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符号化姿势

色彩——约定于是俗成

混搭中产家 作者:殷智贤著


  原来中国的美学主流传统是经由一代代文人构建传承的,民间虽也有另一脉审美传承,但由于传承者多为工匠,并流传于乡野,所以难以进入正统的美学范畴,而只能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边缘成了一个分支。

  但1949年以后,随着工农兵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文人审美几近被否定干净,而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审美理念及范本以越来越强大的声势进入中国人的视觉,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便被彻底改造了,以至于除了尚未能摸到城市脉象的偏远山村,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以西方的审美为自己的美学标准。

  色彩观是首当其冲地被改造的。在中国经典的美学观里,色彩的塑造及搭配我们可以从历代壁画、彩塑及绘画中看到其特点。无论是汉唐的恢弘,六朝的雄浑还是宋明的婉丽,其对色彩的选择大抵受两样事情影响:一是中国本土的五行观,一是由印度和西亚等地传入的"西方美学"。中国人将色彩设定为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白青黑红黄。中国人认为和谐的色彩搭配是色彩之间取用相生的关系,同时又维持色彩强度平衡,例如青和黄的搭配是不妥的,因为这在五行上是木克土,红和白的搭配也不相宜,因为是火克金。当然对色彩关系的把握并没有如此简单,我们祖先的智慧还不会对色彩做如此生硬而肤浅的处理,选择什么色彩用于居家、穿戴还要和本人的生辰八字、所处方位、所经的事件彼此相连。就算用红和白作例子,红在下白在上为火克金,但如果位置颠倒,则不存在这种相克的关系。而如果白色面积远大于红色,红色的火克不住白色的金,假如主人是一位八字忌金的人,反倒应在居室和着装上多用一些红色,以克制金气对人的伤害。

  中国人对色彩的审美是基于中国人相信色彩与人的运势、心理及生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不是单纯的"好看"。印度和西亚文明的传入给中国的审美体系里注入了新鲜的元素。配合高鼻深目袒肩露臂的形象,纹饰及色彩都有了新的造型。进入唐朝,与异国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深入而广泛,但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外来文明在今天都被定义为亚洲文化,所以由地理距离的切近产生的文化交流在今天看来,其核心理念并没有巨大的差异。

  五四运动后,欧美的生活方式及其审美渐渐进入中国新兴的买办阶层及上流社会,但那时中国一脉相承的美学体系仍然完整地存在着,并未瓦解掉,只是在这一体系之外又生出一套欧美文明下的新派审美观。

  1949年后,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美学体系逐渐退出主流社会,来自中国农民及手工业者的审美由于一直未能进入学院教育系统,所以未能承担起新时期美学教育的责任。随着手工业的衰落和民间行业协会的解体,乡土美学更难以作为一套美学体系延续下去。终于,中国的审美传统到70年代末式微,到8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更退出了主流的舞台。

  在中国长达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文明发祥地的欧美文化或强或弱或快或慢地渗透进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体系中,基于本土文明发展至今的中国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置换。这种改变并不是被强迫完成的,而是伴随着渴望进步的热情被主动接纳的。改造过后的中国当代美学便呈现出一种无从归属的迹象。中国人的流行色概念是伴随着服装方面的时尚而建立的。"文化大革命"遗风使从众成为人们高社会化低自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红裙子一流行,街上的女性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都穿红裙子,转年又流行黄裙子了,街上就像发工作服一样又齐齐地变成了黄裙子。人们没有一个关于审美的独立思考,只有关于美的统一结论--穿红裙子或黄裙子,大多数人只管跟着去做,并不去想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在社会变迁中保证安全始终是人们在意的。

  对色彩关系的不同认识是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别。到了当代,受生活成本所限,中产阶层们的个性是在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中实现的,标准化的概念和营销体系的完善使得一种色彩关系可以成功地在全世界复制及传播,并为整个欧美社会的中产阶层所认同。在上个世纪的后半叶,流行趋势的发布不再只对发布地有意义,而是对各第一世界国家的时尚消费者即中产阶层都富有意义。随着追求更大经济利益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目标,这种色彩观乃至审美观像其他工业制品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流。

  欧美人使用中国明清家具并为之配搭布艺的形式被新一代中国的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广泛复制,古朴凝重的古董家具上大量使用了色彩鲜艳的织物,其内在选择是用这种对比来调和居室的形象,并且使现代色彩与传统色调形成一场不会停歇的互动。

  如果说服装流行色对当代中产阶层的控制是强有力甚至是无处不在的,那么色彩对中产阶层在家居上的控制则更加强悍。

  中产阶层可以摆脱这种控制,而能更自由地驾驭色彩吗?不太可能,因为对色彩的处理不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当代中产阶层处于激烈的社会变化中,改变是常态,任何一轮时尚的诞生都不是闲情逸致的产物,而是社会思潮及公众行为发生变革的一个风向标。中产阶层追随每一轮流行趋势都是为了不被这个社会淘汰掉,能跟上这个社会的变化意义重大,色彩就是其中一件要跟随到位的事。

  尽管如此,中产阶层对色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今天还是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话题。既然对一种色彩及其处理方式的选择是中产阶层社会判断的一个标尺,那么选择的标准更折射出了中产阶层的人生观。

