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代洛阳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宗教

隋唐洛阳 作者:郭绍林


  一、 佛教

  1.佛教事迹

  佛教在唐代已经不再是纯粹出世的方外力量了,而是积极入世,为封建政权服务,接受国家管束的力量。

  武德四年(621),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势力最终被秦王李世民平定。在平定过程中,嵩山少林寺僧人协助唐军作战,擒拿凶孽,维护统一,因而得到一千段绢帛的赏赐,昙宗等僧人还被封为大将军。僧人介入朝廷的军事行动,这是首例。

  隋末唐初,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境内)僧玄奘崭露头角。他少小时随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诵读佛典,由于学业优异,被隋朝官府特许度为小沙弥;后来云游四方,发现佛教说法歧异,决心西游天竺(印巴次大陆),寻根问底。他遍游西域、天竺后,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初七回到长安,半月后奉诏赴洛阳宫,二月初一在仪鸾殿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太宗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动员他还俗当官,同赴辽东战场,但他不肯染指俗务,更不肯介入民族间的战争,坚决谢绝。在关于西行经历的问对中,太宗发现他的经历超过了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举,所见所闻是史籍从未详细记载过的,因而希望他敷演成文,把西部陌生的世界介绍给世人。他请求住进家乡东南的嵩山少林寺,从事翻译由天竺取回的佛典,未获允准,便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次年,由他口授,弟子辩機执笔,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上呈太宗。显庆二年(657)二月,唐高宗巡幸洛阳,他陪同前往,被安置在西苑中的积翠宫从事译经。九月,他再次提出住进少林寺,依然未获允准。他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弘扬法相学说,为弟子窥基创立法相宗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共译出76部1347卷,比其他三位译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所译总数还多。

  在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佛教徒加以配合,大造舆论,用游谈无根、无从验证的前世来世说同儒家政治伦理体系对抗。天授元年(690),薛怀義等九位洛阳僧人利用前代译本编造成一部《大云经》,说武则天前世是男身菩萨弥勒,从佛授记(释迦牟尼佛对发愿修行者授予未来成果作佛的预记),将继承释迦牟尼佛而成为未来佛;现在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故意变现为女身,是净光天女,下生世间当转轮圣王。武则天的困境终于解除,于是下制颁布《大云经》于天下,革唐命建周朝,当上皇帝。洛阳、长安两京及各州皆立大云寺一所。九位僧人封爵县公,并依照相应级别官员的服色佩饰,赐给紫袈裟、金鱼袋。在洛阳立佛授记寺。武则天接受群臣所上的四个尊号都有"金轮圣神皇帝"字样,其一还冠以"慈氏越古"四字,慈氏即弥勒的意译。本来,李唐皇室自称是道教祖老子李耳的后裔,奉行道先佛后的政策,武则天因佛教为自己改朝换代开辟道路,便调整为佛先道后。洛阳弘道观道士杜乂看风使舵,弃道入佛,被武则天安排到佛授记寺,赐给法名玄嶷,意为道士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并特赐夏腊(僧龄)三十年,使这位新手顿为老成,得以提高地位。官寺统一命名,僧人赐爵赐紫赐夏腊,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长寿二年(693),南天竺僧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在佛授记寺译出《宝雨经》,是该书的第三个译本。这个新译本加了这样一段情节:东方月光天子乘五色云来到佛前,佛说:"你本来是一位菩萨,现在以女身下凡,到摩诃支那国(中国)当自在主,君临天下,正法教化。"武则天极为高兴,替达摩流支改名为菩提流志(意译觉爱)。证圣元年(695),义净游学天竺25年后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近四百部。武则天到上东门迎接他,把他安排到佛授记寺译经。此外,天竺僧宝思惟、慧智,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僧实叉难陀,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血统的中国籍僧法藏等等,都在洛阳译经。《华严经》新译过程中,法藏担任笔受,武则天多次到译场视察,施供食馔。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法藏在洛阳创立了华严宗。《华严经》中有位菩萨叫贤首,武则天特赐法藏号贤首,故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圣历二年(699)十月初八,新译《华严经》告蒇,佛授记寺的僧人请法藏讲解经义,武则天令当月十五日开讲。到腊月十二日夜晚,法藏讲到《华藏世界品》的"海震动"说法时,突然发生强烈地震,寺院、讲堂发出震吼之声。听众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该寺僧人作为喜讯向武则天上疏汇报。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说,上天常常因朝政失误而降生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这时,臣子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和指摘时弊;皇帝也会下罪己诏向全国承认错误,同时降低膳食标准,撤销歌舞观赏,到监狱讯察囚犯是否冤枉,避正殿而到朝堂坐朝,减免赋税,施行仁政。这无疑是借助于上天的权威,对皇权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使皇帝有所收敛,成为时政改弦更张的一个契机。十多年前,有人借新丰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地壳变动冒出一座山,上疏批评武则天以女主处阳位,导致山变为灾,应该侧身修德,还报上天的谴责。这次洛阳地震,本来又是一次批评武则天的机会,但因为法藏讲经讲到"海震动",反倒被看作是吉兆瑞应。武则天对僧人的上疏御笔批答,说地动山摇是六道众生为如来佛降福而欢欣蠢动所致,自己普普通通,岂敢担当这种祥瑞。僧人提供的外域佛教文化,使武则天同中国传统文化抗衡,顺利地避开了窘迫的境地。

