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8 市场运行的几个参数 (some market indices)

实用市场理论 作者:冯清著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是否正常,通常以几个主要的市场指数为衡量的标准。如反映劳动市场的指数代表失业率,反映商品市场的指数代表通货膨胀率,股票市场的指数最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一个国家是否处于经济衰退,不能以民意感觉的普查为根据,必须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指数为论证的基础。

  另外,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确出了毛病,需要国家干预来解决。政府代表国家,不论是运用货币政策的杠杆,还是运用财政政策的杠杆,所能干预的对象只能是市场,干预的力度和效果也只能从市场的一些参数上得到反映。所谓国民经济的调整,不外乎是利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按照预期的目标,在几个市场参数中做取舍而已。就市场内部来看,其实也就是那么些钱在几个市场中流来流去,流到哪里,哪个市场就活跃,哪个市场的参数就高涨。

  1.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其数据采集于各国劳动市场上职业介绍所登记的、申请工作人数与该国适龄劳动人口总数相除的百分比。有的国家规定,失业者指在一周内没有就业,但能工作并寻找过工作,或正在等待雇主召回工作,或在三十天内能到新岗位报到的公民。对失业率政府一般每月公布一次。现代经济理论普遍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只是一种理想,实践中很难做到,而且也没有必要做到。保持一定的失业大军,对于促使在业的劳动者改善劳动态度和生产技能无疑都是有益的压力。不少人认为,当失业率达到4-5%时,充分就业就已经实现。若失业率长期高居两位数而不下,就值得社会认真对待。

  传统的观点认为,失业率过高,容易引起示威和暴力,破坏社会稳定,因此是最危险的信号。不少政府对失业率的敏感程度甚至大于其他任何经济指标。战后的经验表明,欧洲不少国家曾经几年保持失业率一直在两位数的水平,也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不过失业率高是一个国家经济衰退的首要标志。当失业率过高时,公众会担心政府将提高税收,以便增加社会救济。提高税收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进而挫伤公众的投资热情。整个经济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通胀率反映一个国家普遍物价上涨的水平。通货膨胀通常由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增长率来衡量,它是由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将几百种物价加权求百分比,与前期进行比较而得出的,因此亦称物价上涨指数。政府每月公布一次零售物价上涨指数和批发物价上涨指数。前者代表人们关心的实际通胀水平,后者代表潜在的通胀趋势,并作为生产者所出售产品价格的凭借。通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个别价格的上涨和价格的一次性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胀。

  通胀使物价上涨,人们会要求增加工资。当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时,银行的存款贬值。当然银行也会提高存款利息,但实际上不可能抵销通胀上涨的幅度。工资的提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物价将会再一轮地上涨,以至恶性循环。至于通胀的原因,理论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通常解释,由买方引起的需求拉动型,即供不应求引起的通胀。由卖方引起的成本推动型,即成本上升而引起。另外我们认为还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消费品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结构型,进口原材料、能源上涨而引起的进口型,战争、灾害、谣言造成人们担心商品短缺而抢购所引起的预期型,以及工资货币与季节性商品不同期进入市场,而造成某段时间,市场货币增加所引起的时滞型等等。从现象上看,在生产总值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率,至今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货币学派认为,通胀纯属货币现象,即因货币供应量不适当的增加而引起的。通胀是由于货币没有被适当引导,去冲击商品市场而造成的。

  理论界有人认为,14%通胀率较为合理,5%以下也属于正常,保持一个轻微的通胀率有助于剌激消费,从而有助于生产和经济增长。当然长期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将是十分有害的,这时需要考虑货币改革的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通胀与失业互反,通胀率过高时表明该国的经济过热,政府有可能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为经济降温,并且以此吸收存款,减少货币对商品市场的冲击。应当肯定,提高利率对于抑止通胀是有效的措施,但不是积极的措施。因为提高利率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企业清偿债务的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作为政府,明智的选择应当是,用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交易的手段去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为剌激人们在资本市场投资创造条件。这样既解了货币冲击商品市场之围,又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

