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珉考释

唐张知实墓志考释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柳金福 柳涛

  《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金州诸军事守金州刺史上柱国张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边长60cm,志文楷体,竖排无格,33行,满行33字,共1021字。由守右散骑常侍周敬復撰文,荥阳郑繁书丹,韩师復镌刻。对此志进行考释,有助于了解晚唐牛李党争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志中涉及的人物及其职官等,又具一定的补史作用。

  一、志文标点

  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金州诸军事守金州刺史上柱国张府君墓志铭并序 守右散骑常侍周敬復撰

  府君姓张氏,讳知实,字冠仁,陇西敦煌郡人也。生于贞元已(己)巳年,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感疾遘灾,启手足归全于金州官舍,享年六十有一,哀哉!曾祖景,皇昭应县丞,赠吏部郎中。祖载,皇成都府双流县尉。考正则,皇陕州灵宝县尉,赠著作郎。妣,陇西李氏,赠陇西县太君。府君生而孝敬,冠而文敏,力仁游艺,无所不学,于交游然诺之间,其心豁如也。行成乡党,名闻京师,顾青紫可以俯拾,而进取未尝先速,视戚促于早成者,非君所知。吴越富山水,多茂树名园,每得达士佳侣,逐胜探奇,方舟并驾,殆忘所诣之远近,故袖文趋贡,比辈流为晚。宝历二年,相国杨公司春闱,以状副登上第,名声籍甚。凤翔王司空奏授秘书省校书郎,充节度巡官,迁协律,转观察支使,由支使迁奏记。词精思敏,缓急无滞,笺毫在前,不闲谈笑,以是职居诸侯府者,莫不心服。除府青州,复奏充旧职,转大理评事。后宰相领盐铁使,籍其贤,奏署巡官,使于边。既复命,得边地之沃塉,兵之羸壮,山川之形险,军储之赡乏,陈于所知,如指诸掌。职罢,调授洛阳尉。不逾月,为洪州观察使罗公奏迁监察御史,充团练判官,转副使。郡府之事,悉以属之。及府变,新廉帅坚欲留署,会浙右卢公表为观察判官,诣府始三月,入拜真御史。未几,京兆府上请为司录参军,又未几,检校司勋员外郎兼侍御史,为平卢军节度副使,仍赐绯鱼袋。尽诚所奉,休问洋洋,推善举直,物论滋盛,擢授侍御史。道以中立,直而不回,为权臣怒不辅已,竞(竟)出为房陵守。公奉诏怡然,若趋历华,级(及)至其境,汲汲求理,车未及下,而人已受赐,不期年而政成。尝病前代兴亡继统之事,虽载在史册,而繁文羡帙,学者难究其要。时因政简,遍阅群史,自三代已降迄于随(隋)唐,勒成三卷,目曰《历代帝王承统记》,迨兹罢郡,厥功乃就。归闲邓之临湍,屏迹人事,高卧云水,琴诗自娱,乐不知厌。居逾年,拜成都少尹。地远秩散,途惟险艰,人多唁词,公无愠色,且曰:"吾平生酷喜者,琴书二事。天下言琴,必先举蜀。诗人之思,发乎山水,山水之尤,莫先三峡。是行也,适足资吾之嗜耳。"会昌六年,迁金州刺史。大道始夷,公议方泰,群思举德,诏书将下。以公之才之业,而不得大其位;以公之仁之行,而不得永其寿福。谦与善之说,使人不能坚白于善恶间,悲夫!尝著诗赋文表,集成三十卷,斯亦立言之极也。夫人河东薛氏,皇蓬州刺史顶之女。子四人,长曰保承,次日保训,嗣子曰保胤,次曰保望。保承娶汾州刺史杨倞女。保胤举进士。女五人,长适进士萧弇,次出家,次适襄州节度推官、协律郎于德旧,次曰瑄曰瓌。贤妇令子,蓬首在疚,棘心典丧,以其年六月二日祔葬于河南府洛阳县清风乡郭村,从先著作之茔,礼也。以敬復契深曩昔,保承等泣血缄诚,以斯铭见托。其铭曰:善善恶恶兮,孰究穹苍?颜不永兮,跖寿而康!哲人其萎兮,芝折兰伤。东周之原兮,洛水汤汤。佳城郁郁兮,岗连北邙。夫君一閇兮,厚夜何长!

