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进军电力

荣氏真相 作者:尹锋


在中信泰富发展问题上,荣智健个人的意志越来越强。中信泰富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核心业务,公司的行业发展基本上由投资机会带动,性质上更像是一家“信托公司”,与中信集团开始的性质很像。这种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并不被国际投资者看好,特别是荣智健收购恒昌行之后,去欧美、日本等地路演,遭到日本投资者的打击,对他刺激很深,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给中信泰富定位。

1992年,荣智健把中信泰富的行业发展战略定位为:发展大规模及多元化业务,重点放在贸易、分销及广义之基本建筑上。领域基本包括:航空、电讯、发电和环境保护等。

中信泰富的航空资产主要包括国泰航空和港龙航空;电讯为香港电讯;分销则是恒昌行。

另外,1993年1~8月,荣智健主导中信泰富发行5.52亿新股,每股作价13港元,筹集资金71.76亿港元,先后收购香港青衣化学肥料处理厂20%股份、江苏电厂56.13%股份、郑州电厂50%股份。

1994年,荣智健再度调整公司战略定位:中信泰富之多元化业务,重点应放在基本建设、贸易以及分销和物业上。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发展基本建设、贸易、分销、消费信用、物业及工业制造等庞大而多元化之业务。

1994年5月,中信泰富再次发行新股1.66亿股,每股作价23港元,筹集资金38.18亿港元,先后收购了香港西隧25%股份、东隧28.48%股份。

1995年8月3日,中信泰富与中信香港联手竞拍中环宝地--添马舰商业地皮,后来又引入嘉里公司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一同合作,共同开发,兴建中信大厦。其中,中信泰富和中信香港分别占40%和25%的权益。

1996年1月,泰富发展再发新股1.2亿股,每股作价27港元,筹集资金32.4亿港元,先后收购江阴利港电厂和浙江嘉定高速公路。

1997年,中信泰富增持东区海底隧道公路股份至64%,成为控制性股东,连同西区海底隧道的股份,中信泰富成为香港经营海底隧道的最大投资者。1999年9月,中信泰富连同李嘉诚的长江基建公司,购入日本熊谷组集团持有的东区隧道全部股权,即东遂的90%权益。收购后,荣智健和李嘉诚各占45%。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信泰富的产业非常分散,除了分销、航空和基建三个业务块已渐次成形外,其他的业务都是小而散的资产,中信泰富看上去资产规模很大,但是抗风险能力并不强。如何将这些资产整合起来,成为摆在荣智健面前的又一挑战。

随后,电力成为继分销、航空和基建之外,荣智健理顺的第四条产业主线。

1997年1月28日,香港资本市场内传闻,中信泰富将入股香港电力巨头中华电力。借助并购中华电力,中信泰富的电力产业链逐步形成。

中华电力是香港四大英资财团和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它成立于1901年,最初建有红磡发电厂,向九龙半岛提供照明用电。由于香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用电负荷日增,它又在半岛的东海岸兴建了鹤园电厂。到1990年底,中华电力总装机容量为838.7万度,在总装机容量中,中华电力公司占70%左右,李嘉诚长江实业控股的香港电灯公司占30%;两家公司发电量的比例则不分伯仲。

中华电力虽然是英资公司,却一直致力于中国内地电力发展。1979年以来,它与国内投资者合作开发了一些项目,为了将富裕电力出售给广东省,它还在自己的粉岭变电所至广东深圳变电所之间铺设了一条66千伏线路,1981年又增加了一条132千伏线路,输送容量达15万千伏。

中华电力公司除向广东电网输电外,还在广东省投资建设核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包括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广东怀集小型梯级水电站、深圳前湾天然气发电厂等。

因为与中国内地走得过近,中华电力遭到了港英当局的暗中报复,港英当局以中华电力后备发电量将会过多为由,要求它延迟龙鼓滩电站后四台机组的投资日期。另外,它在山东投资的三个电厂:菏泽、聊城、石横电厂,项目洽谈了近四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被无限期推迟。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电力需要找到背景足够强大的合作伙伴,因此,邀请中信泰富入伙就成了它最好的选择。特别是“九七”之后,中华电力如果要在香港保持竞争力,必须要有强势的中资背景。