  3.利率(interest rate):

  利率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失业等市场现象的判断和对策。利率直接引自货币市场。它包括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发布的长、中、短三种期限的大宗存款利率及政府的长期债券利率等。利率每天对外公布一次。虽然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活动左右,但主要还是受控于代表政府利益的中央银行,特别是受中央银行所公布的贴现率的影响。所以利率是一个市场活动中最敏感的信号。利率低,表示政府认为通胀方面没有问题,失业与增长率方面需要改善,这时股市投资会非常踊跃。在美国,利率若降低一个百分点,道·琼斯指数会爬高几十点。利率高起来,麦示政府认为来自通胀方面的威胁严重了,对经济增长要收紧一点,股市会立即跌下来。由于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利率都升高,存款增加而贷款会减少,使得债券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冷清,外汇市场的生意兴隆起来。当然有时也有例外。在美国有时利率高,股市也高。这是由于外国的投资者预期美国的汇率还会升高,故把资本投入美国的股市,期待一旦汇率升上去,再抛出手里的美国股票,即可以赚到股票升值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这种情况在美国近年来发生过。作为政府,可以通过在不同时期,分别调整短期、中期及长期的利率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4.外汇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外汇汇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货币对可贸易货物实际购买力的水平。它直接引自各国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牌价。尽管它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一般每日对外公布一次当天的牌价。报上公布的牌价,实际上是前一天的收盘价格,而且这个牌价只是小额现汇交易的买价和卖价。外汇汇率所使用的货币主要是美元、马克、日元、瑞士法朗、法国法朗、英镑等几种西方硬通货。由于美元在石油交易和许多贸易中被用于作为结算货币,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所以人们格外重视本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比价。汇率的软硬对于原材料市场、出口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服务业市场中的旅游业等市场活动的兴衰有很大的影响。本国货币过硬,会造成出口困难,国外游客减少。过软,又会使得进口原材料费用增加,国内货币市场出现动荡。对于依赖产品出口的国家来说,外汇汇率的变化显得至关重要。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本国的利率,当本国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且经济又比较稳定时,会吸引国外的资金流入本国,大量为能够加入储蓄而换汇的外国货币,会使本国对外国的汇率大幅升值。其二是出口,出口增加,使得进口国将以大量的货币来换取出口国的货币来进行最终结算,为付款而换汇将会使出口国的汇率大幅升值。在外汇市场活动的人,多数都是做外汇生意的人。他们在某国货币的汇率处于低点时大量买进,当它升高时又立刻抛出,从而赚取买卖之间的价差。对于他们来说,汇率若有5%的变化,就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可观的收益。假若这5%是在一个月内实现,那么他们所换算得到的年利润就是60%。现代电子计算机连网技术将世界各国市场连为一体,假若东京美元的汇率比别国低,有空子可钻,有人立即会打电话过去,要求买进,短短几分钟之内就会把它拉平。如同水流一样,哪儿不平,大量外汇流过去,很快就变平了。

  5.股市指数(stock exchange indexes):

  股市指数反映了人们对该国的投资信心。它来自资本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即股票市场中股票涨落幅度的换算数值。每个工业国家都有若干股市,每个股市都有一二个指数,其中主要股市的主要指数作为一个国家股市的代表。比如较出名的有美国的道··琼斯指数(Dow Jones)、日本的Nikkei、法国的CAC指数、香港的恒生指数等。这些指数多是将股市上几十家著名的大公司的股票价格加权求平均数而得出代表当天交易情况的指数。股市指数每几小时报导一次,是所有市场参数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愧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若"供血"不足,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灾难。整个西方20年代末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就是由于美国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而引起的。股市是投资的正常渠道,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股票,所期望的是,当企业发展兴旺后,能够从二级市场看到该股票的增值并从交易转手后得到收益。正是这种发财欲望,才诱使千千万万的人将自己的积蓄变为带有风险的资本注入到他认为最有希望发财的企业的肌体中。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注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情况都是一样的。与其说需要资本,不如说更需要风险资本,因为风险资本对于经济的发展有更大的激励。所谓引进外资,引进的正是国外的风险资本。投资者注意他所投资企业的经营效果,更注意能引起他所投资股市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其中股市指数的变化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总趋势,如同国家的门面,谁都特别看重,同时也特别能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当股市看涨时,大家都争着投资,若转为跌势,大家都会裹足不前。一般每日股市变化在1-2%之间属于正常,若超过10%,就不太正常了。

