞,順慎無咎。

  正隱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鼎肘後方下篇

  經曰:甲者,木火之祖,其數三,成數九,正位生於東方青,寄位丙丁,萬物之師,火之父母,日之精魂,陽之始祖,照曜成形,名曰魂。日者,在天為直符,能發泄萬物;在地為地符,爨熟萬物。陽氣分判,故稱木精,青腰使者。陰陽二性,契證參同,金砂火并,三五與一,還丹自靈。三者木,陽精之父母,陰汞陽汞並是,陽精照曜,結媾生成,強名金砂,天地之至精也。丹者,陽之陰汞,陽反為臣,二也,朱砂是謂之火鉛。五者土,主母,陰中陽精,陰之陽汞,陰反為君,一也,黑鉛是謂之水基。九銖陽魂謂之真水,喻居離位,陽中陰;三煉陰魄,謂之黃銀,喻居坎位,陰中陽,故號水銀。水火相交,混沌自并,克復歸一,成形無外物,故云陰火自會。其符理由人消息,即合天道聖意上品。

  金丹第一訣曰:火鉛制火火自滅,陰陽進退數七八,受氣分離在半月,三十道窮起復處,養育通靈九個月。

  又曰:陰陽二汞同一形,先後配合自有情;用金反應為神水,華池得母由木精。直符交運依爻象,悟者得之丹自靈;化寶服食長生路,天地反還三一并。

  行符合天符法象

  訣曰:夫修金丹,合符法象,大演易道。行符初候,喻起建子月,陽爻動,喻生坎位。初九濳龍勿用,陽氣混沌分判。冬至後一陽衝,過甲子為上元,從子時起,始為一陽生。見龍在田爻動,驚墊受陽用事,謂之一陽生。遇甲為火之父母,故法喻用火,便象十一月受陽。故從子起,陽生於陰暗之中壬癸宮。符至建午月,陽中陰生,符喻同陽全也。

  經曰:起計行符,子喻斤兩,爻動,初陰太陽,火陰奇陽,符共信。四五銘而兩合。

  經曰:日月玄象,五行起伏,始數為一陽,生象天地,發揮傍通,情也。驚蟄萌兆並行。

  經曰:但取春分,晝夜停用符,陽爻漸生,至大壯,法喻從一至十五,象春夏火木用事,從文入武。十六日取秋分,晝夜停,陰爻漸生,至陰盛月盡,法喻秋冬金水用事,從武入文。並喻合更漏一百刻,故應天之玄象,藏伏沒在晦閏,合脁朒#7之數也。即天道,日月行度無差。

  經曰:符從子起,亦非火之父母。子者,陰中一爻之始。子喻斤兩,造化軸轄之總數,是陰陽起伏,法喻行符合刻漏分氣,甩符合斤兩喻也。符動生於辰已,至二周半,午首分氣,終於戌亥#8,非子之正位。

  經曰:還丹行符法象,秪喻天符陰符行度,易道合更漏,五行四時,運轉無差,二十八宿斗杓諸星位,並所#9主休咎吉凶之兆。修丹法象正用,不在數用之限。行符定用法本,火在下,古法行符象喻也。

  經曰:陰長生翻符在上,象冬至夏至,陽陰上下。故上用符守鼎,審依爻象,進退斤兩。然用陰谷子依灰覆藉,茗燼為依尤佳。但消息皆陽向陰伏藏,通如土蜂穴,勿令氣泄。

  經曰:從一至第七日半,便象一季,以次遇子即加。子生坎位,故明陰內一陽生。法象故從子起,漸加爻至立夏,夏至象火,王母相背,十五十六計符,共當六十符。望前為陽,望後為陰。陰生從十七合十四,漸退至立冬,冬至五行數盡,終三十實數。共計合符,日用都依六爻,上下生成,終始數。正用符日計,都合五行天符,六候足,為陰符陽符各守界受氣之總數。

  經曰:起伏法象,陽符陰符,藥物並不得逾斤。故合大演一周,周而復始,乾坤大理,運軸大數。又合乾策二百一十六,坤策百四十四,總喻合天符行度之數,即火符自然。初候兩日半一氣,三十時二周半,至五分氣,符歷十二支五周,計六十時,行符五日一候足,當用五爻十符;第二候兩日半一氣,三十時二周半,至午分氣,還歷五周,計六十時,行符至十日兩候足,當用十爻二十符;第三候兩日半一氣,三十時二周半,至午分氣,還歷五周,計六十時,行符至十五日三候足,當用十五爻三十符。

  經曰:十五日前為白月,陽符,火木用事;後十五日為黑月,陰符,金水用事。退符漸計,合還九起,爻動始數應,陽奇陰偶,合六四銘伺兩用。二符初爻為定,遇子則加,逢陰即退,周而復始。法象天符,建子發泄,陽動之始,混沌欲分,濳龍未見,須遇甲為陽之父母,分氣屬陽道上元,始陽動行符,震復用事,便象初九,並用氣候,以喻孟春。每行符巡歷十二辰周半終已,三十時二日半;起午分氣,又二周半終亥,計六十時,以象仲春,二九象法,坤兌氣交,初候五日。第二候陰陽起伏,天地初交,法喻季春,屬上九事。後遇分氣計爻,符用翻譯,但從子至巳;午亥畢還復起。第三候至初九,分氣屬陰道上元,陰生退符,巽遘用事,便象孟秋,漸退候歸三十。五行數已盡起伏,志在用火,失在抽添,即氣候錯令。若依玄象無虧,神靈自契,一象不足,與瓦礫無殊。進退明守期候,還丹自成。夫修至藥,須用真鉛汞,子母混沌自相扶,炋爍應氣候,金水相并,歸戊己交合。象嬰兒受氣於母,母隱子胎,子藏於金中含孕,自然金精石液相反,一飛一伏,陽推陰證,像雞子黃,精在母而隱伏,外白裏黃,河車運轉,須臾脫胎。象萌芽伸屈,萬類各稟一氣而受形。然未有功能變化,神足作用,故立養育,感動大丹,明喻故#10用法象,方合聖意。托易道,五金八石,六爻生成,乾坤互用,運轉正氣,定五周,分午首,終亥起子,進退加爻,藏伏時節,乃合天道,參同自然,須依更漏用火,即合符不差。但依晝夜停用符,每十二辰,遇子即如#11,行符一月,便象四時。或九月,或三年,或守畢法,九祀而終,喻大演九周,太一君臣人民合局之數,丹自靈矣。能內固性命,外化五金,轉弄顏色,服食多少,及變世寶,說在《辨藥龍虎肘後方》。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三

  #1 句:四庫本、叢刊本、輯要本作『勾』。

  #2 不流自死: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下流自死』。

  #3 黑也、色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黑色』。

  #4 土:原誤作『七』,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 太丹: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大丹』。

  #6 蜜:原本作『密』,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 眺朒:原本作『眺腓』 ,據四庫本改。眺,晦時月見於西;朒,朔日月見於東。

  #8 戌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戌玄』。

  #9 所:叢刊本、四庫本無。

  #10 故:叢刊本、四庫本作『須』。

  #11 如:叢刊本、四庫本作『加』。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四

  金丹訣

  金華玉女說丹經

  太極元真帝君自洞庭陸王屋,登天壇,周覽以極。天老相,風后侍,方明力牧常戒先昌宇從。時六玄宮主悉以天眾會於雲臺,觀龍軒鶴騎,仙仗森列,駐於空界。時帝命天老乘龍蹻詣六玄女修敬。帝者,即軒轅黃帝也,證位曰太極元真君矣。天老為丞相,故敕之往六宮問說起居六玄女也。六宮主亦各遣仙女乘鶴蹻詣帝君修敬。事畢,甲寅宮主太玄金華玉女登堂不起,仙座浮遊至於帝前,白帝君言:仙尊,我於天界諸天之中,遍禮天王,仙真道眾,咸仰聖德。玉皇寶錄,三洞祕文,大道真經,普明法要。帝君當知,天策降靈,位為仙王,子同本師,是慶嘉福。

  元真曰:予暗昧,至言不知,以何法事而同本師?玄女曰:中黃元君是吾本師,太陽元精是吾本服,即今太清宮左瓊室神丹也,是名天地元寶護生丹。是以天帝命我,策居寅宮,號曰金華,以旌法域。

  元真曰:予當受《玉皇寶籙》、《太陽元精經》。然知其靈化至明,是真神道,而終未達其性。太陽元精以何因緣至太一君,易名龍虎?玄女曰:以吾法位,足辯道源。龍,木德也;虎,金精也。丹砂生木,鉛華出金,金華之德,帝知之矣!子何言哉?

  元真曰:太陽元精,為水銀耶?為鉛華耶?二物合成為元精耶?玄女曰:非也。我昔於紫微上宮見太上說,太陽元精,左正之靈,與道合并,化元之英。涉於水以黑,見於火而明,托體水銀之胎,而非水銀之形,五行相生,太陽元炁遂伏為精。何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之精生石,石之陰精為玉,石之陽精為金。《金經》云:一石之中分陰陽為金玉,故謂一陰一陽之道。金之精生靈液,靈液之精生水銀,水銀之精生丹砂,丹砂之精生陽光,陽光之精生元炁,元炁之精生神明,神明為真靈,真道其成矣!

  元真曰:何謂陽光?玄女曰:丹砂之精也。夫靈液猶金之血也,水銀猶金之髓也,丹砂猶金之神也,太陽元精猶金之父也。故陽光是丹砂之精,居金火之位,而生元炁,元炁是金之子也。

  元真曰:何謂生丹砂?丹砂為木精?何謂為元炁?予未知之。玄女曰:其體於運數然也。支乘其干,納音相會,以從五行,分成陰陽者也。夫金為酉,酉配金,金嫁火,逐猪而入鼠穴,以生水也。故汞色帶酉而白,體為子而液。子配水,水乘牛,隨虎以入兔穴而生木也。故鉛生帶子而黑,體為卯而凝。卯配木為龍而稱父,酉配金為虎而稱母。夫火能固物而存元炁,故服元炁者,炁質永固,神合元和,以通靈也。

  元真曰:元精至矣。通靈上藥止於是耶?尚在妙用乎?玄女曰:有之。昔吾與天眾朝會太一神君,聞無上大道,演度天人,宣說法要。其一名金液,其二名九轉神丹,以授眾真,普救世苦。

  元真曰:其理云何?玄女曰:以筒左味,液金成水,流注五臟,堅滑四支,調補百神,潤澤六腑,變易毛骨,延久生形,其力神速。

  元真曰:金液然矣,九轉丹其術云何?玄女曰:烹鉛為砂,化砂為餅,化資丑液,實為通汁也。以餅歸爐,收鉛為砂,砂而復餅,終始數九。九,陽也,九九相乘,化之為砂。其不爾者,粉白可用,是為九轉矣。

  元真曰:既九轉矣,復云何哉?玄女曰:以左味化硇,以稠為度,以調蚌粉,狀如塊泥。圓餅塊泥,以隨器量中安經。以餅覆結,是為內蓋。結而不結,難為制也。既內蓋已,以泥實之。實必築固,勿盈器外。上又加蓋,蓋又加固。固既周際,昇於爐焉。文候以月,武候以日。日月畢,開際候鼎底紅,日月相乘,赤黑乃已#1。

  元真曰:法既度矣,復云何哉?

  玄女曰:粉三銖一,二兩兩七,以兩化斤,沸如亂星,星滅事畢,刀圭奔日。

  元真曰:善哉!吾道匡矣。金華復位。未幾,而六宮宮主及眾真飛仙,冉冉悠悠,退杳隱冥,遍虛空界奕奕暉暉,黃光曜明,於震宮之中有赤輪炁中,太一神君現於明輪之間,雲軒羽蓋滿其光界,山川赫日,黯無晶光。是時太微真人朝拜於齋壇之下,方明力牧、天老、風后等同時贊禮。俄而靈炁霏微,於其光中,晻曖徘徊,遨翔繚繞,太一神君與無鞅仙眾深隱玄中,帝君臣眾並六宮御女、山林道眾數千萬人,咸生無上道心,得不退志。

  玄解錄

  余少抱甚疾,專意修養,至於金石服餌,亦當勤求。竊見時之好事者,不顧貨財,大修爐鼎。謂河車立成,可變土石;謂金砂立化,可壯筋骨。然而往往有為藥所誤,醫救莫及,何哉?豈根源不正歟?師法不明歟?致終始不相副,如此之甚也。余因覽道書,偶見九霄劉泓《丹藥要訣》,乃喻俗徒都未窺至道之毫末,而妄自誇炫,誑誘時人。凡所施為,無非自伐之捷逕,能無悲乎!真仙之言,定不誣矣。余久懷滯惑,方困#2於是。今故抉其要語,書之座隅,目之曰《玄解錄》。冀觀覽之時,疑撓盡釋,雖未達金液守身之術,當必免毒丹傷命之虞,亦天年之幸也。如有同我斯志者,固願攻其未悟耳。大中九年乙亥歲五月十七日甲子纂。

  辨金石藥並去毒訣

  漢安帝時,有劉泓者,久學至道,棄官入山。後至延光元年十一月,九霄君來降,為憫道士不知燒丹之正道,乃指陳至藥之根源,分別雜丹之門戶,並解金石毒《守仙丸方》,傳付於泓,疏之如後。

  九霄君謂劉泓曰:夫學鍊金液還丹,並服丹砂硫黃並諸乳石等藥,世人苦求得之,將為便成至藥,不得深淺,竟學服餌,皆覓長生不死者也。並不悟金丹並諸石藥各有本性,懷大毒在其中,道士服之,從羲軒已來,萬不存一,未有不死者。劉泓再拜,稽首問曰:何也?

  九霄君曰:世人所造金丹,服餌皆求長生,愚者即劫#3力以資俗事,又欲將至藥求點化金銀,榮其行尸,以養僕妾。但一起心,即是必死之兆,至藥亦無因而見也。准教藥無雙能,功#4無二用。又不知藥有至毒,造丹成後,世人只知餘甘制河車,磁石引針,硫黃乾水銀,將謂制金丹了#5便無毒矣。假如先賢鍊秋石,以地霜結為石,能引生汞,亦能制金石毒,亦能壯金石毒。如有服者,中路毒發,不可禁止,必見死矣。縱不死亦卒患惡瘡,此為先兆也。秋石云解毒,且見朱砂及粉霜毒並硫黃等被秋石制伏,豈能解毒矣!先聖遺教,世人難知焉。知之者真仙也,不知者凡人也。

  泓問曰:變化銅鐵之藥,並不堪服,何也?君曰:緣點化藥,法多用諸礬石消硇之類,共結成毒。雖能乾制水銀及化銅鐵,其用火時候,亦與至藥不同。緣毒成結在其中,縱令千銷萬化,毒終不出。亦如人有毒心,毒在心內,必不從外入。亦如木中有火,火元在內。其點化之道,本亦在內,各受其性,色目法作不同,黑遞相生,各懷毒性。雄雌消硇,雜類相助。其火候不展天時地理之法,或近或遠者,蓋不稟天道而成,則知古往仙人不服此藥明矣。緣有大毒,造化之力不足故也。

  泓又問曰:點化之藥,為有雜石眾毒,固不堪服。常聞換頭紫粉,七返丹砂,更無礬硇所雜,可以服否#6?君曰:此二藥,世人千百中無一人解作。縱能為之,亦不堪服,何也?且#7換頭紫粉是仙人所合之粉,以為宮室之用,緣有硫黃在其中,水銀入硫黃含大毒,豈可服哉?又七返丹砂雖燠令伏火,本無四象五行,筋骨血肉,陰陽炁不全,如服之,令人五臟血乾。凡人血少即病,血盡則死矣#8。

  泓曰:世人修服丹砂,顆塊不破,顏色如故,大火燒之不動者,服如何?君曰:凡朱砂凝結之初,皆於砂石中成質。縱是光明者,飛之每斤只得十二兩水銀,其四兩即是山澤滓滯之物。其滓懷大毒,道士若解出滓,便相和服之,服者則澀人炁脈,乾人血液,豈得有益乎?况從古已來,道士未經至仙之教,皆謂伏火丹砂是死水銀,妄言金砂入五內有不死之兆,甚錯矣!世人豈不知,從前服者未有不死之人?唯硫黃獨體,不入他藥,猶能去人積冷,但不可多服。緣是純陽,炁不全耳。其他小術,固所不論。

  泓問曰:何藥則堪服可以延駐?君曰:我仙人所煉至藥,例皆日魂月魄,四炁為象,日魂不離日裏,月魄不離月中。假如至藥,亦不離從木而生,何也?木帶青,以象水銀,內含其火。火為陽,以象朱砂,朱砂屬離。離南方火之位,火為朱砂,亦同木中有火矣。配木火入中宮之土,土能尅水,火能生土,而乃道成。如人初生嬰#9孩,及長大還為人父母,遞換相承,本處其一。至藥根本,亦不處二。道之無根,以心為根;道之無用,以四時受炁發生,各得其所為用。道因炁而生,因炁而死。至藥服之不死者,蓋為不參雜,諸味無毒,銷成汁,為器或方或圓,並能赫然通徹,晝夜光明,然始堪服。去人昏沉,定人神思,除邪魅,耐寒暑,皮膚潤澤,髭鬢不白,返老成少,千日可驗,故服之不死。

  泓又問曰:至藥有幾般?君曰:真正之門有三焉:一曰神符,上仙上丹;二曰白雪,中仙上丹;三曰九轉,下仙上丹。其三般丹,出一門而異名,各有《三一禁法》,不可輕傳於人。何謂不可輕傳?假如神符,若無太一宮天一宮,成者即名白液,終不成器。緣以天一宮名,其《三一》不可傳。白雪若不堅,不成冰,不入調青,不受青炁,亦共粉霜毒無別。亦如日無烏而不明,月無桂而無魄相似。緣引凝成堅冰,青如磁石弘針,其《三一》不可傳也。九轉曾青,白雪成結,即入紫宮用,緣以凝四炁,納萬象而成質,其《三一》不可傳也。夫至藥若不受四炁混沌,豈得號曰龍虎之丹?所以我仙人,天地之玄化,同日月之光,如神符、白雪修鍊功畢,始有上昇之路。九轉即返老成少,顏如處子,壽同南山矣。其《三一之訣》不許輕傳,豈不宜哉!

  劉泓曰:《三一》之旨,玄矣祕矣!未知何人即可傳授?君曰:如吾者,即可傳授。夫《三一》者,造化之機關也。非獨至藥有之,凡人身中亦皆自備。人若能修身中《三一》者,即子母不相離,神炁自相守,怡怡和煦,光照明白。子不見至陽之月,當晝之景乎!風雲不去,纖羅不動,碧空澄徹,豈有障翳哉!人亦有之,若能常調三一,百#10慮不生,與碧空之炁相合,內外光明,虛無同體者,亦#11可昇騰矣。世人或有竊聞此道者,云是服炁,乃鼻吸口吐,鼓腮強咽,立可致其殞斃。亦猶藥中錯服毒丹,不可救矣!所以身中三一,與至藥三一不殊,其身中三一亦不可輕傳也。

  泓又問曰:如有人先服丹砂及乳石、硫黃、紫粉毒發者,如何救解之?君曰:已服死者,不可#12言也。如有後服者,只可救之,遞須相勸,道士志造守仙丸救之,可存性命。假如換頭紫粉,緣不入凝白雪為骨,骨為陽,及無調青入者,即名大毒紫粉。人服,不看多少遠近,如吃雜物觸犯,不問日月遲晚,如發,不在醫療例。不出三日五日,無藥可救。如硫黃、紫粉、伏火丹砂及諸乳石,若發,服守仙丸猶可救之,十有二三命在。若曾服諸石藥,雖未發,能防備者,服守仙丸尤妙。

  泓又問曰:三大丹既延駐人命無毒,知#13未畢功,可以服否?君曰:神符、白雪、九轉,未經太一宮者,四象未全不可服。如有人誤服者,忽覺發動不安,但急服伏龍肝汁並甘草湯、生綠豆汁乃立定,少見命終。何也?緣此三藥並無雜類相撓,只空火毒,乃不至死。除三般,其餘丹砂之流雜物,一朝一夕強餐服之,如或發動,命即危矣。

  劉泓曰:守仙丸丹可得聞乎?君曰:守仙五子丸,此法仙家所祕,然令#14擇有道之士授之,以護其性命。今故一一教示,並粗舉三丹大略,爾宜熟思流傳,以救未悟者,無忘吾言,吾將往矣。

  泓乃雨汨,稽顙再拜。九霄君舉手別,入雲天不見矣。劉泓乃於山中刻石書記,後有道士見之錄出,遂傳於世。至唐開元中,通玄先生張果進上此方,玄宗大喜,祕於禁中。通玄兼述三丹之功極備,但無修丹之法,今不書,去繁也。

  守仙五子丸方

  餘甘子 覆盆子 菟絲子 五味子 車前子

  右已上五子,各五大兩,別搗如粉麵,取二月、三月枸杞嫩莖葉,搗取汁二大升,拌藥末,令乾盡訖。後七八月,採蓮子草,取汁一大升,亦拌藥末令乾。又取杏仁一大升,取好酒研取汁五大升,於銀器中煎,令杏仁無苦味。然後下生地黃汁半大升,真酥五兩,鹿角膠五大兩,炙搗末,都入前汁中,略煎過。又下五子末,一時以柳篦急攪,看乾濕得所,眾手丸之如梧桐子。每日酒下三十丸,如要加减,以意斟之。忌猜肉、蒜芥、蘿蔔等。服之百日,先服金石藥毒並盡,亦益金丹之炁,通流於五臟,潤澤血肉,萬毒悉除,髭鬢如漆,返老成少。皆因制其陰陽炁,兩#15性彼此相備矣。祕之!通玄先生制五子守仙丸歌,以讚其妙。歌曰:

  返老成少是還丹,不得守仙亦大難,愁見鬢斑令卻黑,一日但服三十丸。松竹本自無焰故,金液因從火制乾,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

