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与悲壮的抗日保台风云

国共对话秘录:1949-1979 作者:刘丕林 著


  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制定了发展远洋进攻型海国军的扩军战略,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同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样,作为世界列强的后起者,已发展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强国。

  吃尽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苦头的清王朝,开始觉悟到急需建立一支近代海军"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不惜银两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北洋舰队,论当时的实力可与日本海军决一雌雄。

  与日本仅有对马海峡一水之隔的朝鲜,北与俄国毗邻,俄国早就想蚕食朝鲜,日本则直欲鲸吞。日本的野心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与朝鲜山水相连的清王朝的利害安危,也是对清王朝作为维护朝鲜属国地位的严峻考验。

  1984年,朝鲜东学党发乱,清政府出兵援助,早以对清政府在朝鲜存有势力不满的日本,借此唆使驻朝日军多次向清军挑衅,中日在朝鲜必战已成定局。

  对于要不要打这场战争,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严重分岐。当日军大举入朝发动战争的企图明显以后,以光绪皇帝及其师傅翁同和为首的一部分大臣即帝党主张对日作战,以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起家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后党之首,权重位高,素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他深知日本陆军乃仿西方的新兴之师,仍以大刀长矛冷武器为主的中国陆军之不堪一击,恐日与悲观一意主和,不想交战,而是想通过外交途径请西方列强帮助说情,避免中日之战。正当清王朝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时,1894年7月25日即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军舰和运兵船只,接着28日又向中国驻牙山的军队进攻,清政府见和局已不可能,于8月1日被迫而仓促地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虽然中国的陆、海军英勇而顽强的抗击日本侵略者,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已进入衰亡期,它缺乏战略思想,在全局上指挥无能,连战连败,愈败愈惨,日军于1894年11月进入中国东北地区,接着清王朝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极其悲壮的全军覆灭,此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老佛爷"慈禧太后有些慌了,乃由李鸿章出面,请英、美、德、法、俄五国公使帮助调停,但只有美国应中国之邀,劝日本息兵,日本不予理会,清政府才明白日本等待的是直接谈判。

  虽然甲午战争初期,日本因实力有限,对于远离朝鲜战场的台湾、澎湖,并未列入进军的目标,只是在日军取得优势后,久谋台湾必入怀中的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即派海军一万余人出兵澎湖,击败中国守军,攻占澎湖,以此作为日本将与中国谈判中霸占台湾的筹码,同时还在中国大陆山东、河北一带集重兵,以形成对清王朝的京城北京的重压之势,逼其求和。西方列强原以为小小的日本攻击10倍于已的中国决不会成功,现如此局面,方大出预料之外,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英、俄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才开始作联合调停的尝试,英驻日公使拜见日本外相,问日本是否愿以各强国提保朝鲜独立、由中国偿还日本军费两个条件,承诺结束战争。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婉拒调停提出了日本的条件,归纳起来有四:一朝鲜独立;二土地割让,并指明台湾为其一;三赔偿军费;四重新缔结与列强新约。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提出割让台湾。

  在如此咄咄逼人严峻的战争高压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尚书衔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兵部右侍郎邰友渡为全权全代表,并聘请美国退休之前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一同赴日言和,但被日本赶回,显然级别不够,于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只好决定派权臣李鸿章出访日本,在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

  李鸿章可是个外交老手,知其时割地恐怕难以避免,行前逐劝慈禧太后还是割地息事。慈禧眼下最担心的是日军攻占北京,不得已含含糊糊地说:"割地之事,你还要斟酌一下轻重。"意思是你自己看着办。对于翁同和这个反对割地跳得最高的人,李鸿章邀请他一起去日本议和,意思是你要不割地,你自己去试试。翁也知道议和之压力,不敢去,此后不敢再说话。清王朝内的割地与反割地之争,亦已作出政策性的决定,接下来的只是谈判问题。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启程去日本马关。从3月19日开始与伊滕博文谈判。伊、李并非第一次在谈判桌上接手。在十年前,伊滕博文为了处理日本对朝鲜的问题,就曾来到中国拜会李鸿章,当时伊态度温和,与李有平起平坐之意。然而,伊藤博文在这次交涉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他的强权意识。伊本人就是强人性格,而且年少得志,23岁时即赴英国留学,38岁即任日本内务卿,相当于首相。伊藤曾跟随日本考察团遍访欧、美,而对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印象最深,牢记其名言:"所谓条约云云,处于优势时,可以据理力争,处于劣势时。以无赖姿态赖之,何尝不可?"而今,日本挟战胜国之优势,伊藤在谈判中对年已七十多岁高龄的李鸿章的姿态一扫往昔的温和而是居高临下咄啧逼人,时以嘲弄以侮之。

