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海上之王”郑芝龙

国共对话秘录:1949-1979 作者:刘丕林 著


  在17世纪远东海洋上,活跃着的是三种力量,一种是西方主义者,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另一种力量是远东地区封建强国如中国、日本;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海盗,最著名的是中国的颜思齐、郑芝龙。

  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但在史家的笔下向来名声不好。郑芝龙大概也算是中国欧化人物的先驱,是个天主教徒,通晓外语和做生意。还有,郑芝龙的婚姻是涉外婚姻,娶的是日本老婆。黄宗羲的《郑成功传》曰"娶倭妇"。但这个"倭妇"是个中国的混血儿,她的母亲才是真正的"倭妇",而父亲则是铁匠出身的泉州人。

  郑芝龙颇有传奇色彩。他出身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大港泉州,深受当地风气影响。18岁时即迁居澳门,在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并取了教名为尼西拉斯加斯巴德。当时澳门已为葡萄牙人租借,郑芝龙虽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小就有些流氓习气,胆大,好武力,所以,很得到当时大海商李旦的赏识。正因为跟着李旦,后来郑之龙去了日本长崎。

  在数百年前的明代,日本的港口城市如长崎等地也聚集了一些中国商人。当时日本幕府显然敌视外来东西,故长崎管理贸易的官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商盘剥勒索非常严重,引起中国商人的强烈不满,于是包括郑芝龙在内的28个中国海商密谋夺取长崎。领头者叫颜思齐。他乃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人,时年36岁,据史载,其身材魁伟,武艺精熟,因宦家欺凌,一拳便把宦家的仆人打死了,因惧捕,逃日本以裁缝为生,几年后,积蓄颇丰,却能仗义疏财,是《水浒传》里晁盖似的人物。郑芝龙拜其为老大。这个暴动计划被一个醉酒的兄弟泄露了,幸而郑芝龙的岳父是长崎附近前藩平户岛主,在当地有权有势,他本人是中国人,事发后听到风声,即通知他们快逃,于是,1624年8月23日,郑芝龙等人分乘13艘大船,经8个昼夜在大海上顽强抗争好不容易到达台湾北港。此时正值第二次中荷澎湖之战之后,荷兰人刚从澎湖退迁台湾安平港,其军力不超过千人,而郑芝龙等约数百人,荷兰人不敢惹事生非,郑芝龙等人在台湾站住了脚跟。

  郑芝龙等人在台湾并未以"海盗"为生,而以做海上生意为业,但晚明政府与晚清政府一样,亦实行禁海政策,所以,所谓"海商"即被视为"海盗""海寇",郑芝龙等人虽还未打家劫舍,但早已被看作海盗了。1625年10月,在台湾已日益声隆的颜思齐却因去猪罗山,即今天的嘉义打猎归来后,欢饮过度,染上风寒,终至不起而逝。年仅20岁的郑芝龙脱颖而出继承颜思齐大佬之位。也许是因为当时台湾尚未开发,民穷地贫,且海外孤岛,远离尘嚣,很难令郑芝龙等到人的满意,于是郑芝龙只好亡命海上,倒真成了打家劫舍的海盗,活跃于台湾海峡。但他是盗亦有道,他通常不赶尽杀绝,甚至还劫富济贫,因此许多百姓对其有好感。

  郑芝龙向来对山明水秀的台湾很感兴趣,当时台湾地旷人稀,高山族土著生产极其落后,为稳定后方,建立根基,恰福建两次大旱灾,在别人看来是祸,在郑芝龙看来却是福,他果断地制定了一箭三雕的救灾计划,自1625年起两次招饥民数万,每人给银三两,三人发给一头耕牛,用海船接送台湾,开垦荒土为田,衣食之余,纳微税于他,其结果人心大快,郑芝龙的势力迅速膨胀,使其已拥有约1千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可谓纵横台湾附近海而无敌手,一跃成为"海上之王"。而对中华民族更有其历史意义的是,郑芝龙的移民之举,使台湾奠定华人世界的基础,使后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如果说郑芝龙是近代台湾缔造者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郑芝龙毕竟是炎黄子孙,而"光宗耀祖"的传统心理在他内心深处是非常强烈的,他决不愿成为海外的游魂。颇有智谋的郑芝龙自1625年其三败明朝官兵的征剿,致使明福建水师血本无归,在处于胜利者极有利的形势下,他不据地为王,却作出颇高明的抉择,通过他很敬重的而被他擒获的抗倭老将卢毓英向福建当局表示自己很有诚意愿意受招降。福建巡抚熊文灿慧眼识英雄亲派卢毓英将郑芝龙招抚,授职海防游击将军,后又官拜福建水师提智相当现在的海军司令。就这样郑芝龙就完成了一个从黑道转为白道,从海盗到明朝海防将军的转变过程。这样,本来孤悬海外的台湾,就因为郑芝龙的降明而部分回到祖国怀抱。而后郑芝龙更是不不遗余力剪平台湾及其附近不归顺明朝的海盗们,并力战为海盗们张目的荷兰舰船,荡清了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的通道,使大量的中国大陆人得以移民台湾,大大加强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而他也成就了明朝末年威振海域的水师名将。但他骨子里毕竟是商人,当他认为台湾的荷兰人还有相当军事实力,而与荷兰人做生意还非常有利可图时,亦官亦商的他就不会从祖国整体利益出发主动去攻击荷兰人收复整个台湾,在其后的十几年里,郑芝龙一直与荷兰人和睦相处,致使荷兰人一直稳据台湾,虽然郑芝龙勇谋胜于其子郑成功,但民族英雄这个光环不能笼罩在他的周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