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隋代的府兵和骁果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隋朝继承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并进行了一些改革。

  西魏实行府兵制以来,府兵是职业军人,编入军籍,不属于军府所在地的州县官府管辖。府兵拖家带口,家属随军营流动居住,编为军户,不属民户。隋朝为了平定江南的陈政权,仅用于前线执行军事任务的府兵便有五十一万八千名之多。开皇九年(589),平陈大功告成,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告终,国家复归于统一。隋朝初建时,人口只有北方将近三百六十万户,这时把江南的五十万户纳于麾下,总口数达到三千多万。国家的统一呼唤和平和安宁,金戈铁马退居次要地位,男耕女织由田园牧歌变成时代的主旋律。对于如此众多的府兵,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情况下依然由国家包下来,不但成为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利用闲置力量去发展社会生产。开皇十年(590),隋文帝下了一道改革府兵制的诏令。这位聪明的皇帝隐瞒了自己内心深层次的考虑,却侈谈自己如何怜悯战争年代府兵及其家属的痛苦景况。他在诏令中先说:"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国家分裂),役车(战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居家没有完整的墙壁),地罕包(苞)桑(驻地没有自己的树木),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然后表示为了解除士兵及其家属的困苦处境,国家做出这样的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陕县崤山以东地区,因在河南灵宝市秦函谷关以东,又叫关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隋书》卷2《高祖纪下》)这样,华北地区及沿边地区新设立的军府予以撤销,必然裁减下来一批府兵。保留府兵身份的人,依然编入军籍,归军府统领,但自己及家属又隶属于所在州县,同当地农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土地,登记户口,建立籍帐(户口、赋役文书),有固定的住处和产业,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把兵民分治改变为兵民合治,将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兵农合一,寓兵于农。这是在国家统一后的和平环境里,百废待兴,人手不足,既要保持一支军队,又要利用劳动力从事生产,而在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同时,隋文帝把军府命名为骠骑府,正副长官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军府隶属于中央的十二卫。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把机构和职官的名称作了一些改动。骠骑府改称为鹰扬府,正副长官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两年后改称鹰击郎将)。十二卫名称的更改情况是:左右卫改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名称依旧,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等等;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这时,府兵主要的军事任务是宿卫京师,保卫皇帝,因而通称为卫士或侍官。他们分班轮流执行任务,分配到十二卫中,隶属于左右翊卫者称为骁骑,隶属于左右骁(骑)卫者称为豹骑,隶属于左右武卫者称为熊渠,隶属于左右屯卫者称为羽林,隶属于左右御卫者称为射声,隶属于左右候卫者称为佽(cì)飞。除了宿卫京师,扈从皇帝巡幸,府兵还承担征战、戍边任务。

  大业五年(609),隋朝的户口统计数达到极盛,共有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户,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口。兵农合一同时意味着农民中的丁男(18-60岁,后改为22-60岁)都要承担兵役,因而兵源大为拓展,随时可以征发巨量的兵力。隋炀帝为发动收复辽东故土的战争,"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卷24《食货志》)农民不堪负担沉重的兵役,纷纷把自己的四肢弄成残废,失去披坚执锐、长途跋涉的能力,以逃避军旅生活,因为以祸得福,反倒把残缺不全的手足叫做"福手福足"。(《资治通鉴》卷196)尽管这样,大业八年(612)正月首次用兵,仅陆军就多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集结于涿郡(治今北京市),分批奔赴辽东战场。这次用兵历时半年,最终失败。紧接着的两个年份,又连续两次用兵,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隋军失败了,但府兵并不是大量地暴尸沙场,而是乘机大批逃散。

  隋军在辽东战场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天时、地利、指挥、运输等原因,这里不涉及,需要指出另外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兵农合一以后,府兵等同于农民,把力量用于生产,军事操练必然薄弱,军事素质下降,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自是符合逻辑的事。其二,府兵有了产业,打仗时必然存在后顾之忧,用心不专,斗志不强。在第一次征辽军队出发之际,隋炀帝下诏说:征辽府兵"莫不执锐勤王,舍家从役,罕蓄仓廪之资,兼损播殖之务";因而责成官府对府兵家属的生产予以调剂,生活予以照顾,以便"行役无顾后之虑"。这次惨败出乎他的意料,他必然要对军事制度做出反思,制定对策。于是在第一次出兵的次年,即大业九年(613),先是正月下诏:"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接着八月又"制骁果之家蠲(juān,免除)免赋役"。(《隋书》卷4《炀帝纪下》)可见和亦兵亦农的府兵不一样,骁果是从民众中招募而来的职业兵,脱离生产,专一当兵,家庭不承担赋税徭役,可保证"行役无顾后之虑"。这样,隋炀帝对于军事制度做出改革,实行府兵、骁果双轨制。从此,骁果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骁果是新出现的力量,需要有机构和官员统辖。上文提到隋炀帝大业三年更改十二卫名称,此外,还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保留左右监门府的名称,它们和十二卫统称十六府。左右备身府便是统辖管理骁果的中央机构。左右备身府设有折冲郎将三人和果毅郎将三人,分别是掌领骁果的中央级正副官员。"折冲"的意思是挫败敌军的战车,即击溃敌人。词组"折冲"老早就已出现,《晏子春秋》杂上说:"折冲于千里之外",《吕氏春秋·召类》说法相同,只是"于"字作"乎"。至于对骁果的具体统领,所设机构是相当于府兵鹰扬府的左右雄武府,所设长官是相当于鹰扬府长官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的雄武郎将和武勇郎将。

