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隋唐军事文书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隋唐时期的军事文书有多种,各有各的服务对象和布局措辞。

  其一,表。

  表是臣下上奏朝廷的带感情色彩的文书。开皇七年(587),光州(治今河南省光山县)刺史高劢给隋文帝奏上取陈五策和请伐陈表。这份表先讲了一番大道理,有"夷凶翦暴,王者之懋(盛大)功;取乱侮亡,往贤之雅诰"等套话,并举出历史上的这类事例加以印证,接着列举陈后主的种种罪恶,以说明对陈用兵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请求朝廷出兵平陈。关于陈后主的罪恶,表中揭露他"肆其昏虐,毒被金陵(首都建康的别称)。……牝鸡司旦(母鸡报晓,比喻妇女操纵国政),昵近奸回(亲近坏人)。尚方(主管宫廷器物生产的机构)役徒,积骸千数。疆埸(yì,国界)防守,长戍三年。或微行暴露,沉湎王侯之宅;或奔驰骏骑,颠坠康衢之首(践踏路上行人)。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耽淫靡嫚(màn,贪恋女色),不知纪极"。(《隋书》卷55《高劢传》)隋朝平定江南,是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正义行为,一定要给对方找一些罪恶,也未尝不可。但这份表所列陈叔宝的罪恶,实在勉强,"牝鸡司旦"不知从何说起,其它如徭役、兵役繁重,赏罚不公,隋政权也没有做出表率。疆埸未虞云云,恰好在提醒对方加强边备。战争文书中这种强词夺理的现象一直很普遍,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事,对于失败者一方被指责的罪恶,往往以为就是那么一回事。

  其二,诏书。

  开皇八年(588),隋文帝颁布了伐陈诏书。由于是以普天下父母的身份拯救江南民众于水深火热的口气措辞的,诏书摆出一副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的架势。这份诏书抄写成三十万纸散发江南,以造成对江南朝野的心理冲击。关于陈后主的罪恶,诏书比高劢的表所揭露的内容更加广泛,有云:"威侮五行(仁义礼智信五种常规道德),怠弃三正(关于天地人三者的道理)。诛翦骨肉,夷灭才良。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险。劫夺闾阎(民间),资产俱竭,驱蹙内外,劳役弗已。征责女子,擅造宫室,日增月益,止足无期,帷薄嫔嫱(嫔妃),有逾万数。宝衣玉食,穷奢极侈,淫声乐饮,俾(使得)昼作夜。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剖人之肝,分人之血。欺天造恶,祭鬼求恩,歌舞衢路,酣醉宫阃。盛粉黛而执干戈,曳罗绮而呼警跸,跃马振策,从旦至昏,无所经营,驰走不息。负甲持仗,随逐徒行,追而不及,即加罪谴。……介士武夫,饥寒力役,筋髓罄于土木(力量耗尽于土木建筑),性命俟于沟渠。君子潜逃,小人得志,家家隐杀戮,各各任聚敛。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陈朝境内"为鬼为蜮","市井不立,农事废寝"。这些指责照样有夸大不实的成分。特别是把陈朝统治区说成是"手掌之地",隋朝平定兼并,岂不埋没了自己的功绩。诏书为了说明隋朝对陈用兵是顺乎当地民意,还提到陈人"倾心翘足,誓告于我,日月以冀(希望),文奏相寻"。为了鼓舞士气,加大自己成功的筹码,诏书说战船由四川沿长江而下,"便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表明这是"上天之灵,助戡定之力"。(《隋书》卷2《高祖纪下》)当然,这是吊民伐罪,不担心人们会把这个说法等同于陈后主的"祭鬼求恩"。