  陰真人論三品大丹之靈效,亦#16云五味守仙之草藥,尚能守生相助,如不得上昇,且為地仙,永不死矣!為其制一切丹砂及解諸石毒,永不發動,又益靈丹之功,盛行於榮衛也,决定無疑矣。陰君之意,言五子草藥尚能令人不死,即神丹之功可知矣。今以傍#17有助於守仙丸,故附之於後。

  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祕訣靈篇

  夫陽丹可以上昇,陰丹可以駐壽。陽丹者,還丹也;陰丹者,還精之術形也。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守此之道,可以長生。此之謂也。混元皇帝《道德經》云: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河上公注云:人以精為根,以炁為蒂。亦此之謂也。又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強骨之道,亦此之謂也。《黃庭經》云:日月之華救老殘。陰陽相合,故謂日月之華,亦此之謂也。《黃庭經》云:耽養靈柯#18不復枯,閉絕命門保玉都。命門,即精室之下是也;玉都,即五臟是也。無欲,即四肢無病,根葉俱茂,方可長生。又天之為道,蓋付人愚智之性,不付短長之命。夫愚智之性者,猶木實甘酸也。至如潤沃則榮,乾涸則悴,榮則長活,悴則速顛,人之夭壽,亦猶此也。故道者相傳,皆曰:我命在我,不在乎天。亦此之謂也。又炁序遷轉,每歲一春。至於陰丹田有暄煦,故#19得容顏悅澤,耳目聰明,心既泰然,不壽何待?又道門有庚申守三尸之法,此即不然,使三尸自銷化為精髓者也。古《仙經》云有十種仙,其一曰:堅固精色,而不休息,翕精圓成,名之行仙者,千萬歲。亦此之謂也。

  《王屋真人劉守依真人口訣》,進上代宗#20。其真人姓王,名長生,遊諸名山,不常厥所。臣於王屋山獲見,故為之王屋真人。真人自言東晋朝人也,一妻姓劉,自言太宗朝人也。夫婦之顏,俱若冰雪,探幽索隱,每亦相隨。臣親伯父名登常,學道於北嶽恒山,事張果先生五十餘載,凡壽命年一百一十六歲。天寶十四載春三月,告諸子曰:元炁錯謬,不可久俱#21,我行三山海上,以求名藥,若來期稍遲,汝等勿怪。遂去而不返。其年十一月,果有祿山之叛。臣家本儒,業於道術,頃者隱居王屋,十有餘年,每見樵翁,未常不敬,修行不輟,果遇異人,即王屋真人是也。固#22問臣出處、親族,乃自言曾與臣伯父同事張果先生,見愛之情,更加數等。當時臣已朽邁,耳目不聰。真人見哀,授以此訣。邇來諸疾减退,雖未返童顏,漸覺似於少者。

  訣曰:不敢為主而為客。此一句,借《道經》以說其事也。夫先舉者為主,後舉者為客。主者先施惠於人也,客者受施於人也。若施於人者,則情散精竭;受施於人者,精固而情專。以其納和炁以助陽,夫何患焉!然則陽亢#23為灾,陰盛為毒,灾財自損,毒則殺人。凡口鼻炁塞,是陰之毒炁也。慎莫從高自投擲。夫陽怒急於施寫#24,若自投擲,何可制焉?尾閭之尤,於是乎在也。《黃庭經》云:若當決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斯之謂矣!側身內想閉諸隟。此非有事於陰門而側身也。所為將閉諸隙,先側其身也。隟所謂命門,在精室之下,接脊之末。《黃庭經》云:耽養靈柯不復枯,閉絕命門保玉都。此之謂也。正展垂壺兼偃脊。垂壺,腳根是也。側身又偃其脊,兼展腳根,則命門自閉。腳根為垂壺者,蓋取其時,人不悟矣。然後安定其心,文火為噓呵,青炁卻流散入諸髓,養生之急,莫甚於此。夫如是,乃可以有事於陰門。有事之法,亦常式爾。四合五合,道乃融合。陰陽相合也,出入之間,或四或五,即當精炁漸動,諸脉通融之道也,是炁之母也。翕精吐炁微將通。翕精之道,自翕之而上也;吐炁之道,噓呵之法是也。夫如是,即又勞精,在亦將患,理宜微寫,以存其真,此所謂微將通者也。《黃庭經》云:但當翕炁錄子精,寸田尺宅可洽生。此之謂#25矣。又自古道者相傳云:欲得不老,運精補腦。正在此矣!大抵是炁為精,若此即化精為炁。廣成子授黃帝之道曰:無搖爾精。蓋用此法也。嫋嫋靈柯不復空。靈柯不復空,炁充實也。徐徐玉壘補前功。既通之後,腠理必虛,若不補之,則成其病。彭祖曰#26:陰養陽精,命可長生。此之謂矣!舉陰能養陽,即知陽亦養陰,斯亦明矣!然則,俱不得勝則害生,靈柯玉壘,不言可知也#27。補之其道將如何?將欲自明,故自問之也#28。玄牝之門通且和。此補之道也,所謂陰陽相合,更相補養。夫玄為鼻,主入炁,牝為口,主出炁。出炁與命門入炁相應,一出一翕,相續不斷,暢極即止,亦無定數。諸炁不泄,凝結為精,精既補焉,何疾之有?銷散三尸,用此法也。夫本來合實,虛即#29蟲生,菓蟲之類也;本來合虛,實即蟲生,木蠹之類也。三尸在三丹田也。三丹田者:上丹田,腦髓是也;中丹田,心虛是也;下丹田,精室是也。所以#30心有竅,是合虛也#31;哀恚塞之,即生蟲也;精室腦髓,是合實也#32;施瀉過度,即生蟲也。若合虛者令虛,合實者令實,三尸之蟲,自當消散,夫何患焉!因之有肌膚悅澤如春花,返其童顏,是此術也。訴流百脉填血腦。向之所務,亦已畢矣。彼靈柯既不空矣,且宜摩拭手足,挼搦筋節,既自當精炁流布#33,散入肌骨,百關通利,其在玆乎!泝,逆流也,故#34精却上而逆流也。夫婦俱仙,此得道者。夫以陽為主,陰為客#35;婦以陰為主,陽為客。以客助主,主當安矣。俱獲暢達,非仙而何?然此乃仙之階矣,至於羽化上昇,亦猶此矣。欲求此生壽無極#36,陰戶初開別消息。此二句,即真長生久視之道也。夫長生之術,如接樹焉,以命續命者也。然則接樹之法,雖以枝接之,至於妙用之要,假元炁陽和之力。續命之法,有同於此。夫陰門初開,必有血候,初正#37腠#38理始通,陰陽相感,此時也者,將有孕也。夫將成後人之命,而續我前命,事既相類,理亦昭然。唯於此時,要在勿泄。然自古道者相傳,皆言施之於人則生子,存之於己則生身,此之謂矣。然此法要,尤在春初,當萬物發生之時,故當興其盛矣。凡一感是延十二歲,十二歲者,天地一周矣。頻十感而延一百二十歲。此舉#39軒轅上昇之道矣。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四

  #1 赤黑乃已:此下原衍『赤黑乃已』四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2 困:四庫本、叢刊本、輯要本作『因』。

  #3 劫:四庫本作『竭』。

  #4 功:原本作『公』,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 了:叢刊本作『子』,疑誤。

  #6 否:叢刊本、四庫本作『不』。

  #7 且: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 矣: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如何服得』四字。

  #9 嬰: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為』字。

  #10 百:原本作『不』,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知』。

  #12 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須』。

  #13 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如』。

  #14 令:諸本作『須』。

  #15 兩:叢刊本、四庫本均置『氣』前。

  #16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嘗』。

  #17 傍: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其』。

  #18 靈柯:通行本《黃庭經》作『靈根』,指脾腎或心腎。

  #19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則』。

  #20 代宗:此下四庫本有『時』字。

  #21 俱:具也。叢刊本、四庫本作『居』。

  #22 固: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因』。

  #23 陽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亢陽』。

  #24 寫:通『瀉』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瀉』。

  #25 之謂:原作『謂之』,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6 曰:原本作『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7 也:叢刊本、四庫本誤作『可』。

  #28 將欲自明,故自問之也:叢刊本、四庫本無。

  #29 即:叢刊本誤作『目』。

  #30 所以:叢刊本、四庫本無。

  #31 是合虛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合虛』。

  #32 是合實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合實』。

  #33 既自當精熙流布: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使精氣流布』。

  #34 故:叢刊本、四庫本無。

  #35 客:原誤作『容』,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6 欲求此生壽無極:此上叢刊本、四庫本有『經曰』二字。

  #37 正:原本作『止』,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8腠:原作『勝』,據四庫本改。

  #39 舉:叢刊本、四庫本無。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五

  金丹訣

  太清金液神丹經并序

  夫玄虛之號,既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道之為言覺#1,覺猶悟也。有一夕之寢者#2,則有一旦之覺矣。有大夢,然後#3有大寤,覺夢之極,其可略言乎!戀生謂之弱喪,欣死謂之樂無。樂無所樂,有不足有。戀有則甚惑,樂無亦未達。達觀兼忘,同歸於玄。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於有無,神精凝於重玄,此窮理盡性者之所體也。獨運陶鈞之上,濳撝不疾之塗,寂然以應萬感之求,散迹以乘幽明之轍,故不可成之於一象,徵之於一名也。皇王之號,已不一矣#4。道與堯孔奚所疑哉#5!且教有內外,故理有深淺耳。求之形體,則有鱗身四乳,重瞳彩眉之異。縉雲#6生而能言,坐朝百靈。享國征伐,則乘雲炁而驅虎豹,厭世昇遐,則御飛龍而落六合。顧視赤縣之內,爭讓俯仰之事,擾擾乎不猶嬰兒戲於一庭哉!復有懸枕空同之上,無慮無思之客,順風而從之,相與談乎營神之道。比夫經世治亂之言,則有精麤賓實之間,髣髴其戶牖,未究其房奧矣。若夫神化之趣,要妙之言,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已備載於玄宗,非一毫之所宣也。

  老子者,亦復#7暢其玄虛,紀道者也。其神德之狀,感興所由,所以制經設教,紀載異聞,彌綸道俗,剖判三極。先大明逆順,然後蕩以#8兼忘;為人攝生耳。違生則逆,養生則順。得順者則不安其逆,得逆者則不詳其順,是謂死生之途,理得其#9一之限。兼忘之忘,各忘其所忘,猶井蛙不樂為海鱗,林獸不願為牛馬,各受生而別,天察異自隔也。盛稱有德,然後統之以無待。此老子行炁導引,噓吸太和之液也。盛稱吸新,必得統虛微,而吐故納津,滑利無害,出入玄玄,呼吸無間,具其身神,不使去人也。利用出入,群生莫見其端;百姓日用常善,不知所由。此其權見於清明,而為萬物津梁也。利用者,神炁也。神炁日為尸骸之用,而群生莫識神炁之端;神炁日為四體之用,而愚俗不知須神炁而生。人不可須臾無炁,不可俯仰失神。無炁則五臟潰壞,失神則顛蹶而亡。尸得炁則生,骸得炁則全。炁之與神,相隨而行,神之與炁,相宗為強。神去則炁忘,炁逝則人喪。百姓皆知畏死而樂生,而不知生活之功在於神炁。是以數凶其心,而犯其炁,屢淫其神,而凋其命。不愛其靜而守其真者,固不免於廷殘。既莫期年壽,更為權見於清明。清明者,日月之光也,既睹日月而長流,即莫知生禍迹於萬物,萬物既微,其有得失,咎而後生,必有津梁之關,其禍必兆,其對互生。明人不可以不惜精守炁,以要久延之視,和愛育物,以為枝葉之福矣。其《道經》焉,其《德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總眾枝於真根,攝萬條於一要。緬然而不絕,光矣而不耀。既洞明於至道,又俯弘於世教,其為辭也,深而不淡,遠而可味,磊落高宗,恢廓宏致。煒寂觀三一之樂,標鏡營六九之位。閉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致。三一者,腦、心、臍三處也。上一泥丸君,在頭中,中一絳宮君,在心中,下一丹田君,在臍中。存之則煒燁#10於三府,忽之則幽寂於一身。好生者存之為樂,亡身者廢之為歡也。故煒燁寂觀,三一之樂矣。按《仙經》云:子欲長生,三一當明。道正於此。從夜半至日中為生炁,從日中至夜半為死炁。常以生炁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炁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之。日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炁數之,至二百五十,即絳官神守,泥丸常滿,丹田充盛。數至三百,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炁不復干,玉女來合,使令長生無極也。標鏡營六九之位者。六謂吐納,御於六炁,九者,九丹之品號,太真王夫人已具記之焉。老子云: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即長生也。凡行氣法者,內氣者一,吐氣者六也。云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呵嘻咆噓呬,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夫欲為長之#11息,宜長也。息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吹以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病,又以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噓呬者,長息之謂。能適六氣,位為天仙。營者自然,神氣謂摽挹,九丹之位謂之鏡,鏡摽在於丹經,氣存則年命遐而不墜。閉#12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者,此言皆行氣也。夫行氣之法,先安其身,去諸忿怒,寫諸愁憂,而和其氣,不與意争,若不宜且止,須體和乃為之,常守勿倦。氣至則形安,形安則和息,和息則氣清,氣清則清氣來至#13,清氣來至,則自覺長息,形熱則噓口閉中而自甘香。滋液既多,五臟長存,則壽與天地三光比年矣。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致者,乃是胎食導養也。胎食之法,平旦漱口中之水而咽,取飽而已#14,亦長生也。既飽而生#15,則五臟自靈,靈真之致,意在於此。《仙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修之可長存。口為玉池太和宮,液為清水美且鮮。所謂飲食自然者也。夫養生唯氣與丹,經叙婉妙,幽而難論。昔聞師教,今述之焉。至於空同之辭,叙明道德玄真,且已陳之於既往,非須用之要言,故不煩復一二#16注,別其事,而勞費兼宣也。將來有道,其營之矣#17。冷若惠風之叩瓊林,煥若晨景之曄寶肆。其叙事也,廣大悉備,曲成無遺,初若森聳,終則希夷。陶群象於玄鑪,領萬殊於一揆。其取類也,辯而不枝,博而不雜,若微而顯,若乖而合,恢詭瑰奇於大方,幽隔忘異而自納。大哉妙唱,可謂神矣!言理之極,弗可尚也。

  至於金丹之功,玄神洞高,冥體幽變,龍化靈照。其含枯絕者反生,挹生氣者年遼,登景漢以凌邁,遊雲嶺以逍遙。至乃#18面生玉光,體育奇毛,吐水漱火,無翮而飛,分形萬變,恣意所為。塞江川不異覆□,破山梁不煩斧斤,叱咤則雲雨翳冥,指麾則叢林可移。其神難紀,其妙叵#19微,大哉靈要,不可具述。陵後生不達,未接高會,漂浪無涯,遂迄千載。神師秉拽,拯我險津,越自困蒙,仰窺玄路。坦然無關,而不可開,非不可開,弗能開矣。諸弟子密視玄根,欖柭其鍵鑰焉。弟子趙昇王長,乃顧影撫心,慨愧交集,靈鑒罔極,乃遘淵人。玄朗內鏡,卓然先拔,鑽研所通,殆則上聖之奧。側聞其義,輒傍以為解。復率其管窺,志諸所見,標較高旨,而斟酌之焉。

  金液丹華#20是天經,泰清神仙諒分明,當立精誠乃可營,玩之不休必長生。六一合和相須成,黃金鮮光入華池,名曰金液生羽衣,千變萬化無不宜。雲華龍膏有八威,却辟眾精與魑□,津入朱兒乃騰飛,所有奉詞丑未衰。受我神言宜見#21隨,九老九炁相扶持,千年之鳥水人亡,用汝求生又所攘。太上景電必來降,玄氣徘徊為我用,委帛檐檐相譴綅綣,使汝畫一金玉斷。弗尊強趨命必隕,神言之教勿笑弄,受經佩身焉可放?乘雲豁豁常如夢。雄雌之黃養三宮,泥丸真人自溢充,絳府赤子駕玄龍,丹田君侯常豐隆,三神並悅身不窮。勿使霜華得上通,鬱勃九色在釜中。玄黃流精隱幽林,和合陰陽可飛沉,飛則九天沈無深。丹華黃輕必成金,水銀鉛錫謂楚皇,河上姹女御神龍,流珠之英能延年。華蓋神水乃億千,雲液踴躍成雪霜,挹而東拜存真王,陵為山稱陽為丹,子含午精明班璉。是用月炁日中官,明朗燭夜永長安,天地争期遂盤桓。傳汝親我無禍患,不相營濟殃乃延,冥都書罪自相生,先死父母何其冤!為子禍上考不全,祭書置廢于明宣。玄水玉液朱鳥見,終日用之故不遍。山林石室身自鍊,反汝白髮童子嚥,太和自然不知老。天鼓叩鳴響懷抱,天中之山似頭腦,玉酒競流可大飽,但用挹焉仍壽老。千年一劑謂究竟,丹文玉#22盛務從敬,見我外旨已除病,何况神經不延命?禍入泄門福入密,科有天禁不可抑,華精菴藹化仙人。連城大璧愈更堅,長生由是不用牽,子將不信命九淵,祕要思之飛青天。此《太清金液神丹經》文,本上古書,不可解,陰君作漢字顯出之,合有五百六字。

  作六一泥法

  礬石 戎鹽 滷鹹 礜石

  右四物,分等燒之,二十日止,復取左顧牡蠣、赤石脂、滑石,凡七物,分等,視土釜大小自在#23,令足以泥土釜耳。合治萬杵訖,置鐵器中,猛下火#24九日九夜,藥正赤,復治萬杵,下細篩,和以醇釅苦酒,合如泥,名曰六一泥。取兩赤土釜,隨人作多少,定其釜大小,以六一泥涂兩土釜表裏,皆令厚三分,日中暴之十日,期令乾燥。

  合丹法

  取水銀九斤,鉛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從旦至日下哺,水銀鉛精俱出如黃金,名曰玄黃,一名飛輕,一名飛流。取好胡粉鐵器中火熬之,如金色,與玄黃等分,和以左味,治萬杵,令如泥。更令以涂中上下,兩釜內外,各令厚三分。暴之十日期乾,無令燥拆,拆即輒以泥隨護之。取越丹砂十斤,雄黃五斤,雌黃五斤,合治下篩。作之隨人多少,下可五斤,上可百斤。內土釜中,以六一泥密涂其際,令厚三分,暴之十日。又擣白瓦屑下細簁,又以苦酒、雄黃、牡蠣一片,合搗二萬杵,令如泥,更泥固濟,上厚三分,暴之十日,又#25燥。如入火更拆,拆半髮者,神精去飛。若有細拆,更以六一泥涂之#26,密視之。先以釜置鐵□#27上令安,便以馬□燒釜,四邊去五寸,然#28之九日九夜。無馬□稻米糠可用。又以火附釜九日九夜,又當釜下九日九夜,又以火擁釜半腹九日九夜,凡三十六日藥成也。寒之一日發視,丹砂當飛著上釜,如奔月墜星,雲綉九色,霜流煒燦。又如凝霜積雪,劍芒翠光,玄華八暢,羅光紛紜。其炁似紫華之見太陽,其色似青天之映景雲,重樓綩綖,英釆繁宛。乃取三年赤雄雞羽掃取之,名曰金液之花。若不成者,更燒如前法,又三十六日,合七十二日,理無不成。要即通火令以時,不可冷熱不均,均則三十六日而成,不復重燒之也。釜坼則無神,服之無益。泥之小令出三分,乃佳。又當猛其火,增損之以意矣。平旦,澡浴薰衣,東向再拜,心存天真靈官諸君,因長脆服如黍米,復漸小豆。上士七日登仙,下士七十日昇仙,愚民無知,一年乃仙耳。若心至誠謁,齋盛理盡,容旦服如三刀圭匕,立飛仙矣。

  但道士恐懼,或慮#29不精,便#30敢自服三刀圭,即看神丹烈驗。初服三刀圭,皆暫死,半日許,乃生,如眠覺狀也。既生後,但復服如前粟米之法,知其賢愚之日限也。凡已死者未三日,以神丹如小豆一粒,發口含服立活。先以一銖神丹投水銀一斤,合火即成黃金,不可用,當再火之。金成筒盛丹,《丹經》以繡囊裹之。先净潔作苦酒令釅,不釅不可用也。既成清澄,令得一斛,更以器著清凉處,封泥密蓋,泥器四面,使通而半寸許。以古稱稱黃金九兩,置苦酒中,百日可發,以和六一泥用之,名曰金液也。金在醯中,過三七日,皆軟如餌,屈伸隨人,其精液皆入醯中,成神炁也。百日欲出金,先取冷石三兩擣為屑,絞三斗冷水,徐徐出金,清#31一宿,金復如故。初發器中取金,勿手撓之,撓#32則金軟碎壞,若無金者,亦可借用,若土釜大則醯多,不限之一斛也。又隨醯多少,或减損金兩數也。丹砂、雄黃、雌黃,先搗,下重絹篩治令和合,著密器中。又令器上口如火也。又取雲母粉二十斤擣,下細篩,布於地#33,令#34上見天。以穿蚛桑葉十斤布著雲母上,酉時以清水三斗灑桑葉上,即#35畢。冥出丹砂,露器於桑葉上,發其蓋隱彰。日欲出,還丹砂蓋,在#36於室中,別以席覆桑葉於地。如此七日,從甲子齋#37日始,訖辛未日旦,於是黃龍、雲母液盡入丹砂中。天雨屋下為之,露丹砂,當每謹視護,或恐蟲物穢犯之多。反側丹砂,令更見天日。訖,又治一萬杵,閉鏁。須申時俱內土釜中,筒令平正。勿手抑之令急,急則難飛。

  祭受法

  祭受之法,用好清酒一斗八升,千年沈一斤,沈香也,水人三頭,雞頭也。皆令如法者#38,若用之。治取米令净潔,其米或蒸或煮之#39隨意,用三盤,盤用三杯,餘內別盤盛。座左右燒三香火,通#40共一座,令西北向。主人齋七日或三日訖,施祭,祭在子時,潔衣服,三再拜,謹請九天皇王,三天真皇,九老仙都君,九炁丈人,太上真人,虛無丈人真官,太丹玉女,天一君王,中黃夫人,九皇真神,下降某郡鄉里某甲室中,因又三再拜三叩頭三自搏曰:

