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深沉,
在火炉边打盹,请取下这本诗意的集子,
缓缓读起,如梦一般,你会重温,
你那脉脉的眼神,曾经多么生动和柔美;
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刻,
爱慕你美妙的容颜,无论是真情或假意,
但总有一个人,爱着你纯洁的灵魂,
当你洗尽铅华,红颜老去,他仍视你如珍宝;
而今,你低头不语,温暖的炉火映照着,
凄然诉说那远去的年华,
爱情为何消逝,你登问高山,仰望夜空,
繁星映衬着那个被时间雕刻过的脸庞。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在百年前写下的著名诗篇《当你老了》。
时间,应该称它为“万王之王”。
它为所有人安排下同样的结局。没有人可以不老,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老去:窘迫或宽裕,失落或幸福,捉襟见肘或舒畅坦然……当然,这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的安排。
当你年轻,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穷忙或宅,独身或裸婚,丁克或三口之家,扛着房贷奔跑或享受旅游的率性,白日里职业装上阵晚间夜店买醉,种种种种。但是,无论任何情形之下,总有一个问题随时可以砸到你,那就是:
30年后,谁养你?
如果你想让晚年的生活像一首幸福自由的长诗,那么,现在是时候开始准备了!
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是,老龄化社会已经悄悄和迅速地扑面而来。比起上面的诗句,这听起来一点也不浪漫。但如果现在还不觉醒,你未来的生活何止不浪漫,更有可能不堪设想。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而到2008年年底,也就是这一轮金融危机风头正劲的时候,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增至1.69亿,达到了总人口的12.79%。根据人口专家的预计,30年后,中国老人将会超过4.3亿人,占总人口的30%。大约三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老人。
这意味着什么?
想象一下那时的场景:4.3亿老人在MSN或QQ或别的即时通讯工具上抒发着晚年的感受,可是,交流界面的背后,大家的境遇却有天壤之别。
在此,有一项来自美国劳工部的统计可作参考:这项统计是跟踪了100位25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进入社会40年,到65岁退休时,只有1人富有,4人经济独立,5人仍需工作,12人破产,29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去世,49人靠子女、政府或社会救济勉力生活。
毫无疑问,只要具备基本的判断,谁都希望成为这项统计中的前5个人,拥有独立、自由、健康、幸福的生活。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一是需要供养的老人很多,二是将迎来一个老人不断累计增加的过程。也就是说,未来每个年轻人身上的养老义务将要比现在的年轻人重得多得多得多。
30年后,我们现在活蹦乱跳的70后、80后们将步入老年。60后和90后们将更早或稍后加入这一行列。
30年是个很长的时间吗?
30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过去的30年如弹指一瞬,30年前的场景宛在眼前。可以想见,未来的30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同样会转瞬即逝。
那个时候,我们的财务状况会如何?靠什么养活自己?生活将呈现何种场景?
你还觉得老年很遥远吗?还在悠闲地等待?
要特别提醒,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至10000美元,也就是“先富后老”;但在中国,2010年年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提示,中国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05位。比较起来,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仍不够健全,覆盖面仍显窄,历史包袱沉重。各类公共养老金计划大约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还达不到这个比例。任务艰巨。
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直言中国社保制度体系4个空白点: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社会化的保障要求不相适应;各项社保制度之间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劳动者和公民在制度转换上存在障碍;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资金流入,以支撑现有的养老金体系,可能只是延缓了危险来临的时间——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年至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开始下滑。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段。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其他增收方式,仅凭社会统筹资金,是否能把目前的养老金体系支撑下去,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这一巨大难题,正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智慧。
作为个人,我们怎么办?
毫无疑问,我们要为自身的未来负责。
这是攥在我们手心里的最真实的东西。
这本书经常会讲到钱,但是它的最终指向,更多的关乎生活态度——我们将如何心系未来、经营当下?以及,我们将如何把生命中的美好,体验到极致?
那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