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少奇天津破冰行 (1)

大突破 作者:马立诚


不论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探索来看,还是从中国私营经济五十几年起伏跌宕的历史图画来看,刘少奇1949年4月天津之行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它的立意和构图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刘少奇去天津之前,华北生产形势很是逼人。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私营老板或者关门不干,或者准备逃跑。原来,天津军管会、市政府成立之后,没人理会私营老板。既不接见,也不谈话,更谈不上帮他们。有些领导人认为,如果与资本家接触,就是“立场不稳”。《天津日报》天天说工人怎么怎么好,说到私营老板,都是罪恶。有些工会一个劲儿教育工人用各种招数跟私营老板斗。有些不懂政策的军管会成员还鼓动工人说,在城里斗资本家跟在农村斗地主一样,分光资本家的工厂和财产。私营老板跟国营公司打交道,不仅不赚钱,反而赔钱。比如,当时天津有一个私营久大盐业公司,把盐运到山东临清去卖。临清的国营贸易公司看到来了一个私营公司,就想法子整他。国营贸易公司故意把盐的价格猛地一跌,迫使久大公司大赔本。类似事情接连发生,弄得天津私营老板叫苦不迭。

其实,北平、天津接管不久,当时的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就给中央写了一个《平、津财经情况报告》,谈到当时两市每月要补贴15亿元人民币(旧币)。由于不开工,天津有上百万人生活无着,北平更多。1949年4月,薄一波又向毛泽东写报告,详细列举平、津生产中的问题,除了城乡交换阻隔、外贸断绝、原料匮乏、产品滞销、通货膨胀之外,未能处理好公私及劳资关系也是突出问题。于是,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去天津解决问题。刘少奇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少奇4月10日抵津,5月12日回北平。一个多月的时间,仆仆奔走,多次讲话,并与干部、工人、职员座谈,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持召开了私营企业主座谈会。

他在讲话中说,民族资产阶级还不是我们今天的斗争对象,“如果当作斗争对象,则是犯了错误……这错误是路线错误”。他还说,“资本家在生产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保护他们,“实际上就是保护生产”。“天津的工商业将近有4万家,光是搞生产的——工业企业就有上万家,有好几十万工人……社会上的很多必需品,吃的、穿的、用的、鞋子、袜子、牙刷、牙粉……要他们供给。他们是社会上的一个很大的生产力,这个生产力是很重要的,今天没有他们还不行。”他认为毛泽东提出的16字城市政策很好:“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①

刘少奇着重批评了“左”的情绪和做法。他说,进城了,敌人看不见了,就把眼睛盯准“大肚皮”资本家。把子弹朝他们打来,像农村分田地一样,要分工厂、汽车、洋房、机器;或向他们提出过高的工资要求;或强令资本家不准辞退工人;或在报纸上只说资本家的坏,不说他们的好;干部、工人不敢接触资本家,否则就是立场不稳。总之,只强调斗争的一面,不强调联合和利用,以利于发展生产的一面。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他强调说:“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做,对工人阶级的好处多,坏处少。”①

在与私营企业主座谈中,针对他们害怕被称为“剥削者”的问题,刘少奇说了一番后来引起争议的话,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他说,现在有很多失业工人要求资本家复工,也就是要求你们剥削他们一下。“就是说你收他们做工,给工资,剥削他们,他们倒有工作可做,不失业了”。刘少奇指着东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斐卿说:“你现在只剥削一千多工人,如果你能剥削两千甚至两万工人那就更好。现在的工人是有人剥削比没人剥削好,没人剥削他更痛苦。有人剥削他虽然痛苦,但总比较好一点,不会失业,有饭吃,虽然只能吃半饱,但总比没有饭吃好。”又对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周叔弢说:“你能开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工厂对社会更有好处,功劳就越大。”因为,“你们把工厂建起来,用全力把工厂管好,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功劳的”。总之,“今天在中国正是资本家建立功绩的时候,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是老年的、腐朽的、反动的,而是青年时代,还能够发展。”

私营企业主最害怕搞社会主义,有人问:“社会主义是不是可以不搞? ”

刘少奇说:“社会主义一定要搞,不搞不行。”

有人问:“怎样搞法?”

刘少奇说:“马克思列宁的书上说,搞社会主义,就一定要打倒资产阶级,革资产阶级的命。将来中国搞社会主义,可以不革你们的命,可以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用和平的办法走到社会主义。”

又有人问:“具体怎么个搞法?”

刘少奇说:“那很难讲,那是十年、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一定要具体讲,那我举宋斐卿先生为例。他工厂管理得很好,20年后,他已发展到8个工厂。我们搞社会主义,就要把这8个工厂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办。只要你不反动,这8个工厂还叫你当厂长。因为你工厂管得好,很能干,国家还可以再给你管8个工厂,让你管16个厂子,那时候,你的薪水还要增加,你干不干?”

宋斐卿高兴地说:“我为什么不干呢?”

刘少奇说:“这就叫和平转变。”①

座谈会之后,私营老板兴奋地说,从前共产党的底一点也摸不到,现在摸到一点底了。

4月30日,宋斐卿提笔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阁下惠临训话后,全厂职工对于政府之工业政策有了新的了解及新的希望与新的生命,至为愉快,因此已决定每人皆尽最大之努力以完成此伟大为人群服务之使命,而副政府及阁下关垂训示之至意。今将敝厂决定发展之计划奉陈如后:一、敝麻厂决于最近期内加开夜班。二、敝毛厂决再添购原毛增加生产。三、敝化学厂虽已停工将近一年,今已计划即行开工。四、敝公司并正筹划再开设麻袋第二厂,以增加生产。以上各项知关廑住,谨先将此概要奉闻,以后进行至何程度,亦必随时报告,聆受指导也。②

这封信真切反映出刘少奇天津讲话的积极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