  荥阳郑繁书 韩师復刻字

  二、其父张正则

  《张知实墓志》云:"考正则,皇陕州灵宝县尉,赠著作郎。"张正则在两《唐书》中无传而有简略记述。《旧唐书·崔造传》云:"永泰(765-766)中,[崔造]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旧唐书》卷一百二十,36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正则的父亲载华,职兼御史中丞;正则的儿子知实,字冠仁,未记其职。(《新唐书》卷七十二下,27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然正则祖父以上名讳与志不符,兹存疑。《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第668页收录《张正则墓志》,志文载:张正则"明经入仕,始为宋州单父县尉,调改陕州灵宝县尉。贞元中,浙江观察使王尚书纬总领盐铁事,以公领职,课用大集,将奏而尚书殁。吴少诚反,诏以兵环蔡,用薛乂为粮草使,因辟公为判官。未几而少诚赦,朝廷责乂前运粮不理事。乂密自解祸,而移败于公,乂不得坐,而公贬为恩州阳江县尉。乂之粮不续,实公之未至也,可知其冤乎!公竞以愤积不平,气殁于贬所,享年四十五,盖贞元十六年(800)十二月十日也"。(《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张正则墓志》由其子张知实所撰,所述其父生平历官及蒙冤之事颇详。浙江西道观察使王纬,据《旧唐书·王纬传》载:"贞元三年,[李]泌为相,擢授纬给事中。未数日,又擢为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岁加检校工部尚书。……贞元十四年卒,年七十一。"(《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3964页)据此,张正则以灵宝县尉之职,被"总领盐铁事"的王纬奏请"以公领职,课用大集",时间在王纬贞元十年"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之后;被薛乂辟为粮草判官,当在此稍后。《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吴少诚传》载:贞元十五年,淮西镇(驻今河南汝南县)军阀吴少诚出兵攻掠周边地区,唐德宗下诏,尽削少诚官爵,并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讨。十二月,官军败衄,各路兵马散还本道。此次战争中官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这时藩镇自据为重,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十六路大军军服不整、兵械不齐、粮草供应不足,失败在所难免。次年,由于实力不济,朝廷赦免吴少诚罪,复其官爵。这时再来追究战争失败责任,薛乂身为粮草大使无罪,而由尚未到任的粮草判官张正则承担,着实冤枉。张正则被贬恩州阳江县尉,愤积不平,以至于气死。难怪张知实在墓志文中为其父鸣冤叫屈。

  三、志主生平

  志载,张知实(789-849)字冠仁,陇西敦煌人。曾祖景,昭应县丞。昭应县,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祖载,成都府双流县尉。考正则,陕州灵宝县尉。张知实生于德宗贞元己巳年,即贞元五年。由于出身三代官宦之家,他自幼受到较好的教育。青年时,曾放情于吴越山水,交友于文人雅士,并不急于求取功名,自视甚高,把显达做官看作俯拾可得。有关张知实青年时期的交游情况,杜枚所撰《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有记,说志主李戡"居江南,秀人张知实、萧寘、韩乂、崔寿、宋邢、杨发、王广,皆趋君交之,后皆得进士第,有声名官职,君(李戡)尚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九,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张知实在"宝历二年,以相国杨公司春闱,以状副登上第"。此杨相国,是礼部侍郎杨嗣復,他在宝历元年、二年连续主持朝廷贡举。宝历二年(826)主持贡举事,《唐阙史》卷下《郑少尹及第》条载:"直至改元宝历之二年,新昌杨相国再司文柄,……[郑复礼]来春遂登第,第二人姓张名知实。"([唐]高彦休:《唐阙史》,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13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这年共取进士35名,状元是裴俅,张知实名列第二,即志中所说的"以状副登上第"。这年的科举考试,确定了张知实与杨嗣復之间的门生座主关系,而杨嗣復在这一时期的牛李党争中属牛党的领军人物,因此,终其一生,张知实的政治命运就与杨嗣復息息相关。《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条载:"宝历年中,杨嗣復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大宴于新昌里第。……时元[稹]、白[居易]俱在,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诗成后,元、白览之失色。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醹?'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1600-1601页)如果这则记载可靠,张知实中举后在长安生活和做官,有可能作为"再岁生徒"之一,参加这次雅集活动。

  张知实中举后,由"凤翔王司空奏授秘书省校书郎,充节度巡官,迁协律,转观察支使,由支使迁奏记"。校书郎为秘书省掌校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的九品官。节度巡官为节度使属下执掌巡察事务的官员。协律郎为太常寺掌六吕六律,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的八品官。观察支使为观察使属官,主掌分巡支郡事务。奏记掌奏章函牍等事,只有在节度使封郡王时,才有奏记一人。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掌出使推覆刑狱之官。这一时期约10年时间,张知实主要在台省、幕府属下任职,逐步声名鹊起。

