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客居生活:慷慨解囊为公益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赈灾济困,救助鳏寡孤独,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富有以后,他们中有不少人,拿出钱财救济因水、旱等自然灾害受难的灾民,扶助鳏寡孤独,收养婴儿,乃至于修桥铺路,热心于社会的福利、公益事业。在当时看来,这些是“义行”、“善举”。在今天看来,不管是出于真诚的主动行为,还是封建政府命令下的被动行为,都是值得褒扬的。

早在南宋时代,当时政府人为掘开黄河堤岸,黄河夺取淮河入海口,淮水南压进入长江。淮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泄不畅,导致这一地区易涝易旱,水旱灾害频繁,百姓受苦受难。在水旱灾害发生时,徽籍盐商多能捐出银两、谷物、设立粥厂,救助灾民。据统计,从1671年(清康熙十年)起,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共捐银386万多两,钱4.6万串,谷近23万石,用于赈济扬郡各属、周边地区和全国一些省份的水旱灾荒,其数额是巨大的。这对于拯救灾民,安定社会秩序,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代扬州,与其他一些徽州盐商追求奢华的生活不同,盐商汪应庚是以“义行”众多闻名扬州及乡里的。清人阮元在《淮海英灵集》中说他“富而好礼,笃于宗亲”,并且列举了他的一系列义举善事。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他“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民国时徽州著名学者许承尧在其所著的《歙事闲谈》一书中说:汪应庚名不甚著,但好博施与,其行宜甚至超过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值得表彰。

1731年(清雍正九年),淮南海啸成灾,汪应庚煮粥糜于淮南伍佑、卞仓两盐场,救济灾民,前后共约三个月。此后,连续三年扬州水患,汪应庚都出钱出谷救济百姓。1738年(清乾隆三年),扬州府旱灾,扬州盐商共同商议,捐出银12.7166万两,其中汪应庚一人独捐4.731万两,设立八个粥厂,赈济灾民,前后达四个月之久。1742年(清乾隆七年),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六万两救济灾民。

另一扬州盐商鲍志道也是慷慨好义,对社会上的义举善事不吝施与。他在翻修街道、修浚下水沟以及开设义学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于扬州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鲍志道长子鲍淑芳也是以义举仁事卓著闻名于扬州城的。1805年(清嘉庆十年)夏,洪泽湖大水盛涨,冲决车逻五里坝。第二年,淮水、黄河又大水暴涨,洪水肆虐,灾民受苦。鲍淑芳捐米六万石,于受灾地区设粥厂进行救济。他考虑到赈济结束时已经是冬季,而那时水还未完全退却,饥民穷无所归,所以极力倡导各盐商再继续赈济两个月。当时有人怀疑难于购买到粮食,但不到十天,装载麦子的船只衔尾而至,人们惊叹其神速。鲍淑芳在撤粥厂前一天,运来十船山芋散发,又相当于十天的粮食。他还给灾民种子、耕牛,帮助灾民恢复生产。为防止今后再发生水灾,他还出资修建河道,培筑范公堤,以御海潮的侵袭。

除了救灾赈济以外,徽州大商人在侨寓地还有一些社会福利救助行动。如前述的汪应庚,他“在扬施槥、给絮袄、设药局、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镇江焦山下游,水流险急,行船到此经常被冲翻,汪应庚便在这里设了救生船,并对敢于抢救溺水者的勇士进行嘉奖。此外,他还给仪征育婴堂的婴儿送冬衣,增加哺乳人员的薪水。他在扬州徐凝门外建立义冢,贫死不能葬者,给予棺费。每年冬夏,他给孤寡老人送去棉被、茶叶。在痘疮盛行时,他还备有人参、鹿茸、黄连、犀角施送。

盐商鲍志道,修造古虹桥,筹措男女两惠济堂经费,置义冢、义学,其善举义行不胜枚举。其长子鲍淑芳承继了乃父行善好义之风,生平经常资助惠济堂、置义冢,周济邻人等。在徽州大盐商的支持下,两淮盐区淮南、淮北较为普遍地建立起育婴堂、普济堂、救生船,另外还建有收养所、药局、义冢等社会救助机构,给那些贫无所依的鳏寡孤独者以救助。

除以上社会福利行动之外,徽籍盐商还对扬州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迎接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驻跸扬州,供邀宸赏,他们不惜工本,大兴土木,自不待言。对于一些纯粹为方便百姓出行与生活的公益事业,他们也不吝提供资金。

清代乾隆以前,扬州新旧两城,人口稠密,但地势卑湿,虽然街道皆有沟渎以泻水,可是遇到大雨,沟渎常被淤积,积水难以疏导,给老百姓行路带来了困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737年(清乾隆二年),扬州盐商公议修浚,需经费1.4万两左右。当时徽州大盐商马曰 愿独自捐2400余两,修浚自光储门起至便益门街道。另一徽州大盐商鲍志道,亦鉴于康山南河下以西至钞关,北抵小东门地势低洼,街道易积水,雨天行人不便,他出资挖去原铺砖路,改成石板路。他还出资修造古虹桥。扬州古雷塘,为扬州城西北交通孔道,盐商汪应庚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章建石桥,以方便行旅往来。

总之,徽州商人在客居地对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了巨额资金,这既与他们任侠慷慨,追求君子之风的个人品质密切相联,又与其好名、渴望攀缘封建政治势力直接相关。正是由于巨大的投入,扬州城内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