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唐谋士传

力挽颓势、重振国威的晚唐谋臣李德裕(一)

隋唐历史文化续编 作者:郭绍林 著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李德裕,字文饶,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贞元三年(787)出生。祖父李栖筠当过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正长官,掌管弹劾、纠察百官),父亲李吉甫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元和三年(808),宪宗开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毫无顾忌地抨击时政。李吉甫很反感,在宪宗面前哭诉不止,宪宗因而贬谪主考官员,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也长期不予升迁。双方从此结怨,逐渐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领的李党,彼此攻击斗争,绵延三十多年。

  李德裕的家庭是山东(今河南陕县崤山以东广大地区)老牌士族。士族又称门阀、世家大族,是地主阶级当中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的阶层,世代当官,内部通婚,以礼法门风炫耀于世。普通地主因而称为庶族、寒门,以示区别。李德裕由于旧观念作怪,虽然苦心力学,却耻于同庶族为伍,不肯以科举成名,而以门荫(子孙凭借祖先的功勋而被朝廷推恩授官)入仕。再加上父亲是宰相,为了避嫌,他不便供职中央,于是游宦地方。父亲去世后,他才入朝当官,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察院属官,主管监察百官、巡抚地方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事)。穆宗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敕,接着改为屯田员外郎(工部属官,掌屯田政令)、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是掌管诏敕、侍从、宣旨、接纳奏疏等事的机要秘书)等职。在料理公务的过程中,他积极出谋划策,也开始与牛党正面冲突。

  穆宗登极之初,政事荒怠,皇亲国戚交接宦官,刺探宫中机密,暗中和大臣来往,危害政治。李德裕于长庆元年(821)正月上疏说:"国朝旧制规定,驸马因是皇帝近亲,禁止与朝中重臣来往。玄宗时禁止尤为严厉。听说近日驸马动不动就去宰相和大臣的家中,这些驸马并没有什么才干,只不过是泄漏宫廷机密、内结宦官外通朝臣罢了。请向朝臣宣示,以后驸马等皇亲如有公事须见宰相,可在中书省相见,不许私自到家中去。"穆宗予以采纳。接着,国家举办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多是一些没有才能而打通关节的公卿子弟。穆宗问起,李德裕等人证实了这一点。穆宗下令复试,取消了十个人的进士资格,贬有关朝官为地方官,其中包括中书舍人李宗闵。

  第二年六月,穆宗任命李逢吉为宰相。李逢吉在宪宗时反对李吉甫平定叛乱藩镇的主张,导致自己被罢黜,因而对李吉甫恨之入骨,现在便迁怒于李德裕。这时,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有当宰相的声望。李逢吉拉牛打李,九月,将李德裕排挤出朝,到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市)任浙西道观察使(主管道内军事、财赋、习俗等事的官),以至于八年不予升迁。挤走李德裕的第二年,李逢吉就援引牛僧孺当了宰相。

  浙西民间迷信巫祝鬼怪,父母患病,儿辈以为是闹鬼,不但不积极治疗,还弃而不养。李德裕到任后,一方面以父慈子孝、患难相收不可弃等道理告诫百姓,一方面对于明知故犯者绳之以法,几年之间便革除了陋俗。当地滥设庙宇成风,他根据典籍,保留了历代名臣贤主的祠庙,其馀荒诞不经者予以拆毁,共拆1010所,同时还取缔私设小佛寺1460所。穆宗知道后,下诏表扬。

  长庆四年十二月,徐州(驻今江苏徐州市)节度使王智兴借口为当年登极的唐敬宗明年诞辰预作庆贺,请求在泗州(治今江苏泗洪县东南)筑坛度僧,为敬宗积聚福德。敬宗批准。唐代规定,僧徒不承担赋税、徭役和兵役。为了防止百姓逃避这些负担,宪宗以来,朝廷多次下诏禁止民间私度僧尼。王智兴这样做,不过想乘机聚敛一笔度牒钱中饱私囊,但国家则将失去对众多民众的财政控制。李德裕对此焦虑万分,便于次年春天上疏说:"王智兴置坛度僧的告示在江淮地区广为张贴,当地百姓趋之若骛,一家有三丁(21至60岁的男子),必让一丁落发为僧,目的只在逃避赋役。从正月以来,已有无数人剃度。我在蒜山渡口统计过,一天渡江一百多人,问起来,只有14人原是沙弥(7至20岁已受十戒尚未受具足戒而度为正式僧人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其馀全是当地百姓,都没有本州官府发给的文书,我已勒令他们返回家园。听说泗州置坛,根本没什么佛门仪式,谁来交上两千文铜钱,就发给一份度牒,算是度为僧人了,即可返回原籍。现在如不严加禁止,等到了六月七日圣上诞辰,江淮地区就要失去60万丁男。这事非同小可,关系到朝廷的法度。"敬宗立即诏令徐州停止度僧。

