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一节笃诚的拜上帝教徒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一节 笃诚的拜上帝教徒

  洪仁玕从小在家乡念书,和洪秀全一样,曾想跻身仕途,屡次赴考不第。后来在家设帐授徒,自修经史。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考落第,因受《劝世良言》启发,便在家乡创立拜上帝教,自行洗礼。洪仁玕和冯云山是最早加入拜上帝教的人。他和洪秀全一起,着手在他们的族人、亲戚中传教。随后,洪秀全到莲花塘教书,“在未离本村之前,叮嘱仁玕细心研究新教道,并宣传于其家及族人”。然而传教本身很快就和传统势力发生冲突,被人斥之为“疯狂愚蠢”之事。洪仁玕本人因为信拜上帝教受到其兄殴打,其兄甚至撕破他的衣服,要把他逐出家门。但是,洪仁玕没有向旧势力妥协,为了表示他对皇上帝信仰的笃诚,便将他所在私塾中的孔子牌位拆除,并说:“我是不是老师呢?孔夫子死了许久怎能再教人呢?”①在当时敢于这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孔子,是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的。

  第二年正月灯节,这是花县有名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人们照例要用各种形式来向菩萨献诚。本村父老要洪仁玕和洪秀全写歌颂偶像的诗词和对联。洪仁玕和洪秀全严加拒绝并宣传自己是“尊上帝诫条”行事的,因而大受乡间士绅指责,激怒了旧传统势力。加上由于洪仁玕和洪秀全因撤除孔子和文昌牌位,学生惊散,乡绅便借此解除他们的“教席”。洪秀全被迫远适他乡去传教。洪仁玕则因年纪较小,受到家人的阻拦,没能和洪秀全、冯云山同行。但他在本村也呆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清远去教书,并就地传教。无奈收效甚微,几年之间接受他洗礼的教徒才有五六十人。单纯的宗教活动,群众并不热心。洪仁玕和洪秀全以为是教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洪秀全在广西传教半途而废,回粤后便潜心著作《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重新解释教义的书。在这期间,洪仁玕和洪秀全过往很密切,经常和洪秀全一起探讨真道教义。他自己说在和洪秀全交往中知道了不少道理,对洪秀全更加崇拜。当然,洪仁玕的一些思想自然也注入洪秀全的这些著作中。

  不过,洪仁玕和洪秀全一样,他们想通过这些教义,大力发展拜上帝教的信徒,希望通过建立拜上帝教,达到“以教治道”的目的,纠正当时那种“世道乖离,人心浇薄”的社会风气。但是,新教义的编制,是否就能顺利发展拜上帝教,洪仁玕和洪秀全都没有把握。他们想成为一名正式的传教士,以便合法地开馆传教,发展教徒。于是,在道光二十七年二月(1847年3月),洪仁玕与洪秀全一起到广州,在美籍传教士罗孝全处“研究真道”,罗孝全后来曾经回忆说,洪秀全和洪仁玕“来到广州我的住处,寻求宗教原理”。“我教导他们学习基督教教义和关于圣经的知识”①。

  离开广州之后不久,洪仁玕回到花县,曾在家乡学习一段医术,后来又到清远教书。由于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创立拜上帝教,把发展拜上帝教和农民起义最终推翻清皇朝的目的结合起来,拜上帝教在广西得到很大发展。洪仁玕对广西传来的消息,大受鼓舞。洪仁玕没能到紫荆山,没能够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没有能够加入太平天国起义的行列,但在思想上,他是十分向往和积极支持金田起义的,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曾派江隆昌到花县迎接洪、冯族人及亲友。洪仁玕立即响应,亲自率领“五十多人,或为洪、冯族人,或为友人,一同西上,迨抵浔州时,乃闻悉太平军已弃营他去,……不得已乃中途折回”①。咸丰二年正月(1852年3月),洪秀全再次派江隆昌来粤召亲友入桂。当时清地方当局对洪、冯家族实行镇压,挖坟、烧屋无所不为。在江隆昌的主持下,洪仁玕等积极支持,决定在清远的谷岭发动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但由于事先缺乏准备,又没有足够的军需,起义没有成功,江隆昌阵亡,不少人被捕。洪仁玕也被擒获,将解官治死罪,幸而他机灵,当晚自解绳索,连同一起被捕的10多人逃入山中,藏匿在山洞中。一连几天,饥寒交迫,历尽艰险才找到一个亲戚家,这个亲戚怕事,竟要将仁玕押送清地方当局投案,幸得一位父老挺身相助,才得以脱险。

  咸丰二年三月(1852年4月),洪仁玕逃到香港,住在瑞典传教士韩山文处,积极宣传太平天国革命,曾口述由韩山文写成《洪秀全来历》一文。但是,洪仁玕因生活困难,又向往革命,几个月后,他离港回到广东,隐匿在东莞一个朋友家里。次年十月(1853年11月),洪仁玕再度来到香港,学习研究西方先进理论和文化。

  

  ①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373页。

  ①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第6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①《北华捷报》1853年8月20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