  同时,武则天还请法藏来宫中为自己讲解新译《华严经》。这部佛经义理深奥复杂,她听后茫然不解,法藏就以殿前的金属狮子为教具,撰写千字短文《金师(狮)子章》来加以开导。这一直观教学使艰深的义理变得径捷易懂,武则天遂豁然开悟。例如:华严宗把宇宙万物称为"色",认为色非实色,即所谓事物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暂时的假有,虚幻不实,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它又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称为"空",即所谓真如佛性,认为空非断空,即真如佛性不是绝对的空,而是湛然清净、超越时空的实有,但它必须通过事物的假有来体现自己的实有。既然事物和本体互相融通,互不妨碍,那么也就是色空无碍。为了说明色与空的关系,《金师子章》就以金质比喻佛性--空,以狮子相状比喻事物--色,说:"师子相虚,惟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秘密隐显俱成门是华严宗十玄门之一,以为事物有色和空两重内容,人们看到假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所体现的实有这一面,假有显而实有隐;人们看到实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的一面,实有显而假有隐。虽然或隐或显,但隐显二相,同时成就(存在)。《金师子章》解释道:"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法藏很善于利用教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进行直观教学。为了说明事事无碍法界这一命题,即事物之间圆融无碍的关系,他概括为因陀罗网境界门。他为武则天和那些理解力低的人准备了十面镜子,安放于八方上下,镜面相对,各距一丈,中间安放一尊佛像,由一支火炬照耀。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叠现出佛像,以及其它镜子映现佛像的样子。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一佛教原理。

  华严宗的理论经法藏在洛阳译经、著述、宣讲而发扬光大,对后来统治中国长达八百年的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启发和推动作用。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洛阳人,他们完成的理学又称为洛学。从其学说产生地来推究学术思想渊源,可以说法藏之于洛阳,其影响和作用并非及身而已,而是绵延于后世,支配着后世。

  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武则天在洛阳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依据佛教故事,结合儒家孝道,而举行的国事大典或民间活动。《盂兰盆经》说:佛的大弟子目连用天眼看见自己的先母在饿鬼道受着饥饿的折磨,如处倒悬,就向佛请教解救的方法。佛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盛上百味食品,供养各方前来的僧众,僧众便会做佛事对亡者加以超度。这样,借助于众力,使自己的七世以来祖父母在六道轮回中脱离饿鬼道,升到人道、天道享受清福。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开始设盂兰盆会,以后逐渐成为风俗,称为中元节或鬼节,旨在超度祖宗,报答祖德。这一次,武则天头戴通天冠,身佩玉玺,站在洛城南门楼上,主持仪式。百官肃穆地面北伫立,再拜称颂道:"圣人的德行,以孝道为至高无上。"久视元年(700),武则天77岁,妄图延年益寿,听说荆州当阳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玉泉寺禅僧神秀年逾九十,依然精神矍铄,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迎请他来洛阳。神秀进入宫殿见皇帝,不是像世俗人那样趋走跪拜,而是乘肩舆(轿子)跏趺而坐(禅定姿势),武则天反而对他行跪迎礼,拜他为帝师,时时问道,安排在内道场中,厚加供施。长安年间(701-704),武则天指示在佛寺创设悲田养病坊,由僧人负责社会慈善活动。