  志载:"后宰相领盐铁使,籍其贤,奏署巡官,使于边,……职罢,调授洛阳尉。"杨嗣復领盐铁使在开成二年(837)十月,"三年正月,与同列李珏以本官同平章事,领使如故"。(《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杨嗣復传》,4556页)这时的张知实,曾在杨嗣復麾下任巡官之职,到边疆各地巡视军情。这次巡边,"得边地之沃塉,兵之羸壮,山川之形险,军储之赡乏,陈于所知,如指诸掌"。看来,张知实这次巡视边地,工作认真,收效甚著。之后,调授洛阳尉,"不逾月,为洪州观察使罗公奏迁监察御史,充团练判官,转副使"。此罗公即江西观察使罗让。《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元年(836)条载:"二月辛未朔,以左散骑常侍罗让为江西观察使。"(《旧唐书》卷十七下,564页)次年四月,"前江西观察使罗让卒"。(《旧唐书》卷十七下,569页)从其这么短的时间所任判官、副使之职来看,受到了罗让的重用,将"郡府之事,悉以属之"。罗让去世后,他又被"浙右卢公表为观察判官,诣府始三月,入拜真御史"。此卢公即卢商。《旧唐书·卢商传》云:"宰相领盐铁,以其绩上,迁润州刺史、浙西团练观察使。入为刑部侍郎,转京兆尹。"(《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4575页)卢商迁职浙西的时间,《旧唐书·文宗本纪》记为开成二年(837)五月。卢商罢浙西的时间,《唐方镇年表》证为开成五年(840)。就是说,开成二年四月,罗让卒后,张知实当是随同卢商一起赴浙西任的,其原因是这时"及府变,新廉帅坚欲留署"而未留位。这个新廉帅就是敬昕,《旧唐书·文宗本纪》记:开成二年四月"丙子,以中书舍人敬昕为江西观察使"。(《旧唐书》卷十七下,569页)张知实到浙西后,"未几,京兆府上请为司录参军,又未几,检校司勋员外郎兼侍御史,为平卢军节度副使,仍赐绯鱼袋"。那么,张知实再次离开浙西到京兆是什么时间,志文未详述。然自开成二年五月张知实入浙西至开成五年正月武宗即位这段时间内,依《唐刺史考全编》,任职京兆尹的共有三人,分别是崔珙,开成二年六月至开成三年;郑復,开成三年至开成四年九月;敬昕,开成四年九月至开成五年八月。(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二《京畿道·京兆府》,54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崔珙因与李德裕亲厚,属李党一派,在其任内不可能请张知实为其寮属。而敬昕任职时间太短,又处在文宗死武宗继位这一特殊阶段,不大可能连续举荐张知实升迁。所以,张知实调入京兆府的时间当在郑復任期之内的开成三年(838)至开成四年九月。这一时期,牛党杨嗣復、李珏身居相位,权柄在握,因此,张知实由京兆府司录参军,而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兼侍御史,再迁平卢军节度副使、侍御史等,就在情理之中。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珏、知枢密使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成美监国。而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则矫诏迎颍王瀍。四日,文宗崩,皇太弟李瀍于柩前即位,是为武宗。当天,即命宰相杨嗣復摄冢宰,事实上已夺其相权。八月,李党首要人物李德裕以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此,李党掌权,牛党人物相继被贬。《张志》中说:"道以中立,直而不回,为权臣怒不辅已,竞(竟)出为房陵守。"这里的"权臣",指的当是李德裕,张知实出为房陵太守的时间,应在此时。房陵即今湖北房县。然而,在任房陵太守三年时间内,张知实却能怡然处之,并"不期年而政成"。从政之暇,遍阅群史,著有《历代帝王承统记》三卷,今已佚。唐代自高祖李渊传位太宗起,除了中宗、睿宗是兄终弟及之外,其余全是父死子继。晚唐时,这一制度遭到破坏,原因在于宦官专权。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害死,他虽生有五子,然由于他仅十八岁,诸子均过于幼小,难以继承大统,宦官首领王守澄与翰林学士韦处厚商议,遂立其弟李昂为帝,是为文宗。后文宗立敬宗第六子李成美为太子,并由李珏、刘弘逸在文宗病危准备拥立太子监国时,又被神策左、右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立皇太弟李炎(瀍)为帝,就是武宗。武宗为了重组亲己的班子,将欲拥立李成美的宰相杨嗣復、李珏一起罢职,召回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京为相。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动荡,也使志主张知实受到了莫大的影响。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人物,又曾在文宗身边担任侍御史的重要官员, 深知皇位更迭内幕,自已又无力改变。用古代帝王传位的禅让制及以后的嫡长制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史实,表达著者对帝王继位秩序混乱的憎恶,当是张知实在贬为房陵太守后编著《历代帝王承统记》的主要目的。

