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文明“整合”的最终选择——旅游

第一节 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三)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飞 著


  三、宗教要对话

  宗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排他性。在一神教宗教中,他们宣扬在他们的教义中,只有一个真神。各教派都认为除了自己的真神,其他均为异端邪说。在历史上,为维护自己的信仰,往往刀剑相向。在我们这个地球上,60亿人口中有80%的人信仰各种宗教。"文明冲突论"实际上主要说的是宗教间的冲突。冲突的根源就是来自宗教的排他性。

  当今世界,由于打着各种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行为、暴力恐怖活动、种族冲突时有发生,在许多普通大众眼里,宗教似乎成为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应该冲突的。伊斯兰教本意主张和平,基督教主张爱人如己,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儒家传统讲仁义道德等,暴力、杀戮、掠夺、仇恨都不符合宗教的本怀。

  宗教在本质上是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可以任意分享的。所以宗教与哲学、科学一样都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传播的。只要它有传播渠道,而不需要通过战争掠夺。宗教之间之所以发生战争,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政治或经济利益。

  "9·11"之后,美国犹太州参议员哈奇在讲演中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恐怖分子劫持了飞机,同时也劫持了宗教"。

  事实上,很多穆斯林都认为,本·拉登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伊斯兰教。真正的伊斯兰教义,提倡仁慈、容忍和友爱,而不是提倡暴力、敌意和仇恨。在互联上,笔者看到一篇"博客",似乎很有代表性。该文写道:"伊斯兰崇尚进行圣战,要通过战争把非伊斯兰地区转化成伊斯兰化,但在其征服了以后却并不强迫异教徒皈依,只要其交纳人丁税即可,而且还保护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展,甚至在很多部门里都有异教徒担当要职。如果是在帝国征服初期为了稳定人心的话,似乎还可以理解,但这显然不是短期政策,唯一想到的可能就是伊斯兰教的宽容,真主安拉的宽容。与之相比的数次十字军东征却完全是一种占领和掠夺。"宗教不仅仅是思想、信仰,而且是历史、文化、道德等。宗教与哲学、科学一样都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传播的。这说明,只要人们对宗教、对恐怖主义都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正确的区别,文明间的和解是可以实现的。

  各国宗教界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合作。1993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宗教界领袖、神学家及其他人士汇聚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议会年会,会上发布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并提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还指出,"全球伦理"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各种宗教的一种新的单一宗教,也不是指用来支配所有的宗教,而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2000年,联合国又召开了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年和平会议,这是世界宗教之间对话与合作的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它旨在团结宗教与精神界领袖,以通过联合国与宗教领袖的联合,达成全球性的共识与国际合作,从而获得和平。这次会议还发表了《世界和平宣言》,并建立宗教和精神领袖国际顾问会议,以成为联合国阻止冲突并试图加以解决这些冲突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新资源。

  到目前为止,这些宗教间的对话还只是个别、临时性的,并没有形成一种常规的机制和实际可操作的办法。尤其是这次会议之后,在它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发生了。

  但这并不等于宗教和解的希望面临绝望。事实上,宗教与宗教、宗教与俗民的和解的事例,并不鲜见,仍然能让人类看到曙光。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放映,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2006年5月9日,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上映,该影片以伪经为依据编造了早期教会历史,直接触动了基督教的根基。

  其实,通俗文化作品给宗教带来的冲击,《达·芬奇密码》并非首次。过往,教会多采取抵制和对抗的方式来对待影片。例如,1988年,电影《基督的最后诱惑》以凡人的角度,编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经历,严重违背了《圣经》的本意,电影上映后掀起了全球性的抗议浪潮。在洛杉矶的环球影城,有2万5千人聚集抗议,电影制作人甚至接到了死亡威胁。

  面对同样的现实,一位参与当年抗议活动的美南浸信会的基督徒领袖,总结了当年的经验,他认为,对基督教不友善的电影采取对抗行动得不偿失,因为这样做反而让世人更加深了对基督徒的偏见,认为他们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无法接受外界的挑战。