  长安四年(704)腊月,在长安大崇福寺担任寺主的法藏,供奉于洛阳内道场,建置华严法会。他向武则天谈起自己年青时曾烧炼一个手指头,作为自己身体的替代物,供养岐州(治今陕西省凤翔县)法门寺舍利塔,那里珍藏着一截阿育王所分发的佛手指骨舍利。武则天于是命一位宰相同法藏一起前往法门寺迎请这截佛指骨舍利。她这时81岁,已卧病数月,此举无疑是想借助于法藏,乞灵于佛教,以求康复。法藏到了今陕西省扶风县,在舍利塔前行道七昼夜,请出舍利,次年正月十一日送至洛阳。武则天命王公百官和洛阳的善男信女都制作精美华贵的幡华幢盖,由太常寺演奏庄严的乐曲,将舍利迎至明堂。正月十五日,武则天请法藏捧持舍利,为自己祈祷,但病情未见好转。七天后,张柬之发动政变,法藏积极参与,逼迫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

  神龙二年(706),号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神秀,在洛阳天宫寺逝世。唐中宗册谥他为大通禅师,遵照他的遗愿,归葬当阳山。中宗登上龙门山,目送灵柩在太常寺演奏的悲切的鼓吹声中缓缓南去。神秀和慧能原来都在禅宗东土五祖弘忍门下学道,两人见解不同。慧能到岭南创立了禅宗,主张单刀直入,顿悟成佛,不立文字,不坐禅,是所谓教外别传,称为祖师禅。而神秀继承北魏时来嵩岳少林寺的南天竺僧、东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来的禅法,主张坐禅诵经,渐悟成佛,这是藉教悟宗,称为如来禅。为了区别,慧能一系的禅宗称为南宗,神秀一系的禅学称为北宗。由于传统的因素,在以两京为中心的北方,特别是嵩洛一带,北宗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直到开元八年(720)以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在洛阳大行禅法,南宗才在北方得以弘扬,取得与北宗并驾齐驱的资格。神秀的弟子義福、普寂在洛阳传道多年,为朝野所重。开元二十四年(736),義福去世,唐玄宗册谥他为大智禅师,葬于伊阙北。当时有数万人送葬,中书侍郎严挺之身着丧服,送到龛所。三年后普寂去世,玄宗册谥他为大照禅师,洛阳倾城送葬,闾里一空。河南尹裴宽全家人徒步出城,服丧哭临,甚至妻子儿女一直送葬至嵩山。

  盛唐时期,在佛教方面的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天竺僧,在玄宗开元年间来华,号称开元三大士。他们都来过洛阳,前二人都葬在龙门(伊阙)。他们创立了密宗,不用正常的语言和逻辑谈论佛教问题,而用所谓咒语真言。开元十二年(724),善无畏随玄宗来洛阳,奉诏在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是该宗的主要经典,嵩岳僧一行笔受并作疏。善无畏、金刚智都曾在洛阳奉诏以咒语祈雨。据《宋高僧传》记载,一次旱情严重,善无畏盛了一钵水,以小刀搅动,念咒语数百声,钵中出现一条如同手指大的龙,露出水面,又潜伏钵底。善无畏边搅边咒,钵上升腾起一团白气,像一匹素绢翻空而上。接着,阴云密布,风雷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下。他还在邙山见到一条巨蟒,叹道:"这东西想要淹没洛阳城吧!"他用天竺语念咒数百声,几天后,巨蟒死掉。这件事被说成是安禄山攻陷洛阳城的兆头。这些事使玄宗重道抑佛的主张出现动摇,对佛教转而一度归仰。开元二十一年(733),即日本国圣武天皇天平五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搭乘遣唐使的船只来华留学。他们发现中国佛寺的三藏大德,都把戒律看作修持佛教的入手法门,不持戒便不被列入僧人,才知道自己国内居然还没有传戒人,佛教极不正规。他们于是把求学戒律作为首要任务,奉玄宗敕令在大福先寺跟随定宾律师受学。该寺僧人道璿律师应他们的邀请,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东渡日本,五月十八日到达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见,住进大安寺的西唐院。他开始为日本僧众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弘阐华严学说、天台学说和北宗禅,成为日本华严宗首传祖师。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像开光供养时,由他担任咒愿师。他在日本,广纳门徒,诲人不倦,最终在那里去世,受到日本人民的高度尊敬。