  李鸿章与伊博文共进行了五次会谈。从第三次会谈开始,谈台湾割让问题。李鸿章很不满日军先占澎湖的卑鄙,表示"台湾已立为一行省,不能送给他国,且英国人也不愿他人盘踞台湾,如日本有此人,英国人将不甘心,起而干涉。"他这是"以夷制夷"的策略。可伊藤博文冷笑道:"有损于中国的,未必就损于英国。"由于话题扯远,未再争辩。第三次会谈结束。

  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在回到住所的路上为日本暴徒袭击,子弹深入两颊,当场晕倒,血流不止,中外震动。日本政府很害怕,立即道歉、治疗,并加强侍卫,日本各报刊团体也一改过去诋毁态度而对李鸿章本人的事业作肉麻吹捧,企图减少中国及国际间的不满。当时日本很担心李鸿章借口负伤回国使和谈中断,并归罪于日本的无礼,以引起欧美干涉。于是,为激起李鸿章的胃口,提出无条件停战。李鸿章本可趁机做点文章,但他却硬不起来,欣然同意,双方才复会谈。

  虽清庭割地政策已定,但李鸿章也不愿拱手相让,而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按照退出朝鲜、赔款、割地的顺序作出让步。

  在第四次会谈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又就割台问题争辩起来。

  李鸿章质问道:"台湾全岛,日兵并未侵占,何故强让。"

  伊藤博文横蛮的说:"这是我们之间约定相让的事情,不管兵力到了没有。"

  李鸿章说:"我不肯让,你又怎么样?"

  伊藤博文气势汹汹反问道:"如果所让的地,必须兵力所到的地,我的兵如果深入山东各省,那又如何呢?"

  李鸿章又施出"以夷制夷"的"法宝":"这是你日本新创办法。兵力所到达的地立,西方列强从未完全占有,日本这样,岂不是讥笑列强!"  

  伊藤博文气势汹汹的反问道:"中国吉林、黑龙江一带,为何让给俄国?"

  李鸿章搪塞道:"这不是因为战争而出让的。中国从前让给俄人之地实在是荒凉得很,而台湾已立行省,人口稠密,不能比。"

  伊藤博文强横地说:"都是你们清王朝的地,哪管什么荒凉还是繁盛!"

  李鸿章见到无法摆脱伊藤博文对台湾问题的纠缠,就决定先作出一些让步:将澎湖群岛割给日本,台湾不能让。李鸿章其实不过是一种舍小保大的谈判方法,但被伊藤博文识破,伊藤博文又以"如果不签此约,即行出兵中国"相威胁,不让李鸿章再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地位,最后伊藤博文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条约草案对李鸿章威逼道:"中堂大人只需在此约上签与不签,无需多言。"此时日本国内大概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由来已久,现在战败了泱泱大国中国,朝野激昂,很少有头脑冷静之人,甚至有人要求割让中国东南几省且建议政府作瓜分中国准备。李鸿章深怕不签此约其后果不堪设想,果然不敢多言,只好向清庭报告,慈禧许与李割地之权,于是1896年4月17日,李、伊第五次会谈上,历史上著名的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时签订,其中第二款第二项及第五款为割台条约。按照整个《马关条约》,中国要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口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等。

