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古代旅游是有权有钱有闲人的活动(五)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飞 著


  (5)执著顽强的宗教远足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早期人类对风雨雷电、江河湖海、高山巨川、日月星辰等理解不深,从而产生敬畏,继而开始膜拜、祈祷活动。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变成理性动物后,就开始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自身的来龙去脉的思考。宗教远足是以取经拜佛、寻仙求福、布道施法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行方式。它历史久远,即使是今天,也是一种影响深广的旅游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逐渐兴盛起来。例如在南北朝,仅建康一带就有寺庙500余所。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记,便是当时时尚的真实写照。当时曾把官赐者称为"寺",私造的叫"招提"。后来通称佛寺为"刹",故寺院也有梵刹、禅刹、古刹之称。刹是梵文音译,意为土田、国。

  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名山之中,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所描述的道教中的"仙境":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经山、天台山、罗浮山等等,也大多为中国的风景胜地。

  为求风调雨顺,免受灾祸袭扰,古人很早就开始了祭祀山神的活动。据史籍记载,当时,有451座山被奉为山神祭祀,贫民和统治者都不例外。据《史记·封禅书》载:"天子祭天下名川大山,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各种寺庙古刹依附于名山,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客观现象。反过来,名山之所以有名,则大多因为其拥有众多的古刹名寺。自古民众游览名山,大多也是因为他们要朝山进香。即使到了如今,情况依然如此。这也应验了古人之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魏晋时期,庙主和寺庙拥有许多特权,如土地、薪俸、商贸、高利贷等。一时间,寺院经济发展迅速,这样就为宗教旅游提供了经济和物质条件。取经、传经和修行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僧人和信徒都加入到求法修行的旅行者队伍中来。

  魏晋时期佛教旅行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为传经、取经而从事的旅行活动。这个时期,因为海陆路比较发达,所以不少国外僧人来华传经。最早从陆路来华传经的是大月氏(今阿富汗)使者伊存,他于西汉末年到达中国。随后苎法兰、摄摩腾两人由敦煌东游长安、洛阳,他们死后安葬在今河南白马寺。三国孙权时代,陆续有僧人从越南等南亚地区漂泊而来。其中天竺(今印度)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对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史书记载,他先后到过广州,建康(今南京)等地的寺庙,最后落脚河南嵩山。在嵩山,他开创了静坐修行的佛教禅宗派,并创立了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

  这一时期的外来传经者,促进和繁荣了我国佛教文化,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僧人西行求法旅行的步伐。据考证,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者是曹魏时代的朱士行。他是颍川(今河南)人,平日在诵经念法中深感有些读本上下缺乏连贯,每每看到外来传经者的身影,便动了出国求法、寻本溯源的念头。继他之后,又有康法郎等数十位僧人分别去了西域、印度等地求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西平远郡武阳名僧法显,他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撰写的《佛国记》,对当今研究南亚古代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魏晋时期外来僧人传经和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标志着中国首具规模的国际旅游是从宗教开始的。为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开了先河。

  除了僧人的西行,佛教旅行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本土僧人在自然山水中修身养性、清谈佛理的旅游。当时有名的僧人旅游家分别有于法兰、支道林、释道安、慧远等人。他们认为,"山水可以休闲",可以养性,在自然中品味山水,切磋禅理,是高僧的一种风度。

  慧远是释道安的高徒,四十五岁时,为弘扬佛理,他告别师傅只身南下。慧远路过庐山时,"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于是就在西林寺筑龙泉精舍,后又迁东林寺。在长达36年时间里,慧远"迹不入俗,影不出山",阐扬佛理,遂成远近闻名的南方佛教中一重要派别的代表人物。

  道教是中国本土教。在秦汉时期,为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汉武帝就曾派高士走访奇山异水,人们将这些高士的活动称为仙游。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盛,参加者不仅有道士,文人墨客、宦海官吏、普通百姓都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擅丹道,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为了搜集道教的神术仙方,葛洪"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广游天下名山,广结天下朋友,终于得到不少仙养典籍。据说,在他八十一岁高龄去世时,众人仍观"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

  由于宗教的兴盛,各地寺庙、道观不断涌现,普通信徒也日渐众多。这些信徒虽然不能像教长方师那样去云游四方,但一旦农闲之时,尤其是节假祭祀之日,去宗教圣地参观朝拜甚众,使得宗教旅行的规模日渐扩大。但宗教旅游真正盛行起来,还是经济文化都兴旺发达的隋唐时期。

