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改变模式心态创富(4)

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作者:綦彦臣


房地产公司的账面上也能反映这笔钱(250万元)的支出,而掮客本人也会向税收机关申报,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至于他是否将纳税后的收入向银行该贷款的主管及经办人发派,外界无从得知。仍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掮客对社会整体交易是一种节省成本的工具,因为他们不仅具有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发挥,能够为交易双方带来便利。比如,刚才涉及的以财务人员本职做掮客的那位人士,首先他比房地产公司更了解银行信贷资金的盈余状况与急于放出的商业心理,其次他对房地产公司的真实运作远比银行信贷考察人员要懂,能够通过账面以外的信息看出房地产公司新项目的潜力。银行信贷考察人员可能无法了解该房地产公司大股东的真实背景,如某股东从事艺术赝品经营且收入可观。这类资料不可能直接且真实地透露给银行方面,也就是说,掮客因拥有高质量的信息而被双方信任。剩下的问题是,上面提到的0.5%的“手续费”的标准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确实存在于现实交易中,如《经济观察报》2009年8月10日第20版“银行”的报道《一个信贷掮客的生存:信贷资金如何漏入股市、楼市》(记者赵红梅),就提供了“手续费基本都在0.5%”的信息。0.5%(即5‰)的掮客收费,实际上来自中国农耕经济中最古老的集市牲畜交易。这种交易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初复现过,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它又消失了。以改革开放之初的“复古现象”来考察,“千不过六,百不少二”是集市牲畜交易掮客复活的古代行规。也就是说,他们利用对交易者心理的揣摩技术和对牲畜健康程度、驯服指标的了解,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促成交易。其名最初叫“经纪”,颇有古语遗风,可能是由于口语化的改造,也可能是由于交易操作的特色化影响,人们将其称为“筋筋”。“筋筋”的发音与“经纪”的发音接近,第二个可能则是,“筋筋”的双臂与双手特别灵活,他两只手分别牵住交易的双方,在袖管里用手指的不断变化来谈价。其灵活程度就像有弹性的熟肉筋条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为考证“筋筋”一词,我专门请教过父亲的一位表兄。该人不但从事集市牲畜交易的掮客工作,还开设家庭屠宰场,向集市和饭店供应驴、马熟肉。他倾向于“筋筋”的灵活性特征说法。我则因学习经济学(银行会计专业)倾向于语音变化说法,因为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比如,现在尚未在京南民间消失的口语“冷汤”一词,是指现在人们常说的凉面条。凉面条需用煮熟的热面经过凉水冲淘才行,在古代其做法是在清凉的泉水边将煮制热食反复冲水,称曰“冷淘”。“冷淘”与“冷烫”的发音接近,以此可类推“经纪”与“筋筋”的关系。无论如何,“千不过六,百不少二”的交易收费也是一种复古形式。也就是说,“筋筋”对一笔成交的牲畜交易,收取交易费。比如,一只好马的交易以1300元成交,“筋筋”最多收6元钱的手续费;一只不太好的小驴的交易以320元成交,“筋筋”最多收2元钱的手续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