  其三,檄文。

  李密领导瓦岗军起义,被推举为魏公,以推翻隋政权、建立新朝代为斗争目标。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二月,记室祖君彦作书以檄郡县。檄文列举隋炀帝十大罪状:一是阴谋夺取兄长太子地位,杀害父皇;二是乱伦邪淫,道德败坏;三是沉湎酒色,荒怠朝政;四是广造宫观池台,劳民伤财;五是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六是巡游无度,民众疲于供应,修造长城,积尸蔽野;七是收复辽东,穷兵黩武,民众白白送命;八是拒谏饰非,杀害贤能;九是亲近小人,疏远君子,败坏世风,贿赂公行;十是自食其言,赏功不果。檄文认为"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而这十条远不是隋炀帝罪恶的全部,总之,"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檄文由此对李密举兵讨伐隋炀帝涂上了一层正义的光彩,既然是顺天应人,当然必定成功。于是檄文张大自己的声势,说:魏公"六合(东南西北上下)所以归心,三灵(天地人)所以改卜"。其余将领,皆是一代骁雄。百万义师,气势豪迈,"呼吸则河(黄河)、渭(渭河)绝流,叱咤则嵩(嵩山)、华(华山)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陷;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泻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檄文号召各地豪杰加入自己的队伍,共同奋斗,在新朝代建立后,"岂止金章紫绶(怀揣黄金官印,腰系紫色丝带,指做大官),华盖朱轮(享受乘坐华美车子的待遇),富贵以重当年,忠贞以传奕叶(世世代代)"。檄文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表彰隋将裴仁基"识机知变",投降瓦岗军;指出一些隋将与瓦岗军作对,或被俘或丧生;敦促其余隋朝官民将吏速快投降,否则绝不会有好下场,到那时候,"尔等噬脐(咬自己的肚脐眼,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悔将何及"!(《旧唐书》卷53《李密传》)

  这篇檄文大气磅礴,震撼力极强。但全文过长,总共2936字,不便成诵;采用的是流行的骈文体裁,运用了很多生僻的典故和术语,古奥难懂,难免影响读者的接受和传播。其中几次把李密比作东汉光武帝刘秀,十分不类。李密并非出身前代帝室,经历也和刘秀不同,他想建立新朝代,同隋朝所替代的北周、陈朝没有任何关联,不像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朝而承续西汉政权那样。"罄竹难书"的成语虽由本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简化而来,但并非新创,而是模仿《后汉书》卷13《隗(wěi)嚣传》的说法:"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到唐睿宗光宅元年(684),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起草了檄文。这篇檄文只有449字,不足祖君彦檄文的六分之一;虽也用骈体,但典故终究少得多;且有一些通俗优美的警句,诸如:"蛾眉不肯让人(武则天贪图唐高宗的专房之宠而排斥其余嫔妃)","狐媚偏能惑主","一抔(póu,捧)之土未干(唐高宗刚刚安葬于乾陵,墓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唐高宗的儿子唐中宗被母后武则天废黜,软禁于湖北房州)","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骆临海集》卷10)因此,这篇檄文不仅在当时传播很广,而且后代编辑古文选本往往入选。

  在祖君彦为李密起草檄文四个月后,隋朝军事官僚唐国公李渊发动太原起兵,称大将军,由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作檄文传谕郡县,并作为起兵的誓师词。李渊采取的策略和李密不同,打着"废昏(隋炀帝)立明(拥戴作为长安留守的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国君)"以维持隋朝体制的幌子,来减少政治风险,因而他的军队便自认为不是李密那样的"盗贼"和叛军,而是"勤王"的"义师"。这篇檄文首先揭出太原起兵的宗旨:"废放而安宗社。"檄文指出隋文帝时期国家形势大好,然后历数隋炀帝的种种罪恶,指出因此出现亡国危机,表白自己承蒙隋朝的厚恩,应当负起挽救国家的责任,"义无坐观缀旒之绝,不举勤王之师,苟利社稷,专之可也"。檄文确定的起兵目标仅仅是"放后主(隋炀帝)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隋炀帝时驻跸此地),复先帝之鸿绩"。因为檄文用于誓师,所以后面几句是:"从我同盟,无为贰志,有渝此盟,神其殛之!"(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2)对照这两篇檄文,由于李密、李渊身份不同,策略不同,因而措辞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着火药味。

  檄文措辞应当注意先声夺人,隐秘机密,绝不能授敌以计,置自己于被动局面。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辽东道总管记室元万顷在前线作讨伐高丽的檄文,其中有讥笑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的句子。高丽方面作书奉答:"谨闻命矣",于是派兵固守鸭绿江,使得唐军不得进入其境内。元万顷当然要受到处分,"坐是流于岭外"。(《旧唐书》卷190中《元万顷传》)