  敬宗这时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十分贪玩,不懂得治国方略,一个月坐朝才两三天。宰相牛僧孺害怕进行规劝给自己带来麻烦,就一直保持沉默,接连上表请任外官,被敬宗批准到武昌(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任节度使。而李德裕身在浙西,却心系朝廷,献上六首《丹扆箴》,对于敬宗不按时坐朝议政,不穿御服,向各地征求奇珍异玩,不采纳忠正言论,任用群小,随便外出游猎,一一提出批评和劝诫。敬宗虽然不能完全采用他的话,却很赞赏他的忠诚,下诏予以表扬。这本是李德裕一个入朝辅政的机会,但由于李逢吉从中作梗,竟未能内调。
宝历二年(826),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市)盛传出了一种包治百病的"圣水"。李德裕上疏说:"我通过调查,得知所谓'圣水',原是一群妖僧捣鬼诓骗,目的在于聚敛钱财。数月之间,江南百姓每二三十户都雇一人前往购买,路上络绎不绝。'圣水'一斗,卖三千文铜钱。买到'圣水'的人,又往里面搀进去一些别的水,一路上辗转出售。病人在等'圣水'期间,断食荤腥,饮罢'圣水',两个七天吃素,病情多已危殆。我在蒜山渡口统计了一下,浙东、浙西、福建一带的百姓,每天三五十人渡江购水,我已加以捉拿。现在如不绝其根本,对百姓终无好处。古代有所谓'圣水'、'圣火',妖妄荒唐,为古人所责难。请诏令本道观察使火速取缔,以绝妖源。"敬宗接受了这一建议。

  敬宗迷信佛教、道教。一些僧徒、道士出入皇宫,教唆他祈祷修福,以延年益寿。有人奏称浙西隐士周息元已有数百岁,敬宗派宦官去润州接他入宫,并诏令李德裕安排公车护送。李德裕上奏说:"陛下求访、征召的所谓异人,我估计不过是一些以小术行骗的迂腐怪诞的人。因此,我尽管三年之内四次接到诏令,却不敢推举一人来交差。前代帝王即使嗜好方士,也不服用他们的丹药。国朝以来,高宗时有刘道合,玄宗时有孙甑生,二人都能炼黄金为药,但两位圣人始终不敢服用,岂不是以宗庙、社稷为重,不可马虎。若陛下征召到的果然是真正的隐士,希望陛下只学习他养生保健的技巧,千万不要服用其丹药。"周息元到京师后,胡吹一通,别无本事,敬宗死后,便被放还原籍。

  二、整军修武,巩固西南边防

  大和三年(829)八月,唐文宗调李德裕入朝,任命为兵部侍郎(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考察,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侍郎是副长官)。大臣裴度,当年赞同李吉甫平定叛乱藩镇的主张,并亲自实践,取得辉煌成就,被李宗闵视为仇敌。裴度这时推荐李德裕当宰相,但李宗闵凭借宦官的内助,当上宰相。李宗闵觉得李德裕在身边,毕竟是个严重威胁,就又排挤他出朝。九月,李德裕到滑州(治今河南滑县)担任刺史和义成军节度使。次年正月,李宗闵将牛僧孺从武昌援引入朝,拜为宰相,后来又排挤裴度外任节度使。李宗闵还认为李德裕所去地方不远不偏不解恨,又借剑南西川(驻今四川成都市)节度使因病求代之机,于十月调李德裕去接替职务。

  剑南西川南接南诏,西临吐蕃,对于抵御两族、保卫内地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族和唐廷的关系破裂以后,侵占了西川的一些地方,掳获了当地数以千计的百姓。前任节度使没能恪守职责,致使西南边备松弛,人心惶惶。李德裕到任后,痛矫前弊,在军事设施和军队建设方面,花大力气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他主持修建了筹边楼,每天召集熟悉情况的人来座谈,一月光景,便对山川、城邑、道路和两族部落众寡、分布状况了然于心,然后在楼里左右两边分别绘制两族的地形、交通以及态势的示意图。同时,他着手整顿军队,保留胜任战斗、服习水土的当地士兵,裁减老弱和不可靠的人;还请朝廷把内地一部分工匠调来制造兵器。从此,西川有了优良的兵器和精锐的部队。他又构筑了杖义城、御侮城和柔远城,蜀人的安全有了保障。

