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内幕:放债生息,旱涝保收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经商和放债是徽商谋利生财的两个主要手段。

徽商中有不少人出身贫寒,最初的经营资本来源于自家房屋,或者妻子的首饰,甚至是衣裙的卖价。做了几笔买卖之后,又想把生意做大,有的只好向典商去借贷。有了当初千辛万苦的经历,后来发了大财,也就有了放债的强烈欲望,这毕竟是“钱生钱”的最佳途径之一。他们放债的主要方式就是经营典当业,其实就是高利贷,城镇出现的当铺、银号都属于放债取息的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典当业是不遗余力的。尤其是休宁人,几乎把典业视为他们的专门职业。休宁的商山吴氏,自明中叶以来就经营此业,以致“家多素封”,声势煊赫,是休宁著名的望族。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描写商山吴氏有个大财主,拥有家私百万,号称“吴百万”。这个财主就是经营典当业的“大朝奉”。歙县商人也多热衷于经营典当业。歙县的岩镇,在明末就号称子钱家之薮,致使该镇成为富甲一方的都会。徽州其他各县以典为业者也不乏其人。

明清徽商之所以如此痴迷于广开典铺,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典当业风险较小、获利丰厚。要明白这一点,必须首先弄清当铺的制度。

当铺收当物件,首先要由当商进行估价,估价时当商都尽量压低该物件的实际价值,当物人明知估价过低,为了急于借贷银钱,也不敢争辩。当铺惯例,“值十当五”,即所当物件如果估价10两银子,只能借贷5两银子,这借出的银子又是按月计息的,如清初有的当铺就规定:

十两以上者,每月一分五起息;一两以上者,每月二分起息;一两以下,每月三分起息。贫民衣饰有限,每票不及一两者多。隔一二年,本利合算不能取赎,每多没入。

贫穷者借了高利贷,哪里还会有“翻身”的机会,拿去典当的东西,大多有去无回。而典当老板则是以半价形式变相收取各种抵押品,如果有人想赎回,则往往是要支付高于原价几倍的价钱。

由此看来,典商与行商相比,因其经营的不是一般商品,也不用担心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商品有积压贬值的风险。只有人求于己,罕有己求于人。

另外,典业税额极低,也是刺激徽商投资典当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资开当铺与投资买地相比,至少有两个优点:买地佃人也能坐享其利,但得利多少却与年成丰歉大有关系,而典当却旱涝保收;田地要缴纳赋税,而且赋税往往越来越重,而典当虽也纳税,税额却低得惊人。以清代为例,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全国共有当铺18075座,收典税90375两;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全国共有当铺23139座,收典税115695两。平均每座当铺一年只收税银五两。一个有数千金至数万金资本的当铺,每年只纳数两典税,不能不谓之极轻。而这种轻税,直到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才有所改变。这种风险小、获利稳、税额低的行当,徽人何乐而不为呢?

明清时期,徽人开设的典肆遍布全国,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资本之巨,都是其他商帮所难以比拟的。他们从中获取的丰厚利润,可以通过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来验证:

许翁(名不详),歙县人,由于世代经营典业,家中巨富。到许翁这一代,在江浙间开有典铺40余所。许翁不善言辞,但为人极忠厚,商誉日隆,生意日盛。如果他的后代能够继承这份家业,生意规模自然会越做越大。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们不争气。三四个儿子在金钱中长大,浆酒霍肉,锦衣玉食,奉养超过了王侯,蓄有家僮一百数十人,马数十匹,青骊彤白,无色不具。这些儿辈们每次出门,均前呼后拥,炫耀于闾巷之间,自然常常干出些违法的事来。

一天,官府以“豪横乡里”的罪名派人持文书来逮捕这几个儿子,他们才害怕起来。于是上下打点,行贿求免,费了不少金钱,官府总算网开一面,饶了他们。

按说,经过这次教训,许翁的儿子们应该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可是他们却在一起商量:“看来,家乡不可呆了,何不出去远游呢!”于是,各人备了舟车,出游江浙间。凡是家中所设典铺的地方,他们都无远不至。每天都拿出纸条到典铺取钱,取出就花天酒地一番,花完再到铺中索取。铺中掌柜如加劝阻,他们即发怒道:“这都是我家的钱,不关你的事。”更有甚者,他们还让自己曾逍遥过的娼家妓院径自到典铺取款,不给则闹。总之,他们每到一处,该处的典铺就要遭殃,各处掌柜纷纷派人送信给许翁,告知此事。

由于这些儿子野性难改,根本不服管教。许翁无奈,只好写信通知各处典铺,定于某月某日,同时关闭,企图以此来阻止儿辈的任意挥霍。

可是这样一来,典铺中的掌柜、伙计们不满了。他们认为许翁这样做,岂不是叫他们一个个都失业了吗?于是许翁索性解散典铺,自管事到伙计每人赠送若干银两,打发他们另谋生路。当时规定,按典铺之大小,管事者每人给1000两至2000两银子,以此递减,至厮役扈养也皆有份,最少者也给钱十两。最初,许翁未曾仔细计算究竟需要多少银钱,便做出了这项决定,待到会计按籍簿人数发款时才大吃一惊,许翁共有40多所典铺,人数几及2000,各人都如数拜领而去,而许翁“数百万之资,一朝而尽”。

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介典商,竟能达到数百万之资,其资本之雄厚,实在惊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