  安史乱中,朝廷决定置坛度僧收香水钱,以缓解财政困难。神会受邀在洛阳主持其事,所获钱帛充作军费,对于收复两京起了关键作用。唐肃宗很感激他,敕令将作大匠在洛阳荷泽寺为他修建禅房。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嵩岳僧圆净勾结跋扈藩镇,在洛阳阴谋叛乱,被处以死刑。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而是混入僧籍的前安史叛将。两年后,宰相裴度主持平定了淮西藩镇(驻今河南省汝南县)的叛乱。他笃信佛教,由于战争中杀伤过多,担心受到报应,就作功德邀求佛教佑护,并超度阵亡者,把因功所得巨额赏赐用来重修大福先寺。国家对僧人实行严格的管束,洛阳县令不许僧人午后出寺。贾岛还俗前法名无本,曾作诗抱怨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僧人只要遵纪守法,官府并不干涉他们的活动。白居易与龙门香山寺禅僧如满等人结为僧社,谈禅咏诗,游赏消日。

  咸通七年(866),洛阳广爱寺僧从谏去世。弟子们奉遗旨,将其尸体送至外郭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舍给鸟兽。这叫林葬,是自隋代三阶教以来即实行的办法。三天之后,弟子们发现从谏的遗体并未被鸟兽吃掉,形容竟同生前一样,就用饼饵覆盖而去。次日,发现有狐狸豺狼的行迹,也只是吃掉饼饵而已。弟子们这才商量用火葬法焚尸,收拾余烬,建为舍利塔。

  2.龙门石窟

  龙门又称伊阙,因伊河自南向北流去,中分东面的香山和西面的龙门山,远望似阙,故称。二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60余品。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时(494),到唐代,开窟造像形成高潮,因而三分天下有其二。唐代多为双室窟,前室敞口入身较浅,主室系方形或椭圆形,除穹窿顶外,还有平顶和券顶。造像的主要形式是九尊组合式,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造像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居多,此外尚有佛装弥勒、卢舍那佛、药师佛、地藏菩萨等等。

  唐代纪年龛以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为最早,有刘婕妤即唐高宗妃、道王李元庆母所造弥勒像龛及洛州老人像龛。贞观纪年龛将近四十个,集中在宾阳南洞、老龙洞等处,式样多类似北朝。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子魏王李泰在宾阳南洞所造正壁主佛,开始出现新式样,发髻上刻有品字形排列的三个漩涡纹,服饰前摆正中刻有同心圆纹饰,为后来造像所承袭。

