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CPI的关系(2)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I与CPI不同,它通常被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这项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美国采用约3 400种商品)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信息。(过去衡量大宗物资批发价格状况的称为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产品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它也被认为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先导性指标。

R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在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为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品、化妆品、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燃料、建筑装潢材料、机电产品等14个大类。从1994年起,国家、各省(区)和县编制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不再包括农业生产资料。这个指标是从商业零售环节反应居民的购买成本的变化情况,与CPI比较相似,但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RPI不包括服务类消费品,因此它在实际中不如CPI常用。

GDP平减指数,又叫做GDP缩减指数,它是GDP所有组成部分(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的价格水平。它通常通过某年的名义GDP(按照当年名义价格计算的GDP总值)与该年的实际GDP(在基年价格水平下,该年的GDP水平)的比值来计算。若令基年等于100,那么计算出的指数如果大于100,就说明总体价格水平相对基年发生了上涨;如小于100,则说明总体价格发生了下降。从它的定义可以看到,它是最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物价变动的指标。但这个指标与CPI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商品数量的权重不是固定的,其权重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变动,因此它不能衡量人们购买成本的变化情况。

上述指标都可用于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物价的变动情况。但由于CPI衡量的商品篮子价格与人们的生活消费最为贴近,CPI因而能够更接近地反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状况,进而也能够衡量出物价变动对人们的影响。因而无论官方还是百姓都十分关心。

在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的分析中,由于PPI是CPI的先导指标,因而它也备受人们关注。2008年夏季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PPI的涨幅高于CPI的涨幅,这个问题引起了官方和学界的注意,因为如果PPI的涨幅高于CPI的涨幅,那么PPI的上涨是否会传递到CPI身上?如果生产者价格提高了,由于它处于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游,因而会给CPI带来上涨的压力,但在实际中PPI是否能够真的传导到CPI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首先从PPI到CPI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生产、销售环节,这些环节越长,每个环节就会分担一部分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样到了末端的CPI,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减弱很多,尤其是存在政府的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可能上游PPI的上涨在某个环节会因政府的限价而完全被这个环节承担,那么PPI的上涨就不会传导到CPI;其次,PPI的上涨是否会传导到CPI还取决于从PPI到CPI的各个中间环节的市场竞争情况,如果中间环节企业的垄断性越强,那么它转嫁上游成本的能力就越强,它就越能够通过提价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下游企业,但如果中间环节由很多企业组成,市场竞争激烈,那么某个企业提价就会面临丢失市场份额的危险,它就会被迫选择内部消化成本的办法,这样就会消化一部分PPI的上涨压力,从而传导到下游的物价上涨压力就会大大减弱;另外,PPI向CPI的物价上涨压力传导也取决于涨价的原材料在市场上有无其他未涨价的替代品,如果存在替代品,那么厂商也会通过使用其他替代品的方式来减弱原料成本上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再有,采用节约成本的技术或者提高生产效率也会增强企业对成本上涨的承受能力,从而可使企业消化一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而保持其产品价格不变。因此,PPI的上涨也未必一定会推动CPI的上涨。这也是我国2008年发生的PPI变动与CPI变动之间存在方向背离的部分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