  消息传出,全中国人民悲愤至极,纷纷要求拒和废约,坚决与日寇血战到底,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僚也大为不满,有的提出以杀李鸿章以谢天下废约再战。与大陆人民血肉相连,休戚相关两百多年前历尽艰难曲折好不容易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怀抱的台湾全岛人民,当清庭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恶讯传到台湾后,如同酣睡之中突然听到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群众悲愤到了极点,纷纷拥入台湾巡抚衙门,表示誓死反对,愿意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让出台湾。台北市民鸣锣罢市。绅士丘逢甲等联名致电清政府呼吁改变割台决议。在北京的台籍官吏、翰林、举人也向清督察院递呈,表示"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台湾人民并发出声讨檄文,指出全民与出卖台湾的投降派不共戴天!恰此时《马关条约》已经引起西方列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主要是都不愿看到日本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于是,法、德、俄三国发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其中俄国率先陈兵东北,并命令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兵舰升火欲向日本宣战,迫使日本撤消割让辽东半岛条款,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首的台湾官民趁机为保台遍请列强出手相援,甚至愿以台湾所产之丰富煤、金及关税奉献。后来又想了一个计策,即建议以台湾土地作保,向英借款,以杜绝日本人的要求。但是列强只关心的是要日本归还北部的辽东半岛,在台湾问题上就不愿出面了。尽管全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清王朝与日本废约再战,但被日本人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虽然认为日本提出的条件苛刻,亦痛骂李鸿章无能,但还是怕日本再战,哪敢废约,于是不得不依约批准。而日本怕在台湾问题上又发生一个列强干涉还台事件",于是加紧催清政府交割台湾。由于晚清政府腐败而无能,对清庭绝望了的台湾绅士和军人于1895年5月25日不得不成立了"台湾民主国",仿西方民主政体推举巡抚唐景菘为总统,黑旗军勇将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客家人台籍进士丘逢甲被推为副总统兼团练使,陈季同任外交部长,台湾第一大地主林维源任议长,改元"永清",铸印"民主国之宝印",仿照清青龙旗式样,制蓝地黄虎国旗。唐景菘、丘逢甲等成立"台湾民主国"的动机,旨在反对日本统治,维护民族独立,并没有摆脱中国而独立的意向,而是为了保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想出的一个绝招,通过先自立为国,与中日断绝关系,希望以此能得到列强之援助,日后再求他图,返回祖国怀抱。后世有人以此为"台独"之始不合"台湾民主国"成立的本意。

  就在"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前一天,日本海军大将、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率领赴台就职的文武官员三百余人已自日本出发,与此同时由日本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率领的侵台陆军的主力在澳底登上台湾岛举起了屠刀疯狂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很快占据了台湾北部大部分土地。此时,作为原清王朝的驻台大吏时为"台湾民主国"的最高统帅的唐景崧,本来就缺乏抵抗到底的决心,因当初台湾民众保台情绪激昂到极点,他不敢冒犯民众,只得接受民主国大总统授印,眼下一看大势不妙,便丢下"台湾民主国总统金印"换上便衣偷偷跑到淡水,坐上德国轮船"亚沙号"逃回厦门。12天之后,"台湾民主国"即告解散。但台南的刘永福的黑旗军和民众的"义勇军"仍坚持抗战。本来台湾民众公推刘永福继唐景崧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但刘永福没有接受,说"区区名位,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只有誓死守台,才能不负台民。"于是,仍以帮办的从前官职统军。刘永福本来是中越边境的义军首脑,因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三战三捷,以战功被清庭招抚,累积至总兵之职。其人颇有谋略,因此,使侵台日军其后的战斗非常艰苦,日军司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山根少将均在血战中被黑旗军击毙,不得不使日本自9月份开始把侵台陆海军增至9万人,大大加强了攻势,而刘永福得不到大陆的任何支持,困难很大。本来湖广总督张之洞非常同情台湾民众的处境,寄了一万两银子给刘永福,但汇票到上海即被李鸿章以"避免再发事端"为由截下,不发向台湾。由于山穷水尽,刘永福最后悲愤地仰天长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人!"10月20日,在英国领事的掩护下,刘永福登上一艘英国船,躲过日军的无数次搜索,逃回厦门。刘永福的撤退,就标志着台湾军民的抗日保台组织正式瓦解。10月28日,日本海军攻入台南安平港,台湾正式被日本接收。日本就这样以武力的手段占领了台湾,从此台湾沦陷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台湾人民争取重返祖国怀抱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包括高山族人民在台中英勇起义等大规模斗争,就有二十多起,先后牺牲达数十万人之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