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话史记》出版前言

白话史记(上中下) 作者:司马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洙泗遗训,务本知先,所以又说:“本立而道生。”中国是文化悠久的民族,垂统五千年,就因为有深厚的本根,固能承先启后,传之久远。
  
  可惜的是,中国在西方近半世纪科技文明的冲击下,在求适应的激变过程中,绝学坠绪,后继乏人,不但无力承先,更无法启后,像郑所南所描绘的兰花,我们反成失根的民族。
  
  辛酸的记忆中,年轻的一代并没有承受适量的根土教育。贫血的生长过程里,我们没有民族的生命故事,也没有身为中国人的喜悦,亚当夏娃比盘古女娲影像鲜明,木马屠城比鸿门盛宴故事普及,白雪公主比夸父逐日家喻户晓,耶诞节比春节多彩多姿;即使偶尔有片断的民族故事,也不能挑动孩子们的心弦……我们不知根源于何处?亲情如何寄托?心力如何奉献?
  
  沉痛的经验中,有许多亲朋像出远门的孩子似的,可能一去再也不回来,但是,我们确信,只要让孩子了解母爱的温暖伟大,他们必将含泪归来;中华文化在科技文明昌盛的今天,教育的方式常使我们失去接触的机会,继而失去信心,认识中华文化成了难得的机会与幸运。
  
  因此,我们关切的不仅是中国先贤襟怀与智慧的传扬,尤其急迫关切的是如何让五千年文化的根深植于这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进而确定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急需架构文化接触的桥梁,将本根深厚的文明果实,提炼成能在短时间吸收的果汁。
  
  经过省察默识之后,我们发现克服语文的障碍,是铺架桥梁的砖石,所以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引用《尚书》,即以今文易古文;当然,文言的口语化,如非认真的翻译,势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缺失,但是,在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却属必要且急需,所以我们决心有系统地语译中国的古籍。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用心非用语译取代文言,也非提供专业知识,而是希望透过语译逐层深入文言,同时有了基本的中华文化体认之后,因自信而自尊而自强。
  
  在中国古籍中,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史记》,不惟传载了中国先祖的智慧,且描述了先祖的历史事迹。《史记》不应该是文学家或史学家研究的资料,而是中国人的书,一本身为中国人必须熟读的书;换句话说,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
  
  也因此,我们急切地投入全部的力量,将《史记》全部语译。感谢台静农教授的赐字作序,而十四所学院六十位教授先生两年来的心力奉献,更是此书诞生的直接催生者,在大家有心的团结,集体的经营下,我们真正踏出了第一步。
  
  佛经有一则故事:一座森林失火,林中的一只小鸟用它的小口含水救火,因为它把巢架筑在这森林里,不忍坐见家园焚毁。中华文化如再不深入中国人的血脉,那么民族存续之间,就危如大火烧山。虽则,将中国古籍整理普及是我们全力以赴的志业,但是我们微薄的心力,就如同含水救火的小鸟,我们只希望每个人都有“巢居是山”的警惕,借此收抛砖引玉之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