  唐高宗时期完成的洞窟,有宾阳北洞、潜溪寺洞、敬善寺洞、双窑、清明寺洞、惠简洞、奉先寺卢舍那像龛、万佛洞等。这时开始出现天王像,以及九尊组合像格式。奉先寺卢舍那佛雕像通高17.14米,唐制为85尺。该像名义上是高宗所建,实际上由司农卿韦機任大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任副使,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任支料将,长安实际寺善道禅师和法海寺惠暕法师负责主持,进行具体的规划和施工。在卢舍那雕像两侧,还有规模稍小一些的金刚、力士、迦葉、阿难及二菩萨雕像,工程极其浩大。咸亨三年(672),皇后武则天捐脂粉钱两万贯助修。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竣工。卢舍那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而莲花藏世界是所谓佛报身的净土,因此,他是报身佛。佛教有三身佛的说法,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即以这三种不同身份传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来藏、真心、本觉,以此为成就佛身的"因"。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持佛教正道而证得"果报"之身。应身指佛为解救六道众生而变现出的天人鬼龙等等形象。因此,卢舍那是一位极为庄严神圣的佛的形象,其名字意为光明普照。那么,依据什么来雕造他的形象呢?开元十年(722),唐玄宗敕令镌刻《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卢舍那像龛记》,原立于卢舍那佛座的东南侧,有云:"实赖我皇,图兹丽质,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这里明确指出卢舍那佛像由高宗主持雕造,面部俊美,神情俊逸,人间希有,不可匹敌,追求的是日月般圣洁、慈祥的理想化状态。佛像取这种构思造型,在古代已形成共识。在卢舍那佛像雕造之前,唐初类书《艺文类聚》卷77说佛"颜如满月";唐初僧人法琳《辩正论》说佛的"妙质"是"日轮月彩之殊,非色妙色之容"。卢舍那佛雕像已经摆脱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犍陀罗风格和秣菟罗风格,完全是汉地男性形象。他双耳垂肩,鼻梁高隆,慈眉善目,宽唇微翘,既显得庄杨肃穆,凝重恬静,又不乏温柔敦厚,和蔼慈祥。日月是具体的,要化为佛像的造型,则是抽象的。工匠们化具体的抽象为抽象的具体,需要观察、借鉴、综合、选择世间美男子的面相,雕造出不像任何具体俗人的形象,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万佛洞在高宗永隆元年(680)完成,洞口南侧有一尊观音菩萨立像浮雕。其造型为左手拿净瓶,右手举麈尾,虽然胸部尚未明显隆起,但臀部宽大,显得腰肢纤细,已像一个身姿婀娜、含睇微笑的女性了。这和以前其它地方出现的那种面作男相蓄着蝌蚪型髭须的观音形象不同。关于观音的性别,《小乘经》说是妙庄王的三女,《悲华经》说是阿弥陀佛的长子。唐代对于观音来说,称的上是世纪之交,当时妇女地位相对崇高,加上观音被《妙法莲华经》描绘成能现妇女身说法度人,便开始定型为女性形象。

  唐中宗时期,苏颋在神都地面当合宫县令,勤政惠民,深得人心。他调任后,洛阳父老思念他,把他比作活菩萨,不惜耗工费钱,为他造模拟像,在龙门山雕成一尊等身观音石像。他的朋友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一文记其本末,说:"模宰官(县令)之形仪,现轮王(转轮圣王,即菩萨)之相好。……知妙容之常在,睹永劫(极长的时间单位)之因缘(宇宙间各种现象)。盛德相传,与此山而终始,不其伟欤!"并勉励他调任后品德和事业与日俱增,官运亨通,把皇帝辅佐成仁君贤主,致使国泰民安。

  武则天崇佛,政治中心确定在洛阳,该时期开凿的洞窟最多。小型洞窟在龙门山南部有很多个。大中型洞窟在龙门山有奉南洞、八作司洞、龙华寺洞、北市三龛、摩崖三佛龛等;在香山有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三佛洞、弥勒洞、看经寺洞和莲花南、北洞等。擂鼓台中洞最为典型,后壁高坛上造弥勒佛及二胁侍像一铺,窟顶莲花周围刻《弥勒变》一幅,顶及周壁雕十方佛一万五千尊,壁面下部浮雕禅宗传法系统的罗汉像25身。

