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与旧(1)

文学种籽 作者:(台)王鼎钧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的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像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它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它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在他提出来的诸般方法之中,最有用的一个是增加法。

  ·增加法

  "增加"是在前人已有的作品里增添一些成分。《十日谈》里面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某人养了一只鹰,那只鹰是他仅有的财产。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这只鹰,希望能据为己有,昼夜思念,得了重病。孩子的父亲在了解孩子的心思之后,就去拜访鹰的主人,希望能把鹰弄到自己家里来。却不料鹰的主人见贵客临门,殷勤接待,在没有弄清楚客人的来意之前,把那只鹰杀掉做了晚餐的主菜。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圣诞礼物》似乎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而有所增加。在《圣诞礼物》里面,妻子悄悄地卖掉了一头长发,给丈夫买一根表链,而丈夫已悄悄地卖掉了表,给妻子买一把漂亮的梳子。在《十日谈》的那个故事里,是单方面的善意,单方面的错误,使另一方失望。在《圣诞礼物》里,甲乙双方互取互予,双方都充满善意,也都做错了事,双方的善意完全落空。这样,《圣诞礼物》有它自己的创意。

  中外都有"试妻"的故事:丈夫远游四方,现在回来了,要试试妻子是否贞洁。评剧的《武家坡》和《汾河湾》,故事架构几乎相同,男主角的名字一个叫薛平贵,一个叫薛仁贵,又何其近似。《武家坡》是单纯的夫妻重逢,到了《汾河湾》,在夫妻之外增添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却从未与父亲谋面,夫妻重逢之外加了父子乍逢,就是一出新戏。

  ·延长法

  "延长"实在是"增加"的另一示例,它利用一个众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写,却不照原来的样子结束,故意加续一段,这一段才是作者匠心所在。读了延长的部分,我们顿觉画龙点睛,故事有新的生命。"浪子回头"是怎么一回事,家喻户晓:一个家庭里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分得家产,全都变卖了,到外面去享乐游荡,后来钱花光了,在外面吃了许多苦,大彻大悟,毅然回家向父亲痛苦悔罪。耶稣当年讲述这个故事,用意是劝人勇于悔改。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知道,可是回家以后有一件事人人不知道,只有一位小说家知道,他说大儿子回家之日正是二儿子吵着要分家之时,二儿子也要挟资远游,一如当年乃兄所为。大儿子以自己的经验劝告弟弟,弟弟完全不听。经他这么延长了一段儿,故事似乎完全不同了!我在《开放的人生》里处理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某国国王日理万机,仍然下决心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学者替他写出结论来,他没有时间读。他在老病垂危之时要求一位年老的哲学家用一句话说出生命的意义何在,据说这位哲学家在国王耳旁轻轻的说:"生命就是一个灵魂来到世界上受苦,然后死亡。"这个故事很好,可惜结尾黯淡,我特地加以"延长",说是这个记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字句,那位年老哲学家向国王报告的全文下面还有:"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经过延长后,故事对人生的态度转为积极,所反映出来的人生经验也比较完整。

  当我还在教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位同学谈到写作材料,谈到民间故事。我说有人认为太阳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夫妇俩本来在一起。不知怎么月亮变了心,和太阳分开了,后来,月亮又回心转意,想和太阳言归于好,可是太阳不肯,总是躲,太阳躲,月亮追,千秋万世,一如我们所见。有一位同学说:总有一天,月亮追累了,认为再追下去不值得。如果有那么一天,月亮停止不动,地球上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我马上告诉他:"你已经有材料可写了,先写传说,把传说当作事实写,然后续上你的想像,把想像也当作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合并法

  "合并"也可以列为增加法的一个项目。就像两种动物交配可以产生新品种一样,从两部作品中分别取出一部分来,加以融合,可以写成新的作品。例如,有这么一篇散文:作者说他是一个教员,教了二十年的国文,每年都要在课堂上讲朱自清的《背影》,每次讲授《背影》的时候都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他的心幕上也有父亲的背影存在。当年他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有一个女孩子迎面走来,嫣然一笑,所以父亲的背影之旁还有一张女孩的脸,背影是佝偻的,灰暗的,脸是红润的,娇嫩的。起初,在他心幕上,这张脸十分清晰,在画面上最为醒目,后来自己年事渐长,阅世渐深,那张脸就逐渐变淡,背影就越来越凸出,像木刻,像浮雕,最后成了一尊铜像。很显然,这篇散文的内容是《背影》加上人面桃花,借两者的对比和消长写出较为复杂的人生经验。《背影》和人面桃花都是独奏,综合之后就有了和声。

  有很多人改写过《国王的新衣》。其中一篇说,那个国王身旁有个奸臣。裁缝为国王缝制一套看不见的新衣,乃是那个奸臣导演的把戏,他要国王丧失尊严,使国人认为国王身心失去正常,不能治国。那奸臣暗中命令所有的人都承认赤身露体的国王穿着华丽的新装。那个国王也不傻,他察觉了奸臣的计谋,索性将计就计看看朝野上下谁是忠心的人。最后,当一个孩子大声指出国王裸体时,国王并没有逃走,而是把那个孩子抱进宫里,慨叹只有孩子对他诚实。我相信这就是《国王的新衣》加上"指鹿为马"合成的故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