  今日吉辰,齋志奉迎太上諸君丈人,乞停住華輩,憩駕須臾。因重上香,少頃,又三再拜。良久而跪,某以胎生肉人,枯骨子孫,久淪愚俗,積聚罪考,禍咎深重,愆過山嶽,唯乞太上解脫三尸,令百戹除解。今奉屬太上道君,永為神民,常思清虛,以正穢身,思遇因緣,得開玄路。即日受先師告某《金液之經》,披省妙祭,蕭然反生。乃知天尊靈貴,非世尸所陳,豈其頑朴,可得希聞#41?是不敢輕祕,故祀啟天神至尊一書,委帛一傳之#42誓,已備如本科。將輒抱佩永年,無泄無漏。唯願太上大道諸君丈人當扶某一身,使享壽延年,所向詣會,早得從心,神藥速辦,棲遁山林。別啟告祈,高上諸皇,以合丹液之英,依傳授之科,敬受師節度。言畢,又九叩頭九自搏,令徐徐聲纔出。若不能諷誦本呎文,可執卷讀之也。又重上香、酒,畢,送神,起立稽首曰:上煩九天真王,又一拜,起曰:上煩三天真皇九老仙都君,又一拜,起曰:上煩九氣丈人,又一拜,起曰:上煩太上真人,又一拜,起曰:上煩虛無丈人真官,又一拜,起曰:上煩太丹玉女。又一拜,起曰:上煩天一君王。又一拜,起曰:上煩中黃夫人,又一拜,起。凡拜祭訖,其食不得與俗人食之矣#43。以寫經紙墨筆硯,別著祭左右,并啟白之曰:今以此紙寫丹經,乞願常無毀敗。則祭盤#44當用生薑各三兩著盤上,合九兩也。其餘甘果珍肴,隨心所增損耳,亦無#45從厚也,家貧此為限也。明日所不解者,當一二口訣求解釋之。祭時,勿令俗人近其房室,屏之為佳。無戎鹽者,河東大鹽可用;無滷鹹者,取好清酒微火煎之,令如飴餳之堅者#46,然後令與礬石、礜石分等而用之,此是二物不可得而代之耳,且自不及真物之堅密也。但當小厚其泥也,此代是窮極也。

  太清金液神丹陰君歌#47

  金液還丹仙華流,高飛翱翔登天丘。黃赤之物成須臾,當得雄雌紛亂殊,可以騰變致行厨。靈人玉女我為夫,出入無間天同符。其精凝霜善沉浮,汝其震驚必來遊。凡六十三字,本亦古書難了,陰君顯之。

  作金液還丹之道,其方用大銅筒開孔廣三寸半,令筒厚四分,高九寸。二枚,其#48以一枚為蓋,蓋高五寸也。治熟礜石一斤,鉛丹半斤,夫礜石先火燒二十度,搗萬杵,又鐵器中,猛火九日九夜,復萬杵下細簁#49,調之以淳苦酒,和之如泥,涂銅筒裹,令上下俱厚四分,是第一涂也。修之法#50,即復#51當以雄黃、雌黃之精,以淳醯和,復徐兩筒裏#52,令厚半分,此第二涂也。第三次霜雪也,其上筒蓋亦如下筒法涂之,內霜雪不滿寸半已。藥內霜雪中,以上筒蓋之,再用代赭瓦屑如前以涂其會,牢涂之,無令泄,泄則華汋飛去,已復涂之。宜於陰熇潔處令其大乾,置於蘆葦火、馬通火中央,作鐵竪安之,筒令去地高三寸,糠火亦佳也。火前後左右去筒皆三寸,不可不審詳精占也。如是後至十日更近,左右前後各二寸。如是二十日復便近,火去筒一寸。如是至三十日左右,前後五十日,名曰黃金。黃金者,中神藥,可以成黃金也。如是又火二十日,合七十日,藥成,名曰赤金。所謂赤金者,此中神藥可成赤金,名曰金液還丹。即欲作黃金,取還丹一銖,置一斤鉛中,即成真金矣。亦可先內鉛於器中,光火為水,方#53內刀圭赤藥於其器中,臨而觀之,五色飛華,紫雲亂映,蓊鬱玄黃,若仰看景雲之集也,名曰紫金,道之妙矣。其蓋上紫霜名曰神丹,服食以龍膏澤和之,令如大豆大,平旦以井華水服之,日一丸。七十日,六丁六甲諸神仙,玉女皆來朝之,侍左右前後導引。服百日,恍惚往來,無間出入,移時至矣。百五十日,玉女皆謁侍,旦夕為其侍,易形如真玉之色,得變化自在,常見按摩,致諸行厨寶物也。金主為肌肉,還丹為血脉,主致神,上下無極,出入無間,得與日月神相見。又旦旦當漱華池玉漿,便常飽溢。玉漿,口中液也。玉漿主為骨髓筋肉,益人精炁上昇,不勞不倦,長生久視。龍膏澤者,桑上露,著桑葉上,平旦綿拭取之。煮大#54乾棗取上清汁,合駕羊髓,分等煎以為棗膏,亦可長服,令人填滿有美色。銅筒亦可大作,向者所作寸數,是還丹之一劑耳,增損隨宜也。

  作棗膏法,一劑用三斗大干棗,六斗水煮之,令棗爛。又內三斗水,又煮沸,合用九斗水。絞去滓,清澄之,令得三斗。乃內駕羊髓六斗投汁中,微火更煎如飴狀。無駕羊髓者,駕羊膏亦得可用。

  取雄黃、雌黃精之法,雄黃雌黃各一斤,細擣治萬杵,一篩得所用#55。六一泥故土釜以著其上下合之。即取新燒瓦屑合并和,泥釜固濟,無令泄炁。暴令燥,坼,又泥之。次以葦薪三日三夕,燒釜底及左右也。盛#56精華上著如霜雪,即成矣。若筒大亦可作,取釜蓋上精霜雪者#57用之。

  作霜雪之法,取曾青、礜石、石硫黃、戎鹽、凝水石、代赭、水銀等七分,合治萬杵,不須篩也。以淳醯和之,令浥浥,則淖自適,即置土釜中,封泥皆如泥神丹土釜法。又以代赭、白瓦屑涂,固濟,不可令泄也。事事如封前者無異。以葦火炊其下及左右四日四夜,小猛之,神華霜雪上著,以三歲雄雞羽掃之,名曰霜雪。可加丹砂、雄黃、雌黃三種,並與前分等,合為十種也,名曰金華凝霜雪。如此#58,還丹之道畢矣。

  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竈神矣#59。銅筒用蘆葦者,是天馬極當用葦耳,要宜須馬通火也。葦火自難將視。至於燒雄黃、雌黃之精及燒霜雪,自宜用葦火,不與銅筒火同也。金華凝精霜,正可服使人不死耳,非是霜雪,不中#60內著銅筒中用也。霜雪所用曾青、戎鹽、凝水石皆貴藥,不可用交代,非真則藥不成也。《泰清金液神丹》凡五百七十六字#61,第七字,《金液》凡五百六字,《還丹》凡六十三字。

  鄭君曰:夫仙人飛沈,靈驗難論,實非凡庸可得闚?。自丹經神化者,著在實驗。是故天尊真人,隱祕此道。夫真諦二事不相離,愚人返迷,故見示之高遠,然達者亦奚不以方寸知之?故見示其文,為不達者耳,其智豈限耶!經非有求仙之志,固不授也。是以太真夫人猶語馬君云:與安期相隨少久,其術可得而傳。如淺希近求,則房戶閉堅。真人尚寶惜如此,豈是下流所宜與哉!陰君繕書數通,封付五岳。若好道之人,能濳身山林,精思至味,其能久於其道者,神仙自當開發石蕺,顯然而示之。自非篤志慕道者,於是丹經祕要,便永藏峻岫矣!馬陰二君,何但仙人而已!至於觀察緯度,知國存亡,審運命之盛衰,驗未然之必然,覆生民之大慈,作群方以定物,名始接聖齊光,玄照萬品,可謂朗矣!可謂神矣!弟子昔聞得道真人傳說,所言往往稱嘆,教其寶練,乃異人同辭,豈可令清真之音,墜而不書乎?故書二君神光見世之言,自漢靈以來,稱說故事,附于元紀丹經載之焉。諸有道者,可攬以進志也。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五

  #1 覺: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也』字。

  #2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 然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則』。

  #4 已不一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其來久矣』。

  #5 道與堯孔奚所疑哉:此起至『彩眉之異』凡三十五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 縉雲:傳說為黃帝時夏官名。此上叢刊本、四庫本有『若』字。

  #7 亦復: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蓋』。

  #8 以:此上叢刊本、四庫本有『之』字。

  #9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0煒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煒煒』。

  #11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生』。

  #12 閉:叢刊本作『閑』。

  #13 至:此下四庫本有『濁氣不生』,叢刊本則有『清氣安至』四字,並衍。

  #14 已: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止』。

  #15 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坐』。

  #16 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三』。

  #17 矣:四庫本無。叢刊本作『之』,衍文。

  #18 至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叵: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巨』。

  #20 金液丹華:此前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標題『太清金液神丹經』 。

  #21 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且』。

  #22 玉:叢刊本作『王』,誤。

  #23 自在:叢刊本、四庫本無。

  #24 下火:叢刊本作『火下』。

  #25 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令』。

  #26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好』。

  #27 鐵□:一種鐵器。□,音義未詳。四庫本作『鐵鐒』。

  #28 然:通『燃』。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燃』。

  #29 或慮: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便: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未』。

  #31 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漬』。

  #32 撓: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33 布於地: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布於冷地』。

  #34 令:叢刊本、四庫本無。

  #35 即:叢刊本、四庫本無。

  #36 在: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頓』。

  #37 齋:原本作『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8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0 通: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1 聞: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欣』。

  #42 一傳之:道藏本作『以傳之』。

  #43 矣:叢刊本、四庫本無。

  #44 則祭盤:道藏本作『則又祭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則』字。

  #45 無:通『毋』。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毋』。

  #46 者:叢刊本、四庫本無。

  #47 太清金液神丹陰君歌:本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置於卷末。

  #48 其:叢刊本、四庫本無。

  #49 簁: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篩』。

  #50 修之法:二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修此後』。

  #51 復:叢刊本、四庫本無。

  #52 裹:原誤作『重』,據道藏本改。

  #53 方:原誤作『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4 大:原誤作『火』,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55 一諦得所用:此起三句,道藏本作『一篩,得所用六一泥土釜,以著其中,上下合之』。

  #56 盛:道藏本作『或』。

  #57 者:叢刊本、四庫本無。

  #58 如此:叢刊本作『知此』。

  #59 矣:叢刊本、四庫本無。

  #60 不中: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不宜』。

  #61 《泰清金掖神丹》凡五百七十六字:此起至末尾共三百七十四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六

  金丹

  南陽張玄德撰

  丹論訣旨心照五篇

  旨敘訣第一

  《參同契》云:諸術甚眾,條有萬餘。即知大丹之妙,唯鉛汞二物為至藥也,非用四黃八石。若大丹有石藥之氣入二物中,即有大毒。凡言死水銀固生人,即須#1陰陽之炁,水火結成為大丹,服之即長生。若用礬石、硫黃、硇砂等,燠伏乾為藥,服之有大毒,久久損人。硇砂有食鋼壞鐵之功,豈堪服食?礬石有殺虎之能,此可固為深誡#2。大凡學者,傳得一小法,即言世人少雙,將丹與人服之,反有夭橫之斃#3,深可哀也!自後見者生嫌#4,皆言丹石發於瘡腫。蓋此謬惑之徒,致謗金丹之功,不可。凡石乳之類,能不食為妙,不可以徇情索,強而服之,致枉夭者,世有之矣。宜審#5省解之藥,須宣瀉,喫防葵甘草湯漸出之,可服大藥也。且大丹是天地玄元正真之炁,太皇眾仙之食,包#6四象以成形,依乾坤而自化,結成紅紫色,變為丹,名曰正陽、專陽、元陽;一名還丹。豈凡夫容易而會?奉道君子,審而保之,傳付得人#7,道不廢矣。天生造化,用合三才。依《易》象而布封,順陰陽之炁候,一年之火,終日月之度數,而成丹也,固可得之,古仙皆因此而成仙也。長生久視,凡夫聞之,撫掌大笑,智者一聞,悟解大契真元。余實不才,故引三聖真人歌證之,金丹論明之,更不煩他說。

  夫還丹者,被#8日月運成,還其本元,却歸本丹砂玄色,名曰還丹。丹有三等:一名正陽丹,上元也;二名專陽丹,中還#9也;次名元陽丹,三元也#10。本一體而三品,並大還之宗也。不知此妙,不可言修丹術事#11。又單以滷水煮伏丹砂,獨伏水銀,並不可服。何也?孤陰無陽也,久久損人,不是正陽之位。又有用曾空煞水銀。雄雌咸#12亦不堪服食。此互相傳受,非真聖之良藥。何也?八石俱有毒。《金碧經》云:損去五礬,不用八石。訣云:不用藥,用五行。理之要也。

  明辨章第二

  夫硫黃三兩,能制水銀一斤,故知#13汞力不如硫黃。汞一兩之力,如牛一頭,即知硫黃#14一兩制水銀五兩,水銀力不如硫黃也。如此說功力,大丹不用硫黃用真鉛也。真鉛五兩,能制水銀二斤,信水銀力不如鉛也。故知#15陰能伏陽,非陽#16能伏陰,此之為反也。夫至道求長生養志,不得大丹,終無得理。忽遇#17此訣,皆多積福,方得知此祕文#18。若傳非人,皆七祖受殃,及損子孫。凡修大丹,不在藥味,事在五行,精究易象。明辨節序之運移,知日月之度數,陰陽相使,神仙之要,合道之宗。輒不可信八石四黃,非長生妙藥。夫鉛汞大丹之根,五行之本,八石之主。金性冷,居其陽坎中一陽,汞即生於朱中是也。石性熱,居其陰離中二陰,鉛中金,真鉛也。故曰陰陽相合。所以#19陽即是君,陰即是臣,石浮金沉義之明矣。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藥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若不知君臣,不明本類,徒費千金,終無得理。必知君臣合乾坤之要,大丹之術自明矣。且以鉛為君,能引五藏,以汞為臣,能煞三賦,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故真人訣云:用鉛不用鉛,五金生於鉛中;用鉛不用鉛,五金出自鉛中。此至玄之言也,賢者審而知之,方知道可成也。用鉛不用鉛,鉛者,五金之精髓,七寶之良媒。夫大丹味與天地而齋畢。五金切忌於鉛,將何物而制之?《五金歌》曰:以黃牙為根。黃牙是何物?又欲用何鼎器?黃牙不是鉛,不離鉛中作。狐剛子問曰:用何物而作?又曰:不用五金八石,用何物而生?魏生答:種禾當用粟,非類不可成也。若以五金八石為之,即狐兔不乳馬,燕雀不生鳳,何異將膠補釜,醫病用野葛乎?異類不同種,安能合體居?點金須用金,化銀須用銀,黃牙鉛裏得,方知道此親。鉛若得真,不失家#20神。鉛若不真,其汞不親。白虎是腦,黃牙為根,青要使者,赤血將軍。此青汞中有丹砂也,非用曾青也。若人得此術,可保重之,若泄之,當减壽,殃子孫。《陰符》云#21:師者言,不同道者祕之,恐招有咎也。夫慕道之人,至誠感神,曉會其義。方知大道難求,世人罕會。蓋是#22愚迷不見其義,雖積覽方書,一無成者。何也?由其不遇至人明師,一一言之,乃措意罔象自為,多有此輩。余曾於嵩山見司馬希夷修大丹,喜乃問訪之曰:火已五月。余再請之,希夷又祕。奈何欲明此道,恐此子虛為累月久見之不成也。希夷又云:大道有三般,內用一人看。遂於鉛汞中制伏雄黃也。果非大藥之妙,只是罔象,尋文自為之爾!又見李尊師子虛於二味中入硫黃,亦言內用一人即看。此二子並非正解,傳處誤#23也,余慜而哀之。二子根性不純熟,迹不及於真,終無得年。且內用一人即看,戊己之鼎。此子不了,虛而為之,徒經皓首,果不遇人,非余之過、皆道不合人。《五金歌》曰:不慮藥不聖,恐藥而不正;不怕藥不神,恐藥而不真。若智者曉會此義,是正真通靈真人也。何愁龍虎大丹不成?可謂日月在手,造化由心,真實不虛之說耳。《龍虎真文》云:虎者真鉛也,龍者真汞也。反鉛為黃牙,反水銀為真汞。真鉛不枯,真汞不飛,即此非世間水銀也,已出一切塵俗耳。《馬自然歌訣》云:汞生#24水銀死,鉛因靈牙是。出世為還丹,迷人不能委。汞與#25水銀別,迷人用之拙。若了此真源,可以凡俗隔。後之學者,固不遇真師傳矣。

  訣曰:用鉛八兩,為陽、為乾、為虎;又#26水銀八兩,為陰、為坤、為龍,此二物能變化無窮#27。鉛亦陰也,本黑,水一也,一陰也,又一爻陽也。水銀木三也,朱砂為火,火數二,火中陰也。故藥自有陰陽,遞相制伏,為於#28至藥。此二靈物是天地陰陽之正象,豈有凡間八石四黃為丹乎?智者詳之#29。此太古一切真仙人云真境真母也。故言乾坤剛柔,配合龍虎,八兩屬乾,八兩屬坤。一兩有四分,一分有六銖,一分應一卦,一兩應四卦,八兩有三十二分,以應三十二卦;坤有八,亦應三十二卦。合六十四卦,道之本也。二八共一斤,以應六十四卦。銖有三百八十四,象一年三百六十日。古仙觀《易》象,合乾坤,應於節候,一年火畢,合用天數,豈更有四黃八石,何以合之乾象乎?口訣云:黃牙一、水銀二、木三、火二、水一、金四、土五,法象天地在此中矣。孤陰亦不可,孤陽亦不可。訣云:白金為君,本黑金精也。西方之位,太陽之精。《金碧經》云:鍊銀於鉛,神物自生,灰池炎鑠,鉛沉銀浮,潔白見寶,可造黃金牙。又隱言名黃輕,又曰黃牙,又名秋石。秋是#30西方之位,石是兌長之名,其性陰,陰中陽也,是長生之至藥。牙是萬物之初也,故號牙,緣因白被火變色黃,故名黃牙。淮南王號秋石,王陽得之名黃牙,太古真人名還丹。至訣言:二物至靈,而堪為大丹。真人曰:金於鉛中九鍊,受水火炁呈,水銀於太陽中受炁呈,此二物各於陰陽中受炁畢。故聖人採之為大藥,相和入土器中,上下水火昇降功畢,千變萬化。物遇相類相從,此龍吟雲起,虎嘯風生,道之交感,非類不可。若以他石藥參雜,意希化寶,舉浩劫而無成。此二物太古真人之法,千金不可傳也,金丹之證矣#31。

