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论分工(1)

国富论(全译本) 作者:(英)亚当·斯密


第一卷

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分配的次序

第一章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最为重大的进步,以及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或在何处应用劳动生产力,所展现的大部分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且让我们在某些特别的制造业里讨论分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也许比较容易了解社会上一般的分工会产生什么结果。一般认为,规模小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最高;实际上,这些小规模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也许不会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来得高。但是,那些旨在供给少数人少量需求的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必然不多,而在不同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中在同一个工厂内工作,让旁观者一眼就能综观全局。相反的,那些旨在供给大多数人大量需求的大型制造业,每个工作部门都雇有大量劳工,所以不可能把所有劳工都集中在同一工厂内,因此,我们不太可能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在工作。所以,这种大型制造业实际上也许比小型制造业分成更多的部门,但分工的方式却没有那么明显,因此旁观者比较不容易一眼看穿。

所以且让我们从小规模的制造业中举出一个例子。就让我们以别针制造业为例,因为经常有人注意到这个行业的分工情形。一个未曾受过这个行业训练的工匠(由于分工,制作别针已成为一种特殊行业),如果又不熟悉这个行业里所使用的机器(也许是为了分工,才发明了这些机器),那么即使竭尽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许都做不成一枚别针,若想做二十枚,就更不可能了。以目前这个行业经营的方式来说,不仅整个工作已经成为特殊行业,而且它又被分解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同样也已成为特殊行业。一人抽铁线,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断,第四人削尖,第五人研磨顶端以便装头;而制作针头则需要三个特别的工序,这里就不逐一介绍了;装头是一项特别工作,将别针涂成白色又是另一项,甚至把别针用纸包好,也是一项特殊工作;于是,制作别针的主要工作就这样大约分成十八个特别工序。有些工厂,这十八个工序分别由十八个特定工人完成,但也有些工厂,一个工人会兼做两三个工序。我曾经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了十个工人,因此当中几个必须负责两个或三个工序。尽管他们很穷,一些必需的机械配备显然捉襟见肘,但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却能做出约十二磅的别针。以中型别针每磅约有四千余枚来计算,这十个工人每天就可做出四万八千余枚别针。如果以每个人都制作这四万八千枚别针当中的十分之一来算,等于每人每天做了四千八百枚别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