  因而,此次在对待电影《达·芬奇密码》上,美国的教会放弃了过去的对抗方法,他们既不抵制,也不忽略,而是用"文明对话"的方式,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讨论信仰问题。

  例如牧师们布置了会场,供应甜甜圈、三文治和咖啡,请人来大谈特谈《达·芬奇密码》。有些教会甚至还免费赠送iPod,以吸引非基督徒参加讨论会。当然,其宗旨只有一个:让人坚信《圣经》,相信耶稣的神性。许多教会干脆组织青少年前往观看电影,并在观片后组织讨论。

  《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制作者--索尼电影公司起先一直担心宗教界会采取激烈的对抗行动,因此他们也乐意看到教会放弃对抗的态度。制片商甚至还开设了"达·芬奇对话"网站,广邀基督徒、学者发表意见。

  据媒体报道,教会以这种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矛盾,深得社会赞赏。群众感到基督徒心胸开阔、开明,且愿意聆听不同见解。因此,许多基督徒领袖认为,《达·芬奇密码》给教会一个建立基督徒新形象的绝好机遇。

  据说,教会还发现,从前很难引人注意的《圣经》话题,如今成了热门话题。以往人们认为枯燥的教会历史,却成为吸引人的热点。一位经常在全美各地开《新约》历史讲座的神学院老师说,过去,他的班上能凑到15个学生就十分难得了,如今只要将讲座的名称改为"讨论《达·芬奇密码》",讲同样内容,却有600多名听众要来听课。

  出演《达·芬奇密码》的影星汤姆汉克斯也说,如果教会贴出布告,说周三将有《圣经》课,那么只有12人出席,但如果说周三将讨论《达·芬奇密码》,那就有800人涌进教会。因此,《达·芬奇密码》为教会带来机遇。

  教会的积极态度也促进了图书市场的兴旺。出版商们突然发现,几乎所有有关《圣经》的书都热销起来。因此教会态度的改变,让出版商不再成为抵制的对象,反而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看,教会在这次危机中的确找到了与社会对话的有效方式,化解了世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事例,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在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且常常是该国发起内斗的根源。

  2006年7月,以色列打着消除真主党武装的旗号入侵黎巴嫩。在连续近一个月的轰炸中,生活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伊斯兰教信徒,为了躲避轰炸,搬到基督教信徒的生活区。两派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信徒,终于走到了一起。

  据媒体报道,基督教的信徒不仅没有为难伊斯兰教信徒,相反,他们为伊斯兰教信徒提供食品和生活用品。双方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中祈祷战争尽快结束,和平尽快到来。

  2006年9月12日,梵蒂冈教宗本笃十六世引述中世纪拜占庭皇帝言论指圣战邪恶,触怒了伊斯兰教世界。请看当时的一则报道:

  (伊斯兰堡综合电)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返乡牧灵,日前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发表演说时,将伊斯兰教和暴力联系起来,引起许多伊斯兰教国家的不满,纷纷要求他公开做出道歉。

  这位德国裔教宗,上周二在母校--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发表演说,引述中世纪拜占庭皇帝的言论指圣战邪恶,此举烧起了伊斯兰教世界的怒火,要求教宗道歉并撤回言论。一些地区的回教徒已经走上街头,对教宗的谈话表达他们的不满。

  昨天,巴基斯坦国会一致通过议案,要教宗收回这番贬损回教的谈话。

  巴基斯坦外交部指责教宗"无知",并警告这将打击回教同基督教沟通的努力。

  伊朗最高领袖哈塔米在电台广播中表示,这位世界基督教徒领袖显得"无知",竟然会说出这番无理的谈话。

  四天前,教宗在德国的演说中引用了十四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曼纽尔二世的话:"让我看看穆罕默德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你会发现只是邪恶和野蛮,比如,他命令以刀剑来传播他所宣扬的信仰。"约旦主流伊斯兰教徒领袖曼苏尔指出,教宗这番谈话只会让伊斯兰教徒同西方的距离扩大,人们也可从中看出他对伊斯兰教追随者的敌意。