  金丹論第三

  夫丹砂,太陰之精,本受太陽之正炁,因火變白,居青帝之首,為汞之名,是木生于火,自含德而至靈。鉛本黑精,化為西方庚辛正位,是以金生水,水生木,二物#32自相匹敵,若非至靈至聖,何以成丹乎?大凡愚人或#33言,豈有餌金丹而長生久視?余常[慜而傷之。自古真人、聖人皆鍊藥致長生,蓋百千萬數,人皆知之,豈有不信乎?皆指秦皇漢武#34。然大丹之靈,不救自形之禍。昔劉玄穆事魏先生,看火一年,忘情有疑,遂不遇而早夭。徐景休懃心積德,不怠昏旭,師授以藥,長生而仙,今在太白山,亦一千餘歲。此二子,疑以不疑,咫尺萬里;得與不得,雲泥有殊。今喻而言之,足可信矣!且陽春既發,令節已行,萬物承春之炁,花落子孕,感炁而實,堪人食之,此炁非目擊自然乎?且五穀而可濟人之命,豈目擊而不見之乎?况至藥靈丹服之,而不變骨為真人矣。自是世人迷忘所計,不信不修,不遇不為,乃虛度百生,沉累多劫,足傷乎!貪榮顯,求色慾,以名利所係,形枯質朽,三官奪命,被陰司誅罰,又何以得長生乎?又狡計多非,損己敗正,奪人物而成自家業,又何遇至人傳受乎?修心靜念,攝心歸道,可遇;若謗毀先德,侵擾無辜,又何以聞之也!夫五穀尚能滋神養炁,是敗腐之物,猶延人益生,豈况神丹而無玄德之功,換凡肌,脫病質,駐顏益命,與子論之,目擊可知耳!不欲廣陳委細,事涉繁詞。其餘妙旨清虛,盡著金簡。徐君、魏先生、淳于公,此三人各通至術,並神仙之流。近謝玄冲、蘇耽二子,亦羽化金丹之客,人皆知之,何言及矣!况名山鄽市,往往有物外之人,混俗之間,自忘姓字,非志道同好,何以知之?請審非言,勿輕泄侮,令子得罪,將謗金丹與聖人,令子沉千劫之困矣!子不聞《參同契》云:金與砂為主,稟和於水銀。即二物自靈矣。又聞#35:不用藥,用五行,即具金木水火土也。又不聞化白馬牙,好丹砂,酉二八,和兩家。又淮南王鍊秋石,黃帝美金華。又:鉛不是凡鉛,真鉛真丹砂,二物相疋敵,伏鍊成一家,巡火近九轉,自然成黃牙。又火化白藥變花紅,流汞秋石自相同,流珠入體虎吞食,不知何處認金公?又:自古燒丹者,難窮鉛汞情,若人知此理,修制自通靈。又:孤陽不獨化,單陰獨不成,本來同二物,自有變身明。又:龍虎相逢遇,何時不自顧?白液共相吞,相吞作夫婦。隨化成黃牙,逐時依后土,若得紫河車,便是神仙顧。又:修丹若得訣,神用便由人,生煞在我手,參詳定為真。修丹不得術,終歲損心神,莫鍊枯鉛汞,拋功似土塵。又:天地日月中,丹藥號金公,金公爾是鉛,本向鉛裏蒙。分明向君說,迷者又匆匆。點汞安鉛裏,金花約略同。此花不是藥,圖自枉拋功。此者神仙術,何曾不大通?熟念《參同契》,仍依古類同。但得真鉛理,修持必見終。又:鉛汞合天地,修作大還丹,丹成牙自見,非此實為難。太古真人說,如今得見懽,方知神不誑,須道將即安。中有五彩靈,變化伏其般,十月脫胎出,令人見可觀。為報榮華子,百年凋與殘,如何空棄世,兀兀道將闌。熟說君猶謗,詞虛理更漫,嗟見南山塵,積年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自古帝王居,至今何足看?又:白液爐中化,黃牙變漸成,憶初相見日,難看水銀形。陽極生陰火,火衰陽炁并,自變紫河車,服食堪長生。又:一個月,白液初凝恰如雪;兩個月,如酥漸漸相凝結;三個月,半含蘂綻垂珠劣;四個月,二物抱持如點血;五個月,飛騰戀母聲嗚咽;六個月,行到子宮陰炁絕,顏色似鵝兒,請君分明別;七個月,垂陰受炁手足厥;八個月,欲成臟腑含凝血;九個月,點點成珠長毛髮;十個月,母子分明欲相別,此時母困子體全,似見顏容上如雪鉛脫胞後,鉛上肉白如雪。更向爐中溫養之,名為食乳肌膚悅,出兒毒炁當依訣藥成,入赤色六、十日出毒,服食。此藥如兒在母胎,精神爽玄分肌骨,勸君學者須精微,莫枉悠悠拋日月。此中玄妙不能說,有次第,莫虧越,但能修得黃牙成,變轉之功不休歇。食長生,換白髮,有白銀,救孤拙,仁者得之修不闕。與道契,宿緣深,傳之得人正在心。非道者,罪將沉,得亦為灾禍害侵。關造化,不容易,取次不得輕傳付。君不聞,古人有祕詞,妄有傳之殃七祖。君須信,不在疑,賢者通明必得之,今日囑君千萬意,歷歷結盟當記之。陽初《復》十一月用下火也,陰起《始》十一月用至四月陽極,至五月一陰生,轉火候也,爐寄中央戊己土,鼎上下,互相#36凑,寶守固之勿令走。消息不失看節候,有龍有虎相奔驟,嬰兄寂寂顏初幼,由母養之母肌瘦,子成母困長相救。陽極《乾》,陰極《坤》,《乾》、《坤》四象《易》之門,六十四卦修中尊,龍虎相嚙自相吞。立生定位此中存,水火為媒掬我魂。陰陽養我明神昏,八#37節運移寒與溫,看看漸變黃牙根,日月相催母感恩。因之結實立真門,千秋萬歲生子孫。審藏祕慎勿須論,此道玄微未可言。時人笑道濁昏渾,寧可深居市與村。莫將妙藥示凡人,見之謗之言語諠。君切記:祕而藏之貯金匱,長生之術付道人,自有天官錄名字。

  大還丹宗旨第四

  夫言還丹者,即神仙服食也。自古之天人留此術,降下人間,傳付於後。自黃帝得之,白日鼎湖昇仙。若古往神仙,不一一具言也。夫論還丹皆至藥而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靈異。有仙#38自然還丹,生太陽背陰向陽之山。丹砂皆生南方,不生北方地。自然還丹,自流汞抱金公而孕也。有丹砂處皆有鉛及銀,四千三百二十年丹成,左雄右雌,上有丹砂,下有曾青,抱持日月陰陽炁四千三百二十四萬三千二百年,成上仙天人還丹。下界神仙,修鍊鉛汞一年成,取十一月一陽生下火,至來年十一月成丹象。上界仙人天人聖人取食者還丹,此自然還丹,是仙人天人聖人取食之。今修者象而成之,大千之數,服之亦長生羽化,與天同功。問曰:何以一年象天生還丹之數?答曰:上界一日一夜,為人間五年。且人間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一月三十日,又一日十二時,一月三百六十時,合一年四千三百二十時,象天生自然還丹。此亦上界真仙流傳人間,有依法度,日月精炁,四時運移得成,服之皆延年上昇。上士修真契理,羽化上昇,中士服之地仙,下士延年,長生不死。服食之間,別有法矣!

  赤松子玄記第五

  赤松子曰:丹砂之精,有白有朱,含火得白,是虎,號朱是火丹,丹中生汞,三者同一體也。白虎金象,西方之艮,含五彩之瑞,包八石之異。鉛是白虎,與汞為匹敵也。二物為之君臣,為天地夫婦,為子母,神也妙之,與三黃同,不與八石類,迥然造化,而修制之為丹也。余昔遇道人傳授,修之合符,已至羽化,敢歌訣之,歌曰:

  神仙妙難測,鉛汞人不識。鉛汞天地精,陰陽天地力。功歸於戊己?能生一切食,萬物用土功,土是母之極。母養一切子,子亦因母殖。三物自通靈,三炁玄元直。功在城垣固,稀在堅柔識,必在於人成?由人所心憶,心靈藥自靈,心迷藥難測。至道至心虛,玄中妙難悉。智者得宗源,他年致雲翼。

  梁朝四公訣

  梁有四公子,界外神仙,周迴八極,至於四周千界之上,上至於天,下入九幽。四人云:聖人有歌曰:

  鉛汞合神功,交歸太玄旨,全在五行中,盡入三才智。神仙留至門,服食令人異。若得真鉛門,神仙自然矣。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六

  #1 即須: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 此可固為深誡: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可為深誡』。

  #3 有: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成』。斃: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禍』。

  #4 自後見者生嫌:此起至『世有之矣』凡五十六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宜審:諸本無。

  #6 包:原本作『色』,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 傳付得人:此起至『更不煩他說』凡一百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8 被:叢刊本、四庫本作『吸』。

  #9 中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中元』。

  #10 三元也: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11 事:此下原衍『乎』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2 咸: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故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信』。

  #14 即知硫黃:此起十九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知:叢刊本、四庫本無。

  #16 非陽:叢刊本、四庫本作『陽不』。

  #17 忽遇:四庫本作『今愚』,叢刊本作『忽愚』,並誤。

  #18 此祕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9 所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0 家:四庫本作『汞』。

  #21 《陰符》云:此起至『世人罕會』凡四十字,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

  #22 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凡』。

  #23 誤:原作『俟』,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4 生:四庫本無。

  #25 與:四庫本無。

  #26 又: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

  #27 窮: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28 於: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9 智者詳之:叢刊本、四庫本無。

  #30 秋是:原本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31 金丹之證矣:叢刊本、四庫本無。

  #32 二物:四庫本作『金木』。

  #33 或:四庫本作『妄』。

  #34 皆指秦皇漢武:此起至『令子沉千劫之困矣』凡四百三十九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5 聞: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云』。

  #36 相: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用』。

  #37 八:原本誤作『入』,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8 有仙: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亦有』。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七

  金丹

  金丹序#1

  《抱朴子》曰:予考覽養生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授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無仙矣!往者喪亂,奔播四出。予周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閱見移流道士數百人矣。或有素聞其名,在雲日之表者,率皆相似。其所知見,深淺有無,不足以相傾也。人各有道書數十卷,亦未能悉解之也,但寫蓄之耳。時有知行炁、斷穀、及服諸草木藥法,所有方書,大略皆同,理亦無異。或有得《道機經》者,以為至祕,乃云是尹喜所撰。予告之曰:此是魏世軍督王圖所撰耳!非古人也。圖了不知大藥,止#2欲以行氣入室求仙,作此《道機》,謂道畢於此,此復是誤人之甚也。予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無一人知之。其誇誕自譽及欺人,云已久壽,及言曾與仙人共遊者,將太半矣?口之與書,微有妙說。或謂頗聞金丹,而今無復有得之者,惟上古已度仙人,乃當曉之。或有得丹方外說,不得其真經。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於此也。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會漢末荒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予從祖仙公,又從元放授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予師鄭君者,則予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於從祖受之,而家貧無資買藥。予親事之,洒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而受之,並具諸口訣,訣之不書。江東先無此書,書出於左元放,元放以授余從祖,從祖以授鄭君,鄭君以授予,故他道士了無知者也。然予受之已二十餘年矣,資無擔石,詎能為之?但長歎耳!有積金盈櫃,聚錢如山者,復不知有如此不死之法。就令聞之,亦萬無一信,如何?夫歃#3玉?則知漿茆之薄味,睹崑崙則覺丘垤之至卑。既覽金丹之道,則使人不復視小小方書。然大藥難卒得辨,當須且將御小者以自支持耳。然服他藥萬斛,為能有小益,而終不能使人遂長生也。故老子之訣言云:子不得還丹金液,徒#4自苦耳。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終天不朽。服此二藥,鍊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有如精#5之養火而不減,銅青涂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扞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治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傳矣。世間多不信至道者,悠悠皆是。然萬一時偶好事者,而復不值此法,不值明師,無由聞天下之有斯事也。

  予今略鈔金丹之都較,以示後之同志好之者,後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精修之#6不可守淺近之方,而為#7之足以度世也。遂不遇之者,直#8當息意於無窮之冀耳。想見其說,必自知出演潦而浮滄海,背螢燭而向日月,聞雷電而覺布鼓之陋,見巨鯨而知寸介之細也。如其嘍嘍,無所先入,欲以弊藥必規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欲追迅風,棹藍舟而欲濟大川乎?又諸小餌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深淺,致力勢不同,雖有優劣,轉不相及,猶一酸之酒,不可以方九醞之醇耳。然小丹之一#9者也,猶自遠勝其草木之上者。凡草物燒之即腐,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藥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神仙獨見此理,其去俗人,一何#10緬邈之無限乎!世人少所識,多所怪,或不知水銀出於丹砂,告之終不肯信,云丹砂本赤物,從何得成此白物?又云丹砂是石耳,今燒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得獨爾?此近易之事,猶不可喻,其聞仙道大而笑之,不亦宜乎!上古真人愍將來之可教者,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脫死亡之禍,可謂至言矣!然而俗人終不肯信,謂為虛文。若是虛文者,安得九轉九變,日數所成,皆如方耶?真人所以知此者,誠不可以膚近思求也。

  予少好方術,負步諸門#11,不憚艱險,每有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安知來者而不如今!是以著此以示識者。豈苟尚奇怪,而崇飾空言,欲令書行於世,信結流俗哉?盛陽不能榮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書為曉者傳,書為識者貴。農夫得彤弓以驅鳥,南夷得衮衣以負薪,夫不知貴,焉可強哉#12?世人飽食終日,未必能勤儒墨之業,治進德之務,但共遨遊逍遙,以盡年月。其所營也,非榮則利。或飛蒼走黃於中原,或留連杯觴以羹沸,或荒沉絲竹,或耽淪綺紈,或控弦以疲筋骨,或博奕以棄功夫。聞至道之言而如醉,睹論道之事而晝睡。有身不惜?動之死地,不肯求問養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而有道者自寶祕其所知,無求於人,亦安肯強行語之乎?世人之常言,咸以長生若可得者,古之聖人富貴,以當得之,而鮮得者,是無此道也,而不知古之富貴者,亦如今之富貴者耳。俱不信不求之,而皆以目前之所見者為急,亦安能得之耶?假令不得决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於試之,小效#13但使得三二百歲,不猶愈於凡人之少夭乎?天下之事萬端,而道術尤難明於他事者也。何可以中才之心,而斷世間必無長生之道哉?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為無#14,則世人智者又何太多乎?今若有識道意而猶修求之者,詎必便是至愚,而皆不及世人耶?又或慮於求長生,儻其不得,恐人笑之,以為暗惑。若所忌斷#15萬有一失。而天下果自有此不死-之道者,亦當不復為得之者所笑乎?日月有所不能周照,人心亦安足孤信哉!

  黃帝九鼎神丹序

  按《黃帝九鼎神丹經》曰:黃帝服之,遂以昇仙。又云:雖呼吸導引,及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服神丹令人壽無極已,與天地相畢,乘雲駕龍,上下太清。黃帝以傳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賢,苟非其人,雖積金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受之者,以金人金魚投於東流水中以為約,歃血為盟,無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見此道也。合丹當於名山之中,無人之地,結伴不得過三人,先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清潔,勿近污穢,又不得與俗人往來,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謗毀神藥,藥即不成。成者舉家皆仙,不但一身耳。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藥。埋#16之即爛,燒之即焦,不能自生,況人乎#17?

  九丹者,長生之要,非凡人所當見聞也。兆之蠢蠢,惟知貪富貴而已,豈有非行尸者乎?合時又當祭醮,自有圖法一卷。

  九轉丹名

  第一丹名丹華,當先作玄武#18,用雄黃、雌黃、礬汞、戎鹽、鹵鹽、礜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數十斤,以為六一泥,固濟火之,三十六日成之,服七日仙。又以玄黃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須臾成黃金。又以二百四十銖合水銀百斤火之,亦成黃金。金成者,藥成也,金不成者,藥不成也。更封藥而火之,日數如前,無不成也。

  第二丹名神符,服之#19百日仙也。行度水火,以此丹塗足下,可步行水上。服之,三尸九蟲,皆消壞,其身中百病皆愈。

  第三丹名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與六畜吞之,亦不死。又能辟五兵。服二百日,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來侍見如形#20。

  第四丹名還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朱鳥鳳凰,翔覆其上,玉女至傍。以一刀圭合水銀一斤火之,立成黃金。以此丹塗錢物用之,即日皆還。以此丹書凡人目上,百鬼走避。

  第五丹名餌丹,服之三十日仙也。鬼神來侍,玉女至前。

  第六丹名鍊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21,即成黃金。

  第七丹名柔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缺盆汗#22和之,服九十日仙也,九十老翁,亦能有子。與金公合火之,即成黃金。

  第八丹名伏丹,服之百日仙也。以此丹如核許帶行,百鬼避之,以丹書門戶上,萬邪眾精不敢前,又辟盜賊虎狼。

  第九丹名寒丹,服一刀圭,即日仙也。玉女來侍,飛行輕舉,不用羽翼。

  凡此九丹,但此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凡餌九丹,欲昇天則昇,欲且止人間亦任意,皆能出入無間,不可得而害矣。

  太清神丹法

  抱朴子曰: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即老子之師也。《太清觀天經》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教授,其下三篇世無足傳,當沉之三泉之下。三篇者,是正丹經,上中下凡三卷也。元君者,大神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風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隸焉。猶自言本亦學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况凡夫乎?其經曰:上士得道,昇為天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愚民不信,謂為虛言。從朝至暮,但作求死之事,了不求生,而天豈能強生之乎?凡人惟知美食、好衣、聲色。富貴而能#23恣心盡欲,盡命奄歿之徒#24,慎無以神丹告之,令其笑道慢#25真益罪也。傳丹經不得其人,即不告。若有篤信者,可將合成藥以分之,莫輕以其#26傳之也。知此道者,或王侯#27。為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以作黃金。金成,取百斤先設大祭。祭自有別法一卷,不與九鼎祭同也。祭當別稱名銜,各檢署具用金斤數。

  禮天二十斤,日月五斤,北斗八斤,太一八斤,井五斤,竈五斤,河伯十二斤,社五斤,門戶閤鬼清君各五斤,

  凡八十八斤。餘一十二斤,以好韋囊盛之,良日於都市中市盛之處,嘿聲放棄之,徑去,無復顧。凡用百斤外,乃得自恣用之耳。不先以金禮神,必致殃咎。

  又曰:長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在#28導引與屈伸也。昇仙之要在神丹。知之不易,為之難#29也。子能作之,可長存也。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30,多才思,善著詩及丹經讚并序,述初學道隨本師末#31。列已知識之得仙者四十餘人,甚分明。他作此太清小法#32,難於合《九鼎經》,是白日昇天之上法也。當合之日,先生華池,赤盥艮雪#33玄白飛符三五神水,乃可起火耳。

  九轉丹遲速效驗

  一轉之丹,服之三年仙。

  二轉之丹,服之二年仙。

  三轉之丹,服之一年仙。

  四轉之丹,服之半年仙。

  五轉之丹,服之百日仙。

  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仙。

  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仙。

  八轉之丹,服之十日仙。

  九轉之丹,服之三日仙。

  若取九轉之丹,內神鼎中,夏日之後暴之昇熱#34,內朱兒一斤於蓋下,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須臾,翕然俱起煌輝,神光五色,即化為還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又以丹封泥之,塗於土釜中,糠火燒,先文後武,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未足,故服之用日多,乃#35得仙遲也。其轉數多,則藥力成#36,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

  九光丹法

  九光丹與九轉丹法,大都相似耳。作之法:當以諸藥合火之,以轉五石。五石者,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也。一石輒五轉,而各成五色#37,五色為二十五色,色各有一兩,而異器盛之。欲起死人,未滿三日者,取青丹一刀圭,發其口,內之,死人立生也。欲致行厨,取黑丹和水,以塗左手,其所求如口所道皆至,可召天下萬物也。欲隱形及先知#38未然方來之事,及住年不老,服黃丹一刀圭,即便長生,坐見萬里之外,吉凶所知#39,皆如在目前也。人生宿命,盛衰壽夭,貴賤貧富皆知之也。其法俱在《太清經》卷中。

  五靈丹法

  《五靈丹》一卷,凡有五法也。丹砂、雄黃、雌黃、硫黃、曾青、礬石、石、戎鹽、太一餘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之,合之三十六日成。又用《五帝符》,以五色書之,亦令人不死,但不及太清及九鼎丹耳。

  岷山丹法

  《岷山丹法》,道士張蓋□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其法鼓黃銅#40以作方諸,以承取月水,以水銀覆之,致日精火其中,長服之不死。又取此丹置雄黃銅燧中,覆以汞暴之。二十日,發而治之,以井花水服如小豆大,百日,盲者能視,百病即愈,髮白還黑,齒墮更生。

  五成丹法

  《五成丹》亦有九首,似九鼎而不及也。其要取雄黃,燒取其中銅,鑄以為器,覆之三歲#41,淳苦酒上,比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長數分,或有五色琅玕,取治而服之,亦令人長生。又可以和菟#42掘取剋其血,以和此丹,服之即變化在意也。又以朱草和一刀圭,服之,能乘虛而行之。朱草葉如菰,生不群,長不雜,枝幹皆赤,莖如珊瑚,多生名山岩石之下,刻之汁如血,以玉及八石金銀投其中,立便可丸如泥,久則成水。以金投之,化為金漿,以玉投之,即為玉體。服之皆長生。

  金液法威喜巨勝法附

  《抱朴子》曰:金液,太一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黃金一斤,並用玄明龍膏、太一旬守中石#43、冰石、紫遊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即成水。其經云:金液入口,則身皆金色。老子受之於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百年一出,藏之石室。合之,齋戒百日,不得與俗人往來,於名山之側,東流之水上,別立精室#44,百日成,服一兩便仙。若未欲去世,且作地仙者。但齋戒百日。若欲昇天,皆先斷穀一年,乃服之。若半兩,則長生不死矣。萬害百毒,不能傷之,可畜妻子,居官秩,在意所欲,無所禁也。若後#45昇天者,乃齋戒服一兩,便飛仙矣。

  《威喜巨勝法》:

  取金液及水銀,左味#46合煮之,三十日出,以黃玉甌#47盛,以六一泥封,置猛火炊之,卒時#48皆化為丹,服如小豆大便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銀一斤即成銀#49。又取此丹#50一斤置火上扇之,化為赤金而流,名曰丹,以塗刀劍,辟兵萬里。以此丹金為盤椀飲食,俱令人長生。以承日月,下得神汋,如方諸之得水也,飲之者不死也。以金汋和黃土,內六一泥甌中,猛火炊之,盡成#51黃金。復以火灼之,皆化為丹,服之如小豆大,可以入名山大川為地仙。受《金液經》,投金人八兩於東流水中,歃血為誓,乃告之。

  口訣曰:不知本法,盜其方而合之,終不成也。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藥與之,不可輕傳其書,必兩受其殃,天神鑒人甚近,不可不知耳。

  《抱朴子》曰:九丹成為仙藥之上,然合作之,所用雜藥甚多。若四方清通,市之可具;若九域分隔,則其物不可得也。又當起火,晝夜數十日,伺候火力,不可令失其適,勤苦致難,故不及合金液之易也。合金液,惟金為難得耳。古秤一斤於今秤二斤,率不過直三十許萬,其使用雜藥差易具。又不起火,但以置華池中,日數足便成耳。都合不#52用四十萬,而得一劑,可足八仙人也。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七

  #1 金丹序:此章叢刊本、四庫本無。

  #2 止:今本《抱朴子》作『正』。

  #3 歡:品嘗,今本《 抱朴子》 作『飲』。

  #4 徒:今本《抱朴子》作『虛』。

  #5 精:今本《抱朴子》作『脂』。

  #6 後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精修之:今本《抱朴子》作『其勤求之,求之』。

  #7 為:今本《抱朴子》作『謂』。

  #8 直:只。

  #9 一:今本《抱朴子》作『下』。

  #10 一何:今本《 抱朴子》 作『亦何』。

  #11 負步諸門:今本《抱朴子》作『負步請問』。

  #12 夫不知貴,焉可強哉:今本《抱朴子》作『夫不知者,何可強哉』。

  #13 小效:今本《抱朴子》作『試之小效』。

  #14 便為無:今本《抱朴子》作『便謂為無』。

  #15 若所忌斷:今本《抱朴子》作『若心所斷』。

  #16 埋:此下今本《抱朴子》重有『草木之藥』四字。

  #17 况人乎:今本《抱朴子》作『何能生人乎』。

  #18 玄武:按今本《抱朴子》及下文例,當作『玄黃』。

  #19 服之:此下今本《抱朴子》有『三九圭』三字。

  #20 皆來侍見如形:今本《抱朴子》作『皆來侍之,見如人形』。

  #21 火:此下今本《抱朴子》有『之』字。

  #22 缺盆汗:按今本《抱朴子》當作『缺盆汁』。

  #23 而能:今本《抱朴子》作『而已』,屬上讀。

  #24 盡命奄歿之徒:今本《抱朴子》作『奄忽終歿之徒』。

  #25 慢:四庫本作『侮』,今本《抱朴子》作『謗』。

  #26 輕以其: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輕易』。《抱朴子》『其』下有『方』字。

  #27 或王侯:今本《抱朴子》作『何用王侯』。

  #28 在:此上今本《抱朴子》有『不』字。

  #29 難:此上叢刊本、四庫本有『甚』字,《抱朴子》有『實』字。

  #30 其人本儒生:此起至『甚分明』凡四十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31 末:此上今本《抱朴子》有『本』字。