  志载:"迨兹罢郡,厥功乃就,归闲邓之临湍,屏迹人事,高卧云水,琴诗自娱,乐不知厌。居逾年,拜成都少尹。"临湍,即邓州之临湍县,故治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60里南古县村。据前所述,张知实在会昌元年出任房陵太守,三年后秩满,再居闲一年有余,时间当在会昌五年(845),才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少尹。少尹是府之副职。据《唐刺史考全编》,这时任成都府尹的是崔郸。崔郸在两《唐书》中均有附传。"文宗末,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侍郎,罢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宣宗初,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节度淮南,卒于军。"(《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邠传附崔郸》,5019页)张知实在一年后,"会昌六年,迁金州刺史"。金州,即今陕西安康。此时张知实57岁,已过知天命之年,寄情山水,琴诗自娱,历经磨难,饱经沧桑,思想归于平和,对于自己一生从政的回忆,对于自己曾经过的政治斗争和官场沉浮,更有着高一层的理解,正如志文所述"谦与善之说,使人不能坚白于善恶间"。这可看作是志文撰者对牛李党争的客观评价。在晚唐的这场斗争中,双方成员中均不乏忧国忧民、惠政一方的饱学之士,但也良莠不齐,着实有名利小人,互相攻讦,互争利益,孰是孰非,使人们至今都难以确切定论。张知实"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感疾遘灾,启手足归全于金州官舍,享年六十有一"。其一生所做诗文,曾集成三十卷,今亦不传。

  张知实夫人河东薛氏,是蓬州刺史薛顶之女。蓬州,州治在今四川仪陇县。薛顶乃汝南太守薛愿之侄,主客郎中薛怤次子。(《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3032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则记为"顼",显为笔下之误,当据此志改之。

  三、志主子嗣

  志载,张知实有子四人,"长曰保承,次曰保训,嗣子曰保胤,次子曰保望。保承娶汾州刺史杨倞女。保胤举进士。"杨倞,《唐书》没有传。《全唐文》载:"倞,刑部尚书汝士子。元和时官大理评事。"(《全唐文》卷七十二,75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在《唐刺史考全编》中有载:"《古刻丛钞·唐故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蔚州诸军事行蔚刺史兼御史中丞马公(纾)墓志铭并序》:'朝请大夫,使持节汾州诸军事守汾州刺史杨倞撰。'会昌四年七月十四日葬。"(《唐刺史考全编》卷八四《河东道·汾州》,1220页)保胤举进士,可补史载之不足。《全唐诗》存诗两首。(《全唐诗》第十二函,八册,2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知实的儿媳是杨汝士的孙女。杨汝士,上文说到他参加杨嗣復家宴并自吹作诗压倒元、白,是牛党中坚人物。《旧唐书·杨虞卿传附杨汝士》说杨汝士"元和四年(809)进士擢第"(《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4564页),比张知实进士及第早17年。进士科出身的官宦家庭乐意建立婚姻关系,除了物以类聚、气味投合的原因,在牛李党争的大背景下,更体现其朋党性质。

  张知实有女五人,"长适进士萧弇,次出家,次适襄州节度推官、协律郎于德旧,次曰瑄曰瓌。"进士萧弇,亦可补阙。

  四、志文撰者、书者及刻者

  撰者周敬復,两《唐书》没有专传。他为志主张知实撰写志文,是"以敬復契深曩昔,保承等泣血缄诚,以斯铭见托。"《唐书》中散见的记载有,开成三年,文宗"诏太子还少阳院,以中人护视,诛幸昵数十人,敕侍读窦宗直、周敬復诣院授经"。(《新唐书》卷八十二《庄恪太子传》,3633页)宣宗大中四年(850)十二月,以华州刺史周敬復为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赐金紫。(《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628页)张知实卒于大中三年二月,葬于当年六月,撰写此文的时间当在此之间。可见,大中三年时,周敬復就已为华州刺史、右散骑常侍。

  书者荥阳郑繁,目前尚不可考。刻者韩师復,在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屡有所见,应为当时著名石刻艺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