  6.石油价格(oil price):

  石油价格反映了世界能源价格水平。它来自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每天公布一次。石油价格以美元计价,以每桶为单位。最便宜的价格是在40-50年代,通常在1.88-2.22美元一桶。1960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组成了国际性的石油卡特尔组织。70年代以后油价大幅上涨,1981年最高价格达40多美元一桶。石油价格直接影响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工业加工国,如西欧及日本的加工成本,是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油价的涨落是引起股市、货币市场及外汇市场出现起伏的原因,尤其影响美元的软硬。油价上涨,支付所需的美元量增加,使得美元的汇率会升值。油价下降,支付所需的美元量减少,要求汇兑美元的需求减少,使得美元的汇率趋于下降。另外,一旦石油市场对美元的依赖减少,就会造成市场上美元供应量的增加,那么不仅美元汇率将降低,而且美元的利率也将趋于降低,股市将则有上升的趋势。倘若世界上有一天石油可以用其他货币计价,美元的危机就会真的到来。

  7.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是否平衡反映了一国的外汇储备及偿贷能力。其数据多以政府的海关统计为准。政府通常按年度或季度公布这一数据。国际收支除主要决定于外贸收支外,还包括黄金的移动、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投资的收入与支出、旅游的收入及货币的汇兑等涉及外汇流动的项目。国际收支平衡是几个市场进出口活动的综合指标,同时它也影响部分市场的交易。经常项目中过多的赤字表明该国的外汇贮备减少,其货币可能要贬值,从而降低别人来投资或搞贸易的热情,以及投放贷款的信心。

  8.黄金与自银的价格(gold silver price):

  金价与银价反映了世界性通货膨胀水平或预期水平。其指标由世界几个主要贵金属市场按日对外公布。金价比银价重要,因为黄金具有三种功能:商品功能(首饰、牙及工业用途)、官方储备、以及私人投资。当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时,人们对其他市场都失去信心,会本能地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珠宝及黄金市场上来。传统观念告诉人们,黄金是财富的象征,同时具有保值的特点,它不会因为货币发行机构破产而损失,是称职的国际通用货币。它与珠宝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在于,它每天都有行有市,可以交易,而珠宝(房地产亦同)常常有行无市,难以交易。黄金本身并不像存款那样能够生利,投资者期望在购买后的近期看到金价的升值,从而脱手获利。官方储备的黄金每盎司按大约50美元计价,而黄金的自由市场价格一般在350-430美元之间浮动,1980年曾经一度达到857美元的最高水平,但在24小时之后又跌回到585美元。

  9.经济增长率(economic growth rate):

  经济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通常的统计方法,是将本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前一年的总值相比,减去以后的百分比,作为代表。政府通常按月公布国民经济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指数。衡量此值时,一定要扣除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因素才有实际意义。经济增长率并不是市场的直接指标,但它对于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等市场有很大影响。经济增长率反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却不一定能反映社会的实际富裕水平。总值增长快,可能带来过于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不应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有的国家为了控制通胀,甚至不惜暂时牺牲一些速度。有效的增长速度只有在市场制度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且应当与人口的增长速度保持一个固定的适当比例,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这样做有利于将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使为子孙万代留下的宝贵自然资源不致过度、过早地开发耗尽用竭。在工业化目前的条件下,通常的看法认为,合理的增长率应在2-4%。