1996年,中华电力业绩下滑,盈利下降14.8%,为48.4亿港元。内外交困下,中华电力董事局米高·嘉道理家族极力邀请荣智健加盟,让中信泰富做第二大股东。

面对中华电力的邀请,荣智健非常开心。荣智健对米高·嘉道理的好意投桃送李,表示中信泰富看好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公司在内地有经营电厂的业务,中信泰富如果入股中华电力,有助于配合公司内地业务的发展。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中信泰富以每股32.66港元的价格,认购4.097亿股中华电力新股,占扩大后总股本的20%,涉及资金达162.54亿港元。认购价格较中华电力停牌前作价33.7港元有3.1%的折让,但这批新股无权享有中华电力每股0.34港元的中期分红。入股后,荣智健、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中信泰富财务董事莫伟龙进入中华电力董事会。

本次收购,中信泰富的收购资金主要来自于银团投资和资本套现。在米高·嘉道理与荣智健签订了认股协定后,中信泰富委托摩根大通银行、法国国家巴黎银行、大通亚洲银行、恒生银行以及汇丰银行5家银行安排了80亿港元7年期银团贷款。5月28日,中信泰富出售所持香港电讯7.74%股份,净套现82亿港元。

当初,荣智健以4.45港元/股,斥资103亿港元收购香港电讯20%股权,而如今7.74%股份就套现82亿港元,当年收购香港电讯的行为无疑是成功的。

1998年8月27日,中信泰富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将所持中华电力20%股份中的15%再度回售给米高·嘉道理家族,回笼资金127亿港元,顺利渡过金融危机。2000年9月7日,中信泰富出售中华电力剩余股份中的2%,套现15.57亿港元。

2001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智健、华能集团总经理李小鹏、神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必亭、内蒙古电力公司董事长乌若思四人签订合作协议,由四家公司合资投建北方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方电力资产规模100亿,将成为国内一个超大型发电企业。

內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是兴建电厂的理想之地,北方电力集团组建后除了能满足自治区用电需求,还可以通过电网向华北及东北地区输电。

至此,中信泰富在内地已经有12个发电项目:江苏利港电厂、郑州热电厂、内蒙古包头第一热电厂、内蒙古呼和浩特电厂、上海外高桥发电厂、开封发电厂、陕西新力白水电厂、淮北第二发电厂、山东威海新力热电有限公司、山东晨鸣新力热电有限公司、吉林新力热电有限公司、无锡市抽水蓄能电站。

随着香港电力市场的饱和,中信泰富在内地发展电力业务的计划越来越多。特别是2003年开始,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电力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荣智健在内地的电力投资越来越多。中信泰富以江苏省无锡市利港电厂为旗舰,为集团盈利贡献颇多。

2003年10月13日,中信泰富全资附属公司永胜投资与中信集团签订收购协议,3.6亿元收购中信集团所持有的新力能源65%的权益,不包括陕西新力51%的注册资本、丰泰发电20%的注册资本。

新力能源持有江苏利港电力13.44%的权益和深圳协诚85%的注册资本。

深圳协诚的业务是产销高压输电及变电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深圳协诚实际拥有深圳永达辉30%的注册资本和北京新朗25%的注册资本。深圳永达辉专门开发、生产和销售电源开关及工业自动化设备,北京新朗的业务则为销售、安装照明设备和灯具及提供有关的技术服务。丰泰发电则专门经营和管理呼和浩特发电站。

2003年利港第三期两台60万千瓦机组基建动工,2006年投产。第四期两台60万千瓦机组计划于2007年投产。中信泰富收购了利港电厂第一及第二期9%股权,将持股量增至65%,而在第三期和第四期的股权亦增至73%。

2004年10月15日,中信泰富全资附属公司TaLLian与中国中信集团订立收购协议,TaLLian有条件同意按代价人民币1.48亿元向中国中信集团收购A-A动力全部已发行股本。A-A动力持有淮北国安电力12.5%权益。淮北国安电力拥有淮北第二发电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