  1999年以前,中产阶层刚刚浮出水面,进入房地产消费市场更是小心翼翼落脚。随着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中产们不能再指望家中任何一人还能从国家那里获得住房,无论多么不情愿,都要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置业了。高级灰所传达的谨慎内敛和某种优越感以及清高,投射在家中就是既不夸张也不单纯,总之左右都不彻底。但2000年以后,随着进入地产市场的中产阶层人士的增多,中产阶层有了形成自己品位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略带夸张的色彩组群和美学理念颇有一种为自己壮声势的意味。当然更重要的驱动力还是进入新千年后,整个欧美的时尚界都刮起了一股"炫"风,亮丽、醒目成了新生活的形象,中国的中产阶层们胆子也大了一些,不再讳莫如深地掩饰自己对家居消费的理想和安居后的得意。2002年以后,随着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群进入房地产市场,他们独特的文化取向使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色彩取向发生了转折,那些代表深刻、庄重、优雅的色彩被代表闲适、活力、自由的色彩所替代。

  中产们在家居中用色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是一间屋子里有七八种色彩,而且没有主次轻重,另一种是全屋都是同一色彩或图案,成系列的。随着见识的增多和市场的丰富,中产们渐渐知道一个空间中要有主色系、辅助色系,但对于主次的比例如何掌握很少有到位的。有一个中产之家将客厅及与客厅相连的餐厅的墙面全部刷成了姜黄色,多达100平方米的墙面面积被刷成了这样浓重的颜色,主人后来发现他买什么颜色的家具都压不住,墙成了这个家的视觉主角。

  一些中产从杂志中习得用白色打底,然后选个花卉图案的布艺沙发和同花色的窗帘也能达到色彩丰富而不杂乱的效果。如果是一色的沙发,那么靠包是中产们乐于做文章的地方。

  我们看到富裕阶层家中的沙发靠包通常没有太多的色彩,昂贵的沙发不需要对其形象再做多少改造,它们的语言很固定、很明确。但中产阶层们选的沙发通常还有若干再塑造的余地,所以一个沙发上究竟有几种颜色的靠包和这个沙发的价格成反比,即靠包颜色越多,这个沙发越便宜,因为中产们想把这个沙发打扮得更有气质、更有个性一些。

  外立面的颜色作为楼体的形象元素之一在今日中国既不服从任何流行色的潮流,亦没有任何市政规划对其做出规划,也很少有关于受众的色彩偏好的调查成为开发商或设计师的依据,中产们对于自己住一处什么颜色的住宅的判断基本上是模糊的,他们更多地还是受开发商和媒体的引导。

  几种颜色混搭的外立面在1999年后渐成京城地产时尚,始作俑者当推潘石屹的SOHO现代城。当东长安街上这一组五颜六色形似积木的楼群被中产们视为前卫和时尚时,复制品和仿制品迅速涌现,至今仍在蔓延。毗邻SOHO现代城的盛世嘉园2000年推出,连广告都不打,靠着其酷似SOHO现代城的外立面色彩就吸引了相当多的眼球,而其看来并不差的形象使其以低于SOHO现代城1500元/平方米的价位获得了中产们的青睐。

  这些对色彩的理解和处理的改变也标志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原来更讲求典范,到今天的自由自在。现在的中产阶层,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色彩的关系已基本上不遵循什么经典的原则,他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传统的色彩原理在他们这里自然不奏效。批判我们的教育失败似乎还不能解释这个问题的全部,更核心的原因是他们成长在一个失范的社会里,曾有的规范既无从指导他们如何应对每天突如其来的变化,更无从帮助他们成功地识别未来的走向,他们对规范的好处一直没有享用过,于是索性随意而为,反正社会舆论已经没有兴趣评点他们的审美修养,更拿不出一套成体系的范本说服他们照此办理。未来中产之家的色彩将依旧杂乱下去,直到这个阶层对变化有比速度和频率更深要求的时候,色彩才会在中产之家形成清晰的标准。以今日中国中产阶层色彩观的形成及对色彩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要想提高到今日欧美中产的水平,所需的时间可能至少三五十年。

  尽管中国人极为好学,又极善学习,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的大环境又使我们有了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一代中产在其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学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又在高速建设中被迅速摧毁,基于工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美学体系和今日中国的城市一样还在稚童时期,没有美学素养的一代人补课尚且来不及何况提高,更遑论培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而对色彩的认识与把握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设计,它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这一代中产是最为积极地试图去掌握这门语言的人,我很愿意鼓励并支持他们的探索,但我深知这条路相当长远。

  我记得第一次去意大利时,忍不住为满街的艺术品而陶醉。那时我体会到什么叫富有的民族--人家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不是只有到博物馆才看得到,它与这个国家的人民融合在一起。

  我问一个意大利贸易协会的人:"为什么意大利的设计师一直都活跃在时尚界,能不断给世人带来惊喜?"这个人回答:"我们的孩子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他们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从不会看见难看的橱窗,街上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搭配服装,他们住的房子、他们爷爷奶奶住的房子都是不同时期的建筑物,有的更是杰作,他们可以了解意大利的过去和现在,所以他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在城市化运动中全力以赴地抹掉过去(我将此称为农民犁地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总是要用新土覆盖陈土),我们为自己建造的现在无法告诉我们未来,所以中产们--一代缺少历史背景的中产只有一路向前冲。色彩作为中产阶层构筑自己生活空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如同中产们驶往理想生活汽车上的一个零件,且琢磨呢。

  蓝灰纱帘配合金属餐桌椅,餐厅很有点酷。

  用色如此大胆的中产之家多为70年代出生的人群或跨国婚姻家庭,这两类人家对色彩的感受力比较敏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