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汇率制度

7. 什么是国际金本位制度?

外汇投资一点通 作者:胡日东,赵林海 编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开端。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System)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所谓本位货币(Standard Money),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的货币。按照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国际金本位制度可分为两个阶段:金币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它是在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之后自发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是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一些北欧国家和拉丁货币联盟(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组成)等实行的国内金币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政府在1816年颁布了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1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令10.5便士,银币则处于辅币地位。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币本位制。到19世纪后期,金币本位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它已具有国际性。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度持续了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告解体。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国际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时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英镑之所以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当时英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重心,于是形成一种以黄金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Sterling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

  ②金币本位制的内容和特点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a.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b.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c.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d.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由此可见,金币本位制具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不致发生通货膨胀。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所以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比较健全的货币制度。

  在各国都实行金币本位制的条件下,铸币平价是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由于各国政府都规定货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与黄金自由输出入的三大政策,各国货币汇率波动的界限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一般波动不大。由于汇率受到黄金输送点的自动调节,不需要任何国际机构进行监督。当时,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对外支付也没有任何限制,实行自由、多边的结算,黄金是最后的国际结算手段。各国政府对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这些共同原则和采取的共同措施,就构成了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由于这些原则与措施具有共同性,就使国际货币体系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并非是在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领导与监督下,拟定共同的规章后形成的,而是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办法,这样,它又具有松散性的特点。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是一个统一性与松散性相结合的国际货币体系。

  ③金币本位制的崩溃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这就削弱了其他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到1913年,全世界约有60%的货币用黄金集中于各国中央银行,各国多用纸币在市面流通,从而影响货币的信用,而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大量发行银行券,于是银行券兑换黄金越来越困难,这就破坏了自由兑换的原则。在经济危机时,商品输出减少,资金外逃严重,引起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黄金不能在各国间自由转移。由于维持金币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并禁止黄金输出。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于是金币本位制宣告结束。

  (2)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英国的海外资产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而美国则大发战争财,变成了债权国。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筹措军费,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战后各国物价与工资上涨的程度大不相同,因而真正的均衡汇率难以确定。再次,由于物价的普遍上涨,而黄金价格保持原有水平不变,结果是黄金生产数量下降,黄金存量对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的比率低于战前。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金币本位制度难以恢复,各国只得允许汇率浮动。战后,除美国仍坚持金本位制以外,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稳定。而且,一些国家利用通货贬值实行汇兑倾销,各国为了防止汇兑倾销,除强化外汇管制外,还对贸易施加种种限制,这就缩小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因此世界货币制度的重建问题受到各国普遍的重视。

  1922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了经济与金融会议,会上讨论了重建有生命力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会议建议采取金汇兑本位制以节约黄金的使用。其主要内容是:a.货币单位仍规定含金量;b.国内不流通金币,以国家发行的银行券当作本位币流通;c.银行券只能购买外汇,这些外汇可在国外兑换黄金;d.本国货币同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这是一种间接使货币与黄金联系的本位制度;e.主要金融中心仍旧维持其货币同黄金外汇(即可兑换黄金的货币)的可兑换性。

  热那亚会议之后,除美国仍实行金币本位制,英国和法国实行金块本位制这两种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制度外,其他欧洲国家的货币均通过间接挂钩的形式实行了金汇兑本位制。1925年,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正式建立起来。

  英国和法国实行的金块本位制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金币虽仍作为本位货币,但在国内流通的是纸币,而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国家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但纸币只能按规定的用途和数量向本国中央银行兑换金块。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通过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存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以维持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在这些国家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外,外汇占有一定的比重,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这个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范畴,同样具有统一性、松散性两个特点。但是,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基础已经严重削弱,不如战前的金币本位制了。

  ②金汇兑本位制的解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摧毁了西方国家的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统一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也随之瓦解。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的情况下,它们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加深,矛盾重重,建立不起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而纷纷成立货币集团,如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日元集团等。在货币集团内部以一个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中心,并以这个货币作为集团内部的储备货币,进行清算。集团内部外汇支付与资金流动完全自由,但是对集团外的收付与结算则实行严格管制,常常要用黄金作为国际结算手段,发挥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各货币集团内部的货币比价、货币比价波动界限以及货币兑换与支付均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对集团外的国际支付则采取严格管制;集团之间壁垒森严,限制重重。在这一时期,不存在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国际市场纷纷进行外汇倾销,货币战接连不断,更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国际货币关系同国际贸易发展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这时各国普遍要求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刚刚摆脱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又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难于立即就国际货币关系问题做出共同的安排,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未能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