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医养生学中的“0.8原则”——中庸之道

0.8生活 作者:陶涛


节制是最好的医术。

——博恩

许多人认为“生活”学是一种外来文化,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这一观点有些片面,“生活”学与我国中医养生学中的中庸之道非常类似。中庸之道体现的是平衡、变通与和谐。人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生活,身心会豁达、舒畅,并由此产生抵御疾病、收获健康的效果。而“生活”学讲的也是一种劳逸平衡的哲学,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那些恪守中庸或遵守“生活”学的人,生活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起居有节、饮食有度、顺其自然。长期这样生活下来,便形成了没有形态、无法度量、对健康产生巨大作用的软实力。

一位老中医曾这样感慨地说:“如今浮躁现象很严重,能够坚守不偏不倚的人越来越少了。与之相反,欲望膨胀、稍富即奢、性格异化和自控能力缺失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心理疾病、生活方式病爱钻这些人的空子。从这个角度说,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最需要做到的是不偏不倚地过日子。这是件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的事情。”

是呀,回顾我们的历史: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所需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足量的补充,以致很多人免疫力低下,疾病丛生。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很多人吃得太多太好,营养和热量过剩,体重、血压和血脂超标,“富贵病”缠身。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原属于老年人的多发病,如今正在快速地向青年人群乃至少年人群蔓延。面对逐年增多的“富贵病”,近年来,很多人视脂肪为瘟神,吃素不吃荤,甚至忍饥挨饿。这样的矫枉过正,使他们重新回到营养缺乏、免疫力低下和疾病丛生的老路。

当今时代,谁不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人的锻炼停留在口头上;有些人的锻炼一曝十寒;有些人的锻炼“出工不出力”,毫无收效可言;有些人为达到减肥目的而采取超负荷锻炼,以致身体受伤甚至猝死。这些不及或太过的锻炼方式,有悖于中庸中和,有损于健康长寿。

在心态方面,很多今人缺少古人崇尚的宁静致远。宁静包括心态的不偏不倚,致远包括由宁静而获得的健康与长寿。但时下,为发财而走极端的人数不胜数,一引就爆的现象和惨剧司空见惯,心情烦躁焦虑的人群日益庞大,亲友之间因琐事而反目成仇的、为保全自己而杀人灭口的也不鲜见……这些抛弃宁静以及心态扭曲的人,是很难健康长寿的。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从养生角度看,健康养生的关键是保持平衡。平衡才能健康长寿,失衡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养生要讲究中庸,生活要遵循“原则”。

要健康,要长寿,要维持人体正常状态,就必须努力使自己做到中庸,其中重点是达到下面这几方面的平衡:

人体器官功能平衡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如:骨骼的屈和伸;肺的呼气与吸气;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营养的吸收与废物的排出;肝脏的合成与分解;体液的酸性与碱性;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这些对立方面,无一不是在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相互协调,实现统一机能,维持人体生命的存在的。人体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体重、肝功、肾功等都有正常范围,什么是正常值?正常值就是人体诸器官处于动态平衡的标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健康长寿。

营养平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食物多样、饥饱适当、油脂适量、粗细搭配、食盐限量、饮酒节制、三餐合理的饮食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六大营养素的全面、合理地摄入。如果营养过剩,往往导致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营养不足,便会引起营养不良的一系列症状。过胖、过瘦都易潜伏疾病。

动静平衡

运动与休息,劳与逸本是一对矛盾,二者处于统一即相对平衡状态下,生命才能健康。人体器官的活动,有张有弛。人体的运动包括劳动和休息,包括睡眠,要劳逸结合。过多运动,不注意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损身耗体,导致百病丛生。失眠和嗜睡均属病态。据国外报道,运动健将长寿者偏少,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动静的失衡。

环境平衡

机体的存在要与多变的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人们应努力做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机体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人类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空间,力求环境优美、舒适及安全。

心理平衡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顺境、逆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自我控制的良好状态。不仅生气和忧郁会致病,甚至乐极也能生悲。因此,要尽量做到遇事泰然,随遇而安。据报道,人类有70%的疾病与脑有关,这个“脑”主要是心理状态,精神作用。笑口常开健康永驻,长寿多与开朗乐观的性格结缘。

●健康提醒●

中医认为,要健康还要做到气血平衡。所谓气血平衡是指气血之间,互动互利式、运动切换式、互压互制式、标准式的动态平衡。中医中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经典术语,也就是指气血运行不佳,影响细胞代谢和三废排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