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少一点“苦劳”,多一点“功劳”

第七章 要努力工作,更要智慧工作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做彻底解决问题的智慧型员工 作者:吴甘霖 著


  有一些人,整天很努力地工作,劳心劳力,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但却总是没有多少成绩。

  原因很简单:他们只懂得动手干,不懂得动脑筋干。

  一定要走出“穷忙、瞎忙”的误区,老黄牛也要插上智慧的翅膀,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既要努力地工作,更要智慧地工作。

  走出“穷忙、瞎忙”的误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联想集团刚成立半年时期的理念。

  这个理念我在《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中写过,后来在多次讲课过程中也多次引用。

  我很惊讶地发现:尽管这是一个已有20多年的理念,但是大家对它都很重视,每当讲述到这点时,大家总是记录得最认真,讨论起来也最热烈。

  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各地、各单位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尽管这是联想的一个老理念,但对大多数单位和人士而言,却是一个崭新的理念。

  第二,这个理念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刺到了很多中国人办事的两大误区:一是只重视做事的过程,不重视做事的最后结果;二是整天只知道忙,当做得没有好的成果,就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自我宽解,并希望得到单位和别人的谅解。

  关于做事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我曾经在我所写的《执行重在到位》等书中,对之进行了回答:

  “不是做事,而是‘做成事’”“做好了,才叫做了!”我想:上述这两个观点可以基本解决好做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问题。而在本书中,我想拿一整个单元,来破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误区。

  

  要破解这一误区,首先就要从“穷忙、瞎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一家公司准备和外地来的一家大型企业采购部经理谈一笔业务,因为这笔业务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但同时公司领导也了解到这位采购经理脾气非常坏,和他打交道,很少有不碰钉子的。于是公司特意派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业务员。

  业务员接到任务后,不敢耽误,立即匆匆赶到采购经理下榻的宾馆。

  因为知道和这位经理谈判的难度会很大,于是他想:这位经理会在当地停留一个星期,如果今天说服不了他,我就明天再来,明天说服不了他,后天再来。天天都来,他总会被我的诚意打动。

  然而,当他赶到宾馆时,却被告知经理出去办事了。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了,经理正在吃早餐,还没等他开口,就被经理直接拒绝了。

  他不甘心,于是第三天,他选择中午去找那位经理。谁知经理有午睡的习惯,被吵醒后非常愤怒,哪里还有心情听他说什么啊!臭骂一通之后,又将他轰了出去。

  这回他没有走,在宾馆大堂等了一下午,直到深夜,也没见着经理。

  看起来是毫无希望了,他只好将情况如实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

  领导一听,这样下去的确不行,于是临时决定派刚进公司的小王去试试。不管成不成,就当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

  接到任务后,小王没有急着去找那位经理,而是好好准备了一番。

  他通过种种渠道,详细了解了采购经理的处事风格、兴趣爱好以及这几日的行程安排。最后他还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

  准备好这些,第二天一大早,小王就到了宾馆的早餐厅等候,等那位经理用完餐了,小王就跟着他一起走了出去,并在电梯里和他聊起了天,说的正是那位经理最感兴趣的话题。

  结果可想而知,在博得了那位经理好感的前提下,小王借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而后面的合作也顺利地谈成了。

  一个是老业务员,一个是才出道的新人,但为什么办事的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区别?

  老业务员很努力,苦劳的事没少做,但因为方法不到位,忙来忙去,一点结果都没有,还差点丢掉了一个大的合作机会。而新业务员运用了智慧,最终省时省力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忙,一定要忙得有方法,忙得有结果、有效益!这也是一个智慧型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

  因为有“忙”做掩饰,对于“穷忙、瞎忙”的人,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其实他也不错啦,做事那么辛苦,又那么努力。实际上,“穷忙、瞎忙”会带来三种严重的后果:

  (1)耗费了单位的资源,产生不了任何效益(2)耗费了自己的资源,却没有得到自我成长(3)会丧失很多机会。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因为只知道蛮干、苦干,结果弄得一团糟,白白浪费了本来可以把握的机会看了这些,你是否也会认同“穷忙、瞎忙是职场的大罪”?

  在职场中想要获得发展,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懂得聪明工作。

  “老黄牛”也应插上智慧的翅膀20年前,我们在职场中提倡的是“老黄牛”精神。但在今天,光有“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精神已经不够了,“老黄牛”还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

  无论做什么工作,哪怕是最普通、看起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要加入智慧,就能够做到与众不同。

  在很多杂志上,都曾经刊登或转载过一篇刘润写的《一个出租车司机的MBA理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刘润有一天要从上海的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打了一辆大众出租车。在车上,司机对于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赚最多的钱,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我们来看几段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精彩话语: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如果说载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这哪里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分明是一位精明的成本核算师。

  有了成本核算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那么这位司机又是如何做到主动决定自己要去的地方的?

