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迹秘密:一夜之间神话的背后

话说晋商 作者:张正明


山西富商对其致富的真正原因,常常秘而不宣,而是编造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山西高平富商赵氏,在老南院楼上,常年供奉着一根红漆桑木扁担,就是它给赵家的发迹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明代年间,赵氏先人夫妇两人外出游乡打铁,行至途中,忽听一种“圪吱圪吱下海安,下到海安有吃穿”的声音,初以为路人哼唱,不以为然,渐渐这种声音越听越清,而且连续不断。细细分辨,方知是肩上的桑木扁担发出的声音。夫妇二人甚觉奇怪,随即向路人打问海安。听说海安远在黄海之滨,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男人一时兴头顿消,低头不语。精明的妻子看透了男人的心思,果断地说:“不管到哪里,都是打铁混饭吃,不妨到海安试试也许那里好混饭。再说,咱村上周家、司家在江南开有生意,听他们说江南也在海滨。也许海安离江南不远,如若不行,找找老乡,让他们帮助一下,真不行再返回来,有什么放不下的。”一席话,说得男人振作起来,决计到海安闯一下。几天后,夫妇二人返回,告别家中二老及兄弟姐妹,肩挑扁担,向海安去了。

下了太行山,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头。一路上,风餐露宿,边干活,边东行,不知走了多少日子。一天到达海安,天色已晚,遂借宿一破屋。不想睡至半夜,忽然屋门大开,从外面进来一红脸大汉,径直走在赵某的身边,手执一串金灿灿的钥匙说:“主人啊,你总算来了,我在此为你守候多年,此屋墙角埋的都是你的财宝,现在总算交差了。”说罢将手中钥匙向赵某丢来,扬长而去。赵某正在发呆,忽见大汉手中的金钥匙砸向自己,惊叫一声,翻身滚向一旁。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赵某心有疑虑,不过还是借着月光把墙角地上的青砖撬起,试试运气,不想没挖几下,忽感下面有硬物,挖出一看,原来是一个大银锭,上面有一“赵”字,再挖又是一个。越挖越多,最后满地都是。赵某惊喜万分,忽联想起当时扁担之事。夫妇遂跪在那根扁担面前,叩头不已。

赵氏夫妇发迹以后,不再肩挑扁担四处游乡,遂以打铁掩护,办起了打造和经营铁钉的生意,而且越办越大,不断向外地扩展。但他们却念念不忘那根为他们打开发财之门的桑木扁担。从此,将桑木扁担油漆一新,常年供奉,视为神物。数百年来,这根红漆桑木扁担尽享赵家烟火。而且在当地留下一个美妙的传说,为赵家发迹布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太谷北洸富商曹氏故里,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离奇的故事,说的是曹家始祖曹邦彦原本太原花塔村人,是个走村串户卖砂锅的小贩。一天傍晚,曹邦彦推着砂锅车来到北洸村,住进了一个闹鬼的房子,结果晚上发现也是满地的金银财宝。还有旅蒙大商号大盛魁,列有所谓的“财神股份”,相传在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创业时,财神化作驼倌向他们借宿,结果留了一麻袋银子,从此不归。三人找不到客人的下落,遂商定把这笔钱当做贷款计入了大盛魁的“万金账”,并按本计息,算作“财神股”。

山西富商致富的原因,实际是他们敢闯、敢创、敢冒险的结果。之所以有这些神话传说,恐怕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宣扬其暴富因有神助,故理所应当,以免遭人嫉妒,招来祸事。二是弘扬其品行操守,借此抬高其身份,隐讳其原来的贫穷身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