  其四,书信。

  书信内容很广,这里略举数端。

  有联络或利用同盟军的。李密雄踞河洛地区,自以为姓名和流行的谶谣相符,当新朝代的皇帝非我莫属。李渊起兵后,李密想自为盟主,就写信给这位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姓氏逐鹿人,以兄相称,"请合从(纵)以灭隋","殪(yì,杀死)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旧唐书》卷53《李密传》)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周武王会师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率军北上,在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与商军展开决战。商军"前徒倒戈",配合周军作战。商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身亡,商朝灭亡。秦二世死后,其侄儿(一说秦始皇弟)子婴称秦王。刘邦进军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子婴颈系绳索,手捧玉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李渊正好想利用李密牵制东都隋势力,并扼守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市)险要地势而阻绝江都信使,以便自己进入关中改朝换代,于是授意温大雅代写复李密函,其宗旨是"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李渊这封信仍然打着废昏立明的幌子,以隐瞒自己当皇帝的政治意图,来麻痹李密,说:"殪商辛于牧野(指杀隋炀帝),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指逮捕长安留守代王),非敢闻命。"关于李渊和李密的未来地位,信中说:"天生蒸民(百姓),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年过半百),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弟早膺图籙,以宁兆庶(万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以同姓身份编入李密新朝代的宗室户籍中),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李密上当,把信拿给部下传阅,高兴地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大唐创业起居注》卷2)李渊利用李密解除自己的东顾之忧,得以顺利地建唐代隋。

  有双方临战交涉战和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河北夏政权窦建德率军南下河南,解救被秦王李世民攻打的洛阳王世充郑政权。窦建德政权的中书侍郎孔德绍起草《为窦建德遗(wèi,给)秦王书》,说唐据关中,郑据河洛,夏据河朔,应各守其地,保持鼎足三分之势,要求唐方"反(返)郑国之侵地,守秦川之旧邦"。(《全唐文》卷134)李世民方面写了《报窦建德书》,说:河朔素为国家所有,窦建德企图割据分裂,令人遗憾。王世充"衅毒三川(洛阳周围有黄河、洛河、伊河),腥闻四国",若不被国家消灭,他当"并吞东夏",窦建德也保不住河朔地盘,岂不要对他"屈膝稽首"。"世充与足下旧称和好,中途翻覆",甚至勾引突厥侵占河朔,充分暴露了他的"外欺内忌,唯利是图"的真面目。王世充眼下受着唐军的包围和打击,"粮储罄竭","命悬晷刻(即将完蛋)",窦建德反倒前来援救,"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求外费,理如画饼,未见其宜"。"国家夷凶拨乱,唯以匡时济俗,不欲穷民极武,专任甲兵。故蓄锐停师,冀闻择善,可否之事,幸速图之。若不获命,终为怨府,雄夫奋其智勇,猛士发其馀怒,诸军雾合,指日风驱,……燎原覆醢,虽悔难追!"(《全唐文》卷10)窦建德置若罔闻,李世民率领唐军在荥阳大败其军,将其俘虏。

  有分析利害、敦促敌人投降的。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山南东道(驻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节度使严绶兼充申光蔡等州招抚使,负责讨伐淮西镇吴元济叛乱。元稹撰写了《代谕淮西书》,以严绶的名义和口气致吴元济及淮西镇将士官吏、申光蔡三州百姓。首先,警告吴元济"众不可凭,位不可取"。吴元济企图凭借所谓众人的劝请而袭继节度使职位,违抗朝旨,必然要遭受惩处。当年剑南西川(驻今四川省成都市)和浙西(驻今江苏省镇江市)的叛乱元凶不识时务,自以为"朝廷未即诛擒",然而一月光景即被镇压,"皆头悬藁街,腰斩都市"。那么,吴元济"希求非望之志,安得复行于今日哉?"其次,指出吴元济缺乏足够的财力和兵力同朝廷抗衡。国家一方,"命全军之将,用不竭之资","以攻则彼有压卵之危,以守则我无出疆之费"。而淮西一方,"百姓日蹙,赋敛日加","壮者劫而为兵,老弱妻孥吞声于道路"。"用三州之赋敌天下四海之饶,以一旅之师抗天下无穷之众",其下场如何,连小孩子和蠢人都能看出来。再次,提醒淮西"势不可久"。国家若"图不战之功",实行包围封锁方略,淮西即"男不得耕,女不得织,盐茗之路绝,仓廪之积空,不三数月,求诸公于枯鱼之肆矣"。国家若实行征讨方略,淮西"聚而待之则自穷,分而应之则不足",会很快失败,遭受灭族的惩处。第四,鼓动淮西将士倒戈讨叛,警告吴元济"将不可恃","兵不可保"。剑南西川、浙西等藩镇的将士,同其叛乱元凶并非铁板一块。一些所谓的"腹心不贰之将"、"骨肉不欺之亲",被元凶授以"锐健先锋之兵"、"敢死酬恩之卒";然而在官军压境之际,他们一旦明白"逆顺之理殊","子孙之祸大",便与元凶划清界限,"倒戈以攻于外","纵火以应于内",立功受赏,荣华富贵。淮西难道没有这种将士?吴元济付出"碎六尺之躯"和"绝公侯之嗣"的代价,不过是作为这种将士的"求福之费"和"受赏之资"而已。"其为人谋也则厚矣,自谋何薄哉!"第五,敦促吴元济选择"自新之路"。"今天子垂恻隐之诏,建招抚之名",吴元济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束身归朝",这样便能补救前咎,重新做人,还能保住一官半职,不至于族灭而使吴氏先祖绝奉祀。第六,指出吴元济若不悬崖勒马,平叛战争必不可免,其下场可悲。"如或违天失时","则王师进击于外,义士潜谋于中,身首之戮指期,肘腋之危坐见","岂不大哀哉?"(《元稹集》卷31)