  武则天之后,龙门石窟的营造开始衰微。唐中宗时期的代表窟龛有极南洞、西方净土变龛、吐火罗(今阿富汗一带)宝隆像龛等。唐玄宗时期,有奉先寺洞外方的高力士等106人造无量寿像龛、牛氏像龛、杨思勖造像龛及老龙窝上方的韦利器造阿弥陀佛像龛等。安史乱后的纪年龛只有唐德宗贞元七年(791)香山卢征造观音像龛一处。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既是佛教文物,又是艺术瑰宝,极为珍贵。佛教的多种偶像崇拜,多家宗派的主张,在这里得到反映。擂鼓台、万佛洞等处雕造有大日如来、八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形象,是我国现存早期密宗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至于其艺术意蕴,美术史上风格的演变,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过程,都有极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表现,供人们揣摩玩味。

  二、 道教

  道教被李唐皇室宣布为血亲宗教,凌驾于佛教之上,但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下降。

  道教声称是出世的方外力量,倡导隐居林泉,辟谷导引,蝉蜕成仙,因而有不少行为类似的山人、处士、隐士作为道教的同盟军,由于这类人未正式度为道士,此处不涉及。

  道教并非纯粹出世,而是同佛教一样,积极入世。这在洛阳的表现有如下两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道士桓法嗣搜集图谶,为王世充称帝效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详见第二章第一节)。万岁登封元年(696),弘道观主杜乂为执行武则天的佛先道后政策作表率,弃道入佛,并撰写《甄正论》以尊佛教(参见本节上文)。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到泰山封禅后,专诚赴老子李耳的故乡拜谒老君庙,给老子上尊号"太上玄元皇帝",创置祠堂,其庙设令、丞各一员,把当地由亳州谷阳县改名为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

  在此前后,高宗不断优宠道士。显庆年间(656-661),高宗听说葉法善擅长法术,能用符箓驱使鬼神、祭祀祈祷、治疗疾病,就把他征至长安,将加爵位,固辞不受,于是留在内道场中担任御用内供奉道士。据《旧唐书·葉法善传》记载:葉法善随高宗来洛阳,在凌空观(圣真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观者如云。突然,数十位观众自投火中,其余人大惊,急忙救出投火人。葉法善说:"这些人都是鬼魅附身,我行法捕捉鬼魅,鬼魅投火,带着这些人投入其中。"一问,果然如此。葉法善于是为他们禳除灾祟,他们得以康复。葉法善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四朝,五十多年间,或往来于名山,或出入于宫廷。武则天时宫廷在洛阳,其事迹已湮没无闻。

  道士潘师正居于嵩山逍遥谷,辟谷二十多年。高宗幸东都,征请来见,问他山居所需何物,他答道:"饮食所需只有清泉松叶,山中不缺。"高宗、武后对他甚为尊敬,挽留他连住两夜,才放他回山。接着,高宗敕令在逍遥谷修造崇唐观,在岭上另修精思观供他居住。调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偕武后及太子李贤来访,都向潘师正行拜礼。永淳元年(682),潘师正去世,高宗、武后追念不已,对他赠太中大夫,赐谥号体玄先生。同年,在嵩山南坡营建奉天宫,高宗敕令正对逍遥谷特置一门,称作仙游门,北面置寻真门,都是为了给潘师正扬名。当时太常寺新造乐曲,高宗命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名。

  同时,与潘师正同隐于嵩山的道士刘道合,也由高宗敕令在隐所置太一观以供居止,还征召入宫,加以尊宠。麟德二年(665)东封泰山之际,久雨不止,高宗请他在宫城仪鸾殿作法止雨,旧史说片刻工夫天气转晴,高宗很高兴。高宗命他合炼长生不老药,药成献上。咸亨年间(670-674),刘道合去世。永淳元年(682)营建奉天宫时,迁葬刘道合,其弟子开棺后见他只剩空皮,背上开裂,齿骨俱已不翼而飞,就汇报他已蝉蜕仙去。高宗极不高兴,抱怨道:"刘先生为我合炼神丹,自行服用,登仙而去,把那些不管用的药进献给我。"调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幸潘师正居所的前一天,赠潘师正的师傅、已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太中大夫,赠谥号升真先生。光宅元年(684),武则天赠王远知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691),改谥为升玄先生。

