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9—2000隐隐雄心(2)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就连中关村资格最老的瀛海威也开始酝酿上市融资。1999年冬天,在和美国、马来西亚等一批投资者艰苦谈判后,这个老牌的高科技公司以瀛海威三字在香港注册新公司,并以此为上市主体。

互联网热潮如此汹涌澎湃,进入中国的高盛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这一年,高盛如愿以偿,进入纽约股市。保尔森荣升CEO,掌管公司大权。保尔森的经营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那些具有成长性的公司。此时,中国内地活跃着一批急需资金且极具潜力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投资首选,保尔森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上佳时机。

最开始,高盛看上的是年初注册成立的社交网ChinaRen。

创办者陈一舟提出“建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口号,推出校友录,主打大学生社交。他认为,这个群体将会成为日后消费的主力。这正是吸引高盛的因素之一。高盛向ChinaRen投资1000万美元,成为主要股东。[2]

高盛最初计划包装ChinaRen到美国上市,但因为随后的发展并不好,上市无望,资金所剩无几,遂不想再追加投资,急于出手。高盛看中了搜狐,极力促成ChinaRen并入搜狐,甚至为自己在ChinaRen的投资制定好退出方案。[3]

1999年秋天,高盛开始和搜狐搭上关系。当时搜狐推出新闻及内容频道,大量招募员工,向门户网站转型,急需资金注入。但董事会不允许融资太多,因为价钱谈不拢,张朝阳拒绝了高盛的投资,此后高盛一度远离搜狐。

高盛接触的第二家互联网公司是最先扛起门户网站大旗的新浪。

与搜狐相比,新浪在综合门户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1998年,新浪刚成立时,网民还很少,不过100万,而且上网环境也差,都是拨号上网,打开一个页面要等很久,“先去泡一壶茶,回来才能浏览”。为了方便阅读,新浪工程师通常都制作很长的网页,每次打开就可以看很久。这个因技术设备不足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却引领了门户网站风尚,以致“不这么做,就不像门户”。

1999年4月,新浪网全新改版,实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北美三地全面整合,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时任CEO沙正治宣布,新浪将向纳斯达克进军。

为壮大资本,沙正治找到高盛北京办事处,主动提出融资。高盛对此十分感兴趣,找来其他几家投资公司,共同向新浪提供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不久,高盛应沙正治要求,参与第二轮6000万美元融资。之后,新浪访问量、影响力和公司形象达到新的高度,为上市做足准备。[4]

因为合作顺利,沙正治决定把新浪承销商的任务交给高盛。

当时围绕承销商人选,新浪内部存在两个选择,沙正治主张选高盛为主承销商,而且暗中与高盛接洽,已经基本谈好,只是未公开宣布。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领导人王志东找到摩根士丹利,希望其担任新浪主承销商。

1999年9月,新浪管理层大换血,王志东取代沙正治,出任公司CEO。紧接着,王志东手下的新浪创业人马顶替沙正治带去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随着这番人士更迭,新浪上市承销商也由高盛变成了摩根士丹利。

据说,王志东曾一度同意高盛为承销商,但时值人事变动,高盛提出推迟上市时间,以便有一个稳定的缓冲期。这原本是一个专业投行的合理建议,但急于上市的王志东拒绝了这一提议。

在王志东看来,纳斯达克的这股潮流是不会等人的。“只要你上市,只要你炒网络概念,就能有人把你过去若干年欠的钱还掉,还主动再给你钱。”新浪内部所有人都明白,“最重要的是上市”。这个游戏就是传花鼓,越早上市越有利。因此,必须赶在股市还相信互联网概念的时候上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