  有时为防止书信被敌人识破,须运用暗语。乾封二年(667)辽东战役中,唐军别帅冯师本负责水运粮食军资援救裨将郭待封,但船破误期。郭待封军中供应紧缺,作书汇报给主帅李勣(绩的异体字)。他担心书信落入高丽手中,高丽"知其救兵不至,乘危迫之",就把书信写成"离合诗"。所谓离合诗,是作者把反映信息的关键汉字拆分成多个个体,并把相关汉字作为拼合新字的因素,一并写入诗中;读诗者再将拆分的汉字合而为一,并把其余单个汉字组合成新字,以体会诗的含义。因此,郭待封的离合诗是字谜诗,可以算作当时的密码。但李勣不解诗意,大怒,说:"军机急切,何用诗为?必斩之!"(《旧唐书》卷190中《元万顷传》)元万顷破译诗意,为李勣解读,才沟通了上下级之间的联系。
其五,牒令。

  牒令是军队下发命令的文书,为防止伪造,须加盖公章,并由军官签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东北契丹发动叛乱,攻破营州(治今辽宁省朝阳市),打败前来平叛的官军。契丹缴获官军印鉴,伪造牒令,逼迫所俘获的武周将领张玄遇署名下发几位总管,上面说:"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资治通鉴》卷205)几位总管接到牒令,不敢怠慢,昼夜兼行,不遑寝食,弄得士马疲惫不堪。契丹在半路埋伏阻击,官军全军覆没。

  其六,祭文。

  古人迷信,作战前要观察天象,占卜祭祀。唐人李筌《太白阴经》提到的军队祭文,有《禡(mà,军中祭祀)牙文》、《禡马文》、《祭蚩尤文》、《祭名山、大川文》、《祭风伯、雨师文》、《祭毗沙门天王文》等等。这里以早于《太白阴经》的陈子昂《禡牙文》为例,以见其格式、内容。禡牙,是祭祀军旗。祭文开头先交代年月日,某将帅"敢以牲牢告军牙之神",再说一番例行的大道理,然后交代具体的军事任务:"契丹凶羯,敢乱天常,乃蜂聚丸山,豕食辽塞","天厌其凶,国用致讨"。后面对军牙之神提出要求:"惟尔有神,尚歼乃丑,召太一,会雷公,翼白虎,乘青龙,星流彗扫,永清朔裔。使兵不血刃,戎夏来同,以昭我天子之德,允乃神之功,岂非正直聪明哉!无纵大雠,以作神羞。急急如律令!"(《全唐文》卷216)这里表面上是在祭祀神灵,实际上把神灵看作部下,由将帅给他们布置任务,并昭示士兵,有神灵的协助,必定取胜。此外,军中也为就地埋葬的阵亡将士作祭文。

  其七,露布。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4说:"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所以名露布者,谓不封检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露布的颁布仪式自隋朝平陈时确定为新礼,沿用至唐代。其做法是:"集百官及四方客使于朝堂,内史令(中书令)称有诏,在位者皆拜,宣露布讫,舞蹈者三,又并郡县皆同。"他批评"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也有措辞得体者。兴元元年(784),李晟从叛军手里收复京师,由掌书记于公异作露布上呈逃亡在外的唐德宗,说:"臣已肃清宫禁,祗(zhī,恭敬)谒寝园,钟虡(jù,悬挂钟磬的木架)不移,庙貌如故。"(《资治通鉴》卷231)露布没有夸耀自己的战功,而是说皇家宫殿太庙安然无恙,唐德宗可以回銮京师,把唐德宗感动得流泪不止。