  #32 他作此太清小法: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其法』。今本《抱朴子》『他』作『也』,屬上讀,此下為『作此太清丹,小為難合於九鼎』。

  #33 艮雪:《抱朴子》作『艮雲』。

  #34 夏日之後暴之昇熱:今本《抱朴子》作『夏至之後,爆之鼎熱』。昇(昇)當為『鼎』之誤。

  #35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而』。

  #36 成:《抱朴子》作『盛』。

  #37 五色:按今本《抱朴子》當為『五石』。

  #38 先知:原作『先然』,據四庫本及《抱朴子》改。

  #39 吉凶所知:今本《抱朴子》作『吉凶皆知』。

  #40 鼓黃銅:今本《抱朴子》作『鼓冶黃銅』。

  #41 三歲:四庫本作『逾歲』。

  #42 又可以和菟:今本《抱朴子》作『又可以和菟絲』。

  #43 太一旬守中石:今本《抱朴子》作『太一旬首中石』。

  #44 精室:今本《抱朴子》作『精舍』。

  #45 後:今本《抱朴子》作『復』。

  #46 左味:今本《抱朴子》作『一味』。

  #47 黃玉甌:按《抱朴子》當為『黃土甌』。

  #48 卒時:今本《抱朴子》作『六十時』。

  #49 即成銀:原本無,據《抱朴子》補。

  #50 丹:此下按今本《抱朴子》及下文例當有『金』字。

  #51 成:今本《抱朴子》作『誠』。

  #52 不:按今本《抱朴子》當作『可』。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八

  金丹

  太上八景四蕊紫漿五珠降生神丹方一首一名《三華飛綱丹》并叙

  太上真人所以廣眄眾天,豁落紫空,晏觀七覺,朝遊萬方,寔由四液之飛津,五珠之丹皇矣。遂乘三英以八眄,御飛綱以保真,分神易景,逍遙上清者也。兆觀琅玕之華,則降生之丹立焉。既獲九真之高章,而九陰之戶啟矣。長年在於玄覽,得道存乎精微。所宜注神真氣,棲心冥幾#1。澄五神於紫房,鏡混合於太微。月華合於結璘,日暉洞於鬱儀。靈變朗於九晨,把凝液以虛飛。玉經唱於朗景,煥龍華於扶希。眇眇奔乎冥漢#2,天地欻以推移。立變易於圓塗,電散疾於震雷。居洪淵而不溺,踐兵刃而不危。將塞也,則萬戶鍵#3閉,欲通也,則積滯俱蕩。沉飛無方,隨意所宜,大哉!靈化之丹,與帝一九陰齊其光暉。服盡一劑後,三光而不衰,藥名口訣:

  第一絳陵朱兒七兩口訣是丹砂,巴越者是也。

  第二丹山日魂四斤口訣是雄黃,取明者。

  第三玄臺月華三斤口訣是雌黃也。

  第四青要玉女五斤口訣是空青也。

  第五靈華沉腴三斤口訣是薰陸香。

  第六北帝玄珠一斤口訣是消石。

  第七紫陵文侯五兩口訣是紫石英,精#4好者。

  第八東桑童子七兩口訣是青木香。

  第九白素飛龍八兩口訣是白石英。

  第十明玉神珠七兩口訣是真瑰拾芥者。

  第十一五精金羊五兩口訣是陽起石。

  第十二雨華飛英五兩口訣是雲母,光明者。

  第十三流丹白膏九兩口訣是粉霜。

  第十四亭炅獨生六兩口訣是雞舌香,味辛者。

  第十五碧陵文侯五兩口訣是石黛。

  第十六倒行神骨五兩口訣是戎鹽。

  第十七白虎脫齒四兩口訣是金牙石。

  第十八九靈黃童三兩口訣是石硫黃。

  第十九陸虛遺生五兩口訣是龍骨,舐之著舌者佳。

  第二十威文中王六兩口訣是虎頭腦陰骨,擣用。

  第二十一沉明合景四兩口訣是蚌中珠子,已穿者亦可用,但令新者。

  第二十二章陽羽玄四兩口訣是白附子。

  第二十三綠伏石母五兩口訣是磁石,取懸針者可用。

  第二十四中山盈脂七兩口訣是太一餘粮,取中央黃也。

  在二十四味合二十四神之炁,和九晨九陰之精,凝液結日月之明景也。以次別擣,從丹砂始,令各四千杵。藥皆用精上鮮明者,擣藥人當得溫慎無多口舌者。當先齋戒三十日,訖,擣藥別處盛室,潔其衣服,沐浴。合藥可三四人,同心齊意,隱靜而處。禁忌之法,亦如齋禁例,擣藥都畢,以藥安著釜中。安藥次第之法,先內丹砂,次內雄黃,次內雌黃,次內空青,末後乃內太一餘粮,太一餘粮在眾藥之上也。二十四種都畢,皆當循次令竟釜中,以小柳篦子按令相薄。又以水銀五斤灌諸藥之上,都畢,又徐徐安上土釜,以黃丹泥泥其平際,以牡蠣泥泥其外際一寸,陰乾十日取,□拆。又上泥之,畢,又通以牡蠣泥泥其外面,上下四邊,厚六分。又應先作六一泥土釜內外#5。

  作泥法:東海左顧牡蠣、戎鹽、黃丹、滑石、赤石脂、蚓螻黃土,凡六物,皆令分等擣治,下細絹篩,和以百日苦酒極酸釅者,和畢,更擣二萬杵,六一之泥成。以泥雨土釜內外,漸漸薄泥,日曝令乾□,使經時,稍上泥,都畢,令釜內外各厚一寸半,如此泥釜了,作六一泥隱量取足用。凡作泥之法,皆以苦酒和泥。無戎鹽者,河東大鹽可用。又以東海細鹽二斤內一斛苦酒中,攪之去滓,以和六一泥,計此為準。

  作竈屋,長四丈,南向,屋東頭為戶,屋南向為紗窗,屋中央作竈。竈令四方,四面開口,以大鐵??#6施四腳,以著竈之中央。上下相遠,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安隱#7之。所盛藥土釜好安著??上,以好糠火於下燒之,令去釜一尺許,調適視火。勿令暴猛,足十八日訖。更令火去釜卞一寸,復五日日足;更令火齊底二十七日,日足;更令半下釜之腹,三十日日足;更令火末下釜之上二寸,二十四日,日足;都畢,藥成也。可復寒之七日,而徐發視,八景四蘂之華皆懸著上釜,以三歲白雄雞羽掃之,盛以金銀密器,其華當作景雲之色,五十八種之氣,流霞玄映,紫光鬱曜,不可名字,名曰八景四蘂五珠降生神丹。以二月、八月朔平旦,向太歲王方再拜,以東流水服一兩,即頭有九晨之光,面#8有玉華,飛映寶曜,洞觀天下。閉氣則立致三素之雲輿,唾地則化為日月之光,左嘯則神仙啟首,右嘯則八景合真。於是騰空上造,以詣紫虛,出入玉清,寢宴神房。若藥華未盡起者,可更合泥固濟,如前法使密,更燒釜腹,頓六十日,萬無不成。復寒之七日,開發如初。

  右以已鍊麻腴一斛,取四蘂華三兩,合投之,以炭火於銅器下微煎之,三日藥成,名日四蘂紫漿。日服一合,壽同天地,分形為萬,乘虛而行,所欲隨意。又以四蘂紫華#9塗掌及手爪甲,以鏡細視之,則見萬里之外物,欲覿之事,則隨心所視而現之,亦照見方來之倣像,生死盛衰之至運也。此丹或名八景丹,或名四蘂紫華,或名太微紫玉腴,或名五珠華丹#10,或名降生晨華,或名三華上丹,或名太上飛綱,或名九晨上丹,凡八名也。

  鍊麻腴法

  鍊麻腴之法,用清水五斛,麻腴一斛,葱薤白各二斤,合水腴葱薤四物,合煎取一斛止。作紫蘂腴,當以寂靜處發火,以木蓋蓋銅器上,勿令腴煙散出。鍊腴亦可單服,以致延年。凡糠火火八景神丹,日數既足,勿發,復更火之,如初,日時進火之日法,如先。都畢,寒之七日,乃發。藥煙變成明月珠五枚,仰綴著上蓋,皆裏以絳幙。送以清水,則絳雲見覆,飛登上清。佩此五珠,則以映天下,與日月景同,名此丹五珠絳生。以行上清者,用一倍火之。五珠既成,勿發,復更火之,日如前。火畢,又寒之二十二日,乃開,明月五珠,又變成三華飛剛之龍。發釜之後,便恍惚長大,神光釆華,吐氣興雲,所謂隱龍者也。既#11乘之而行,以#12造九晨之宮,故《高上經》曰:子乘隱龍,與天無窮。夫火之倍者,計先火一日,後火則應二日,又後火則應四日,又後火則應八日,又後火則應十六日,每事效此為數。

  取作虎腦之法,用馬銜芎藭一斤,細擣為屑,以虎腦六兩和此屑為餅而陰乾。既乾,更擣,而秤取六兩,餘者投之於東流水中。陰乾虎腦,三年內亦可用也,不必新干而必佳也。乾時以絹囊盛之,勿以塵附。用薰陸香而膠者,先多塵濁,當以湯水洗鍊去垢,取令光明而無滓者可用#13。

  取錫十斤,於鐵鑊熬之半日,投四蘂紫華一銖合攪,須臾、成萎蕤金,紫金屈伸在人,而用之,謂初成之時耳。投二銖成紫蘂玉,投三銖成玄梨綠景玉。

  取八景丹滓擣三萬杵,日服一丸如小豆大,身生玉光,壽同九晨,體香聞三十里。燒一丸如小豆大,辟百疾、惡氣、諸鬼不祥,而香芳十日不絕。取一丸如黍米,含之而唾,則變化隨意任心,藏形蔽影,從橫天下,欲止,即吞此丸乃息。已死未三日,服一丸如大豆,立活,當發口扣齒,送以水,又以一丸鎮心,則魂魄自還,而四體溫軟也。

  取鉛十斤於鐵器中煎熬,投此二丸如雞子黃,合攪,須臾成金。投三丸即成紫金。帶一丸則山海之神來朝。以一丸涂門戶,則一家無病,辟鬼精。日服一丸,百日則色如處子,三年而面反嬰童也。以一丸如小豆大投水中,龍魚浮出,而水沸。以一丸如大豆大投火中,而光停一日許。

  上清高聖中黃老君洞真金玄九陰九陽真《玉經》#14、《太上鬱儀》、《結璘章》、《八景神丹文》,皆刻於東華仙臺,不宣於世上,自非宿有仙名者,不聞見也。傳授之法,皆對齋思神,審可付與立盟為誓,約無宣泄。其授《帝君九陰訣》,盟用青絲一結,以為盟誓。其受《太上鬱儀文》,盟用絳紋二十四尺,此日暉之誓也。其受《太上結磷章》,盟用碧紋二十四尺,此月華之誓也。其受《八景丹經》,盟金鐶三雙,此無常童子圓變之誓也。今用四盟,引九晨以為約,指日月以為信,必無宣泄,心齊天地也。若不崇信誓,身為下鬼,七世父母受拷水火,摙蒙山之石,投積夜之河。案:經師之授盟物也,當施散於寒窮,救貧病之急厄,拯山川之餓夫,營神靈之公用矣;若私割以自贍,貪婪以為利者,則經師之七祖長受拷於地獄,身入風火,其痛也哉!又弟子經師私心相愛,所以見根本也。道德既厚,則人鬼無間;根本既親,則魂魄自寧。若崇始慢終,不常其德者,何年命之能長?何神仙之可要乎?得其領會者,始可與言尋道之本末矣!

  九還金丹二章

  第一章六篇

  上證品含元章敘

  夫還丹本九陽之精,降受二十四真,真水真火,內外包含,含化五神,五神運氣,積而為砂,積砂成丹,察積氣極,乃號紫華紅英大還之丹。大還丹皆因師師相承,傳之口訣,靈文藏於洞府,金簡祕在仙都。先人恐道絕源,演#15出隱文謎言,留傳於世。遂使後來明俊,博採尋幽,曠日劬勞,終無所悟,漸潰沉溺,倏忽形腐神消,尸魄化為魔魅,深可悲哉!然大道所運,稟之專精,變通之功,必歸於鍊汞。鍊汞要妙,備於二章。二章之中,分為九品:上三品,則抽砂出汞,鍊汞投金、修金合藥,合於七篇;中三品,陳五石之金、四黃伏制、陽金變通;下三品和合大丹、爐鼎火候、成丹證真之訣,俱列於九品二章之中也。

  抽砂出汞品第一

  《大洞鎮真寶經》皆隱祕真鉛真汞。真汞者,則上品光明砂抽出汞,轉更合內水火之法,然名為真。而光明砂一斤,其中含汞十四兩。

  抽出汞訣:先取筋竹為筒,節密處全留三節,開孔如彈丸許,中節開小孔子如筋頭許,而容汞溜下處。先鋪厚臘紙兩重致中節之上,次取丹砂細研,入於筒中,以麻緊縛其筒,蒸之一日。然後以黃泥包裹之,可厚三寸,埋入土中,令筒與地面平。筒四面緊築,莫令漏泄其氣。便積薪燒其上一復時,令火透其筒上節,汞即流出於下節之中,毫分不折。忽#16火小,汞出未盡,尚重而猶黑紫,依此更燒之,令其汞合大數,足如紅馬牙。紫靈砂抽汞,一同此訣。餘別訣飛抽者,損折積多,而筒抽訣最妙,然#17具列於章上品也。

  鍊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凡同類丹砂雖抽出汞,未可則添於合金化砂,砂終不出。七篇猶未周備。且投金化砂,祕於《鍊汞訣》,其汞則重受內水火氣,遇本金相投,合化而便生砂。

  《鍊汞訣》:取汞一斤、石硫黃三兩,先擣研為粉,致於瓷缽中,下著微,火,續續下汞,急手研之,令為青砂後,便將入於瓷瓶子,可受一升。以黃土泥緊#18泥其瓶外,厚可二分,以蓋合之,緊密固濟,致之爐中。用炭火一斤,於瓶子四面#19,養之三日,瓶子四面長須有一斤炭。三日後,更以文武火燒之,可用炭十斤,分為兩分,每一分上炭五斤,燒其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塗之,莫令焰出,炭盡為度。寒三日,開之,其汞則#20化成紫砂,分毫無失。其紫砂用黑鉛一斤,於鼎中熔成汁,次取紫砂研細,投入鉛中,歇去火,急手炒,令和為砂,便就鼎中細研,鹽覆蓋,可厚二分,緊按令實,固濟,武火飛之半日,靈汞即出,毫分#21無失,然依七篇,反數投化合金生砂。如第二反其《化寶砂篇》中用汞,則兩度#22用石硫黃燒令成砂,兩度入黑鉛卻抽歸汞,添金化砂;第三反英砂用汞,則三度燒令抽入;第四反出妙砂中用汞,汞則四度抽燒;第五反化靈砂用汞,還五度抽鍊;第六反出神砂用汞,汞亦須六度燒抽;如第七反化出玄真絳霞砂用汞,汞一依前七著石硫黃燒成紫砂,七度用黑鉛抽歸靈汞。每度燒皆用石硫黃三兩,卻抽歸汞則用黑鉛一斤,轉轉燒抽,火候依前一訣。其汞燒抽變鍊,則含其內水火之精氣,亦合七篇之大數,自然水火金三光,稟氣相合,會精而化靈證真也。

  修金合藥品第三

  且陽元之魂,遇陰氣所感,伏形成#23魄,謂之兌金。兌金則成見陰質更而含陽精#24,漸令去其滯氣。靈汞投化,轉轉增光,反濁歸清,然後正陽之體。其修金用藥,窮真合無#25,令其靈通於七篇也。

  石鹽本稟坤坎之精,陰極之氣,結其成質#26,方而稜如片石,光白似顆盥之類,味微淡於顆鹽,功則能伏制陽精,銷化火石之毒,力與石硫黃敵,體變鍊,功性能發明金精,去麤滯飛昇。七篇之中,假之為使。

  馬牙消亦是陰極之精,形若凝石#27,生於蜀川,其功亦能制伏陽精,消化火石之氣。獨用伏制,則力稍微,合於石鹽,陰毒則甚矣。

  北庭砂所稟陰石之氣,性含陽毒之精,功能消敗五石之金,各遣證於本性。能成能敗,力頗並於硫黃,去穢益陽,其功甚著。本質亦作顆,生而淺紅色,光明通透為上。七篇中用之為使,使引其陽金之精,破敗陰魄。若合於大明砂、赤鹽、硫黃用之,其變鍊功則高於造化。

  麒麟碣出於西胡,稟之於熒惑之氣,生於陽石之陰,結而成質,色如紫鉚#28,形若爛石,其功亦能添益陽精,消陰滯氣,拘添其鍊,亦有大功。真者於火中燒之,赤汁湧流,火不易本色者,是其色真也。

  石膽所#29出於嵩嶽蒲州,稟之靈石異氣,形如琵琶,本性流通,精感八石,液化五金,陽#30遇之清歸中宮。若欲識真,塗之銅鐵,以火燒之,色似紅金。伏制變鍊,頗最有功。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其水中,水色清碧,數日不異者,是真也。

  持明砂#31者,雖稟陽精,從陽所養#32,體如琥珀,質似桃膠。其性和,而能銷漉陽金,革陰滯質。若合硫黃、赤鹽,變鍊其陽精,轉轉增光。七篇之中,用御正陽之炁,復歸真元,其功甚#33矣!

  夫赤盥戎盥是也。所出,西戎之上,味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其方水土氣本而黃赤,其鹽亦#34隨氣而生,號言赤鹽,味微淡於石鹽,力則能鍊伏陽精,增明吐輝。若合硫黃用,功能反魂成魄,鍊魄增光,制伏四黃,定質還歸戊己。欲辯其#35元,於火中燒,汁流紅赤,凝定轉益其色,則本元是#36。

  石硫黃本出波斯南明之境,稟純陽火之精,精氣結而成質#37。質性通流,含其猛毒,藥品之中,號為將軍,功能破邪歸正,反濁還清,挺立陽精,消陰化魂#38,元真運轉,偏假其功,鉚金遇之,精消魄敗。色微稍青,光者力大,凝黃色者力次,赤黃色者力小。合和大丹,伏鍊消化,須其力大者。用之,察元氣,辨其高下#39。然合七篇,化金生砂,砂漸澄清明#40,威乃證於九丹也。

  中三品陳五石之金品第四

  夫五石之金,各皆稟五神之陰精,合於山澤異氣,結而為魄。

  鐵所稟南方丁陰之精,結而成形,鐵形堅,服之傷肺。

  銅所稟東方乙陰之精炁,結而成魄。銅性戾#41,服之傷腎。

  銀所稟西方辛陰之精,神炁而為之質#42。銀性戾,服之傷肝。

  鉛錫俱稟北方壬癸之氣,錫受壬精,鉛稟癸氣。陰終於癸,故鉛所稟於陰極之精也。鉛錫性濡滯而多陰毒,服之傷心胃。

  金所稟於中宮陰己之魄,性本而剛#43,服之傷腸損肌。

  右金之五性,例多陰毒,久服之,即傷肌敗骨,促壽損命。凡世之士,本求長生,不明五金之性,擅意將其鉚石之金,轉轉修鍊。且其鉚石之金,皆受五神陰濁之氣,結而成質。質體沉重,雖遇四黃,能變易其體,陰毒之性,終不輕飛,縱令鍊化為丹,服之亦乃#44傷於五臟,乃其本性也#45。至理殊乖,欲服求仙,與道彌遠。

  四黃制伏品第五

  四黃者,雄、雌、砒、硫,其質皆屬於中宮戊土之位,性各含陽火之毒,能敗五臟之金#46。若別制伏,去其火毒,則能成易變轉五金之質。若能制伏,拒火色而不易本元,有汗#47流通,即其功能變銅銀而化成黃金之質。若伏火色變白,如輕粉,泮液流利者,化五金盡成白銀。而四黃功力,各稟本氣,變化其五金。雄黃功能變鐵,雌黃功能變錫,砒黃功能變銅,硫黃功能變銀化汞。且四黃功能反鐵為銅,反銅為銀,反銀為金,轉轉變化。其硫黃功力最高,能添陽益精,反濁歸清,此乃是七十二石之將也。其四黃遇於赤鹽、大朋砂、石膽,財伏質歸本,不易其色;若遇石鹽、馬牙消、石膽,亦伏於火,則變質反而為白色如輕粉。是以《大洞寶經鄭君唔真內傳》論其七十二石制伏訣,皆須含元胞胎,以黃土等分,和鉛粉及石腦作鼎伏之,緣土與四黃類。鉛又能消火之毒,石腦伏石毒。其《修真傳》中諸石變通之訣,文理稍煩,不能具載,且#48略陳四黃五金伏制之弘規,乃#49列之於品第耳。

