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0年日本大股灾的必然性(1)

金融战争 作者:张荐华


日本是名列世界前三位的经济大国,它的证券市场建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与此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近50年时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7次股灾,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3次,尤其以1991~1992年的泡沫经济型股灾最为严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有两个极端的表现。表现之一是从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也就是所谓的“平成景气”。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至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臣服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日经指数经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在这之后日本股市一直呈强势上升趋势,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为当年日本GNP的倍,人均GNP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NP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上升到1990年的,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年达到38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如痴如醉,纷纷投身股市。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日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用克林顿时代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的话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前苏联”。

然而,就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中,1990年的一场股灾几乎将日本几年来的成就全部毁灭。这次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让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甚至堪比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欣快感高潮之时,一场对日本金融的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终于开始出手了。鉴于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让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由于与美国贸易摩擦最为剧烈,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日元首当其冲,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其对美元汇率上升了1倍以上――此情此景与现今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何其相似!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继续下调利率。很快,日元利率跌到,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使得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增长甚至超过90%。此时,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年之内涨了300%,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值以美元计算,竟然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