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编:小议诗词声律的遵循与变通

隋唐历史文化 作者:郭绍林 著


  诗词是讲究声律的文学体裁。不符合声律的作品总会令人感到别扭。其实,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则是可以变通的。不以辞害义应是作品对待声律的前提。

  吴伟业七律《过淮阴有感》云:"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该诗感慨自己出仕清朝。为了表达心曲,作者用了淮南王刘安的典故。刘安沉溺道术,修炼成仙,升天而去。其鸡犬啄食他撒在庭院中的丹药,也都升了天。作者由八公山上的刘安庙,想到鸡犬尚能随主人而去,责备自己不能为明朝主子尽节,反而赧颜苟生。然而颈联中"只一"二字不合声律,应用平声字。我初想该联若调整为:"浮生所欠唯馀死,尘世无缘只九还",似可符合声律而于义无伤。但作者这里用的是《宋史·范质传》中的话:"惜其欠[周]世宗一死耳!"这不是耳熟能详的典故,只有套用成句,才能使笺注者和读者感到醒豁。否则,人们掉以轻心,不去寻求出处,还以为是泛泛而谈自己一死了事,意蕴反而显得不够丰厚。因此,吴氏原作之不合声律,比强求合律较胜。

  《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熟典,入诗词是否必须按格律加以改造?毛泽东却把前10字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自己《水调歌头·游泳》上片的后两句。我曾想,按照词谱改铸新句,是否可把"川上"换成"河干"、"河滨"、"河头"、"川边",把"如"换成"若"。但这样会显得滑稽,原句所传达的孔圣人那种深沉肃穆情调会荡然无存。因此,宁可不强求合乎声律。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化用成句以合声律,不但不影响理解,还能体现出作品的形式美。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下片首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便是改造李贺《致酒行》句"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来。

  至于作者自己写的句子,更应该避免不合声律的现象。杜牧《江南春绝句》后二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二字,应平而仄,很不顺眼。作诗又不是给"国家统计局"申报数字资料,完全可以不求精确而求其美。何况《南史·郭祖深传》说那时"都下佛寺,五百馀所",何不举其约数,写成"南朝五百浮屠(图)寺(空王寺、僧伽寺)"?

  刘因七律《夏日饮山亭》云:"借住郊园旧有缘,绿阴清昼静中便。空钩意钓鱼亦乐,高枕卧游山自前。露引松香来酒盏,雨催花气润吟笺。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该诗写山居生活,颇有情趣,但用字亦有未谛之处。"来"字两出,"来酒盏"似可改为"盈酒盏"。这问题还不大,要害是"亦"字应平而仄,令人扫兴。若改为"同"字,不但遵循了声律,作者自己的"乐"也会跃然纸上。

  (原载《洛阳师专报》1999年1月31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