  陽金變通品第六

  陽金者,所稟陽之精,五神吐符會氣,託形為丹砂。丹砂而外包八石,內含金精,金精先稟氣於甲,受形為丙,出胎見壬,結魄成庚,增光歸戊,陰陽昇降,各歸其類#50。且如鉚石五金俱受五神陰之氣,炁結亦分為五類之形,形質頑狠,至性沉滯。汞則稟五神陽之靈精,會符合為一體,故能輕飛玄化,感遇萬靈。汞本託胎於丹砂,位居南方,易胎乃為壬水。水則見形於北方,降魄成庚。庚則西方白金,鍊形來甲之東方青金,精增於戊。戍則中宮黃金也。化質歸離,功成於九。以陽金遷變,動用化機,運質易胎,合其五方之體。然後受天地,革陰陽,超於三元,脫質歸真,號之還丹。

  第二章三篇

  下三品丹砂敘

  夫合大丹,先須積陽之精,反#51紫金運動、變遷化五神,消形去質,輕化通流,假之真水,然火功,推演志精#52,九九數終。真水內火,黑鉛、石硫黃是也。鉛屬北方壬癸水,硫黃性稟南方丙丁火。真鉛者,含其元氣,從鉚石燒出,未經桮抽#53鍊之者,為其真鉛也。

  合和品第七

  取其真鉛一斤,反#54玄真絳霞砂中紫金十五兩,二物各別於其鍋內消為汁,乃均合一處,去火,急手炒,令為細沙,入硫黃五兩,三物於鉢中熟研之一日,然後遷於鼎中,運火燒之六轉,每轉添陽。鑪鼎火候,列在於《火候品》中。然大丹先受于天,運之於人,養育運鍊,累積正陽,內含水火,外含三光,五神混蒸,或#55乃輕揚。化赫成丹,還歸南方。清澄優遊,坐紫微堂。此亦猶內外火運轉感化#56,而成大還丹也。

  鑪鼎火候品第八

  夫大丹鑪鼎,亦須合其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之。其鼎須是七反中金二十四兩,應二十四氣。內將十六兩鑄為圓鼎,可受九合,八兩為蓋。十六兩為鼎者,合一斤之數,受九合,則#57應三元陽極之體,蓋八兩則應八節。鼎并蓋則為二十四,合其大數。然後將其合了紫金砂入於鼎中,緊密固濟,莫令泄陽氣,則致於鑪中。

  《造鑄訣》#58:於甲辰旬中取戊申日,於西南申地取净土,先壘土為壇。壇高八寸,廣二尺四寸,壇上為鑪。鑪高二尺四寸,為三台,象通氣#59。上台高九寸,為天關,九竅象九星;中台高一尺為人關,十二門象十二辰,門門皆須具扇;下台高五寸為地關,八達象八風,其內須徑一尺二寸。然致鼎於鑪中,可懸二寸,下為土#60臺子承之。其臺子亦高二寸,大小令與鼎相當,然後運火燒之。

  《火候訣》:夫用火之訣,亦象乎陰陽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二氣為一月。七十二候則應二十四氣,為十二月。十二月為一周年,陰陽運足矣而丹成#61。夫起火之時,取十一月甲子日夜半甲子時動火,從子門起,火五日,用炭三兩,須常有熟炭三兩在其鑪中,不得增少;次開丑門,發火五日,用炭四兩;次開寅門,下火五日,用炭五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六兩;次開辰門,著火五日,用炭七兩;次開已門,著火五日,用炭八兩。此六門#62是陽門,火須竪安炭,如陽氣後發動。次至午門,著火五日,用炭九兩;次開未門,著火五日,用炭八兩;次開申門,著火五日,用炭七兩;次開酉門,著火五日,用炭六兩;次開戌門,著火五日,用炭五兩;次開亥門,著火五日,用炭四兩。此六門火須橫安炭,亦象于陰陽氣候。從子門起火至亥門,周旋十二時門,終計用炭七十二兩,在鑪應七十二候之數,則成四象十二候。六十日兩月為一轉,則開看之,更添石硫黃二兩,和紫金砂於缽中,以玉槌研之半日,卻入鼎中,封閉固濟,依前每門五日,運火燒之。

  《運火訣》:還從甲子日子時於子門起火,用炭五兩,丑門用六兩,寅門用七兩,卯門用八兩,辰門用炭九兩,巳門用炭十兩,至午門却退炭歸九兩,未門用炭八兩,申門用炭七兩,酉門用炭六兩,戌門用炭五兩,亥門用炭四兩。此第二轉,運火每門,五日為一候,周旋十二門,成十二候。六十日足,計有八十四兩炭,鑪中增第一轉炭十二兩!應十二節之數。則候鑪中火歇開看之,色如褐土,金星璨然而在。又添石硫黃二兩,和砂重研,却入鼎固濟之。又依前運火,同#63遭十二門。每門五日為一候。

  還從子門起火#64,五日用炭七兩,其炭長須,應七兩熟炭在鑪中,不得增少。又丑門火五日,用炭八兩;次寅門火五日,用炭九兩;次卯門火五日,用炭十兩;次辰門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巳門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至午門,火五日,却退炭歸十一兩;次未門火五日,用炭至十兩;次申門火五日,退炭至九兩;次酉門火五日,退炭至八兩;次戌門火五日,退炭至七兩;次終于亥門火五日,退炭至六兩。其十二門皆須依本數著炭,周迴十二門,匝合有一百八兩炭在鑪中,增於第二轉炭二十四兩,應二十四氣之數。終十二門六十日足,候鼎寒開看,色微欲紫。又添石硫黃二兩,出金砂和研令相合,則卻入鼎中固濟之,亦依前,門門五日火候。

  亦從甲子日夜半甲子時子門起火五日,用炭九兩。則開丑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兩;次開寅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開辰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開巳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至午門,却退炭至十三兩;次至未門火五日,退炭至十二兩;次申門,火五日,退炭至十一兩;次酉門火五日,退炭至十兩;次戌門,火五日,退炭至九兩;次終亥門,火五日,退炭至八兩。此轉十二門周迴,計鑪中有炭一百三十二兩,又增第三轉炭二十四兩,亦應氣候。足,寒之開看,其合砂色漸轉金紫,光色若星,璀璨流輝。又添石硫黃二兩,出金砂於缽中和硫黃熟研,却入於鼎中固濟,令緊密,視之上下無罅漏泄,然後依前,門門運火。

  亦取甲子日子時起火,從子門先入炭十一兩,亦五日;次丑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開寅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開辰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五兩;次開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六兩;次至午門,退運火五日,用炭却至十五兩;次至未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至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至酉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至戌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至亥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兩。從子門終於亥門,巡十二門,周計用炭一百五十六兩。炭在鑪中,旋繞其鼎,積運燒之六十日,數增於第四轉炭二十四兩。其鑪內鼎四外紫氣迴繞,看之如霧。候寒開鼎,見金砂色轉化為紫光之丹?丹內紅星點點,似欲輕湧。更添石硫黃二兩,和於鉢中,熟研半日,則却入鼎中封固濟,然後依氣候運武火,一轉還丹。

  從甲子日甲子時子門起,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丑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寅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卯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辰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一兩;次巳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二兩;次午門,火五日,退炭至二十一兩;次未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申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酉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戌門,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終亥門,火五日,用炭十六兩。計從子門運武火終於亥門,合有炭二百二十八兩,在鑪中增於第五轉炭七十二兩,應七十二候。足,其鑪鼎中紫氣連天,日月失輝,山河震岌,乃是丹成之候也。歇鑪出鼎,於香壇之上寒之,然後開看:其丹赫然輕飛,脫離於質,如芙蓉花九層,連於鼎蓋之上下,五日分毫無失#65。其鼎內有滯灰二十四兩,如紫金#66色。其紫金一丸麻子大,亦制伏汞一斤及五石,五金盡化為至寶,然則遷其鼎於三洞,各鎮其功,功合歸真,迥然蟬蛻,此乃還丹之力,其寶偉哉!

  成丹歸真品第九

  夫仙者有品格#67,真則一同。如七反之丹砂,功力甚著,服之亦得高仙,尚未證其真仙也。緣上#68有質礙之體,未能輕化,離於五神#69,猶為真水,世人#70所以銷鑄。且九還之丹成,飄飄輕化,迥脫去質,圓光洞煥,氣耀衝天,遇物而化,無有礙也。千鼓萬韛,終不銷化,而精光轉益#71。得服之者,當則羽化雲飛,便為高上之真人也。故積精而致仙,積仙以成真者,則超於至陽,與天地長久,騰凌雲霧,宰制萬靈,役使群仙,巍巍高上,昇於紫闕,乃號曰真人矣!然乾坤不偷陽精#72,豈减世類淪化,惟真長存也。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八

  ##1 幾:叢刊本、四庫本作『機』。

  ##2 冥漢:叢刊本作『冥漢』。

  ##3 鍵:原本作『捷』,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精:原奪,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5 又應先作六一泥土釜內外:此句句意不通,疑『泥』下奪一『泥』字。

  ##6 ??:四庫本作『鐒鐒』。

  ##7 隱:當為『穩』之誤。叢刊本、四庫本作『穩』。

  ##8 面:原本作『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華:原本作『映』,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華丹:叢刊本、四庫本作『丹華』。

  ##11 既:叢刊本、四庫本無。

  ##12 以: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可以』。

  ##13 取令光明而無滓者可用:鐵刊本、四庫本作『取光明而無滓者』。

  ##14 上清高聖中黃老君洞真金玄九陰九陽真玉經:此起至段末凡三百四十三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演:四庫本作『湮』。

  ##16 忽:四庫本作『若』。

  ##17 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8 緊:叢刊本、四庫本作『累』。

  ##19 面:原本作『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0 則:叢刊本、四庫本作『即』。

  ##21 毫分:叢刊本、四庫本作『毫末』。

  ##22 度:原奪,據道藏本補。

  ##23 形成:二字原倒,據道藏本乙正。

  ##24 兌金則成見陰質更而含陽精:道藏本作『兌金則見陰質而更含藥精』。

  ##25 窮真合無:道藏本作『窮真合元』。

  ##26 結其成質:道藏本作『結成其質』。

  ##27 凝石:道藏本作『凝水石』。

  ##28 色如紫鯽:色,原本誤作『也』,據道藏本改。

  ##29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陽:此下道藏本有『精』字。

  ##31 持明砂:疑為『特明砂』之誤。《本草綱目□蓬砂》『附錄』引《本草拾遺》 有『特蓬殺』。道藏本作『大鵬砂』。

  ##32 從陽所養:道藏本作『從陰所養』字。

  ##33 甚:此下道藏本有『大』字。

  ##34 亦:原作『赤』,據道藏本改。

  ##35 其:此下道藏本有『真』字。

  ##36 則本元是:道藏本作『則是本元也』。

  ##37 察純陽火之精,精氣結而成質:道藏本作『察純陽火之精氣,結而成質』。

  ##38 消陰化魂:按道藏本當作『消陰化魄』。

  ##39 察元氣,辨其高下: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其』字;按道藏本,『察』上有『審』 字。

  ##40 砂漸澄清明:道藏本作『砂漸演精明』。

  ##41 銅性戾:道藏本作『銅性利』。

  ##42 銀所察西方辛陰之精,神炁而為之質:按道藏本當作『銀察西方辛陰之神,結精而為之質』。

  ##43 性本而剛:道藏本作『性本至剛』。

  ##44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5 乃其本性也:道藏本作『知其本性則』。

  ##46 五臟之金:道藏本作『五臟之氣』。

  ##47 汗:道藏本作『汁』。

  ##48 且:叢刊本、四庫本作『姑』。

  ##49 乃: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0 類:道藏本作『源』。

  ##51 反:此上道藏本有『七』字。

  ##52 志精:道藏本作『至精』。

  ##53 桮抽:道藏本作『杯抽』。

  ##54 反:此上道藏本有『七』字。

  ##55 或:道藏本作『忽』。

  ##56 此亦猶內外火運轉感化:道藏本作『此亦獨內外水火運轉感化』。

  ##57 則:叢刊本、四庫本作『斯』。

  ##58 造鑄訣:按道藏本當作『造爐訣』。

  ##59 象通氣:道藏本作『上下通氣』。

  ##60 土:原誤作『上』,據道藏本及叢刊本、四庫本改。

  ##61 陰陽運足矣而丹成:道藏本同,叢刊本、四庫本作『陰陽運足而丹成矣』。

  ##62 此六門:此下道藏本有『陰門』二字。

  ##63 同:按道藏本當作『周』。

  ##64 還從子門起火:叢刊本、四庫本並在『從』後有『甲子日夜半子時於』八字。

  ##65 連於鼎蓋之上下,五日分毫無失:此二句句意不協,按道藏本當作『連於鼎蓋之上,十五兩分毫無欠』。

  ##66 紫金:道藏本作『紫灰』。

  ##67 品格:道藏本作『品類』。

  ##68 上:通『尚』。道藏本正作『尚』。

  ##69 離於五神:於名意殊乖,按道藏本當作『離於五濁』。

  ##70 世人:按道藏本當作『世火』,『人』為『火』之誤。

  ##71 益:此下道藏本有『炎火之內並不能燒首』一句。

  ##72 然乾坤不偷陽精;此起三句凡十八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偷,道藏本作『渝』 。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九

  金丹部

  七返靈砂論并序

  衡嶽陳少微字子明撰

  予自天元之初#1,從衡嶽遊於黃龍,止于賓館#2,忽于巖穴之中遇至真之人,授於靈砂要訣。告曰:吾自得許仙君之後,仙君授訣於吴天師,天師授於同郡丁真人,今本即真人所出也。假如丹砂之本訣玄理深奧,固難卒#3尋。好道之流,志慕神仙之者#4,若不究其真元,沉淪於塵俗。自上古仙經,文皆祕密,隱蔽不言,不顯露于世。予常愍然,今述為《靈砂七返篇》#5及《金丹志訣》二章,並為序論矣。

  論曰:丹砂者,太陽之至精,金火之正體也,通於八石,應二十四氣。丹者是金感於火,名之為丹,汞者是水去於金,而名汞。丹者受陽精而候足,汞則離本質而體不全,故丹砂是金火之精結成,含玄元澄正之真氣也。此是還丹之基本,大藥之根源。德合則萬象生焉!體離黝杳冥難測。經曰:陽精赫赫,得之可以還魂返魄。故餌陽精者所以長生,服陰魄者死而為鬼。丹砂是陽之正氣,赤帝之君,據於南方火之正位,只如丹砂之體數種,受氣不同,惟三種堪為至藥:上□ 者光明砂,中者白馬牙砂,下者紫靈砂,餘有溪砂,雜類之砂,不中入至藥服餌所用。光明砂一兩,服之力敵白馬牙砂四兩;白馬牙砂一兩服之,力敵紫靈砂八兩;如溪砂、土砂之力,不可比量也。或曰:一等是丹砂,俱受太陽之精氣,因何有溪土雜類之砂,力有小大者#6?答曰:光明砂者,受太陽清通澄朗正真之精氣,降結而紅光耀耀,名曰光明砂;白馬牙砂者,受太陰平和明徹柔順之精氣,降結而白光璨璨,如雲母色者,名曰白馬牙砂;紫靈砂者,中受山澤之靈氣,結而成砂,而色紅紫,名曰紫靈砂。如溪土雜類之砂,俱受濁滯不真之氣,結而成砂,即混沌無精光也,故不中入至藥所用。且如光明砂一斤伏鍊得十四兩,伏火鼓得至寶七兩;白馬牙砂一斤伏鍊得十二兩,伏火鼓得至寶六兩,,紫靈砂一斤伏鍊得十兩,伏火鼓.得至寶六兩;溪砂、土砂、雜色之砂一斤,伏鍊可得六七兩,伏火鼓得至寶一二兩。明知溪土之砂受氣不清,滯濁參雜。高上賢明之士先揀其砂,次調火候,在意消息,而成七返七還#7。且金石之中,至靈至聖至明,無過於丹砂者也#8。懷袖致之一兩,尚自辟邪魔,况乎伏鍊入於五藏者哉!且如七返七還,異名同體。而返者是丹砂化為金,還者是金歸於丹。經曰:返我鄉,歸我常,服之白日朝玉皇。或曰:七返者,是丹砂屬火,變鍊成金,假名為七返者乎!論曰:火之成數是七,七度變轉,以應陽九之極體也。且七度變轉者,是丹砂鍊治得伏火也,鼓成白銀#9化出砂#10,令伏火鼓成黃花銀,即是第二返;將黃花銀化出砂,伏火鼓成青金砂,即是第三返;將青金變化出砂,伏火鼓成黃金,即是第四返;將黃金化出紅砂,伏火鼓成紅金,即是第五返;將紅金還遣化出砂,伏火鼓成赤金,即是第六返;將赤金變化為砂,伏火鼓成紫金,至紫金即是第七返。靈砂之金,而含積陽精,真元之氣足矣。而將紫金變化為砂,運火燒之一周,迥然通徹洞耀,即成紫金還丹。得服之者,形神合,當輕舉。且世人多誤取石硫黃,呼為太陽之精,和汞而燒七返。且硫黃受孤陽偏石之氣,汞又離於元和,二物俱偏,如何得成正真之寶?切見世人伏鍊眾多,終無成者,蓋緣迷迷相傳,至於後世,予甚哀之。只如第一返伏火丹砂,服餌一兩,即去除萬病;服之二兩,即髭發玄青;服之三兩,即顏色悅紅;服之四兩,即延年益壽。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第三返砂,服之一兩,虛夷忘情,心合至精。第四返砂,服之一兩,即精神明徹,通於內外。第五返砂,服之一兩,即身光滿室,水不能溺,火不能燒。第六返砂,服之一兩,即造化不能移,鬼神不能知。第七返砂,服之一兩,即超然於九天之上,逍遙乎宇宙之間。更服九丹,即赴金闕,列位真人,故知丹砂之力,昭然而可觀乎!自上古高仙,或昭其旨,祕其綜,皆以隱言深密,好道之流,志慕輕舉者,莫究其根源。自予得其奧旨,常欲周濟為功,大道垂恩,咸願同歸玄境,遂作《靈砂》七篇,《金丹》二章,並述火候、次第、藥物品數高下,列之於後章,以授賢明。至誠君子得而寶之,即福壽無疆。輕泄之人,殃其九祖。亦不可誣言而蔽道#11,慎莫寫志,用則賢愚,可熟鑒而授之矣!

  第一返丹砂篇

  本經曰:丹砂者,是萬靈之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而居清玄,總御萬靈,動之則離體,定之則乾成。能變化者,故號曰青龍,若翱翔而為名,謂之朱鳥。上品者,生辰錦石穴之中,而有數色;中品者,生於交桂,亦有數類;下品者,生於衡邵。數種品類,皆緣清濁體異,真邪不同,降氣分精,感通金石。受正氣者;服之而通玄契真,為上仙矣;受偏氣者,服之亦得長生留世。且上品光明砂者,出於辰錦山石之,中,白牙石狀之上,十二枚為一座,生色如未開紅蓮華,光明曜日,亦有九枚、七枚、五枚、三枚、一枚為牀座者,十二枚、九枚者最靈,七枚、五枚生者其次。每一座當中有一大珠,可重十餘兩,為主君;四面小者亦重八九兩,亦有六七兩已下者,為臣,周繞朝揖中心大者於座四面。又有雜砂一二斗,迴抱其玉座朱牀於其座外,雜砂中揀得芙蓉頭成,夜安紅絹中,光明通徹者,亦入上品。又有如馬牙成#12白浮光明者,是上品。白馬牙砂有如雲母片白光者,是中品。白馬牙砂圓長似笋,生而紅紫色者,即上品。紫靈砂若是白片稜角生青光者,是下品。紫靈砂,如交桂所出,但是座生及打石中得者,形如芙蓉頭,而光明者,亦入上品。如顆粒成三四枚,重一斤,通明者,為中品。片段成明徹者,為下品。如衡邵所出,總是紫砂,打破石中得紅光者,亦是下品之砂。如溪砂有顆粒成而通明者,伏鍊餌之,亦得長生留世,未得為上仙矣。如土砂生於土穴之中,溪砂養於溪水之內,而土石相雜,故不中入上藥服食使用。如座生者是最上品之砂,若得其座中心主君砂一枚,伏鍊入於五藏,則功勳便著,名上丹臺,正氣長存,超然絕累。更服至七返九還,自然魄鍊尸滅,神怡體清,陰氣都消,則合而輕舉,永為上真之飛仙也。故知陽之真精降氣,而圓光周滿,無有偏邪。但是伏鍊之砂,作芙蓉頭成而圓光通明者,即是上品神仙服餌之藥。

  經古:丹砂者,自然之還丹也。世俗莫測其元。只如玉座之砂,世人總知之。如金座、天座,是太上紫龍玄華之丹,非世俗凡夫之所見知也。其玉座則俗流志士,積功修鍊,服之致仙;其金座則宿有仙骨,清虛練神,隱之巖穴,則其神仙採與食之,便當羽化昇騰高清矣;其天座則天上天仙真官,而所收採服餌,非下仙之藥也。其玉座砂受得六千年陽靈之清精,則化為金座,黃堂中有五枚層層生#13,四面四十五小珠,珠周繞金座,受一萬六千年,則化為天座。天座則座碧,當中有九枚層層而生,四面七十二枚周抱,在於飄飄太虛之中,常有太一之神護持。上元之日,真官下採,其山忽開,光明照一山如火,其天座砂,真官收之,其世人不可得而取採也。故丹砂之元深祕,賢明之士,志慕輕舉者,切須辯其藥品高下,然可調其火候,合其陰陽,伏制自然而契於高真矣。

  陰陽制伏及火候飛伏法:

