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论金钱的起源与应用(2)

国富论(全译本) 作者:(英)亚当·斯密


然而,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似乎最后都基于无法抗拒的理由,而选择了金属,取代其他东西当做交易工具。几乎没有其他东西比金属更不易腐败,因此贮存期间比其他东西更长。金属不仅耐久保存,而且不管把它分割成几个部分,或者再把那几个部分融在一起,都不会造成损失。也正因为具有这种特性,所以金属才特别适合作为买卖与流通的工具。譬如,假设甲想买一些盐巴,可是他除了牲畜外没有什么可用来交换,这时他就非得一次买价值一整头牛或一整只羊的盐巴不可。他几乎不可能买小于那个数量的盐巴,因为用来交换的东西经过分割势必有些损失;同理,如果想买多于那个数量的盐巴,那他非得买两三倍那个数量的盐巴不可,也就是说,他必须买价值两三头牛或两三只羊的盐巴。相反的,如果在他手上能用来交换的东西不是牛羊而是金属,那么他便能轻易按比例将金属分割,用来购买符合自己需要的数量。

不同国家曾经使用过不同的金属当做交易工具。古代斯巴达,人们一般用铁作为买卖的媒介,古罗马人用铜,而所有富裕的商业民族都用黄金和白银。

刚开始用来当做交易媒介的时候,这些金属似乎未经铸造成钱币,也没有任何戳印,只不过是些粗糙的条块罢了。例如,普里尼(Pliny)告诉我们说,根据古代一位名为狄玛斯(Timaeus)的历史学者记述,古罗马人一直要到塞维尔斯?图里尔斯(ServiusTullius)时代才开始铸币,在那之前,他们不管买什么,都使用没有戳印的铜块。换言之,那些粗糙的金属条块在当时具有金钱的功能。

如此粗糙的金属当做金钱使用,会有两个不算小的麻烦。第一个麻烦发生在要称它们重量的时候;第二个麻烦发生在要评鉴成分的时候。就贵金属来说,重量上失之毫厘,价值上可就差之千里。因此想适度精确地称得它的重量,至少需要非常精确的砝码和天平。称金子尤其不是小事一桩。比较粗贱的金属,虽然一点儿误差影响没那么大,不必那么讲究精确,但是对于穷人来说,每次想买卖值不了几文的东西时,每次都必须亲自称那几文,事实上也非常麻烦。评鉴金属成分的工作还有更多困难,也更为冗长麻烦,除非用适当的熔剂,先把一部分金属完全熔化在坩埚里,否则任何针对整块金属质量所下的结论都将非常不可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