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1)

文学种籽 作者:(台)王鼎钧


  作家使用语言文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说出来,二是用比喻说出来。以《圣经》里面的句子为例,"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还有"哀恸的人有福了",都是直说。直说要清楚、明白、准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虽然是诗,我们也一下子捕捉到它全部的意义。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这两句就不同。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看得出,它的本意并没有说出来,说出来的是个谜面,里头还有谜底。作者真正要说的是:人有患难,神有慈爱。

  比喻在诗里用得更多,举一个熟知的例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比喻要含蓄。这是作家的专业技能。表面上,这是新娘问新郎,你看我的化妆合不合潮流,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的文章送给权威人士看,问我的文章够不够标准,我来参加考试有没有希望。整首诗是一个比喻。

  为什么要用比喻?有时候因为不方便直说。重要的理由是,天下事太多,直说是说不完的,要设法以少胜多;天下事直说说不清,要能不言而喻。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这句话安慰了多少受过伤害的人。《停红烛》那首诗留下一个典故,就是"画眉深浅"。"压伤的芦苇",先知以赛亚写那两句话的时候,耶稣尚未诞生。朱庆余写《停红烛》的时候,还是大唐王朝的天下。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怎会和我们关连?因为他们通过比喻,作品成了符号,符号简单,代表复杂,符号具体,代表抽象,符号有限,代表无穷。

  曾经有人问一位历史家,能不能用简单几句话说明人类全部历史。他说可以,然后拈出四句话来:

  上帝教谁灭亡,先要教谁疯狂;上帝的磨子转得很慢,但是磨得很细;蜜蜂采了花粉,却使花更鲜美;当你看见星星时,太阳就快出来了。

  第一句话的意思相当于"多行不义必自毙",以中国历史为例,王朝之末,出现昏君,昏君是广义的疯子。中国人看人君的作为,叹口气说气数尽了,和那位西洋的历史家是同样的意思。

  第二句话是说,历史上每一件事情,都有远因、近因、内因、外因,历史永远在进行,只是你不觉得。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天道在冥冥之中。历史上重大的改变虽然来得慢,但是常常变得很彻底,冥冥之中进行的,是一件一件慢工细货。

  第三句,蜜蜂采了花粉,却使花更鲜美。用《论语》里的话,就是"先难后获"。人类历经忧患,经一事、长一智,一步一步往前走。这里面包含了无数的历史事实。

  第四句,使人想起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中国,这就是无剥不复、否极泰来。末一句和第一句遥相呼应。

  总括看来,历史家的四句话全是比喻,也可以说全是符号。想以寥寥数语说出人类的历史,他用了文学的方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