  到了唐代,禅宗开始兴盛,禅僧寻师访道之风蔓延。行脚成为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修行方式。禅僧的行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他们四处游历,往来于各宗师名派之间,切磋佛理,增长见识,开阔心智。

  禅宗行脚的这一独特的修行方式,是禅宗根本思想的体现。禅宗强调"无住者人之本性",所以在修行上"贵自求不贵他求"、"贵行解不贵知解"、"贵超圣不贵住圣"。

  所谓"住"即意念定住在某一点上。禅宗认为,人若拥有什么,"心"就会被什么所缚住,人所拥有的东西越多,"心"被系绊的东西也越多,只有把所拥有的东西减少到最低点,人的心才会无过多杂念,才能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因此,行脚僧通常是通过云游方式,去体验那种闲云野鹤、无牵无挂的禅的境界。因禅僧的此一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所以他们得以与山水做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禅僧们日日漫游于山山水水之间,日常月久,吸取大地精华,炼就非凡修养,对山水草木的感受自然与普通人不一样。这种不同,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当中,能看到与传统的文人山水诗歌的区别,为我国古代诗坛增添了新的内涵。

  他们往往以佛寺为题,选择的意象电总是幽谷深山、荒寺白云、月夜寒松之类,以从中体会到禅悦和禅趣。如党建有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声。"此诗极言山寺之寂、之静、以突出禅机禅味,实为写山寺的名篇。其他还有:《赠琴僧》"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忘惶》"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半窗松影半窗月》"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等,都是描绘虚灵缥缈禅的意境之佳作。

  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达,唐朝佛教僧人西行求法出现新的高潮。一批佛教旅行家将自己的游迹延伸得更远,行脚行到国外。这类旅游当中,往往因路途遥远艰险,使其披上一层神奇色彩。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唐僧的原型玄奘,就是这种旅行的首倡者。

  玄奘(600-645),俗姓陈,名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儒学家庭,自幼聪慧过人。据说他八岁时,父亲给他讲《孝经》时,讲到"曾子避席",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立在一边。父亲问他怎么啦?玄奘说:"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玄奘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看到其间诸多相异之处、不同之说,便立志要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佛教异说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京西进,在高昌王和西突厥可汗等西域首领的协助下,穿越西域十六国,越大雪山,又历十余国,进入北印度的滥波国。公元633年,玄奘到达印度当时的佛学的中心那烂陀寺,该寺常住僧就有数万人。玄奘在该寺学习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多方面知识,过了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继而,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去东印度、南印度和西印度游历,最后又回到烂陀寺。在那烂陀寺内,他有机会跟主持戒贤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和其他大小乘经,实现了玄奘在国内时的愿望。

  经过这一番学习,玄奘对瑜伽和中观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并著有《会宗论》。由此,玄奘在印度的名声很大。后又写了《制恶见论》,被戒贤赞叹为"天下无人能敌。"玄奘在印度时,曾经有一位外道顺世论者将四十条论点挂在寺门口,邀人辩论,称若辩不赢,将以斩首相谢。一般人都不敢去应对,只有玄奘去了。几番来回,顺世论者败北,要求履约斩首,玄奘不允许,只要求他禀事佛法就行了。

  玄奘回国之前,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告别大会。会上,玄奘提出了他在《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中的观点,十八天内,没有一人提出疑问,大家便一致推荐并授予他"大乘天"、"解脱天"的荣誉称号。

  公元645年中国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道路阻塞,玄奘等几乎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与太宗见面后,唐太宗要其把西域所见所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只答应了太宗提出的前一条。

  玄奘回国时,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本经。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玄奘的事迹,在唐代僧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以玄奘为榜样西去求法者前赴后继,至死不渝。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就记载有此类高僧六十人。他们面对艰难险阻,不畏惧,不退缩,不听天命,以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虔诚胸怀,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历史佳话。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唐代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因道教创始人为李耳,与唐皇同姓,所以道教在唐朝享有与佛教同等的特权。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道教祠院,尤其是"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庙遍布全国。"送子张仙"、"钟馗捉鬼"、"八仙过海"等在今天都有影响的民间故事,都是起源于唐朝。受"道在山林"影响,许多著名道人如元丹丘、李治、皇甫松等人,或隐居山中或遨游江湖,陶醉在大自然的神韵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与佛家相比,道家更领会山水之精华,更贴近旅游之本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