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里村先生访谈于丹(4)

论语力 作者:于丹


里村:“于丹热”作为一种中国的社会现象,为世界所瞩目。但是我想问一下,现在你演讲的听众大多是哪个层次的人呢?

于丹:社会各个层次都有。我在中国城市做市民大讲堂,普通老百姓一来就是三四千人;还有到各个地方的省委、市委等机关去,来听讲的多是公务员等,这两样人都很多。

里村:中国经济正在大发展,需要一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秩序,所以大家都认同《论语》,才会追着、跟着来听你演讲吗?

于丹:是的。年纪小的有四五岁的孩子,年纪大的有九十二岁的老人在听我的演讲,在读《〈论语〉心得》。就是说中国人都在思考,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在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和现代规则之间找到一种适应和平衡,也就是最朴素最广泛适应于中国人的道理。

举例来说,《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和弟子们谈论理想的记载,弟子谈得都很远大,于是又来问孔子:“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最终理想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说“老者安之”。何谓“安”?我的理解是让我们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安其身,就是儿女孝顺、老有所养,(你)尽量让老人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得享天年;安其心,则是儿女为人正直、善良、有出息、对社会有益,父母的脸上有光彩。做到内外皆安,则老人就安顿了。

什么是“朋友信之”?我们一生穿行世界,有过很多朋友,相伴于我们生活的每个阶段中。我们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人这一生会有尊贵的朋友,会有豪放的朋友,会有能力超群的朋友,会有热情洋溢的朋友,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能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有极少数的朋友。这些人很低调,他从来不喧嚣在你的面前,而是一直默默地站在你的身后;他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一定会为你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态度肯定不会滚烫火热,但却是温暖、恒久并会终生相随的。

再说“少者怀之”。人做了长辈,不知不觉就会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就开始板起面孔教育孩子,指责孩子说:你这样走是人生歪路等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是没有歪路可言的,如果不走过这几步,怎么能到达现在呢?人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过一些想象非常高大的长辈,由于他们的成就、学识都高高在上,所以令晚辈的孩子们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却心向往之。这些人是经常被想起来的吗?其实不然。孩子们会由于过分敬畏而气馁,会感觉终生难以望其项背;那些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人,是朴素磊落、和蔼可亲的长者。这样的长者会让孩子们和年轻人感到这个人真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明天或许做得比他还要好。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他说得如此贴切而富有人生的深刻意义。看起来圣人的理想是多么普通啊!他所说的那些老人、朋友、孩子是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无论名片上的头衔有多少,无论在社会上是多么高贵的身份,你的老人、朋友、孩子都妥善对待了吗?我想,听到这样普通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所心动、扪心自问的。

里村:今年中国的春节期间,你又将以一周的时间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为中国人讲《〈论语〉感悟》,通过讲《〈论语〉感悟》你又有何新的体会呢?

于丹:我这次讲《〈论语〉感悟》,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专门讲“孝”,也就是孝敬之道。在讲台上,我曾经把台下的听众讲哭了,连我自己也哭了,最后哭得讲不下去了。

因为我说,我们大家总说孝敬是一种美德,是社会所提倡的,都在提倡儿女孝敬父母。但是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一种本能,没有说社会提倡要父母爱自己的儿女,因为父母跟儿女他们血管里流的是一样的血。为什么父母爱儿女是那么自然的事情,而儿女爱父母却还需要提倡呢?在今天文明如此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让老人都能够有一份安宁,一种心灵的安宁而不仅仅是衣食无忧呢?

里村:你说得太对了!但是今天的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已形成了一种悲惨的社会现象,日本经常出现一些儿女不孝敬父母、父母虐待孩子的事件。所以,我们应该多提倡对老人的孝敬才对!

于丹:今天我们要重新读经典,会获取很多很简单的道理。《论语》中有这样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以不知,一则一喜,一则一惧。”就是说,作为子女不可不将父母的年纪记在心中,一则你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他(她)们高寿,至今还健在;二则以为他(她)们年迈,你心中应当越来越为他们所担忧了。

今天我们总看到父母们欢天喜地给孩子举办生日Party,但是真诚地给父母祝寿的儿女又有多少人呢?我之所以讲这些经典,其实愿望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在最普通的朴素行为层面上要有孝敬之心,儿女要多孝顺一点,让老人心安一点。

里村:胡锦涛主席提倡的“和谐社会”与你讲的《〈论语〉心得》有无共通点和切合点?

于丹:“和”这个概念本身是《论语》首先提出的,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也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他独立的主见,但是这个社会整体应该是“和谐”的。这就像日本叫大和民族一样,“和”的思想是东方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理念,不管今天哪一任政府去提倡,它毕竟是文化根性中固有的东西。

里村:所以说,讲“和谐社会”与孔子思想和《论语》是十分吻合的呀。

于丹:社会在向前发展,有一些文化理念中有用的东西在各个社会都会得以延伸。我讲《论语》中的“和”是着眼于经典本身,并不是着眼于当下,因为“和”在今天的社会中是有绵延价值的,“和”是人际交往、共生共存的原点。以“和”为贵,首先受益的是他自己的亲人,其次是朋友,再次则是周边所有的人,最终将一直延伸到人民和国家。其实,“和”这一体系由内向外,所以我们最应该回到自己内心,“和”其一生,祝福生命,每个人都应“和”其一生做最好的自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