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文(2)

文学种籽 作者:(台)王鼎钧


  下面有些"闲话"、"戏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散文。一位作家说他在春季夏季写散文,秋季冬季写小说,因为人在春夏比较懒散,秋冬则容易集中精力。一位作家说他在壮年写小说、剧本,老年写散文,因为老年人心境恬淡,处理事情愿意顺乎自然,不愿意再多费心计。有一位作家说他用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以散文创作为"余事"。他这句话无形中提醒我们,散文可能最适合"业余"文学创作。不过这些意见都并不表示散文的地位比其他体裁要低,也不表示写散文比较容易成家。文学四体是独立的,平行的,各有起点,各有极致,并非谁附属于谁,也无所谓谁浅谁深。

  散文虽然包罗甚广,但是,若把"用文字表现意象"这个定义提出来,它的范围立即缩小。我们常见的议论文是不透过意象的,一般记叙文只有零星的意象,这样,抒情和写景的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成分。诉诸意象的散文不复是大众日常应用的散文,而是作家的专门技能。大众可能很欣赏这种技艺表演,于是改变身份为读者。也许有些作家对"削权"至感不快,但想到意象是作家的开业执照,也就释然而复欣然。身为作家,你必须经营一个意象的世界,你迟早要走上这一步。没有意象的散文可能仍然是很好的散文,但是你大概不愿意只会写这种散文,而且没有意象的小说恐怕是失败的小说,而没有意象的诗为"不可想像"的诗。你既然要在意象的世界里安身立命,多半要把"用地"扩及散文,至少及于一部分散文,以诉诸意象的散文为住宅为庭院,以不含意象的散文为别墅为旅社。

  散文的范围虽然随着我们的讨论而缩小,但它的特色依然,跟小说、剧本比,它仍然最自由,最自然,最宜于表现自我,能处理小说、戏剧无法接受的题材。当我在报纸写专栏时,我曾说,如果谁想写文章而又写不出来,无妨在稿纸上先写下一个"我"字,下文可能与之俱生,那时,我心目中所设想的就是散文。至今,我的意见没有多大改变,散文"有我",写作时可以强烈地意识到"我",而不必存心迁就读者。我今早上学时太匆忙,拿着妹妹的车票去赶车,几乎不能过关,心里惦记着妹妹,不知道她的运气如何,她一定拿着我的车票。这是散文。"我"今天经过巷口,抬头一看,奇怪,这棵老柳到了秋天反而比春天好看。这是散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寂寞环绕着我。"这也可以成为散文。当然,这一切最好透过意象来表现。

  散文是如此"有我",以致,如果你不喜欢谁的散文,你就不会喜欢那作者本人。作者如果有什么缺点,像伪善,心胸狭窄,傲慢与偏见……之类等等,都会在这样的散文里流露出来。散文的作者既然没有捏造一个人物出来替他受过,则后果只有自己承担。历来讨论写作的人都劝我们要学作文先学做人,要在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以及知识见解各方面有水准,站得住,因为读者要从作品里看见这些。我想,这一忠告对写散文的人特别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散文"易学难工",多少人第一次作文由散文开笔,而他们最好的散文却要"晚成"。

  一篇散文怎么组合它的意象?散文的形式问题最易解决,它自由;但也最难说明,它不定形,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好文章(请注意"好"字)、就有多少种组合方式,无从归纳,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必注意别人留下的成就,更不是说一切无妨自我做主,随便怎样组合都是好的。首先,一篇散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要看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散文的内容有"有事件的"和"没有事件的"之分。有人说散文和小说的分别是,散文没有故事,而小说有。散文虽然多半没有故事,却可能有"事件",事件和故事的分别大约是事件是故事的片断或雏型,不完整,或过于简化,老残游湖并未发生任何事件,倘若他被船夫大敲竹杠,这就有了事件。如果湖心翻船,几乎淹死,而翻船又出于"敌人"的阴谋,买通船夫制造"意外",这就是故事,这样的题材已非普通游记所能容纳(除非是《西游记》那样的游记)。有事件的散文和没有事件的散文,内容不同,结构也不同。老残游湖偏重描写风景,作者所要处理的是空间,意象组合采取罗列式,宛然如画。苏雪林的《未完成的画》也写景,写晚霞的美,但晚霞马上就要消失,她本想把晚霞画下来,但是她为晚霞的美所吸引,看呆了,直到晚霞消失也没有落笔,这就有事件在内。作者在事件中写景要处理时间,随着晚霞的变化,意象以"后浪推前浪"的方式涌现。

  除了意象在空间内罗列和在时间中涌现以外,作家还常常把"同调"的意象配置在一起,使之协同一致,相得益彰。"人面桃花相映红",少女的脸和桃花都很娇艳,两者调子相同。是"枯藤老树昏鸦",不是枯藤老树凤凰;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是小桥流水摩天大厦;是"西风古道瘦马",不是西风古道香车;是"夕阳西下",不是"旭日东升"。这一切安排都是为了有一个适当的舞台供天涯断肠人出现,而不是欢迎新科状元衣锦还乡。我们走进装饰考究的餐馆常常可以发觉室内有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窗帘是宝蓝色,餐巾是宝蓝色,透明烟灰缸的底部有宝蓝色的商标等。同样的设计可以用在意象的组合上。

  另一种设计恰恰相反,把效果迥异的意象配置在一起以产生对比,"马后桃花马前雪"、"白山黑水"、"死去活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是,"大漠孤烟直"是直线,必须配上"长河落日圆"的曲线,两者才更见凸出。我曾描写一个场景:满屋色彩鲜艳的花,于是女主角在这间房子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使我煞费踌躇。我知道她的衣服上不能再有花朵或花纹,除非想弄得眼花缭乱。我决定让她穿一身月白,外加一条黑沉沉的长辫子。我读过一篇记述车祸的散文,作者写出街头车辆甚多,声音喧闹,使人的耳朵不能负荷。然后突然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静得使人战悚,十字路口堆着一滩血肉。这篇散文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散文终是散文,无意像小说那样巧夺天工,也无意像戏剧那样颠倒众生。散文好比"我是天空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这片云的形状是自然生成,但有些巧云是出于织女的设计。巧云虽巧,到底仍是一片浑然舒卷自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