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基本理论(一)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作者:郭绍林


  一、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 佛教的创立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在天竺创立。天竺,唐代译为印度,指印巴次大陆,古代长时期分布着众多城邦国家。乔达摩·悉达多是尼泊尔城邦国家国君净饭王的一个王子,属于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地带的释迦族,大约公元前563至公元前483年在世。乔达摩是姓氏,旧译瞿昙、俱谭等,含义是最好的牛;悉达多是名字,含义是达到目的的人。他创立佛教后,被门徒尊称为佛陀、释迦牟尼。佛陀(Buddha),指对人生大彻大悟者。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从小接受完备的教育,成年后结婚、生子。他看到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不平现象和痛苦,企图寻求途径加以解除。他29岁时出家寻师问道,再也没有回家。后来人们把佛教徒称作出家人,便是由此而来。他跟阿逻罗·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在深山幽谷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他采用苦行法,以饥饿折磨自己,七日一餐,以鹿皮、树皮遮蔽身体,睡在鹿、牛粪便上,以为这样做便能消除罪孽,获得解脱。六年过去了,他骨瘦如柴,极度虚弱,但对于解脱,一无所获。他昏迷不醒,被一位牧羊女用羊奶、鹿奶救活,于是下尼连禅河洗澡,正常进食,断然放弃苦行法。他坐在毕钵罗树下冥思苦索七昼夜,总结出一套理论,即:人生种种痛苦来源于错误认识、欲望和烦恼,世界森罗万象,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人生无常,只有放弃各种欲望和追求,断绝私心邪念,多多行善,来世就会有好报。他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解脱途径,思想得以升华,成等正觉,达到解脱的境界,成为佛陀。这个过程是在毕钵罗树下完成的,因此,毕钵罗树便被称为菩提树,菩提(Bodhi)是觉、智的意思。这样,他在35岁时创立了佛教,开始漫游各地,在天竺北部、中部地区传教。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和瓦尔那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释迦牟尼说:"流入恒河的四水一旦在圣河中混合,就失去了它们的名字,同样,一切信奉佛陀的人也不再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区别。"(韦尔斯:《世界史纲》第2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文版)佛教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是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憍(jiāo)陈如等五人成为他最初的弟子,佛教史称之为初转法轮和五比丘。大约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娑罗树林逝世,娑罗树皆变为白色,犹如白鹤,因而称为鹤林。弟子们认为他进入涅槃境界,称为灭度。

  2.佛教的发展

  (1)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两个阶段。原始佛教阶段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算起,直到他去世后一百多年。这一阶段中,佛教理论保持着教海一味的统一性,没有出现分歧。部派佛教阶段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起,到公元后一世纪中叶止。这个阶段的僧人起来弥补原始佛教的理论漏洞,以求自圆其说,逐渐出现理论分歧,以至于亡羊歧路,支派众多。起初,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是守旧的长老组成的正统派,大众部是企图理论创新的非正统派。一二百年后,又分裂为18(一说20)部。

  (2)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时期从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大乘音译为摩诃衍那(Mahayāna),摩诃即大,衍那是运载、车辆、道路、事业的意思。大乘人主张普渡众生,人皆可以成佛,故以大乘自诩,认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主张释迦牟尼一人成佛,其余只能成罗汉,是小型运载工具,于是篾称其为小乘。大乘佛教有空宗和有宗两派。空宗的理论代表是三世纪时的龙树、提婆师徒。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我空即人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虚幻不实,空无自性;法有即六道和轮回实有。大乘空宗认为这个说法与佛教的缘起说矛盾,于是以破小乘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学说,提出诸法皆空,认为宇宙万有包括人和外界,空无自性是一样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把佛性、涅槃、佛国都看作空,解脱手段只是渡过苦海的筏子,到达彼岸后即可扔掉,这叫毕竟空,即彻底空。有宗的理论代表是五世纪时的无著、世亲兄弟。他们认为空宗的说法否定成佛的主体和境界,给佛教的存在带来危机,就以否定空宗、糅合小乘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学说,提出万法唯识、佛性实有,认为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根源,境(外界万物)空识有,识是众生轮回转生的主体。

  (3) 密教

  密教时期从七世纪到十二世纪。密教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主张身(行为)、语(言论)、意(思想)三密相应实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即手结契印(手势,身密),口诵真言咒语(语密),心作观想(意密)。密教以咒术、仪礼、粗俗信仰为特征,变禁欲为纵欲,末流甚至发展到对鬼神、生殖器的崇拜,以五露(尿、屎、骨髓、男精、女阴)和五肉(狗牛马象人肉)为供奉。密教之后,佛教在印度消亡,流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除在天竺流行,还向周边国家传播,传到中国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佛教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当佛教在天竺衰微消亡时,中国佛教大成,成为东方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和天竺佛教有着渊源关系,又有很多不同的内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