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五节从愚忠到晚节不终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五节 从愚忠到晚节不终

  第二次进攻上海失败之后,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同治元年闰八月(1862年10月),天京被曾国藩所围,形势十分危急,洪秀全命令李秀成率部救天京,没有成功。事后,李秀成率兵入安徽,进攻庐州、桐城、舒城、六安等地,都没有得手。次年四月(1863年5月),李秀成回到浦口时,正遇江水猛涨,又遭清军的截击,10多万士兵大部分被清军消灭或被水冲走,最后得以渡江回到天京的“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②。

  同治三年(1864)上半年,太平天国在江浙各个战场相继失陷。在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之际,曾国藩派左宗棠率部入浙,随后宁波、金华等重镇陷落。是年二月(1864年3月),杭州陷落。在苏福省的太仓、昆山、常熟也被攻占。李鸿章勾结侵略军的头目戈登集中力量进攻苏州、常州。正在这时,苏州守将郜永宽、周文嘉、汪安钧等8人叛变降清,苏州失守;四月,常州失守,天京危急。当时李秀成在丹阳,其弟李世贤看到天京不能保,劝李秀成“另作他谋”,李秀成不肯,还是赶回天京。第二天,即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他说:“京城不能保守,曾帅兵围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又说:“若不依从,合城性命不能保矣。”李秀成毕竟多年戎马生涯,对天京形势判断是正确的。在当时情况下,“让城别走”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况且,李秀成还提出了“别走”的具体方案。他主张:舍弃天京,尽弃苏浙两省地,御驾亲征,直趋北方,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地,以控东南。这些地方清军水师不能到,洋人势力也不能顾及,这样中原可以图,天下可以定。但是,洪秀全未能接受这个方案,而且用“奉上帝圣旨”,“何惧之有?”来驳斥李秀成的“让城别走”。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担负起了天京保卫战的任务。天京粮食十分紧张,洪秀全命令“合城俱食甜露”,即食树皮草根,他不但自己先吃,而且亲自制作。李秀成为了减轻天京的压力,放出城中饥民达10多万人。这一举动虽减轻了天京粮食欠缺的压力,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天京军民的情绪。特别是在天京保卫战的紧急阶段,洪秀全因食“甜露”生病。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洪秀全病逝,李秀成为了稳住军心,在洪秀全逝世后第五天扶幼主洪福瑱即位,是为幼天王。天京形势越来越恶化,6月16日(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破。李秀成率领余部和清军进行激烈的巷战,第二天清晨他带着幼主,连同1000多余部自太平门侧城的缺口冲出,突围成功。

  但是,突围之后,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换给幼主,自己骑的是“不力”之马,在南京清凉山被清军冲散。两天之后,李秀成在荒山被奸民出卖,落入曾国藩之手。

  李秀成被俘之初,十分坚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对李秀成动大刑,“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①。但是,在受到曾国藩的软化和欺骗之后,他却产生了求生之念,写下了一个“亲供”,即《李秀成自述》。“自述”极尽了对敌人的吹捧和对自己的贬斥,诸如“中丞大人量广”,“一沾清帝之恩,二沾中堂、中丞之德”。说曾国藩“恩深量广”,“仁爱惠四方,兼有德行之心”,等等。此类肉麻的吹捧充斥“自述”,“自述”中还写下了招降十要。“自述”将洪秀全称之为“蒙尘之主”、“不修德政”,把太平天国事业说成是“乱及民间”,是“世人之劫数”。甚至喊出“何生天王而乱天下,何我不才而佐他乎”的感叹,结论是“先忠于秦,亦丈夫信义;楚肯用人,亦而死报”。乞降言词,一至于此。李秀成的行为,对于太平天国事业来说,无论如何是个背叛。这对于那些坚持斗争的英雄们,也是个极大的污辱。所以,当洪仁玕在狱中看到“自述”的刻本时,立即逐条进行批驳,表示了应有的义愤。李秀成写完“亲供”后,于七月初六日(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在他英雄的一生中,最后时刻留下了这个明显的污点,可算是历史的悲剧。

  

  ②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册,第430页。

  ①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册,第499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