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半个世纪,他用一份书评在坚持独立思想

他不懈的努力与杰出的编辑才能,使得《纽约书评》成为美国文学知识界首屈一指的顶级刊物。五十多年,《纽约书评》也见证了他坚持“独立思想与现实关怀”的一生。他就是罗伯特B希尔维尔斯。

作为《纽约书评》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其他创始人认为是“天生为这本刊物而生的主编”。从1963到2017,他不懈的努力与杰出的编辑才能,使得《纽约书评》逐渐成为美国文学知识界首屈一指的顶级刊物。而这悠悠五十多年,《纽约书评》也见证了他坚持“独立思想与现实关怀”的一生。他,就是罗伯特·B·希尔维尔斯。 

半个世纪,他用一份书评在坚持独立思想

罗伯特·B·希尔维尔斯(Robert B. Silvers)

2017年3月20日,罗伯特·B·希尔维尔斯在曼哈顿家中逝世,享年87岁。

从1963年《纽约书评》创办之初起,罗伯特·希尔维尔斯在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担任其编辑。他始终坚持“独立思想与现实关怀”,这使得《纽约书评》保持了浓郁的“智性”风格:网罗最杰出的头脑探索观念的世界,让思想影响当下的重大问题。

这五十年多间,《纽约书评》刊发过哈维尔的《知识分子与权力》、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萨义德与伯纳德·刘易斯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埃德蒙·威尔逊与纳博科夫关于俄语翻译的争论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内容。

这一条,书评君怀着敬意纪念这位书评界的先行者。

从1963年起的《纽约书评》生涯

1929年12月31日,希尔维尔斯在美国纽约市的长岛出生。1947年,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他便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进入耶鲁法学院深造。1950年,尚未完成耶鲁学业的他选择离开校园,为康涅狄格州州长切斯特·鲍尔斯担任新闻秘书。1952年,他被派至巴黎,担任演讲撰稿人和媒体助理。后在《巴黎评论》担任编辑工作。1959年至1963年成为美国文艺评论月刊《哈珀杂志》的副主编。

1962至1963年间,纽约迎来了一场持续了144天之久的“报业大罢工”。罗伯特·洛厄尔(Robert Lowell)、伊丽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和詹森·爱泼斯坦(Jason Epstein)四人在聚会时,痛感严肃书评的衰落,让“一本书生下来便掉进了蜜罐里”。报业罢工仿佛是一个天赐的良机,让他们立即着手创办心目中理想的书评媒体,并第一时间邀请希尔维尔斯共同创刊并担任主编。两人一拍即合,希尔维尔斯也由此开始了他在《纽约书评》五十多年如一日的披星戴月。 

半个世纪,他用一份书评在坚持独立思想

1963年《纽约书评》创刊号

2006年,希尔维尔斯与爱泼斯坦两人因在美国文学界杰出的贡献,荣获国家图书奖。201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将“伊万·桑德罗夫终身成就奖”颁给希尔维尔斯,表彰他在出版界的杰出成就。

2013年7月10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授予希尔维尔斯“国家人文奖章”

“他不仅是尽责的,更诠释了责任的含义”

希尔维尔斯是一个兴趣极其广泛的人,他自己解释称那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自然冲动”,他想要了解中世纪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状况,也想了解资本主义如何控制互联网的“阴谋”。而浩瀚的书海毫无疑问给了他最大化的满足。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他(希尔维尔斯)最大的乐趣仅仅是读到好的作品,他谈论这些作品,就好似别人谈论美酒和美食一般。谈及他喜爱的作家,他的眼里闪耀着热切的光。‘我仰慕有着美丽心灵的伟大作家,并且对他们予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以启发’。”

他还是个工作狂,经常和他哈佛大学毕业的助理在办公室不眠不休地工作到凌晨两点,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说他总是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不停地与人会面、交谈”。作为主编,希尔维尔斯十分注重内容的质量,尤其注意细节,他曾在平安夜还给已经在家里的编辑打电话,只因在稿件中发现了一个无依着修饰语。而据曾与他共事过的克莱尔·麦修德(Claire Messued)回忆,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提交了关于一部小说的书评稿件后,希尔维尔斯甚至比她还认真地看了整部小说,并指出了书评中存在的一个可能导致误导性解读的引用错误。

1963年,希尔维尔斯在《纽约书评》的第一个办公室。(图左:芭芭拉·爱泼斯坦)

但是,希尔维尔斯虽然要求严苛,但仍然是“包容而和善的,他更多地是在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他相信撰稿人们的能力,甚至在2013年一次接受采访时骄傲地宣称他们是“世界上针对某类书而言最优秀的书评人”。他认为,编辑工作不是操控书评人,而是向他们提出希望,同他们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纽约书评》的撰稿人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说,其他报章都有编辑委员会,经常会告诉你,嗯,我们感觉这一段应该删掉。“这种事情发生多了,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忍不住要揣测编辑趣味。但Bob不会,他信任作者。”

书评的职责在于客观地检视

作为《纽约书评》的主要编辑之一,希尔维尔斯长期从事幕后工作,而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或在公众前露面,也因此保持了《纽约书评》的神秘特性。“我把我的名字写在报纸上,至于大家知不知道我,我并不在乎,”希尔维尔斯曾对一位作者这样说。

他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自己对编辑这一角色的认识:

“编辑是中间人。他必须记得的一件事是,荣誉是作者的,编辑不能把它抢走。”

“编辑最大的乐趣在于希望,你知道你将遇到让你感到愉悦的好作品……而你就是连接你所喜爱的作者和读者们之间的桥梁,然后功成身退。” 

半个世纪,他用一份书评在坚持独立思想

近年的《纽约书评》

对于如何创作一篇合格的书评,希尔维尔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做书评编辑,首先应当有敏锐的眼光,在选择作者的时候,应该认真阅读过他们所有的作品,而不被作家的盛名所左右。在选定作者后,也应该不断阅读他们的新作品,以加深对他们的理解,使书评更加确切并保持新鲜度。更重要的是,书评人要勇于表达他们的真知灼见,而不应受制于与作者的私交情谊。

作为《纽约书评》的灵魂人物,希尔维尔斯表示,他之所以决定将报头的Books印得很小,是希望强调Review,书评的职责就是“检视”,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建制。2012年,在“美国国家书评奖”的颁奖典礼上,他说,尽管书评要尽量避免成为社论,但它最初的立场就是“对国家权力持怀疑态度,并支持那些深受其害的人们。” 

半个世纪,他用一份书评在坚持独立思想

去年12月,《纽约书评》有关特朗普的封面

而对于时兴的新媒体,如twitter等,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的媒体形式恰恰缺乏了这种必需的“检视”,他在和《金融时报》的记者共进午餐时曾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么巨量的文字……没有经过任何系统性的有深度的批评就这样未经察觉地流逝了。”

本文为独家内容,整合与撰写:Lydia;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 Dalton, Stephen. "The 50 Year Argument: Sheffield Review", Hollywood Reporter, June 7, 2014.

2. Messud, Claire. "The Wizard of West Fifty-seventh Street", The Paris Review Daily, March 29, 2012.

3. "The Robert B. Silvers Lecture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ccessed October 28, 2013.

4. "Robert B. Silvers Annual Lecture: Joyce Carol Oate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accessed August 25, 2014.

5. "Robert Silvers and ... Barbara Epstein to Be Honored", Press release from 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 (2006).

6. Mr. Silvers, Will You Peek at My Books? article on Silvers from the New York Observer).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