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与起步阶段
第一阶段自1987年到1993年上半年。
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基金作为一种筹资手段开始受到一些中国驻外金融机构的注意。1987年,中国置业基金由中创公司、汇丰集团、渣打集团在香港联合设立,随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标志着中资金融机构开始正式涉足投资金融业务。紧接着,一批中国概念基金相继成立,这些基金大多是中外合作或由外资发起,境外募集,境内投资,发行规模较小,且大多为产业基金。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证券市场正式形成,此后,证券基金也逐步发展起来。
1991年10月,首家经批准公开发行的基金--武汉证券基金设立,形式为封闭型,封闭期2年。
1992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我国首家比较规范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基金(简称"淄博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为封闭式,规模1亿元人民币,60%投向淄博乡镇企业,40%投向上市公司。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
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是我国基金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涨期,甚至出现了基金一哄而上的局面。据统计,截至1993年底,我国国内共发行基金73个,总额达50亿元人民币。
(2)调整、停滞阶段
第二阶段自1993年下半年到1997年底。
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一些地方出于筹资"圈钱"的目的仓促设立了大量基金,其中许多设立和审批程序混乱,运作制度不规范,为此,国家加强了对基金设立审批的管理。同时,由于当时宏观经济过热,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国内基金的审批也处于停顿状态,基金的发展进入了调整期。截至1997年底,基金的数量共有75只,筹资规模在58亿元人民币左右。
1997年11月14日《证券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以后发展起来的证券基金称新基金,之前设立的基金称为"老基金"。"老基金"存在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运作管理不规范、资产流动性较低、资产质量不高等问题。
(3)封闭式基金为主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自1997年11月到2001年9月。1997年11月14日,《证券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为《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规范证券基金运作的行政法规。《暂行办法》对证券基金的设立、募集与交易,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运作与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我国基金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8年3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新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这两只封闭式基金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基金业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
此后,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纷纷成立,新的规范化的封闭式基金也不断推出。"新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证监会对原有基金进行了清理规范。"老基金"先后合并改制为"新基金",使我国基金业获得了规范化的发展。
截至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前,我国共有47只封闭式基金。2002年8月以后,封闭式基金发行停止,到2006年基金兴业转为开放式基金前,封闭式基金数量一直保持在54只。
(4)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创新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2001年9月至今。
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开放式证券基金试点办法》。
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诞生,标志着我国基金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创新理念渗入基金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为基金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参与主体、基金品种、运作方式以及法规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基金管理公司队伍空前壮大,合资公司的建立给国内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投资理念、风险控制技术和营销体系等;基金品种日益丰富,从单一的股票型、封闭式基金,发展到以开放式基金为主,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系列基金、LOF,ETF等产品应有尽有;前/后端收费、网上交易、定期定投、红利再投资、基金分拆等营销和服务创新方式层出不穷。2004年6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基金业在资本市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基金业发展的制度框架,为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006年是基金规模爆炸式增长的一年。沪深股市的大牛市行情带动基金业绩整体上升,基金分红金额屡创新高,投资者追逐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基金发行规模也屡破纪录。2001~2005年的5年中,先后设立了165只开放式基金,首发总规模4 067. 77亿份;而2006年一年就新设立90只基金,首发总规模达到3 947. 31亿元。其中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在一天内募集到419亿元,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募集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基金。2007年4月10日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申购资金近900亿元,创下新基金发行中获得申购资金规模的最高纪录。
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56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347只基金(分级基金分开计算)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11%。基金份额达到1.257万亿份,比2006年末增长了103.21%。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股票型基金,总规模达到7540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了114%,15个月内增长了10倍。而货币基金总规模下降到628亿元,比年初减少150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扣除4只QDII产品外的364只基金2007年末资产净值合计达到了3.275万亿元,是2006年年底的3.82倍和2007年中期的1.82倍。
数据显示,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规模差距在2007年进一步拉开。在全国5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16305.23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比例为49.78%。其中,行业第一名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达到2 479.92亿元,占全行业市场份额的7.57%。
2007年,新设立的基金产品一共有44只,新基金累计首发份额为4 321.89亿份。股票型基金28只、配置型基金12只、债券型基金3只、保本型基金1只,其中包括4只QDII基金。同时,老产品往往通过拆分、大比例分红等手段进行持续营销。总体来看,不管是新发产品还是老产品的持续营销,基本集中在股票型基金和配置型基金。不管是从招募说明书还是实际投资策略来看,多数偏股型基金产品呈现明显的同质化,产品差异化特征不足,表明在大牛市环境下,基金管理公司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
从不同类型基金的资产净值规模来看,股票型与配置型基金总共占据基金市场总规模95%,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这一现实表明,基金市场结构严重失衡,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乃至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投资主体之一,基金业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我国基金业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1)基金资产数量、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2)开放式基金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即封转开)将会进一步加快。
(3)基金市场将会进一步国际化。我国已经出现投资国外证券市场的基金(QDII基金)。
(4)金融市场产品创新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市场结构也将因此不断更新。股指期货将于2008年推出,我国证券市场没有风险对冲工具的历史将被刷新。相应的,新的基金产品也将随之不断推出。
(5)私募基金将会得到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