  全国骁果的总人数有多少?史籍没有统计数字。隋炀帝最后的岁月驻跸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据业师黄永年先生研究,"江都随驾的骁果……有关中招募来的数万,岭南来的近二万,江东的上万,再加上屈突通所率镇守长安的关中骁果数万,炀帝所募集的骁果总兵力当超过了十万"。(《说隋末的骁果--兼论我国中古兵制的变革》,原载《燕京学报》新三期,1997;收入《黄永年自选集·文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00)骁果虽然数量不足府兵的十分之一,但由于是职业兵,武艺精湛,把战争看作自己建功立业和获得赏赐、战利品的绝好机会,因而在隋唐之际的政治生活中十分活跃。《隋书》卷64《沈光传》记载了一个典型事例。沈光家住京师长安,平素结交,尽是"轻侠"、"恶少年"之类人物。他从小便矫健轻捷,擅长戏马。京师新修禅定寺,旗竿十多丈高,顶端绳索断裂,无法升降旗幡。众僧一筹莫展,十分发愁。沈光对僧人们说:"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他于是用嘴噙着绳索,手扶旗竿,攀援而上,在顶端把绳索系牢,然后撒手放脚,头朝下从空中降落,着地后以手掌支撑身体,倒行数十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从此把他叫做"肉飞仙"。隋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同类数万人,皆出其下"。宾客百余骑在灞桥为他饯行,他酹酒发誓说:"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适值隋军第二次攻打辽东,沈光"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贼竞击之而坠,未及于地,适遇竿有垂絚(gēng,粗绳),光接而复上"。隋炀帝"望见,壮异之",立即接见,授官朝散大夫、折冲郎将,赐给宝刀良马,"赏遇优重"。骁果的这种尚武精神和超凡武艺,是刚刚丢掉锄头镰刀换上长矛大刀的府兵所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骁果受到隋炀帝的重视,除了用以南征北战,还用以警卫皇帝、布防各地,几乎有代替府兵的架势。府兵衰落的趋势无可挽回,然而机构依然存在,于是用来管辖骁果。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在骁果的扈从下巡幸北方边地,在雁门(今山西省代县)遭到强悍的突厥族骑兵的围困。"[张]瑾以骁果出城击战,一日九捷。炀帝登城望之大悦,赐物二千段,拜右翊卫大将军。"(《册府元龟》卷396《将帅部·勇敢门》)可见府兵的军官系统已用做骁果的长官。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发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起兵,准备渡过黄河,挺进关中。隋炀帝13岁的孙子代王杨侑(yòu)担任西京留守,他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在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迎战李渊,"又遣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与老生相影响"。(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2)李渊尽管在霍邑斩了宋老生,但在河东同屈突通指挥的骁果打了几仗,却不能取胜,后来,留下一部分将士牵制屈突通,自己率领一部分军队逼向长安。隋炀帝滞留江都,从驾骁果多是关中人,在外既久,思乡心切,想开小差回家。于是总领骁果的军官司马德戡利用骁果的这种情绪,与几个相好者谋划政变。义宁二年(618),司马德戡指使医官张恺造谣以激怒骁果:"君是良医,国家任使,出言惑众,众必信。"他又指使备身府直长许弘仁把张恺所造谣言悄悄传播开来:"君可入备身府,告识者,言陛下闻说骁果欲叛,多酝毒酒,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隋书》卷85《宇文化及传》)骁果信以为真,果然义愤填膺,决定倒戈,使得政变者杀掉隋炀帝。隋炀帝由于对骁果关心不够,措置不当,本该是保卫自己的力量,反倒被政变分子利用,成了反噬的力量。

  (附记:本文是在黄永年师《说隋末的骁果--兼论我国中古兵制的变革》一文的启发和指示下敷演成篇的,特志谢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