  司马承祯、吴筠二位道士都是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得其师傅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术的正传。武则天闻其大名,把他从浙江天台山征召入神都,手书褒美。不久,他请求还山,武则天命麟台监李峤代表自己在天津桥头饯行。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又把他从天台山征召到洛阳,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置坛室以居住。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位于黄河北边,当时所在的王屋县,属于河南府河南郡,为畿县。司马承祯王屋山所居名为阳台观,玄宗题写匾额,遣使送去。后来,玄宗让自己的妹妹、女道士玉真公主和光禄卿韦縚到阳台观修金箓斋。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去世,玄宗赐号真一先生,赠银青光禄大夫,并亲制碑文。吴筠原在嵩山修道,开元年间游历江南,后征入长安,待诏翰林。他看到朝政日益败坏,预知天下将乱,一再请求还嵩山,未获允准。开元二十八年(740),李憕在洛阳任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萧炅依仗权贵,临事多不法,李憕秉公矫正,结下怨隙。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借口修功德,往来于嵩山洛阳之间,求请无厌,李憕每每加以抑制。孙甑生于是勾结萧炅,上疏栽赃陷害,把李憕挤走。

  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诏令长安、洛阳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同时设置崇玄学,招收学生研习道家经典,每年依照明经科的做法,考试选拔道学人才。天宝二年(743),玄宗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两京崇玄学改称崇玄馆,长安的玄元庙改称为太清宫,洛阳的改称为太微宫,诸郡(州)的改称为紫极宫,但老子故乡的称为太清宫。

  龙朔二年(662),高宗诏令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建立一所上清宫,竣工后,高宗下令设醮,传太上老君在这里现身。天宝元年(742),玄宗诏令在洛阳新建一所玄元皇帝庙,设在天津桥南、定鼎街西的积善坊,这里是他当皇帝之前的旧宅。时人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描绘道:"翠柏深留景(影),红梨迥得霜。"树木如此繁盛,这只能是高宗那所上清宫,现在尚有遗存。

  三、 三夷教

  随着蕃客胡商的大量涌入,一些新的外来宗教在洛阳出现。

  祆教又称拜火教,由波斯(今伊朗)人琐罗亚斯德创立。北魏神龟年间(518-520),两国通使,北魏知道波斯俗事火神。当时北魏首都是洛阳,可想见拜火教传入洛阳,比景教、摩尼教为早。在唐代,信奉拜火教的胡商沿着丝绸之路来洛阳经商、定居,立德坊、会节坊和南市西面的里坊,都有他们的祠庙。胡商每岁都按拜火教仪轨举行祈福仪式。他们杀猪宰羊,设置酒席,演奏琵琶鼓笛,祭奠神灵,然后酣歌醉舞,表演魔术。一位胡商充当教主,以一口锋利无比的横刀刺透自己的肚子,刀尖从背上穿出,用刀使劲搅动肚子,肠子带着血浆流了出来,过上片刻工夫,自己一边念咒一边向腹部喷水,身体立即完好如初。观众啧啧称叹,都施钱给他。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由叙利亚人聂思脱里创建,在大秦(东罗马)受排挤,传到波斯。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徒阿罗本来华传教,在长安建寺一所,称为波斯寺,发展教徒21人,景教始传入中国。显庆二年(657)二月,唐高宗首次幸洛阳,年底改洛阳宫为东都。可能这一年或稍后,景教传入洛阳。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洛阳出土的《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说这位波斯国大酋长名叫阿罗撼,显庆年中,高宗"以功绩可称","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武则天时期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就是他召集诸蕃王建造的。他在洛阳生活了半个世纪,景云元年(710)以95岁高龄去世。其子俱罗等人"号天罔极,叩地无从",把他安葬于建春门外。现代学者向达指出:"阿罗撼及其子俱罗,……原为景教徒。"天宝四载(745),唐玄宗命长安洛阳两京和各地的景教寺改称为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复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向达指出:"据碑末叙利亚文,及烈乃总摄长安、洛阳两地景众之主教。"当时,洛阳的修善坊有景教寺庙。

  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回纥请在河南府等地置寺,获准。

  以上三夷教传入时间不长,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别很大,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大抵只是蕃客胡商从事各自的宗教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