  10.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年度内,所创造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用货币形式表现的总和。其统计方法有几种,最可靠的方法是产品流动法,即从总值的消费去向,反过来核算总值的总量。其道理很简单,生产就是为了消费,知道消费了多少,自然知道生产了多少。GNP由政府按季度和年度对外公布。这个指标对于市场本身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然而它所定义的概念对于研究市场理论却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国家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代表国民所创造的全部财富。不包括出口,有三个流向:1)被个人消费掉了(consumption,即C)。2)个人将没有消费的部分储蓄起来,最终被他个人或银行拿去用于投资(investment,即I)。3)被政府收购并因种种需要而花费掉了(government,即G)。除了这三个去向,再没有其他会消费总值的可能,所以,GNP=C+I+G。

  在统计中,个人消费(C)又细分为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消费三个内容。私人投资(I)又细分为住房建筑、企业固定资产及存货变动三项投资(在西方,企业与住房大都属于私有所有,政府没有投资义务)。政府开支(G)又细分为联邦政府开支与地方政府开支两个方面。

  在东方社会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不少人对什么是财富,一直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只有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才真正创造社会财富,而其他人,尤其是从事服务业,商业及艺术等行业的人,都是来分享财富或转移财富的。在他们看来,财富必须是有形的,没有形(比如理发、唱歌),算什么创造财富?总之他们只承认产品商品是财富,而不承认劳务商品也是财富。在统计中,一沾劳务就认为是价值转移或重复计算。因此他们否认GNP统计的正确性。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对于歌星、影星、球星等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非常丰厚收入的人提出异议,认为不合理。其实他们不理解,人类生产与消费的只是效用,而非物质本身。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创造物质,他们只能通过劳动让物质变形产生效用,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从这个观点引伸,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西方那些著名的歌手或球星为什么腰缠万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效用被市场所承认,被人们所接受,他们在相同时间内所创造的财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人所无法比拟的。市场是自由的,也是无理的,只要人们喜欢,他们就肯付出代价去换取。在通常情况下,凡有收入并向政府纳税的创造,不论它们高尚还是下流,都被计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帐下。

  在GNP中,C与I这两部分都是通过市场及政府对市场的税收而实现并得到统计的。G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计划而实现并得到统计。

  从消费方面来看,GNP等于凯恩斯时代所定义的社会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凯恩斯定义总需求为C+I。通过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政府的功能得到了强化,由政府干预功能而引起的开支G变得不可忽略。于是C+I变成了C+I+G,且代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全部内容。社会总需求是经济学术语,而GNP不仅是经济学术语,同时也是联合国认定的SNA系统中的统计方法。GNP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人均GNP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而GNP中扣除来自国外的收入(海外投资收入等)即为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Statistics of National Accounting)为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承认和推荐的总量指标。从我们易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的特点有四:①产值是净的,不含重复计算;②包含服务业产值,甚至包括部分政府提供的服务;③包含折旧的消耗(与国民收入概念相比,它不含"新增价值"的含义);④从生产和最终使用双方去统计并加以核对,不存在为库存而生产所可能发生的体制性误差。在SNA系统中,除了GNP和GDP,还有四个重要的总量概念,经常被提到:

   (1)国民生产净产值(NNP):一个国家年度内新增的产值。等于GNP减去折旧。

  (2)国民收入(NI):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在年内的总报酬。具体为,生产要素的诸一对应收益,如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收入的总和。

  (3)个人收入(PI):年度内个人消费者所得的全部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全部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可供个人消费支配的收入。PDI未消费的部分称为储蓄(savings)。

  以上反映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十个主要指标。这些指标,对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个人的意义有着不同的侧重。个人消费者,不论在股市有否投资,都很重视股市的变化。多数国民都是首先从股市行情的涨落,得到国家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状况的印象,然后才注意通胀率、失业率等指标。企业最关心利率,利率直接牵扯企业的贷款和还债,还不起债就会破产。其次企业才关心汇率、通胀率及股市的指数等。政府最关心通胀率和失业率,然后才是股市指数、石油价格及其他。理论界认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指标有失业率、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再有就是外贸收支平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