  露布是常见的军事文书,人们受其影响,遇到非军事行动的大快人心事件,也戏作露布以表达感情。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劣迹多端的右相(中书令)李义府被告发下狱,由刘祥道负责审讯,除名流放。有人作《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榜公布于街道。刘祥道是司刑太常伯(刑部尚书),不是元帅,案子是在长安处理的,当然不用去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所以这样戏称,是因为李义府的爵位是河间郡公。古代使用铜钱,铜山大贼云云,是讽刺李义府聚敛无度。李义府霸占很多人家的奴婢,他受制裁后,奴婢们乘机奔散,各回其家,因而露布说:"混奴婢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其八,赠答诗序。

  军队出征前,同事、朋友、亲戚一般要举行饯别宴会,作诗赠送出征人,诗前有序,以交代原委或寄托希望,序文往往比试歌篇幅长得多;出征人若是文人,会作诗酬答。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春官(礼部)尚书、梁王武三思,在神都洛阳被任命为榆关(今山海关)道安抚大使,领兵赴东北抵抗契丹内犯,陈子昂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的诗和序。序文说:"林胡(代指契丹)遗孽,渎乱边氓"。"皇帝哀北鄙之人罹(lí,遭受)其辛螫(shì,蜇,有毒腺的虫子刺人畜)",派梁王率军东征。比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员外郎李迥秀、著作佐郎崔融等,一并随同出征,"参帷幕之宾,掌书记之任"。房思玄在洛阳地面任永昌县丞,设宴相送。被送行者"酒中乐酣,拔剑起舞,则已气横辽碣(辽河、碣石山),志扫獯戎(代指契丹)"。两个月后,陈子昂作为参谋随同建安王武攸宜北上讨伐契丹,被饯行时作《东征答朝臣相送》诗,表示"挼(ruó,搓揉)绳当系虏"。他在今北京市,作《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洛阳)》诗并序,说:"愤胡孽之侵边,从王师之出征","以身许国,我则当仁"。(《全唐诗》卷84)

  其九,碑文。

  有的是纪功碑。平定淮西叛乱,由宰相裴度力排众议并临场指挥,请韩愈任行军司马,大将李愬(诉的异体字)负责具体军事行动。事后韩愈奉诏撰写《平淮西碑》。《旧唐书》卷160《韩愈传》说:"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其实碑文并没有突出裴度,对于参与军事行动的其余将领,仅仅提到被朝廷部署在什么地方,但对李愬却有特别的着墨,说他"得贼将则释不杀,用其策,战比有功";"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全唐文》卷561)李愬居然不满意。段文昌的碑文把李愬的军事活动说得具体一些,并附加了一些浮辞冗句,说:"李愬温敏能断,静深有谋。昔赵孟慕成季之勋,复能霸晋(赵孟即春秋晋国执政大臣赵盾,谥为宣孟。其父赵衰,谥为成季。赵衰从晋公子重耳外逃十九年,重耳归国夺权执政,是为晋文公。赵衰辅佐朝政,使晋国称霸诸侯。其嫡嗣赵盾保持晋国称霸势头);亚夫绍绛侯之武,亦克擒吴(西汉周亚夫是著名武将绛侯周勃之子。周勃翦灭诸吕,安定汉室。周亚夫平定吴王发动的七国叛乱,功类其父)。想其英徽,必有以似(李愬是著名将领李晟之子,故云同赵盾、周亚夫相似)。"(《全唐文》卷617)因此,段碑篇幅不得不拉长,长达2158字,比韩碑多出693字。有的是超度碑。由于平定淮西叛乱的战争杀伤甚多,裴度就把朝廷赏赐的物品用来重修洛阳福先寺,以这种做功德的方式超度亡灵,避免灾殃。撰写碑文有极高的稿酬,叫做润笔。他准备请白居易撰写福先寺碑文,皇甫湜(shí)吹嘘自己的文章远胜白居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碑文写成之后,裴度酬以"宝车名马缯彩器玩,约千馀缗"。但皇甫湜嫌少,大发脾气,说:"其辞约三千馀字,每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度只好依数付给他,让这位不曾执干戈冒锋镝的赖皮发了战争的财。超度碑除了提及相关战争,还要讲一些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类的佛教说法,以一种含带希望的方式给一次战争划上个句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