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源泉:儒贾相通的观念

话说晋商 作者:张正明


对于儒和贾,明清社会上的一般看法是“儒为名高,贾为厚利”,认为儒、贾追求目标不一。但一些山西商人却提出了儒贾相通观,他们认为行贾也可习儒,儒可贾,贾可仕,仕可不失贾业。儒和贾行业不同,做人的道理却一样。

明代蒲州(永济)商人王文显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王文显说:“经商与做官,尽管道路不同,但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善于经商之人,虽处财货之场,却修有德之行,可谓图利而不污;善于做官的人,须遵循先哲教导,绝货利之途,才能以名求成。因而,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苍天可鉴,照此办理,子孙必代代昌盛,身安而家裕。”在山西商人中不乏读书之人,如明代蒲州(永济)商人王瑶,就是经商而讲信义,做买卖间隙就抓紧读书。明代蒲州(永济)商人杨光溥,生而聪颖,有志向,幼读《周易》,日夜勤学,用心甚苦,以家中负担重不能专门读书,只好外出经商,然随身携书读之,并将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著成一书名《日用录》。蒲州(永济)人沈邦良,幼读书,成绩很好,后来经了商,南到江浙,西至陕甘,十分成功,但无论走到哪里,随身都携带一本《小学通鉴》,并能背诵如流,遇事常能引经据典。

还有一位明代山西代州商人杨继美,因在儒学上很有造诣,曾被众商推为盐商祭酒。祭酒,是明代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政令之官,官阶从四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央直属的国立大学校长。这样的官职,要求在盐场居住相当的年代,品格、人才皆出众,经众盐商推举出任。盐商祭酒既在同业中起斡旋、调解作用,又协助政府推行盐政,使所征盐税得以落实。杨继美在扬州经营两淮盐业多年,他虽在商界,却喜与读书人交往,经常与他们高谈阔论,研讨经史,还常常赠送这些人银两。后来,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科举得中做了官,仍与杨继美保持书信往来,或一起叙旧。于是,江淮数千里都听说有一位杨继美,士人不敢以商贾轻视他。

晋商对业商又能仕者,同样认为是很荣光的事。明朝政府为了补充财政收入,有鬻官制度,即按入资多少授予一定的官职。蒲州盐商展玉泉,经商致富后,便入资数百银两,得授河南商丘驿丞。官职虽微,他却十分得意。临行,嘱托其子道:“我去上任,得闲时可来看你。展家商业全交付于你,望你好自为之,不要辜负父辈的期望”。展玉泉虽然入资做官走了,但蒲籍同人却很器重他的为人,并称赞他既能由商而官,又能官而不失经商世业。

展玉泉的经商能力在盐商中是比较出众的。当展氏由商而官时,他的同乡、大学士张四维也认为:以展氏之才,出任职位很低的驿丞是大材小用,这一职务让展氏干是游刃有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末举人出身自命不凡的刘大鹏就承认,“余于近日在晋接触周旋了几个商人,胜余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自今以后,愈不敢轻视天下人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