  “那天在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说:延安高架、南北高架……还没说后面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他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我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那么他这样做,最终的效果又如何?

  “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一个月能拿三四千回家。做得好的大概5000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2~3个司机,万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这2~3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从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中,或许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为什么“老黄牛”也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

  和这位出租车司机相比,别的出租车司机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花的是同样的时间,但为什么效益却相差那么多?

  这就是工作运用了智慧还是没有运用智慧的区别。

  当我们从一味埋头苦干中走出来,用心去寻找方法时,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份工作、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智慧去武装,都能够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

  找对你的方向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因为在比赛中睡着了而输给了乌龟。在一次培训课中,我讲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次兔子没睡觉却还是输了,请大家分析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赛跑时要经过一条河。乌龟是直接游过去的,而兔子是绕过去的,所以乌龟赢了。

  有人说,这是只花心兔子,他在赛跑时遇到一只母兔子,就忘记了比赛,谈恋爱去了。还有人说,因为兔子方向跑反了!

  这里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因为跑反了方向。

  在职场中,无论你多么聪明,无论你多么拼命,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背道而驰的穷忙、瞎忙,结果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回到第一节,再看那两个业务员:

  老业务员一接到任务,立即开始行动,以为只要执著,就一定能成功,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而新业务员明白,要完成任务,首先必须让对方接受自己,于是先从接近经理、找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因为方向对了,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方向对了,成功就来得更快。

  成功起始于正确方向的选择,方向是成功的根基。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作为一名智慧型的员工,想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首先必须选对方向,让路在脚下,成功才会在眼前。

  在强调“方法总比问题多”时,我经常讲这么一个观点:方法重要,但方向更重要!

  明确你的目标要想将自己从“穷忙、瞎忙”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你的目标。只有首先明确目标,接下来才会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清晰思路,这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又该做什么,才会有条不紊,不至于做到最后徒劳无功。

  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这和他小时候父亲做的一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他有个习惯,就是在帮别人建完房子后,会把别人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

  俞敏洪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些“无用”的东西搬回家,“直到有一天,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了。”这件事给了俞敏洪很大的启示,以后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

  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俞敏洪说。

  第一件是他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第三年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第二件是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最后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第三件事是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三件事他都做到了。这就是目标明确所产生的效果。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对条件相似的一些青年人进行了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那些3%的人全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些10%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那些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有什么样的目标,但目标必须明确。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你似乎很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做了很多无用功。

  要想忙得有效果,就要像俞敏洪一样,首先明确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目标变成现实。

  完善你的策略有时候,尽管你的方向对了、目标也很明确,但发现忙来忙去,还是没有任何结果。这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策略不对,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有家国外的摩托车公司,想了各种促销办法,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销量仍然丝毫没有提升。看上去,他们的销售手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且他们生产的摩托车无论从质量还是性能上,都相当不错。按理说,销售不应该这么糟糕。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中有一个销售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结果他发现,很多年轻的消费者都透露了这样一种想法:自己最想要的还是汽车,现在骑摩托车,不过是经济条件有限而不得不暂时做出的选择。

  了解了这一点,他不由得想:过去公司为了提高销量,把着重点放在了提高摩托车的质量上。但这样一来,消费者看到他们生产的摩托车越来越耐用,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用这样的摩托车,何时才能换成一辆汽车啊!

  针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他向公司建议:与其投大量的资金用于摩托车质量的提升和对此进行宣传上,不如改变一下策略,将重点放在让自己的摩托车能够给大家带来汽车的联想上。

  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生产的摩托车上装上了类似于汽车悬挂的大号码牌照和汽车使用的汽笛。

  结果,这种新型的摩托车一上市,立刻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

  由于这位员工摸清了年轻人的心态,了解到并不是消费者不买,而是他们不希望与自己买汽车的心理相冲突,由此最终找到了突破点,制定出了更完善的销售策略。别看这一小小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似合理的方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老出差错。这时候,就不妨想想,还有没有更完善的策略。在动手做事前先制订完善的策略,不仅能节约时间和资源,更能体现我们工作中的聪明才智。

  少花力气,多办事,是一个智慧型员工必备的素质。找到方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再有一个完美策略,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