  黎巴嫩伊斯兰教领袖法德拉表示,教宗应该对伊斯兰教进行科学和深入的了解;他要教宗亲自为贬损伊斯兰教的言论道歉。

  科威特乌玛党秘书长穆塔里呼吁伊斯兰教国家召回驻梵蒂冈大使,直到教宗为"诽谤"伊斯兰教的言论道歉为止。

  土耳其宗教事务理事会理事长巴达克鲁表示,教宗这番说法显示他对伊斯兰教充满敌意;巴达克鲁表示,反对教宗11月到土耳其访问。

  埃及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担忧教宗谈话可能带来的冲击;埃及希望各文明和各宗教加紧沟通,避免可能扩大分歧的谈话和行动。

  教宗发言人在回应这些激烈的抗议声浪时表示,教宗本笃十六世非常尊重伊斯兰教,他无意要冒犯伊斯兰教信徒。

  正当伊斯兰世界的怒火越烧越旺之际,事隔一周,教宗道歉,并派出特使前往回教国家做出解释和进一步道歉。请看另一则报道: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九月十七日的公开讲话中表示,为他于九月十二日在里根斯堡大学(Regensburg University)向一群学者的讲话中,有些部分"在一些国家所引起的反应,深感抱歉"。他亦指出该言论"被认为冒犯了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感受"。

  讽刺的是,该段引自十四世纪基督徒拜占庭皇帝的言论,原本是希望作为一篇讲论理性的演说的引言,却触发了一场比他演说的理论根据更漫长和持续的争议。来自不同界别的反应都要求教宗道歉及迅速的指责教宗对他人的感受不敏锐及傲慢。

  讨论的焦点在于天主作为理性的创造者,他不能要求人做出不理性的行动,教宗本笃按此演绎他的论点,即人如要做出一个真实的决定,该决定必不能够存有内在矛盾的。他继续推论理性既然是来自天主的恩赐;它惠及所有人类,不仅是某一宗教、团体或个人。教宗用拿起剑来传教这概念作为内在矛盾的例子,因此这想法也就缺乏真确性,所以也不能被视为是天主的旨意。

  虽然基督宗教及伊斯兰团体双方的宗教领袖皆接受该引述如按整个演说的上下文意来理解是可以的,但一位资深的巴基斯坦传教士则指出各界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完全可以预料得到的。我们很难想象教宗会是无意地使他的言论触发争论,尤其是在整个基督宗教的历史中不乏类似的例子可供使用。

  不管怎样教宗本笃是在谈论很多人的生死问题。虽然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关系在世界普遍地区都是巩固和正面的,可是仍有一些地方非理性的以剑传教仍然存在,而在当地政治和宗教被混为一谈。暴力时常以宗教之名进行,压迫异己的手段则被视为持守信仰。

  在美国的伊斯兰教徒投诉不断受到不合理的骚扰的同时,在一些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的地区,古旧和传统的天主教会亦被迫流徙以追寻自由与安全。

  这些国家的主教呼吁国际支持,因为他们深恐在这处孕育了两千年的信仰有一天只会变成历史遗迹。教宗本笃所希望带出的交谈虽然未必符合各人的心意,但却有其迫切性。因为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如果教宗本笃的演说预先交给宗座阿拉伯及伊斯兰研究学院的学者过目,这种激烈的反应是一定可以预料到的。无论如何,我们无法相信教宗本人不知道至少这课题是具争议性的。

  他为这个重要课题所触发的注意可能是事与愿违。但无论如何,这个课题是人类社会必须继续深入探究的。(《公教报》)

  以上事例都可证明:解决宗教矛盾不再需要历史上的兵戎相见;宗教矛盾的出现仍然是因为相互了解不够。各教派之间只要相互增加认识和理解,相互尊重和宽容,宗教就既可以找到与社会大众之间行之有效的对话方式,也一定能找到教派之间互通有无、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诸如拉登之类的宗教极端分子,但相对于热爱和平、渴望对话的广大教徒来说,他们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全球反恐力量迅速形成进一步证明,对话,只有对话,才是达到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之间双赢或多赢的唯一通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