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们,撬动了整个世界(4)

小世界(全球整合重塑中国商业模式) 作者:周国辉


历史学家菲利普·斯诺把郑和誉为“中国的哥伦布”,不过当时郑和的船队,那种浩浩荡荡之势,要比哥伦布威风得多。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政府的赞许与金钱资助,但郑和远不止于此,他和他手下的各个船长均是宫廷宦官,是皇帝的代理人,皇帝亲自挑选的心腹仆从。

也因此,这种不计报酬、好大喜功的意识形态促使远征成为了不划算的买卖,“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郑和在七次远征之后,航行戛然而止。不过,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却是不可小觑的。李约瑟曾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除此之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还传播了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启迪着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马可·波罗

在传播东方,尤其是中国贸易和文化上,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贡献颇多,当然,也充斥着无数争议。

马可·波罗小时候,父亲和叔叔就到过东方经商,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写给罗马教皇的信。返乡后,小马可·波罗就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那个盛产丝绸、美玉和瓷器的地方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了中国。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战败被俘,在监狱里花了几个月讲他在中国的经历。由于马可·波罗在给狱友描述自己在中国等地的见闻时,老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故他被人称作“百万先生”。在中国游历27年后,马可·波罗一家人回到欧洲,定居威尼斯。当地人很喜欢来听他们讲述在中国的经历,但大多数并不相信他们说的奇人怪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