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风险投资”:皇商的气派

话说晋商 作者:张正明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句俗谚,描绘的薛家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薛蟠的叔伯妹妹宝琴“八岁随父行商海外”,“跟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书中这样的描述,山西皇商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学者曾把清代山西皇商与《红楼梦》里的薛家联系到一起,做过考证,认为山西皇商就是曹雪芹笔下的模特。理由是皇商薛家的财势气派、经营国内外贸易和广交官府等等情况,当时除山西皇商外,在全国还是绝无仅有的。

支持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是山西商人得到“皇商”身份的手段。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得到商人在财力上的支持,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明清晋商在这方面的行为却影响更为深远。清入关前,一些晋商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卖活动,同时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有传递文书的活动。据《清实录》记载,1618年(明天启三年)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州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清入关初,军费支出猛增,军饷筹措十分困难。清廷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

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中,大多得到过包括晋商在内的商人的财力支持。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时,曾有一些晋商进行随军贸易。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物资。他们在清军的军事行动中为清军保证了后勤供应,同时还开展了与蒙古牧民的贸易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最著名的是山西介休富商范氏。在向清军运送军粮中,由范毓●任总办,弟弟毓●任督运。战争中粮饷供给最关紧要。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征讨噶尔丹,清兵只有七日口粮,在昭莫多战役中,尽管清军取得胜利,但清军中仍有饿死的士兵,以至由于粮饷供给困难,无法继续深入追击噶尔丹军。当时,由政府官吏运粮不仅迟误,而且耕费过大,运一石米需银120两。显然这是官吏经手舞弊侵蚀所致。后来,经过范毓●的筹划核计,认为只需“三分一足矣”,于是范氏“遂以家财运饷万石”,“军费一如所计,刻期无后者”。这是极其艰巨的运输工作,不说时间急迫,费用又得节省,单就环境之恶劣就使人望而生畏。当时范氏的运粮队“出长城,逾瀚海”,战胜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将粮饷运至用兵的西北,顺利完成了任务。后来,由管理户部事务的怡亲王允祥推荐,范氏又承担了北路军粮的运输任务。据记载,范氏先后为清政府运送军粮百余万石,出私财支援军饷,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万两。自然,这些山西皇商得到的是银两加荣耀的丰厚回报。

皇商在名义上是为皇室采购需用物品,每月只向内务府领取二两钱粮,然而实则可以假官营私,凭其买办特权,在全国范围内以至国外经商,只要有利可图,哪里都去,什么行业也干。于是,他们的商号遍布全国各地,通过私下经营,捞取厚利。正因如此,各家皇商都是富极一时。

《红楼梦》第八十回中夏金桂曾道:“谁不知道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压人”,正是一语道破了皇商的恃财仗势。连贾家需要人参、牛黄等药材都要向薛家讨取,需要棺木也由薛家赠给。贾母那么看得起薛家,总想亲上加亲,也正是因为薛家有钱。前面说的山西八姓皇商之一的介休范氏家庭,就是清代拥有数百万金之富,祖孙四世显赫近百年,上通朝廷,下连市廛,甲第联辉,名艳当世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范家与官府关系十分密切,频频行贿,动辄以万两计。甚至代人托情,包揽词讼。范家拥有雄厚资财,供其全家族享受奢华生活,毫不逊色于《红楼梦》里的四大家庭。连乾隆皇帝也称范氏家庭的人为“富家子弟”。范毓香宾的长子清注在京的公馆,俨若王府,有僮仆数百人之多。至举家败落时,尚有“奴婢千指”(指百人),其气派也不亚于薛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