  經言:陽精火也,陰精水也,陰陽伏制,水火相持,故知冰炭不同處,勝負終有歸。且丹砂是陽精,而須陰制。陰制者,水也;當用#14石鹽、馬牙消、玄英、化石是也。如玉座光明砂一斤,制之用石鹽六兩、黃英、化石各二兩。座外生光明砂一斤,丐用石鹽及馬牙消各四兩,黃英、化石各一兩。白馬牙砂一斤,用石鹽、馬牙消各二兩,黃英化石各三分;紫靈砂一斤,石鹽、馬牙消各二兩,黃英、化石各三分;如溪土雜類之砂力小,每一斤可用石鹽及馬牙消各二兩制之。其所#15用石鹽和黃英化石,鈿研為粉,入鍋,以文火養一日,即鼓成汁。後和馬牙消,重燒令赤。先用砂鹽#16鼓成汁後,方入前藥用之。其光明砂大者,須打碎如江荳大小#17,然後入於土釜中。先下石鹽,次下馬牙消,和水,文武火晝夜煮三十日,不得火絕。日滿淘澄,取砂入於鼎中,用陰陽火候飛伏,其鼎可受一升。且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銀鼎,三曰銅鼎,四曰鐵鼎,五曰土鼎。土鼎者,瓷器是也。入砂於鼎中,用陰陽火候飛伏之。

  《飛伏法訣》曰: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用八氣、二十四候、一百二十日周而砂伏火畢。每一候飛伏法#18:五日內,四日用坎卦,一日用離卦。坎卦者水煮四日,離卦者陽火飛之一日。初起陽火,用炭七兩,竪安,鼎下須熟炭七兩,不得增减。每一轉後,却增炭一兩飛之,增炭至五轉後,忽有黑氣和汞霜飛出。則收霜,和鼓了石鹽半錢,重於鉢中,以玉槌輕手研之,令汞入盡,即依前卻安鼎中,用坎離火候飛伏。至十二轉後,每轉加炭二兩,使入鼓了石盥半分,作粉鋪安面上,合有汞霜可二兩來飛出,其霜虛光,鼎中藥色漸欲黃紫。收其霜及汞,和石盥一錢,重於鉢中熟研了,入鼎,依前火候飛伏。伏至十八轉,加炭三兩,其藥色欲赤。至二十轉後,每轉增炭四兩,只有半兩已下汞霜飛出,其霜堅硬如青金片,黃白光明,亦和石鹽於鉢中研之,入鼎飛伏。伏至二十四轉,其砂候足,伏火畢矣,而色紅赤,光明可觀。其砂伏了,更須用鹽花包之,重以黃土泥裹緊固濟,入陽鑪,武火白燒之。三十日後,出砂,安淡竹筒中封之,入寒泉中深埋三十日,然後淘研,輕飛者分抽服餌;沉重者即鼓成金汁。且上品光明砂伏火了,其色紅赤,淘澄,下可有金星砂六兩,光明燦爛。中品馬牙砂伏火了,色紅鮮,淘澄,下有金星砂四兩。下品紫靈砂伏火了,色稍紫赤,淘澄,下亦有金星砂三兩。如溪土雜色之砂伏火了,色或赤,亦無光彩,下無金星砂。上古高仙,皆鍊服其真丹砂而道成也。其上品光明砂者,即是真砂也。賢明之者,須在意採索其真精,然可合還丹耳#19。且伏火丹砂出寒泉了,可便熔鼓,令見真寶。

  《鎔鼓訣》:每一兩伏火丹砂可用鹽花半兩,置鹽花於鍋底,次入伏砂於鍋中,候鍋及砂與火同赤,然後鼓之千下,即金汁流注,名曰白銀,而面上黃花漠漠潤澤,光芒可愛,是天地之中至真之寶也。如將服餌,分抽取一兩,作三百六十丸,丸用棗肉和之為丸,每日服一兩丸。欲服此丹砂,先須潔齋七日,然以#20晨朝東向,虔心叩請告:

  三清紫微真君、太一真人、先師仙官、水火之靈,願服此靈砂丹於五內,永保形神,合於至真。咒畢,禮拜七拜,然後服之。凡服丹砂後,不得喫臭穢陳積之物,及諸生血家屬之肉,生死之穢,尤不可觀。故經云:陽精好潔,陰尸好穢。常須虛和其志,澡雪其形,以助陽靈之真氣也。自然神怡體清,而神仙可俟也。

  第二返寶砂篇

  《本經》曰:鍊真合於祕妙,鍊妙合於至靈,鍊靈合於至神,至神者合於至道,道合則昇騰玉清,而為高仙矣。且鍊砂而得寶者,是至真之藥;化寶而生砂者,即成立感之靈丹也。

  《化寶成丹訣》曰:將其丹砂中白銀四兩打作鍋子,安一通油瓷瓶子中,其瓶中可受一升,其寶鍋子可瓶子底大小。先將此銀鍋子著北庭砂一兩、石鹽一兩、麒麟竭一分,三物和研,以苦酒調如膏,塗於鍋子四面,令乾,以黃土為泥包裹之,可厚一、寸二分,便於糠火中燒三七日,然後白炭武火燒三日,去泥,取寶鍋子安瓶子中,入真汞,須是本色丹砂中抽得者,同類感其氣,而轉轉生砂。故上仙真經祕而不泄者,為此子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見知也。然入真汞於瓶子中後,即著水五合,常須添瓶子中座五合,莫令增少,文火養一七日後,令乾,固濟其口,便以武火迫之三日,而紅黃砂涌出於寶鍋子之上,將其砂又依前添汞,常令有汞八兩在瓶子中,不得增减,亦依前用文武火候養迫,令生砂出,即收之。每四兩寶計收砂一斤,其寶即枯乾焦脆,而精盡化為砂,瓶子中每只餘二兩青黑灰耳。將其砂依前篇入藥,煮三十日後,淘取入鼎中,還以陰#21陽火候飛伏,五日為一候,一百日足,其砂伏火矣。火候加炭兩多少,一依前篇。飛伏五日#22,為其砂伏了,不用著鹽,包裹燒之,便可。鎔鼓訣#23,得亦依前篇,鹽為使,引令金汁流注。此寶砂#24一斤,修鍊而得十五兩,伏火鼓得黃花銀十三兩,色黃光浮,容體潤澤,而內外黃,名曰黃花銀也。如將此砂服餌,入寒泉,出火毒。寒泉法:入土深埋三十日,出後淘研,用棗肉為丸,每兩亦作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虔心服一丸,服此寶砂丹後,自然慮靜神清,濁氣不入,而志不擾,則漸證於神仙之階也。

  第三返英砂篇

  《本經》曰:陽元積習,而英氣自會於真精,真精感化,而神丹可得耳#25。故曰鍊真致華,真華通應,而化為金英之玄砂也。化寶砂中白金而生英砂訣曰:將其寶砂中黃花銀四兩打作鍋子,還依前篇作用,可瓶子底大小為之。用蒲州石膽一兩,石鹽一兩,硇砂一兩,共三物,和苦酒研調如膏,塗其鍋子四面,令藥盡為候。候干,以黃泥為毬包裹,於糠火中燒二七日後,用白炭武火燒之一七日,去泥,出鍋子,依前安入通油瓶子中,入真汞四兩,清水五合,文火養之二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文火養一七日,候乾,緊固濟,武火迫之一日,其砂涌出於寶鍋之上,而紅黃映徹,光耀不可言。而乃收砂添汞,計取砂可得一斤,則數足。便將其砂入於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飛伏,亦五日為一轉,內二#26日用坎卦,即水煮之,三日用離卦,即陽火飛之三日,初起陽火,可用炭七兩,每一轉後即增炭二兩,至七轉後,有汞霜飛出,可二兩來,其色黃赫,紫光爍爍,飛在鼎蓋之下。收其霜於缽中,用蒲州石膽一錢,重和苦酒及砂,以玉槌輕手熟研之,相入後,卻入鼎中飛伏,伏經十八候,九十日足,其英砂伏火畢,分毫無少,便可鎔鑄,亦依前篇。用鹽花引鼓之,即寶汁流下,而清英光潤,名曰青金。青金者,是陽精漸著,從兌見震,然#27坤歸離,此是陽精變轉巡歷之終始#28也。如將此英砂服食,每兩先用餘甘子半兩,生甘草二兩煎取汁,於白銀器中煮二七日後,澄取砂,入安淡竹青筒中,入土深埋,三十日後出,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亦分為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叩告三清上聖仙官,然後服#29此英丹後,自然嗜欲無嬰,葷血不入,端居净室,而神和體輕,與真人為儔矣。

  第四返妙砂篇

  本經曰:乾體陽曜,離精漸明,艮雪輕鮮,陰魄消化,乃是青金精液,感汞而生砂,英氣相因,集而為妙,名曰妙化砂。

  《妙化砂訣》曰:將青金四兩還打為鍋子,用赤盥半兩、石硫黃半兩、大鵬砂半兩、北庭砂一兩、蒲州石膽一兩,凡五物,和苦酒研為泥,涂其青金鍋子四面,以炭火炙,漸漸逼令藥泥盡乾為候,一依前篇,用黃泥為毬包裹之,以糠火中燒二七日後,即白炭武火燒之一七日畢。去泥,出鍋子,依前篇安瓶子中,入真汞四兩,清水五合,不得增减,養之二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火養經七日後,令乾,固濟之,以武火迫之一日,而妙砂涌出,可有四兩,即收之。更添汞四兩,亦依前文火養之,令生砂,出即收取,計收砂一斤,即數足矣。其砂入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飛伏,亦#30五日為一轉,內二日用坎卦,是水煮,三日用離卦,則陽火飛之。飛伏火候,一依英砂篇中用火加增炭數多少,經十六候八十日,而妙砂伏火畢,則金星光璨映徹,紅耀不可言,為至英至妙之丹砂也。如將鎔鑄,亦須用鹽花為使,引令金汁流出,便成黃金。其金凝黃皎潔,精彩光耀,既至坤形,離精漸見,故經曰:從陰而返歸陽,自濁而返歸清,此則是陽炁變鍊,合於真妙,而自然位至神仙也。若將服餌,每一兩先須餘甘子半兩、生甘草一兩、紫石英一兩煎取汁,於寶器中煮二七日後,亦入淡竹青筒中,入寒泉埋之,三旬後出,以棗肉和為丸,每兩分為三百六十丸,每日晨朝向東服一丸,自服此妙砂後,漸漸精思通徹,濁滯之氣消革,則形神虛白,洞合於至真,自然超其玉京,而會金闕也。若志士得其含元鍊真之訣,如神仙之事豈遠哉?

  第五返靈砂篇

  本經曰:陽德播功而垂光,運動其元精,元精流化為英砂,轉而入妙,妙氣變鍊,而生萬靈。故知玄妙玄聖,轉轉而增光,感激真精,自然靈化。且靈砂者,是前妙砂中黃金轉感汞而生,砂則紅光煥赫,璨爛金星,而絳色清靈,乃號為靈砂者也。

  《化靈砂訣》曰:取砂中黃金八兩打作圓鼎,可受四合,又將二兩金為鼎蓋,其鼎內先著石硫黃一兩,赤鹽一兩,北庭、大朋各半兩,共四物,和苦酒研如泥,涂於鼎內及蓋內外,調勻,藥盡候乾。即以黃土為泥包裹之,可厚一寸,文火四面養之三七日,以#31不通手為候。三七日後,漸以武火迫燒一七日,晝夜不令絕火。七日滿,寒之去泥,重以甘土泥其鼎外可二分,即懸安鑪中。其鼎下周迴令通安火,便入真汞四兩於金鼎中,著水二合,以蓋合之,火養經七日,其鼎下常有熟炭火五兩,不得增减。其鼎中續續添水,長須二合,不得令乾,在意消息,莫遣失候。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依前文火養之,七日後令乾,緊固濟其口,即武火迫之一日,便生紅光靈砂,可收得五兩紅砂。即須臾入真汞五兩於鼎中,鼎中常令有炭八兩,不得多少,亦文火養之,七日後令乾,即固濟之,便武火迫之一日而生砂,砂出則收之。更添真汞於鼎中,又文火武火養迫,令生砂,砂出收之。此一鼎中,計收砂得三十兩便止,則數足矣。其金出砂後,精竭而枯脆,無光澤之色,秤只可重四兩以來耳。其精華與汞相感結,盡化為靈砂也。故經言#32:真汞者,皆是本色#33,丹砂中抽得汞添用之。若伏練光明,為藥頭者,即光明砂中汞,轉轉添用,如用白馬牙砂為藥頭#34,取白馬牙砂中汞添用變轉。如將紫砂為藥頭者,即收紫砂中汞添合,如溪土砂中所出汞者,名為雜類,氣色終不相感。且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十四兩,而光白流利,此上品光明砂,只含石氣二兩;白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兩,而含石氣四兩;紫靈砂一斤,抽汞得十兩,而含石氣六兩;上色通明一斤,抽出汞只可得七兩,而含石氣九兩。石氣者,火石之空氣也,如汞出後,可有石胎一兩青白灰耳,亦於#35前寶砂篇中略述,真汞之訣而未周細,鄭重言之,所是#36抽汞用事,具列於《金丹前章》之上品也。其黃金鼎中抽收得靈砂三十兩,數足訖,不用陰煮,便依前篇用陰陽火候飛伏。還五日為一候。內一日用坎卦,是水煮一日;四日用離卦,即陽火飛之四日。初起陽火,用炭九兩,每轉後增炭二兩,至五轉後每轉增炭三兩,便有五彩金輝霜三兩飛出。收其霜,和砂於鉢中,著蒲州石膽半分,黃硇一分,和苦酒熟研之半日,依前安鼎中,用坎離二卦火候飛伏之。經十四候,七十日足,其霜砂伏火畢。砂既伏火,金彩光輝,色如石榴花,精彩璨璨,光曜日月,一切毒龍蛇神鬼見之港伏,目不敢舉,可得言至靈哉!其砂靈而難鼓鑄,若欲鎔之,先於潔净之處,取净土為鍋鑪,絕諸穢雜,用鹽花和靈砂等入鍋,鼓之二千輔,始得消鎔,即金汁流注,凝而鮮煥,名曰紅金。紅金者,是陰魄之氣,變鍊而盡#37,正陽之精,挺立而垂光,此是陽靈之真金也。如將服食,一依前篇,用餘甘子、生甘草、紫石英煎取汁,於寶器中煮二七日,火候藥數多少亦依前篇。煮了,入安竹筒中,固濟其口,入土深埋三十日,出之,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丸作三百六十丸,丸如麻子大。每日清晨潔心東向,啟告。三清上帝君真仙官眾,然後叩拜而服之,即得心神明達,徹視表里,身生紅光,而調合於至#38真也。

  第六返神砂篇

  經曰:妙極則靈通,靈通則致神,神合則道全,道全則玄真降,便昇玉清而為高仙矣。且神砂者,是九靈構精,寶風凝集,玄華標結而化為神砂,則煥燦玄黃,光輝照灼而名為神砂者也。

  《化神砂訣》曰:取前靈砂中紅金九兩,鑄為寶鼎,可受五合,又將三兩作寶蓋蓋之,其鼎內亦先著石硫黃一兩,大朋砂一兩,赤鹽一兩,北庭砂一兩,共四物,和苦酒熟研如泥,涂其鼎內及蓋周迴,令勻盡為候,候乾,以蓋合之,著黃土泥包裹,可厚二分。為則一依前,文火養之二七日後,即武火迫燒之七日,令與火同色赤後。令去黃泥,重以甘土為泥,泥其鼎外,可厚三分,即置其鼎於鑪中,入真汞六兩入鼎中,用水三合,徐徐添之,不得令乾,文火養七日後,更入汞三兩,文火養之三日,候冷,又固濟封閉,令緊密,即武火迫,經二宿,即盡化為紅光神砂,收砂。又添汞八兩,依前文火養七日後,便武火迫二日,亦化為砂,收之。又添汞七兩,亦以文火養之,武火迫之,令生砂,砂出即收。又添汞五兩,亦文火養之,武火迫之,令出砂,收之。又添汞三兩,亦依前法文武火候養迫之。計前後收得神砂,可三十二兩,足即止。將其砂入石硫黃四兩,蒲州石膽二兩,和於鉢中,熟研半日,便入安寶金鼎中,陽火飛伏。其陽火者,純離卦火候伏之,還五日一候。初起火用炭九兩,每一轉後加炭二兩,每轉轉出砂於鉢中熟研之,却人鼎飛伏,至六轉後,每轉加炭三兩,如有絳金霜飛出,其霜紅赫照曜,光彩射目,收其霜於鉢中,和砂用蒲州石膽一分,和苦酒熟研之半日,却入安鼎中,用火候飛伏,伏經十二轉,六十日足,其神砂伏火畢矣。其色赫奕含輝,紫光洞徹,不可言爾。若得熔鑄訣,一依前《靈砂篇》法度,和鹽花鼓之,即寶汁流注,凝成赤金,精光如火,故號曰離,己之金者,神也。其丹砂便可以服餌,每兩亦分為三百六十丸,以棗肉和之為丸,服餌訣一依前篇。且服此靈寶神丹後,自然神靈骨輕,身有光明,足蹈真境,而為上仙也。

  第七返玄真絳霞砂篇

  本經曰:靈寶稟運,則感應而神棲歸真,積精自然,玄霜絳雪,騰躍流通,流通#39則為高真之靈仙也。且玄真絳霞砂者,是神砂中赤金寶鼎養汞而生砂,其砂則紫霞紅英,五彩輝灼,乃號為玄真絳霞之砂。

  《化寶生砂訣》曰:取前篇神砂中寶金一斤,鑄作圓鼎,可受七合,又將寶金五兩為鼎蓋。其鼎內先須用石硫黃四兩、赤鹽二兩、北庭砂二兩、大鵬砂一兩,共四物,以苦酒和研如泥,塗其鼎內,以#40藥盡為候,候乾則蓋合之,黃土為泥包裹,可厚一寸,依前《神砂篇》,文火養之二七日後,即武火燒七日,寒之,去其黃泥,重以甘土為泥,泥其鼎外周迴,可厚二分半,即安爐中。入真汞十二兩,於鼎中,著水三合,不得遣乾,徐徐添水,則以蓋合其鼎,文火養之七日,其鼎上常令通手為候。七日養,候乾,緊固濟其口,肌漸漸武火迫之三日,開鼎看之,其汞即盡化為絳霞玄砂也,其砂不得收之,便更添汞九兩,,亦依前,文武火候養迫之,日滿開看,又盡化為砂。又添汞六兩,於鼎中固濟,文武火候迫促之,日數足,又開看,亦化為砂矣。更添汞五兩,還以七日文火養之後,即武火迫之一日而成,其砂紅紫,五彩霞光晃耀在其鼎中可三十二兩,分毫無失,又出其砂於鉢中,用石硫黃七兩,以玉槌細研之一日,卻入於此神砂赤金寶鼎中,固濟其口,令緊。用純陽火候伏之,七日為一轉,即開之,出砂,和苦酒一合熟研,而却入鼎飛伏,七日為一候。初起火用炭十三兩,每轉加炭一兩,至三轉每轉加炭二兩,便有五色輕#41鮮絳霞霜二兩飛出,於鼎蓋之上,連連如麥顆,即收之。和砂於鉢中,用蒲州石膽半兩、苦酒二合熟研,却入於鼎中飛伏,經七轉,轉轉須開看,即入石膽、苦酒和研,方可入鼎中伏之,伏經七轉四十九日足,其砂伏火畢矣。便以武火燒之一日,可用炭二十斤,分為四座迫燒之,然後開之。一日開鼎看,其玄真絳霞之砂,文彩輝赫雜錯,霞光洞曜於日月,可言#42至靈哉!極陽玄元之砂丹也。如鎔鑄玄真訣,用鹽花和,鼓引令寶汁流注,而凝紫光耀,名曰絳霞之紫金也。若將服餌,即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亦分作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服一丸。服此丹砂後,倏忽則合形而輕舉,駕飛龍遊於十天八極之外,豈不優游哉!此玄真丹砂一丸,點汞及鉛錫銅鐵一斤,立化成紫磨黃金,光澤不可言耳#43。余自神道設教,啟於玄慈,愍在俗之賢明,而述為七篇二章,此篇本從《大洞寶經》中《仙君九品幽章隱文鍊真妙訣》所出#44,禁文甚重,非賢莫傳,豈頑愚悖戾行尸穢質之徒見聞耳,深可忌之哉!恐泄上古仙聖之真妙也#45。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九

  #1 予自天元之初:此起至『並為序論矣』凡一百四十七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2 賓館:道藏本作『賓府』。

  #3 卒:道藏本作『思』。

  #4 者:道藏本作『侶』。

  #5 篇:此上道藏本有『七』字。

  #6 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耶』。

  #7 七還:道藏本作『九還』。下同。

  #8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9 鼓成白銀:句意不完,按道藏本此下有『即是一返』四字。

  #10 化出砂:此上道藏本有『將白銀』三字。

  #11 亦不可誣言而蔽道:此起二十三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2 成:這藏本作『外』。

  #13 黃堂中有五枚曆層生:文奪不協,按道藏本當作『金座則座黃,當中有五枚層層生』。

  #14 『也;當用』三字原奪,今據道藏本補。另,制伏用藥道藏本原有『曾青、空青』等,本卷所錄均無。

  #15 所: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6 砂鹽:道藏本作『沙鹽』,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石鹽』。

  #17 江荳大小: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小』字,道藏本作『如麻顆許』。

  #18 法:原誤作『去』,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9 耳:叢刊本、四庫本作『也』。

  #20 以:叢刊本、四庫本作『彼』。

  #21 陰:原本無,據叢刊本、四庫本補。

  #22 飛伏五日:此下四庫本、輯要本有『四日用坎卦水者,一日用離卦火飛』等十四字。。

  #23 訣:此下原本衍一『得』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24 『此寶砂』二句:叢刊本、四庫本作『此實砂修鍊而得伏火丹砂十五雨,鼓得黃花銀十二一兩』。

  #25 耳:叢刊本、四庫本無。

  #26 二:原誤作『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7 然:叢刊本、四庫本作『由』,按道藏本此下脫一『至』字。

  #28 終始:四庫本作『始終』。

  #29 然後服:原作『然可』 ,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0 亦:此本下四庫有『依』字。

  #31 以:原誤作『似』,據道藏本、四庫本改。

  #32 故經言:此起至『前章之品也』凡二百三十八字,叢刊本、四庫本在篇末『餘自神道設教』句前。

  #33 色:原本作『也』,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4 頭:此下叢刊本、四庫本作『者』字。

  #35 亦於:叢刊本、四庫本無。

  #36 所是:叢刊本、四庫本作『其』。

  #37 盡: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去』字。

  #38 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流通:叢刊本、四庫本無。

  #40 以:叢刊本、四庫本無。

  #41 輕:叢刊本、四庫本作『轉』。

  #42 可言:叢刊本、四庫本無。

  #43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4 所出: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5 恐泄上古仙聖之真妙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

  內丹訣法

  還丹內象金鑰匙并序

  一名《黑鉛水虎論》,一名《紅鉛火龍訣》。

  昌利化飛鶴山真一子撰

  夫金液還丹並諸經訣者,無出《古文龍虎上經》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為還丹經訣之最妙也。莫不以鉛火為宗,龍虎為祖。諸家經訣中,有明鉛而不明火者,有說虎而不說龍者,雖則互有指陳,實則殊途歸於一理,盡一源也。丹訣中有《太白真人歌》四句,少即少矣,妙即妙焉,實為直指龍虎之幽微,全露汞鉛之宗旨。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裏出;五行不順行,虎從水中生。此要言二十字,可謂泄天地互用之機,分陰陽反覆之道。水虎,真汞之本,火龍,真鉛之門。還丹根基,於斯盡矣,實為真祕之言,不易之誥也。余因撰諸《黑鉛水虎論》、《紅鉛火龍訣》,蓋演真人之微邃,開祕訣之循途也,名之曰《還丹內象金鑰匙火龍水虎論》,庶誘將來,用祛未悟者也。

  黑鉛水虎論

  夫黑鉛水虎者,是天地妙化之根,無質而有氣也。乃玄妙真一之精,為天地之母,陰陽之根,日月之宗,水火之本,五行之祖,三才之元。萬物賴之以生成,千靈稟之以舒慘。至於高天厚地,洞府仙山,玄象靈官,神仙聖眾,風雨晦朔,春夏秋冬,未有一物不因鉛氣產出而成變化也。故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又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即是真一之精,聖人異號為真鉛,則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是也。豈可以嘉州諸鉛、硫黃、硇砂、青鹽、白雪、雄黃、雌黃、消石、銅、鐵、金、銀、水垢、水精、凡砂、凡汞、桑霜、楮汁、松子、柏脂、穢污之物,白石、消石、夜霜、朝露、雪水、冰漿,其諸礬土雜類之屬,草木眾名之類,已上皆誤用,不可備載也。或問曰:其真鉛如何?乞為指的,將示未明。答曰:黑鉛者非是常物,是玄天神水,生於天地之先,作眾物之母,此真一之精元,是天地之根。能於此精氣中,產生天地五行萬物。豈將天地之後所生之雜物呼為真鉛?即誤之甚矣;緣此精上為星辰,下為真鉛之精,常與太陽和合,長養萬物,所隨太陽極遠,不過二十六度。故我先真聖師採此陰精,設其法象,誘會太陽之氣,結為神丹,故經云太陽流珠,其性猛烈,急而難當。若不以方便法象留連,取其至精,安肯等閑住於雜物之上?非我北方正氣,純粹之精,鑄成鼎器,運養周生,難見龍虎相吞,夫婦合體而成神物哉!

