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情感救赎(3)

怎样选择成长股:持续获利选股8大指标 作者:路易斯·纳维里尔


我们在2003 年开始买进eBay 的股票,当时的eBay 总是让证券分析师纷纷失算,他们的收益预测似乎总是跟不上eBay 的前进步伐,因此,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调高对eBay 的收益预测。尽管我们在这只股票上一直盈利颇丰,但股票渐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危险,最终,我还是通过投资通讯建议投资者立即抛售eBay 的股票。和2006 年的石油及能源类股票一样,在这里,我们同样也看到了类似的“坠入情网”症状,他们根本就舍不得脱手股票。你也许会意识到,这些投资者也许一直钟爱eBay ,但eBay 的股票却不会因此而回报投资者。到了2006 年8 月,eBay 的股票价格已经跌破发行价格。

毫无疑问,任何投资都不应该成为一种轮回游戏,否则投资就失去意义。当股价回落到买进价的时候,你根本就没必要强忍痛苦,坐以待毙。这种痛苦的教训将使我们认识到残酷无情的数字有多么宝贵。

没有什么“后见之明”

另一个严重的情感及心理误区,则是行为科学家所说的“事后诸葛”(hindsight bias)。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对于某些事情,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未卜先知。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天,每个人都声称自己当初已经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知道,市场已经达到不可维持的高点,泡沫行将破裂,所有高风险投资者和短线交易者将赔得精光。那么,既然每个人都能声称自己的未卜先知,为什么还会让自己赔得一无所有呢?尽管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他们曾经紧紧抓住这些曾经大跌的股票,不愿撒手,最终在股市彻底崩溃的时候一赔到底。事实表明,在这段时间里,几百万股民的累计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这一天已经到来,但数字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由于技术股的波动日趋激烈,风险与日俱增,基于对基本面和量化因素的判断,我们开始卖出这些股票,并投资于规模更大、经营更稳定的公司。

此外,投资者还很容易成为沃伦·巴菲特所称“后视镜效应”(rearview-mirror effect )的牺牲者。我们总是倾向于受近期事件的影响,而忽视当前正在发生的现实。随着市场日渐走强,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归根到底,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也是由个人经营的)开始越来越乐观,他们对市场的预期也日益高涨;相反在市场抛售延续一段时间之后,投资者则越来越不愿意买进股票。这种交易行为一直是股市上的主流。1987 年8 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创造了历史上的单月最高交易量。但这种交易量强势增长的趋势却并未就此罢休,我们在2000 年目睹了新的历史交易量。2000 年9 月,在创造了新的单月最高交易量纪录之后,股市迎来了连续几年的大跌,市场承受着空前的卖压。事实上,在市场经历了大跌之后,其交易量萎缩到最高点时的一半。正如我们在抛掷硬币的例子中所看到的,市场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还要面向未来。依赖后见之明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2002 年,当投资者惊恐失措而缩减投资的时候,我们则依赖于数字和量化研究带来的启示,开始大量买进。2003 年,当巴格达的战事尘埃落定、利率大幅削减以及免除红利税提案行将实施的时候,投资者才最终把恐惧抛在脑后,大张旗鼓地买进我们依据量化分析已经选择的股票。

我们总是难免要受到情感和心理偏见的左右。某些思维模式似乎在出生时就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也总是喜欢人云亦云,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当别人被市场折磨得伤痕累累时,我们自己也无法幸免。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聪明。很多研究都会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对一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的调查中,80%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应该属于前50% 。在投资领域,如果你问一位基金经理,也就是那些非指数化基金的经理,他们的投资业绩是否能超过市场大盘,他们肯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当然”。不管他们总是声称自己有多么出类拔萃,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个既定年份,只有不到一半的基金经理能超过市场大盘,而且随着周期的延长,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减小。

我们还喜欢通过别人的嘴,尤其是所谓的专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搜寻那些支持自身观点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如果想把这些偏见放大成现实,只需要告诉那些对股价更悲观失望的人。因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那些和自己同样悲观失望的专栏作家所说过的每一句话,当成至理名言,至于用表格、图形和幻灯片,告诉大家何以如此,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但这个主张都需要由别人来予以验证。因此,他们对任何与此相悖的证据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