  李德裕的这些努力,给两族以极大的震慑。大和五年五月,他奏请文宗遣使南诏,要回被他们掳掠去的蜀人。南诏不敢怠慢,送回5364人。九月,占领维州(治今四川理县东北)的吐蕃大将悉怛谋与他联系,愿以城降。维州城位于成都西北四百里,雄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是西川扼制吐蕃的重镇。安史乱中,河西、陇右地区(今甘肃、青海、新疆地区)被吐蕃侵占,唯独维州没有失陷。吐蕃为了得到这个地势险要的城邑,将一位本族妇女嫁给该城看管城门的人,20年后,这个妇女所生的两个儿子皆已长大,在吐蕃兵士来攻城时,里应外合,致使该城落入吐蕃之手。吐蕃高兴万分,把维州叫做"无忧城"。韦皋领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想收回维州,多方努力,未能如愿。现在悉怛谋主动请降,李德裕对他的诚意加以考察,接受他来成都投降,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了维州。文宗对此惊喜不已。李德裕建议组织三千羌人,趁吐蕃不防,烧毁桥梁,直捣吐蕃腹心,以洗刷长期以来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文宗组织大臣们讨论,大多数人都同意李德裕的主张,但牛僧孺反对。牛僧孺认为:国家刚和吐蕃修好结盟,接受悉怛谋的投降就是自己一方背信弃义;吐蕃失掉维州,势力不会受到削弱,如果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几天工夫即可兵临长安,那么,西南数千里外收复一百个维州又有何用?牛僧孺这番话貌似有理,但实际上吐蕃军事贵族从来不讲信义,不是在双方会盟时暗设伏兵企图劫持唐方大将,就是不遵守盟约,照样内犯抄掠。但文宗采纳了牛僧孺的意见,派人赴成都向李德裕宣示把维州和悉怛谋等三百多降众交付吐蕃。李德裕接连上表交涉,但文宗答复严厉,只好照办。吐蕃对降众肆意凌辱残杀,甚至以长矛戳住婴儿在空中扔来扔去以取乐。南诏见有机可乘,又寇掠嶲州(治今四川西昌市),占领了三个县。次年五月,李德裕奏请在雅州荣经县(今四川荣经县)南面修筑邛崃关,又把嶲州的治所北移到台登城(今四川冕宁县南),以防御南诏。西川监军宦官回朝后,向文宗汇报了悉怛谋等人惨遭杀害的情况,还说以后不会有人归降了。文宗非常懊悔,才讨厌牛僧孺。十二月,文宗接受牛僧孺解除宰相职务的请求,将他调任淮南(驻今江苏扬州市)节度使,同时将李德裕调入朝中,任兵部尚书(兵部正长官)。

  大和七年二月,文宗任命李德裕为宰相,晋爵赞皇县伯。李德裕就宣武镇(驻今河南开封市)节度使的人选,进士科考试论议而停试诗赋,以及宗室诸王出阁任地方长官等事,向文宗提出建议,但多数未被采纳施行。这时,宦官钳制皇帝,朝官派系复杂,朝官和宦官或勾结或对抗,朝中纷纷扰扰,一片混乱。李德裕由于宗派劣根性作怪,失去了对这种复杂严峻形势的冷静分析,排挤异己,多方攻击,引起了操纵实权的几个宦官和朝官的厌恶,当了不足两年的宰相,便被调为外任,此后七年间飘蓬各处。

  三、君相契合,仕途转机

  开成五年(840),新登极的唐武宗将李德裕从扬州召入朝中,任命为宰相。李德裕谢恩时,就朋党和治国两件事对武宗说:"要想取得天下太平的政绩,最重要的是人君对于群臣要善于辨别谁奸邪谁正直。奸邪和正直,二者水火不相容。正人君子说邪恶小人为奸邪,邪恶小人说正人君子为奸邪,人君要加以辨别,确实不容易。我认为正人君子像松柏,挺拔屹立;邪恶小人如藤萝,不攀附其它东西,就不能向上爬。因此,正人君子全心全意效力于人君,邪恶小人却争相结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的危害性,然而任用的全是朋党中人,这实在是他没有把握好判断正邪的标准,让奸邪之辈钻了空子。宰相不可能人人忠良,人君发现哪位宰相欺罔自己,才开始起疑心,询问百官来考察这个宰相的情况。陛下如能把这种宰相斥逐出去,代之以谨慎地加以挑选的贤才,推诚委任,坚定不移,何愁天下不太平!"他还说:"先帝对于大臣,喜欢注意他们的行动迹象,小毛病则含容不言,日积月累,就出了大乱子。这种做法很不对,希望陛下引以为戒。臣子们有罪,陛下应该当面责问。如果不是那么回事,臣子可加以辩明;如果属实,臣子自然理屈词穷。小过则允许改正,免于处分;大罪则严肃处理。这样,君臣之间就不至于怀疑防备了。"武宗很欣赏这些话,完全采纳,这使得他和李德裕的君相关系十分契合。李德裕因此有了施展才干的良机,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能够大放光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