  紅鉛火龍訣

  夫紅鉛火龍者,是天地妙用發生之氣,萬物因之以生,有氣而無質,故將一年三百六十日,蹙於一月三百六十時。又於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時內,朝夕各系一卦。又移此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陷於五日六十時內,復象一月也。兩日半三十時,便為三十日,又象一月。朝暮各占一卦,又系六十卦,計三百六十爻,復象一年三百六十日也。又於兩日半三十時內,却分十五時,應半月一十五日用事。復將此半月從一至十五日,又陷於十二辰中,自子後至巳前六辰之內,系三十卦,計一百八十爻,便象冬至後到夏至前,應半年一百八十日也。自十六日至三十日,又陷於六辰之內,午後至亥前六辰之中,系三十卦,計一百八十爻,便象夏至後到冬至前,應半年一百八十日也。春秋二分在時內,二分二至於一日十二辰中,都合三百六十,象一年之氣。始《復》 至《乾》 ,自《遘》 終《坤》 ,循十二辰,候分《震》、《巽》,甲門子丑午未,陰符陽火,圓合天符三百三十六度,是晦朔陰陽、刑德交會、天地變化、萬物生成之數也。皆依刻漏運行,奪取氣候,入神鼎中,使真鉛天地之母,受此運用而產神精。《易》曰:乾之策,三百六十日足,陰陽起伏運用,一年周星,萬物之大數也。凡一年,計三百六十日,計四千三百二十時,每日朝暮兩卦,計六十卦,每卦六爻,合計三百六十爻又奪得一年三百六十日,計數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神室中。凡五日為一周,合六十時,應一月六十卦用事,六十時系卦三百六十爻,便應三百六十日一年也又奪得一月內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於兩日半。假如有一月三百六十時,便象一年三百六十日,於三百六十時內用六十卦,將六十卦氣候又陷於五日六十時內,用六十卦時為一周,又象一年。復於五日內分兩日半,計三百六十爻,復象一年也。又分三十卦一百八十爻,移在半月十五日,朝暮各一卦,計三十卦,又將此十五日配在半日六辰之內,共分得三十卦一百八十爻,便象半年一百八十日也。每一辰內,於二十四氣中分得二氣,七十二候中分得六候。此氣候逐子後午前六辰陽火,入神室之中,各有寒暄氣候符證,互立變化之功,此六辰是冬至巳後,夏至巳前,半年一百八十日,運火合天符,動靜盈縮、造化萬物之數也。聖人蹙於一百八十日節候,陷於半日六辰之中,計奪得二千一百六十年正氣,入於神室中,養萬靈也如兼午後六辰,圓合一日夜火數,即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一日夜之內也。還丹之道,要妙在震巽,起陰陽之中,復遘分進退之符,十二卦周行,一年氣足,坎離運用,龍虎生成,數滿周星,神精水火,進氣而出,即非常藥也。午後亥前六辰,陰符分得氣候,節符與巳前六辰數時刻並同,亦象夏至後冬至巳前一百八十日也。所有《震》、《巽》陰陽進退之符,刑德相背,圓缺相交,出入抽添,起伏否泰,即少有不同也。此是合天符進退,周星造化,萬象生成,濳運之數也。故先真到此,皆傳在口訣,至誠輕泄,勿使非人知之,令竊弄神機妙用也。諸經訣云:月有《火記》,明六百篇卦爻,行於世也,今不備錄六百篇《火記》,蓋魏真論周星數,富篇篇相類,冀達士細思,道如返掌也。今所云一日一夜內,運陰陽符火入鼎中,如《震》《復》至《乾》六卦為陽火也,自《巽》、《遘》至《坤》六卦為陰符候也。一日一夜內,合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神室中,生產神精也全依內百刻也。凡一時奪得三百六十年正氣,一日夜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一月奪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正氣,一年奪得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年正氣也。故經云:人服金液還丹,一粒如稻米許,三氣限滿,必獲上昇。三年藥成,已於身內受得四百六十六萬五千六百年正氣,年壽也。如常服食,以壽限無量,出天地三界之外,純陽真精之身,有生而無死。天地陽九#1,否泰動靜,常數服金丹之人,逃出陰陽之外,九陽之表,故壽年無數也。賢達思之,此外乃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遇者得無保祕之,緘於心口,以待賢能者哉!

  凡一月三百六十時,一年十二月合四千三百二十時,象四千三百二十年。內卯酉二卦,息符一年,內合數共除出六十日,兩計七百二十時,象七百二十年。汞內胎符火數,實十個月,計三千六百年,合天符,合三百六十度,符合《參同契》六百篇《火記》也。其餘出息七百二十年,是金沐浴其精之限,微哉此法!是大丹紅鉛黑鉛龍虎交媾,生成乾精坤粹真砂純妙之上道,運火之祕訣,養赤龍之魂方也。先真聖人心之隱文,希夷之妙道也,非防閑淺近之事矣。故經云:即得真鉛,又須得真汞#2,為此事也經云:得在受氣抽添凡運節符火數,一一皆依約刻漏,晝夜一百刻,分四時、五行、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不可分毫差矣。若使四季不調,五緯失度,即真砂真汞不產,龍虎不交。故經云:纖芥不正,悔吝為賊是也。賢達君子,反覆思之,無意輕動,令不合天道,則令#3天地妙用之氣,憑何節候,而成變化,生於萬象哉?《陰符經》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知之修鍊,謂之聖人也。時有習常道者,止余東鄰,聞余斯言,忽叩肩而至,大哈而謂余曰:吾聞昔先聖有言曰:死生有命,修短在天。又《西域書》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至於劫,石有消,無存纖芥。天地之內,萬物從起,豈有不拘常數,而長存哉?數盡皆歸於空,空者,無也。又聞言,人之生,如箭射空,力盡還墜。今子獨云,餌金液還丹之人,壽年無數。復云#4:我命在我不在於天者,子言得非習偏見,有好惡,立虛準乎?余答曰:吁呼!此蓋鄙俚偏執之談也,豈達古賢通聖論哉!且鄙俚偏執之人,焉能鑿混元徵造化之端,擘鴻蒙結陰陽之表歟?豈將睫目之附近,度量寥#5廓之幽端乎?且乾坤之氣,而#6生成萬物,諸途而出,始因元判,受析陰陽,有萬法焉,有萬形焉,得泉石焉。且陽數奇,九之數也。相須陰陽之氣,相禪乾坤之內,故互用之數,未有無用之物類也。且九地之下無陽精,而純陰濁氣也;九天之上無陰精,而純陽清氣也。有修積陰之氣者,盡棄魂神,於無中#7鍊妙有,任定而性寂靜,故死而為陰爽之鬼也。有修#8純陽之精者,謂存神氣,而於有中鍊妙,全身形而入無形,故生無死,為天上神仙也。且鬼神者受積陰之氣,陰鬼之道,鬼貴無形,故棄陽而鍊陰之氣,氣積即息,息即歸陰,陰即歸死,有得死者,故名寂滅。寂者,凝靜也;滅者,空無也。鬼道貴無形、蓋任空寂,於真無中鍊妙有,為下土陰中清虛善爽之鬼神,非尋常之有也。鬼神陰靜之中,以斯為妙道。有陰中妙門,鍊陰中之妙法鍊陰之法,故有大小,以有大小之門。天上之神仙者,受純陽之精,神仙之道貴有形,故棄陰而鍊陽。陽氣積而動,動即返陽,陽即歸生,生即得仙不死者,故名曰上昇。上者,輕也,飛也;仙者,昇也,舉也。仙道貴有形,蓋運氣於真有中鍊妙無,為上天九陽中清真妙靈之神仙,即非常之無也。神仙於陽動之中,以斯為妙道,有陽中之妙門,消陰之妙法。鍊陽法有大小門,非一也。積陰之精附地,積陽之形奮天,天地自然之道,非有為也。故《易》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故修丹者術士,鍊純陽,出陽精,取而服之,變為純陽之身,是以就天,乃從其類也,故名之曰上昇九天。天上無陰,乃純陽陽濤之境,出乾坤陰陽之表,故壽限無數也。真汞,無也,故不同乾坤之內有數之物,且上天不有為藥,空寂之形,不可服丹。故陰教無純陽之神仙,與下士定寂之鬼,明有優劣,非等倫也。純陽之真無死數,積陰之神無生數,此真陰真陽俱出天地之表,故無常數也。且天地之間,陰陽鍊真形二門,於斯無別理也。又問曰:陰陽二門鍊真形之法,得非西域瞿曇氏之法邪?中華李老君法邪?答曰:余始只以明天地之間,鍊凡為聖,陰腸二門出世之道,元不說李老君、瞿曇氏之法邪!若以二真造玆之法,即二真何多於天地乎!此二真皆能盜天地,賊陰陽變化之情,鍊陰陽純精之道,俱無成數之身,故後世立此二真為陰陽鍊真之教。且二真俱曰修道,故#9道之一字,是陰陽二門眾妙之法,強名也,玄玄善號也,故總之曰道。老君瞿曇各得道中之一門爾,故皆出陰陽之外,俱得無生死之數也。又問曰:今修道之人存神養氣,復鍊金液陽丹服食,以至為純陽之真。修陰寂之人可得服丹乎?答曰:修陽之人蓋存陽魂,留暖氣,故餌丹以助之成純陽之身。修陰寂之人棄陽魂而就陰魄,陰寂之形虛而冷,不可以受陽丹也。若服陽丹,即陰形豈可為純陰妙化乎?即陰寂不凝,鍊妙空不生妙有,妙有不生空也。又問曰:陰陽鉛汞別有丹藥乎?答曰:陰寂之法,易陰之形,空中有空,有中不有,為樂#10空寂之形,不可服丹,故陰教無丹藥也。此義昭然,賢達可見。但性理凝寂,絕相離言,即真為空,妙有而已。修陰之人,得此言之為心印,過此以往,無別義也。又問曰:竊聞高僧中有出沒自在,死生任情,接迹見聞,不可勝數,以載於經論,動逾數百,今指一二,粗立事端。且僧佛圖澄生死自在,著於明史,述《金液訣》,形於丹經,又僧曇鸞師作《氣術論》行於世,皆同道家。忽暫亡而起,忽躡空而行,陰教之中,豈曰無之?吾仁之言,陽法有上昇,陰教歸空寂,即此二僧,皆留形住世,隱顯自由,得非空寂乎?吾曰:嘻!有何難明哉!其二子皆內修陽法,外修僧形法,豈分外貌乎?僧玄皆人也,同天地間一物耳。若外為僧,內修陽法,何異於外貌黃冠乎?且陰陽之道,任情變化,豈有偏黨乎?惟達摩師《氣訣》,正是外內不出入,凝定空寂中,鍊妙有之法,便是空寂法中陰真。又問曰:今云鍊陽即出九天之上,鍊陰即入九地之表,將欲並教天下,得否?答曰:不可也。治世之道,無出於文也。斯陰陽二門,且出世之道,不可治世,不可普教於人也。問者曰:吾偏習治世鬻譽之書,不達延生出世之道,罔知二主之旨,難通三教之情。今既聞命,寔是飽於玄風,醉其真義也。吾向來井蛙醯雞哉!乃唯唯而退,余所略書陰陽二門鍊真之至道,意者為上智之人,明達而自知,無勞論也;愚昧無知,勉論不及也;中智之人,心或進退,往往執言不迴,多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復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斯言舉世鮮有不言者,遂便顯顯待死,在真失正,迷於所苦,自甘取也。即輕薄無知泛濫之徒,豈可見天地之心乎,□ 天地之用生成乎?豈知陰陽互情乎?陰陽相盜出沒乎?余因達還丹有長生無數之辭,故少立通論,以示同人。非淫欲虛誕,沽誚於賢達者哉!於斯復有向美索乎?同心之子,幸鑒於斯。

  歌曰

  大道生吾真,陰陽運吾質。寄生天地間,生死互經歷。死生終有門,二路各分一。一門陰靜中,於中有虛寂,修成陰中神,此是西胡術。別有陽中道,道祕在仙籍。勁指天地根,此根號真一。真一天地先,天地因而辟。令人採取精,鍊為庚辛石。邀取木中龍,合之令契密。忽然為夫妻,漸生男女出,十月男女生,却化為金液。金液作神丹,餌之天地畢。書情告同人,何妨留意覓!日月疾如風,三萬六千日。

  還金術三篇并序

  陶植撰

  嘗讀《金碧濳通經》,至魏先生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研思十霜,妙旨斯在。謂一者水數,為五行之始,色稟北方,包含五彩,終之合道,理契自然。故能生天生地,為牝為牡,然後還日精於月窟,結粹華於冲氣,靈運濳應,與真合同,即非人間術士所能窺測。竊見今時學者,咸謂水銀可以為金丹,朱砂可以為河車。殊不知汞生於鉛,鉛產於金,既不辨真,遂假他物。譬如綴花以為子,斷體以安孕,傷殘既邇,精氣莫全。舉世作迷途之人,漏氣非混成之子,茫茫志士,同歸有待,或謂古人妄設,終無此道,愚甚不取也。故徵經義,為《術》上、中、下,以質之同志爾。

  術上篇

  古之人所以假《易》象而為經者,謂至道與天地配。如太上始分一氣為二儀,二儀判,然後有三才,俾乾坤運而品彙貞,坎離用而金水並,此道之樞也。男冠女笄,牝牡相得,氣交體合,應變無方,此道之用也。日月運矣,寒暑節矣,滋液潤澤,施化流通,此道之驗也。陰伸陽屈,陽用陰濳,一往一來,推移合性,道之返也。此乃明乎剖一氣以法天象地,自有合於無為者矣,豈假他物而成之乎!今謹按《黃白內經》神農云:知白守黑,求死不得。白者金精,非世間金;黑者水銀,非世間銀。又《龍虎經》云:若鉛外黑,內懷金華。金華者,為青龍、為黃、為乾,居木位,其數三。又曰:被褐懷玉,外為狂夫。夫玉者,為白虎、為丹砂、為汞、為坤,居土位,其數五。故曰:三五即和諧,八石調正綱紀#11。三五則土木之位,合而言之其數八。又曰: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者金子,子藏母胞。此言金水自相含孕,韞櫝於母中,須造化而生也。又曰: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此言砂產於金,汞流為子,以金養子,繼體而榮,道合自然,事根至妙,不可不思也。《濳通訣》曰:玄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此明丹砂生於鉛。《金碧歌》曰:赤水流為汞,汞者弄明璫。此明汞非外入也。自是乾坤交媾,受氣而生,欲生不生,煥乎其有文章。故經云:聖人不空生,上觀顯天符。天符,信也。天氣降,地氣應,是陰陽交接而流珠下也。流珠者,亦謂之流汞矣。經曰:砂流朱汞父,戊己黃金母。此數者,明鉛汞合三才,應五行,而非人間凡物也。又《參同契》曰:植禾當以粟,覆雞用其子。此明於性,性紐乎情,情性相依,還返自然,是為變化,由鉛與水銀非類不相為用也。且情性既分真,終始自相因,為乾坤矣,牝牡也,金水也,木土也,情性、也,龍虎也,雖同出異名,須以類合,如有差謬,不相涉入矣。故曰: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又水以土尅,木以土榮,相殺相生,更為父母。且水銀不在五行正位,朱砂非龍虎配合,故曰:雜類不同種,安能合體居。故古歌云:莫壞我鉛,令我命全。莫破我車,廢我還家。又曰:鉛斷河車空,所作必無功。鉛破河車絕,所作無處出。又《五篇》曰:鉛中有金,金中有還,見寶別寶,修心鍊形,賢人得道。又曰:寧修鉛中金,不修金中寶。此數者,聖人明喻以示後學,猶慮不曉,故鄭重而言之,亦知龍虎二事,本乎一物者也。得其理者,諭諸返掌;迷其逕者,譬彼上天。但以世人未悟,遂使後學舍返掌之易,從上天之難,用意逾切,去真逾遠,紛紜難議,真假相亂。或曰用鉛耶!或曰用水銀耶!若以水銀為之,乾坤其可立乎?剛柔其可分乎?必以雜鉛而為之,則金水何由而得生?還返何由而得行?又焉能變化由其真歟?且古來歌訣,唯贊鉛之功效,不說水銀之精妙,以二事共成,不得不兼而美之乎?必以水銀為言,但假鉛氣而成河車,何得遺本而逐末乎?作者之意,既其如彼,後學之見,又且如耕石種稻,緣木求魚,期於有獲,難矣!又况文字所傳者,非精妙之至;閑訣所受者,非至人之遇。夫知與不知,猶千里之與指掌爾!自非真人,曷辨真理?今特與眾人為論者,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又焉知道隱乎言與不言之問哉!

  術中篇

  凡言水銀可以為金丹者,妄人也;言朱砂可以駐年者,不知道也。不知道,惑妄人之言,去真遠矣!夫汞者,姹女之別名,砂者,鉛中之至寶。丹經所謂砂汞者,此其真訣也。且鉛中有砂汞,猶人之有情性。情性於人,非外物也;砂汞生於鉛,非外類也。三一之道,修性合情,然後可以返魂還元。若引外物為情,為性不可合,水銀代汞,則鉛不可親。性不可合,三宮其可固乎?鉛不可親,八石其能妙乎?故《參同契》云:結白見寶造黃金。此者皆非人間朱砂水銀為之。有頃之間,當為白煙矣!又焉得解散為水,馬齒欄干乎?明者省之,可以一言而辨#12真偽耳!術士得之,則正性不惑。正性不惑,則為道日親,而根本自正。豈假外名#13遣妻,絕粒丘壑,然後希遇哉!故再叙情性,原其砂汞,重解先聖指象立喻之意,誨貽於後賢也。

  術下篇

  經曰: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一。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來。是知太玄之精,為道根本,當其樞紐天地,鍛鍊陰陽,理契自然,功侔造化。故定兩弦之數,以二八合上下,得乾坤之體也。稽六十四卦,極天地之數用卦,又云,爻爻披摘,而三百八十四神存乎其中矣。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總一萬二千五百二十,所以應萬物之數,備剛柔之體。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還返也。若積陽為天,聚陰為地,天否地閉,神明見焉。雖元化一施,妙用無極,且世以金木水火土合之寒暑衰榮,若春夏秋冬日夜相易。陽之用也,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陰之用也。若天地在乎手,造化由乎身,自凡躋聖,名列金簿,與黃帝老子為先後,所以顧玆門而無別徑也。凡我同志,庶幾於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以諛聞淺說,多言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噫!今之人不達神明之意,未通天地之理,按文責實,以意推披,殊不知古人與其不可傳去矣。徒議枝葉,不得根本,迷迷相指,詎可復追?植林野鯫儒,豈曰先覺?常給侍長者,側聆斯義,以為砂汞無乾坤不可得也,龍虎舍金公無自入也。或陳梗概,以備錯悮焉。歌曰:

  仙人拍手雪成團,黃花欲入紫河難,子母一時流作水,變化還同九轉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

  ##1 九: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元』。

  ##2 汞:原誤作『正』,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 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 云:叢刊本、四庫本作『還』。

  ##5 寥:原誤作『廖』,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