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儒家与现代化2

如何好"礼"

儒家与现代人生 作者:傅佩荣


  随着经济的顺利发展,知识分子开始强调"富而好礼"。"礼"在今天看来,似乎只剩下礼貌与礼让这两种含义,于是我们要"礼失求诸野",学习西方人多说"请"、"谢谢"、"对不起"这些口语,同时在公开场合要互相礼让,化解暴戾之气。

  社会风气的改善不是一两句口号可以奏效的,尤其是我们并未十分清楚这些口号的原义。就以"富而好礼"来说,孔子当时所谓的"礼"只是礼貌与礼让吗?显然不只是如此。

  事实上,"礼"兼指"礼乐"而言,原指周公之制礼作乐,为百姓定下价值规范的标准,使人人可以措其手足、明其人伦、安居乐业。礼的周延性与强制性来自古人所信仰之"天":"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显然是把礼看成人生应行途径,借此可以亲和鬼神,获享幸福。这一途径的丰富内涵表现在"三礼"中,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古人的"派德亚"(Paideia),亦即兼含统合的理念、文化的传统、具体的仪节三种角色。

  如果"礼坏乐崩",又该如何?这个问题正是春秋时代的困境。为了应付此一挑战,九流十家先后形成,是即所谓"哲学的突破"。其中如儒家、道家,历久弥新,型塑了中国人的心灵,就是法家、阴阳家也曾各领风骚,左右政局。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家勇于为百姓寻找出路,中国历史恐怕会失掉许多光彩。

  今天大家希望"好礼",首先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我们有无足够的思想人才,可以对传统作创造的诠释,重新阐明人类生存之道。二是我们是否注意"礼"之统合性格及根本精神。所谓统合性格,是指礼涵括人之内心、外表、视听言动,以求得人之整体安顿为目的。至于根本精神,则是礼的宗教取向始终在提醒人类:生命有不同的层次的要求,可以让人转化提升,超凡入圣。

  如果礼教无法昌明,百姓自然以俗世之功利为奋斗目标。常见大家乐迷在偏僻小庙中虔诚膜拜,频频许愿,然其所求者无一不是现世利益。以这种态度处世,自然如入原始丛林,生活在竞争淘汰的压力之下,何乐之有?

  以今日教育之普及,应该不难让大家明白"好礼"的重要,但是"礼"与人生的基本关怀有何关系,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知识分子在思考具体的政治及经济问题时,不妨也存念于此,或许这正是解开一切谜团的线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