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股市的根本矛盾(2)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 作者:何之


股权分置改革的逻辑

我们现来看看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逻辑,基本线索是这样的:由于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所持有的股票不能流通,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对它的切身利益并不构成重大影响,既不能从股价上涨中获得直接的好处,也不会在股价下跌中遭受损失,因此,它可以不关心股价,进而可以不关心公司的业绩。现实中,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相互交织。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解决了原有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实现了同股同权、同股同价,控股股东为了让自己持有的股份能够因为股价的上涨而升值,因此会尽心竭力把公司的业绩搞上去,进而推动股价上涨,这就跟流通股股东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这个逻辑似乎言之在理,我承认,这个逻辑对于非国有控股股东是成立的,可惜,中国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性质的,这个逻辑就有问题了。

人们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管理者

那么,上述有关“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的那个逻辑有什么问题呢?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漏洞——正是因为显而易见,我相信那些经济学家心里也是知道的(说句谦虚的话,连我都看出来了,他们整天在那个圈子里混,还看不出来?!),但是,他们都像那些“重量级经济学家”对于那俩孩子的长相一样“视而不见”、“笑而不答”。

顺便说一句,我其实很不喜欢这种称号的,“重量级”是什么“级”?“重量级拳击手”倒是有,但人家本来就需要过过磅、按体重来分类的,而经济学家应该论什么?也论“体重”?总该论个“学术”什么的吧?“学术”倒也不希奇,到处都是,我可说的是那种“纯的”、“具有原创性的”甚至只是“非抄袭的”。你别说,曾经也有人把我称为“经济学家”——我保证,他绝对是真心诚意的,一点都没有恭维奉承的意思,但我拒绝了。那人是谁?我儿子,那年他6岁,我们俩玩“大富豪游戏”(就是模拟买股票、买房产以及进行别的投资活动来赚钱的电脑游戏),我赢了,他不服气,就说“你是经济学家,当然能赢咯”,那语气好象是在说“你出老千,当然能赢咯”。我原谅他了,小孩子嘛。不过,我感觉难以理解的是,他那样的小孩子的脑袋里面怎么会有“经济学家”这个名词?我知道他对周杰伦、《双截棍》什么的比较熟悉,但想不明白他能从哪里听说“经济学家”这个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学不仅是“显学”,简直就已经娱乐化了。

言归正传。我觉得,那些经济学家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管理者(我只能说他们是故意忽略的,假如不是目光短浅的话)——他们把那些代表着国有控股股东行使职权的企业管理者想象得太单纯了(简直单纯到“纯情”的地步)!那个逻辑有一个什么漏洞?说得直白一点,看看那些垮掉或垮掉后再重组、重组后再垮掉的上市公司,它们的管理者压根儿就不在乎它们要死要活甚至不惜把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