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几大难点

世界的人民币 作者:孙兆东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必须有世界交易商、投资者以及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人民币要被作为与外国进行贸易结算的交易中介、主导国际金融业务的计价单位,以及中央银行用作外汇储备的贮藏手段。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支撑一种货币国际化要有三个支柱,一是国家的经济规模和贸易额,二是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三是货币本身的稳定和可兑换。以此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还存在众多障碍。从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存力有不逮之处。

首先,与货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大规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础并不稳固。纵观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实践,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要求该货币发行国应具备以下条件:占有全球经济较大份额的经济实力,政治上高度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在管理和制度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还有诸多障碍。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很脆弱,所以,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推进和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能马上到位,这就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推进带来了制度性的障碍。再加上我们缺乏保证国际业务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整套成熟的法律、会计和监管体系,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取人民币真正的话语权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第三,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难以支撑人民币迅速实施国际化进程的诸多问题,如利率市场化问题、人民币汇率机制完善问题、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问题等。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大量集中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所以,虽然我们没有像欧、美银行那样在这场危机中受到致命的打击,但是,我们大而不强的弱点经不起完全开放后会出现的冲击。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更为单一,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的缺失很容易引发追涨杀跌的局面。这也是非常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也将成为国际化的又一问题。因为在金本位的黄金时代,英国虽然存在庞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却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地输出了大量英镑。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然较小。

总之,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微观机制有待健全,金融体系较为脆弱,金融监管有待加强,加上国际环境较为严峻,所以,待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条件成熟,还要有较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渐进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