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基金致富之道 作者:宋三江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为富则不仁,故君子不言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绝大多数“君子”(白领一族、创业一族或中产阶级)来说,尽管赚钱自食其力或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但如果还想实现自我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还有很多继续赚钱的理由。如果还有意愿回报社会的话,继续赚钱以知行合一则更加任重道远。归纳来说,现代“君子”要“人人为财”地实现小我财富,更好地承担个人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责任,但也不能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而要着眼于“财为人人”,实现大我财富,更多地承担对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定会不懈地追求个人成功,在马斯洛定义的每个需求层次上都有所收获。财富尽管不是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但的确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通用标准。譬如金领阶层的薪酬高于白领一族,有车有房的校友比其他同学更有面子,刘翔的赞助费超过省队田径冠军,姚明的身价高于国内篮球明星,这都是公认的个人成功的金钱标杆。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定会在致力于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做出贡献。财富尽管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更进一步,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仅着眼于“小我”,而是着眼于“大我”,而其着眼于“大我”的重要本钱就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譬如,奢谈教育福利,不如援建希望学校;抨击医疗制度不公平,不如捐建慈善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要论赚钱能力世界一流,并且完美地履行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个人成功、保障家庭幸福、促进社会进步的典范莫过于沃伦·巴菲特。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85%的财产(超过370亿美元)捐赠给慈善机构的消息一度被全国各大财经媒体广为转载,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看到国内媒体更多地跟进报道。考虑到国内投资界谈及投资理念必言巴菲特的人数,国内媒体对巴菲特巨大财富最终去处的关注却迅速冷却,实在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表1-1

2007年中国慈善家排行榜

2007年胡润中国慈善榜前十名

排 名 姓 名 金额(单位:元; 公 司 出生地 年 龄

2003年至今)

1 余彭年 2

000

000

000 彭年实业 湖南 85

2 朱孟依 1

088

700

000 合生创展 广东 48

3 牛根生 650

000

000 蒙牛集团 内蒙古 53

4 黄如论 645

200

000 金源集团 福建 56

5 杨澜、吴征夫妇 556

000

000 阳光媒体投资 北京 39、42

6 陈德勋 360

000

000 现代后勤产业集团 湖南 52

7 李书福 278

000

000 吉利控股集团 浙江 44

8 段永平 252

960

000 步步高 江西 46

9 黄怒波 187

541

152 中坤集团 甘肃 51

10 杨休 129

152

000 天地集团 江苏 46

巴菲特早就声明,他的财富将来大部分都会“回馈社会”。不过,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控股权的时候,他就拥有了1

500万美元的财富。此后巴菲特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早已超出了他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巴菲特早就有能力向慈善事业捐赠大笔财富了—至少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大笔财富了,但巴菲特最终却选择现在才捐赠大部分财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更高的速度积累财富,那么他就应该在20年后再考虑捐赠。而对于以比较低的速度积累财富的人,则在平时就考虑捐赠更为合适。

考虑到其一贯秉承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信条,巴菲特有这样的逻辑是在情理之中的,其说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具有他人望尘莫及的“配置资本”能力的巴菲特,在此前50年的时间里所面对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他必须继续把握自己财富的运作。理由很简单,相对于慈善机构的投资能力而言,财富在巴菲特的管理下能得到更快的增值。

毫无疑问,对于以节俭闻名的巴菲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他的财富早就足以支付生活上的消费了,但将所积累的大部分财富回报社会的愿景,几乎已经构成了巴菲特致力于财富继续增值永不停歇的动力之一。这是因为,就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而言,财富永远都不会有“enough”的时候。

当然,对于现年75岁高龄的巴菲特而言,休息已经成为一个更优的选择。更早一点的消息显示,巴菲特和伯克夏的董事们一起已经准备好了接班人的人选,巴菲特相信他的接班人可以保持伯克夏在财富增值上的卓越表现。没有人怀疑,巴菲特确实应该好好休息了—从最终捐赠的比例来看,这位勤勉的老人为积累财富所付出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之中,有85%是为社会所做出的无偿贡献。

有意思的是,在巴菲特决定自己财富最终命运的时候,身处A股市场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仍是这位老人的投资技巧,仿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全部。当然,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赚钱也许只是为了达到小康甚至还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许年轻的中国富豪们距离生命的终点还有遥远的距离,还不必去考虑这样的终极问题。但人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一开始就已经由他所能看到的高度决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