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源泉:成由勤俭败由奢

话说晋商 作者:张正明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节俭作风。山西人一直保持着俭约风尚。俭朴之风是山西人在艰苦中保护自身的“金钟罩”,也是山西人积累财富的“聚宝盆”。

山西商人把“勤俭为黄金本”作为他们的经营原则来看待。明人谢肇湖在《五杂俎》中称:富商“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山右说的就是山西。康熙皇帝有一次南巡时说:“我一向听说东南有许多巨商大贾,但今天我走遍了江浙一带,仔细观察从商之人大多系是山西人,而当地人很少,应该是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的原因吧”。

山西人节俭,所以看人有钱没钱绝不能以貌取人。明人沈思孝在一本《晋录》中说:“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顾公燮也说:“山陕之人,富而若贫,江粤之人,贫而若富”。张四维《条农堂集》载:明代蒲州人王恩,尽管天南地北做生意,发了大财,但仍然量入为出,小心谨慎,“终其身未常有锱铢滥费”。乾隆《祁县志》记载:清代祁县人郭干诚,“虑家贫,以生殖致饶裕,性俭约,不喜奢华”。定襄邢渐达“十五岁而孤,……而自事生业,艰苦备尝,不辞劳瘁,自奉俭约……盖自服贾以还,一切货物往来,俱存宽厚”。这些例子也许说明俭约是山西人的一种天性吧。

勤俭能致富,奢侈则家败,在晋商中这样的事倒也很多。如包头广盛公商号,本是祁县乔、秦两家创立,但秦氏子弟奢侈浪费,把个家业搞得难以维持,而乔家发迹后,只是在旧院里盖了个四合院,他们深知,买卖有赚就有赔,既要赚得起也要赔得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买卖兴隆时,他便把赚下的银子积存起来,以备不测。并且教导子女,要勤俭持家,绝不能奢侈浪费。在广盛公遇到商业不景气时,商号掌柜要东家投资,扩大生意,以扭转商号不景气状况,乔氏出银四万两,而秦氏一分没有。六年后,广盛公又获大利,将广盛公改名复盛公,股本中乔家共投入六万余两,秦家只余一万余两,这样乔家有11股,秦家只有三股。到后来,秦家因子弟不争气,只会花钱,从复盛公中抽股,而秦家抽一股,乔家补一股,最后秦家只剩下一厘二毫五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